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与培养研究

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与培养研究

一、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霞[1](2021)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学龄儿童数量激增,学前教育的规模随之扩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为贯彻习总书记“扶贫要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是重大责任。为此,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4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固态化,评价指标不灵活。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本土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适配性和可行性高的先进经验,选取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4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发达地区的培养特点和可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启示。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培养过程较为系统、培养主体多元、培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可从多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执行的经验借鉴。结合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借鉴发达地区的培养经验,为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和建立灵活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进而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民族性”、“技能性”并行的高素质幼儿师资,教育脱贫攻坚而助力。

朱洲[2](2021)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贯彻落实新时代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伟大实践中,党的干部队伍工作从研究探索到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其过程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光辉,又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党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提出了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强化了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并修改完善党章,先后两次修订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自我革命的优秀传统鞭策下,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及由此淬炼的指导思想,已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了遵循。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及其建设等进行概念界定。重点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在理性甄别的基础上,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分析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主要体现和价值所在。第三,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能力、作风以及纪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做法与基本经验。第四,总结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在特点方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包括: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形式上是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与时俱进丰富完善等。提出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贡献,包括: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立的党员干部队伍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贯彻落实。第五,分析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经验、内容以及方法等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冯超[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1)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和使用人才,始终把人才资源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人才问题,关注人才的成长、重视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发展、优化人才环境,逐步确立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才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体系建设及其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有一般人才观的基本属性,又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的表达系统,更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为历史传承,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理论为有益借鉴,体现出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融合、全局与重点相兼容的鲜明特点;在引导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深刻贯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共党史学、教育学、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着眼从确立向度、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战略价值和实践推进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第一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国外人才观的有益借鉴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消除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然要求等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以习近平工作实践为线索,梳理并总结出其人才观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渐进过程,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确立蕴含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扎实的实践基础。第三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以“为什么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逻辑理路,系统梳理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内容构成,揭示这一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着重从历史性与时代性、全局性与重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具有反映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品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第五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着重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以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第六章,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把握这一人才观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实践推进的根本原则及其相关对策。

黄珍[4](2021)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知识资本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正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如何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培养数量多、质量优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地方高校因地方而设、受地方支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当前,社会分工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探索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和紧迫。本研究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关键能力理论和OBE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从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厘清地方高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梳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对国内外四所大学不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个案,分析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发展要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从而提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从国家、行业和高校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政府要发挥宏观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企业要深度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完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和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李洋[5](2020)在《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国际国内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世界范围的网络安全威胁和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加剧,多数国家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并将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国家治理特别关注的对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相继发布,国家网络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其原意是:网络安全中的30%依靠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保障,而70%则依靠管理。从网络安全发展看,网络安全技术是目前更新种类最多,迭代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设网络强国离不开网络安全人才。公安机关不仅是国家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不仅承担着维护互联网网络秩序,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对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对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职责,而且自身的许多网络和信息系统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民生。公安机关不仅有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近年来,公安机关也建立了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强化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但网络安全管理人才队伍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远远不及信息化发展速度和网络空间安全保障需求。本文选择四川省级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研究。从我省公安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基本构成和分布、人才供需和结构、职业发展路径、能力提升方向和途径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重点分析从业人员的整体态势,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制约本地区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人才结构失衡、培训规划不完善、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同时分析国内外发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探索提出了加大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实战化培训体系、促进人才队伍框架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等对策,以期更好的履行公安机关网络安全管理职责,从而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队伍,以达到降低国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目标。

