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备方法

一种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备方法

一、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熊慧,王祝堂[1](2021)在《世界铝-钪合金产业的进展》文中指出Sc(钪)是一种稀土元素,将其加入现有的变形铝合金中可形成Al3Sc相,如同Zr一起加入还可产生Al3Zr相与Al3(Sc, Zr)次生相,可成为结晶核心,细化晶粒,抑制再结晶晶粒长大。苏联/俄罗斯是全世界铝-钪合金的领跑者,已形成Al-Mg-Sc、Al-Zn-Mg-Sc、Al-Zn-Mg-Cu-Sc、Al-Mg-Li-Sc、Al-Cu-Mg-Sc系合金。中国在铝-钪产业方面紧随其后。法国、美国等也对含Sc的铝合金作了一些研究。含w(Sc)=0.01%~0.7%的铝合金具有力学性能高、可焊性好、抗蚀性强等优点,已在航空航天器、舰船、体育器械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当前,铝-钪合金正在向着制造成本低与含Sc量少的方向迈进。

张何鹏,孙思聪,梅龙宝,梁粱[2](2020)在《调整价态萃取-陶瓷膜过滤联合除锑制取超高纯氧化铌》文中认为萃取分离是制取高纯氧化铌主要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制取高纯氧化铌目的,但随着原料杂质复杂化,尤其是难分离杂质Sb的超标,单纯依靠萃取制取高纯氧化铌变得尤其困难,需要运用新的方法加以解决Sb超标问题。为此联合运用调整价态萃取与陶瓷膜过滤法,通过调整价态萃取最大限度降低Sb含量,再利用Nb与Sb在一定条件下溶解度各不相同原理,通过特种溶解试剂溶解、陶瓷膜过滤除Sb,可以最大限度地过滤分离Nb与Sb,达到制取超高纯氧化铌(ω(Sb)<5×10-6,即5 ppm)的目的。

闫云飞,高伟,杨仲卿,张力,冉景煜[3](2020)在《煤基新材料——煤基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在导热领域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以石墨烯等为代表的具有优良物性和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煤作为一种低价的高碳资源可通过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制备成石墨烯及其化合物,使煤炭达到清洁高效利用,形成高附加值的煤基新材料。本文首先对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进行综述进而引出煤基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煤基石墨烯是以煤炭为原料转化而成的石墨烯,通过高温热处理后,采用常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获取煤基石墨烯。随后对石墨烯具有超高的导热性能机理进行分析。随着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性能电子产品面临越来越大的散热困境。石墨烯的导热系数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高的,远超常规金属。利用石墨烯具有超高的横向导热机理,其单质或化合物可作为电子元器件理想的散热材料,逐渐取代传统金属导热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再分别对少数层石墨烯、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材料在导热领域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性能表现进行综述。其中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的导热能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借助外力使石墨烯纳米片取向与传热方向对齐,可极大提高石墨烯复合材料导热能力。为进一步扩大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增强石墨烯平面外导热能力,可将石墨烯与碳纳米管结合。最后对煤基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在导热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泽邦[4](2019)在《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在碳一能源机理研究中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指出碳一化学是将低价值的C1分子转化成具有较高经济与工业价值的化学品,在环境保护、能源与基础化工原料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巨大潜力。但相关催化机理研究受限于反应环境、研究设备与手段面临着较大的局限,不能够理性指导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本工作主要围绕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在碳一能源机理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设计并搭建以在线质谱为核心、多表征手段、多用途的原位表征平台,可以多维度、多层次的对催化反应进行原位表征。利用基于平台集成的在线质谱微反应器,进行了两个主要方向的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种针对活性载体体系的,利用低温化学滴定测量活性载体所负载金属团簇化学比表面积的方法,对铂/氧化铁和铜/氧化铈等催化剂进行了测量;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了Au/TiO2上CO氧化的机理。此外,对纳米棒La2O3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的产物动力学与反应中催化活性表面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引言,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的设计与搭建、低温滴定活性载体负载的金属表面积、Au/TiO2上CO氧化的机理的研究、La2O3上OCM反应的动力学表征、La2O3上OCM反应机理探究等几个主要章节。引言部分主要讨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首先简略介绍了新能源发展的局势下碳一能源的发展趋势,并讨论了负载型催化剂在重要碳一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由此,作者从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的重要性及目前工业催化机理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出发,详细讨论了发展原位与operando表征的重要意义,并简单介绍了常用的表面研究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发展历程。碳一化学重点聚焦于包括CO2的转化与利用与CH4转化与利用两个方面,在环境保护、绿色能源与大宗化工原料的可持续生产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巨大潜力。