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4年1-6期第25卷

泰山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4年1-6期第25卷

一、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6期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李甲民[1](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王伟[2](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石永云[3](2016)在《CD44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有着最高致死率,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己进入肿瘤晚期(Ⅲ-Ⅳ期)。对于卵巢癌的治疗,目前临床上的主流方案是肿瘤细胞减灭术辅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但是仍有60-80%的病人复发,如果发展到卵巢癌晚期阶段,平均只有16-22个月的生存期,5年生存率仅30%左右。导致卵巢癌治疗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在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产生了耐药性。最近关于小分子类化合物以及靶向的药物用于卵巢癌的临床试验研究仍在继续,但是卵巢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并未得到改善。在获得相关的肿瘤基因组图谱的情况下,对于卵巢癌研究,多数学者仍主要致力于研究表观遗传学以及基因组的变化在卵巢癌临床预后中产生的作用,对于肿瘤复发产生的机理以及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使卵巢癌的治疗效果进展缓慢。由于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的特点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十分相像,因此,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们重新认识肿瘤的本质和起源,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觉角度和方向。近年来,研究人员为寻找卵巢癌治疗的新途径,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肿瘤干细胞上,借鉴其它实体瘤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卵巢癌治疗的新方法。对于卵巢癌的研究,目前主要借鉴其它癌症相关领域研究的经验进行干细胞标记蛋白的选择,主要采用 CD44、CD133、CD90、CD117、CD24、ALDH1、以及 EPCAM 等作为标记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探寻针对性的标记蛋白尤其重要,对卵巢癌干细胞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多项研究认为肿瘤干细胞以及其表达的特异分子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CD44就是其中一个热点研究。CD44基因位于人类的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全长约为50kb,并由20个高度保守的外显子构成。CD44为分布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上均可表达。有研究证实,CD44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新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表达的CD44分子与肿瘤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目的:从卵巢癌细胞系和组织中筛选标记的CD44+细胞,对CD44+细胞进行初步的干细胞特性的鉴定,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分析CD44+卵巢癌细胞的sphere形成能力,自身更新能力及分化和致癌能力,并进一步验证其对顺铂的耐药性,分析CD44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分析卵巢癌细胞系SKOV3、A2780、ES2、IGROV1、OC3中CD44+细胞的比例,分选CD44+和CD44-细胞,验证其在HG-DMEM/10%FBS培养基培养后再次分化亚群的能力;通过无血清悬浮培养法检测CD44+和CD44-细胞sphere形成能力以及传代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SKOV3 sphere对CD44的富集作用;流式细胞法分选CD44+和CD44-细胞,将两种细胞按梯度接种于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其体内成瘤速度,再将瘤体中分选出的两群细胞接种到小鼠体内,观察成瘤情况;流式细胞法分析移植瘤中的CD44+细胞比例,验证CD44+和CD44-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能力。2、收集、分离卵巢癌患者癌组织和腹水中癌细胞,流式细胞法检测原代癌细胞中CD44+的比例。建立原代癌细胞sphere培养方法,检测原代CD44+和CD44-细胞的sphere形成和传代能力。免疫荧光法检测SKOV3 sphere对CD44的富集作用。流式细胞法分选CD44+和CD44-细胞,将两种细胞按梯度接种于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成瘤速度以及两者的成瘤率和瘤体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小鼠成瘤后,再分选出两群细胞并接种到小鼠体内,再次观察成瘤情况,流式细胞法检测移植瘤中CD44+的比例,检测CD44+和CD44-细胞在体内的分化能力。3、MTT法检测SKOV3和ES2细胞系中CD44+和CD44-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流式细胞法检测不同浓度顺铂对SKOV3/CD44+细胞产生的富集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化疗药物顺铂对卵巢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细胞的富集作用;建立NOD/SCID小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验证顺铂化疗对于移植瘤中CD44+细胞的富集作用。结果:1、五种卵巢癌细胞系中均有少量的CD44+细胞群,比率在0.4%-2%。CD44+细胞亚群可分化出CD44-细胞,CD44-细胞却不能分化出CD44+细胞。CD44+细胞形成的sphere多于CD44-细胞,并且CD44+细胞形成的Sphere能够在体外最少传四代,而CD44-细胞不能进行传代。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分析均发现SKOV3 sphere上CD44+细胞明显高于贴壁SKOV3细胞;体内实验发现CD44+细胞比CD44-细胞的成瘤能力强,CD44+细胞移植瘤能够在小鼠体内连续传递,后者的移植瘤则无法传递。HE染色体显示,CD44+细胞移植瘤与二代移植瘤组织学类型相同,表明CD44+细胞在体内具有分化能力。2、原代卵巢癌癌组织中的CD44+细胞可以形成sphere,并可连续传代,体内实验发现CD44+细胞较CD44-细胞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3、与CD44-细胞相比,CD44+细胞对顺铂有更强的耐药性;不同浓度的顺铂作用后SKOV3细胞总数下降,但CD44的阳性率升高。体内实验发现,顺铂化疗后CD44+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动物实验发现,顺铂化疗后小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但移植瘤中的CD44阳性率增高,表明顺铂对于CD44+细胞具有富集作用,CD44+细胞对顺铂具有耐药性。结论:1、CD44+细胞在5种卵巢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稳定在0.4%-2%,符合干细胞的比例。CD44+细胞群具有体内外分化能力、sphere形成能力、自身更新能力等肿瘤干细胞的特点。该类细胞有更强的致瘤性,并可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2、卵巢癌患者的原代癌细胞中可以分离出CD44+细胞群,该细胞群具有体内分化能力、sphere形成能力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等CSC特点。原代癌细胞中的CD44+细胞有更强的成瘤能力,可在体内进行连续传代。3、卵巢癌细胞系、原代卵巢癌细胞、以及动物实验均证实顺铂对CD44+细胞有富集作用。

