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仪器概述及指标分析(二)

地震仪器概述及指标分析(二)

一、地震仪器概述及其指标分析(二)(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君,张建峰,胡勇,于强,刘延旭,马晓伟,赵凯迪[1](2021)在《深水地震拖缆数据采集仪器的质量控制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深水地震拖缆长缆多道问题,提出一种采集仪器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来实现,包含室内系统运行质量控制方法和水下拖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方法。其中主动模式可以按需产生模拟或数字激励信号送至采集仪器,从而用于评价仪器关键性能参数指标;被动模式则可实时采集仪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参数,用以实现仪器运行质量的实时评估。基于该独立于采集仪器的完备质量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采集仪器的质量,保障数据采集的品质,极大地降低了勘探作业的风险。长期的实验室测试和海洋作业的结果均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

王思成[2](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王正军,徐文瑞,刘飞[3](2020)在《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地震采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避高就低"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在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方面取得了效果,但是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并不完全适用。利用基于实际资料的大数据统计方法对共检波点道集有效频带的能量和信噪比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地表地貌的湿度、压实度、地表植被发育等地表物性的抽样验证,发现沙漠地表物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与检波器接收响应相关,是造成接收道之间地震反射能量、相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局部范围内其影响程度要强于地表高差。为此,提出了"先避虚就实,后避高就低"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并应用理论模型模拟的方法论证了不同的检波点位置偏移距离对波场均匀性的影响,分析了检波点位置偏移距离的约束范围。依据地表植被发育程度(颜色)-坡度-高程的检波点位置选择优先顺序,以地表面元为约束范围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完成了一条二维宽线采集的检波点位置偏移对比试验,选点偏移的优选检波点后的道集资料和成像剖面目的层反射的高频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拓宽,验证了该沙漠区检波点位置优选方法对提高有效地震信号分辨率的有效性。

王启发[4](2017)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频带参数是衡量动圈式地震检波器性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技术参数指标之一,其所受影响因素颇多。本文从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结构角度出发,为了达到提高频带指标的目的,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研究工作。根据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结构及原理,推导出其传递函数方程,得到了对动圈式地震检波器性能水平有影响的相关指标参数;基于振动力学理论分析推导,得到检波器横向假频成因。通过ANSYS WORKBENCH仿真计算工作,得到弹性结构尺寸参数对检波器频带指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增大检波器弹簧片上弹簧腿宽度、降低弹簧腿对应的圆心张角及弹簧腿曲率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检波器频带技术指标。在ANSYS仿真平台下,通过调整检波器尾椎与耦合介质的材料与尺寸参数,进行模态计算分析工作,得到检波器尾椎与耦合介质材料及尺寸参数对检波器工作频带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大耦合介质弹性模量、底面半径、高度,降低尾椎材料密度、高度的方法可以有效拓宽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范围。通过振动台实验测试,分析了检波器在工作时,尾椎发生倾斜时,倾角对检波器频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尾椎倾角由0度逐步增大到10度,其二阶频点由140Hz降低到90Hz,频带由3.11降低到1.8。结果表明,当检波器工作布置发生倾斜时,倾角会显着降低检波器的工作频带范围。

刘小宝[5](2016)在《基于LabVIEW的地震勘查实验仪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虚拟仪器“软件即仪器”思想代表了未来仪器的发展方向。LabVIEW软件平台是目前虚拟仪器中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平台,是开发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理想选择。LabVIEW基于图形化语言G语言编写,直观形象,入门快,便于非传统计算机编程人员快速学习掌握。其开发环境集成了快速构建各种应用所需的所有工具。将虚拟仪器与地震勘查结合,在虚拟仪器平台上进行地震勘查仪器的开发,具有扩展性好,接口多,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虚拟仪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并结合地震勘查数据采集的需求,给出了整个仪器硬件和软件平台的设计方案。最终设计出基于LabVIEW的48通道的地震勘查数据采集实验仪器。硬件方面,绘制了整体硬件平台的搭建框图;在考虑地震波形数据采集的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数据采集卡的选型以及地震检波器的相关特性分析;并且研究了整个硬件平台抗干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硬件平台的稳定性和采集精度。软件设计是在NI公司的虚拟仪器软件产品Lab VIEW 2014开发环境下进行的。通过利用LabVIEW开发工具,本文编写了仪器的应用程序,实现了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存储模块在内的多个模块的功能。仪器的界面直观形象,并且可以生成历史数据文件,方便地震波形数据的储存。最后,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实验仪器系统能实现地震检波器数据的采集与存储,稳定性较好。