发展新型碳一化学工业,需要催化剂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原位催化机理研究能够从工作机理层面出发来理性指导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是目前碳一化学化工发展的技术前沿。但受限于研究设备与手段原位催化机理研究仍面临着压力、材料和复杂性三大鸿沟,需要设计开发新的表征设备和方法来满足反应表征机理的需要。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核心定制设备,即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平台主要由在线质谱(高压)微反应器表征平台,XPS-MS原位高压反应设备,XRD-MS原位在线表征设备,原位FTIR-MS在线中高压微反应设备几部分组成,本文分别对以上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应用领域,性能指标作了详细介绍。其中可用于高压高温环境下的在线质谱(高压)微反应器表征平台完全由实验室设计定制,具有高灵敏度,压力和温度范围广,时间响应快的优点,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装备。本章详细介绍了构成该平台的气路控制系统,质谱采样系统,微反应器系统的结构和设计特点。作者与课题组并将该在线质谱采样系统进一步与IR,XRD,XPS等主流表征手段通过高压原位池分别实现联用,能够实时在线监控原位高压池中的反应产物过程,并获得反应过程中或反应与处理前后的振动态、表面电子结构或者体相信息等谱学信息。利用该原位表征平台,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通过低温滴定方法定量活性载体负载的金属表面积、2.Au/TiO2上CO氧化的机理的研究、3.La2O3上OCM反应的动力学表征、4.La2O3上OCM反应机理探究。其中1、2主要为瞬态过程研究,3主要为稳态反应研究,4是瞬态过程和稳态反应相结合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反转频率(TOF)是宏观反应参数与微观反应机理之间的重要联系。表面活性位点是催化反应发生的中心,对催化剂上活性位点的精确定量分析,是获得反转频率的前提。化学滴定是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表面金属位点定量的重要手段。活性载体上负载的金属催化剂用途广泛,但载体活性可能引起晶格氧对化学滴定产物分析的干扰,使金属位点的定量产生不确定性。利用在线质谱微反应器系统温控灵敏,测试周期较短的特点,课题组开发了通过温度搜索,用低温滴定来测定负载在活性载体上金属比表面积的方法。在此工作中,分别使用CO与N2O探针分子在低温下对不同活性载体负载的Pt与Cu纳米粒子进行了滴定测试,分析了催化剂的金属比表面积,分散度与粒径。扩展利用该设备与方法,应用于较复杂的催化剂活性位点的表征,作者对Au/TiO2上CO氧化机理进行了研究。Au粒径为3 nm,负载量为7.3 wt%。首先在,在液氮至200℃的宽温度范围内,使用在线质谱对Au/TiO2低温下CO氧化反应活性进行了表征。并分别利用在不同温区内的CO滴定、TPD、氧化表面的TPR等实验,确认Au/TiO2上存在两种具有不同动力学特征的CO氧化反应表面中间体物质,分别对应是Au纳米颗粒边界与邻近晶格位置的原子氧。此外还对金颗粒的比表面积完成了一步法定量分析。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是将CH4直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C2物种的反应,具有工艺简单,能耗较低等优点,工业应用前景巨大。但该反应在产业化上也面临着选择性低,副反应复杂的缺点。利用原位在线表征平台,本工作首先利用在线质谱微反应器移热效率高,几乎无飞温的特点,对氧化镧催化剂上该反应的产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首次显示在500-650℃之间存在一个转化区,在该转化区内,CO2达到了饱和,C2的选择性迅速上升与活化能下降,反应特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合DFT的计算结果,作者提出在该温区应当存在着对应着催化剂表面结构的重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反应起活温度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从中毒和活化两方面展开,寻找活性表面的可能形成过程。结合CO2 TPD考察了表面与体相碳酸根物种对反应的毒化作用;为了研究催化活性表面的生成条件,通过对催化剂的不同处理研究了O2在La2O3催化剂上吸附与脱附特性,并利用CH4滴定与氧化表面不同温度切入CH4进行TPR实验对OCM反应基元步骤研究进行了研究。以上工作发现反应气处理后生成的体相碳酸根物种可能导致催化剂中毒。另一方面,经过特定基元步骤反应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催化活性表面,在高温下通过CH4直接生成C2产物。因此可望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使用定制设计的原位XRD-MS对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体相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确认碳酸根物种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关系。而活性表面的进一步表征可以通过XPS及真空互联高压池对其电子结构进行研究。这部分的结果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步君[5](2017)在《Cu2O/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化亚铜在海洋防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与传统氧化亚铜相比纳米氧化亚铜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诸多优良的特性,近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微/纳米氧化亚铜颗粒,存在易团聚、稳定性差等问题。选择合适的载体对氧化亚铜进行负载已被证明是改善氧化亚铜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外,形貌、粒径和晶面对氧化亚铜抑菌性的影响虽有研究但结论不一,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氧化亚铜抑菌性能的主要因素,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能。(1)以简便易行的化学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簇状、微球型、立方体氧化亚铜,通过XRD、FE-SEM、BET等表征方法的表征分析和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探究得出具有{111}晶面的比表面积大的氧化亚铜抑菌性能好的结论,并且佐证了氧化亚铜直接接触抑菌机制。(2)探究了玉米秸秆、酒糟、红薯藤、大豆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的差异及温度对生物炭制备的影响。