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8个水库营养状况综合评价

阜新市8个水库营养状况综合评价

一、阜新市八座水库营养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关倩[1](2021)在《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矛盾日渐突出,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尺度流域和城市为主,地表饮用水源地典型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社河控制单元为例,构建基于三水统筹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耦合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社河控制单元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模型,通过采集社河控制单元水质状况、污染负荷、人口规模等数据,对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估预警,结果显示:近几年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预警状态。并设定常规发展型、经济发展型、水环境改善型、水资源改善型、综合发展型5种不同情景方案对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调控结果显示:综合调控方案为最优方案,使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呈绿色无警状态。本文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通过对大伙房水库及社河控制单元水质现状分析,将总氮、总磷设置为主要控制对象。2014-2017年水体总氮浓度范围为0.61~9.17mg/L,平均值为2.76 mg/L,远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的0.50 mg/L,其中社河控制单元总氮浓度为2.65 mg/L。水库次要污染物为总磷,2014-2017年水体总磷浓度范围为0.01~0.05 mg/L,平均值为0.018 mg/L,个别月份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的0.025 mg/L,其中社河控制单元总磷浓度为0.031mg/L。(2)社河控制单元面源污染负荷占比较大、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率高。2018年面源负荷占比为98.6%,人均水资源量为1466.0 m3/人,低于国际公认的1600.0 m3/人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6.5%,超过国际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0.0%的合理限度。(3)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涵盖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产业排污强度、植被覆盖率、大型底栖动物BI指数、万元GDP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4)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近几年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变化不稳定,2016年(0.6472)>2013年(0.6100)>2017年(0.5833)>2018年(0.5368)>2014年(0.5212)>2015年(0.5100),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5)2019-2025年5种调控方案的水环境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综合发展型(0.8117)>水资源改善型(0.7658)>经济发展型(0.7117)>水环境改善型(0.6824)>常规发展型(0.6725)。(6)社河控制单元适宜选用综合发展型调控方案,能够承载经济123740万元、人口3.71万人、总氮负荷54.13吨,促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曾志高[2](2021)在《山口岩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水库供水极大地缓解了用水压力,水源水库成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阵地。针对水库水质分层研究开展较少,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以萍乡市重要水源地山口岩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连续监测,对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开展研究,并运用不同水质评价方法得出水库综合水质状况,探讨了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成因与对策,得出结果如下:(1)水库水温结构存在明显的热分层,水深大于30m的区域,夏秋季水温分层呈双温跃层结构,冬季水温分层逐渐减弱,春季出现短暂的混合状态,库尾和水深较浅的区域区则未出现明显的水温分层。溶解氧浓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降低,30m以下底层水体夏季至冬季均处于缺氧至厌氧环境,整体上夏秋季溶解氧浓度低于冬春季,春季浓度最高。表层水体pH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底层水体呈弱碱性至酸性,水平方向上差异较小。(2)分析水库铁、锰的时空变化特征,整体上呈显着垂向分布,底层水体浓度较高,出现铁、锰超标的现象,表层水体在春季出现短暂超标。在时间变化上,铁、锰浓度在8~10月及1~3月较高。在空间变化上,水体铁、锰浓度大致从库尾往大坝方向增大,坝前铁、锰浓度超标时间和范围均大于库尾。夏秋季底层水体铁、锰浓度均超过Ⅲ类水标准,冬季库中至坝前区铁、锰浓度较大,超标范围上升至24m,呈现出扩散的趋势,春季初水体铁、锰浓度呈现混合特征,随后浓度出现下降。(3)分析水库营养盐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变化上,总磷浓度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多数时段均超过0.05mg/L(Ⅲ类水标准),最差时超过0.2mg/L(Ⅴ类水标准);总氮与氨氮浓度变化规律相近,春夏季高而秋冬较低,总氮夏季浓度在0.8~1mg/L之间,春季总氮浓度为全年最高值,平均浓度达1.5mg/L;氨氮全年均在0.5mg/L(Ⅱ类水标准)以下,冬季能达到Ⅰ类水标准。在空间变化上,水平方向上除库尾外各区域三项指标总体变化趋势特征一致,夏季垂向变化特征较明显而冬春季趋于混合。(4)运用水污染指数法、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及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水库综合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得出山口岩水库水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综合水质在Ⅲ~Ⅳ类水之间,存在很大的污染隐患。对主要污染物的判别可知,水库首要污染物为总磷,铁、锰和总氮出现季节性超标。综合水质状况夏秋季劣于冬春季,库尾与坝前区劣于库中区。综合比较三种方法,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在对水源水库的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5)通过对污染来源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库尾集水区的物质输入可能是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而沉积物中污染物在底部缺氧或厌氧环境下的还原释放不仅使得氮磷呈现垂向分布,同时也是造成水体铁、锰超标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表层出现铁、锰浓度超标可能是水库分层效应减弱水体上下对流增加使得污染物上翻引起的。针对山口岩水质污染成因,应当分别从削减外源污染,防控内源污染和强化水库运行管理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加以应对。

