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新年贺词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新年贺词

一、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新年献辞(论文文献综述)

汤素娥[1](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罗奥[2](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唐由之[3](2013)在《新年献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眸开颜辞旧岁,意气风发迎新春。在这喜庆祥和、豪情满怀的日子里,《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会向广大作者、读者和关心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感谢和节日的问候,恭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回顾2012年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指引下,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编委会遵循为读者服务,为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事业服务的宗旨,和作者读者紧密合

蒋菠[4](2012)在《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大学体育文化的灵魂,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能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和体育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健康发展。它彰显着大学体育不同于其他机构的独特气质,也彰显了大学体育对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反映出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否发挥巨大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体育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体育的“竞技化”倾向与“功利化”取向日趋凸显,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神圣的“象牙塔”被社会上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人的思想也被庸俗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鉴于此,大学体育的“人文主义”被“功利主义”所遮蔽,致使体育人文精神面临严重失落的危机。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体育的本质出发,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根源,来解读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理框分析;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进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以及导致其失落的各种深层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实现大学体育的价值理想提供参考依据与指导方向;提升大学师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培养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富有“人性”的大学体育参与者;从而寻觅大学体育中迷失的主体,回归大学体育中失落的“人性”,以此,展现我国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亮点。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要介绍了进行该研究的原因所在,阐明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对国内外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梳理,最后,列举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该部分首先对大学体育的含义作了全面的解释,其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三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水平的大学生运动员。其次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本质上看,它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精髓;从内容上看,忧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五个方面所组成;只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刻认识与把握,才有助于把体育人文精神纳入到大学校园中,让大学人从中充分汲取养分。第三部分,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这部分是该研究的重点,也是关键性问题所在,属于分析问题的范畴。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中的失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体育竞技比赛中,人文精神在“竞技化”倾向中的衰微;二是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的人文危机;三是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笔者认为,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大学人文教育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是导致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大学体育“竞技化”的实质、特点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这便于有针对性地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导明方向。第四部分,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该部分首先论述了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包括对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借鉴,在此基础之上拓展了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充分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导向性、示范与辐射、健身与娱乐、约束与规范、扬弃与创造的功能。其次是充分认识大学体育竞技观视域下“锦标主义”的实质,它是竞技的指导思想,过度对“锦标主义”的追求会使竞技发生异化,导致大学体育的主体性与人性迷失,由此,我们必须克服单纯的“锦标主义”思想,坚持人文主义。最后论证了以身体美学为理论基础,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用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来解读“灵魂与身体合一”的强身健美,认清当前大学体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已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必须从以“锦标、夺金”为目的竞技走向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强身健美,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第五部分,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这部分主要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就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这一问题而言,我们首先应该理解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其次,应陔明确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目标;再次,应该根据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进行重塑、培养。最终为提升大学人的体育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增强大学体育核心竞争力与社会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大学体育的最高价值理想,提供毕实的理论平台与实践依据。

本刊编辑部[5](2011)在《《青海金融》2011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提出

卢颖[6](2011)在《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共官方三大喉舌之一,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思想舆论工具。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日报》都依其特殊的地位、以特殊的方式在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人民日报》每一年元旦发表的社论,不仅反映了过去一年党政方针的实施情况,更是对新的一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的展望。伴随着时代发展主题的演变,它就犹如一面镜子一般,反映着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进行探索研究,便可一览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变迁的过程。本文试图对1979-2011年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进行考察,以此为据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并推论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当代媒介生态环境之下党刊舆论引导责任的实现作出建议。对媒介生态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在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保证其发展和谐有序,媒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深入认识媒介生态的变迁表现与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及价值的。

邱明波[7](2008)在《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军事词语泛化问题为考察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封闭性的考察,勾勒出大陆军事词语泛化概貌。并试图在亚文化的研究视野下,分析军事词语泛化的理据、途径、方式、级阶,管窥词语演变轨迹和语用规律,探索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的影响。

