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宝藏在战争中丢失

阿富汗宝藏在战争中丢失

一、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谈晟广[1](2019)在《器服物佩好无疆 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为配合今年5月在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

邵学成[2](2019)在《浴火重光,阿富汗宝藏的前世今生》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了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亚洲内陆的阿富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神秘的存在。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在巴基斯坦、中国、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的中间,虽然阿富汗国名是阿富汗人的国家的意思,但阿富汗最主要

屈子越[3](2018)在《二战以来博物馆应对战争之研究》文中认为战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一战和二战蔓延全球的战火,到中小型的局部战争,国家、地缘、宗教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世界依然被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中。无论是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宗教冲突、恐怖袭击、他国干涉依然是制造乱局的主因,在这种持续不断地状态中,政府羸弱社会失序,自然无法顾及自己的文化命脉,很多文化遗产也在国难之际或于无情的炮火声中湮灭,或因宗教对立的原因被蓄意摧毁。战区博物馆的生存状况,文物保护的状况,在战火中挣扎的文化遗产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战争对博物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博物馆的藏品如何在战火中保存下来,有多少文物流失,有多少城市被摧毁。为什么签订的公约没有完全约束劫掠者的行为,公约的约束性不强,是如何造成的呢?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法律和公约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停止或至少减少对因为博物馆和考古遗址的破坏而非法流入艺术品市场上的文物的销售?如何保护有文化价值的物品,并在必要时将其从冲突地区移走并运送到安全的避风港?哪些项目已经提供支持,以及如何设计援助?如何使各方力量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止“下一次”。经历过战争的文化遗产在战后需要进行修复和重建工作,重建的标准,重建对象的选择,都需要探究。近年来,博物馆的巨大潜力越来越明显,由于其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因为宗教和文化的不同,这些机构越来越成为极端主义摧毁的目标。因为持续的动荡导致国家经济衰落,通过盗掘贩卖文化遗产维持生活。阿富汗的博物馆紧闭,战争中被抢走的艺术珍品还没返还,国内的文物走私同样兴盛。伊拉克也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叙利亚战争依然持续着,那些不能移动的文化遗产暴露在炮火中,直至湮灭。这些身陷战争泥潭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安全,在同样的危险下,人权大于物权,政府要先解决国民的生存问题,才能去解决文化的问题。当博物馆因其为地方和国际社会所拥有的象征性价值而受到威胁时,它们在促进文化间交流和对话作为历史动力的内在作用方面,必须得到保护和支持。如何寻求援助?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国际组也会越来越多,资金的来源会更加广泛,能得到资金的项目会不断增加。国际间的合作不但需要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的联系,还有责任心和善意,将松散的国际组织凝聚起来。对二战以来博物馆遭到的破坏和损失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如何在特殊时期保护文物略作描述,对战争之后文物的恢复与追讨也进行了简要研究。对战争地区的博物馆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战争或冲突期间和战争冲突之后对博物馆的抢救性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减轻博物馆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程度,以致博物馆在战争中能避免遭到破坏。

邵学成[4](2018)在《阿富汗文物珍宝展的叙述方式——以考古学艺术史进程为主要线索》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各国进行巡展的阿富汗文物珍宝展览,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该展览也成为阿富汗战后文化复兴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展览的主题构成、策展方式也与阿富汗考古学艺术史的发展一脉相承,体现出阿富汗将近百年深厚的人文研究历程。但由于阿富汗经历长年的内战和中国学界错失参与研究的最佳机遇,中阿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频繁,所以该展览在中国观众面前显得有些陌生。本文将展览中文物涉及的主要遗址和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就展览的生成、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综合观察,并回顾阿富汗考古学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得失,进而陈述一个多元的、直观的与中国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展览。

