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童”之家

走进“神童”之家

一、走进“神童”之家(论文文献综述)

马悦[1](2021)在《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题材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被忽视的题材,这与古人对于儿童的观念、看法,以及对诗歌性质的认识、定位密切相关。也因为这样,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成为古诗中比较珍贵的遗存。儿童题材诗歌,指以“儿童”为题材和表现对象的诗歌。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儿童题材诗歌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本文以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文本整理、细化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展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形式内容和意义价值,并拓展其以“小”见“大”,以“儿童”见“成人”、见“社会”的文化辐射。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以下六章:第一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做出概述。首先,确定了研究文本的数量和范围。在对《全宋诗》《全宋诗辑补》等基本文献进行全面阅读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480首。其次,基于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和探析。第二章是探究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繁盛的背景。着眼诗体文学形式自身演进的内部因素,分析了宋诗的革新对推动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助推作用,包括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三个方面。同时放眼文学外部,分析了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以及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对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促进作用。第三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诗歌功能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为赠贺诗、感怀诗、纪事诗和说理诗四大类,在各类诗歌下面又再行细分,使得儿童题材诗歌内部形成清晰的认知轮廓。第四章着眼于论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以儒家规范模式、日常生活背景、多舛命运遭际和宗教色彩为考量依据,对儿童形象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及相关儿童形象的性格特征。该章节还对儿童形象在诗人笔下的多维表现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从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应用、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叙事性的增强和趣味的凸显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其形式风格。并概括分析了其价值意义,包括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儿童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儿童生活掠影,以及节俗的记录等几个方面。第六章探讨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以儿童题材诗歌为视角,探析其中反映的宋人的儿童观、游戏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并论述其对宋代国家社会的映射,如当时的国家时代命运、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思想文化倾向等。

孙荣廷[2](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认为《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王方晨[3](2020)在《婀娜万福》文中研究指明1"那是个可怕的夜晚,"谢青莲双眼饱含泪水,边擦眼镜边说,"我到那位给我做堕胎术的医生那里去。"手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使她一想到那个医生,心里就充满刻骨的恨意,几十年了一直这样。她的人生,早就在那个夜晚结束了,因此她总记着自己是名大家闺秀。现在她跟女儿住一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她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上。她出生在济南珍池街一个旧式家庭。外面的世界,是她站在楼台上,隔着高高的院墙看到的。

颜敏[4](2020)在《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儿童想象及其意义边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倪匡、张系国和刘慈欣三位科幻作家笔下儿童形象的特征、叙述策略以及渊源影响的差异来看,作为所在华文区域优秀科幻小说作家的代表,他们都善于将自身主体性与区域语境因素融合,凸显了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发展路径,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说明,尽管华文世界内部已存在频繁的区域互动,但短时段内,区域语境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会留下深刻的烙印,特定文类仍会沿着各自区域的传统与特色继续发展,而作家主体性在创作中的位置与活力,也让区域华文文学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文类创新的可能性。但是,这一凸显区域语境影响的文类创新过程,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

刘爱华[5](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张紫葳[6](2020)在《唐代儿童诗叙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诗歌叙事学的兴起,中国诗歌叙事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儿童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文从叙事性表现、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意象四个方面,对唐代儿童诗的叙事特征进行研究。首先,绪论部分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对研究对象——唐代儿童诗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儿童创作、寄赠儿童和描写儿童的唐诗;其次,对叙事学以及诗歌叙事学研究、中国古代儿童诗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框架及意义。第一章是对唐代儿童诗叙事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在参考中西叙事传统、界定“叙事”概念的前提下,将唐代儿童诗的叙事性表现划分为“事在题中”和“事在句内”两种类型,意在强调唐代儿童诗“诗中有事”的特点。第二章是对唐代儿童诗叙述声音的研究。儿童叙述者和成人叙述者心智水平不同,所发之音也存在很大区别。儿童叙述者通过稚嫩的声音或表现天马行空的想象,或发出少年老成的忧思;成人叙述声音则以说教、赞扬为主,当然也不乏有成人把儿童诗当作表达自我的工具。第三章借助中西叙述视角理论,结合作品剖析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对诗歌叙事、抒情功能的影响。第四章研究唐代儿童诗的叙事意象,结合中国文学传统分析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对诗歌叙事的独到价值。