梁晴[4](2016)在《基于游戏治疗理论的体验设计研究 ——以准老年人移动触屏游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之下,体验设计热潮再次波及各行各业。创新2.0提倡以用户为中心的民主化创新方式,“以人为本、体验为先”成为互联网发展新业态的灵魂力量。笔者践行“互联网游戏+康复医疗行业”的跨界创新模式,意在为那些需要通过互联网游戏进行康复治疗的人群提供良好治疗与游戏体验。目前,游戏学术研究界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对准老年这一新群体的关注度较低。准老年人是处于中年向老年时代过渡的群体,准老年人健康水平往往被众人所忽视。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关注即将进入老年期的准老年人身心健康愈来愈重要。笔者通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发现,准老年群体的痛点大致可划分为生理、心理及认知三个维度。除人体感官功能及运动能力等出现正常的生理老化以外,处于准老年期的人们更易形成负面心理及认知衰退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自闭倾向,患轻度认知障碍乃至阿尔茨海默病。在康复医学领域,常规药物疗法是预防与治疗认知衰退的解决方法。而在心理学领域,“游戏治疗”逐渐成为调节个人情绪、缓解认知老化等问题的一剂良药。游戏治疗源于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疗法。起初游戏治疗运用在儿童上,而后适用人群不断扩大化。笔者通过对现有游戏治疗理论及案例的分析,结合桌面游戏治疗实例,对面向准老年群体的游戏治疗理论进行全新定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触屏终端的广泛普及,为移动触屏游戏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准老年人逐渐成为移动触屏游戏的热衷用户,这不仅为游戏市场带来新机遇、新挑战,还成为游戏治疗的有力保障。游戏治疗既能通过游戏的娱乐体验丰富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在轻松氛围下训练认知能力,此乃双赢。然而在现今游戏市场上,真正适合准老年人的移动触屏游戏甚少,不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游戏体验,更不能满足当代准老年群体对科技生活的追求。因此,游戏开发商应将目光转移到准老年游戏的开发上,有利于增加准老年游戏市场市值。而游戏策划师和设计师,则应为塑造完美的治疗游戏体验而不懈努力。笔者基于准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及认知痛点,以游戏治疗中的设计思维为指导,探究适用于准老年群体的移动触屏治疗游戏体验设计策略。从加瑞特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入手,将治疗游戏体验设计策略划分为游戏商业模式、游戏策划、交互及视觉设计四个维度,并分别进行详细阐述。本研究在理论意义上,填补了准老年移动触屏游戏体验设计相关理论的空白;在经济意义上,有益于提高准老年游戏市场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意义上,丰富了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准老年群体负面心理及认知老化问题,减少老年抑郁症及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

姚礼珑[5](2014)在《“清热活血解毒”法治疗乳腺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皮炎(Radioactive dermatitis, RD)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β和γ射线及X线)照射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损害。其主要见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及从事放射工作而防护不严者。可引起一系列皮肤反应和损伤,表现为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以致放射性坏死,继之形成溃疡。RD为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一定损伤,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还会影响肿瘤的控制,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形成慢性溃疡迁延不愈。目前对于放射性皮炎的研究颇多,中医药对于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有一定进展,存在低毒、高效、价廉等优势。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放射性皮炎中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包括西医对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临床治疗研究,中医学对放射性皮炎的认识、辨证分型和治疗,及对放射性皮炎患者药物预防及心理、饮食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以“清热活血解毒”法制定的自拟方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试验采取患者自身对照试验,选取在西苑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期间出现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乳腺癌根治术或保乳术后患者30例,待患者出现放射性皮炎后,将患者胸壁照射野同一剂量区随机分为试验区与对照区,试验区涂抹药物,外加日常护理;对照组仅给予日常护理。对患者每周进行评估,记录患者主观感觉,观察皮炎反应程度,并进行拍照,随访直至放疗结束后两周。结果:1)此“清热活血解毒”自拟方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治愈率及有效率方面比较:试验区放射性皮炎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93.3%、60%,明显高于对照区的33.3%、20.0%。试验结束后试验区皮炎患者的级别比对照组低(P值<0.05);2)急性放射性皮炎症状比较:瘙痒及红斑症状经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值<0.05);结论:“清热活血解毒”法自拟方治疗乳腺癌胸壁放疗出现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疗效确切,可减轻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症状,减轻色素沉着及瘙痒感,降低放射性皮炎分级,促进皮炎愈合。本试验属于探索性研究,目前仅仅收集Ⅰ、Ⅱ度放射性皮炎患者,对Ⅲ、Ⅳ度级别患者的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进一步试验可扩大病种范围,加用对照组药物。

李楠[6](2014)在《民国时期(1912-1949)中药文献及其学术考察与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1912-1949)是传统本草向现代中药学过渡的关键时期,在中药学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民国学者“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在继承传统本草学术基础上,融汇吸纳现代科学知识、技术与方法,并开展中药科学研究,推动中药学术发展,更为现代中药学奠定基础。民国时期留下了大量中药文献,为我们研究该阶段中药学术发展提供宝贵资料,目前民国中药文献的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关注,并已在文献保护与整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相关研究尚显不足,一方面,还未发现以民国期刊内刊载的中药论文为对象的研究;另一方面,亦未发现民国中药着作与中药论文相结合,从整体角度探索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基于民国时期中药文献展开,以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内容的梳理,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分析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特色与影响,为当前中药学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计量文献学、口述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这些文献,分析其具体内容中表现出的学术思想与特点,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脉络及其规律。研究对象以民国时期中药着作、期刊中药论文为主,具体选择标准如下:着作选择标准:①成书时间为1912-1949年之间;②内容或部分内容与中药相关;③铅印本、石印本、油印本、稿本、抄本等各种版本,不论是否正式出版均纳入研究之列;④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⑤中文着作。期刊中药论文选择标准:①论文发表时间为1912-1949年之间;②内容或部分内容与中药相关;③期刊检索范围包括中医药期刊与其他期刊两部分,其他期刊主要包括药学期刊、西医相关期刊及各科研机构连续发行的研究报告等;④期刊发行地区为中国大陆;⑤中文论文。文献搜集方法:首先利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文期刊大词典》、《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以及中药史、中药文献方面着作,等获取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刊载中药论文的期刊线索;其次以民国、中药、国药、汉药、本草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获取资料及相关线索;第三,以民国、中药、本草、汉药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馆藏图书与期刊目录;第四,根据搜集的线索展开实地调研工作,查阅原始资料,对于重要内容通过抄录、复印、拍照等方式加以保存。