通过化学沉淀法将氧化亚铜负载在生物炭上并探究了其最佳制备条件,其最佳制备条件为负载量40%,先加硫酸铜再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加入的物质的量是硫酸铜加入的物质的量的2倍,抗坏血酸加入的物质的量和硫酸铜的物质的量相等。通过XRD、FE-SEM、BET等表征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并通过MIC、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等比较了复合材料和纯氧化亚铜的抑菌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比纯氧化亚铜更为优异的抑菌性能,为其在海洋防污涂料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嘉琦[6](2017)在《超高品位铁精矿直接还原—熔分制备高纯铁新工艺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纯铁作为软磁材料、高纯合金等材料生产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工业等领域,对支持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主要以高炉铁水为原料生产工业纯铁,难以制备纯度更高、质量更稳定的高纯铁产品。而电解、物理提纯等方法囿于资源、技术条件,仍未在我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国使用的高纯铁仍严重依赖进口。基于我国资源与技术条件,本文提出了超高品位铁精矿(TFe=71.87%)直接还原-熔分制备高纯铁新工艺。首先,进行了超高品位氧化球团制备实验研究,研究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对氧化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得到了抗压强度合格的氧化球团。其次,进行了超高品位铁精矿氧化球团-气基竖炉直接还原探索实验,考察了超高品位铁精矿氧化球团应用于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的可行性。再次,通过超高品位铁精矿煤基隧道窑直接还原实验,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CaO添加量等工艺参数对还原效果的影响。最后,以煤基隧道窑生产的直接还原铁为原料,通过熔分实验制备了高纯铁产品。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超高品位铁精矿以佩利多为粘结剂造球,适宜的粘结剂配加量为0.4%,制备的生球落下强度为5.5次,抗压强度17.5 N,满足球团焙烧要求;(2)焙烧时间和焙烧温度对超高品位氧化球团的抗压强度有显着影响,适宜的焙烧温度为1250℃,焙烧时间为30 min。该条件下制备超高品位氧化球团,其抗压强度达到2519N,能够满足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的要求;(3)超高品位铁精矿氧化球团具有良好的还原性能,但还原膨胀较高,在1050℃、H2/CO=5/2的还原条件下,还原膨胀率51.20%,难以满足气基竖炉实际生产的要求;(4)超高品位铁精矿煤基隧道窑直接还原过程中,还原温度为1000~1100℃时,还原8~5 h直接还原铁的金属化率即可达95%以上;(5)以超高品位铁精矿煤基直接还原制备的直接还原铁为原料,通过感应炉熔分制备高纯铁,当熔分温度为1625℃、熔分时间为45 min、CaO添加量为9.3%时,可制得纯度99.947%的高纯铁产品。

晏慧娟,唐德胜[7](2016)在《传统工艺生产氧化钽(铌)除杂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钽铌湿法冶炼传统工艺各工序影响杂质分离的主要因素,介绍了降低产品杂质含量的方法,综述了氧化钽(铌)生产过程除杂技术的研究进展。

阮桑桑[8](2016)在《超细氧化铌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及污染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钽铌的冶炼属于高污染产业,研究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方法和技术,发展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生产工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钽铌冶炼工艺中的含氟氨氮废水的处理,本文提出两种可行性的处理方法:一个是利用萃取工艺将SO42-和F-分离,除去硫酸,直接浓缩回收氟化氢铵。通过调酸、配酸比、萃取的相比、接触时间、料液的浓度等条件的优化得到萃取铌的最优条件:在H2SO4为3 mol·L-1,HF的浓度为1.2 mol·L-1,萃取相比为1:3,接触时间:5 min条件下用蓖麻油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萃取率可达93.04%。尽可能地使有机相萃取达到饱和,反萃液中的硫酸根浓度就越低。反萃液中如含有少量的硫酸根,可在氨沉淀母液后用氢氧化钡来去除硫酸根。处理后的沉淀母液经蒸发浓缩得到氟化铵和氟化氢铵的混合产品。另一有效利用含氟氨氮废水的方法是:采用可溶性稀土盐除去钽铌沉淀母液氟离子,其产品可制成含氟稀土抛光粉或氟化稀土,除氟后的沉淀母液可回收用作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稀土浸矿剂。研究表明:铌钽沉淀母液加入硫酸稀土除氟制含氟稀土抛光粉,加碳酸氢铵进一步沉淀稀土至pH值为6.26.4为宜,除氟后沉淀母液氟含量可达到5.0 ppm以下,稀土含量为30 ppm以下;而加氯化稀土除氟则pH值控制为6.56.7,母液氟含量可达到3 ppm以下,稀土含量为20 ppm以下;铌钽沉淀母液加入可溶性稀土盐除氟制氟化稀土,沉淀的pH值控制为7.0为宜,除氟后沉淀母液氟含量可达到2.5 ppm以下,稀土含量为10ppm以下。铌钽沉淀母液加入可溶性稀土盐除氟加碳酸氢铵沉淀稀土,沉淀过滤、烘干在1000℃1050℃煅烧4 h,得到粒度分布均匀,粒径范围较窄,中位粒径适中,抛蚀率较高的含氟稀土抛光粉。除氟沉淀母液经蒸发浓缩,回收得到硫酸铵或氯化铵和硫酸铵复合铵盐,产品铵盐含量达到98%以上,氟含量小于3 ppm。对现有氧化铌的工艺改进,减少沉淀剂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制备超细氧化铌。考察了铌液的浓度、沉淀温度、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因素对氧化铌的粒度及形貌的影响。利用TG-DTA、SEM、粒度仪等仪器对粉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铌料液浓度为Nb2O5 60100 g·L-1,小桨叶中速搅拌方式,反应温度在75±2℃,液上通氨气反应方式(通气出口距液面0.51.5 cm)进行沉淀反应,700℃下煅烧2 h,得到分散性好、D50为350 nm左右的长柱形超细氧化铌产品。用蒸馏水进行两次萃取后再在700℃下煅烧2 h,氧化铌中的氟在同等条件下减少95%以上,反应为密封系统,与常规反应方式相比,减少了氨气用量,达到节能减排效果。该超细氧化铌制备方法可工业化生产。

