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努力奋斗 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创新 努力奋斗 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改革创新 奋发作为 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9)在《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步伐充分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整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组织文化是一个团体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地质行业的基本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很多地质单位在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组织文化建设在地质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多数地质单位长期以来组织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很难找出共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地质单位的组织文化建设亟待研究加强,为转型升级提供保障、支撑。本文主要以带有科研背景的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XA地质调查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组织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原因等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利用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对组织文化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况提出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路径。通过分析,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类型包括:人本支持导向最高,灵活创新导向比较薄弱,规范控制导向和目标绩效导向较为均衡。该单位组织文化存在多方面优秀文化积淀,但这些积淀并未经过学术层面的归纳和整理,缺乏全面的梳理,在组织文化的结构与框架上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进而无法发挥组织文化的推动作用,影响单位的发展和进步。结合分析结果,以地质文化和地质行业文化特点为基础,提出了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在内的系统的组织文化建设路径。本文以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为案例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加深了对组织文化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理论指导的作用,为该单位未来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重要的参考路径,同时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地质行业单位发展组织文化,研究地质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和丹丹[2](2019)在《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研究 ——以A单位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地质调查项目是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专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特点,主要从事地质及矿产勘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家国土资源调查规划指导下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提供地质基础信息资料和公益性服务,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在阐述我国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地质调查项目运行过程进行研究,具体针对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地质调查项目预算在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执行效率低、预算监管及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基于对A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状况进行研究,本文从项目和科目两个角度对案例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绩效考核理论、控制理论,分析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优化建议主要包括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落实部门责任,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动态监管预算,建立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A单位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存在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本研究对A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参考意义,对其他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具有借鉴价值。

李晓宇[3](2019)在《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规定的一类特殊矿种。30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资源等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矿种确定原则和实施的管理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资源、战略、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内涵,界定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与“优势矿产”、“战略性矿产”、“关键矿产”等概念的差异。从资源代际安全和竞争优势出发,提出了当前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及战略定位。强调资源的普遍稀缺性与我国的相对优势性,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定义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内稀缺,我国具有相对资源优势,对国际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在军事和国防装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应用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战略价值,需对其实施保护性开发管理的矿种。从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入手,筛选了稀土、钨、锡、锑、钼、金、石墨、锂、萤石和磷10个矿种,分析了其资源形势和供求趋势。基于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结合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征和原则,综合考虑各类要素,系统构建了三级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首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矿种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赋权,增加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利用筛选出的10个我国优势矿种的基础数据,对参与评价矿种相对重要性进行计算并给出排序。同时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和相关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法,综合提出新时期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名录的调整建议,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下一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实践,对以调控存量为目标的开采总量控制政策和以调控增量为目标的矿业权管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当前实施保护性开采的稀土矿和钨矿在资源勘查开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发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其关键是平衡“保障资源安全”和“促进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把握好安全和效率的尺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提出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总结为安全优先、市场竞争、规模经营、调控宏观、放活微观。

