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

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21)在《新工科视角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新工科的指导思想,探讨了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切入点,给出了该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并结合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例,说明该种教学模式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方面的优越性。最后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给出了形成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生创新培养机制的建议。

毛晓波,李志辉[2](2021)在《“科技创新大学四年不断线”课外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以"大学四年科技创新不断线"为目标,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年年参与、人人收获"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配置四年科创的内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多年实践证明,提出的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扭转了目前实践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的不利局面,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杜戈果,丁金妃,黎冰,王梦遥,杨拓,曹文华[3](2021)在《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部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意识不足、学生专业能力欠缺等问题,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该文通过对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分析发现,构建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徐辉,张兵,陈菁,徐俊增[4](2021)在《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农业水利技术推进与人才培养创新——以河海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水利作为水利与农业的结合点,在新中国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发源地的河海大学在如何防洪除涝、如何兴建工程供水、如何科学灌溉、如何排水改良土壤等方面为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技术和人才是关键。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命题,河海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在学科群布局、学科方向拓展方面积极探索,加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旱灾害演变与减灾,灌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灌排工程优化设计与高效运行,水土污染防控与修复等领域研究布局,加大知农爱农的农业水利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芝园[5](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引入了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环节,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目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存在毕业要求难以量化、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引入科学、客观的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去评价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华盛顿协议》,选取某高校155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竞赛获奖、毕业设计成绩等学业成果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进行研究。参考《华盛顿协议》的毕业要求相关研究成果和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对学生个体、群体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要求,参考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根据要素群并结合某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要求可能达成和期望达成的指标,构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2)根据学生课程成绩、学科竞赛获奖、学业奖学金等毕业生学业成果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取出8个实际的毕业要求达成指标,并将达成指标与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比较,验证了提出的8个毕业要求达成指标的合理性:根据提取指标的解释意义对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行改进,采用熵权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毕业要求达成综合得分。再与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客观性、科学性。(3)使用本文提出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和群体评价分析。对学生个体采用雷达图方式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基于年级和基于性别对比分析不同群体在毕业要求达成各项指标的表现差异,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给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矩阵。

冯永,钟将,王茜,李学明[6](2021)在《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尚不明确、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内涵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发展要求尚不匹配、缺少支撑大数据智能化共性基础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和教学案例库四个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中的教学难题,该文提出了数智融合的分层级能力度量与动态扩展知识体系,理工融合、产教融合、创新牵引的开放式培养团队组织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用多方培养机制体系,多途径众智贡献与协同的特色课程项目与场景案例池和"4-5-3"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的技术道德伦理全贯穿、全渗透教育6项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工作,结合在知识及教学案例资源推荐机制方面的教育技术突破,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教学实践成果。建成了体现新工科特点的首批计算机类一流特色专业,建立了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体系,塑造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以及大数据智能化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创新创业能力。

钟玲玲,柯军,刘康[7](2021)在《TDL教学法在《高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安徽新华学院《高频电路》课程是电子类、通信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结合应用型大学电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TDL任务驱动教学法,对高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与阐述。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效果显着。

栾慎吉[8](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改探索》文中指出新工科代表了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专业建设的新方法。文章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从改进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实验平台建设和专业竞赛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为培养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参考。

王海建,刘一清[9](2020)在《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ICT相关领域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竞赛能够丰富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内容,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培养的桥梁,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开阔了空间。基于学科竞赛推进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可以通过营造参赛氛围、提供制度保障、给予专业支持、施以精心指导及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来进行,不断完善以学科竞赛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体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许朝山[10](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视角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切入点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编写新工科教材
    (二)设计理论任务驱动
    (三)设计实践任务驱动
    (四)设计竞赛活动驱动
    (五)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成效
五、结语

(2)“科技创新大学四年不断线”课外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内容
    (一)改革课程体系
    (二)完善运行模式
        1. 科创导师团队
        2. 科创学生团体
        3. 学院物质保障
    (三)科学配置任务
    (四)完善激励机制
二、改革成效
    (一)兴趣和参与度全面提升
    (二)成果丰硕,成效显着
三、结束语

(3)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优化培养方案,增加课内实验
    1.2 加强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1.3 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拓宽实践渠道
2 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
3 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成绩显着
4 结语

