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泽[1](2021)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特征及规律,对建立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充分的高质量晚年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18年C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以C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问卷法及统计分析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基于健康老龄化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划分为经济满足性需求、安全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权益保障需求四个维度。其次,运用描述分析法探讨老年人在这四个需求维度下的满足情况。最后,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角度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卡方分析及H-L样本拟合度检验,筛选适合本次研究的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方法探究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在经济保障方面,月收入低于月消费支出视为需要额外的经济帮助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4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城镇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满足度更高;而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在安全保障需求上,相比于城镇老年人,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差;养老金收入、参与社交活动、2000年以后建造住房时间与安全保障需求呈正相关;自理能力、2000年以前建造住房时间安全保障需求呈负相关;在精神慰藉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金收入、参加社交活动、子女数量对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情况呈正相关;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神慰藉需求呈负相关;相比于独居老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呈正相关。在权益保障方面,相对于城镇老人,农村老人权益受损后选择默不作声;相比于独居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维权需求呈负相关,与配偶同住的与维权需求呈正相关。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现状和影响因素来看,目前存在城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自身经济保障还存在一些供给不足的情况需要外界的经济支持、老年人自身健康维护意识薄弱、精神慰藉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老年维权意识和途径较差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建议,提出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健康养老体系加快我国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对策:首先,构建我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要深入研究及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差异化、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及规范;其次,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再次,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构建老年友好社区,把握老年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人主体带动作用,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参与感;最后,为老年人营造以家庭为主体的关爱环境,通过家庭支持帮助老年人拥有积极健康的老龄心态,通过社区日常活动及健康宣传更新老年人健康养老观念。

刘昊[2](2021)在《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快速老龄化”和“快速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同时,失能老年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在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比率提升等趋势下,家庭所承担的老年人照护功能开始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2016年人社部提出开展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这为全国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开启了破冰之旅。长期照护保险作为我国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社会长期照护需求的重要举措。试点四年以来,长期照护保险在减轻失能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老年人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制度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存在长期照护服务发展不成熟、制度受益人群范围过窄等问题,特别是各地政策“百花齐放”造成的差异化试点的既成事实阻碍了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统一。当前试点扩围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建立健全长期照护保险,尤其是覆盖人群更广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问题进行研究,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及试点推广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指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本文以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为研究对象,依据福利多元主义、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萨瓦斯民营化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保险精算、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三阶段DEA+Tobit、PLS-SEM等模型方法,从概念界定、框架梳理、现状分析、筹资效果评估、服务效果评估、经办效果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及其优化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试点城市分布区域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以来,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压力和解放了劳动力、整体上减少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改善了老年人生存质量、极大促进了照护产业发展和扩大了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失能照护风险的化解和多元照护需求的满足起到正面助推作用。(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测期内累计结余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趋势。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来说,一方面,可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即可以部分支付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累计结余不断减少的趋势,避免因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费用的过多划拨而影响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无论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如何,多元筹资模式相较于医保划拨模式均具有更高的基金可持续性。不管是在重度还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保障范围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占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额的比例均不应该超过20%,在这一水平上,预测期内既能够基本上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也能够充分利用医保累计结余资金。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应采用“个人缴费+医保划拨+财政补助”的多元筹资模式。