文献分析方法:对获得的资料,根据文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整理与分析方案。中药着作整理与分析:①对搜集的中药着作进行编目,核实着作名称、作者、出版者、成书年代、出版时间、版本情况、馆藏信息等内容;②阅读着作内容,撰写图书简介;③根据着作内容的学术特点进行分类;④横向比较不同类别图书间的差异,归纳民国时期中药图书的共性,分析不同类别图书的个性特征;纵向比较该类着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间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其对现代中药学术产生的影响。期刊中药论文整理与分析:①阅读论文内容,提炼作者主要学术观点;②根据内容与学术观点,对搜集到的中药论文进行分类;③总结民国时期中药论文的主要学术观点与特色。结合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从整体角度分析两者在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以前本草学术发展的特点及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索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整体脉络、学术特点及其对现代中药学术的影响。在本研究调研过程中,共阅览民国时期中药着作182种,其中各图书馆藏原本161种,《中国本草全书》收录的民国中药着作影印本21种;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着录着作26种,着录信息有误的着作31种。阅览期刊50种,其中中医药期刊45种,研究报告2种,西医药期刊3种,全文阅览中药论文400余篇,浏览并纳入统计分析论文1000余篇。论文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对民国以前的“本草”,民国时期的“本草”、“中药”、“国药”、“汉药”,以及现代“中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民国以前本草学术发展”,从“本草学术主流”与“本草学术分支”对民国以前本草学术发展的脉络进行简要梳理,总结本草学术发展特点。第三部分为“民国时期中药文献概述”,分为“民国时期的中药着作”、“民国时期的期刊中药论文”、“民国时期中药文献的计量分析”三节。“民国时期的中药着作”按文献的内容特点分为“综合类中药着作”、“临床应用类中药着作”、“专题研究类中药着作”、“辞典类中药着作”、“教材类中药着作”、“科普类中药着作”、“生药研究类中药着作”等七类,简要介绍每类着作的总体特点及代表性着作的学术特色。“民国时期的期刊中药论文”则首先介绍收录中药论文的相关期刊简要情况,重点分析民国时期中药论文的内容特点,并将其分为“中药学术发展”、“中药临床应用”、“中药知识整理”、“中药科学研究”、“中药专题研究”等五类。“民国时期中药文献的计量分析”则以调研资料为基础,对纳入研究的中药着作数量、馆藏情况、类别、成书年代以及十种主要中医药期刊内中药论文的发表比例、中药论文的分类构成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求反映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的大致情况。第四部分为“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民国时期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文化思想以及科学引进等因素对中药学术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探析”,分析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及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主要特点。通过上述五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作为文献载体,忠实地记录下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历程,同时作为当时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也为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取得新的发展,通过着作编排体例、形式等变化得到体现,并最终以中药着作的形式系统地展现出民国时期中药学术的总体框架;着作与期刊的流通,促进了中药学术的交流,期刊中药论文的出现,则使学术交流与争鸣更为活跃;科普着作与论文则很好地促进了中药知识普及,使更多的社会民众了解并认可中药。二、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影响,其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甚为深远。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总体特征为,在继承传统本草学术的基础上,通过融汇吸纳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发展中药学术。具体表现为“发扬传统”、“复古求新”、“中药科学化”三种倾向,其中“发扬传统”在民国中药学术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复古求新”则通过回溯中药学术源流,正本清源,提供新的探索思路;“中药科学化”是民国中药学术发展的新风向。三、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对今天中药学术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中药辞典、中药科普着作等,在今天仍是中药着作的重要形式,在中药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教材的编写与中药学校教育的开展,更与当前的中药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中药临床应用的深入探索,为现代“临床中药学”奠定基础;科学研究的开展则为中药学术发展提供新思路,并从民国时期的萌芽,逐渐发展为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及其分支学科。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促进中药学术发展仍是摆在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民国时期的许多学术思想颇具启发意义,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为当前的中药学术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借鉴。

李莹[7](2013)在《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围绝经期其他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门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采取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脱落2例)。治疗组给予滋肾安神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甜梦胶囊治疗。应用SPIEGEL量表、PSQI量表评分、Kupperman评分量表等临床量表,分别就失眠程度、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围绝经期临床症状等,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成份均有显着改善;对PSQI量表总积分、有效率等也有显着改善;且与甜梦胶囊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有明显优势2、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Kupperman量表中,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乏力、头痛、性交困难、关节肌痛、皮肤异常感等临床症状均具有显着改善;且与甜梦胶囊对照组比较在乏力、关节肌痛、忧郁多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3、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总体疗效、失眠程度均有显着改善,且效果优于甜梦胶囊对照组结论:1、滋肾安神汤在改善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上,临床疗效确切,效果显着2、滋肾安神汤在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潮热汗出、失眠、烦躁易怒、忧郁多疑、乏力、头痛、性交困难、关节肌痛、皮肤异常感)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周正礼[8](2012)在《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测定60种中药的初生物质含量和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采用PAST软件建立基于初生物质含量和初生物质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筛选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识