潘磊[6](2020)在《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宁夏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雄起,宁夏越发意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几年,宁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建立了涵盖培训、竞赛、评价和增薪等全方面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但仍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性失衡、培养机构数量不足、相关环节工作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通过总结国内外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资格认证、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经验,最终提出了解决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各项问题的策略。宁夏应当充分抓住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区域化人才基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在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优化学校的培养资源和制度,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李萌仕[7](2020)在《“双一流”视阈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国重点大学政策的最新形态,简称“双一流”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2025提供重要技术技能支撑和动力。“双一流”针对高等教育提出,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理应置于国家战略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双一流”审视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旨在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加强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双师素质,全面推进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以期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产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本论文以“双一流”视阈下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困境、运行路径进行剖析,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和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建设主要以早期的示范院校、骨干专业和后来的创新高职建设作为高职内涵式升级的计划指导。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和独特类型,高职院校语境下的“双一流”建设一般指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高职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既是对高职院校整体内涵优化之后的成果自省,也是与“双一流”计划交流、交融及充满信心的理性尝试,具有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双一流”是高职院校优质、创新的新阶段,为促进实现预期价值,其追求选择在已有方向的基础上可以概括为社会信任度、经济信赖度、国际信服度三个维度。学生与家长是高职院校一流建设的基础指标;企业与行业是高职院校一流建设的核心参数;国家与国际是高职院校一流建设的重要观测点。为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人才质量需求,“双一流”背景下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维度分析应具体包含标准维度、技术技能维度和质量维度。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先行引导,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指标。本研究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9)》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湖北省高职院校作为样本分析对象,围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维度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数据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之间,在此基础上推及出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有关如何更好推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的讨论提供实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内涵是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将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在建设过程中,从外部制度保障入手,协调内部联动机制,制定阶梯式发展战略,发挥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主体的推动力,形成“双一流”高职院校独有的动态发展模式,最终转化成高等职业院校自觉地良性循环发展。明确以标准为引导、强调以技能为核心、把握以质量为根本,以形成融合之圭臬、衡量之维度,以期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夏敏[8](2020)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院校相关管理者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调查分析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历史回顾,阐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基于对广西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展开调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对广西区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成效以及问题、不足。第五部分阐述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创新及不足之处。

王家阳[9](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鲍鹏[10](2020)在《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在我国产生已有数千年,新时代发展中医药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为此应积极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在我国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1]。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为我国独有特色的产业,故此未分析国外同类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我国中医药市场前景早已被国际所看重。同时面对人民对健康养生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未开发的潜力仍属挖掘,需要社会各方继续努力。国家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下,把旅游产业与健康服务产业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在中医药旅游中加深对自主保健观念的印象。使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更有认同感,特别是中医药相关传统文化。目的是为让游客防病治病,休养生息,健身游憩,延年益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地区逐步建立健康和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以制药和医疗保健产品为特色,以休养自身和养生旅游服务为卖点的中医药旅游项目上得以迅猛发展。以地方为例,甘肃、广东、北京、江西、广西等省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展现了中医药各地的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各地中医药旅游产业产生的游客数量也极具增加,使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大大提高[2]。因此,创新和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现今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消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模式的弊端,构建政府、高校、医药产业和旅游产业等多方联合,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硬道理,其中协同创新是重中之重。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分析,以江西省中医药旅游管理相关领域专家为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对象,并对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全新的阐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和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运用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通过专家咨询,对中医药健康管理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和相关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高校制定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可促进相关培养方案理论工作的研究进程,并可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进一步发展,也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企业组织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建依据
        一、着作、文献研究指标选取
        二、政策文本指标选取
        三、培养方案指标选取
        四、专家咨询指标选取
    第二节 核心概念厘定
        一、欠发达地区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内生式发展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地点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
        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实施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描述分析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四、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关性分析
        五、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要素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六、问卷调查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结果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访谈的结果
        二、关于培养过程的访谈结果
        三、关于培养制度的访谈结果
        四、关于培养评价的访谈结果
        五、访谈结论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二、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
        四、评价体系不灵活、考核机制固化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三、学生主体认知偏差
第五章 发达地区培养经验及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第一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三、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
        四、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
        五、培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六、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结论
    第二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制度
        四、多元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第三节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细化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二、完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资源
        三、校政企深度融合,拓宽培养主体
