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治理

农作物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治理

一、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郑玲玲[2](2020)在《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日趋迅猛,信息化水平成为新时代的农业核心助力。本论文基于当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及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论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在农业病虫害测报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实际管理效益。以S省为例,深度介绍了该省农业植保体系在病虫害方面的测报、防治工作的内容,通过对测报的需求、方式、流程、业务功能等全面分析,发现了现有测报体系及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结合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与信息能力,围绕S省农业病虫害的测报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对S省病虫害测报信息系统及价值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以测报管理综合服务为基础,以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病虫害测报、防治方面的能力提升,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平台、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期打破过去管理上的壁垒,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决策效率,实现增产增量的战略目标。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郭亚男[4](2020)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农业迎来了“农药的黄金时代”,(1)农场主们认为化学制品是他们控制害虫的主要手段,农药被肆无忌惮的大量使用。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州,以剧毒化学农药为核心,使用大量农药来维持农业的高产,然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消费者的身体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尤其是一些科学家意识到了农药使用的严重危害,呼吁对使用农药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到了七十年代,要求对农药污染进行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在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本文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以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过程产生的争议作为叙述脉络,追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的背景,治理农药污染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历程,评析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最后探讨和评估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农药监管史、各方因此产生的争议与相关法律联系起来,全面阐述了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在美国的地位及其影响。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陈述了选取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回顾及研究价值。第一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背景,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及其导致的环境问题,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工会和环保组织要求治理农药污染的呼声,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第二部分考察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其派别,包括倡导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环保组织,不同利益集团围绕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产生的争议,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问题取得的成效。考察了抵制种植者使用农药、限制某些农药使用所采取的具体实践,包括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及其领导的联合农场工人协会共同组织的“葡萄抵制运动”,农药事件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法》及《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第三部分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进行了评价,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产生的影响。认为农药监管机构与体制的完善改善了加利福尼亚州人的生活质量并且降低了农药使用带来的风险;多项农药法案的通过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对技术革新的促进,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推进了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人的合作。文章最后对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对农药的使用与环境处理问题提供的借鉴意义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并从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这一个案中得出一些一般性认识。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5](2014)在《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一、引言2012—2013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植物保护学科在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显着的研究进展。