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一、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远[1](2021)在《分液型板式冷凝器传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冷凝器在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制冷供热、食品医药等很多行业的生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部件。增大冷凝器的换热系数,不但可减小设备体积和重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节省安装空间和降低运行费用。因此,开展冷凝器换热机理及其创新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论文针对板式冷凝器冷凝换热特性,引入气液分离提高过程干度的分液冷凝思想,对其分液强化换热机理、换热器中气液分离实现方式及其强化换热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阐述了分液型板式冷凝器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采用适当的分液冷凝措施,将冷凝液从换热流道中及时排出,可以减少板式冷凝器下部流道内的冷凝液膜厚度,有助于冷凝器整体传热系数的提高。本文设计了可以实现中间排液功能的分液型板式冷凝器,详细说明了其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液型板式冷凝器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在换热板中间增加了分液孔,并以分液孔为界分成上下两个冷凝区,蒸气在第一冷凝区的冷凝液通过分液孔排出流道,提高干度后的蒸气进入第二冷凝区继续冷凝。基于分段计算的思想,建立了分液型板式冷凝器的集中参数模型。利用Visual Basic 6.0程序平台,通过多级迭代设计了适用于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参数计算程序。该程序分别采用Yan,Han,Kuo等人推出的板式换热器冷凝换热系数和压降实验关联式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发现,Kuo关联式偏差最小,可靠性最高,因此采用Kuo关联式建立分液板式冷凝器传热性能预测数学模型。利用分液板式冷凝器性能预测模型对特定尺寸结构的分液板式冷凝器(LVSPC)和常规板式冷凝器(CPC)进行了对比计算。计算结果显示,LVSPC第二冷凝区的冷凝换热系数HTCr最小,LVSPC冷凝侧的总换热系数HTCr和总压降ΔPr,f也都小于CPC。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分液措施,虽然LVSPC第二冷凝区的蒸气进口干度Xr,in,2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减少了质量通量Gr,2,两大因素的改变对HTCr的影响方向相反,且Gr,2减少造成的影响较大,所以造成了 LVSPC第二冷凝区HTCr的显着减小,因此必须对第二冷凝区的结构进行优化。以LVSPC第二冷凝区的长度比(LR)和波纹高度比(AR)作为结构优化的关键参数,以HTCr,ΔPr,f,换热量Qr,换热器性能评价准则PEC,惩罚因子PF和系统(?)效率η作为优化评价指标,采用性能预测模型对分液板式冷凝器进行了 LR和AR最优值的求解。结果显示,当长度比LR和波纹高度比AR都在0.5左右时,LVSPC的综合热力性能达到最高,且优于同等工况下的CPC。根据优化分析结果,以LR=0.5,AR=0.5确定LVSPC的结构尺寸,并研究Gr、Xin,r,l以及qr等工况参数的变化对LVSPC传热性能和综合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TCr,Qr,PF会随着Gr、Xin,r,1以及qr的增大而增大,ΔPr,f会随着Gr、Xin,r,1的增大而增大,而会随着qr的增大而减小。PEC随着Gr、Xin,r,1的增大而增大,随着qr的增大而减小。η随着Gr的增大而减小,随着Xin,r,1和qr的增大而增大。本文还对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以R134a为工质进行了LVSPC与CPC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对比实验。由实测结果对比可知:(1)在同等初始条件下,LVSPC的冷凝换热系数和总换热系数均大于CPC,LVSPC的总换热量大于CPC;(2)在所有工况中,LVSPC的压降都小于CPC,说明LVSPC具有降低流动阻力,减少泵功的作用。分别以工质质量通量、蒸气干度、蒸气压力、热流密度和蒸气过热度等工况参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变化时对LVSPC换热系数和压降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1)随着工质质量通量的增大,总换热系数和工质侧压降都会增大;(2)随着蒸气干度的增大,总换热系数无明显的增减变化规律,工质侧压降会小幅增大;(3)随着蒸气压力的增大,总换热系数会先增大后减小,工质侧压降会小幅降低;(4)总换热系数会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工质侧压降会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减小;(5)蒸气过热度的增大会减小总换热系数和工质侧压降。根据实验数据对建立的分液板式冷凝器性能预测模型重新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所有冷凝换热系数和摩擦阻力系数的模型预测值均大于实验测试值。通过对实验关联式的改进,采用修正后的实验关联式重新计算后,冷凝换热系数预测值的偏差都在±15%范围内,摩擦阻力系数预测值的偏差都在±20%范围内。说明修正后的分液板式冷凝器性能预测模型的计算精度得到了很大提高。