周萧易[7](2020)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个体困境 ——薛忆沩小说论》文中认为薛忆沩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新移民作家,被誉为“最迷人的异类”。这个标签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验有关,长期的数学训练与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偏爱,使得薛忆沩形成了“数学的精准与诗意的浓密融为一体”的语言特点。移民后,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双重语境下的生存环境,薛忆沩的写作边界不断开阔,实现了“文学祖国”里的“文学梦”。在薛忆沩的小说创作中,表现都市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都市人题材的书写中,个体与个体的疏离,个体与群体的疏离,个体与时代的疏离一步步递进,构成了都市人题材小说的“逃离”情绪。而在历史题材小说中,薛忆沩的写作聚焦于残酷历史中个体的命运,突出强调个人的内心世界,极力展示历史的荒谬和个人的脆弱。而薛忆沩颇具西方现代派艺术技法的“战争”系列小说,从对战争幸存者心理的探索起步,展现了战争环境中的个体命运,反思了战争对个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而探讨了走出生命创伤的艰难历程。薛忆沩始终保持着一种先锋意识,在写作中,他不断探索文本形式的多样性,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形成了与西方文学的“互文”关系。在移民加拿大之后,面对中、英、法三种语言的交汇与“冲撞”,薛忆沩进一步发现了汉语之美,加上他对写作的“完美主义态度”,由此发动了几乎是“重新创作”的“重写”革命。但是,薛忆沩的创作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困境。他显然不是那么擅长长篇小说叙事,小说中过多巧合性,打破了思想性与故事性的平衡局面。

王雪洁[8](2020)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乡村旅游指南》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国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旅游翻译成为对外宣传我国文化,促进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在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乡村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摆脱日常繁重的工作压力,远离城市喧嚣的最佳选择。为了促进对外交流,弘扬中国文化,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对乡村旅游产生兴趣,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必不可少。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山东乡村旅游指南》一书的节选部分为研究对象,基于翻译的适应与选择理念,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法,具体探讨译者在乡村旅游文本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适应性转换,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针对特定文本的适应性选择方式以及译文在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方面是否达到受众的需求。本翻译实践报告具体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乡村旅游文本的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翻译过程,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山东乡村旅游指南》节选篇的翻译实践中,翻译生态环境受旅游文本语言和笔者翻译活动的限制;2.针对该翻译生态环境,笔者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主动适应与选择,具体表现在逻辑显现、语序调整、增译省译、模糊文化信息和凸显情感等方面;3.笔者认为,翻译研究中所做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进而对乡村旅游的精确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效果。

薛忆沩[9](2020)在《“李尔王”与1979(上)》文中指出献给我的外公唐振元先生不可思议的1979年生活在湖南省宁乡县历经铺人民公社立新大队第四生产队的"李尔王"1父亲站立起来的速度那样慢,慢得连他身体四周的空气都没有反应,慢得连小烛台上的火焰都没有反应……但是,坐在他对面的母亲有反应:父亲身体的重心刚一开始移动她就有反应。这一点也不奇怪。从结婚那一

冯倩[10](2019)在《从文到诗—中国古代儿童形象之教育意蕴》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比较发达的,教育对象一般都是儿童青少年,所以提到教育我们自然而然的都会和儿童青少年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认识儿童便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古文明中,诗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教材,学习古诗词中的内容,能够让儿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作为古代儿童学习的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其中描述儿童生活、儿童形象的内容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仔细分析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真实、生动的儿童形象不多,很多儿童在诗中只是一个映衬或者说代表一种儿童精神。现代研究关注古诗词中儿童形象的不多,且多从文学的角度,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其儿童形象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所以本论文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笔者在分析诗词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却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中国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是“以虚写实”的儿童,诗歌中的儿童活动是永恒的如“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不是哪一个具体的儿童,在中国文化中,“清明祭扫活动”与“儿童”就这样定格于天地之间了。这是极其真实的中国精神,而且是中国诗歌最高明的地方。所以,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中的儿童,是一个近乎永恒的意念与精神,是一缕精魂。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上升到意念、精神与精魂的境界。本论文从古代的一些文献和《千家诗》以及《唐诗三百首》中选取带有“儿童”字眼的古诗作为研究的样本,用以分析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归纳法来分析古诗词中的儿童形象,从解诗、对教育的渲染、对儿童的渲染、人生境界、现代教育理论的关照以及如何把这首诗教给儿童这六个方面来认识儿童形象,试图通过诗词中的儿童形象反思当下的教育。《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至今仍脍炙人口,其中的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青少年,希望本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晰古诗词中儿童形象的教育意蕴,为当下的儿童教育提供些许帮助。