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对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促进了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体系、病虫害防控体系和植物保护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台州市人民政府[6](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张谷丰[7](2009)在《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诊断平台》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防治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保证作物优质高产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植保领域,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GIS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病虫的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诊断等多个方面,国内外已开发了大量有关病虫害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但是,目前这些系统大多针对某一地区的某种作物或某类病虫,应用面窄、信息共享率低。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面积广、地域性强,增加了监测、诊断、防治的难度,因此,农业植保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与普及对农业生产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农作物病虫资料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要求,及各级植保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的需要,本文应用开源免费的设计软件组合PHP+Apache+MapServer+ MySQL,构建了一套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及诊断平台。本项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开放式网络病虫信息管理平台的组建与实现为有效管理和利用植保系统的各种病虫资料信息,应用网络脚本语言、数据库构建了一套基于网络的病虫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开放式的设计模式,包含了动态树型菜单模块、在线建表模块、数据表管理模块、日程提醒模块、资料统计对比模块、图形显示模块等。普通用户无需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技术,通过后台代码直接在系统页面提示的帮助下,根据自己需要在线建立数据表;系统将动态树型菜单与在线建表模块相互结合,实现了对各种表格的管理,包括表格的创建,数据的查询、汇总、比较及图形化显示等功能。2基于网络的害虫短期预警通用平台短期预报是目前基层测报站点最常用的方法,可直接指导农户防治,在生产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短期预警包含了害虫测报基础资料数据库,用户可根据本地实际将影响害虫发生的参考资料录入其中,如不同温度下的历期,世代划分,发生程度分级等,授权用户可对病虫基础资料库的资料进行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在用户将田间调查的原始系统资料录入数据库中的过程中,系统将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及病虫测报基础资料库中的数据进行结合,自动判断高峰期,或采用历期法、分龄分级法对害虫的发生期自动进行计算,或判断害虫的发生程度级别,从而实现害虫的自动预警。开放式的设计模式适用各种害虫,可直接对用户录入的原始调查数据自动进行分析处理,预报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等关键信息,并与历史资料比对,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报工作量,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3基于数据挖掘的病虫害中长期预警平台的开发针对当前农业测报资料数据量大,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构建了一套病虫中长期预警平台。用户在系统提示下,通过后台应用代码,可直接从数据库中选择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录入到数据仓库(模型因子库)中,而后应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形成病虫害的中长期预警模型;同时系统也提供了对定性数据的预警支持,经数据挖掘的定性的数据通过ID3算法可直接生成决策树。相对于固定的模型或模型库,本系统提供的功能可适用于各个站点进行中长期病虫害模型建设的需要,并且随病虫资料的增加其生成的模型能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提高了模型的准确度,从而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目前已集成了逐步回归、模糊识别、时间序列分析等多个数理统计模块。4基于WebGIS的病虫信息发布展示将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相结合,通过病虫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的连接,将各地田间实时发生的病虫情况以WebGIS图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系统能自动对田间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级,以不同色彩或不同大小、形状的符号直观反映各地的田间动态。生成的图形可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而无需人员操作干预。WebGIS图可进行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并在图上显示各地的信息,亦可进行保存,对于病虫害的宏观决策、分析和预警均有很强的应用价值。5基于网络的农作物症状诊断系统平台作物受害表现各种各样的症状,生产上经常通过田间典型症状来判断作物的受害类型,包括病害、虫害、药害、肥害等,相关资料多来自于生产上的经验积累,长期以来,这些资料只是作为专家的经验而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也造成了专家知识的浪费。本系统专家知识库设计采用了"IF-THEN"的知识表示法,知识获取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的专家,多媒体数据库储存各种作物受害或病虫害的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用户或专家将各种资料整理后编辑可直接添加到数据库内,推理机采用了检索式诊断模式,支持逻辑与等操作,因而农业技术人员或普通农户可直接通过网络点击相关的典型症状描述并对照图片文件,即可在知识库中查找相关的作物受害原因,并比对诊断作物的受害类型。6通用病虫分类系统的组建植保领域包含的物种种类繁多,仅昆虫就有上百万种,常见农田杂草也有千余种。系统根据物种分类的特点,将二项式检索表用数据库表示,通过树型结构的设计实现物种的分类信息管理以及检索表的创建。