在医保划拨比例为20%的情景下,个人缴费比例应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即个人缴费负担在0.18%~0.23%之间,财政支出应占到筹资总额的65%,即财政负担在0.54%~0.92%之间,这既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也能兼顾制度的可负担性。(3)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对比SFA回归调整前后,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产生显着变化,具体来说,环境因素所致的规模冗余主要表现在经济越发达或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越易过剩;财政投入越多,床位越易空闲。不同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在综合效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PPP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效率值要高于政府包办供给模式的定点照护服务机构。Tobit回归分析表明,供给模式、地理位置、费用结算是否及时、是否医养融合均对定点照护服务机构供给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种类和监督频率的影响并不显着。(4)在1~5分的评价标准下,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384分,偏向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移情性最好(3.718),保证性(3.627)、响应性(3.495)、有形性(3.383)次之,有效性(3.176)最差,这表明各项指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有形性和有效性维度。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3.779分,高于机构照护服务质量,偏向于“比较好”水平,这说明城乡居民居家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较为理想;一级指标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性最好(3.978),保证性(3.919)、移情性(3.900)、有形性(3.419)次之,响应性(3.128)最差,除了响应性维度外各指标得分均比机构照护服务质量高。(5)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评价可从资格申请、失能评估、机构准入、待遇给付、政策宣传几方面进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和政府包办经办模式的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3.477和3.348分,社商协作经办模式相比于政府包办经办模式,其经办能力更强,公众满意度更高。进一步的影响因素分析验证了经办模式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显着影响,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行政文化、政策支持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正向影响,而参保期望会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产生显着地负向影响。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的提升则会降低参保者的抱怨频率并提升参保者对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信任程度,从而提升参保者政策获得感。(6)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可从筹资、服务与经办三个方面展开。从筹资方面来说,应合理利用结余基金,扩大制度保障范围、建立责任共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协调与商业长期照护保险关系,明确社会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用途;从服务方面来说,坚持长期照护服务PPP供给模式改革方向,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效率、应以有形性和有效性为重点,提升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以响应性为重点,提升居家照护服务质量;从经办方面来说,应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实行社商协作经办模式、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良好行政文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力度。

汪晟炜[3](2021)在《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的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elf-rate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SRHLE)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ALE),探讨其在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中存在的差异,并通过分析自评和自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江西省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根据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数据,采用模型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性别和城乡两个维度测算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比较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并使用分解法分析年龄段死亡率和健康率对不同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的影响;另外,以是否自评、自理健康分别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了27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回收2713份有效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9.3%。参与调查的人口平均年龄为70.06±7.75岁,多为60~69岁,高龄老人相对较少,其中男性1308人,女性1405人;1492人为城市人口,1221人为农村人口。参与调查的老年人中,81.05%的老年人是自评健康的,90.20%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无论自评还是自理,男性健康率总体好于女性,城市好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率呈下降趋势。2、江西省60岁以上男性人群SRHLE为15.81岁,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LE)为19.13岁,SRHLE占LE的比值为0.83(15.81/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SRHLE为16.98岁,LE为22.03岁,占比为0.77(16.98/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SRH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SRHLE及占LE比值均有所降低。60岁以上男性人群ALE为17.15岁,占比0.90(17.15/19.13);60岁以上女性人群ALE为19.06岁,占比0.87(19.06/22.03)。60岁以上男女性相比,A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呈现趋势与SRHLE一致。3、从性别、城乡两维度看,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SRHLE为17.50岁,LE为20.07岁,SRHLE占LE比值为0.87(17.50/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99岁、23.10岁和0.82(18.9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SRHLE为13.51岁,LE为18.96岁,SRHLE占LE比值为0.71(13.51/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5.26岁、21.84岁和0.70(15.26/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SRH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江西省60岁以上城市男性人群ALE为18.26岁,ALE占LE比值为0.91(18.26/20.07);60岁以上城市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20.09岁和0.87(20.09/23.10)。江西省60岁以上农村男性人群ALE为16.62岁,ALE占LE比值为0.88(16.62/18.96);60岁以上农村女性对应指标分别为18.64岁和0.85(18.64/21.84)。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ALE分性别、分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城乡维度分层,无论自评还是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其占比,对于同种性别人群,60岁以上城市人群均大于农村人群。4、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女性-男性)主要来自死亡率差异,健康率的差异会缩小这一差值;对于同种性别的老年人群,城乡老年人SRHLE差异(城市-农村)主要来自自评健康率,而ALE的差异死亡率和自理率的贡献相差无几。5、自评和自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除高血压、糖尿病外的慢性病)、视力状况、需要照顾、平均每周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记忆力下降或痴呆、就业情况11个因素与自评健康有关;年龄、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焦虑或抑郁、视力状况、记忆力下降或痴呆、糖尿病、其他慢性病、饮酒、健康体检、就业状况10个因素与自理健康有关。结论: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较高但低于全国发达地区的水平。6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健康状况较其他人群处于劣势。年龄、患病情况、心理状况、健康行为和就业状况等因素与自评、自理健康有关。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与自评、自理健康的关联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制定政策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及生命质量,最大化地维护健康公平性。