庄梦黎[3](2020)在《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分析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白石水库地处朝阳、锦州、阜新三市中心地带,水库水源是辽宁西部的主力水源。本文以白石水库为研究对象,选取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氧(DO)、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等六项常规参数为水质指标因子,研究白石水库水质变化,对未来水质进行预测,通过评价与预测提出保护水质的相应对策与建议,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两种方法,使用2007年-2018年六项水质指标实际观测数据对年际间水质指标含量和水质指标含量变化的趋势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指标间相关关系以明确近年来水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2007年-2018年白石水库入水口水质年际变化趋势来看,在选取时间段内的水质指标变化较为明显,近年来白石水库入库口环境污染出现抬头态势。水库上游较为严峻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引起总氮含量上升,并导致水质长期得不到提升,水质指标呈现出增长趋势,这与各年份水源地上游的不同污染物有较为直接的关系。使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WQI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水质评价模型,选取其中2008年-2017年十年的数据进行水质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2017年的水库水质均能达到Ⅲ类水质,达到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质要求,满足白石水库水功能区的要求,该评价结果与2019年发布的白石水库水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此外,2008年-2017年十年间,白石水库的水质在逐步改善,在满足水功能区Ⅲ类水质的要求下,向更优的Ⅱ类水质发展。在水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水质进行预测分析,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运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根据2008年-2017年十年数据建立一维时间序列水质预测模型,计算平均相对误差值对模型精度检验,再运用2018年、2019年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经模型精度检验后六项监测指标的平均精度能达到三级,模型较好,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白石水库水质预测提供依据,为水环境管理及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唐洁[4](2020)在《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文中认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灌水利工程,升钟水库不仅为南部渠系沿途乡(镇)和南充市城区提供应急后备水源,还已发展为集观光、运动、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AAAA级湖泊型风景旅游区,对南充市的各类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的一系列发展举措,库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库区功能。本文通过对升钟水库的全面监测以及南充市对水库的10年监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水库水质进行分析。计算其各种外源污染输入的污染量,制定适合水库的环境保护实施方案,为水库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升钟水库的全面监测以及南充市对水库四个点位的10年监测数据,分析了水库水质现状以及近10年来的四个点位的水质变化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水库水质进行分析,水库水质大部分处于超标状态,Ⅱ类水质比例为45%;水库四个常年监测点位2011-2017年水质状况稳定,2013-2017年都已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升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较好,72%处于贫营养状态,2%处于轻营养化状态。其主要污染指标为CODcr、TP和TN;主要污染地区有库中库以及各类排污口区域。模糊数学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的结果近似,比单因子指标法达标水体多了近20%。结合水质情况对输入性的外源污染类型进行确定,计算各类污染源对水库的污染贡献量及各类污染贡献比值,分析造成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负荷构成分析表明,库区周围乡镇生活对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贡献最大,TP、TN、氨氮和COD贡献占比分别为27.63%、40.32%、58.62%和38.21%;其次为水库周边的乡镇的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再次是库中库养鱼污染。升钟水库污染表现为有机污染,要使升钟水库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必须控制有机污染源的摄入。从污染负荷来源分析可知,主要污染来源为周围乡镇生活、库中库及畜禽养殖,因此需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升钟水库进行环境容量的计算,为各类外源污染的削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然后,建立水库的三级分类污染预警机制,预警分为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级,便于了解水库污染防控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库区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治理研究,提出库中库以及排污口等污染严重的地区采用以“人造荚膜”型的多功能复合颗粒为中心的治理方案,最终实现升钟水库所有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恢复水库功能。

王小磊[5](2019)在《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空间环境和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定量表达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向、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6年、2000年、2008年和2016年四期Landsat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以ENVI 5.1作为遥感数据处理平台,以及数据分析及制图工具,借助新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综合分析评价阜新市1996-2016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今后阜新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阜新市四期Landsat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各期RSEI指数,其均值分别为0.519、0.576、0.687和0.621。研究表明,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从1996-2016年,2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的了解阜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本文将不同年份的RSEI指数值进行等级划分和变化幅度分级,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6年,阜新市的生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20年间,研究区RSEI主要由1、2级向3、4、5级转变,生态质量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58.41%,而生态质量变差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较小,生态质量变化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阜新市的东北和西南部地区,原因主要在于阜新市近些年来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受科尔沁沙地的影响带来的荒漠化问题;能否在进行快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给与生态环境以高度重视并全力保护及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成为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根据1996-2016年研究区RSEI指数变化级别显示,阜新市的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级。虽然阜新市一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环境遭破坏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该市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该论文有图30幅,表10个,参考文献92篇。