杨添天[4](2018)在《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地调机构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以地质现象为对象,以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为指导,提供地学信息服务的调查研究机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对深化地球系统科学认识、支撑自然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参与全球资源治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首先要解决“什么是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问题。本研究将两个问题分别落脚到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和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从地调机构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了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根据各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将核心竞争力概念解构为三个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分别对应科技创新力和人力资源力、制度管理力和资源整合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三个概念层次由核心向外围逐步展开,呈递进关系,同时不同层次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并与服务对象发生互动。在此基础上,以该概念模型的核心层和中间层为基础,依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梳理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评价指标,构建了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四元评价模型(简称4i模型)并对全球58个典型国家地调机构进行实证研究。区别于以往基于综合实力的评价模型,本研究在筛选评价指标时,综合考虑了“软”和“硬”、“长期”和“短期”、“动态”和“静态”等因素,各维度指标权重及评分经过多位业内专家的综合评估,评价结果得到了多位专家的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以地调机构的发展特征和演化趋势为切入点,按地质工作需求划分五大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类型,采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在不同历史背景、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发展模式,包括发展历史、定位方向、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根据当前形势和存在短板补足,提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路径。要以科技为核心,人才为关键,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整合优势,全方位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更有力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构建与实施,支撑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更加全面地支撑政府、市场、企业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需求,服务于社会公众对地学信息的新要求。

寿嘉华[5](2016)在《“锻造国家地调精锐部队”的希冀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工作迎来了百年庆典,可喜可贺。回顾往昔,地质工作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先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保障。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有幸于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任上兼任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亲身经历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健全完善和一步步的成长,并尽心尽力地为锻造国家地调精锐部队做了几件

魏铁军[6](2016)在《描绘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法治蓝图》文中指出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法治国土的会议部署凸显了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法治建设任务的重要性。通过简略回顾地质调查工作历史,本文提出了从战略引导、职责法定、科技创新、依法治局四方面谋划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法治建设路径。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中国地质调查机构法治建设施工图》提纲,包括指导思想、制度体系和法律基石、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以及战略布局和法治规划等、决策参谋和法律管控等。

陈俊楠[7](2016)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业投资环境是矿业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外部条件的集合,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决定着矿业投资的规模和流向。我国矿业发展具有区域多样性的特点,各地区矿业投资条件和竞争环境具有明显差异。在当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背景下,开展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矿业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理论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测算、专家研讨、问卷调查、调研座谈等大量研究和实物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实证分析等研究工作,形成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模型、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地区排序及优化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的思路建议。本研究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研究构建了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针对我国区域矿业发展规律和投资环境特点,对现有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修正完善,在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由7项影响因素和10项评价指标构成、运用多层次加权综合评价方法的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二是探索开展了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实证评价。通过数据采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工作,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禀赋、矿业发展程度、矿业市场化程度、矿业开放程度、矿业管理效能、地质资料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对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测算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排名居前15位的省(区、市)依次是内蒙古、新疆、广东、山西、湖南、宁夏、黑龙江、甘肃、青海、陕西、云南、辽宁、浙江、贵州和四川。这些省份在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都有分布,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20%,中部地区省份占20%,西部地区省份占60%。总的来看,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矿业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分总体靠前。

臧小鹏[8](2016)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研究》文中提出地质资料源于地质工作,服务于环境保护、工程选址、资源开发等方方面面。在不同时期,政策工具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水平。政策工具是西方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并且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科研领域。政策工具,即政府为实现自身所设立的目标,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是目标与结果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旨在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对我国地质资料有关的服务政策进行分阶段梳理和总结,分析不同的因素影响政策工具的不同阶段,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工具。地质资料服务离不开汇交与管理,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服务研究情况。国内学者在汇交与管理环节,普遍认为管理制度与技术标准操作性不强,需要出台更细化的规章。还需要对地质资料建立统一的平台,对资料进行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国外方面,发达国家汇交制度比较完备,统一建立全国地学实物资料库和数据档案库,汇交机构权责明晰,社会化服务广泛且内容丰富、信息化程度较高、地质资料信息不断普及。