李云[4](2021)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了解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工作者针对自理能力的提高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探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干预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威海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研究工具有一般情况调查表、健康商数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使用SPSS26.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构成比等指标来描述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及自理能力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和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189名老年胆石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74±6.78岁,其中女性患者112人(59.26%),有配偶136人(71.96%),文化程度初中的84人(44.44%),享有医疗保障168人(88.89%),与配偶同住,主要照顾者为配偶均为116人(61.38%),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75人(39.7%),城市居住75人(39.68%);生活方式健康的87人(46.03%),定期体检84人(44.44%)。(2)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的平均得分为(239.44±55.27),低于健商水平的临界值。健康商数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胆石症患者的焦虑原始分得分为(40.02±14.57),高于SAS的分界值,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处于轻度焦虑状态。焦虑状况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的老年胆石症患者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胆石症患者自理能力得分为(83.04±23.56),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存在自理能力受损,其中BI≥95分占57.10%,BI<95分占42.90%,自理能力得分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r=-0.676,P<0.01);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787,P<0.01);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r=-0.785,P<0.01)。(6)本研究中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理能力得分的77.6%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处于低水平,焦虑处于轻度焦虑水平,自理能力存在受损的情况。(2)在一般资料上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居住地对健康商数有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生活方式对焦虑有影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月收入对自理能力有影响。(3)健康商数与焦虑呈显着负相关;健康商数与自理能力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自理能力呈显着负相关。即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越高,焦虑的发生率越低,自理能力越高。(4)影响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焦虑总分、健康商数总分、年龄、主要照顾者(护工)、居住情况(独居)。

赵威[5](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子女离巢现象日益严重,独居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独居老人的日常照料,健康照顾等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在高校社区还伴有独居老人对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求的更加复杂的特点,亟需找到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解决。本文针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L大学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社区老年人,高校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除去日常照料和陪护需求之外,在精神慰藉方面有更加强烈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获得人格的尊重和情感支持、期待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及倾诉的需求等。笔者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其中的一位独居老人Y进行了实务干预,并且围绕独居老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社区最迫切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是高龄独居老年群体,他们所面临的独特服务需求、性格特点和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从Y老人自身、朋辈群体、大学生及社区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两个阶段共七次的介入。第一个阶段是运用人生回顾疗法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排解了Y老人的孤独情绪,满足了老人的人格尊重需求;第二个阶段是构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大学生及社区资源,满足了老人的社会交往需求,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最后通过访谈法评估发现社会工作在满足Y老人的养老需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解决L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积极效果。在理论与实务介入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在面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时可优先考虑独居老人的家庭因素,同时高校社区应提高对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重视程度。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高校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丰富了相关的研究。

陈娜,王长青[6](2021)在《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数据,基于城乡差异的视角,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剖析我国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明显,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亟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在对高龄、孤独、视力不佳老人群体的普适性健康干预的基础上,城镇还需要多渠道维护贫困和独居老年群体的健康权益,农村则重在提倡定期体检、戒烟限酒、适度体力劳动的健康行为习惯,并加大对女性、无配偶、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非独居老人的保障力度。