张铁坚[6](2019)在《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各国都在加强河流水体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研究。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般需要巨大的环保投入和数十年持续不懈的努力。一般而言河流环境综合治理应遵循“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修复、系统治理”的思路,其主要工作包括前期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河流水质评价,河流污染源减排,污染物排放过程控制,河流水环境修复等环节,治理工作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依次推进的,系统科学的综合治理体系。府河位于我国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海河流域,属于大清河水系,处于白洋淀上游,为流入白洋淀的九河之一,且为九河中唯一穿越中型城市、常年有水的河流,长期以来府河流域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以府河为研究对象,开展华北地区缺水入淀(湖)河流水质调查、评价、污染源解析及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对白洋淀流域治理和雄安新区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也能为类似河流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基于河流环境整治的一般过程开展;首先,开展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掌握研究区域水环境现状和变化规律;继而,开展污染源识别与解析工作,识别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及其对污染状况的贡献程度;随后,进行河流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寻求适宜的、系统的、科学有效的华北地区缺水入淀(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得到主要结论如下:进行了府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分析。府河干流城区河段2014年DO为Ⅲ类,COD、氨氮、TN、TP为劣Ⅴ类;2018年DO为Ⅰ-Ⅲ类,COD、氨氮、TN、TP为Ⅲ-Ⅴ类;上述两年份DO浓度均为先减小,随后小幅增加,10-11月份大幅增加,7-8月份出现DO浓度最低点;2014年3-11月份COD、氨氮、TN、TP随时间先增加,7-8月降低,9-11月份大幅增加,2018年4-7月份小幅降低,8-11月份大幅降低。2018年府河流域全年DO浓度处于Ⅰ-Ⅲ类,COD、氨氮、TN、TP四个指标4-8月基本为Ⅴ-劣Ⅴ类,9-11月为Ⅲ-Ⅴ类,全年上述5项指标城区河段监测点变化幅度大于近郊和农村监测点,各支流中护城河水质变化最大。针对府河干流城区河段2013-2018年6-8月份水质开展的肯达尔检验结果显示,该时段府河干流城区段pH、COD、TN、TP四个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氨氮、浊度呈现“显着下降”和“高度显着下降”趋势,DO呈现“高度显着上升”趋势。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联合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开展了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综合评价。2014年府河干流城区河段不同水文期各监测点均为劣Ⅴ类隶属度最大,且位于下游的F4、F5、F6水质好于上游的F1、F2、F3;多数监测点水质总体情况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监测河段不同的水文期劣Ⅴ类水质标准的隶属度次序为枯水期(0.8814)>平水期(0.8333)>丰水期(0.7559);监测河段全年对各水质标准隶属度排序情况为劣Ⅴ类(0.8172)>Ⅴ类(0.1063)>Ⅳ类(0.0616)>Ⅲ类(0.0151)>Ⅱ类(0)>Ⅰ类(0)。2018年府河流域全年对水质标准隶属度排序情况为劣Ⅴ类(0.4955)>Ⅳ类(0.1401)>Ⅴ类(0.1174)>Ⅲ类(0.1000)>Ⅱ类(0.0722)>Ⅰ类(0.0748)。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原理开展了府河流域污染源解析工作。利用聚类分析的原理将污染源解析划分为城区、近郊和农村3个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了各区域不同水文期的污染源识别发现:城区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1.151%和30.914%,丰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3.016%和26.240%,枯水期存在一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3.897%。近郊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2.304%和26.448%;丰水期存在两个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9.672%和26.113%;枯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1.692%和20.758%。农村平水期存在两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9.033%和32.74%;丰水期主要存在两个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48.159%和23.900%;农村枯水期存在三个主要污染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53.495%、23.158%和20.033%。利用APCS-MLR模型计算得到了各区域不同水文期主要污染源对水体中DO、COD、氨氮、TN、TP等指标的贡献率。开展了芦苇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府河水的模拟试验研究。实验室模拟装置出水COD浓度位于15.06-22.48mg/L之间,处于Ⅱ-Ⅳ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40.24%-55.09%之间;出水氨氮浓度为1.22-1.88mg/L,处于Ⅲ-Ⅴ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54.26%-67.05%之间;出水TP浓度为0.20-0.40mg/L,处于Ⅲ-Ⅴ类标准之间,去除率位于63.64%-78.02%之间。整体而言陶粒湿地出水好于碎石湿地模拟装置,且出水中COD、氨氮和TP均能满足府河水体功能定位要求。探索构建了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该体系分为污染源与生态拦截技术体系涵盖面源污染控制、点源污染控制和生态垃圾三个方面,包括城市面源、农村面源、工业点源、生活点源和生态拦截等技术特点及其在府河流域的具体应用建议;支流及上游干流(城区)水质改善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下游干流(近郊与农村)水质改善与修复技术体系均涵盖河流动力调控、底质改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等四方面,包括引清调水、充氧曝气、疏浚清淤、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境恢复等具体技术的特点及适应性。探讨分析了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管理体系。认为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管理应从完善落实河流保护管理相关法律规范、组建科学高效的河流综合管理机构、构建河流保护与管理服务信息系统、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等四个方面开展。