周爱平[9](2014)在《海绵钛副产品氯化镁直接氧化热解制取氧化镁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75%的海绵钛产能是由外购TiCl4的企业用Kroll法生产的,而Kxoll法的MgCl2电解环节存在设备投资大、能耗高的问题,因而海绵钛生产企业将熔融MgCl2作为废料冷却后低价出售,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组提出“原位热解熔融态氯化镁”的新工艺,即将镁热还原时真空蒸馏产生的熔融态MgCl2直接氧化热解得到高纯度的超细MgO和Cl2。 MgO经热法炼镁返回用于TiCl4热还原,C12可返回用于高钛渣沸腾氯化,从而实现海绵钛生产中新的镁氯循环。本课题针对熔融态MgCl2气相氧化热解过程,以MgCl2和O2之间的气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作为基础,通过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考察了各个因子对热解过程的影响程度,探索了反应的动力学机理。采用XRD分析、SEM分析、粒度分析、吸附脱附分析对产品性质进行了表征,结论如下:(1)对热解反应做热力学计算,得出以下规律:温度在750K-1773K范围内,该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0,在1000K附近,反应的平衡常数lnk达到最大,为3.4。当温度高于987K时,由于氯化镁出现相变而导致了反应焓变的大幅度的下降,热解反应由吸热转变为放热。通过对MgCl2饱和蒸汽压的计算,可知在其沸点以下,就可以发生氯化镁和氧气的气相间反应。用HSC Chemistry计算分别了不同温度下Si-O-Cl和Mg-O-Cl体系的优势区图,计算了不同O2与MgCl2初始配比下的平衡组成。(2)在单因素实验的研究中,分别考察了氧气流量,通氧时间,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单因素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为1200℃,氧气流量为0.25m3/h,通氧时间为30min。对单因素最佳实验条件做改进实验,产品氧化镁颗粒大小不一,颗粒的D50为18.32μm,产品中氧化镁含量为98.95%。改进实验产品质量介于分析纯氧化镁和优级纯氧化镁之间,其综合指标优于工业优等品氧化镁。(3)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方案考察三个影响因子对热解过程中产物收率的影响,结论为:热解温度对产物收率影响高度显着,氧气流量对指标影响显着。(4)对原料做TG-DTA分析,结合化学分析,得到原料中含结晶水的氯化镁的分子式为MgCl2·0.39H2O。原料中有含结晶水的氯化镁有三种,为MgCl2·4H2O, MgCl2·2H2O和MgCl2·H2O。用Freeman-Carroll微分法对DTA曲线进行分析,当升温速率为5℃/min,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267.18kJ·mol-1,反应级数n=0.64。当升温速率为10℃/min时,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u:223.81kJ·mol-1,反应级数n=0.93。分析了MgCl2和O2气相合成MgO粉末颗粒的机理,分别计算了活化能和临界晶核直径与气相过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张克伟[10](2014)在《气敏和光催化导向的氧化钨纳米结构设计与改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毒害气体的排放迅速增加,这些气体不仅本身有毒,而且能够吸附在空气浮尘表面在光照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对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敏感材料的研制是开发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实现环境污染气体快速检测的技术关键。氧化钨(WO3),具有本征非化学计量性,耐强酸和高温环境,被认为是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最有前景的敏感材料之一。本论文利用晶体结构的可调控性,构建具有特殊尺寸和形貌的氧化钨纳米结构,关联纳米氧化钨的合成、结构与气敏性能,并通过杂原子掺杂、有机/无机杂化等手段对其进行气敏改性,提高其对特定气体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除了优异的气敏性能,氧化钨因其禁带宽度适中、耐光腐蚀等优点在光催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氧化钨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较弱,致使纯氧化钨的光催化活性较低。本论文基于半导体的能带调控理论,通过异质结耦合和石墨烯复合等手段对分级结构氧化钨进行光催化改性,提高可见光驱动下氧化钨的光催化活性。(1)草酸/硫酸钾共混诱导钨酸晶核的生成和定向生长,在100℃的低温条件下水热合成了长径比高达50的氧化钨纳米棒。该纳米棒在200℃操作温度下对10ppm NO2的灵敏度高达209,对CO和CH4的选择性分别达到19和30。阻抗测试表明,氧化钨纳米棒的电阻变化主要由晶界电阻的变化引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体分子在氧化钨表面的吸附和反应模型。(2)利用超声化学“空化效应”,在室温下实现了氧化钨“零维(OD)纳米颗粒→二维(2D)纳米片→三维(3D)分级微球”自组装。该微/纳米分级结构氧化钨在10~100ppm的测试范围内,对NO2的响应时间低于10s。纳米片的交叠结构有利于气体分子在其内部的扩散和迁移,扩散速度明显加快,气体的吸附和扩散符合Knudsen模型。(3)利用有机酸分子与钨酸的螯合作用,通过调节有机酸的羧基含量和羧羟基相对数量,实现了纳米氧化钨的形貌调控。3D微/纳米分级结构具有比OD纳米颗粒、1D纳米棒、2D纳米片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3D微/纳米分级结构氧化钨更多的内部晶格缺陷,不仅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活化位数量有利于气体吸附,而且能够引起氧化钨表面的能带弯曲有利于电子穿越空间电荷层。(4)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氧化钨的电子能态结构及气体在其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氧化钨的导带能级具有明显的高离散特征,其导带底主要是W5d轨道,而价带顶主要由O2p轨道构成;氧化钨的(200)表面具有最低的表面能,NO2分子在其表面优先吸附在O1c位置,并在其能带中引起新的表面能级,这是氧化钨N02敏感特性的根源。(5)从多种金属元素中筛选出锑元素掺杂对氧化钨的气敏改性效果显着。锑元素按Sb3+:Sb5+=1:2的取代位方式掺杂进入氧化钨的晶格,并以Sb6O13形式存在,造成了氧化钨晶胞的应力和原子重排,并且在氧化钨的导带中引入了Sb5p杂质能级,5wt.%Sb掺杂氧化钨对1ppm N02的灵敏度达3.2;采用原位氧化聚合法在分级结构氧化钨的骨架表面成功包覆了聚噻吩,该种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被首次用于检测H2S气体,在70℃的较低操作温度下,10%PT-WO样品对H2S的响应速率达到0.091ppm-1,杂化材料的灵敏度是纯氧化钨的2倍,是纯聚噻吩的11倍。(6)基于半导体的能带调控理论,采用浸渍-热处理法将零维Fe2O3纳米颗粒负载到三维WO3微/纳米分级结构的骨架上,制备了多维度、负载型、异质结构的Fe2O3@WO3光催化剂,该光催化剂减少了光子的反射损失,增加了吸附和反应活化位点,拓宽了可见光的吸收范围,加速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1%Fe2O3@WO3样品的光催化活性比纯WO3提高68%;采用光催化原位还原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水合氧化钨(RGO/WO3·H2O)复合光催化剂,加速了WO3·H20导带中光生电子的迁移,含5wt.%RGO的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驱动下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速率是WO3·H2O的17倍。