(4)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农业水利技术推进与人才培养创新——以河海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
三、 培养知农业、爱农业的创新型农业水利人才
    (一) 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二) 涵养爱农情怀
    (三) 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结语

(5)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科专业认证
        1.2.2 工科大学生毕业要求
        1.2.3 学生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
        1.2.4 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2.5 教育数据挖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算法
    2.1 《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
    2.2 成果导向理论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科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1 毕业要求与《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比较
    3.2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
    3.3 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
    4.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1 大学生课程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2 大学生课外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3 大学生课堂内外数据汇总及预处理
    4.2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4.2.1 因子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与因子提取
        4.2.3 因子的合理性分析
        4.2.4 因子得分系数的改进
        4.2.5 基于熵值法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综合得分
    4.3 评价体系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分析
    5.1 个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1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结果分析
        5.1.2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排名
    5.2 群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1 毕业要求达成度年级分析
        5.2.2 毕业要求达成度性别差异
    5.3 毕业要求指标整体达成情况分析
    5.4 培养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6)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需要破解的难题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2.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的核心内涵,完善能力与知识体系
    3. 依据大数据智能化行业发展要求,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4. 建设有效支撑大数据智能化共性基础能力提升的课程群及教学案例库
二、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基本模型
    1. 数智融合的分层级能力度量与动态扩展知识体系
    2. 理工融合、产教融合、创新牵引的开放式培养团队组织与教学过程
    3. 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用多方培养机制体系
    4. 多途径众智贡献与协同的特色课程项目与场景案例池
    5.“4-5-3”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6.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的技术道德伦理全贯穿、全渗透教育
三、依据长短期学习兴趣的知识及教学案例资源推荐机制
四、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实践效果
    1. 研制可度量、可追踪、多维度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2. 以平台建设成果及教学研究成果为牵引,强化师资团队凝聚力
    3. 通过科研项目精化与提炼,建设场景化复杂大数据智能化教学案例
    4. 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5. 多视角的大数据智能化新型培养和教学模式
    6. 建成了本硕贯穿的大数据智能化课程体系
五、结语

(7)TDL教学法在《高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改革的背景
2 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本着应用教学原则,结合TDL任务驱动教学法,调整教学内容
    2.2 课程实践采用以作品为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模块化教学
    2.3 秉承“传承、合作”的精神,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和强化训练的长效机制
    2.4 课程评价体系多维化
3 实施效果
4 结论

(8)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课程现状
    1.1 课程体系缺乏联系、授课方式单调
    1.2 教学内容与学生多层次需求不匹配
    1.3 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2 教学探索
    2.1 改进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
    2.2 实践平台建设与专业竞赛开展
    2.3 校企协同育人
3 结论

(9)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竞赛对于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丰富了内容
    (二)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搭建了桥梁
    (三)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拓展了空间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广泛宣传,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良好氛围
    (二)纳入培养方案,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制度保障
    (三)注重实训,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专业支撑
        1. 强化研究生对ICT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2. 强化研究生对ICT相关专业工具的训练。
        3. 强化研究生知识管理能力训练。
    (四)打造团队,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精心指导
        1. 打造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团队。
        2. 打造高质量的研究生参赛团队。
        3. 打造高质量的参赛服务团队。
        4. 打造高质量的实验室支持团队。
    (五)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交流舞台
        1. 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2. 建立校企实践平台。
        3. 建立校企合作交流机制。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成效与反思
    (一)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成效
        1. 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2.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反思
        1. 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

(10)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视角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 李明. 信息系统工程, 2021(09)
  • [2]“科技创新大学四年不断线”课外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J]. 毛晓波,李志辉. 高教学刊, 2021(25)
  • [3]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探索[J]. 杜戈果,丁金妃,黎冰,王梦遥,杨拓,曹文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14)
  • [4]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农业水利技术推进与人才培养创新——以河海大学为例[J]. 徐辉,张兵,陈菁,徐俊增. 中国农业教育, 2021(03)
  • [5]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D]. 张芝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共智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 冯永,钟将,王茜,李学明.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4)
  • [7]TDL教学法在《高频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 钟玲玲,柯军,刘康. 科技视界, 2021(05)
  • [8]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改探索[J]. 栾慎吉. 大众科技, 2020(12)
  • [9]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为例[J]. 王海建,刘一清.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12)
  • [10]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一等奖-移动PC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