别模型,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识别;采用SmartPLS2.0软件建立初生物质与寒热药性关系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研究各初生物质对药性的影响以及各初生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60种中药水溶性总蛋白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色氨酸含量,柱前衍生化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采用PAST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蛋白质和氨基酸成分的Fisher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菲林法测定总糖含量,硫酸-葸酮比色法测定总多糖含量,碱式硫酸铜法测定单糖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糖类含量的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柱前衍生化法测定多糖和游离糖乙酰化GC-MS图谱,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多糖和游离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甲酯化法测定脂类GC-MS图谱,Fisher法建立基于脂类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对所得初生物质含量数据和图谱数据分别进行汇总,分别建立基于初生物质含量和图谱的Fisher判别函数,对寒性药性进行识别;筛选初生物质的最适统计识别模型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识别,探讨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采用SmartPLS2.0软件建立PLS path model。结果:基于蛋白质、氨基酸成分的寒热药性Fisher判别函数识别正确率为81.70%;基于糖类含量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88.33%;基于多糖和游离糖GC-MS图谱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8.33%和93.33%;基于游离脂GC-MS图谱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96.67%;基于初生物质含量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86.70%;基于初生物质图谱的判别函数准确率为88.33%;多糖GC-MS最佳统计识别模型为PLS-DA,游离糖的最佳模型为PLS-DA或PCA-DA,脂类GC-MS和氨基酸HPLC最佳统计识别模型均为SVM; PLS path model结果显示:氨基酸、糖类2、糖类3、脂类2与寒性呈正向关;糖类1、糖类4、脂类1、脂类3、脂类4、脂类5与热性呈正相关,药性的R square值为0.398,所选择的10个潜变量对药性具有39.8%的解释能力。结论:采用Fisher法建立的基于初生物质的判别函数,对寒热药性具有较好识别能力,即寒热药性能够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识别,利用筛选的最优统计识别模型能够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初步识别,且初步证实了寒热药性与初生物质具有一定相关性。

张乾通[9](2011)在《舟山渔场主要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海产品中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评价舟山渔场主要海产品中铅、镉、甲基汞含量,了解舟山渔场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完善海产品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本文通过调查基础资料,查阅有关资料、文件和文献,结合实验检测数据,对舟山渔场海产品中主要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舟山渔场海产品的分布,在舟山的4个县(区)各农贸市场及养殖场所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舟山渔场海产品作为分析对象,海产品主要包括海鱼类、海水软体类、海水甲壳类、海藻类。海鱼类品种为带鱼、黄鱼、鲳鱼等;软体类为牡蛎、文蛤、扇贝、鲍鱼等;甲壳类为蟹、虾等;海藻类为紫菜、海带等。所有海产品均去头、壳、内脏、鳞等不可食用部分,再分别采可食用部分的不同部位样品于食品加工机磨碎混匀成匀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镉含量,用气相色谱法(酸提取巯基棉法)检测甲基汞含量。对2007~2009年三年监测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舟山渔场主要海产品三年平均超标率铅为3.90%(11/282),镉为11.35%(32/282),甲基汞为2.84%(8/282)。2.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含量)分析(1)重金属含量综合分析:海藻类(0.4513 mg/kg)>海水软体类(0.1155mg/kg)>海水甲壳类(0.0486 mg/kg)>海鱼类(0.0419 mg/kg)。(2)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铅的F=35.683,P<0.001;镉的F=25.301,P<0.001;甲基汞的F=25.990,P<0.001。(3)两两比较:Scheffe法:铅含量:海藻类>海鱼类(P<0.001)、海藻类>海水软体类(P<0.001)、海藻类>海水甲壳类(P<0.001)。镉含量:海鱼类<海水软体类(P<0.001)、海鱼类<海藻类(P<0.001)、海水软体类>海水甲壳类(P=0.0019)、海水软体类<海藻类(P=0.0083)、海水甲壳类<海藻类(P<0.001)。甲基汞含量:海藻类>海鱼类(P<0.001)、海藻类>海水软体类(P<0.001)、海藻类>海水甲壳类(P<0.001)。S-N-K法:铅含量:按a=0.05水准,尚不能认为海鱼类、海水软体类、海水甲壳类三种海产品的铅含量总体平均水平有差异;但海藻类的铅含量总体平均水平高于上述三种海产品,有统计学差异。镉含量:按a=0.05水准,尚不能认为海鱼类、海水甲壳类二种海产品的镉含量总体平均水平有差异;但海水软体类、海藻类的镉含量总体平均水平与上述两种海产品均有统计学差异,海藻类的镉含量总体平均水平最高,海水软体类次之。甲基汞含量:按a=0.05水准,尚不能认为海鱼类、海水软体类、海水甲壳类三种海产品的甲基汞含量总体平均水平有差异,但海藻类的甲基汞含量总体平均水平高于上述三种海产品。3.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重金属食用安全性分析(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铅单项污染指数值依次是:海藻类(0.53)>海水甲壳类(0.28)>海鱼类(0.24)>海水软体类(0.16)。镉单项污染指数值依次是:海藻类(1.22)>海水软体类(0.64)>海鱼类(0.21)>海水甲壳类(0.07)。甲基汞单项污染指数值依次是:海藻类(0.38)>海水软体类(0.11)>海鱼类(0.10)>海水甲壳类(0.08)。(2)x2检验:铅的x2=10.167, P<0.05;镉的x2=62.940,P<0.001;甲基汞的x2=20.960, P<0.001。(3)两两比较:铅:海藻类超标明显高于海水软体类。镉:超标率大小顺次为:海藻类>海水软体类>海鱼类、海水甲壳类;海鱼类、海水甲壳类之间无差异。甲基汞:海藻类甲基汞超标率高于其他三类海产品,其他三类海产品之间不能认为有差异。4.不同年份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含量)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铅的H统计量的近似显着概率值为0.000;镉的H统计量的近似显着概率值为0.694;甲基汞的H统计量的近似显着概率值为0.076。spearman相关检验:铅的P值为0.000,镉的P值为0.974,甲基汞的P值为0.024。5.不同年份中重金属食用安全性分析铅的x2=6.440,P<0.05;镉的x2=34.455,P<0.001;甲基汞的x2=5.226,P>0.05。结论:1.舟山渔场中不同种类海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不同,海藻类最严重,其次为海水软体类,而海鱼类、海水甲壳类污染最轻;2.铅、甲基汞主要污染海藻类海产品;镉主要污染海藻类,其次为海水软体类;3.不同种类海产品超标率不同,海藻类中铅、镉、甲基汞的超标率均最高;4.以污染指数评价,铅、甲基汞的污染尚在较低水平,镉在海藻类海产品中有轻度污染;5.近三年舟山渔场海产品中铅污染有加重趋势,镉、甲基汞污染水平基本稳定。