邵学成[5](2017)在《一部无言的文明史诗 阿富汗文物珍宝展》文中提出阿富汗珍宝展从2006年开始在世界巡展,像个旅行者一样历经几大洲,展览后的下一站会是哪里,文物何时还乡?面对危机四伏的阿富汗,巡回展览的模式也许更能有效地宣传阿富汗的文化,也是最有效的保存这批文物的方式之一。阿富汗文物珍宝展从2006年运到集美博物馆进行整理修复,之后开启世界巡展模式,在世界上各大博物馆进行巡回展览。2016年该展览登录亚洲,从日本九州、东京开始,之后辗转到达韩国,2017年3月份进入中国,继续其环球展览之旅。

霍政欣[6](2017)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现状、难题与中国方案》文中认为以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为出发点,本文分析了文物流失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背景,梳理出文物追索面对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文物追索困境的中国方案:完善国内法律体系,鼓励人民法院行使国际民事审判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引领协调沿线国改革国际规则;探索在华成立专门性国际司法机构;将对日追索文物提上议事日程并适时推进;尽快启动相关案例研究,为制定文物追索战略与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邵学成[7](2017)在《浴火重光的阿富汗宝藏》文中研究表明阿富汗珍宝展从2005年开始在世界巡展,像个旅行者一样历经几大洲的美术馆,2017年进入中国,展览后的下一站会是哪里,文物何时还乡?面对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巡回展览的模式也许更能有效地宣传阿富汗的文化,更有效地保护阿富汗的古代文物。"浴火重光"的主题展览文物主要来自于阿富汗四个地区: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贝格拉姆、蒂拉丘地,包含231件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时间跨度四千余年,包含多个世界文明文化元素,充分诠释了称为文明十字路的阿富汗历史地理的文化特点。展览