其次,本文介绍了涉及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把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分阶段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不同时期三类政策工具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分析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环境、利益相关者等)。最后,对完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一些列新的政策工具。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政策工具逐步丰富发展,国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政策工具去解决每个阶段地质资料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在第一阶段,缺乏地质资料管理结构,运用强制性工具建立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运用混合型工具鼓励资料在各部门间交换,但这一阶段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地质资料服务。)在这些政策工具的运用下,限制了社会公众的选择,也没有开放信息服务产品的市场;其次,政策工具从理顺政府机构的职能、体系设计等“官方”问题逐渐转向地质信息产品开发、加强地质科普教育这种贴近“民生”的问题,但由于现有政策工具所构建的服务体系并做到重视市场需求,没有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使得服务效果有限。未来,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仍然需要以强制性工具为主,建立多层次服务的格局;加强平台建设、吸引民营化组织参与;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开发自愿性工具,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制度规范、层次清晰地服务体系。

刘慧[9](2014)在《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关乎国计民生和人类生存的学科,地球科学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其显着的生存性需求和战略性地位,但是由于作为传统艰苦专业的特殊性,其日益增长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与逐步降低的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却在近些年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招生环节的人才吸引不力、培养环节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环节的人才选留困境等。本文在呼吁更具自主性的招生政策和提升专业社会认可度同时,重点聚焦现行的招生和就业制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运用职业规划的教育理念,从职业兴趣引领、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价值观的树立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历史演进、当前现状和职业价值观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职业规划的视角探索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教育体制,一方面帮助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及早和有效开展职业规划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也为学科发展在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困境提供数据和信息,以期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为贴近当代大学生特征和现实,为学科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后备人才。本研究以地球科学领域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职业规划理论为研究理论框架,以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演变作为研究背景,客观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探索地球科学专业领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制。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在于:1、当前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知和认可度不高的历史性根源是什么,该如何客观理解?2、当前大学生对于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体现如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文献分析寻求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阐述学科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问卷调查分析的量化研究探索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以对不同时期典型人物和当代大学生代表进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规律和价值观要素的形成机制。对于专业的历史角度的理解和现实角度的质性、量化分析,都旨在为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特色和意义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工作。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学科发展的需要角度阐述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系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地球科学学科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从地质学专业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学科内涵的演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和阐述学科发展对于人才综合技能、全局眼光、学科交叉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对应这样的需求,阐述当前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科研思维和质量、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与开发、人才质量、平台构建等方面的差距。学科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差距,本文就此提出职业规划教育对于优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第三章从个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促进的角度出发,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30届校友毕业去向为数据支撑,分析建国以来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职业分布及变化规律、职业价值观呈现,发现研究型大学学生在本专业就业以及在基础科研方向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基于典型人物访谈阐述地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并从中获得“名人效应”对于专业兴趣引领的积极作用、应用地质学前景和地质学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启示。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地球科学专业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堪忧,职业规划进展较为滞后,职业价值观呈务实和自我倾向,大学生专业认识、择业要素、职业期待、价值体现等诸多职业规划要素与学生个人属性呈显着相关性;第五章通过深入的学生访谈,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索教育方式、成长环境、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表明提升地球科学专业的本专业就业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引领工作,社会实践的缺失成为阻碍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的重要因素,揭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未固化,需要更具有实效的教育手段的介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念。第六章在文献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量化和质性研究的结果,针对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提出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展科普创作来弘扬地学文化;通过新生导学、名师引领来提升专业兴趣;探索以实践为主导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思路;完善地学领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机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边形为蓝本,提出地球科学专业的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用于开展更符合国情和贴近时代的职业规划指导;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职业规划理论的本土化两个方面阐述本次研究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普遍意义。