康晓洁[10](2011)在《细胞角蛋白19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在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约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5年生存率在50%左右。一般认为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多由口腔癌前病变发展而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目前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标志物检测成为一项肿瘤诊断的新手段,对于早期诊断有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了肿瘤学中备受关注的新领域。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指标,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某一肿瘤,将优于单一指标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19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一种酸性多肽,是分子量最小的细胞角蛋白,主要表达于单层上皮的上皮细胞,也散在表达于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在多种癌组织中检测到CK19的异常表达,认为其可作为早期诊断癌的辅助指标。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口腔鳞癌组织恶性程度越高,CK19表达越强,随癌变程度加重CK19表达增加,其也可作为诊断OSCC分化程度的辅助指标。肿瘤是一种增殖失控和分化紊乱的疾病,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受到阻断都有可能抑制肿瘤的发展。已有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和转化细胞普遍存在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的缺陷。多数肿瘤细胞中GJIC功能降低或丧失,连接蛋白胞内表达或不表达,而恢复GJIC可以抑制肿瘤生长,GJIC已成为研究肿瘤预防与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众多学者们认为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GJIC功能缺陷或丧失使始发癌变细胞失去周围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而无限生长,最终发展成肿瘤。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家族中Cx43分布最为广泛,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x43蛋白在多种正常组织中高表达,但在相应的癌组织中出现表达下调、异位表达甚或表达缺失。GJIC缺陷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与口腔黏膜癌变的相关性的研究资料较少。本实验利用4-亚基硝氧喹啉(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诱导SD大鼠的口腔黏膜癌变,获取正常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各阶段的舌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K19、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各阶段的动态变化,分析CK19、Cx43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判断CK19与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是否有相关性。方法:58只雄性SD大鼠,7周龄,体重200±10g,SD大鼠和饲料购自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58只SD大鼠同室随机3-4只分装到内有垫料的塑料盒内饲养,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5±5%,光照为12L:12D。实验组48只大鼠使用常规饲料喂养,饮用水中加入4NQO(40ppm)诱癌,第9、12、18、22周分批处死,取舌体组织;对照组10只大鼠使用常规饲料喂养,饮自来水,第22周处死,取舌体组织。用4%的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石蜡包埋,做4μm厚的连续切片,由两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对HE染色切片进行病理诊断。用兔抗大鼠CK19(M259)多克隆抗体及兔抗大鼠Cx43(S369)多克隆抗体,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1.在大鼠正常舌黏膜组织中,CK19阳性染色的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基底层,基底上层不表达;随着大鼠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K19表达于黏膜基底上层;在OSCC组织中,CK19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黏膜各层,浸润到黏膜下组织的癌细胞也呈阳性染色。2.CK19表达强度的变化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10)、50.00%(7/14)、58.33%(7/12)、80.00%(8/10)、91.67%(11/12),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CK19表达强度增强,阳性率增加。3.在正常舌黏膜中Cx43蛋白主要表达于大鼠舌黏膜上皮细胞的胞膜上,上皮的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呈阳性染色,角质层未见表达;随着大鼠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x43的表达明显下降;在OSCC组织中,Cx43阳性染色分布于癌细胞胞浆以及鳞癌组织中的角化珠内。4.Cx43表达强度的变化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10/10)、85.71%(12/14)、66.67%(8/12)、40.00%(4/10)、33.33%(4/12),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正常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癌组织中Cx43表达随着病变程度增加而显着降低。结论:1.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显着升高,提示CK19与口腔上皮细胞的癌变有关;CK19的异常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OSCC的辅助指标之一。2.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显着下降,提示Cx43表达异常参与了口腔黏膜的癌变过程;Cx43表达下降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3.在大鼠舌黏膜癌变发展中,CK19与Cx4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CK19和Cx43的联合检测对OSCC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OSCC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6期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6期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及沿革
        1.2 病因病机
        1.2.1 感受外邪
        1.2.2 饮食所伤
        1.2.3 情志不畅
        1.2.4 病后体虚
        1.2.5 肾命火衰
        1.3 治法方药
        1.4 辨证分型
        1.4.1 辨证要点
        1.4.2 疾病分型
        1.5 中医治疗
        1.5.1 经典治疗
        1.5.2 现代中医治疗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5 常用治疗方法
        2.5.1 液体疗法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2.5.3 微生态制剂
        2.5.4 肠黏膜保护剂
        2.5.5 RV疫苗
        2.5.6 补锌治疗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医学伦理控制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5. 讨论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5.1.2 药物分析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5.3.1 药物概述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小结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1.2 动物
        1.3 药物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制备
        2.1.1 分组
        2.1.2 给药
        2.1.3 取血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2.3 病毒活化
        2.4 病毒毒力测定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V SA11毒力测定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原理
        2.2 实验步骤