丁雪萌[7](2020)在《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人口基数庞大以及地区差异显着等特点,加之计划生育等控制人口增长政策的附加效应,导致我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同时也使得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恶化,集中反映为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的错配。虽然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养老政策制定与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与优化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也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然而老年人口数量与预期寿命的不断增加,其对照护服务与养老设施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家庭少子化与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家庭照料方面人力供给资源的不断下降,致使养老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矛盾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供需视角,选取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方即老年人群体,以及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方即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个层面探讨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均衡问题。因此,本研究遵循以下逻辑范式:(1)本文首先基于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以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具体将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形式划分为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1)整体角度,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家庭、社区与机构三个供给主体层面构建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评价体系,剖析我国地区间长期照护服务资源分配是否均衡有效;(2)分步评价,本文首次尝试基于CLASS数据库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下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供需信息的挖掘,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与评价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状况,弥补了国内供需角度层面关于长期照护服务整体评价的空白。(2)其次,本文的实证分析逻辑框架是层层递进深入的关系,在有效需求理论即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下,确定了老年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应该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本文的分析侧重点在于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并且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将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长期照护服务方式全部融合进了一个实证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主要是鉴于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相似特点的基础,即它们的使用都是以“消费能力”为中心的个人选择行为,因此本文参考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安德森行为模型(Andersen’s behavioral model);同时结合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的特点对其进行了合理改造。其中,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框架下的长期照护服务选择行为(个人行为),是环境特征、个人特征和养老效果综合影响的结果。其理论模型有利于客观评析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有效度,也在一定程度充实了国内关于该领域研究的不足。(1)家庭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一即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的分析;(2)社区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侧重于个人行为二即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并且从供需角度出发即供给水平与客观需要相结合,探究影响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主观需求的相关因素;(3)机构照护中,采用安德森行为模型,结合上述个人行为(行为一:长期照护方式意愿选择与行为二:长期照护服务利用行为)进而分析对老年人养老效果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分析逻辑有助于将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行为与行为结果将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提出促进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部分:本部分采用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提供2017年数据),依据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以及机构照护三种服务方式所对应的的责任主体,选取了反映我国地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34个指标,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从而对其供给能力进行具体的剖析。研究发现:(1)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人口老龄化标准,同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其长期照护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尚未满足老年人的整体养老需求;(2)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最占优势,西部地区的供给劣势尤为明显,养老资源在地区间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3)上述结果侧面说明地区经济实力强的省份,其长期照护服务综合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更应重视养老服务资源在西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倾斜与分配,以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其老年人日益严峻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第二,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受儒家思想以及孝文化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九成老年人选择自己家或者子女家养老,而且农村地区老年人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意愿更为强烈。为了进一步深入探析各类因素对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方式的影响,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同时基于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建立多项Log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对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选择方式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比较各类因素影响的差异作用。其中老年人子女数量越多,其未来选择家庭照护模式的意愿会更强烈,同时儿子数量对父母未来选择家庭照护的倾向作用显示更强。(2)从供给层面而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庭成员仍然是家庭照护服务的内部供给主体,同时也是老年人选择提供护理服务的首要倾向;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作为家庭养老服务的外部供给主体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空巢”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自身工作、抚养孩童与照顾老人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及其他导致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因素,家庭照护功能会不断外溢到社会化照护服务体系中。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失能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与此同时,老年人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发展的局面,使得青壮年子女面临上有赡养义务、下有抚养责任的负担也会持续加剧。