刘建树[8](2013)在《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迦梨陀娑(Kalidasa)是印度古代梵语文学黄金时期的文学大师,《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享誉世界的戏剧名作。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称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德国大文豪歌德说一部《沙恭达罗》尽显四季色彩、人生精华;佛门诗人苏曼殊对《沙恭达罗》极尽赞誉之词。对这样一部享誉世界的戏剧经典,虽然中外学界已进行长时间研究,却鲜见在印、英、中三种文化、英汉两种语言语境下译本研究的文学研究成果。《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就是通过运用译介学、文本细读法、文学接受学、形象学以及文学变异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在对《沙恭达罗》英汉经典译本历时梳理的同时,以文本与副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剖析《沙恭达罗》英汉经典译本变异中的典型案例,在着重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各种译本变异历程的同时,也试图借重印度梵语戏剧理论解读《沙恭达罗》的艺术魅力。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沙恭达罗》的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沙恭达罗》英汉译本研究现状的梳理,对《沙恭达罗》英汉译本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包括对文中核心概念的阐释。迦梨陀娑虽然不像莎士比亚那样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戏剧和诗歌作品,但他同样是印度梵语文学史上戏剧与诗歌创作方面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沙恭达罗》则是他最杰出的剧作。就《沙恭达罗》英汉译本研究而言,汉语的《沙恭达罗》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依托译本的文本评价研究,极少涉及译本研究。综观国内外《沙恭达罗》研究现状,通过《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不仅有望进一步更好地从戏剧内部理解中印戏剧关系,更有望创造与英语世界《沙恭达罗》研究对话交流的机会;从不同的审美视角出发,逐步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肯定,从而促成不同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与理解。正是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本文以梳理译本变异为主线,通过对各种译本内外因素变异过程的梳理以及变异内外因的分析与探索,试图部分地揭示《沙恭达罗》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第一章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沙恭达罗》原本在印度本土文化中的创生与衍变展开。《沙恭达罗》在印度本土文化中的衍变主要表现为《沙恭达罗》以《摩诃婆罗多》史诗插话为基础的剧本创生过程,与剧本的英汉译本变异几乎形成逆向衍生。本章主要考察了剧本与插话的异同关系,迦梨陀娑创作《沙恭达罗》对于本土文化营养的吸收,《沙恭达罗》对于剧作家其他剧作的超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沙恭达罗》变异中的多种传本。《沙恭达罗》剧情的生成过程是在史诗插话基础上不断变异的过程。从《摩诃婆罗多》插话故事到《沙恭达罗》剧本,主要发生了戏剧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变异。《舞论》、《爱经》、《摩奴法论》等理论着作与社会风情的记录文献等,也都是迦梨陀娑发挥艺术创造力创作《沙恭达罗》时运用的重要素材。在《沙恭达罗》剧作成长的过程中,前代作家以及迦梨陀娑本人的戏剧创作也是《沙恭达罗》剧作赖以诞生的重要艺术资源。而《沙恭达罗》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它的变异集中体现为《沙恭达罗》以“天城体传本”与“孟加拉传本”等为代表的四种传本的出现;它们对后来的译本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沙恭达罗》翻译有关不同传本选择之争成为译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二章是《沙恭达罗》英语译本变异的梳理与剖析。《沙恭达罗》在英语世界的变异,经历了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印度民族主义等不同思潮的影响,以及几种思潮的更替与彼此间的抗衡。威廉·琼斯译本的产生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早期文化殖民的副产品。该译本及其副文本都流露出东方主义的痕迹,但威廉·琼斯译本客观上对英国乃至欧洲文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威廉姆斯译本产生时正值英国殖民统治转型期,英国对印度文化的态度也从对异国色彩的欣赏过渡到以实用主义为主导、利用文化进行统治的阶段,因此他的译本更多地表现了宗主国成员面对殖民地文化的高傲。印度本民族《沙恭达罗》英译本部分地纠正了这一文化取向,奠定了印度英译本《沙恭达罗》抗衡宗主国译本的基础。早期的印度英译本《沙恭达罗》,即使在印度民族独立之后的曲折翻译进程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印度译者的民族情结直接、间接地反映在不断涌现的各种译本及其副文本之中。《沙恭达罗》作为印度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来争取自己在宗主国文化中的地位的抗争行为,集中地反映在作为译本变异延续部分的《沙恭达罗》在英美舞台的搬演进程中。第三章主要围绕《沙恭达罗》的汉译本变异中编译者主体、时代更替等对《沙恭达罗》变异的介入展开论述。卢前、糜文开等人的译本从一开始就承载着编译者自身比较戏剧研究的愿望,以及借戏剧研究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实用主义目的。而王维克译本虽然脱离时代的政治色彩与文化制约,沿着追求艺术价值的道路发展,却不可避免地因为编译者个人的社会角色而赋予文本浓重的编译色彩。以上几种转译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沙恭达罗》的艺术魅力。季羡林的梵汉直译本在背负沉重历史使命的同时,首次实现了非佛教内容的印度戏剧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历史性突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第四章在英汉《沙恭达罗》译本变异平行比较的框架内,通过对两种文化语境下文本、舞台两个层次的差异比较,在分析翻译者主体和客观环境对于文本变异影响的基础上,揭示了英汉两种文化在与印度文化碰撞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英语世界中,英美文化对印度文化采取疏离的态度,因而在文本与舞台变异中客观上表现出对文本去印度化处理的价值取向,异化的色彩更强烈。《沙恭达罗》的各种汉译本和舞台搬演,在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力保留《沙恭达罗》的印度文化色彩,同时也特别关注了泰戈尔在《沙恭达罗》英汉变异中的重要角色。囿于东西方文化的客观差异,以及文化交流的不同取向,《沙恭达罗》的英汉译本,与《舞论》等印度经典文论观照下的《沙恭达罗》,在主题、情节、文化、情味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本文通过两种语言、三种文化的《沙恭达罗》译本研究,不仅在时空上比较全面地把握了《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的过程及外部特征,而且通过多维视角、多文本比较,结合不同的戏剧传统以及不同的变异语境,从戏剧艺术层面对《沙恭达罗》进行了研究。在对经典多义性的阐释中,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立场,各自的戏剧艺术传统,以及具体的文本变异环境,对源文化的理解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个阶段的英汉《沙恭达罗》译本变异过程;另一方面,国内外对印度文化、印度文论研究的深入,使得《沙恭达罗》经典阐释有了更可靠的理论工具。必须指出的是,在《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中,印度英译本在主观意向上突出印度民族文化独立思想的同时,客观上更充分地展现了剧本的文化内涵及其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的历时梳理,第一次全面性梳理国内三个《沙恭达罗》英语转译本,梵语直译本,以及国外《沙恭达罗》的经典英译本。研究所涉猎文本的丰富性是国内同类研究所未及的;本文在注重译本变异过程梳理的同时,特别注意纠正与梳理以往译本研究中疏漏的译本过滤与译本变异,从而赋予文章以文本细读为主、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品质;本文所采用的比较研究中的第三种视角将《沙恭达罗》置于英、印、中三种文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境下,在多重视野下考察《沙恭达罗》的译本变异,也更有利于解读作品的艺术魅力;本文不仅关注了译本的变异,还在比较视野下对译本的舞台搬演与舞台变异予以了充分的研究。本文是对国内有关印度文学的世界影响研究的进一步充实,是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是为促进文学之间、文明之间理解与交流,进而促进多元化全球语境下不同文学背景、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之间的理解、交流、和谐共处的一份贡献。