二、走进“神童”之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神童”之家(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古代儿童和儿童观”的关注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二、研究对象
        (一)古代“儿童”概念和称谓
        (二)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界定方式
        (三)古代“儿童题材诗歌”和古代“儿童诗”辨析
    三、文献综述
        (一)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文本的搜集整理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概述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研究
        一、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
        二、基于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思考和探析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称谓
        一、儿童称谓的文本表达
        二、儿童称谓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繁盛的背景
    第一节 宋诗的革新
        一、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
        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
        三、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
    第二节 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
        一、宋代经济社会的几个侧面
        二、宋代文化转型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
        一、佛教的诗化
        二、佛理表达的形象化
第三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类
    第一节 赠贺诗
        一、赠送诗
        二、庆贺诗
    第二节 感怀诗
        一、即事感怀诗
        二、即景感怀诗
    第三节 纪事诗
        一、人物传记式纪事诗
        二、纪行式纪事诗
        三、日常琐记式纪事诗
    第四节 说理诗
        一、哲理诗
        二、佛理诗
第四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
    第一节 儿童形象的类型
        一、儒家伦理模式下的儿童形象
        二、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儿童形象
        三、多舛命运遭际下的儿童形象
        四、宗教色彩下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儿童形象的多维表现
        一、称颂官吏的固化表现
        二、诗人情感的异样表现
        三、历史与现实的参照表现
第五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形式风格
        一、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
        二、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使用
        三、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
        四、叙事性的增强
        五、趣味的凸显
    第二节 价值意义
        一、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
        二、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
        三、儿童生活掠影
        四、节俗的记录
第六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思想观念探析
        一、儿童观
        二、游戏观
        三、教育观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国家社会映射
        一、国家时代命运
        二、社会生活现实
        三、社会思想文化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1.2,提升的潜力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1.4,结语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2.2,练习的质量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2.3.1,专注
        2.3.2,目标设定
        2.3.3,自我评估
        2.3.4,策略
        2.3.5,大局
        2.3.6,警告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2.4.1,动力来源
        2.4.2,归因
        2.4.3,自我效能
    2.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3.1,调查
    3.2,特殊医学诊断
        3.2.1,结构性疾病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3.3.1,一般说明
        3.3.2,独奏乐器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3.4,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4.2,音乐的价值
    4.3,测量误差
    4.4,音乐外的因素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4.4.2,环境相关方面
        4.4.3,评估者的特征
    4.5,非音乐因素
        4.5.1,偏见
        4.5.2,表演顺序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4.7,总结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5.2.3,时间管理策略
    5.3,执行策略
        5.3.1,排练策略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5.4,评估策略
        5.4.1,评估的必要性
        5.4.2,流程评估策略
    5.5,元策略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5.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7.1.1,结构
        7.1.2,一般性建议
    7.2,音乐的记忆
        7.2.1,死记硬背
        7.2.2,记忆视觉信息
        7.2.3,用耳朵记忆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7.3,结论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体能
    9.1,背景
    9.2,长期运动
    9.3,临场运动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9.6,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10.4.1,生理学研究
        10.4.2,行为研究
    10.5,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着作和期刊文章
    音乐期刊文章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11.1,生物反馈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11.3,神经反馈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11.6.1,增强注意力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11.7,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12.1,放松
    12.2,心智排练
        12.2.1,心智排练简介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12.3.2,专注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12.5,总结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1,表现力的本质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13.2.2,透镜模型
        13.2.3,认知反馈
        13.2.4,认知反馈研究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3.3,结论
    致谢
    注释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14.2,药物种类
        14.2.1,生活型药物
        14.2.2,处方药
        14.2.3,违禁药物
    14.3,结论
    致谢
    延伸信息和阅读
    参考文献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引言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婀娜万福(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4)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儿童想象及其意义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类创新的可能体现:三类儿童形象
    (一)江湖少年:科幻世界的侠客
    (二)神童:反思文明的奇人
    (三)村娃:面向未来的启蒙英雄
二追寻还是创新的困境:作为叙事策略的儿童
    (一)情节推动器:贯穿始终的少年形象
    (二)文以载道:儿童作为载道之器
    (三)集体形象:儿童作为社会的隐喻
三文类创新的可能边界:儿童形象的区域文化渊源及影响
    (一)通俗派及其儿童形象的定位
    (二)融入传统派及其儿童形象的定位
    (三)面向未来派及其儿童形象的定位