湛雷冲[6](2016)在《基于HTML5的地震仪器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仪器软件系统用于协助地震仪器进行仪器配置和数据收集,是地震仪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发实时、稳定、跨平台的地震仪器软件系统是地震仪器发展的迫切需要。现行的地震仪器软件系统中,C/S结构软件系统具有开发成本高、跨平台困难等缺点,基于插件的B/S结构软件系统存在通信易收到防火墙/代理拦截、需安装插件运行环境等问题。随着HTML5技术的全面发展,开发基于HTML5技术的地震仪器软件系统成为一种优秀的方案。本文介绍了应用于地震仪器软件系统中的两种关键的HTML5技术新特性,Websocket协议和canvas标签。利用Websocket协议实现系统中的实时通信部分,能够解决当前常用的WEB实时通信方案中存在的跨平台困难、实时性差、效率低等问题。利用canvas标签实现系统中的网页绘图部分,解决了当前必须依赖于插件才能实现网页绘图功能的困境。文章最后说明了基于HTML5技术的地震仪器软件系统的实现,采用交叉编译的方式移植WEB服务器Nginx到地震仪器上。在Nginx程序的基础上开发了FastCGI后台程序用于处理HTTP动态请求,还开发了Websocket实时数据程序用于实时发送地震数据到网页客户端。网页中分实时数据接收和数据绘图两部分,实时数据接收通过Websocket协议浏览器端API实现,数据绘图通过canvas标签实现,从而实现实时地震数据波形图显示。结果表明,利用HTML5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稳定、跨平台的地震仪器软件系统,HTML5技术是开发新一代地震仪器软件系统的优良方案。

金辉[7](2014)在《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也和其它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类似,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电子工业、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最精密、最关键的装备,它是集当代最先进技术(如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技术、通讯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面对当前紧张的能源局势,国内石油勘探行业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在现有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高分辨率、大道数、大面积的勘探任务随之而来。当地震勘探的根本方式没有改变、地震仪又已经相当成熟、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地震勘探仪器的情况下,通过对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和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为误操作情况下对被改变了数据格式的文件以及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对需要把不同的地震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提供理论基础;对生产单位和个人在发生可控事故时降低经济损失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通过对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了解地震仪器的发展过程,对地震勘探仪器器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大庆油田勘探仪器的研究了解大庆油田的发展史,详细地介绍大庆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地震仪器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地震数据格式的分析认识特别是地震数据的头段内容,以便在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能及时修复;分析出地震数据不同格式之间的差异,使其能通过地震勘探仪器本身进行相互转换。通过研究采集过程中地震数据的临时存储以及最终存储介质,为地震数据的保存做好双保险。

陈瑛,宋俊磊[8](2013)在《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地震仪是地震监测中最关键的仪器,负责对地震信息进行采集和记录,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与否.因此,了解不同原理地震仪的性能和适用环境,对于地震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类型地震仪的原理出发,简要概括了其优缺点,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和使用现状,以便为相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目前本课题组正在研究的一款激光多普勒地震仪的设计原理.