张润丽[10](2014)在《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地质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是整个地质工作的基础,事关国家资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科学发展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一世纪前三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大转折、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高瞻远瞩,顺应国际大趋势,依托高技术,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地球科学难题。为此,地质调查工作驱动机制必须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的领域需要不断拓宽。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论文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在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理论创新、指标构建、预测模型、战略设计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地质调查需求变化、国内外对比、现状与问题、队伍能力建设等专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战略选择,包括业务发展、队伍发展、体制机制等战略重点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论文研究内容概述如下:(一)通过地质调查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分析,揭示了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为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1)地质工作需求可以分为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一般情况下,地质调查需求表现为常态需求。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性,地质调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永久性基础支撑作用。(2)地质调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含准公共地质产品)和公益服务。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采取政府提供的方式具有高效率,因此地质调查工作是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公益性工作,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地质调查具有常态需求,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建立有稳定国家财政资金保障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3)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地调局的定位应当是集调查、科研、服务于一身。(二)论述地质调查发展现状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逐步分开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年7月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专项,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基础性支撑和保障作用。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基本形成,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信息服务迈出重要步伐,地质调查“走出去”初见成效。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基本建立。面对新形势,地质调查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主要存在八个方面问题:一是基础地质工作薄弱,严重影响了矿产勘查、社会服务、海洋权益的维护和大地质事业的发展;二是集中统一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中央地方协调运行的机制没有形成;三是地质调查持续发展缺乏制度保障;四是地质调查投入的快速增长对现有工作体系提出新挑战,需要创新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五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六是激励约束机制欠缺;七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规模过小、结构欠合理,队伍能力亟待提高,野外一线地质调查人才急缺;八是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有待进一步建实建强等。(三)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的发展趋势。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经过重组与调整之后,世界地质调查及机构发展的基本态势有如下特点:一是地质调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二是地质工作的技术于段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是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社区服务;四是服务对象日趋广泛,采用个性化服务;五是重视信息机构,强调信息服务质量;六是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七是机构实现精简合并。(四)开展了我国地调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对比,并根据其中的重要指标研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国外发达国家地调机构存在差距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效果欠佳,服务能力不足:二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地质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地质科技创新基地不是很完善,至今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是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五是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等。(五)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预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地质调查需求重点不同。根据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工作演变历程可知,随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山工业化初期——中、后期——后工业化阶段演变,地质调查工作也由资源型——资源环境型——社会服务型演变。我国地质调查需求发展趋势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造成能源资源保障问题凸显,多元投入,国内矿产勘查投入将持续保持高水平。矿产地质调查评价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二是环境地质调查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是基础地质调查需求稳定增长。四是地质调查需求相继出现新领域。五是资源利用方法和技术水平需求提高。六是地质调查社会服务功能发生变化,对服务水平需求明显提高。(六)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中国地质调查局使命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主要对象,不断创新地质调查成果和地学知识,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地质基础知识和地学信息的需要。主要职责任务是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战略性矿产勘查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地质基础依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地球系统为调查研究对象,不断提高地质调查程度,提升地球科学研究和认知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基础支撑和公益服务,持续创造社会效益。把地调局建成国家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和地学服务中心,争创一流成果、一流服务、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论文具有以下主要创新之处:(1)在研究提出了常态需求论、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形成了一些重要结论。建立了适合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预测模型,对地质调查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在具体预测需求上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数结构比例增长法,即以2009年实际投入为基数,确定各结构年度增长比例,再测算到2020年的总需求;二是地质项目概算法,即按照预计需要完成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再把任务进行分解,最后用概算费用标准具体计算出总需求。综合预测结果:2011年到2020年地质调查常态需求平均每年90亿元。并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进行了定量预测,得出预测结论:如果不考虑整合行业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2-1.5万人;如果考虑整合行业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为1.7-2万人。(2)在研究并提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地质调查机构对比,找出差距,并构建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制度保障体系、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战略规划体系、地质调查队伍体系、地质调查工作效果等6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17个二级指标。通过对地质调查科学发展二级指标的深入分析,比较系统地把握地质调查科学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地质调查科学发展的状况,为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3)研究提出中国地质调查的发展途径与核心业务体系战略选择,围绕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二、改革创新 奋发作为 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创新 奋发作为 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比较研究法