        2.3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 反转录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2.2.2 逆转录反应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2.4 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蛋白样品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2.3 样品处理
        2.4 蛋白检测
        2.5 配置SDS-PAGE
        2.6 上样
        2.7 电泳
        2.8 转膜
        2.9 免疫反应
        2.10 化学发光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件

(3)CD44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卵巢癌细胞系中CD44+细胞干细胞特性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代卵巢癌中CD44+细胞干细胞特性的鉴定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铂类化疗药对卵巢癌CD44+细胞的富集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基于游戏治疗理论的体验设计研究 ——以准老年人移动触屏游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的时代背景
        1.1.2 社会对准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
        1.1.3 移动触屏游戏对准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1.1.4 游戏治疗在准老年群体的应用研究
        1.1.5 准老年游戏市场前景广阔
    1.2 研究现状
        1.2.1 准老年人群研究现状
        1.2.2 游戏治疗理论研究现状
        1.2.3 准老年人移动触屏游戏研究现状
        1.2.4 游戏在康复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课题解决问题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 研究的框架流程
第二章 准老年群体痛点及对策分析
    2.1 准老年人的界定
        2.1.1 准老年人概述
        2.1.2 多维度界定准老年期
    2.2 准老年群体差异性的定量研究
        2.2.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2.2 问卷对象的选择
        2.2.3 多维度分析准老年群体差异性
        2.2.4 准老年群体差异维度间关联机制的构建
    2.3 多维度分析准老年期痛点
        2.3.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3.2 访谈对象的选择
        2.3.3 访谈信息提取
        2.3.4 从生理维度分析
        2.3.5 从心理维度分析
        2.3.6 从认知维度分析
    2.4 以需求为导向解决准老年期痛点的对策分析
        2.4.1 痛点与需求关系研究
        2.4.2 从需求理论角度分析准老年群体需求维度
        2.4.3 解决准老年期痛点的对策分析
    2.5 游戏解决准老年群体心理和认知痛点
        2.5.1 游戏缓解准老年人的负面心理情绪
        2.5.2 游戏减缓准老年人认知老化速度
    2.6 本章重点摘要
第三章 移动触屏游戏治疗中体验设计思维的探究
    3.1 游戏治疗的相关理论
        3.1.1 游戏治疗概述
        3.1.2 精神分析游戏治疗
        3.1.3 结构主义游戏治疗
        3.1.4 人本主义游戏治疗
        3.1.5 指导性游戏治疗与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3.1.6 格式塔游戏治疗
        3.1.7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3.2 多维度界定面向准老年人的移动触屏游戏治疗概念
        3.2.1 人群维度分析
        3.2.2 目的维度分析
        3.2.3 方式维度分析
        3.2.4 种类维度分析
        3.2.5 面向准老年群体的移动触屏游戏治疗概念解析
    3.3 面向准老年群体的游戏治疗案例分析
        3.3.1 六六脑科学健脑游戏系统的研发
        3.3.2 《Neuro Racer》赛车游戏的研究与开发
        3.3.3 大脑的健身房——《Memorado》脑力训练课程
        3.3.4 其他现有移动触屏治疗游戏的分析
    3.4 面向准老年群体的游戏治疗中体验设计思维的探究
        3.4.1 游戏治疗中的体验设计
        3.4.2 以准老年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设计
        3.4.3 沉浸式设计在游戏治疗中的运用
        3.4.4 游戏治疗中的情感化设计
    3.5 本章重点摘要
第四章 面向准老年群体的移动触屏治疗游戏体验设计策略
    4.1 游戏体验设计策略的研究基础
        4.1.1 游戏治疗中的体验设计思维的导向性作用
        4.1.2 体验设计的五个层次
        4.1.3 面向准老年人的移动触屏治疗游戏体验设计维度的划分
    4.2 从商业模式维度探究游戏体验设计战略层策略
        4.2.1 免费体验型模式
        4.2.2 个性定制商业模式
        4.2.3 O2O商业模式
    4.3 从游戏策划维度维度探究游戏体验设计范围层策略
        4.3.1 游戏类型:Dual N-Back训练下的PUZ(Puzzle Game)益智游戏
        4.3.2 唤醒记忆——“怀旧”的游戏题材
        4.3.3 桌面治疗游戏到移动触屏治疗游戏的转化
        4.3.4 以“认知训练项目+数据可视化分析”为原则的关卡设计
    4.4 从交互维度探究游戏体验设计框架层和结构层策略
        4.4.1 奥卡姆剃刀原理在交互手势上的运用
        4.4.2 依照“热区”与“死角区”布局游戏界面
        4.4.3 非阻断式引导设计
        4.4.4 多通道反馈式交互设计
    4.5 从视觉维度探究游戏体验设计表现层策略
        4.5.1 屏幕及界面元素的尺寸和分辨率规范
        4.5.2 游戏界面颜色的选取和搭配
        4.5.3 扁平化的游戏界面设计风格
    4.6 本章重点摘要
第五章 基于体验设计策略的设计实践—ACT认知训练游戏
    5.1 准老年人对移动触屏治疗游戏的需求调研
        5.1.1 调研目的与方法
        5.1.2 调研过程
        5.1.3 调研结果
    5.2 游戏策划与商业模式的相关内容
        5.2.1 游戏设计目的
        5.2.2 游戏类别与题材
        5.2.3 游戏关卡设计
        5.2.4 游戏商业模式的探讨
    5.3 游戏界面交互设计
        5.3.1 游戏信息架构的搭建
        5.3.2 以用户任务场景为导向的游戏交互流程
        5.3.3 游戏交互手势及“热区”的界定
    5.4 游戏界面视觉设计
        5.4.1 以“REST大脑因子”为基本设计元素的LOGO设计
        5.4.2 游戏色彩搭配与游戏元素设计
        5.4.3 高保真游戏界面
    5.5 ACT认知训练游戏的可用性测试
        5.5.1 可用性测试
        5.5.2 用户招募及测试任务
        5.5.3 测试过程
        5.5.4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重点摘要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B:关于准老年群体及移动触屏游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C:关于准老年人的入户深入访谈记录
附录D:准老年人回忆元素量化表
附录E:ACT认知训练游戏可用性测试用户反馈评价表
附录F: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清热活血解毒”法治疗乳腺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放射性皮炎机制研究现状
        1.1 物理射线机制
        1.2 皮肤组织学机制
        1.3 细胞生物学机制
        1.4 分子生物学机制
        1.5 生长因子改变
    2.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现状
        2.1 药物预防
        2.2 预防护理
    3 放射性皮炎西医治疗现状
        3.1 三乙醇乳膏(比亚芬)
        3.2 皮质类固醇乳膏
        3.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
        3.4 硫糖铝软膏
        3.5 抗生素类
        3.6 物理治疗
        3.7 外科手术
        3.8 营养治疗
    4. 放射性皮炎中医治疗进展
        4.1 放射性皮炎中医病因病机
        4.2 中医治疗现状