(5)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6)唐代儿童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理论与现状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与意义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唐代儿童诗的叙事性
    1.1 叙事界定
    1.2 唐代儿童诗的叙事表现
        1.2.1 事在题中
        1.2.2 事在句内
第二章 唐代儿童诗的叙述声音
    2.1 儿童叙述声音
        2.1.1 童稚型声音
        2.1.2 成人化声音
    2.2 成人叙述声音
        2.2.1 说教型声音
        2.2.2 赞扬型声音
        2.2.3 抒怀型声音
第三章 唐代儿童诗的叙述视角
    3.1 全知视角
        3.1.1 以人、物为叙述中心
        3.1.2 以事件为叙述中心
    3.2 限知视角
        3.2.1 以人为叙述中心
        3.2.2 以事件为叙述中心
第四章 唐代儿童诗的叙事意象
    4.1 自然意象
    4.2 人物意象
    4.3 其他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代儿童诗
致谢

(7)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个体困境 ——薛忆沩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薛忆沩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薛忆沩小说研究概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一章 薛忆沩创作思维的形成与审美观念的建构
    第一节 数学与哲学思维的形成
    第二节 薛忆沩对“存在主义”的吸纳
    第三节 “文学祖国”里的“文学梦”
第二章 都市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追溯
    第一节 个体与个体的疏离
    第二节 个体与群体的疏离
    第三节 个体与时代的疏离
第三章 历史境遇中个体命运的勘探
    第一节 个人在历史话语中的错位
    第二节 历史境遇中的个体生命之殇
    第三节 走出创伤性生命历程的艰难
第四章 薛忆沩写作的经验与困境
    第一节 未曾退潮的先锋精神
    第二节 薛忆沩的语言艺术与“重写”革命
    第三节 局限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薛忆沩生平及创作简表(1964-2020)
附录二 :薛忆沩重写作品汇总
附录三 :薛忆沩创作研究要目(1999-2020)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乡村旅游指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乡村旅游英译的研究现状
        1.3.2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
    2.1 生态翻译学的概述
    2.2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
    2.3 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
        2.3.1 翻译适应与选择
        2.3.2 翻译生态环境
        2.3.3 译者的中心地位
第三章 文本分析
    3.1 旅游文本英译的原则和特点
        3.1.1 专业性与实用性
        3.1.2 生动性与简洁性
        3.1.3 规范性与本土化
    3.2 英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翻译实践过程准备
    4.1 译前准备——确定术语及查找资料
    4.2 翻译过程——阅读及翻译
    4.3 译后工作——语句检查及格式统一
第五章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5.1 语言维度
        5.1.1 语言风格
        5.1.2 语言形式
    5.2 文化维度
        5.2.1 菜品名称的翻译
        5.2.2 其他专有名词的翻译
    5.3 交际维度
        5.3.1 四字词语和成语翻译
        5.3.2 诗词翻译
第六章 翻译实践总结
    6.1 研究收获
    6.2 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脚注
致谢