李玲珊,刘阳,初琦[2](2021)在《2020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文中提出进入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正确领导下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和消费得以明显复苏,压缩机企业积极为整机企业年末促销备货做好准备,出货形势实现逆势反弹。但国外疫情形势急剧恶化,受疫情封锁影响,海外很多制冷设备整机工厂不能正常开工,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局面推动产业链向中国回流,激增的制冷设备出口需求有效拉动了上游压缩机出货,成为下半年压缩机市场大幅反弹的重要推动因素。

潘飞,黄之敏,初琦,刘阳,李玲珊[3](2020)在《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文中认为2019年,我国制冷压缩机行业受到宏观经济下行、投资放缓、库存攀升等因素影响,整体市场增长较上一年有所放缓。在国家大力推行节能环保政策以及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压缩机企业面临来自降低制造成本与提高产品能效两方面的压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利润不断下降。

禹佩利[4](2020)在《基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大温差冷冻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和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食品、蔬菜水果以及海鲜肉类的产量逐年上升,仅仅粮食的年产量就超过了6亿吨,对于用来储存的冷库容量要求越来越大;各行各业成就显着,尤其在药品化学等物品的存储方面对冷库制冷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对冷库制冷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动力。目前,冷库冷冻制冷系统在大温差工况下运行时多存在排气温度高、运行不稳定、性能较差和能耗大等问题。针对冷冻制冷系统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目前先进的低压补气技术和环保型制冷剂R404A,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的新型冷冻制冷系统实验台。在大温差工况下,通过对压缩机转速、库内外风机风量、库内外环境温度和电子膨胀阀过热度进行调节,从而研究该冷冻制冷系统的各项性能和节能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此实验系统采用低压补气技术可以在保证制冷性能的同时,将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20℃左右且系统运行稳定;(2)在低压补气模式下,提升压缩机转速可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制冷性能,本系统中压缩机转速设定为4000r/min时制冷性能最佳,但压缩机功率也会随之提升,应根据各项性能参数选择合适的压缩机转速;(3)库外风机风量设定为65%时实验系统性能最优且能耗可降低20%;(4)在库内温度为-10℃工况下,蒸发风量增大后系统各项性能均有所提高,但在库内温度为-15℃和-18℃工况下,改变蒸发风量对该实验系统制冷性能基本没有影响;(5)在不同库内温度下,库外环境温度的改变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但是在不同库内低温工况下采用低压补气技术可以稳定的控制排气温度;(6)主路电子膨胀阀和补路电子膨胀阀的过热度分别设定为5K和30K时系统性能最佳。

朱康达[5](2019)在《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及其在热泵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常规板式冷凝器中下部的冷凝液聚集,液膜较厚,导致热阻增加和传热恶化。本文将分液冷凝技术应用于板式冷凝器,将流道分成多个流程,冷凝液通过气液分离结构排出,高干度制冷剂进入下一流程继续冷凝,以期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两种结构的分液板式冷凝器(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变第二流程波纹高度;变板片宽度分液板式冷凝器:变第二流程板片宽度)。采用制冷剂与水传热系数和压降的经验公式,建立了板式冷凝器的通用数学模型,编写了计算程序,能分段计算每流程的热力性能。在同样条件下,通过与常规板式冷凝器的实验数据对比,计算误差在±25%之内。然后,对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流程长度和波纹高度对性能评价指标(PEC)和?效率的影响。在第一流程制冷剂质量流速和第二流程相等情况下,最佳结构为第二流程长度比(PLR2)为0.4和第二流程波纹高度比(CAR2)为0.72,并进一步对其变工况性能进行研究。在进口质量流量为0.045-0.009kg/s和进口干度为0.7-1的情况下,其PEC值都大于1;且换热量和?效率分别比相同换热面积的常规板式冷凝器的高2.2%-4.9%和0.8%-7.4%。其次,对变板片宽度分液板式冷凝器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分液效率的影响,发现分液效率越高,其综合性能越好。变工况运行表明:当分液效率为100%,质量流量为0.08-0.12 kg/s时,其惩罚因子(PF)和?损比相同换热面积的非分液板式冷凝器分别降低14.6%和2.6%-6.1%;当质量流量为0.1 kg/s且平均干度大于0.45时,其?损也小于非分液板式冷凝器。最后,将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应用于热泵系统中,以R134A为工质建立了数学模型,以热泵系统的COP为目标,优化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最佳结构分液冷凝热泵系统COP和制热量比常规热泵系统都提高3.5%;相同工况和COP下,分液冷凝热泵系统比普通热泵系统的冷凝器换热面积减少18.2%。在蒸发温度为3-10 oC时,分液冷凝热泵系统的COP和过冷度比常规热泵系统的分别提高了2.3%-6.9%和2.6-7.2 oC。综合上述结果表明,两种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整体热力性能明显优于两者对应的常规板式冷凝器和非分液板式冷凝器,热泵系统应用分液板式冷凝器后可获得更高COP和更大制热量。本文的研究为板式冷凝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工程应用价值。