二、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铝-钪合金产业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1.1 国外对Sc的研究
    1.2 中国对Sc的研发
        1)世界最大氧化钪研发和生产线投产,中国建成完整的钪研发、生产基地
        2)郑州轻研合金公司的高强高韧铝-钪合金
        3)东轻公司的高镁铝-钪合金
        4)快速稀土提取工艺
        5)走向世界的钪工业
2 Sc产业现状与需求
3 钪资源
    3.1 国外钪资源简况
    3.2 中国的钪资源
4 Sc的供应
    4.1 俄罗斯
    4.2 中国
    4.3 澳大利亚及其他
5 氧化钪的提取与纯制
    5.1 氧化钪的提取
    5.2 氧化钪的纯制
6 高纯Sc的制备
7 铝-钪中间合金的制备
    7.1 对掺法
    7.2 熔盐电解法
    7.3 金属热还原法
        1)氟化钪真空铝热还原法
        2)氧化钪-铝热直接还原法
        3)氯化钪-铝镁热还原法
8 氧化钪的价格
9 Sc在铝合金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工业合金
    ?Ti与Zr
10 含Sc的商业铝合金与应用
    10.1 苏联/俄罗斯含Sc的铝合金
        1)成本下降
        2)力学性能高
        3)良好的可焊性
        4)优秀的抗腐蚀性能
    10.2 美国与空客公司等含Sc的铝合金
    10.3 铝-钪合金在舰船和海洋结构中的应用
        1)材料单位(1 N/mm2)屈服强度的价格
        2)Al-Mg-Sc铝合金与轧制
11 结束语

(2)调整价态萃取-陶瓷膜过滤联合除锑制取超高纯氧化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试剂及设备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萃取实验研究
    2.2 陶瓷膜过滤实验研究
    2.3 调整价态萃取实验研究
        2.3.1 实验(1)
        2.3.2 实验(2)
        2.3.3 实验(3)
        2.3.4 实验(4)
    2.4 调整价态萃取-陶瓷膜过滤联合实验研究
        2.4.1 联合实验(Ⅰ)
        2.4.2 联合实验(Ⅱ)
        2.4.3 联合实验(Ⅲ)
        2.4.4 联合实验(Ⅳ)
    2.5 实验结果的讨论比较
3 结论

(3)煤基新材料——煤基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在导热领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1 机械剥离法
    1.2 液相剥离法
    1.3 电化学剥离法
    1.4 氧化还原法
    1.5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2 煤基石墨烯的制备
    2.1 煤基热处理
    2.2 煤基石墨烯的制备
3 石墨烯高导热机理及影响因素
    3.1 导热机理
    3.2 影响因素
4 在导热领域的应用
    4.1 少数层石墨烯
    4.2 石墨烯复合材料
    4.3 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5 总结与展望

(4)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在碳一能源机理研究中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碳一化学
        1.2.1 方向一: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转化
        1.2.2 方向二:CH_4转化相关
    1.3 催化剂的原位表征
        1.3.1 原位催化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1.3.2 几种常用分析设备介绍
    1.4 负载型催化剂活性表面积测定
        1.4.1 负载型催化剂介绍
        1.4.2 负载型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
    1.5 OCM反应机理的介绍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的搭建
    2.1 平台简介
    2.2 在线质谱高压微反应器平台的搭建
    2.3 XRD-MS联用设备的搭建
    2.4 FTIR-MS联用设备的搭建
    2.5 XPS-MS联用平台的搭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质谱低温滴定活性金属表面积
    3.1 本章导言
    3.2 本章研究背景
    3.3 实验设备
    3.4 样品准备
        3.4.1 化学吸附测纳米Pt黑颗粒的比表面积
        3.4.2 等离子体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测样品元素含量
    3.5 化学吸附的实验控制
    3.6 数据与讨论
        3.6.1 Pt系催化剂样品
        3.6.2 Cu金属负载催化剂的低温滴定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Au/TiO_2催化剂上CO氧化活性位点的原位质谱研究
    4.1 本章导言
    4.2 背景介绍
    4.3 实验部分
        4.3.1 催化剂制备
        4.3.2 催化剂表征
        4.3.3 使用微反应器的低温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低温CO氧化反应
        4.4.2 CO-TPD
        4.4.3 等温CO滴定
        4.4.4 高温TPR
        4.4.5 低温选择性TPO
        4.4.6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a_2O_3上OCM反应的动力学表征
    5.1 本章导言
    5.2 背景介绍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准备
        5.3.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5.4 OCM反应表征
        5.4.1 研究设备
    5.5 数据分析与讨论
        5.5.1 SEM与 XPS表征
        5.5.2 混合通入实验
    5.6 DFT计算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La_2O_3上OCM反应机理初步研究
    6.1 本章导言
    6.2 背景介绍