分类学家可直接通过网络建立树型的结构并进行编辑,添加物种的分类信息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或将他所熟悉的类群的分类特征进行总结,编制成检索表,然后将检索表录入数据库。在线编辑器可实现图文混排,结构清晰,层次清楚,使各个领域的专家均能参与到物种分类的资料创建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植保工作者均可通过网络利用本系统查询鉴定,而图文链接式的分类检索模式也非常适用于基层的普通技术人员。系统不仅可用于植保领域病虫草的分类,亦能应用于其他的物种分类。此外,系统还包含了Excel表与数据库的导入导出、有效积温计算、方差分析、基于Google MAP的实时发布系统,病虫害迁飞轨迹分析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日常数据的处理分析功能。导入导出模块为用户保存的历史资料与网络数据库提供了一个接口,便于录入和储存大量的数据;积温计算和方差分析可用于试验数据的处理;Google Map API将地图与数据库资料结合,无需空间资料信息,也可进行病虫害信息的发布;轨迹分析模块基于NOAA网运行,但大大简化了操作的步骤。本项目的研究基于一种新型的理念,即系统并不针对某一具体的病虫,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大众化的平台,以支持对基层测报站(点)数据的分析预警、诊断为目标,为各级用户(省、市、县)提供一个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系统运行于网络平台,基于网络瘦客户端配置,所有的功能均在服务器端实现,系统所用的软件均为开源免费软件,开发与运行费用低廉,对用户的软硬件要求低,操作简单方便,应用性强,适用面广,开放式的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扩充性好,对于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网络化管理和宏观科学决策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当然,系统功能尚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张旭[8](2008)在《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新疆石河子148团为研究地点,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为研究对象,应用Web GIS技术建立该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结合功能强大、技术成熟的Arc IMS(Internet Map Server)软件作为平台开发工具,开发了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创新点如下:1、详细记录148团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作物布局、天敌等,多点调查生长季节内棉铃虫各代的卵、幼虫和成虫诱集数,并结合这一地区的棉铃虫发生的历史数据,利用期距预测、有效积温预测等多种预测方法,建立符合该地区的棉铃虫预测预报模型,分别是越冬代发生期预测模型和一、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经回测,在1999—2005年间,发生期预测模型有5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71.4%,一、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有6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85.7%,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有4年与实际值相符,历史符合率为57.1%。2、建立网络化的148团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将Web GIS平台和预测模型相结合,发挥各自特点,达到最优化设计,将Web GIS技术应用于害虫预警、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并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点。3、以Arc IMS(Internet Map Server)为开发平台,利用GIS的专题地图、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建立基于Arc IMS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经过应用测试,该系统能提供针对棉铃虫的信息管理,进行虫害信息发布,同时具有一定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的功能,通过互联网,该系统能为更广大的农民服务。4、Web GIS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将Web GIS在害虫预警、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应用上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运用。

龙国伟[9](2007)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决策咨询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园林生态系统复杂多变,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要求更高。在深入探讨计算机在农林领域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和多种编程技巧开发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决策咨询系统,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网站导航和信息咨询等技术,具有及时提供园林病虫害详细资料和进行智能决策的功能,能够显着提高园林管理的工作效率,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软件基于Visual Basic 6.0开发平台,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可视化编程,在数据库技术支持下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实现了对规则化知识的存贮、管理,在知识库支持下实现病虫害的信息咨询、诊断及其预测。在收集大量园林病虫资料和彩色图谱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Basic作为系统开发语言,模拟专家诊断病虫害的思路,建立了三种病虫害计算机辅助诊断模式,分别为计算机二叉分类检索表模式、外部特征组合诊断模式和人机对话诊断模式。其中计算机二叉检索表模式是模拟文字二叉检索表的原理,有效利用知识库存贮的信息,通过程序控制检索步骤,实现病虫害的分类识别,适合于各种园林害虫、病害、病原菌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特征组合诊断模式以病虫害为害症状、形态特征为依据,通过用户选择控制,实现诊断识别的目的;智能人机对话模式采用人机互动的形式,实现病虫害的分类定位。将园林病虫害发生的最适温度、最适湿度、最适土壤类型以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等预测因子的数据存贮到知识库中,在进行病虫害宏观预警时,用户首先选择当地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温度、平均大气湿度、土壤类型等因子的真实值或真实值的范围,系统按照程序设计的规则,通过计算和比较,完成对病虫害发生状况的宏观预测。