汪喆[9](2010)在《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古迹。然而,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曾一度因为没有有效的法律制约等原因而导致本国的文化财产流失境外。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文物大国,由于战争劫掠、偷盗走私、非法交易等原因,使我国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遗产的极力保护,以及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关注,竭力通过种种渠道促进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就是其体现形式之一。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本文选择对我国文物流失与回归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搞清何谓流失文物、何谓回归文物的基础上,掌握我国文物非法流失的背景、方式、数量和分布状况,然后根据流失现状探讨不同流失文物的回归渠道。最后针对国家大力提倡的对非法流失文物坚决进行追索的呼吁,着重探讨追索流失文物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前人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评述,并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拟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流失文物”和“回归文物”的定义,简述论文中将要涉及到的一些相关概念,并对“流失文物”和“回归文物”的定义加以界定。第三章是文物的流失方式与流失现状,探析当时我国文物流失的历史必然性,论述鸦片战争以来我国文物的流失方式、流失数量及大致的分布状况。第四章是流失文物回归的相关问题,首先,概述流失文物回归的几种渠道以及流失文物返还的国际历史背景;其次,响应国家大力提倡要求依法追索非法流失海外文物,探析文化财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进程,并对目前追索非法流失文物的法律框架——三个国际公约及其背后的两个法律理论依据进行比较评述,指出我国依法追索流失文物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再次,探讨追索流失文物时所遇到的文物市场国的文化沙文主义以及文物国际贸易机制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几个国际社会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的案例,试图对我国今后的追索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并对今后的追索前景进行展望。第五章是结语,简要回顾和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前瞻性探讨。

Palya Alberge,Alison Beckett,Daniel Mcgrory,伟华[10](2002)在《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文中指出 [参考译文]在喀布尔的总统府有一个带拱顶的地下室,里面锁着的东西堪称无价之宝。如今,美国的轰炸、塔利班的恶意和贪婪却使它们岌岌可危。这批有2100年历史的文物由黄金制成,称作"大夏珍宝"。艺术品专家希望联合国能够挽救这批宝物,以免它们遭到毁坏或被塔利班熔化。

二、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论文提纲范文)

(1)器服物佩好无疆 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单元法罗尔丘地
第二单元阿伊哈努姆
第三单元蒂拉丘地
第四单元贝格拉姆
附属单元阿富汗考古与艺术文献展