        4.3 中医单药或复方防治放射性皮炎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放射治疗方法
        2.3 给药方法
        2.4 护理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结果
    4. 讨论
    5. 预期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1.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Z106-2002)
附录A
附件2:体力状况计分标准(karnofsky计分制)
致谢
个人简历

(6)民国时期(1912-1949)中药文献及其学术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民国中药文献研宄概况
    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民国时期以前“本草”的概念
        1.1.2 民国时期“本草”、“汉药”、“国药”、“中药”的概念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民国以前本草学术发展
    2.1 本草学术主流
    2.2 本草学术分支
    2.3 小结
3 民国时期中药文献概述
    3.1 民国时期的中药着作
        3.1.1 综合类中药着作
        3.1.2 临床应用类中药着作
        3.1.3 专题研究类中药着作
        3.1.4 辞典类中药着作
        3.1.5 教材类中药着作
        3.1.6 科普类中药着作
        3.1.7 生药研究类中药着作
    3.2 民国时期的期刊中药论文
        3.2.1 收录中药论文的期刊简介
        3.2.2 民国时期期刊中药论文的内容
    3.3 民国时期中药文献的计量分析
        3.3.1 民国时期中药着作的计量分析
        3.3.2 民国时期期刊中药论文的计量分析
4 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环境对中药学术之影响
    4.2 文化思想对中药学术之影响
    4.3 科技引进对中药学术之影响
    4.4 经济因素对中药学术之影响
5 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探析
    5.1 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5.1.1 民国时期中药着作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5.1.2 民国时期期刊中药论文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5.1.3 民国时期中药着作与期刊中药论文在形式上的结合
    5.2 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5.3 民国时期中药学术发展的新进展
        5.3.1 中药基原考订
        5.3.2 中药实验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7)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理论研究
        1.1 围绝经综合征及失眠症的概念及诊断
        1.2 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2 现代医学理论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2.3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症的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数据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PSQI量表评分的影响
        2.2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Kupperman量表评分的影响
        2.3 滋肾安神汤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总体疗效的影响
        2.4 滋肾安神汤对失眠程度的影响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方义分析
        2.1 组方释义
        2.2 药物功效
        2.3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件

(8)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药性的涵义、起源及其发展
        1 中药药性的涵义
        2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2.1 中药药性理论初步形成
        2.2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
        2.3 中药药性理论的全面发展
        2.4 中药药性理论的完善确立
        3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进展
        3.1 基于基源性状的中药药性研究
        3.2 基于中药药理的中药药性研究
        3.3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药性研究
        3.4 基于生物热力学的中药药性研究
        3.5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药性研究
    第二章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1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1.1 次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1.2 初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1.3 无机元素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2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初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
        1 试验药材的遴选原则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
        2.2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
        2.3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
        2.4 最佳统计模式的筛选和药性标记识别
        2.5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PLS path model的建立
    第四章 多元统计方法概述
        1 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
        2 Logistic判别分析
        3 线性判别分析
        4 随机森林判别分析
        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6 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总蛋白的含量测定
        1 药材、仪器与试剂
        1.1 药材
        1.2 仪器
        1.3 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蛋白质标准溶液的制备
        2.2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制备
        2.3 标准曲线绘制
        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3 含水量的测定
        4 试验结果
        4.1 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4.2 结果分析
        第二节 18种氨基酸成分的含量测定
        1 色氨酸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2 17种氨基酸的HPLC测定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1 数据输入方法
        2 结果分析
    第二章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总糖、总多糖以及单糖的含量测定
        1 总糖的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1.4 结果分析
        2 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
        3 单糖的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结果分析
        第二节 多糖以及游离糖的GC-MS图谱测定
        1 多糖水解乙酰化GC-MS图谱测定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结果
        1.4 结果分析
        2 游离糖乙酰化GC-MS