    6.3 反应动力学研究:预处理对反应起活影响
        6.3.1 实验设置
        6.3.2 数据与讨论
    6.4 程序温控研究:CO_2和O_2在La_2O_3催化剂上吸附与脱附特性
        6.4.1 La_2O_3经过不同预处理后的CO_2 TPD
        6.4.2 O_2脱附与吸附测试
        6.4.3 OCM反应基元步骤研究:催化活性表面的生成条件
    6.5 机理初步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Cu2O/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氧化亚铜概述
        1.2.1 氧化亚铜的基本性质
        1.2.2 氧化亚铜制备方法
        1.2.3 纳米氧化亚铜的应用
    1.3 纳米氧化亚铜抑菌性研究现状
        1.3.1 形貌和粒径对纳米氧化亚铜的抑菌性影响
        1.3.2 氧化亚铜抑菌机理研究
        1.3.3 纳米氧化亚铜作为抑菌材料存在的问题
    1.4 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概述
    1.5 生物炭概述
        1.5.1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
        1.5.2 生物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
    2.1 氧化亚铜的制备原理
        2.1.1 化学沉淀法制备氧化亚铜
        2.1.2 溶剂热法制备氧化亚铜
    2.2 生物炭的制备原理
    2.3 氧化亚铜/生物炭的制备原理
    2.4 抑菌性能研究原理
        2.4.1 平板菌落计数法
        2.4.2 振荡烧瓶法
        2.4.3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2.4.4 光电比浊计数
        2.4.5 抑菌时效的比较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氧化亚铜的制备
        3.2.2 生物炭的制备
        3.2.3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抑菌实验操作
    3.3 表征
        3.3.1 X射线衍射仪分析
        3.3.2 扫描电镜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3.3.5 热重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氧化亚铜的制备及抑菌性研究
        4.1.1 微球型、花簇状氧化亚铜的制备及抑菌性研究
        4.1.2 立方体氧化亚铜的制备及与花簇状氧化亚铜的比较
        4.1.3 小结
    4.2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4.2.1 生物炭的制备
        4.2.2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小结
    4.3 氧化亚铜/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抑菌性研究
        4.3.1 表征
        4.3.2 氧化亚铜/生物炭和纯氧化亚铜的抑菌性能比较
        4.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超高品位铁精矿直接还原—熔分制备高纯铁新工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纯铁概述
        2.1.1 高纯铁的性能
        2.1.2 高纯铁的应用
        2.1.3 国外纯铁生产及研究现状
        2.1.4 国内纯铁生产及研究现状
    2.2 超高品位铁精矿概述
        2.2.1 超高品位铁精矿制取技术
        2.2.2 超高品位铁精矿生产工艺
        2.2.3 超高品位铁精矿应用现状
        2.2.4 超高品位铁精矿质量标准
    2.3 直接还原概述
        2.3.1 气基直接还原工艺
        2.3.2 煤基直接还原工艺
第3章 超高品位铁精矿球团固结机理及气基直接还原探索
    3.1 实验原料
        3.1.1 铁精矿
        3.1.2 粘结剂
    3.2 实验步骤与设备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案
    3.4 球团制备及氧化固结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生球制备实验结果
        3.4.2 焙烧时间对超高品位铁精矿球团氧化固结的影响
        3.4.3 焙烧温度对超高品位铁精矿球团氧化固结的影响
        3.4.4 高品位与超高品位铁精矿球团氧化固结的对比
    3.5 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实验结果
        3.5.1 还原度及还原速率
        3.5.2 还原膨胀率及反应后强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品位铁精矿隧道窑直接还原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步骤与设备
    4.3 实验方案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还原时间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4.4.2 还原温度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4.4.3 CaO添加量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接还原铁熔分制备高纯铁实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
    5.2 实验步骤与设备
    5.3 实验方案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CaO添加量对熔分效果的影响
        5.4.2 熔分温度对熔分效果的影响
        5.4.3 熔分时间对还原效果的影响
        5.4.4 高纯铁产品质量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7)传统工艺生产氧化钽(铌)除杂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酸分解工艺特点
2 有机溶剂萃取工艺特点
    2.1 工艺目标
    2.2 工艺原理
    2.3 工艺过程
    2.4 工艺影响因素
        2.4.1 酸度
        2.4.2 级效率
        2.4.3 温度
        2.4.4 料液中Ta、Nb浓度及Ta、Nb摩尔比
        2.4.5 萃取剂
        2.4.6 相比
3 沉淀工艺特点
4 洗涤工艺特点
5 煅烧工艺特点
6 除杂技术研究进展
7 结语

(8)超细氧化铌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及污染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钽、铌的性质及应用