张爱平[7](2018)在《基于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阜新市为例,对水资源规划在环境影响中的评价进行研究,提高了阜新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提高了阜新市水环境质量,为日后阜新市水资源合理规划,协调阜新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相互平衡关系提供了着实的理论依据。

李春雨[8](2018)在《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水环境、社会、经济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未来水污染物排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区域发展规划和水环境管理的角度,确定水环境承载力十分迫切和必要。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该研究范围内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工具。提出适合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更加具有时代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分配任务,科学合理地分配水环境容量至行政区县,对辽宁省各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及数量进行了污染物负荷分析,进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分配值,采取“压力—状态—响应”的框架模型建立辽宁省各行政区县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粗糙集方法简化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最终得到辽宁省各行政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简洁、明了地反映出辽宁省各行政区县的水环境承载情况。重点关注辽宁省内水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应用多目标优化法计算并预测2020年、2025年以及2030年地区的水环境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最大经济量与最小COD污染物排放量。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辽河、浑河、太子河干流以及一级支流采用水质模型计算,2015年辽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环境容量为65603.91 t/a,浑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为62004.76 t/a,太子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为55717.88 t/a。三大河流中COD水环境容量的数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辽河>浑河>太子河。(2)选取人口、GDP和现状排污负荷等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构建水环境容量分配模型,实现水环境容量由三大河流向行政区县分配的目标,分配结果呈现出在行政版图中心区域水环境容量偏多,周边区域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水环境容量超过10000 t/a地区有辽中县、铁西区以及辽阳县,分别是18336.25 t/a,12743.19t/a、10585.53 t/a;水环境容量最少的地区是大石桥市,仅为78.30 t/a。(3)对2015年辽宁省各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及数量进行统计与核算。2015年辽宁省三大河流内41个主要行政区,有75%的地区COD污染物排放量超过10000t,其中COD污染物排放量最多的是盘山县,为85908.52t;整体来看,辽宁省内污染物排放量较多,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同时,应加大对面源污染物的控制。(4)基于区域的水环境容量值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对辽宁省的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水环境承载力(COD)非常低的地区有昌图县和彰武县,分别为0.1990、0.1283,这两个地区水环境已经崩溃;水环境承载力在0.2~0.4之间的有开原市、调兵山市、铁岭县、明山区等地区,这些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较弱,水资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处于严重的非协调的脆弱状态。(5)选取水环境承载力弱的铁岭市昌图县、阜新市彰武县以及沈阳市大东区,依据地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可以得到:2015年昌图县优化的GDP和城镇化率为191.93亿元、26.86%,预计到2030年,GDP和城镇化率达到528亿元、55%。彰武县以及大东区的GDP和人口从2015年到2030年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增速变缓。

代思汝[9](2016)在《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分区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起步较晚,对畜禽养殖污染认识不够全面,各地区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时存在技术模式把握不准、管理措施缺乏的严重不足。本文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专家咨询、文献查找,全面了解影响畜禽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几种评价方法分析比较,选择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研究影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选择的主导因子,然后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60个市的统计年鉴中影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选择的主导因子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段,通过聚类分析法进行区域划分,对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适合不同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及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要求。主要结论如下:(1)层次分析法有效地运用于综合考虑因素多,数据多的案例,适合从宏观上分析畜禽养殖污染模式的主导因子。而模糊评价法、秩和比法、综合考虑法、topsis法在畜禽养殖方面应用不多,不适合从宏观上研究。(2)本文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模式研究。采用组合要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出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专家咨询法、相关性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自然条件、农业基础条件、农业社会经济条件3个准则层,10个指标层,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的主导因子,分别是:年降雨量、年均气温、地形地貌特征、农业播种面积和经济强度。(3)通过对全国各地市年降雨量、年均气温、人均农业播种面积和人均GDP的不同段赋值,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60个市归类,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将我国360个市分为14个区域,分别是青藏区、甘新蒙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东北区、长城沿线区、华北平原区、沿海-经济发达区、四川盆地区、淮南区、内蒙区、北蒙黑区。(5)总结我国粪污处理方式及其特点,粪便清理方式主要有干清粪、水冲粪和水泡粪;粪便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农业利用、简单堆肥后农业利用、生产有机肥;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农业利用、厌氧处理后农业利用、厌氧好氧达标排放。(6)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结合各个区域的冰封期,农业种植间隔期等因素,针对猪、牛、鸡三类主要养殖品种,对每个地区散养户、专业户和规模化养殖场提出适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和建设要求。