王赫[6](2019)在《-100℃冷库保温特性及制冷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冷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食品行业也随之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因为人们对食品品质及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用于食品储藏的冷库在温度上也不得不达到更高的要求,例如金枪鱼是被国际营养组织重点推荐的世界三大营养鱼类之一。要将金枪鱼制成生鱼片并拥有很好的口感,那么,从将金枪鱼捕获到送至人们的餐桌供人们食用,一条-55℃的低温冷链必不可少。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的用于储存类似于金枪鱼等食物的冷库成为近年来各个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超低温冷库目前在技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超低温环境下如何保持保温系统结构的稳定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一种新形式的超低温冷库保温体结构,并对超低温冷库制冷系统——三级复叠制冷系统进行理论及实验研究,研究不同蒸发温度下制冷系统各参数变化,探究影响各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寻找提高三级复叠制冷系统性能的方法。在保温体结构性能的研究方面,-100℃冷库由库体、冷库地坪和过渡间组成,并在冷库库门外设置过渡间,减少冷库与外界环境交换热量,库体由外向内依次由200mm厚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夹芯板、环氧树脂层、150mm厚珍珠岩、304不锈钢整体钢板,所述冷库地坪下层由多层聚苯乙烯高密度泡沫构成,冷库地坪下层通过中层环氧树脂层粘结上层无纺布层。在选用围护结构及填充钢板与库体间的材料时,充分考虑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和珍珠岩都具有密度小、导热系数小、防潮耐火、化学性质稳定、价格低廉且无毒无污染的特性,冷库最内层所选用的钢板一体成型,没有缝隙,在超低温环境下,极难收缩,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普通冷库因保温体结构收缩产生库板裂缝的危害。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T-S图,建立三级复叠制冷系统数学模型。对COP随中、高温级蒸发温度变化情况、最优中间冷凝温度、各级压缩机排气温度、各级压缩机压缩功、COP及热力完善度、?效率及总?损失、各部分?损失所占比例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在实验方面,研究了本实验所提出的围护结构在经历了反复降温与升温之后的稳定性,通过观察冷库降温与升温时间验证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是否良好。此外,对三级复叠制冷系统制冷量,COP,三台压缩机排气温度、吸排气压力以及压缩机耗功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在环境温度为25℃,将冷库内温度加热至50℃时,冷库围护结构传热量为7.2W/℃,在十次降温升温过程后的围护结构传热量最多只增加了2.1%。可见,本实验提出的冷库围护结构在反复的升温与降温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围护结构可以克服超低温环境对保温体的破坏,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2)冷库内温度由环境温度(25℃)降低至-100.2℃共耗时12h,在冷库内温度由25℃降低至-100.2℃的过程中,冷库中设置的过渡间的温度由25℃降低至-1.7℃,这说明实验中冷库内门处漏冷量极少,冷库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好,过渡间也能很好的起到减少冷库漏冷的作用。(3)冷库内温度降至-100.2℃后,经历15h恢复到20.3℃,仍未完全恢复至外界环境温度,并且温度恢复地越来越慢,这些都验证了本实验提出围护结构设计方法保温性能良好。(4)随着冷库内温度的降低,制冷系统中制冷剂流速变慢,这导致了压缩机吸气量的减小,于是压缩机压缩制冷剂气体的输入功减小。三台压缩机总耗功与三级复叠制冷系统制冷量均逐渐降低。(5)随着冷库内温度的降低,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的COP减小,由库内温度为-60℃的0.47下降至库内温度为-100℃的0.27,下降了42.6%。此外,三级复叠制冷系统COP总体偏低,在本实验工况下,最高仅为0.47。