        4.访谈法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文化
        2.组织文化
        3.组织文化的类型
        4.地质文化和地质行业组织文化
    (二)相关理论阐释
        1.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
        2.组织文化的层次理论
二、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现状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物质文化概况
    (三)行为文化概况
    (四)制度文化概况
    (五)精神文化概况
三、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整体评价
        1.问卷采样情况
        2.问卷内容
        3.问卷统计结果
    (二)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物质文化在增强组织凝聚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够
        2.行为文化的创新性和模范性引导不够
        3.制度文化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现象
        4.没有形成清晰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框架体系
    (三)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物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行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制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国内相关单位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一)航空工业某飞机研究所“型号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二)某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三)HW公司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五、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明确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2.总体目标
    (二)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地质文化理念
        1.积极发挥领导者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探索新时代地质单位文化理念体系建设途径
    (三)以法治思维建立科学制度文化体系
        1.明确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树立制度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3.理清制度文化建设遵循的价值理念
        4.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四)以模范为导向营造地质特色行为文化
        1.发挥模范人物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2.以文艺活动为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针对性的开展地质行业特色行为文化建设
    (五)聚焦地质行业特点提升物质文化面貌
        1.明确地质单位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
        2.梳理物质文化重点关注内容
        3.物质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研究 ——以A单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财政预算编制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财政预算执行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财政预算绩效考核和监督方面研究
        1.3.4 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绩效考核理论
        2.1.4 控制理论
    2.2 地质调查项目的界定
        2.2.1 地质调查项目的内容及特性
        2.2.2 地质调查项目组织管理方面
        2.2.3 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2.3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制度概述
        2.3.1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演变历程
        2.3.2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制度
        2.3.3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流程
第3章 A单位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
    3.1 A单位承担地质调查项目情况
    3.2 A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分析
        3.2.1 预算制度体系
        3.2.2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实施情况
    3.3 A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3.3.1 A单位2016-2018 年地质调查项目总体情况
        3.3.2 A单位2018 年地质调查项目情况
        3.3.3 2018 年项目预算总体执行情况
        3.3.4 2018 年项目及科目预算执行情况
        3.3.5 2018 年各科目预算执行情况
第4章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存在问题分析
    4.1 预算编制不合理造成的偏差
        4.1.1 预算经费安排与技术方案不匹配
        4.1.2 预算编制依据不足
        4.1.3 存在预算编制不规范的现象
        4.1.4 预算编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跨年度预算的统筹不够
        4.1.5 预算审核把关不严,审核标准不统一
    4.2 预算执行效率低,执行效果不理想
        4.2.1 项目经费支出与预算差异大
        4.2.2 经费使用缺少计划性,执行进度缓慢
        4.2.3 预算执行责任不明确
    4.3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4.3.1 预算监管风险意识弱
        4.3.2 信息化系统开发利用不足
        4.3.3 预算监督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
第5章 优化建议
    5.1 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5.1.1 做实项目技术方案,构建以绩效目标为支撑的预算管理模式
        5.1.2 建立预算编制依据文件库,探索推进预算编制系统建设
        5.1.3 加强组织建设,精准服务地质调查预算工作
        5.1.4 积极推进和加强跨年度预算的统筹协调力度
        5.1.5 加强预算审核力度,提高预算审核效能
    5.2 落实部门责任,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5.2.1 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建立预算执行预警和分析制度
        5.2.2 加强内部控制,发挥职能管理作用
        5.2.3 细化预算指标,落实预算执行责任
    5.3 动态监管预算,建立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5.3.1 增强理论基础,提高预算法治意识
        5.3.2 利用互联网+,动态监管预算
        5.3.3 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价值理论
    2.2 比较优势理论
    2.3 信息熵理论
    2.4 需求理论
    2.5 规模经济理论
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战略定位
    3.1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法定含义
        3.1.1 法律层面
        3.1.2 文件层面
        3.1.3 内涵分析
    3.2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新时期战略定位
        3.2.1 优势矿种
        3.2.2 相关概念界定
        3.2.3 设立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目的