徐莉[8](2007)在《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文中指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其权威性和消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影响巨大,社论更是代表了《人民日报》的最高水平。元旦和国庆在我国是两个相对特殊的日子,选取元旦和国庆的社论作为研究对象更能体现出《人民日报》社论的特点,元旦社论大多为一年当中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反映,是新的一年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展望,而国庆社论则侧重成就展示,这两天的社论具有展望与展示、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笔者拟通过《人民日报》社论的典型个案研究,梳理五十余年社论的发展脉络,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轨迹;同时,研究《人民日报》社论的一些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也为我国报纸社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引言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是社论与统计分析。此章节主要是对社论、《人民日报》社论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以及具体的数据统计,包括57年元旦国庆社论的标题、篇幅、字数等基本情况的统计。该部分的主要意义在于向广大读者介绍相关的资料以及对《人民日报》社论做一个最简单、最初步的介绍。第二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脉络。此章节把《人民日报》按历史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建国初期、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新时期四个时期,从宏观上梳理出《人民日报》社论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系统发展体系和解释。第三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写作分析。此章运用具体的文本分析法,从标题、开头、结尾、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人民日报》的元旦国庆社论进行全方位的文本研究,从而得出一些关于社论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有益借鉴。第四章是《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变迁轨迹的理论分析。此章运用理论分析法,用政治学、新闻学及传播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作为理论支持,对《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变化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分析。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分析论述作了总结与展望。总结了当前《人民日报》社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行党报社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各个方面的研究,梳理出了《人民日报》社论的历史发展脉络,统计出相关的数据,分析了社论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这也是对《人民日报》自身的一种理论建设,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可以为今后党报社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吉莉[9](2005)在《汉语报纸社论的图式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图式理论主要研究语义记忆里的结构,它对一群信息的一般和期望的排列作出规定。它指出人们必须将接受到的新信息与自身已掌握的图式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新信息。通过图式,我们不仅可以理解信息,而且可以发现该信息是以何种方式体现的,例如,Halliday and Hasan (1985)认为图式可以通过文本结构体现出来。图式理论对语篇理解、记忆以及语言习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的图式理论研究都是关于故事图式的,但也有一些关于非文学文本的图式研究。本文就是采用图式理论分析研究权威性报纸《人民日报》上的从1998年到2004年9月的社论的图式。一共有216篇社论,这些社论按照各自的题材被分为6组。我们的分析从每一组中的社论开始,然后基于每一组社论的图式,我们总结出所有这些社论的通用图式。 我们的研究验证了图式理论的正确性,也为文学语篇与非文学语篇的图式比较研究,及英文社论与中文社论的图式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份参考。我们总结出来的这些图式可以帮助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的理解中文社论。 文章共分为五部分。文章首先说明了此分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大体讨论了图式理论对心理语言学的价值。接着作者又介绍了图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并且介绍了一些已有的用其他的理论框架研究社论文本结构的情况。 第4章是文章的重点。在第4章中我们对这6组社论逐一对其图式进行探讨。作者通过许多有趣而又有说服性的例子,将这些图式的元素一一挖掘出来。

马玉女,张兰欣,胡适军[10](2004)在《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杭州市12所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学习松懈,逃课现象普遍,文章拟从课程设置、专业结构、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教学观念、师资培训、思政教育等角度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对策。

二、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新年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新年献辞(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二) 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现状以及归因分析的研究
        (三)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
    一、大学体育的涵义
        (一) 大学体育的界定
        (二) 大学体育的目标
        (三) 大学体育的任务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一) 人文精神的涵义
        (二) 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三、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历史拓展
        (一)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诞生
        (二)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四、现代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 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
        (三) 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 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 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 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体育“竞技化”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
        (一)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竞技化”中的衰微
        (二) 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人文危机
        (三)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 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
        (二) 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
        (三)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对体育人文精神塑造的影响
        (四)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
第三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
    一、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
        (一) 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探索
        (二) 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三) 西方体育价值观之借鉴
        (四)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
        (五) 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功能
    二、克服大学体育中单纯的“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一) 锦标主义的实质
        (二) 质疑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三、以身体美学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
        (一) 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
        (二) 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的必然性
        (三) 大学体育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
    四、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目标
        (一) 形成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思想共识
        (二) 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为立足点促进大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 使大学生保持恬适的心态,促进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培养意志,发扬大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六) 提高大学生的领悟灵性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重要性的再认识
        (一)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二)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转变体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一) 重建科学的现代大学体育理想
        (二) 凸显大学体育强身健美价值,建构新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三、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改革,发掘体育竞技中的人文精神
        (一) 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法规条例建设
        (二) 克服单纯“锦标”思想,大力发掘大学体育竞技的人文精神
    四、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
        (一) 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素养,形成良好师生互动
        (二) 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原则
    五、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人文环境与学术氛围
        (一) 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为大学体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二)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大学体育学术精神
    六、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及获奖成果