李玉斌,谢利昌,初琦,李玲珊[7](2019)在《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冷链物流、工业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领域的飞跃也带动了制冷(热泵)压缩机使用量的增长,推动着制冷压缩机技术的变革。在整个制冷行业链条当中,压缩机作为制冷设备的心脏,其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制冷循环的动力,还可直接对国家节能环保、食品安全、提升人居舒适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彦,黄延斌[8](2018)在《二氧化碳直膨制冷系统在大中型冷库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直膨制冷系统在大中型冷库的应用并对其实际使用情况和二氧化碳直膨制冷系统特点作出分析、探讨和总结。

刘海波[9](2018)在《大型储备肉专用冷库制冷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同时由于不恰当的存储及运输方式,我国生鲜易腐食品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800亿元。全程冷链是提高食品品质和安全、降低食品损腐率的重要方式,而冷库又是全程冷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核心节点,在过去几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能耗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本文以大型储备肉专用冷库为对象,建立其制冷系统能耗辨识方法,建立冷库内部及库门开启过程的CFD仿真模型,并建立冷库制冷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仿真模型,为优化冷库制冷系统设计提供实用工具,并优化冷库蓄冷运行的控制策略,分析其节能降费潜力。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冷库制冷压缩机能耗的辨识方法,从全年4000多组运行状态参数和对应气象参数进行约简分析,以压缩机功率为决策属性,将所涉及的10个影响因素(即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3个气象参数和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吸气压力、吸气温度、油压、油温、运行电流等7个系统运行状态参数)约简到2个影响参数(即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得出吸气压力和排气压力可以作为大型冷库制冷系统运行状态和压缩机能耗的最简表征参数,为大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能耗分析以及进一步节能控制和节能改造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冷库库房的CFD仿真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多个测点的温度测量值偏差的均方差仅为3.04%,单点最大误差9.76%,精度满足对冷库库房风速和温度分布进行分析的要求。通过对本文所研究冷库库房中不同冷风机送风风速、安装位置、货物堆放方式的模拟分析,冷风机的出风风速在7.32m/s8.32m/s较为合适(优选为7.32 m/s),可以提高冷库的冷冻效果;冷风机的安装采用从中间向两端送风的方式较为合适,可以获得更为均匀的风速和温度分布;在冷库内货物的堆放应尽量远离冷库壁面,尽可能的分散堆放冷藏的货物,尽量避免在冷风机回风区堆放货物。建立了热压作用下库门渗风过程的CFD仿真模型,并通过红外热成像法和多点测温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不同库门开度、不同开启时间条件下,由库内外温差所引起的渗风对库内气流组织和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库大门的开度大小和开启时间的长短对于冷热空气的运动轨迹影响不大,也不会影响初期中和面的形成;但是库门开度越小,热空气进入冷库的速度越小,库门开启时间越短,进入冷库的热湿空气越少,所引起的热湿负荷也就越小。因此,合理的降低库门开度并尽量缩短库门开启时间,可以避免热湿空气进入库房并降低冷库热湿负荷,是冷库制冷系统节能的途径之一。建立了冷库用氨制冷系统压缩机、换热器等核心部件和整个制冷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基于图形法的螺杆压缩机仿真模型,压缩机流量、输入功率等参数与实验值误差在1%以内,分析了压缩机制冷量、输入功率和EER随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变化规律,印证了第2章中的系统辨识结果。分布参数法翅片管式换热器仿真模型,用来对冷风机和蒸发式冷凝器进行性能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换热器性能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在5%以内,可以进行换热器的性能分析,并应用于系统仿真模型中。建立了基于图形法压缩机模型和分布参数法蒸发器与蒸发式冷凝器模型的氨制冷系统仿真模型,采用双循环的计算方式,可以实现模型的快速求解,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室外环境温度和库温条件下,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能耗的仿真误差均在5%以内。通过热平衡分析,建立了基于分时电价政策的冷库蓄冷运行策略。通过库房热平衡和制冷系统仿真,对蓄冷模式和无蓄冷模式的全年能耗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2015年的气象数据,所研究冷库在蓄冷模式下可以较无蓄冷模式,降低电耗18.11%,节约电费47.78%;降低电耗主要是因为蓄冷模式下制冷系统主要在夜间低温时段开启,制冷系统的能效提高;而节约电费主要得益于分时电价政策。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分时电价政策和冷库自身的特征,优化蓄冷模式控制策略,可以实现较好的节能和节资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为冷库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实用的仿真工具,并为冷库的节能降费措施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涂中强,魏龙[10](2010)在《氨制冷系统在国内冷库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我国冷库的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氨制冷系统在冷库中的使用存在着系统复杂、金属耗材量大、自控能力薄弱、安全措施不完善和能耗高等问题。强调了国内冷库继续使用氨作为制冷剂的必要性。以发达国家的氨库使用经验为基础,指出了国内氨制冷系统应用的努力方向及需改进的措施。