第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我国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呈现“高需求、低利用”的态势,其中加权需求结果显示最高的为“陪同看病”等医疗护理类服务,其次是“老年人服务热线”等精神慰藉类服务,最后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不平衡现状仍然较为严峻,生活照顾类、医疗护理类以及精神慰藉类共三类服务九个项目下,有相应需求但未获供给的老年人比例几乎均超过三成。其中精神慰藉类服务的供需不平衡比例最高,其次则是医疗护理类以及生活照顾类服务。笔者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以安德森行为模型为分析框架,具体探讨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是基于其自身客观需求产生,还是源于现有供给导向;从倾向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依次探索各因素对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定量影响。(1)倾向因素中,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则更为强烈;有配偶老人相比孤寡老人在社区照护服务方面的主观需求也更低;同时,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表达更为显着。(2)使能因素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现有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对老年人关于其的主观需求正向影响显着。(3)需求因素中具体分析了老年人其自身的客观需求状况对社区照护服务的影响作用,其中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明显比健康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关于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对社区照护服务的主观需求也更显强烈。(2)从供给层面而言,当前社区照护服务类型中供给水平最高的则是生活照顾类服务,其次是精神慰藉类以及医疗护理类服务,侧面说明生活照顾类服务的供给难度较低,因此社区在该项服务的提供则较为充分。然而,我国社区照护服务模式起步较晚,同时养老床位利用率一直在低水平浮动,说明其服务的使用发展远远滞后于社区养老机构与设施投资扩建。并且社区照护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软硬件环境支持基础薄弱、护理服务人员数量与质量结构性严重失衡以及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等问题限制,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第四,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部分:(1)从需求层面而言,机构照护作为家庭照护的重要补充形式,其在社会大众中的接受度普遍偏低,并且老年人自身与家人关于选择养老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主观偏见。本部分采用2014年CLAS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并且根据安德森行为模型构建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行为的最后一环节即老年人的养老效果的实证分析。(1)倾向因素中,居住在城市地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遭受着经济、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使得在晚年期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效果满意度显着消极于城市老年人。(2)使能资源中,拥有房产数越多以及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为积极;学历越高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更加积极;社会网络支持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有利于促进其精神健康,外在给予的内心安全感将使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老年身份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与压力。(3)需求判断中,机构照护服务意愿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说明选择机构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可能其获得的代际支持较匮乏,同时内心感受到的满足感与充实感也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进程的首要着力点仍是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应先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进而再去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等矛盾。(2)从供给层面而言,首先,当前养老设施和机构床位的供应远远超过行业需求,并且自2011年开始机构养老的床位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说明养老床位存在资源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文化程度与岗位需求的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护理队伍性别、年龄结构的失衡均严重制约养老护理质量的提升。再者,各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效率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综合效率平均为0.944,全国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964,低于平均规模效率0.979;其中,综合效率未达到最佳的省份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各相应地区应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养老投入,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机构照护服务供给的规模效率,同时注重东部以及东北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宋勇燕,杨欢,胡西厚[8](2020)在《山东省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山东省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相关因素,为推进老年人健康化、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了解山东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维持和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建议。结果 74.42%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正常;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健康状况自评是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山东省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年龄越大、无配偶、健康状况自评越不好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的危险性越大。要加强对高龄、无配偶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老年慢性病的防控及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

孙大发[9](2020)在《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化形势也日趋严峻,高龄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其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应给予关注和重视。本研究拟通过调查了解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80岁)生活现状,膳食营养状况,分析高龄老人咀嚼功能(牙齿缺损)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膳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山东省某农村共580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取得知情同意后,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询问老年人基本情况,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生活习惯情况,以及患病和服药数等情况。采用SF-36量表调查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开展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8个维度得分分析,并计算出生理健康总分(PCS)和心理健康总分(MCS)。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饮食习惯等情况,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问卷法调查分析高龄老人膳食营养摄入情况,并采用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WS/T 552-2017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对高龄老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三部分:基本情况;初筛(0~14分),评估(0~16分),两项得分相加为最后总分。