(6)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概述
    2.1 社论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2.2 新时期以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发展脉络
    2.3 新时期《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3 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
    3.1 媒介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3.2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与媒介生态环境
    3.3 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
4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的舆论引导责任
    4.1 媒介生态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
    4.2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党报舆论引导建议
5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使用的材料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
    1.4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研究现状
    2.1 词语泛化研究的简要回顾
    2.2 词语泛化的界定
        2.2.1 词语“泛化”概念界定
        2.2.2 词语“泛化”与词义扩大、虚化的关系
        2.2.3 词语“泛化”概念之我见
    2.3 军事词语泛化研究概况
第三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概貌考察
    3.1 考察方法与步骤
    3.2 军事词语泛化的概貌考察
        3.2.1 词典考察
        3.2.2 文学作品考察
        3.2.3 对《人民日报》社论的考察
        3.2.4 对三种报刊的考察
        3.2.5 个案考察
        3.2.5.1 桥头堡
        3.2.5.2 抢滩
        3.2.5.3 战略
第四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语言学分析
    4.1 军事词语泛化的理据
        4.1.1 语言词汇系统的不自足性
        4.1.2 经济性原则
        4.1.3 相似、相关、相通是基础
        4.1.4 词义模糊、语域边界模糊为词语泛化提供了可能性
        4.1.5 认知心理分析
    4.2 军事词语泛化的途径
        4.2.1 隐喻式泛化
        4.2.2 引申式泛化
        4.2.3 借用式泛化
    4.3 军事词语泛化的方式
        4.3.1 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发生变化
        4.3.2 限定义素不变,中心义素发生变化
        4.3.3 限定义素和中心义素都发生变化
    4.4 军事词语泛化的级阶
第五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文化学分析
    5.1 军事词语泛化的亚文化背景
        5.1.1 亚文化的所指
        5.1.2 语言与文化
        5.1.3 军事词语泛化的亚文化背景
    5.2 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5.2.1 语言风格及语言风格要素
        5.2.2 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5.2.2.1 积极面:军事词语泛化带来修辞审美效应
        5.2.2.2 消极面:大量军事词语泛化形成大陆刚性的语言风格
    5.3 军事词语泛化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6.1 结语
    6.2 相关问题的思考
        6.2.1 范畴与原型
        6.2.2 关于统计抽样
        6.2.3 生存竞争,强势泛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军事词语泛化例的抽取
    附录2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81个”军事词语在语言事实中的用例
    附录3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81个”军事词语在《国语辞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的对比情况
    附录4 1949-200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社论与统计分析
    1.1 社论与《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
        1.1.1 社论
        1.1.2 节庆社论
        1.1.3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及特点
    1.2 背景与统计分析
        1.2.1 相关背景介绍
        1.2.2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发展脉络
    2.1 建国初期的元旦国庆社论(1949—1956)
        2.1.1 加强领导,发挥报刊社论的旗帜作用
        2.1.2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的号手
        2.1.3 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赞扬和大力宣传
        2.1.4 经济评论的兴起
    2.2 曲折发展时期的社论(1957—1966)
        2.2.1 反右派斗争中的社论
        2.2.2 “大跃进”时期社论的“假”、“大”、“空”
        2.2.3 新闻评论的短暂调整
        2.2.4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
    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论(1966—1976)
        2.3.1 鼓动群众参与阶级斗争
        2.3.2 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
        2.3.3 对“大批判”的批判
        2.3.4 特殊的“两报一刊”和“帮八股”文风
    2.4 新时期的元旦国庆社论(1977—2006)
        2.4.1 新闻评论实事求是原则的恢复
        2.4.2 以经济建设为核心议题的社论
        2.4.3 新时期党报社论改革的典范
第三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的写作分析
    3.1 标题
        3.1.1 词语的选择
        3.1.2 语言结构形式
        3.1.3 句式
        3.1.4 修辞
    3.2 开头和结尾
        3.2.1 开头
        3.2.2 结尾
    3.3 语言风格和特色
        3.3.1 庄重
        3.3.2 文雅
        3.3.3 理性
    3.4 新时期党报社论写作的改革与借鉴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变迁轨迹的理论分析
    4.1 政治学领域下的原因分析
        4.1.1 大众媒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失控
        4.1.2 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政治环境分析
    4.2 新闻传播学领域下的原因分析
        4.2.1 新闻价值取向的转变
        4.2.2 媒介功能的转变
        4.2.3 受众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汉语报纸社论的图式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The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2 The Importance of Schema Theory in Psycholinguistic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1 The Origins of Schema Theory
        2.1.1.1 Gestalt Psychology: An Emphasis on "Top-down" Processing
        2.1.1.2 Bartlett's "Remembering"
        2.1.2 Definitions of "Schema"
        2.1.3 Schema Theory as a Viable Analytical Tool
    2.2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Editorials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Exploring the Schemata of the Editorials
    4.1 Exploring the Schemata of the Editorials of Each Group
        4.1.1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Important Days
        4.1.2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Current Problems and Tasks
        4.1.3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Diplomacy
        4.1.4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meetings
        4.1.5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News
        4.1.6 Schema of the Editorials about New Polic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4.2 Overall Schema Analysi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10)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分析
    (一) 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二) 大学生学习松懈的原因调查分析
二、对策研究
    (一) 建设具有地方色彩的课程体系
    (二)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
    (三) 形成不断更新的教材体系
    (四) 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五) 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
    (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七)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立交桥

四、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新年献辞(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2]《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3]新年献辞[J]. 唐由之.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01)
  • [4]竞技走向健美: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D]. 蒋菠. 西南大学, 2012(03)
  • [5]《青海金融》2011年第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青海金融, 2011(12)
  • [6]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新时期以来我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D]. 卢颖. 暨南大学, 2011(10)
  • [7]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D]. 邱明波. 广西大学, 2008(01)
  • [8]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D]. 徐莉. 山西大学, 2007(05)
  • [9]汉语报纸社论的图式理论研究[D]. 吉莉. 苏州大学, 2005(05)
  • [10]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马玉女,张兰欣,胡适军.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 2004(05)

标签:;  ;  ;  ;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新年贺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