刘芳[10](2016)在《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虎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对森林是否健康、生态系统是否良性循环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野生东北虎是我国特有虎,属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当前世界上最濒危野生动物之一吉林省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个国家级的虎豹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虎活动最频繁、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该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罗斯维克和巴斯维亚虎豹保护区接壤,其地理位置不仅成为了东北虎从俄罗斯、朝鲜向我国境内扩散的种源地,而且也成为了东北虎通往汪清自然保护区、老爷岭、黄泥河等内陆广袤森林的必经之道。因此,本研究以吉林省珲春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参加珲春地区野外东北虎巡护工作等实地调查,并结合3S技术以及生态位模型,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与技术手段,对珲春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可为东北虎栖息地的生境适宜性、栖息地保护、恢复和管理等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在林业调查资料、遥感影像资料以及与东北虎出现点等相关资料的支撑下,利用3S技术、层次分析法以及GIS地图代数法对野生东北虎栖息地适宜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中,人为干扰要素最大,权重值达0.493,植被要素次之;综合分析后得出东北虎生存的栖息地适宜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马滴达、杨泡营林站东南部,以及青龙台林场东部、北部,西北沟东南部地区,这些区域均与俄罗斯虎豹保护区相接壤,是东北虎可自由穿行的林区;在保护区外围区域的适宜分布区主要分布于珲春的河山林场,解放林场西部、大荒沟林场西北、西部林区以及三道沟、五道沟相交接的林区带,在春化西南部、敬信南部,西南部有少量分布,适宜分布区面积达到了157146.73hm2,占到研究区面积的31.25%;次适宜区分布于珲春大部分地区,且相对集中成片,面积达到了250752.28hm2,占到研究区面积的49.87%;不适宜区主要是城镇、建筑用地、农田大片区域,占研究面积的18.88%。2、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最大熵模型)结合3S技术对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珲春地区,东北虎潜在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及南部范围内;在珲春西南部的密江境内、春化镇境内以及中部的哈达门乡境内均有潜在分布区,这些区域均属于自然保护区外围区域,且这些区域与栖息地适宜分布区地理位置几乎相同,同时对东北虎向我国境内广袤森林迁移起到了重要的廊道作用。3、通过景观生态学、景观连接度理论、最小耗费距离模型、GIS建模以及密度分析等方法和技术,预测东北虎从珲春东北虎国家自然保护区向我国境内的汪清、老爷岭、黄泥河等内陆广袤林区扩散和迁移时的最佳廊道路径的空间地理分布,预测结果显示廊道主要分布于珲春地区春化--青龙岗一带、大荒沟--解放林场一带以及西北沟--五道沟林场一带,通过路径的密度分析预测出廊道集中分布区域与东北虎活动较为频繁区域几乎相一致,说明在该区域内存在建立廊道的条件4、对珲春地区的现状调查了解到,林蛙养殖、林区放牧以及参地开垦种植已经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虎的日常活动造成了干扰。从保护区内水网的分布现状与林蛙养殖场的地理分布两方面对林蛙养殖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向河流两侧进行500m缓冲,且假设该缓冲区内全部是人为活动地带,则统计出该区域面积占据了保护区的60%以上,加之林蛙场呈分散状分布于保护区内,则推断出林蛙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东北虎的活动范围;同时蛙场的家犬捕猎野生动物现象较频繁,粗放散养的放牧方式对林下植被的破坏明显,植被结构发生改变,牲畜与野生食草性动物发生食物竞争,并对野生小动物的活动带来了干扰;参地的开垦改变了森林的结构形态,同时降低了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综上所述,提出几点保护建议:通过减少人类在林区的活动,实行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移民等措施,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完善补偿机制,加强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的巡护工作,及时清理栖息地范围内的猎套等,以此来加强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二、阜新市八座水库营养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阜新市八座水库营养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进展
        0.3.1 国外研究进展
        0.3.2 国内研究进展
    0.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1章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体系
    1.1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1.1 构建原则
        1.1.2 框架设计
    1.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1 系统动力学法
        1.2.2 层次分析法
        1.2.3 熵值法
    1.3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
        1.3.1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分级
        1.3.2 水环境承载力调控
第2章 浑河控制单元划分
    2.1 浑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断面水质情况
    2.2 划分原则
    2.3 划分结果
    2.4 控制单元选择
第3章 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3.1 社河控制单元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污染物负荷概况
        3.1.4 断面水质概况
    3.2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
        3.2.1 基础调研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精选
    3.3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
        3.3.1 数据收集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主要变量及方程
        3.3.4 历史检验
    3.4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
        3.4.1 指标权重确定
        3.4.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
第4章 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调控
    4.1 调控参数确定
    4.2 调控方案设计
    4.3 调控结果分析
        4.3.1 五种调控方案调控结果
        4.3.2 调控方案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山口岩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表水水质研究进展
        1.2.2 水库铁锰调查研究进展
        1.2.3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库水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库调查与水质监测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库概况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2.2.1 采样点的布设