二、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分液型板式冷凝器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1.1.2 板式冷凝器存在的不足
    1.2 板式冷凝器的研究现状
        1.2.1 板式冷凝器实验关联式的研究
        1.2.2 板式冷凝器板片结构的研究
        1.2.3 板式蒸发冷凝器的研究
        1.2.4 板式冷凝器数值模拟的研究
    1.3 分液冷凝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分液冷凝技术的提出
        1.3.2 分液冷凝的基本原理
        1.3.3 分液冷凝器热力性能研究现状
        1.3.4 分液冷凝器对热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及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基本原理
    2.3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
        2.3.1 设计思路与方向
        2.3.2 结构设计
    2.4 建模计算
        2.4.1 模型假设
        2.4.2 数学模型
        2.4.3 计算程序
        2.4.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预测与结构优化
    3.1 引言
    3.2 分液板式冷凝器与常规板式冷凝器的对比计算
        3.2.1 结构设计与尺寸
        3.2.2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优化
        3.3.1 关键参数与优化指标
        3.3.2 优化计算与结果分析
    3.4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热力性能
        3.4.1 蒸气质量通量的影响
        3.4.2 蒸气进口干度的影响
        3.4.3 热通量的影响
        3.4.4 主要工况参数影响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实验设计与实验台搭建
    4.1 引言
    4.2 分液板式冷凝器与常规板式冷凝器的实验模型
    4.3 分液板式冷凝器性能实验台的设计
        4.3.1 系统组成设计
        4.3.2 实验台机械设计
        4.3.3 测试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
        4.3.4 测试仪器仪表
        4.3.5 实验流程
        4.3.6 数据处理
        4.3.7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热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分液板式冷凝器与常规板式冷凝器的对比实验
        5.2.1 工况参数的设定
        5.2.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工况参数影响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5.3.1 工质质量通量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5.3.2 工质蒸气干度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5.3.3 蒸气压力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5.3.4 热通量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5.3.5 蒸气过热度对分液板式冷凝器换热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测模型验证与修正
    6.1 引言
    6.2 冷凝换热系数的计算偏差与分析
    6.3 冷凝换热系数实验关联式的修正
    6.4 摩擦阻力系数的计算偏差与分析
    6.5 摩擦阻力系数实验关联式的修正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2020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机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2 按压缩机产品类型分析
    2.1 转子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1.1 2020年转子式压缩机市场情况
        2.1.2 转子式压缩机在冷冻冷藏领域的应用
        2.1.3 转子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1.4 转子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2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1 2020年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情况
        2.2.2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2.3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3 涡旋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3.1 2020年冷冻冷藏涡旋式压缩机市场情况
        2.3.2 冷冻冷藏涡旋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3.3 涡旋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4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4.1 2020年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4.2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4.3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5 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5.1 2020年冷冻冷藏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情况
        2.5.2 冷冻冷藏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2.5.3 半封螺杆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6 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2.6.1 2020年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2.6.2 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2.6.3 工业制冷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主流产品