(3)二战以来博物馆应对战争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战以来战争对博物馆的破坏
    一、博物馆数量减少
    二、博物馆中文物流失
    三、博物馆建筑受损
第二章 二战以来战争中博物馆保护方面的努力
    一、战略转移
    二、安全储藏
    三、巡展
第三章 战争中博物馆保护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保护意识
    二、宗教文化冲突
    三、应急预案不足
    四、法律执行不力
    五、缺乏有效的协调
    六、文物归属不明确
第四章 应对新型战争博物馆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战前预防
    二、战时应急措施
    三、战后挽救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阿富汗文物珍宝展的叙述方式——以考古学艺术史进程为主要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珍宝展,欧洲人的寻根之旅
贝格拉姆宝藏与丝绸之路
古代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
展览的新生意义

(5)一部无言的文明史诗 阿富汗文物珍宝展(论文提纲范文)

贝格拉姆宝藏与丝绸之路
过去有人曾悲观地认为希腊城邦灭亡、游牧民族统治的时期是阿富汗文明史的黑暗时期, 并且这一黑暗时期一直持续到贵霜王朝建立, 大概150年左右。但蒂拉丘地黄金宝藏似乎可以推翻了这一观点。我们从蒂拉丘地的展览中可以看到阿富汗古代游牧民族的矛盾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游牧民族一方面破坏着先进的希腊城邦文明, 另一方面也享受着华丽的东西方物质文化, 而且很有可能是部分地使用着希腊文字。从墓葬文化、出土器物观察, 很多希腊风格的饰品、罗马时代的新作品传入该地区, 这些墓室出土的金器上也隐藏着多元文化的线索:罗马、印度和帕蒂亚 (安息) 帝国的钱币、来自伊朗的绿松石、印度的象牙梳子、中国西汉昭明镜 (未展出) 。

(6)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现状、难题与中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追索流失文物的现状与难题
    (一) 文物流失的历史根源与现实背景
    (二) 追索流失文物的难题
三、破解文物追索困境的中国方案
    (一) 完善国内立法与司法解释, 为中国主动追索文物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二) 人民法院积极行使国际民事审判权, 做出标杆性判例, 树立中国司法在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 引领协调沿线国共同促进国际规则的改革与完善
    (四) 探索在中国成立解决跨国文物归属纠纷的专门性国际司法机构
    (五) 将对日追索文物提上议事日程并适时推进
    (六) 尽快启动文物返还案例研究, 为制定文物追索战略与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尾论