        2.1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4 结果分析
        第三节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1 总糖、总多糖以及单糖含量与寒热药性识别
        1.1 糖类成分含量数据汇总
        1.2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的Fisher分析
        2 多糖和游离糖乙酰化GC-MS图谱与寒热药性识别
        2.1 多糖乙酰化GC-MS数据Fisher分析
        2.2 游离糖乙酰化GC-MS数据Fisher分析
    第三章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脂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水分含量测定
        2.2 总脂的提取方法
        2.3 总脂的计算
        3 试验结果
        4 结果分析
        第二节 脂类成分的GC-MS图谱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粗脂的提取
        2.2 样品的甲酯化
        2.3 色谱条件
        3 试验结果
        4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第四章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
        第一节 初生物质含量与寒热药性识别
        1 初生物质含量数据汇总
        2 结果分析
        第二节 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与寒热药性识别
        1 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数据汇总
        2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模型的筛选及寒热药性标记(CHMP-markers)识别
    第一章 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识别模型的筛选
        1 基于多糖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2 基于游离糖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3 基于脂类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4 基于氨基酸HPLC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5 综合评价
    第二章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CHMP-markers)识别研究
        1 氨基酸HPLC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1.1 氨基酸HPLC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1.2 氨基酸HPLC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2 糖类成分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2.1 多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2.2 游离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3 脂类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3.1 脂类GC-MS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3.2 脂类GC-MS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4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综合识别
        4.1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4.2 初生物质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第四部分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的建立
    1 因子提取
    2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
        2.1 信度评价
        2.2 交叉因子载荷和外载荷系数
        2.3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
        2.4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的构建
        2.5 模型评估
结语
    1 研究成果
    2 论文创新点
    3 存在问题
    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舟山渔场主要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对象
    2.2 样品处理
    2.3 统计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评价标准
    2.6 相关重要概念及主要指标说明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含量)分析
    3.3 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重金属食用安全性分析
    3.4 不同年份海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含量)分析
    3.5 不同年份海产品中重金属食用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铅、镉、甲基汞与人体健康
    4.2 舟山渔场环境污染来源探讨
    4.3 舟山渔场海产品总体情况评价
    4.4 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铅、镉、甲基汞含量评价
    4.5 不同种类海产品中铅、镉、甲基汞食用风险性评价
    4.6 不同年份海产品中铅、镉、甲基汞污染评价
5 结论
6 政策建议
    6.1 整治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6.2 开展海产品监管、确保海产品安全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细胞角蛋白19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在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角蛋白19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在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中的表达
    1.1 中文摘要
    1.2 英文摘要
    1.3 前言
    1.4 材料与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2 致谢
3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综述)
    参考文献
4 附录

四、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6期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CD44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石永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2)
  • [4]基于游戏治疗理论的体验设计研究 ——以准老年人移动触屏游戏为例[D]. 梁晴. 江南大学, 2016(02)
  • [5]“清热活血解毒”法治疗乳腺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临床研究[D]. 姚礼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民国时期(1912-1949)中药文献及其学术考察与研究[D]. 李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7]滋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观察[D]. 李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D]. 周正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9]舟山渔场主要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D]. 张乾通. 浙江大学, 2011(01)
  • [10]细胞角蛋白19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在4NQO诱发大鼠舌黏膜癌变中的表达[D]. 康晓洁. 泸州医学院, 2011(08)

标签:;  ;  ;  

泰山医学院学报总目录2004年1-6期第25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