(3)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缩机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2 按压缩机产品类型分析
    2.1 2019—2020年转子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1.1 转子式压缩机在冷冻冷藏领域的应用
        2.1.2 R404A转子式压缩机喷液毛细管选型研究
        2.1.3 喷液对压缩机的影响
        2.1.4 毛细管流量计算模型
        2.1.5 毛细管流量计算模型
        2.1.6 喷液量模型的验证
        2.1.7 喷液率的确定
        2.1.8 喷液率确定原则
        2.1.9 喷液率取值
        2.1.1 0 喷液毛细管尺寸计算
        2.1.1 1 转子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2 2019—2020年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1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2.2 全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3 2019—2020年涡旋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3.1 冷冻冷藏涡旋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3.2 涡旋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4 2019—2020年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4.1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未来市场发展
        2.4.2 半封活塞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5 2019—2020年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5.1 冷冻冷藏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2.5.2 半封螺杆式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产品
    2.6 2019—2020年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2.6.1 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未来发展
        2.6.2 工业制冷压缩机重点企业及主流产品

(4)基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大温差冷冻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冷冻制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基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大温差冷冻系统理论分析
    2.1 制冷剂性能分析
    2.2 冷冻系统制冷工作原理
    2.3 低压补气原理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基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大温差冷冻系统制冷性能实验
    3.1 实验台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设备选型
    3.2 实验条件及测试装置
        3.2.1 实验条件
        3.2.2 测试装置
    3.3 实验方案
    3.4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3.4.1 数据处理
        3.4.2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采用低压补气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压缩机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冷凝风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蒸发风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库外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 电子膨胀阀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1 主路膨胀阀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2 补路膨胀阀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及其在热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板式冷凝器的研究
    1.3 分液冷凝技术的研究
    1.4 热泵系统中冷凝器的研究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及数学模型
    2.1 前言
    2.2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数学建模
        2.3.1 数学模型
        2.3.2 计算程序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研究
    3.1 前言
    3.2 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结构优化
    3.3 变波纹高度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热力性能研究
        3.3.1 进口质量流量的影响
        3.3.2 进口干度的影响
    3.4 进一步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板片宽度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研究
    4.1 前言
    4.2 分液效率的影响
    4.3 变板片宽度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热力性能研究
        4.3.1 进口质量流量的影响
        4.3.2 平均干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液板式冷凝器在热泵系统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带分液板式冷凝器热泵系统的数学建模
        5.2.1 数学模型
        5.2.2 计算流程
        5.2.3 模型验证
    5.3 分液板式冷凝器结构对热泵系统的影响研究
        5.3.1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设计
        5.3.2 分液板式冷凝器的结构优化
    5.4 分液冷凝热泵系统的变工况性能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100℃冷库保温特性及制冷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低温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1.2.1 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1.2.2 复叠式制冷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保温体材料选择及保温特性研究
    2.1 超低温冷库围护结构隔热的目的
    2.2 超低温冷库围护结构的设计要求
    2.3 超低温冷库围护结构的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介绍及实验方法
    3.1 实验系统介绍
    3.2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选型计算
    3.3 实验装置介绍
    3.4 电控方案
    3.5 制冷系统测点布置
    3.6 热平衡法及制冷量的测量
    3.7 压缩机及电加热器功率的计算
    3.8 制冷系统性能系数的计算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性能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实验内容
    4.2 冷风机风扇的筛选
    4.3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变化
    4.4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性能实验步骤
    4.5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的工作特性
    4.6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压缩机工作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的数值计算
    5.1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制冷剂的选用
    5.2 冷库降温与升温时间数学模型
    5.3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数学模型的假设
    5.4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的理论模型
    5.5 三级复叠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
        5.5.1 COP随中温级、高温级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2 最优中间冷凝温度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3 压缩机排气温度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4 压缩功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5 COP及热力完善度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6 ?效率及总?损失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5.7 ?损失所占比例随蒸发温度变化情况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7)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1压缩机整体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2.2按压缩机产品类型分析
    2.2.1转子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2全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3涡旋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4半封活塞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5半封螺杆式压缩机市场分析
    2.2.6工业制冷压缩机市场分析