田佳[9](2012)在《地震勘探仪器中Sigma Delta AD转换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勘探仪器是地震勘探装备中最基础的设备,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设备,而模数转换器又是地震数据采集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影响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地质分析的正确性。本文针对Sigma delta调制器和数字抽取滤波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有:1、讨论了Sigma delta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其主要技术。包括过采样技术、噪声成形技术及数字滤波和抽取。2、研究了Sigma delta调制器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并根据课题的设计指标确定了调制器的结构与电路参数,在TINA Pro中进行了系统仿真。3、分析了抽取滤波器的滤波与抽取原理,采用多级级联结构来减少滤波器的计算量和占用资源量。在MATLAB中完成各个滤波器模块的设计、参数优化与仿真。4、在QuartusⅡ中使用VerilogHDL编程,完成抽取滤波器各个模块的FPGA实现。实现过程采用了Hogenauer剪除理论、例化IP核、有限字长处理、CSD系数编码、多项结构等优化方法。节省了滤波器占用的硬件资源。5、最后,对Sigma Delta AD转换器模块在实验室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数据来验证系统的正确性。

林世荣[10](2012)在《地震仪器指标体系研究与MEMS仪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在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罗马尼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发展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其中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投入运行;美国、台湾正在进行地震预警相关研究和测试。我国十五期间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大大提高了地震台站密度,为在部分地区开展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示范应用提供了研究试验条件,也为今后进一步建设全国性的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打下了基础,但我国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的相关标准、评估方法体系方面工作基础薄弱,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现有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的仪器技术指标体系基础上,建议适合于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系统的仪器技术指标体系。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在已有强震仪器标准《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和《中国数字台网建设规范》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于烈度速报系统的仪器指标体系研究,通过对国际上现有的烈度速报系统进行调研,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烈度速报系统中的仪器应用情况、技术参数水平以及指标要求,建议了地震仪器数据流输出及时性和传感器输出分量组合模式的实验方案,运用高速视频测量时间的方法对地震仪器的数据流输出及时性进行了测量。通过统计分析给出了应用于烈度速报系统的地震仪器应该满足现有仪器标准和文中所提的通信标准和时间标准等。(2)针对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中的仪器指标,本文通过对国际上现有的地震预警系统进行调研,给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地震预警系统的仪器应用情况、技术参数水平以及指标要求,总结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地震仪器指标体系,并且对我国现有地震仪器进行了调研,给出其种类和技术水平,并建议给出了我国地震预警系统中的仪器购置和使用等要求,并初步给出我国现有仪器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中的指标体系。(3)通过现有MEMS厂商的三轴MEMS加速度计芯片分析,选取了其中性能较好并且价格便宜的意法半导体公司的芯片LIS331DLH数字三轴加速度计芯片设计了基于MEMS强震加速度计,制作了一个样品,并在三维振动台开展对比试验,为今后研发基于MEMS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仪器提供基础资料。(4)结合本文设计的MEMS加速度计,基于TCP/IP和文中设计开发的简易强震计实现一个强震观测系统。系统客户端主要完成给实时数据标记时间戳、给出仪器的地理位置、触发、向服务器端发起数据传输等功能。服务器端软件运行在服务器端,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系统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搭建形成一个有线的传感器监测网络,实时地监测地震动情况,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体系的建设提供知识积累。

二、地震仪器概述及其指标分析(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仪器概述及其指标分析(二)(论文提纲范文)

(1)深水地震拖缆数据采集仪器的质量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数据采集仪器质量控制总体设计
2 水下拖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设计
3 系统运行质量控制设计
4 测试与验证
5 结 论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地震采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漠地表典型特征
2 影响检波器接收响应的因素
    2.1 地表高程(厚度)变化
    2.2 地表物性的变化
3 检波点偏移距离的约束
4 应用效果
5 结论