        3.2.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战略定位
4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及供求趋势
    4.1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选择
        4.1.1 全球资源概况
        4.1.2 我国资源状况
        4.1.3 优势矿产选择
    4.2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
        4.2.1 稀土资源
        4.2.2 钨资源
        4.2.3 锡资源
        4.2.4 锑资源
        4.2.5 钼资源
        4.2.6 金资源
        4.2.7 石墨资源
        4.2.8 锂资源
        4.2.9 萤石资源
        4.2.10 磷资源
    4.3 我国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供求分析
        4.3.1 主要需求预测方法
        4.3.2 数据基础
        4.3.3 供需分析结论
5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简介
        5.2.2 各三级指标含义
    5.3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
        5.3.1 基于AHP和熵权的数学评价法
        5.3.2 专家问卷调查法
        5.3.3 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法
        5.3.4 矿种调整建议名录
6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探索
    6.1 已有政策执行效果
        6.1.1 已有政策梳理
        6.1.2 开采总量控制政策
        6.1.3 矿业权政策
    6.2 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6.2.1 我国稀土资源特点
        6.2.2 我国稀土产业特点
        6.2.3 问题与分析
        6.2.4 我国稀土矿开发管理机制
    6.3 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6.3.1 我国钨资源特点
        6.3.2 我国钨产业特点
        6.3.3 问题与分析
        6.3.4 我国钨矿开发管理机制
    6.4 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开发管理机制要点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分析与界定
        1.2.1 自然资源管理和全球资源治理
        1.2.2 地质调查工作与地调机构
        1.2.3 地调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模式
        1.2.4 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以往研究评述
    2.1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研究与评价方法
        2.1.1 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2.1.2 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1.3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1.4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评述
    2.2 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及理论方法
        2.2.1 发展模式的概念
        2.2.2 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2.3 地调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现状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3.1 地调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
    3.2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4I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2.2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框架及内容
        3.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3.3 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3.3.1 评价方法
        3.3.2 典型定量分项指标评价
        3.3.3 评价结果
        3.3.4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世界地调机构中的位置
    3.4 本章小结
4 地调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4.1 世界主要地调机构的形成与演变
        4.1.1 世界主要国家地调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特点
        4.1.2 当代世界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4.1.3 世界地调机构发展模式的分类
    4.2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2.1 发展历史对比研究
        4.2.2 当前性质和定位对比
        4.2.3 当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路径
    5.1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背景
        5.1.1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是永恒主题
        5.1.2 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是地质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
        5.1.3 资源环境调查的调整改革是新时代转型的重点
        5.1.4 当前地质工作存在短板和不足
    5.2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战略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五大原则和五个转变
        5.2.3 战略目标
        5.2.4 建设目标
        5.2.5 “三步走”战略
    5.3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主要措施
        5.3.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地质调查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力)
        5.3.2 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人才智慧力)
        5.3.3 完善管理体系,创新地质调查运行机制(制度管理力)
        5.3.4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整合力)
6 成果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描绘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法治蓝图(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调查工作历史简略回顾和展望
2 战略引导:法治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机制完善
3 职责法定:建设地质调查立法体系和执法体制
4 科技创新:增强地质调查法治建设驱动力
5 依法治局:建设纪律严明、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

(7)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对象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创新点
2 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投资环境
        2.1.2 区域竞争力
        2.1.3 投资环境竞争力
        2.1.4 矿业投资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分工理论
        2.2.2 区位优势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3.1 投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3.1.1 定性分析方法
        3.1.2 统计分析方法
    3.2 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3.2.1 政治环境因素
        3.2.2 法规环境因素
        3.2.3 经济环境因素
        3.2.4 经营环境因素
        3.2.5 服务环境因素
        3.2.6 社会环境因素
        3.2.7 自然环境因素
    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调查
        3.3.1 调查工作情况
        3.3.2 调查结果分析
        3.3.3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主导影响因素
4 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框架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指标的确定
    4.2 指标权重
        4.2.1 专家打分赋值
        4.2.2 定义判断尺度
        4.2.3 建立判断矩阵
        4.2.4 确定指标权重
    4.3 评价模型
        4.3.1 层次结构模型