依据总分进行结果判定:如果初筛分≥12分表示没有营养不良风险,不需要进行评估,若初筛<12分,则继续进行评估;若总分(初筛+评估)≥24分为营养状况良好,17~24分为营养不良风险,≤17分为营养不良;若总分<24分,当BMI≥24(或者是男性的腰围值≥90 cm,女性的腰围值≥80 cm)时,表示可能是存在肥胖/超重型的营养不良或者是有营养不良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调查高龄老人口腔牙齿数目情况,将老年人口腔牙齿数目分为0-6颗,7-12颗,13-18颗和≥19颗四组,并分别对老年人饮食习惯情况,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食物摄入种类情况,营养评估状况等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调查580名高龄老人,其中80~89岁老人397人,90岁及以上老人183人,男性265人,女性315人,文化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有504人,中学及以上的有76人,有配偶的267人,无配偶及丧偶的313人。生活质量分析结果显示,老人8个维度平均分得分分别为,生理机能(PF)47.8分,生理职能(RP)45.0分,躯体疼痛(BP)53.8分,一般健康状况(GH)46.9分,精力(VT)49.3分,社会功能(SF)58.4分,情感职能(RE)53.4分,精神健康(MH)47.1分,前4个维度为生理健康领域,后4个维度为心理健康领域,根据各维度得分计算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33.89分和39.88分。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子女照顾老人生活为保护因素,增加生理健康得分,而年龄大、睡眠作息不规律、患病数在3种及以上是危险因素,可降低老人生理健康得分;在心理健康方面,有配偶,非独居,生活照顾(主要子女照顾)为保护因素,可增加其心理健康得分,而睡眠作息不规律是危险因素,可降低其心理健康得分。营养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营养状况良好率为28.4%,营养不良风险率为51.2%,营养不良率为20.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独居老年人营养不良及风险的患病率是非独居老年人的1.526倍,95%CI为(1.001,2.325);每日吃饭次数1或2次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风险率是每天吃饭次数3次及以上老年人的3.567倍,95%CI为(1.783,7.136);每天不吃早餐或偶尔吃早餐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每天吃早餐老年人的2.123倍,95%CI为(1.025,4.396);每年饮食花费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率是3000元以上老年人的2.463倍,95%CI为(1.472,4.120)。牙齿状况分析结果显示,老人平均牙齿数目为9颗,最多为26颗,老年人牙齿数目在6颗以下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08人,占比35.9%,仍有7-12颗牙齿的老人有190人,占比32.7%,仍有13-18颗牙齿的老人有121人,占比20.8%,而19颗牙齿以上的老人最少,仅61人,占比10.6%。不同牙齿数目老年人每日餐次不同,在维生素C,钙,磷摄入水平上也存在区别,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老年人在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患病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仍有待改善,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睡眠作息、患病数以及生活照顾;农村高龄老人受到文化程度、居住方式、每日餐次、早餐习惯、饮食花费因素影响,营养良好率较低,营养不良风险率较高;农村高龄老人牙齿缺损较多,影响正常进食,可增加营养不良发生风险。

胡晓茜[10](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二、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养老服务
        2.1.2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2.2.3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健康老龄化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支持理论
第3章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3.2.1 个体特征
        3.2.2 家庭特征
    3.3 健康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3.3.1 经济保障需求
        3.3.2 安全保障需求
        3.3.3 精神慰藉需求
        3.3.4 权益保障需求
    3.4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经济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安全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4.4 权益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国内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
        4.1.1 美国ENP居家式健康养老服务
        4.1.2 德国制度化的多元健康养老服务
        4.1.3 日本高度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
        4.1.4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4.2 国内经验借鉴
        4.2.1 上海亲和源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4.2.2 江苏省太仓市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4.2.3 国内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5.1 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5.1.1 深化健康养老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
        5.1.2 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健康养老制度
        5.1.3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5.2 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5.2.1 充分利用智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优势
        5.2.2 构建全民健康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5.3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老年友好社区
        5.3.1 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建设老年友好社区
        5.3.2 正确把握老年需求,发挥老年主体作用
    5.4 营造老年人家庭关爱环境,推进养老理念更新
        5.4.1 强化老年心理健康,发挥和睦家庭带动作用
        5.4.2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老年健康养老观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研究
        1.2.2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筹资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经办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效果的研究
        1.2.6 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照护保险
        2.1.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
        2.1.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模式
        2.1.4 效果评估
    2.2 理论基础
        2.2.1 福利多元主义
        2.2.2 服务质量评价理论
        2.2.3 萨瓦斯民营化理论
    2.3 分析框架
    2.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各组成部分的职能作用及相互关系
        2.4.1 筹资部分的职能作用
        2.4.2 服务部分的职能作用
        2.4.3 经办部分的职能作用
        2.4.4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2.5 本章小节
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现状分析与国际经验借鉴
    3.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概述
        3.1.1 试点城市的城市地位和经济水平
        3.1.2 试点城市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程度
        3.1.3 对试点城市社会经济背景的基本判断
    3.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方案分析
        3.2.1 筹资方面
        3.2.2 服务方面
        3.2.3 经办方面
    3.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不同试点模式分析