        四、健全评价指标,增加评价主体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求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条件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型建构
    第二节 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具体化
        二、培养目标特色化
    第三节 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
        一、建立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整合优化“外源式”和“内生式”教育资源
    第四节 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一、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功能
        二、构建利益平衡稳定的专项培养平台
    第五节 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评价体系
        一、拓宽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二、改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发展性
        三、更新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时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政策一览表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附录四 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核心观点、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4.1 核心观点
        1.4.2 创新点
        1.4.3 重点及难点
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2.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2.1.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
        2.1.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
        2.1.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2.2.1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2 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2.3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2.3 中华优秀传统吏治思想
        2.3.1 中国传统吏治思想的传承
        2.3.2 中华传统吏治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2.4 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1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4.2 非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程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1.1 突出党员干部的阶级立场
        3.1.2 强调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
        3.1.3 重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3.1.4 服从真理,改正错误
        3.1.5 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山头主义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2.1 注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精神
        3.2.2 强调一切听从党安排
        3.2.3 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
        3.2.4 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3.2.5 经验教训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3.1 强调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方针
        3.3.2 强调党员干部具备开拓进取精神
        3.3.3 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党性锻炼
        3.3.4 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3.3.5 强调党员干部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
        3.3.6 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3.4.1 提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忠诚干净担当
        3.4.2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4.3 坚持党管干部,强调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
        3.4.4 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五大体系
        3.4.5 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4.6 组织选拔与群众拥护有机统一
        3.4.7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
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4.1 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
        4.1.1 对党绝对忠诚
        4.1.2 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4.1.3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4.2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
        4.2.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2.2 坚定理想信念
        4.2.3 干群平等
        4.2.4 不谋私利
    4.3 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
        4.3.1 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选人用人
        4.3.2 坚持民主集中制
        4.3.3 任人唯贤
        4.3.4 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
        4.3.5 完善考核评价使用机制
        4.3.6 注重干部来源广泛性代表性
    4.4 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4.4.1 注重实绩
        4.4.2 突出胜任力
        4.4.3 注重实践锻炼
        4.4.4 强调斗争精神
        4.4.5 注重班子整体建设
    4.5 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4.5.1 密切联系群众
        4.5.2 理论联系实际
        4.5.3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5.4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4.5.5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4.5.6 惩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
    4.6 干部队伍的纪律建设
        4.6.1 模范遵守纪律
        4.6.2 自觉接受监督
        4.6.3 实行问责制度
        4.6.4 开展反腐败斗争
        4.6.5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5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精髓和价值
    5.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发展特点
        5.1.1 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要求
        5.1.2 经由党的主要领导人阐述
        5.1.3 与时俱进丰富完善
    5.2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精髓
        5.2.1 干部是党的正确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
        5.2.2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及杜绝个人依附
        5.2.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暨任人唯贤
        5.2.4 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干部问题
        5.2.5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5.2.6 干部权责一致
        5.2.7 干部成长体现组织培养与个人努力相统一
        5.2.8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5.3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价值
        5.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5.3.2 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建立了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干部队伍
6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时代际遇和创新发展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创新发展的境遇
        6.1.1 世情的深刻变革引发新的国际力量博弈
        6.1.2 国情的深刻变革要求统揽和推进“四个伟大”
        6.1.3 党情的深刻变革激励全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6.1.4 社情的深刻变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6.2.3 全面提升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本领能力
        6.2.4 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
        6.2.5 健全科学选拔任用机制
        6.2.6 加强监督管理狠抓作风
        6.2.7 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6.2.8 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6.2.9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逻辑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观的继承发展
        (二)中国古代传统人才观的精华提炼
        (三)国外人才观念的有益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初步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持续深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确立的现实逻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三)完善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人才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萌芽期
        (一)7 年知青岁月的成长体验
        (二)生活学习的独立探索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发展期
        (一)正定工作期间的初步实践
        (二)福建任职期间的推进发展
        (三)浙江上海主政期间的积极拓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成熟期
        (一)中央执政后对“为谁培养人才”的进一步明确
        (二)中央执政后对“培养什么样人才”观念的科学发展
        (三)中央执政后对“怎样培养人才”的全新阐释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诠释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人才标准的全新语境
        (一)以德为先的全新阐释
        (二)德才兼备的全新阐释
        (三)实践检验人才的全新阐释
    三、不断完善人才选用体系
        (一)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人人尽展其才”的选用目标
    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
        (一)巩固党执政的先进基础
        (二)壮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三)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情怀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主要特征
    一、在历史与时代的贯通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基本趋向
        (一)善于总结人才观的历史经验
        (二)科学把握人才观的时代要求
        (三)坚持历史与时代的深度融合
    二、在全局与重点的统一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推进主线
        (一)以统筹思维推进人才建设