        4.3.2 评价方法步骤
5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5.1 我国矿业发展形势
        5.1.1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5.1.2 我国矿业经济形势
        5.1.3 我国矿业投资形势
    5.2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5.2.1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单因素竞争力测度
        5.2.2 我国31个省(区、市)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测度
    5.3 我国重点地区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述
        5.3.1 内蒙古
        5.3.2 新疆
        5.3.3 广东
        5.3.4 山西
        5.3.5 湖南
        5.3.6 宁夏
        5.3.7 黑龙江
        5.3.8 甘肃
        5.3.9 青海
        5.3.10 陕西
        5.3.11 云南
        5.3.12 辽宁
        5.3.13 浙江
        5.3.14 贵州
        5.3.15 四川
6 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竞争力评价结果探讨与建议
    6.1 关于区域矿业协调发展
        6.1.1 矿业低迷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
        6.1.2 充分利用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资源开发的鼓励支持
    6.2 关于区域矿业投资布局
        6.2.1 区域矿业投资布局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等系列问题
        6.2.2 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矿业投资优化布局
    6.3 关于矿业投资准入
        6.3.1 各地区推进矿业市场化和矿业开放进度不平衡
        6.3.2 完善市场与政策环境,打造竞争开放的矿业投资准入机制
    6.4 关于矿业投资管理服务
        6.4.1 部分地区矿业权管理审批改革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6.4.2 优化管理与服务环境,促进矿业投资经营便利化和高效化
    6.5 关于矿业领域基础设施
        6.5.1 多数资源丰富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6.5.2 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对矿业开发的支撑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性成果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研究
        2.1.1 关于国内、外地质资料汇交政策的研究
        2.1.2 关于国内、外地质资料管理政策的研究
        2.1.3 关于国内、外地质资料服务政策的研究
        2.1.4 小结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公共产品理论及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政策理论
        2.2.3 政策工具的含义、类型与选择
第3章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归类
    3.1 强制性工具应用归类
        3.1.1 政府机构的应用归类
        3.1.2 馆藏机构的应用归类
        3.1.3 社会公众的应用归类
    3.2 自愿性工具归类
        3.2.1 馆藏机构的应用归类
        3.2.2 社会公众的应用归类
    3.3 混合型工具归类
        3.3.1 政府机构的应用归类
        3.3.2 馆藏机构的应用归类
        3.3.3 社会公众的应用归类
第4章 不同发展时期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的应用与选择分析
    4.1 体制内、分割化服务阶段(1950-1977年)
        4.1.1 政策工具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应用
        4.1.2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及使用成效
    4.2 探索性对外服务阶段(1978-1999年)
        4.2.1 政策工具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应用
        4.2.2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及使用成效
    4.3 公益性、商业性地质资料服务阶段(2000-2005年)
        4.3.1 政策工具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应用
        4.3.5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及使用成效
    4.4 集群化、产业化服务阶段(2006-至今)
        4.4.1 政策工具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应用
        4.4.2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及使用成效
第5章 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与服务体系分析
    5.1 历年政策工具分类梳理
        5.1.1 强制性工具的应用归类
        5.1.2 自愿性工具的应用归类
        5.1.3 混合型工具的应用归类
    5.2 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的总结
    5.3 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6章 创新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
    6.1 运用强制性工具,完善地质资料市场化服务体系
    6.2 加强平台建设,吸引民营社会化服务力量
    6.3 建设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监督、评估机制
    6.4 培育自愿性工具,引导社会公众参与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背景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二、国内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职业规划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力求创新之处
第二章 地球科学学科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
    一、地质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内涵发展历程
    三、我国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战略地位
    四、我国地球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五、学科发展需求对于地学人才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地球科学专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演变---基于数据统计和典型生涯人物访谈的研究
    第一节 地球科学学科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地球科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分布——以南京大学为例
    第三节 建国后地球科学专业人员就业价值观的演变
        一、建国初期:一元化的传统职业价值观
        (一) 建国初期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W院士
        二、改革开放后:务实求真的现实主义价值观
        (一) 改革开放后的地球科学人才的社会价值观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S教授
        三、新世纪以来:个体幸福最大化的后现代价值观
        (一) 后现代价值观体现
        (二) 典型生涯人物分析—地质学家、自由职业者B先生
    第四节 数据分析和启示
        一、就业市场不断扩大和专业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分析
        二、典型人物职业生涯发展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 名人效应在专业兴趣引领中的作用
        (二) 应用地质学的职业前景
        (三) 地质学领域的自由职业市场分析
        (四) 地球科学人才的成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工作设计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三、职业期待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五、农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各要素对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综合性大学地球科学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堪忧
        二、职业规划进展不尽如人意
        三、职业价值观呈现自我倾向和务实趋势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要素随个人属性呈现差异性
第五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规划个案访谈
        一、A同学 立志科研,取法乎上
        二、B同学 心系小家,胸怀大家
        三、C同学 酷爱文学,取道地学
        四、D同学 步步紧扣,精心规划
        五、E同学 日行三省,孜孜以求