(9)“李尔王”与1979(上)(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从文到诗—中国古代儿童形象之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儿童:一个伦理与道德观念或者映衬
    第一节 我们古代典籍中,没有多少实在的儿童
    第二节 先秦儿童——两小儿辩日
    第三节 南北朝儿童——《世说新语》中的儿童
    第四节 儿童孝子谱系——《二十四孝》里的儿童青少年
    第五节 是“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光破瓮”
    第六节 神话中的儿童:“沉香”与“哪吒”
第二章 关于儿童(神童)的教育意蕴
    第一节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一、王戎
        二、方仲永
    第二节 用“儿童”或者“童贞”来比拟人的心性
    第三节 “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概念
    第四节 检视“儿童”在诗中的地位与教育意蕴
    第五节 诗歌是教科书,诗人是教育家
    第六节 《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虚化的儿童”
第三章 “儿童”观念与教育观念
    第一节 发现儿童与教育
    第二节 教育写照意义
        一、一阵乌鸦噪晚风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节 《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的儿童
        一、《千家诗》
        二、《唐诗三百首》
第四章 研究思路
    第一节 基本思路
        一、解诗
        二、对教育的渲染
        三、对儿童的渲染
        四、境界
        五、关于儿童的现代理论的关照
        六、诗词的教学
    第二节 具体研究之样本
第五章 儿童形象与人生境界
    第一节 “形象”概念
    第二节 形象概念的哲学启发
    第三节 “形象”的意思
    第四节 人生境界
        一、自然境界
        二、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
        四、天地境界
第六章 关于儿童的理论
    第一节 西方教育中的儿童形象
        一、“小大人”——古希腊教育中的儿童形象
        二、“生来就是有罪的人”——中世纪的儿童形象
        三、“小大人”——文艺复兴之后的儿童形象
        四、“自然人”——卢梭提出的儿童形象
        五、独立的人——卢梭之后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中国教育中的儿童形象
        一、“小君子”——教育理想中的儿童形象
        二、“小奴才”——古代传统教育中的儿童形象
        三、完整独立的人——近代教育中的儿童形象
    第三节 儿童生活与儿童的世界
        一、“儿童生活”的内涵
        二、“儿童世界”的内涵
第七章 检视古诗中儿童形象的教育意蕴
    第一节 儿童是四季的精灵
        一、诗《清明》的教育解读
        二、诗《小至》的教育解读
        三、诗《闲居初夏午睡起》的教育解读
        四、诗《清明》的教育解读
    第二节 儿童是活的景色
        一、诗《花影》的教育解读
        二、诗《冬景》的教育解读
        三、诗《春日偶成》的教育解读
        四、诗《村晚》的教育解读
    第三节 儿童是人类精神的绽放
        一、诗《夏夜宿表兄话旧》的教育解读
        二、诗《寻隐者不遇》的教育解读
        三、诗《回乡偶书》的教育解读
        四、诗《金缕衣》的教育解读
        五、诗《江村》的教育解读
        六、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教育解读
    第四节 儿童是生活的精魂
        一、诗《望蓟门》的教育解读
        二、诗《塞上曲》的教育解读
        三、诗《田家》的教育解读
        四、诗《渭川田家》的教育解读
        五、诗《与朱山人》的教育解读
    第五节 真实的儿童:欲揽在怀里--对诗《答钟弱翁》的教育解读
第八章 从诗中的儿童形象反观当下教育
    第一节 从诗中儿童形象看现在的儿童观
        一、预成论的儿童观
        二、工具主义的儿童观
        三、儿童期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二节 从儿童形象检视当下的教育
        一、灌输式教育——儿童童年的生活是为了成年生活做准备的
        二、催熟式教育——儿童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应该尽早开发
        三、填补式教育--儿童生下来是空白的,成人可以随意的填补内容
    第三节 诗中儿童形象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儿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
        二、儿童应该在本原生活中成长
        三、儿童应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走进“神童”之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D]. 马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D]. 孙荣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婀娜万福[J]. 王方晨. 芙蓉, 2020(06)
  • [4]华文科幻小说的三种儿童想象及其意义边界[J]. 颜敏.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6]唐代儿童诗叙事研究[D]. 张紫葳.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7]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个体困境 ——薛忆沩小说论[D]. 周萧易. 华侨大学, 2020(01)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翻译实践报告 ——以《山东乡村旅游指南》为例[D]. 王雪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李尔王”与1979(上)[J]. 薛忆沩. 作家, 2020(03)
  • [10]从文到诗—中国古代儿童形象之教育意蕴[D]. 冯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走进“神童”之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