        2.2.2 水样采集和现场测试
    2.3 实验监测项目及测试方法
        2.3.1 监测项目
        2.3.2 测试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 库尾河流氮磷调查GIS展示方法
第3章 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铁、锰时空变化特征
        3.1.1 总铁的时空变化
        3.1.2 总锰的时空变化
    3.2 营养盐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3.2.1 总磷的时空变化
        3.2.2 总氮的时空变化
        3.2.3 氨氮的时空变化
    3.3 理化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3.3.1 水温的时空变化
        3.3.2 溶解氧的时空变化
        3.3.3 pH的时空变化
    3.4 分析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水库综合水质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评价标准
    4.3 评价方法
        4.3.1 水污染指数法(WPI)
        4.3.2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
        4.3.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4.4 评价结果
        4.4.1 水污染指数法(WPI)评价结果
        4.4.2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
        4.4.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
    4.5 分析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水污染成因分析与保护对策探究
    5.1 水库水污染成因分析
        5.1.1 外源输入
        5.1.2 内源释放
        5.1.3 降雨径流及水库调度
    5.2 水质保护对策探讨
        5.2.1 削减外源污染物
        5.2.2 重视内源污染控制
        5.2.3 优化水库水质监测体系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分析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现状
        1.2.2 水质评价方法概述
    1.3 水质预测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白石水库基本概况
    2.2 水质指标测定
        2.2.1 指标选取
        2.2.2 测定方法
        2.2.3 测定步骤
    2.3 水质动态分析方法
    2.4 水质评价方法
        2.4.1 评价标准
        2.4.2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
        2.4.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WQI
        2.4.4 综合水质类别随时间变化评价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2.6 水质预测模型
第三章 白石水库水质动态
    3.1 年际间水质指标含量的Duncan’s多重比较
    3.2 水质指标含量变化的趋势分析
    3.3 水质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石水库水质评价
    4.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
    4.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WQI
    4.3 综合水质类别随时间变化评价
    4.4 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4.5 两种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白石水库水质预测
    5.1 水质预测目标的选择
    5.2 水质预测模型计算
    5.3 水质预测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升钟水库流域概况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形地貌概况
        2.2.2 水文气象概况
        2.2.3 流域水系概况
    2.3 社会经济及水利工程概况
第三章 升钟水库监测评价
    3.1 引言
    3.2 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设
        3.2.1 监测断面的布设
        3.2.2 监测点位的布设
    3.3 现场采样和水样的保存运输
        3.3.1 现场采样
        3.3.2 水样的保存
    3.4 样品的测试
    3.5 数据处理
    3.6 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3.6.1 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
        3.6.2 模糊数学法评价结果
        3.6.3 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3.6.4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源贡献比值分析
    4.1 污染源分类分析
        4.1.1 点源污染
        4.1.2 面源污染
    4.2 各类污染贡献比值分析
        4.2.1 生活污水
        4.2.2 农田种植业面源污染
        4.2.3 养殖业面源污染
        4.2.4 水产养殖面源污染
        4.2.5 大气降尘、降雨污染
        4.2.6 旅游业面源污染
        4.2.7 输入性污染
        4.2.8 入库总量
    4.3 污染现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升钟水库保护实施方案
    5.1 引言
    5.2 水环境容量估算
        5.2.1 水环境容量估算模型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
    5.3 外源性污染的消减
        5.3.1 生活污染的消减
        5.3.2 库中库污染的消减
        5.3.3 规模化畜禽污染的消减
    5.4 水库污染预警的分类
        5.4.1 污染预警分类原则
        5.4.2 污染预警分类结果
    5.5 治理研究
        5.5.1 治理材料的选择
        5.5.2 方案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清单

(5)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及气候条件
    2.2 生态环境现状
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数据来源
    3.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4 遥感生态指数体系构成及区域差异
    4.1 阜新市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4.2 各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4.3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各指标计算结果
    4.4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分级
    4.5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
    4.6 阜新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
    4.7 阜新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流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
        1.2.2 河流水质评价
        1.2.3 河流污染源解析
        1.2.4 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来源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工作概述
        2.2.2 水样采集与保存
        2.2.3 测定方法和主要仪器