在数据库技术基础上,采用便捷的VB语言编程,进行了简易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探索,避免使用如MapInfo等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专用软件,在具体功能实现上更加自由和灵活,重要的特色还在于将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于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病虫害治理咨询中的优势。在VB编程环境下,直接利用图表(MSChart)控件,将数据库中的相应记录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显示,比Excel等分析软件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因为在数据库技术支撑下的动态图表曲线,能够在程序控制下进行查询检索,显示不同病虫及其天敌在不同阶段发生的动态曲线,通过动态曲线分析总结病虫害及其天敌的变化趋势,为综合治理提供辅助决策,指导病虫害防治。利用网站搜索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园林病虫导航系统,将收集到的相关网络资料存放到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实现快速定位和导航。系统实现了全文检索功能,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词进行查询,就能找到相关的记录,并将该记录的IP地址显示在文本框中,利用VB的IE.Navigate方法,即可方便地连接到相应网站。IP地址随着数据表中检索到的记录而动态变化,实现了数据库查询技术和网站导航技术有机结合,提高了查询效率和性能。

龚宇,单成钢,王聪玲,王璞[10](2005)在《GIS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出发,对国内外 GIS 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分别从农业用地评价,农业气候与生产区划,水资源管理与规划保护,农作物防虫治病,精确农业和数字农业,施肥管理以及其它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就 GIS 技术在我国今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做了展望。

二、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相关理论
    2.2 物联网网关相关功能
    2.3 病虫害防治手段定位
    2.4 信息系统研究理论
    2.5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2.5.1 基于SOA思想实现系统整合
        2.5.2 基于模块化、组件化的应用开发
        2.5.3 基于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技术
        2.5.4 系统安全设计
第三章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
        3.1.1 政治环境现状
        3.1.2 经济环境现状
        3.1.3 社会环境现状
        3.1.4 技术环境现状
    3.2 现有病虫害测报系统问题分析
        3.2.1 业务管理效能问题
        3.2.2 业务服务及应急能力问题
    3.3 问题引发的原因分析
        3.3.1 管理局限性
        3.3.2 技术局限性
    3.4 物联网技术的病虫害测报系统需求分析
        3.4.1 农业病虫害测报业务新时期发展需求
        3.4.2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服务趋势分析
        3.4.2.1 测报方式需求分析
        3.4.2.2 数据积累利用分析
        3.4.2.3 病虫害检测数据传输方式分析
        3.4.2.4 统一规范标准的大融合平台分析
        3.4.3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目标需求分析
第四章 测报系统的整体设计
    4.1 整体设计
        4.1.1 测报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4.1.2 测报系统设计原则
        4.1.3 总体设计架构及平台单元
        4.1.3.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设计
        4.1.3.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4.1.3.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4.1.3.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4.1.3.5 “农乐网”APP系统设计
    4.2 测报系统详细设计
        4.2.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核心能力及具体设计
        4.2.1.1 物联网智能网关系统
        4.2.1.2 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
        4.2.1.3 病虫害预警系统
        4.2.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4.2.2.1 功能架构
        4.2.2.2 基本信息管理
        4.2.2.3 设备管理
        4.2.2.4 数据管理
        4.2.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4.2.3.1 功能架构
        4.2.3.2 多途径数据采集平台
        4.2.3.3 综合图形分析能力
        4.2.3.4 地图分析能力
        4.2.3.5 系统安全及业务管理
        4.2.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4.2.4.1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库
        4.2.4.2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模型
        4.2.4.3 平台实施计划
        4.2.5 “农乐网”APP设计
    4.3 流程保障
        4.3.1 服务需求分析
        4.3.2 服务保障流程
        4.3.2.1 业务实施服务保障流程
        4.3.2.2 培训服务流程
        4.3.2.3 运维服务
        4.3.3 确保服务质量的技术、组织保障措施
第五章 物联网病虫害测报系统实际效益分析
    5.1 重塑系统及管理新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5.1.1 统一系统及设备标准
        5.1.2 全面规划提升安全标准
        5.1.3 制定数据标准,构建大数据能力
    5.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解释