        3.3.1 试点城市不同筹资模式分析
        3.3.2 试点城市不同服务模式分析
        3.3.3 试点城市不同经办模式分析
    3.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成效
    3.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国际经验借鉴
        3.5.1 德国经验
        3.5.2 日本经验
        3.5.3 荷兰经验
        3.5.4 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节
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效果评估
    4.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支出分析
        4.1.1 城乡老年人口
        4.1.2 各失能等级老年人口的比例
        4.1.3 不同失能等级的老年人选择不同照护方式的比例
        4.1.4 不同照护方式的使用成本
        4.1.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支出
    4.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收入分析
        4.2.1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额
        4.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额
        4.2.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收入
    4.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分析
        4.3.1 医保划拨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3.2 多元筹资模式对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效果评估
    5.1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5.1.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1.2 模型构建
        5.1.3 三阶段DEA结果与分析
        5.1.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质量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服务质量评价
        5.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效果评估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分析
        6.1.2 基本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数据来源
        6.2.2 模型选择
        6.2.3 变量设定
    6.3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评价
    6.4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4.1 模型评价
        6.4.2 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优化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总体思路
    7.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的政策建议
        7.2.1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筹资的政策建议
        7.2.2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建议
        7.2.3 优化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经办的政策建议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健康期望寿命的定义
    1.2 60 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国内研究现状
    1.3 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
    2.4 调查内容
    2.5 质量控制
    2.6 研究方法
        2.6.1 寿命表的编制
        2.6.2 健康期望寿命的测算
        2.6.3 健康期望寿命差异的分解方法
        2.6.4 统计软件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2.7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1.2 行为危险因素的分布
        3.1.3 慢性病、焦虑或抑郁的患病情况
    3.2 自评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2.1 自评健康的分布
        3.2.2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2.3 自评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3 自理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3.1 ADL单项自理健康率
        3.3.2 ADL自理健康率
        3.3.3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3.4 ADL自理健康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4 自评和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3.4.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3.4.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第4章 讨论
    4.1 江西省老年人健康状况
        4.1.1 自评健康现状
        4.1.2 自理健康现状
    4.2 江西省老年人自评、自理健康影响因素
    4.3 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
        4.3.1 自评健康期望寿命(SRHLE)
        4.3.2 自理健康期望寿命(ALE)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相关建议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局限性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节选)
附录2 江西省60 岁以上人群健康期望寿命表
综述 健康期望寿命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4)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 ra 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性问题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3.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焦虑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在一般资料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焦虑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5)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高校社区
        二、独居老人
        三、养老需求
        四、个案工作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生命回顾理论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L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现状
    第一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一、L社区基本情况
        二、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第二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现状
        一、生活照料现状
        二、生理健康现状
        三、社会参与现状
        四、文化生活现状
    第三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Y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实施过程
    第一节 接案
        一、个案来源
        二、个案基本资料
        三、接案前的准备
        四、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第二节 预估
        一、问题的界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需求评估
    第三节 制定服务计划
        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四节 介入过程
        一、第一次介入:建立专业关系
        二、第二次介入:提升案主自我效能感
        三、第三次介入:增强自我认同感
        四、第四次介入:挖掘潜能充实生活
        五、第五次介入:链接大学生志愿者
        六、第六次介入:加强朋友间交往
        七、第七次介入:完善社区支持网络