        六、F校友 勇于挑战,敢于担当
        七、X&Y校友 比翼双飞,各司其职
    第二节 个案分析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启示
        一、专业的内在吸引构成职业选择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实践缺乏成为职业规划滞后的广泛因素
        三、中美比较视角的启示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深层次体现
第六章 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特点及教育机制探索
    第一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特点(实证总结)
    第二节 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一、弘扬地学文化
        二、专业兴趣培养
        三、行业就业政策的鼓与呼
    第三节 地球科学领域的霍兰德职业世界探索模式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角度的职业世界探索分析
        二、职业世界六边形模型在职业规划指导中的应用
    第四节 开展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
        二、价值追求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市场均衡发展有赖于职业价值观教育
        四、以实践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第五节 构建全方位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一、确保组织机构人力保障
        二、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三、完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四、全员参与职业规划教育
        五、全程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六、建立就业实习评估机制
        七、关注特殊人群职业辅导
    第六节 地球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需求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近30年校友职业分布
附录4 图表目录
致谢

(10)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世界地质调查机构的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调查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 地质调查常态需求论
        2.1.1 常态需求的特点
        2.1.2 不同类型地质工作对管理的要求
    §2.2 地质调查公共产品论
        2.2.1 基于经济属性划分地质产品类型
        2.2.2 公共地质产品的提供方式
    §2.3 地质调查科研、生产和服务一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历史沿革
    §3.2 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现状
    §3.3 地质调查队伍发展现状
        3.3.1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3.3.2 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3.3.3 院校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3.4 地质调查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4.1 问题树分析法简介
        3.4.2 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问题树
        3.4.3 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问题树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地质调查发展趋势与启示
    §4.1 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
        4.1.1 21世纪初期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4.1.2 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应用广泛
        4.1.3 地质调查工作驱动机制由供给驱动型变为需求驱动型
        4.1.4 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
    §4.2 国外地质调查机构发展情况综述
        4.2.1 美国地调局——“为变化的世界”服务
        4.2.2 印度地调局——服务生产、生活,职能不断扩大
        4.2.3 澳大利业地学局——以研究为主,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机构
    §4.3 经验总结及启示
        4.3.1 调整组织机构适应科学发展要求
        4.3.2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4.3.3 提供持续的经费和装备保障
        4.3.4 增强地质调查的服务意识,注重社区服务
        4.3.5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供需分析与发展预测
    §5.1 2013年地质调查投入跟踪分析
        5.1.1 经费投入分析
        5.1.2 队伍投入分析
    §5.2 地质调查需求与发展趋势
        5.2.1 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调查的新需求
        5.2.2 调查问卷显示的我国地质调查需求特点
    §5.3 地质调查需求定量预测
        5.3.1 基数增长法预测
        5.3.2 工作量法预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定位与方向
    §6.1 建设世界一流地调机构的必要性
    §6.2 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设置及内容
        6.2.2 关键评价指标对比应用分析
    §6.3 对比分析与发展建议
        6.3.1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的差距
        6.3.2 中国地质调查局未来发展探索与思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评价与战略选择
    §7.1 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评价
        7.1.1 构建地质调查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7.1.2 地质调查科学发展指标分析
        7.1.3 研究结论
    §7.2 地质调查业务的战略思路
        7.2.1 地质调查核心业务战略取向
        7.2.2 地质调查核心业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7.3 地质调查工作核心业务体系战略新框架
        7.3.1 基础地质调查:认识和描述“关键带”地球作用与过程
        7.3.2 能源与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服务经济建设需求
        7.3.3 地质灾害调查预警: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7.3.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服务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7.3.5 地质勘查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
        7.3.6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社会服务与公众认知
    §7.4 战略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改革创新 奋发作为 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 王鑫. 长安大学, 2019(07)
  • [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研究 ——以A单位为例[D]. 和丹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评价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 李晓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地调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发展模式[D]. 杨添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锻造国家地调精锐部队”的希冀与实践[J]. 寿嘉华. 国土资源, 2016(09)
  • [6]描绘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法治蓝图[J]. 魏铁军. 国土资源情报, 2016(09)
  • [7]我国区域矿业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俊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8]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政策工具研究[D]. 臧小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9]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及教育研究 ——以南京大学为例[D]. 刘慧. 南京大学, 2014(05)
  • [10]中国地质调查科学发展途径与战略研究[D]. 张润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改革创新 努力奋斗 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