    0.2 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概况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历史背景
    1.1 20 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1.1.1 美国使用农药的历史
        1.1.2 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
        1.1.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历史
    1.2 加利福尼亚州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
        1.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2 对水体的污染
        1.2.3 对动植物的影响
    1.3 美国与加利福尼亚州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1.3.1 美国对农药使用进行的监管
        1.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使用监管情况
        1.3.3 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法规中存在的缺陷
        1.3.4 农药监测系统存在漏洞
        1.3.5 加利福尼亚州农业部门执法不力
2 加利福尼亚州治理农药污染的具体办法
    2.1 相关政策的转型和法律的通过
        2.1.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政策的转型
        2.1.2 通过《有毒空气污染物法》
        2.1.3《出生缺陷预防法案》的通过
        2.1.4《农药污染预防法》的通过
        2.1.5《安全饮用水和有毒物质接触法》的通过
    2.2 农药使用的技术革新
        2.2.1“农药漂移事件”的产生与危害
        2.2.2 农药技术革新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2.2.3 综合病虫害管理和多样化耕作系统技术的应用
    2.3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葡萄抵制”运动
        2.3.1 塞萨尔?埃斯特拉达?查韦斯与联合农场工人组织的成立
        2.3.2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与加利福尼亚州农业企业的斗争
        2.3.3 第二次“葡萄抵制”运动与《农业劳动关系法》的通过
        2.3.4 联合农场工人组织采取新的宣传方式
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成效与评析
    3.1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3.1.1 完善了农药使用的数据库
        3.1.2 形成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3.2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影响
        3.2.1 环保组织与农场工会的合作
        3.2.2 推动了美国其他州农药使用管理制度的改革
    3.3 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研究平台建设
    (二)研究创新团队及人才队伍建设
二、植物保护学学科近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基础研究水平显着提高
        1. 植物病毒学
        (1)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
        (2)植物病毒基因功能研究
        (3)植物病毒致病机制研究
        (4)病毒—介体—寄主互作研究
        (5)植物抗病毒机制研究
        2. 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1)植物抗病虫相关基因的发掘
        (2)重要代表性病原物和昆虫的基因组测序
        3.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感器形态研究
        (2)嗅觉受体研究
        (3)昆虫化学感受的神经机理研究
        4. 入侵生物学
        (1)烟粉虱种群扩张机制研究
        (2)稻水象甲共生菌研究
        (3)紫茎泽兰生态适应机制研究
        (4)松材线虫对寄主松树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5.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主要机理研究
    (二)高新技术发展迅速
        1. 植物抗病虫基因工程研究
        2. 昆虫化学生态学
        (1)昆虫信息素鉴定及利用
        (2)植物信息化合物对昆虫(害虫、天敌)行为调控
        (3)昆虫与植物互作化合物的开发利用
        3. 生物防治学
        4. 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1)小麦白粉病监测预警新技术的研究
        (2)昆虫雷达监测重大害虫研究
        (3)水稻“两迁”害虫的实时监测
        (4)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5)蚜虫监测预警网络系统的建立
    (三)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
        1. 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勘界和异地测报技术
        2. 植物病毒控制技术
        3. 生物防治技术
        (1)昆虫天敌的研究与应用
        (2)生物杀菌剂的研究与创制
        4. 重大入侵昆虫的检测监测新技术
        5.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1)利用遗传多样性种植持续控制作物病害
        (2)利用作物多样性配置控制作物害虫
        (3)立体种养控制作物害虫
三、植物保护学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一)植物病毒学
    (二)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三)昆虫化学生态学
    (四)生物防治学
        1. 天敌昆虫生防技术的集成和大规模应用的配套技术缺乏研究
        2. 昆虫消化酶抑制剂国内外同处在起步阶段
        3. 芽胞杆菌的研究与制剂品种和应用规模
        4. 研发以各种效应子为主要成分的诱抗剂
        5. 我国的食线虫微生物研究已进入先进行列
    (五)入侵生物学
    (六)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七)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四、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植物病毒学
    (二)植物抗病虫功能基因组学
    (三)昆虫化学生态学
    (四)生物防治学
    (五)入侵生物学
    (六)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学