    第五节 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第六节 结案
        一、解除专业关系
        二、跟进服务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独居老人访谈提纲
致谢

(6)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回顾
    2.1 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2.2 我国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异
3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及统计描述
        3.2.1 因变量选取
        3.2.2 自变量选取
4 城乡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 城乡老人基础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1.1 城镇老人
        4.1.2 农村老人
        4.1.3 城乡差异分析
    4.2 城乡老人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2.1 城镇老人
        4.2.2 农村老人
        4.2.3 城乡差异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多维度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5.2.2 多层次保障健康干预重点人群
    5.3 多渠道维护城镇贫困老人、独居老人的健康权益
    5.4 全方位倡导农村老人的健康行为习惯

(7)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数据介绍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启示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平理论
        2.1.2 需求层次理论
        2.1.3 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理论
        2.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相关研究
        2.2.2 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
        2.2.3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对策
        2.2.4 文献评述
    2.3 国际经验启示
        2.3.1 家庭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日本
        2.3.2 社区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英国
        2.3.3 机构照护服务模式的代表——美国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3.1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理论模型
    3.2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机制分析
        3.2.1 长期照护服务供需能力的整体评析
        3.2.2 家庭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3 社区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2.4 机构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机制
    3.3 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分析的研究设计
        3.3.1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的整体评价
        3.3.2 关于长期照护服务供需匹配的分步评析
第4章 中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4.1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实证分析
    4.2 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4.2.1 家庭层面
        4.2.2 政府层面
    4.3 家庭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4.3.1 老年人失能化与高龄化并存发展
        4.3.2 家庭结构呈现核心化与少子化
        4.3.3 家庭照料者经济负担逐渐加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5.1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5.1.1 描述性分析
        5.1.2 实证分析
    5.2 老年人社区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5.2.1 社区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3 社区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5.3.1 社区照护缺乏硬软件环境支持
        5.3.2 社区照护服务人员数量与结构失衡
        5.3.3 社区照护关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老年人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分析
    6.1 机构照护服务的需求分析
        6.1.1 描述性分析
        6.1.2 实证分析
    6.2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给分析
        6.2.1 机构层面
        6.2.2 地区层面
    6.3 机构照护服务的供需矛盾与原因
        6.3.1 养老机构整体床位利用率较低
        6.3.2 专业机构照护人员供给不足
        6.3.3 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6.3.4 政府关于养老机构运营监管欠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我国历年人口分布情况统计
    附录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附录3 老年人工具性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级别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山东省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2.1.1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
        2.1.2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2.2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9)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龄老人生活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居住方式和生活照顾情况
        2.3 生活习惯情况
        2.4 患病数和服药数情况
        2.5 生活质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高龄老人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膳食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高龄老人牙齿相关状况对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饮食习惯
        2.3 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
        2.4 食物摄入种类
        2.5 营养状况评估
    3.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0)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D]. 李佳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D]. 刘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3]江西省60岁以上人群自评、自理健康期望寿命及影响因素研究[D]. 汪晟炜. 南昌大学, 2021(01)
  • [4]老年胆石症患者健康商数、焦虑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云. 延边大学, 2021(02)
  • [5]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D]. 赵威. 兰州大学, 2021(02)
  • [6]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城乡差异研究——基于CLHLS(2014)数据的实证分析[J]. 陈娜,王长青. 人口与发展, 2021(01)
  • [7]中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研究[D]. 丁雪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山东省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宋勇燕,杨欢,胡西厚. 中国医院统计, 2020(03)
  • [9]山东省某农村高龄老人生活及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D]. 孙大发. 青岛大学, 2020(01)
  • [10]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