        (二)着力培养关键人才队伍
        (三)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
    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人才建设的创新动力
        (一)推动人才理论创新发展
        (二)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三)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四、在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人才建设的总体格局
        (一)彰显人才观的民族性特点
        (二)拓展人才观的世界性视域
        (三)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协同发展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战略价值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为科学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明确了基本要求
        (二)为增强中国核心竞争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世界意义
        (一)为促进世界人才理论的科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为发展中国家破解人才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力量”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的实践推进
    一、科学把握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困境的主要成因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
        (一)明确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要义
        (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体系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一)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
        (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五、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完善人才体制机制
        (二)加强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人才资源建设
        (三)构建新时代人才建设法律体系
    六、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
        (一)重视改善人才社会环境的价值意蕴
        (二)贯彻落实人才社会环境的全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三) 国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 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 已有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二) 关键能力理论
        (三) OBE教育理念
        (四) 理论基础上的研究框架构建
    四、核心概念
        (一) 地方高校
        (二) 应用型人才
        (三) 实践能力
        (四) 人才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能力本位视角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 调查基本情况
        (二) 企业与学生对实践能力评价的对比分析
        (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数据分析
        (四) 实证调查结论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 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结构不合理
        (二) 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能力培养不足
        (三) 评价机制不健全,学生能力评价缺失
        (四) 学生能力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
        (二)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无法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四)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阻碍了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五) 制度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应用型高校准确定位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案例高校选取
    二、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 德国巴登符腾堡大学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 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三、案例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三) 对比结论
第四章 A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个案分析
    一、培养目标
    二、基础实践能力培养
        (一) 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二) 拓展基础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二) 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三) 实施“三化”工程,优化师资队伍
        (四) 对接专业认证标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一) 课程与学分激发学生能力提升意识
        (二) 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搭建能力培养平台
        (三) 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顺应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需要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显着优势
        (一) 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
        (二) 健全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制度
        (三)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和劳动的氛围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一) 转变合作观念,承担社会责任
        (二) 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
        (一) 明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 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四)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五)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六)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企业卷)
附录二: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卷内备考表

(5)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安全的定义
        2.1.2 网络安全人才的定义
        2.1.3 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界定
    2.2 问题分析理论基础
        2.2.1 人才供需平衡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3 公共管理伦理学
第三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3.1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3.2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现状
        3.2.1 人才供给现状
        3.2.2 人才特性及培养现状
        3.2.3 网络安全人员需求现状
        3.2.4 单位用人情况
    3.3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3.3.1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3.3.2 组织开展各类网络安全实战演练
        3.3.3 推进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
        3.3.4 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
        3.3.5 加强激励措施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人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4.2 人才结构失衡
        4.2.1 地域结构失衡
        4.2.2 岗位结构失衡
        4.2.3 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4.3 培养规划不完善
    4.4 人才职业满意度不高
第五章 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5.1 人才供给乏力
        5.1.1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整体数量供需严重失衡
        5.1.2 公安行业专业人才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5.1.3 公安行业网络安全人才招录渠道较为单一
        5.1.4 公安网络安全岗位吸引力不足
    5.2 人才需求多样化造成人才分布失衡
        5.2.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网络安全人才选择
        5.2.2 职业发展前景影响网络安全人才岗位选择
    5.3 网络安全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
        5.3.1 高校毕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5.3.2 政府人才选拔机制不尽合理
        5.3.3 网络安全人才持续教育能力不强
    5.4 网络安全人才建设体系不完善
        5.4.1 工作强度及压力大
        5.4.2 网络安全“保安”化严重,职业认同感不高
        5.4.3 人才认证评价体系不健全
        5.4.4 人才激励手段有限
第六章 保障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人才本地区本行业引进和培养能力
        6.1.1 利用本地院校网络安全学科优势引进人才
        6.1.2 加强公安院校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6.1.3 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2 创新各地公安机关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
        6.2.1 建立互帮互助合作机制
        6.2.2 建立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专家人才库
    6.3 借力优质资源建立持续性的实战化培训体系
        6.3.1 建立同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6.3.2 加强实战对抗和竞赛
        6.3.3 持续加强行业内训力度
    6.4 促进人才队伍管理及职业认证评价体系化建设
        6.4.1 加强宣传促进公众及全警对网络安全职业领域的认知
        6.4.2 深化警务技术序列改革,建立规范的职业认证评价体系
        6.4.3 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全面激励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川公安网络安全人才调查问卷

(6)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技能人才研究现状及内涵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机制现状
        二、国内机制现状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三、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外互动
        一、校企联合打造人才技能提升小环境
        二、政府人才策略造就人才发展大环境
第二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一、日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三、积极调整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四、尝试更有效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第二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长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数量不足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五、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
    第四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片面性
        二、政府宏观引导作用不明显