    (七)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

(7)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诊断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农作物病虫测报与预警概况
        1.1.1 国内病虫害测报体系
        1.1.2 病虫害数据传输系统
        1.1.3 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
    1.2 信息技术在植保领域的应用
        1.2.1 数据库
        1.2.2 数理统计及预警模型
        1.2.3 WebGis
        1.2.4 决策支持系统
        1.2.5 专家系统
        1.2.6 病虫管理系统集成
    1.3 病虫预警及测报中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用户需求调查
        1.3.2 对用户要求过高
        1.3.3 适用性差,应用范围窄
    1.4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硬件环境
    2.2 软件环境
        2.2.1 Open source software
        2.2.2 Apache+PHP
        2.2.3 MySQL数据库
        2.2.4 MapServer
        2.2.5 Google Map API
    2.3 数据库设计
        2.3.1 系统数据库
        2.3.2 病虫测报资料信息数据库
        2.3.3 空间数据库
    2.4 系统安装配置
    2.5 安全设施
第三章 开放式的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
    3.1 总体设计
        3.1.1 数据库开发组建
        3.1.2 数据库设计
    3.2 系统功能与实现
        3.2.1 病虫测报资料调查数据库和管理
        3.2.2 原始田间数据的处理
        3.2.3 日程管理提醒
        3.2.4 数据的图形化显示
        3.2.5 资料的导入导出
    3.3 应用实例
        3.3.1 表格操作
        3.3.2 数据操作
        3.3.3 数据导入导出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害虫通用短期预警平台
    4.1 总体设计
        4.1.1 病虫测报资料调查数据库
        4.1.2 测报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
    4.2 系统功能及实现
        4.2.1 短期预报基本原理
        4.2.2 短期预警基本流程
        4.2.3 测报资料信息表的操作
        4.2.4 田间调查数据的操作
        4.2.5 发生期预报
        4.2.6 发生量预报
        4.2.7 短期预警模块与虫情数据库的结合-自动预警的实现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病虫害中长期预警平台
    5.1 数据挖掘
        5.1.1 数据挖掘的定义及其发展
        5.1.2 数据挖掘功能
        5.1.3 数据挖掘方法
        5.1.4 数据挖掘语言
        5.1.5 数据挖掘流程
        5.1.6 数据挖掘工具
    5.2 基于数理统计的病虫中长期预警决策平台
        5.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5.2.2 影响因子和数据挖掘过程
        5.2.3 运行示例
    5.3 基于ID3算法的病虫预警决策树系统平台
        5.3.1 ID3算法
        5.3.2 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5.3.3 运行示例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WebGIS的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6.1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6.1.1 系统架构
        6.1.2 数据库设计
    6.2 基于MapServer的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6.2.1 各地实时虫情的WebGIS展示
        6.2.2 WebGIS图形图像显示操作功能的实现
        6.2.3 系统应用实例
    6.3 应用Google Map API建立病虫信息发布系统
        6.3.1 基于Google Map API的病虫信息展示
        6.3.2 系统功能实现
    6.4 结论
第七章 基于网络的有害生物诊断专家系统平台
    7.1 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7.2 系统结构
    7.3 系统功能及实现
        7.3.1 作物受害诊断
        7.3.2 系统功能
        7.3.3 功能实现
    7.4 系统应用实例
        7.4.1 专家系统的开发
        7.4.2 基于前向式推理的专家系统应用
    7.5 结论
第八章 基于网络的病虫草分类检索平台
    8.1 系统总体设计
    8.2 系统组成及实现
        8.2.1 分类系统的创建与维护
        8.2.2 分类资料库
        8.2.3 物种鉴定
    8.3 应用示例
        8.3.1 分类树及检索表的组建
        8.3.2 资料查询及鉴别
    8.4 讨论
第九章 全文总结
    9.1 系统特点
    9.2 主要创新点
    9.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8)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
    1.1.1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发展应用
    1.1.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1.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植保中的应用现状
    1.1.4 地理信息系统在新疆的应用
1.2 网络地理信息技术
    1.2.1 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1.2.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1.3 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3.1 棉铃虫的种类及分布
    1.3.2 棉铃虫的危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系统设计思路与技术支持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2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2.2.1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技术