3 府河主要水体污染物时空分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3.1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时空分异特征
        3.1.1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空间变化特征
        3.1.2 府河保定市区段主要水质指标时间变化特征
    3.2 府河流域主要水质指标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3.3 基于季节性Kendall模型的府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3.3.1 季节性Kendall检验模型原理
        3.3.2 季节性Kendall检验过程
        3.3.3 水质变化趋势结果分析
4 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1 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河流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2 河流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 府河流域水体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2.1 府河保定城区河段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2014年)
        4.2.2 府河流域水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2018年)
5 府河流域水体主要污染源解析
    5.1 基于聚类分析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区域划定
    5.2 基于PCA模型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识别
        5.2.1 主成分分析模型(PCA)
        5.2.2 府河流域不同研究分区水体主要污染源判别
    5.3 府河流域水污染主要来源分析
        5.3.1 工业污染
        5.3.2 生活污染
        5.3.3 面源污染
    5.4 基于APCS-MLR模型的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5.4.1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APCS-MLR)
        5.4.2 府河流域不同研究分区水体主要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6 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6.1 芦苇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府河水的试验效果分析
    6.2 府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6.2.1 府河流域污染源控制与生态拦截技术体系
        6.2.2 府河支流及上游干流(城区)水质改善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6.2.3 府河中下游干流(近郊与农村)水质改善与修复技术体系
    6.3 府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维护与管理工作探讨
        6.3.1 完善落实河流保护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6.3.2 组建科学高效的河流综合管理机构
        6.3.3 构建河流保护与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6.3.4 规范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的现状
2 对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
    2.1 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
    2.2 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
3 结论

(8)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1 水环境容量理论与方法
        2.1.1 水环境容量概念
        2.1.2 水环境容量分类
        2.1.3 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2.1.4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水质模型
        2.1.5 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
    2.2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2.2.1 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2.2 水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2.2.3 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2.4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3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研究
    3.1 辽宁省三大河流的水资源及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水资源及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水环境容量计算流程
        3.2.1 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3.2.2 河流控制单元的划分
        3.2.3 河流分段与水域概化
        3.2.4 设计条件的确定
    3.3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一以辽河为例
        3.3.1 干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3.3.2 一级支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3.4 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汇总
    3.5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分配
        3.5.1 水环境容量分配指标体系的确定
        3.5.2 水环境分配模型的建立
        3.5.3 水环境容量分配指标权重的确定
        3.5.4 控制单元内综合分配权重的确定
        3.5.5 三大河流水环境容量分配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主要区县的污染物核定
    4.1 污染物核定
        4.1.1 农田污染源
        4.1.2 畜禽养殖污染源
        4.1.3 工业污染源
        4.1.4 城市径流污染源
        4.1.5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
        4.1.6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源
    4.2 三大河流主要区县污染物汇总
第5章 辽宁省三大河流主要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5.1 理论方法
        5.1.1 PSR评价模型
        5.1.2 粗糙集属性约分方法
        5.1.3 熵值法
    5.2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5.2.1 水环境承载力PSR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水环境承载力PSR评价指标体系约简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2.4 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5.3 多目标优化水环境承载力
        5.3.1 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方法
        5.3.2 主要决策变量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5.3.3 多目标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5.3.4 多目标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表