        三、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第三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结合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
        一、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二、借力新兴科学技术发展浪潮
        三、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一、做好制度保障
        二、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三、规范市场运行
        四、切实提高社会认同
    第三节 充分挖掘多方力量的培养潜能
        一、优化学校培养资源和制度
        二、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双一流”视阈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双一流”计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性”的彰显
        1.1.2 国家政策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1.3 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现实需求
        1.1.4 高职院校建设的内生性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双一流
        2.1.2 技术技能人才
        2.1.3 人才培养质量
    2.2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3章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基础、价值辨析及内涵追求
    3.1 “双一流”计划在高职院校推进的实践基础
        3.1.1 示范校
        3.1.2 骨干校
        3.1.3 优质校
    3.2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辨析
        3.2.1 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大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追求
        3.2.2 经济价值: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2.3 文化价值:符合高职院校对内在文化自信的需求
    3.3 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的内涵追求
        3.3.1 学生满意,家长肯定
        3.3.2 企业认同,行业认可
        3.3.3 中国样本,世界水平
第4章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维度分析和基本特征
    4.1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维度分析
        4.1.1 标准维度
        4.1.2 技术技能维度
        4.1.3 质量维度
    4.2 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4.2.1 职业性
        4.2.2 创新性
        4.2.3 终身性
第5章 湖北省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专业建设
        5.1.1 品牌专业建设
        5.1.2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
        5.1.3 专业点与对接产业匹配情况
    5.2 师资队伍建设
        5.2.1 “双师型”教师比例
        5.2.2 高职专任教师专业职称结构
        5.2.3 高职专任教师学位结构
    5.3 毕业生就业质量
        5.3.1 半年后就业率
        5.3.2 就业与专业相关度
        5.3.3 毕业三年晋升比例
第6章 “双一流”视阈下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未来路向
    6.1 体制机制
        6.1.1 增强决策机制与顶层设计相契合
        6.1.2 推动院校管理与办学质量相吻合
    6.2 专业建设
        6.2.1 促进专业预测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6.2.2 推进专业指向与三层维度相结合
    6.3 人才培养
        6.3.1 构建与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标准体系
        6.3.2 优化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6.3.3 开展多元质量评价
    6.4 师资队伍建设
        6.4.1 提升双师素质
        6.4.2 优化双师结构
        6.4.3 引导职教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6.4.4 完善双师激励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角色吸引力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做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
        2.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院校
        3.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策略
    (四)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激励理论
        4.习近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六)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概述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1.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2.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原则
        3.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三)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1.满足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3.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1.问卷及访谈提纲编制
        2.样本选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比例与结构情况
        2.教师认知与资格认定情况
        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4.教师考评激励情况
        5.教师职业规划与师德情况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缺口,结构待优化
        2.全区建立了认定制度,但还需实行动态管理
        3.“双师”培训形式丰富,但还有待完善
        4.没有专门“双师”考核,激励措施不足
        5.教师职业信念不足,师德准入考察不严谨
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以广西A学院为例
    (一)A学院简介
    (二)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1.“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内培与外引
        2.教学导师制指引新手教师职业方向
        3.鼓励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4.重视师德建设出台考评办法
    (三)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差距
        2.资格定期再认定管理不足
        3.缺乏“双师”特色的考核激励
        4.企业挂职锻炼融入效果欠佳
五、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各主体明确自身定位,合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1.政府引导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2.学校积极配合,扩大师资规模
        3.企业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1.规范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认定
        2.严谨考察师德,完善师德建设
        3.严把准入路径,引进兼职教师
    (三)构建多元培养格局,完善培训模式
        1.注重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
        2.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训
        3.整合资源提升“双师”领头人及团队能力
    (四)结合“双师”特色,设置考核激励措施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2.实施激励保障,促进教师发展
    (五)依托专业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
        1.培养教师职业信念,明确发展方向
        2.设置教职工发展中心,关注教师成长
        3.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个体需求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教育管理相关理论
        1.2.2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2.3 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旅游概念
        2.1.1 旅游、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
        2.1.2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联系
        2.1.3 旅游、健康旅游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三者的区别
    2.2 相关管理概念
        2.2.1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概念
        2.2.2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联系
        2.2.3 健康管理和健康旅游管理的区别
    2.3 人才相关概念
        2.3.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2.3.2 高端人才的概念
        2.3.3 创新型高端人才的概述
    2.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2.4.1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概念的提出
        2.4.2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3 国内健康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行业供需状况
    3.1 国内健康旅游专业人才现状
        3.1.1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1.2 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现状
    3.2 国内中医药健康旅游的需求状况分析
        3.2.1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
        3.2.2 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市场需求
        3.2.3 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4 中医药健康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
    4.1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4.2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概述
5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建立
    5.1 政府的职能与定位
    5.2 企业的职能与定位
    5.3 高校的职能与定位
    5.4 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5.4.1 培养定位
        5.4.2 德尔菲法
        5.4.3 课程设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及培养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D]. 张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研究[D]. 朱洲.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研究[D]. 冯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能力本位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黄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四川省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 潘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双一流”视阈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D]. 李萌仕.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8]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D]. 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10]中医药健康旅游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 鲍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我国高素质人才现状与培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