(9)大型储备肉专用冷库制冷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1.2.1 冷库能耗辨识
        1.2.2 冷库制冷系统节能措施
        1.2.3 冷库降低库房冷负荷的研究进展
        1.2.4 冷库制冷系统优化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冷库制冷系统压缩机能耗分析
    2.1 冷库及制冷系统介绍
    2.2 粗糙集理论的数据处理方法
        2.2.1 知识与不可分辨关系
        2.2.2 决策表、约简与核
        2.2.3 决策表约简步骤
    2.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冷库制冷系统数据分析
        2.3.1 原始数据的采集
        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冷库内部气流组织的仿真分析
    3.1 CFD模拟方法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基本假设
        3.2.2 控制方程
        3.2.3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4 网格划分
        3.2.5 模型设置
    3.3 模型有效性验证
        3.3.1 仪器与设备
        3.3.2 验证条件与方法
        3.3.3 验证结果
    3.4 冷风机风速变化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4.1 冷库内速度场
        3.4.2 冷库内温度场
    3.5 冷风机位置变化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5.1 冷库内速度场
        3.5.2 冷库内温度场
    3.6 货物堆放形式变化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6.1 冷库内速度场
        3.6.2 冷库内温度场
        3.6.3 货物温度分布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库库门热压渗风的仿真研究
    4.1 CFD仿真建模
    4.2 模型验证
        4.2.1 验证方法
        4.2.2 验证结果
    4.3 速度场分析
    4.4 温度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库制冷系统的仿真研究
    5.1 压缩机建模与分析
        5.1.1 压缩机建模
        5.1.2 压缩机模型验证
        5.1.3 压缩机性能分析
    5.2 膨胀阀建模
    5.3 传热管路建模
        5.3.1 冷凝管路的稳态模型
        5.3.2 蒸发管路的稳态模型
        5.3.3 管内单相流动的稳态模型
        5.3.4 管外侧换热模型
        5.3.5 管壁的传热模型
        5.3.6 传热系数计算
        5.3.7 单相流动压力损失计算
        5.3.8 气液两相流动压力损失计算
        5.3.9 蒸发/冷凝管传热与压力计算公式
    5.4 换热器模型
        5.4.1 物理模型
        5.4.2 数学模型
        5.4.3 模型验证
    5.5 制冷系统仿真
        5.5.1 制冷系统建模
        5.5.2 模型验证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冷库蓄冷运行节能分析
    6.1 冷库热平衡模型
        6.1.1 冷库热平衡分析
        6.1.2 冷库能耗模型
    6.2 冷库蓄冷运行分析
        6.2.1 北京的分时电价政策
        6.2.2 蓄冷运行策略
        6.2.3 全年运行分析
    6.3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氨制冷系统在国内冷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冷库规模和现状
2 氨制冷系统使用存在的问题和继续使用氨系统的必要性
    2.1 氨库使用存在的问题
    2.2 冷库继续用氨作为制冷剂的必要性
3 氨制冷系统在我国冷库中的应用需要改进的方向
    3.1 压缩机
    3.2 换热器
    3.3 系统简化
    3.4 安全措施
4 结论

四、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液型板式冷凝器传热特性研究[D]. 姚远.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2020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J]. 李玲珊,刘阳,初琦. 制冷技术, 2021(S1)
  • [3]2019年度中国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J]. 潘飞,黄之敏,初琦,刘阳,李玲珊. 制冷技术, 2020(S1)
  • [4]基于平行流换热器的大温差冷冻系统性能研究[D]. 禹佩利.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5]分液板式冷凝器的性能及其在热泵系统中的应用[D]. 朱康达.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6]-100℃冷库保温特性及制冷系统性能研究[D]. 王赫.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7]第2章 压缩机市场发展分析[J]. 李玉斌,谢利昌,初琦,李玲珊. 制冷技术, 2019(S1)
  • [8]二氧化碳直膨制冷系统在大中型冷库的应用与探讨[A]. 林彦,黄延斌. 第十八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分会场——福建省制冷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9]大型储备肉专用冷库制冷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研究[D]. 刘海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10]氨制冷系统在国内冷库中的应用分析[J]. 涂中强,魏龙.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10(04)

标签:;  ;  ;  ;  ;  

板式冷凝器在冷库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