    2.2.2 国内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支持技术比较
    2.2.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方案
    2.2.4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选取
    2.2.5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器的选取
    2.2.6 ArcIMS9.0 的安装与部署(IIS5.0+J2SDK1.4.2.06+ Servlet5.0)
2.3 系统建设的目的与原则
    2.3.1 系统建设的目的
    2.3.2 系统建设的原则 第三章 棉铃虫的预警系统及建模
3.1 滴灌对棉铃虫发生的影响
3.2 棉铃虫预警技术的研究
    3.2.1 害虫预警技术
    3.2.2 棉铃虫的预警目标
    3.2.3 棉铃虫的预警指标
    3.2.4 棉铃虫的预警指标体系
3.3 棉铃虫预测模型
    3.3.1 棉铃虫建模需求分析
    3.3.2 棉铃虫建模工具
    3.3.3 越冬代发生期预测模型
    3.3.4 一代始盛期预测模型
    3.3.5 二代始盛期预测模型
    3.3.6 二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第四章 基于WEB GIS 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1 空间分布数据库
    4.1.2 田间属性数据库
4.2 系统结构与功能
    4.2.1 Author 结构设计与功能
    4.2.2 Administrator 结构设计与功能
    4.2.3 Designer 结构设计与功能
4.3 系统演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决策咨询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业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现状
        1.1.1 国外研究状况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农业智能系统发展趋势
        1.2.1 突出多学科集成,增强系统综合功能
        1.2.2 面向多层次设计
        1.2.3 应用与开发并重
        1.2.4 注重新技术利用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1.2.5 系统网络化发展
    1.3 园林病虫害计算机咨询体系
        1.3.1 园林病虫害咨询系统
        1.3.2 园林病虫害的流行
        1.3.3 园林植物病害预测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系统开发与总体结构设计
    2.1 系统开发背景
    2.2 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2.2.1 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
        2.2.2 园林病虫知识库的建立
        2.2.2.1 创建数据库
        2.2.2.2 数据表的设计
        2.2.2.3 其他数据库对象建立
    2.3 系统开发工具
    2.4 系统框架及各模块功能概要
    2.5 系统工作流程图
    2.6 系统主窗体及模块设计
        2.6.1 主窗体设计
        2.6.2 标准模块和类模块设计
3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研究
    3.1 计算机二叉检索模式
    3.2 典型特征(症状)组合鉴别模式
    3.3 智能人机对话鉴别模式
    3.4 园林介壳虫鉴定识别
4 园林病虫信息咨询及其宏观预测体系
    4.1 园林病虫信息咨询
    4.2 介壳虫信息咨询
    4.3 园林病害宏观预测
        4.3.1 确定预测因子及其范围
        4.3.2 病害预测实现原理
        4.3.3 实现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选择
5 病虫发生规律分析与治理系统研究
    5.1 利用图表分析害虫及其天敌发生动态
        5.1.1 害虫及其天敌的选择
        5.1.2 害虫及其天敌季节发生动态
    5.2 园林病虫害农药防治
    5.3 园林病虫生态治理
    5.4 园林介壳虫综合治理
        5.4.1 介壳虫化学防治
        5.4.2 利用天敌防治园林介壳虫
    5.5 建立园林病虫防治档案
6 园林害虫地理信息系统
    6.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6.2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
        6.2.1 集成式地理信息系统
        6.2.2 模块化地理信息系统
        6.2.3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6.2.4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6.3 园林害虫地理信息系统开发
        6.3.1 园林害虫分布表设计
        6.3.2 害虫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功能解析
7 园林网站导航体系
    7.1 园林网站导航数据表构建
    7.2 网络资料搜集与整理
    7.3 导航系统设计与使用
8 总结与讨论
    8.1 总结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园林病虫系统文件一览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地理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D]. 郑玲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药污染治理问题研究[D]. 郭亚男. 辽宁大学, 2020(12)
  • [5]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研究[A]. 吴孔明,陈万权,倪汉祥,文丽萍. 2012-2013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4
  • [6]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 [7]基于WebGis的农作物病虫预警诊断平台[D]. 张谷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8]基于Web GIS的棉铃虫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D]. 张旭.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9]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决策咨询系统[D]. 龙国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10]GIS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应用研究[A]. 龚宇,单成钢,王聪玲,王璞. 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农作物病虫害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