        1.1.1 钽、铌的基本性质
        1.1.2 钽、铌的应用
    1.2 钽、铌湿法冶炼工艺
        1.2.1 钽、铌精矿的分解
        1.2.2 钽铌的提取与分离
        1.2.3 钽、铌湿法冶金存在的环境污染及治理
    1.3 超细氧化铌的制备
        1.3.1 中和沉淀法
        1.3.2 水解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水热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钽铌萃取工艺的改进及氢氧化铌沉淀母液综合回收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铌含量的测量
        2.3.2 铌萃取率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钽铌沉淀母液制备含氟稀土产品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硫酸稀土除氟制含氟稀土抛光粉
        3.3.3 氯化稀土除氟制含氟稀土抛光粉
        3.3.4 氯化稀土除氟制氟化稀土
        3.3.5 脱氟后铵盐的回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氧化铌的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氟氧铌酸沉淀的机理分析
        4.3.2 铌液的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4.3.3 沉淀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3.4 煅烧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4.3.5 煅烧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4.3.6液下通氨实验
        4.3.7 氧化铌产品的除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海绵钛副产品氯化镁直接氧化热解制取氧化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钛的生产方法简介
        1.2.1 Kroll法
    1.3 卤化物热解工艺简介
        1.3.1 TiCl_4气相氧化法
        1.3.2 SiCl_4气相氧化法
    1.4 氧化镁的性质和用途
    1.5 超细氧化镁的主要制备方法
        1.5.1 固相法
        1.5.2 气相法
        1.5.3 液相法
    1.6 课题研究背景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2章 热力学分析
    2.1 吉布斯自由能及平衡常数计算
    2.2 气相分压对反应趋势的影响
    2.3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计算
    2.4 氯化镁饱和蒸汽压的计算
    2.5 体系的优势区图和反应的平衡组成计算
        2.5.1 Si-O-Cl体系的优势区图计算
        2.5.2 复杂体系的优势区图计算
        2.5.3 Mg-O-Cl体系的优势区图计算
        2.5.4 反应体系的平衡组成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 工业氯化镁的组成和成分分析
        3.1.2 其它实验试剂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3.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3.2.2 正交实验设计
    3.3 产品表征
        3.3.1 XRD物相鉴定分析
        3.3.2 SEM形貌观察分析及EDS分析
        3.3.3 激光粒度分析
        3.3.4 比表面及孔结构测试分析
第4章 熔融氯化镁氧化热解制备氧化镁的实验研究
    4.1 氧气流量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4.1.1 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4.1.2 产物的SEM分析和粒度分析
        4.1.3 产物的EDS分析
        4.1.4 产物各项指标检测
    4.2 通氧时间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4.2.1 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4.2.2 产物的SEM分析和粒度分析
        4.2.3 产物的EDS分析
        4.2.4 产物各项指标检测
    4.3 反应温度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4.3.1 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4.3.2 产物的SEM分析和粒度分析
        4.3.3 产物的EDS分析
        4.3.4 产物各项指标检测
    4.4 适宜条件下的改进实验
        4.4.1 产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4.4.2 产品的SEM分析和粒度分析
        4.4.3 产品的化学分析
        4.4.4 产品的氮气吸附脱附测试
    4.5 熔融氯化镁氧化热解制备氧化镁粉正交实验设计
        4.5.1 极差分析
        4.5.2 方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学研究
    5.1 氯化镁的TG-DTA分析
        5.1.1 原料氯化镁的TG曲线分析
        5.1.2 根据DTA曲线分析动力学
    5.2 熔融氯化镁热解过程中氧化镁粉末颗粒的形成机理
        5.2.1 化学反应
        5.2.2 颗粒的形核过程
        5.2.3 晶核生长
        5.2.4 颗粒碰撞与烧结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气敏和光催化导向的氧化钨纳米结构设计与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
    1.2 纳米结构氧化钨
        1.2.1 氧化钨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1.2.2 纳米结构氧化钨的制备与环境应用
        1.2.3 功能导向的氧化钨改性设计
    1.3 半导体光催化
        1.3.1 半导体光催化基本原理
        1.3.2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3.3 新型可见光驱动光催化材料的设计
    1.4 气敏材料与器件
        1.4.1 气敏材料及其敏感原理
        1.4.2 提高气敏材料及器件检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1.4.3 半导体气敏材料与器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基于密度泛函的分子模拟与计算