(8)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沙恭达罗》作者及其作品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沙恭达罗》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探索 第一章
    《沙恭达罗》原本创生与变异研究 第一节
    从《摩诃婆罗多》插话到剧本《沙恭达罗》的演变 第二节
    《沙恭达罗》创生中的印度文化印记 第三节
    《沙恭达罗》中的印度梵剧影响 第四节
    《沙恭达罗》两种传本差异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沙恭达罗》英译本研究 第一节
    威廉·琼斯偶遇《沙恭达罗》及孟加拉传本英译前后 第二节
    威廉姆斯超越孟加拉传本的《沙恭达罗》英译及其影响 第三节
    博思夫人等英译《沙恭达罗》传本选择与文本变异 第四节
    劳伦斯·宾雍等英译《沙恭达罗》的舞台变异 小结 第三章
    《沙恭达罗》汉译本研究 第一节
    卢前、杨宪益合译《孔雀女》与戏剧起源研究的介入 第二节
    王维克编译《沙恭达罗》的变异研究 第三节
    糜文开转译《莎昆妲萝》文本的文化误读 第四节
    季羡林梵汉直译《沙恭达罗》的开创性意义 小结 第四章
    《沙恭达罗》的跨语际变异 第一节
    守护与更新——《沙恭达罗》转译本中印度文化接受研究 第二节
    传承与变异——莱德译本与季羡林译本《沙恭达罗》舞台改编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的双重作用——泰戈尔对《沙恭达罗》英汉译本的影响 第四节
    《沙恭达罗》译本变异与跨文化视野下文学经典的构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沙恭达罗》中最受印度人最推崇的四首诗 附录二
    迦梨陀娑及其作品考证表 附录三
    1976年前《沙恭达罗》英译本简目 附录四
    印度畅销的《沙恭达罗》十种英语版本及其评价 附录五
    《沙恭达罗》英汉译本中诗句比较 附录六
    英汉语世界《沙恭达罗》舞台人物形象比较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流失文物"与"回归文物"的定义
    2.1 文物、文化财产和文化遗产
    2.2 "流失文物"
        2.2.1 定义
        2.2.2 性质
    2.3 "回归文物"
第三章 中国文物流失综述
    3.1 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必然性
        3.1.1 国内历史背景探析
        3.1.2 国际历史背景探析
    3.2 中国文物的流失方式
        3.2.1 战争掠夺方式举证
        3.2.1.1 圆明园
        3.2.1.2 紫禁城
        3.2.1.3 "北京人"
        3.2.2 文化侵略方式举证
        3.2.2.1 敦煌遗书
        3.2.2.2 黑水城文献
        3.2.2.3 殷墟甲骨
        3.2.3 盗窃走私方式简述
        3.2.4 小结
    3.3 中国文物的流失现状
        3.3.1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数量
        3.3.2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分布
        3.3.2.1 美国
        3.3.2.2 英国
        3.3.2.3 法国
        3.3.2.4 日本
        3.3.2.5 德国
        3.3.2.6 俄国
        3.3.2.7 瑞典
        3.3.3 小结
第四章 流失文物回归的相关问题探讨
    4.1 流失文物的回归渠道
        4.1.1 回赠
        4.1.2 回购
        4.1.3 追索
    4.2 非法流失文化财产返还的国际历史背景
        4.2.1 二战前的文化财产返还
        4.2.2 二战后的文化财产返还
    4.3 追索流失文物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4.3.1 文化财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历程
        4.3.1.1 文化财产国际法保护的萌芽期(十六世纪——十九世纪)
        4.3.1.2 文化财产国际法保护的形成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4.3.1.3 文化财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
        4.3.2 追索流失文物的法律依据
        4.3.2.1 追索流失文物的两大法律理论——"文物国际主义"和"文物国家主义"的对比分析
        4.3.2.2 追索流失文物的国际法律制度——三大国际公约的比较评述
        4.3.3 我国依法追索流失文物所面临的法律障碍
    4.4 追索流失文物所遇到的其他相关问题
        4.4.1 文物市场国的文化沙文主义
        4.4.1.1 根源探究
        4.4.1.2 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
        4.4.2 文物贸易机制问题
    4.5 国际上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4.5.1 意大利归还埃塞俄比亚国宝阿克苏姆方尖碑
        4.5.2 耶鲁大学归还秘鲁的马丘比丘文物
        4.5.3 盖蒂博物馆归还意大利流失文物
        4.5.4 多国归还埃及大批流失文物
        4.5.5 对于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建议
    4.6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的前景展望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 [1]器服物佩好无疆 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J]. 谈晟广.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08)
  • [2]浴火重光,阿富汗宝藏的前世今生[J]. 邵学成. 金融博览, 2019(05)
  • [3]二战以来博物馆应对战争之研究[D]. 屈子越. 河南大学, 2018(01)
  • [4]阿富汗文物珍宝展的叙述方式——以考古学艺术史进程为主要线索[J]. 邵学成. 美术, 2018(01)
  • [5]一部无言的文明史诗 阿富汗文物珍宝展[J]. 邵学成. 世界遗产, 2017(06)
  • [6]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现状、难题与中国方案[J]. 霍政欣.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7(20)
  • [7]浴火重光的阿富汗宝藏[J]. 邵学成. 世界遗产, 2017(02)
  • [8]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D]. 刘建树.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7)
  • [9]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研究[D]. 汪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10)
  • [10]阿富汗珍宝在战乱中流失[J]. Palya Alberge,Alison Beckett,Daniel Mcgrory,伟华. 英语文摘, 2002(01)

标签:;  ;  ;  ;  ;  

阿富汗宝藏在战争中丢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