(9)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畜禽养殖现状
        1.1.2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1.1.3 畜禽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1.4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分区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区划指标选取原则和依据
    2.2 影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条件指标
        2.2.2 农业基础条件指标
        2.2.3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2.3 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评价法
        2.3.3 秩和比法
        2.3.4 综合指数法
        2.3.5 TOPSIS法
    2.4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2.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3 指标体系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
    2.5 区划指标体系
    2.6 小结
第三章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分区主导因子统计分析
    3.1 降雨量统计分析
    3.2 气温统计分析
    3.3 人均GDP统计分析
    3.4 人均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分析
    3.5 地形地貌统计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分区研究
    4.1 区域划分方法
    4.2 各区域特征
    4.3 我国现有的粪污处理方式
        4.3.1 清粪方式
        4.3.2 粪便主要处理方式
        4.3.3 污水主要处理
    4.4 各粪污处理方式的限制条件
        4.4.1 影响粪便储存农用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2 影响粪便生产有机肥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3 影响污水储存农用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4 影响污水厌氧发酵后农用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5 影响污水达标排放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4.6 影响污水达标排放方式选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4.5 我国分区分品种分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及其建设要求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东北虎种群演变及分布格局
        1.1.2. 我国东北虎所面临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野生东北虎研究概况
        1.2.2. 野生东北虎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总体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与交通概况
        2.1.4. 人虎冲突现状
    2.2 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3 研究内容
        2.3.1.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评价
        2.3.2. 野生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预测
        2.3.3. 野生东北虎潜在廊道预测
        2.3.4. 人为干扰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2.4 研究方法
        2.4.1. 3S技术与方法
        2.4.2. 层次分析法与GIS地图代数理论
        2.4.3. 生态位模型——MaxEnt(最大熵原理)模型分析方法
        2.4.4.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2.5 技术路线
3.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评价
    3.1. 栖息地生境适宜性概述
    3.2. 研究方法及过程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评价因子选择与单因子生境分析
        3.2.4. 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适宜性GIS综合评价
    3.3. 结果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野生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分布预测
    4.1. 生态位模型概述
    4.2. 研究方法及过程
        4.2.1. 最大熵原理(MaxEnt)模型及检验
        4.2.2. 数据准备与模型应用
    4.3. 模型预测结果检验与分析
        4.3.1. MaxEnt预测结果检验与分析
        4.3.2. MaxEnt预测结果环境变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野生东北虎潜在廊道预测
    5.1. 景观连接度(connectivity)的概述
    5.2. 累积耗费距离模型原理
    5.3. 潜在廊道预测与结果分析
        5.3.1. 数据准备
        5.3.2. 潜在廊道预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人为干扰对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6.1 概述
    6.2. 林蛙养殖的影响分析
        6.2.1. 林蛙养殖现状
        6.2.2. 数据准备与处理过程
        6.2.3. 水系缓冲区处理与结果分析
    6.3. 放牧对保护区的影响
    6.4. 参地种植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阜新市八座水库营养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D]. 关倩. 辽宁大学, 2021(12)
  • [2]山口岩水库铁锰及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曾志高.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辽宁省白石水库水质分析与预测研究[D]. 庄梦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升钟水库水质监测评价及污染防治方案[D]. 唐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阜新市生态环境质量研究[D]. 王小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2)
  • [6]保定府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与治理技术体系研究[D]. 张铁坚. 河北农业大学, 2019
  • [7]基于阜新市水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张爱平. 江西建材, 2018(02)
  • [8]基于水环境容量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及优化研究[D]. 李春雨. 东北大学, 2018(02)
  • [9]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模式分区研究[D]. 代思汝.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10]吉林珲春野生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与潜在廊道分析[D]. 刘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阜新市8个水库营养状况综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