        1.5.1 分子体系定态薛定谔方程
        1.5.2 密度泛函理论
        1.5.3 理论计算在气敏和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和试剂
    2.2 表征手段
    2.3 气敏性能测试
        2.3.1 动态气敏测试
        2.3.2 静态气敏测试
    2.4 光催化性能评价
第三章 纳米结构氧化钨的调控合成与生长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低温水热合成氧化钨纳米棒
        3.2.1 合成方法
        3.2.2 形貌和结构
        3.2.3 反应参数调控及生长机理研究
    3.3 超声化学法制备氧化钨纳米片自组装分级微球
        3.3.1 制备方法
        3.3.2 形貌和结构表征
        3.3.3 非化学计量性
        3.3.4 纳米片的形成及其微/纳米分级组装
    3.4 羧酸诱导纳米氧化钨在水热条件下的形貌调控
        3.4.1 合成方法
        3.4.2 形貌和结构表征
        3.4.3 羧羟基对纳米氧化钨的形貌调控机理
    3.5 氧化钨电子结构与半导体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5.1 计算模型与方法
        3.5.2 氧化钨的电子能带结构
        3.5.3 氧化钨晶体的表面能研究
    3.6 总结
第四章 纳米结构氧化钨的气敏性能与敏感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低温水热法合成氧化钨纳米棒的气敏性能
        4.2.1 焙烧温度对气敏性能的影响
        4.2.2 灵敏度对气体浓度的依赖关系
        4.2.3 不同气体的选择性
        4.2.4 阻抗测试与气敏反应的表面吸附模型
    4.3 超声化学法合成氧化钨纳米片自组装微球的气敏性能
        4.3.1 焙烧对分级结构氧化钨形貌和灵敏度的影响
        4.3.2 选择性
        4.3.3 响应和恢复特性
        4.3.4 吸脱附动力学分析
    4.4 不同形貌纳米氧化钨的气敏性能比较
        4.4.1 灵敏度-形貌依赖性
        4.4.2 不同气体的选择性
        4.4.3 材料形貌对响应和恢复特性的影响
        4.4.4 不同形貌氧化钨的缺陷结构及其气敏关联
    4.5 二氧化氮分子在氧化钨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4.5.1 吸附模型的建立与吸附位置确定
        4.5.2 二氧化氮吸附对氧化钨表而原子构型和电子结构的影响
    4.6 总结
第五章 分级结构复合氧化钨的气敏性能与改性机制
    5.1 引言
    5.2 杂原子掺杂提高纳米氧化钨的气敏性能
        5.2.1 掺杂氧化钨的制备
        5.2.2 掺杂质种类对氧化钨气敏性能的影响
        5.2.3 锑掺杂量对纳米氧化钨气敏性能的影响
        5.2.4 锑掺杂纳米氧化钨的结构表征
        5.2.5 锑元素对氧化钨的掺杂效应
        5.2.5.1 几何结构分析
        5.2.5.2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
    5.3 聚噻吩/氧化钨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气敏性能研究
        5.3.1 制备方法
        5.3.2 结构表征
        5.3.3 气敏性能研究
        5.3.3.1 杂化材料电阻随操作温度的变化
        5.3.3.2 聚噻吩含量对灵敏度的影响
        5.3.3.3 传感器灵敏度与硫化氢浓度的关系
        5.3.3.4 杂化材料对不同还原性气体的选择性
        5.3.4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
    5.4 总结
第六章 氧化钨基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与光催化活性调控
    6.1 引言
    6.2 Fe_2O_3@WO_3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电荷转移与光催化性能
        6.2.1 光催化剂的制备
        6.2.2 物性和结构表征
        6.2.3 光催化性能
        6.2.4 Fe_2O_3@WO_3异质结构的电荷转移与光催化机理
    6.3 RGO/WO_3·H_2O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6.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6.3.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6.3.3 物性和结构表征
        6.3.4 光催化性能
    6.4 总结
第七章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铝-钪合金产业的进展[J]. 熊慧,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21(06)
  • [2]调整价态萃取-陶瓷膜过滤联合除锑制取超高纯氧化铌[J]. 张何鹏,孙思聪,梅龙宝,梁粱.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0(02)
  • [3]煤基新材料——煤基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在导热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 闫云飞,高伟,杨仲卿,张力,冉景煜. 煤炭学报, 2020(01)
  • [4]以在线质谱为核心的原位表征平台在碳一能源机理研究中的设计及应用[D]. 刘泽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
  • [5]Cu2O/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的研究[D]. 杨步君.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 [6]超高品位铁精矿直接还原—熔分制备高纯铁新工艺实验研究[D]. 赵嘉琦. 东北大学, 2017(06)
  • [7]传统工艺生产氧化钽(铌)除杂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J]. 晏慧娟,唐德胜.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16(04)
  • [8]超细氧化铌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及污染治理[D]. 阮桑桑. 南昌大学, 2016(05)
  • [9]海绵钛副产品氯化镁直接氧化热解制取氧化镁的研究[D]. 周爱平. 东北大学, 2014(08)
  • [10]气敏和光催化导向的氧化钨纳米结构设计与改性[D]. 张克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一种超高纯氧化铕的制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