(4)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地震检波器的现状及发展
        1.2.1 地震检波器的主要种类
        1.2.2 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的发展现状
        1.2.3 地震检波器的发展前景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动圈式地震检波器
    2.1 检波器结构原理简介
    2.2 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的传递函数方程
    2.3 动圈式地震检波器主要性能参数
        2.3.1 自然频率
        2.3.2 假频频率
        2.3.3 灵敏度
        2.3.4 失真度
    2.4 动圈式地震检波器惯性体假频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波器弹簧片对频带的影响
    3.1 有限元法
        3.1.1 有限元理论基础
        3.1.2 有限元分析步骤概述
    3.2 ANSYS Workbench模态计算
    3.3 弹簧片的刚度问题探究
    3.4 典型地震检波器弹簧片仿真分析
        3.4.1 检波器弹簧片模型建立
        3.4.2 材料属性定义
        3.4.3 有限元网格划分与求解设置
        3.4.4 结果分析
    3.5 改进型地震检波器弹簧片仿真分析
        3.5.1 参数模型的建立
        3.5.2 仿真结果及结论
    3.6 地震检波器的组合弹簧设计及仿真
        3.6.1 参数模型的建立
        3.6.2 仿真结果及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波器尾椎与地表耦合对频带参数影响研究
    4.1 尾椎与灰岩地表耦合介质参数分析
        4.1.1 耦合介质土壤参数对频带的影响
        4.1.2 检波器尾椎参数对频带的影响
    4.2 尾椎安放倾角对检波器频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检波器频带参数实验检测
    5.1 实验平台介绍
        5.1.1 振动台简介
        5.1.2 选用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简介
    5.2 检波器频响数据采集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LabVIEW的地震勘查实验仪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虚拟仪器概述及应用现状
        1.1.1 虚拟仪器概述
        1.1.2 虚拟仪器的应用现状
    1.2 地震勘查仪器的发展
    1.3 将虚拟仪器应用到地震勘查领域的意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LabVIEW开发环境及实验设计方案
    2.1 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发环境
        2.1.1 LabVIEW概述
        2.1.2 LabVIEW应用程序构成及运行机制
    2.2 LabVIEW设计虚拟仪器的方法
    2.3 基于LabVIEW的实验仪器总体设计方案
        2.3.1 仪器的系统结构
        2.3.2 总线方案的选择
        2.3.3 实验仪器的硬件组成
        2.3.4 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第三章 实验仪器的硬件搭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3.1 地震勘查硬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数据采集模块的选择
        3.2.1 数据采集模块的选型原则
        3.2.2 AMC4321D数据采集模块
    3.3 地震检波器的特性研究
    3.4 接线方式的选择
    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3.5.1 干扰的产生分析
        3.5.2 干扰的存在形式
        3.5.3 抗干扰的措施
第四章 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的原则
    4.2 采集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
    4.3 软件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4.3.1 子VI技术
        4.3.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架构
        4.3.3 VI Server技术
    4.4 系统整体层次划分
    4.5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4.6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4.6.1 FIR滤波
        4.6.2 FFT变换
        4.6.3 时域分析
    4.7 自检模块
    4.8 数据存储模块
第五章 实验仪器平台的搭建和功能实现
    5.1 仪器平台硬件的搭建
    5.2 仪器平台软件各功能模块的测试
    5.3 仪器平台的调试、运行及结果
        5.3.1 实验平台调试
        5.3.2 检测控制系统运行以及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6)基于HTML5的地震仪器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地震仪器软件系统发展现状
    1.3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C/S结构和B/S结构介绍
    2.2 常用WEB实时通信技术
        2.2.1 WEB实时通信技术概述
        2.2.2 Comet
        2.2.3 插件
    2.3 HTML5技术介绍
    2.4 Websocket协议
        2.4.1 Websocket协议概述
        2.4.2 Websocket协议工作原理
        2.4.3 Websocket协议抓包分析
        2.4.4 Websocket协议实现及应用
    2.5 canvas标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震仪器软件分析
    3.1 地震仪器软件功能分析
    3.2 地震仪器软件结构设计
    3.3 现有技术方案
        3.3.1 现有技术方案介绍
        3.3.2 现有技术方案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TML5的地震仪器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WEB服务器
    4.3 FastCGI后台程序
    4.4 Websocket实时数据程序
    4.5 实时数据显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2.1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
        2.1.1 第一代:模拟光点记录仪
        2.1.2 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2.1.3 第三代: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2.2 遥测地震仪
        2.2.1 遥测地震仪的几项关键技术
        2.2.2 遥测地震仪的优越性
    2.3 大庆油田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历程
    2.4 408UL 和 428XL 地震勘探仪
        2.4.1 408UL 工作原理简介
        2.4.2 428XL 地震采集系统
第三章 地震数据格式
    3.1 SEG-D 格式
        3.1.1 SEG-D 各版本的特点
        3.1.2 SEG-D 格式磁带结构分析
    3.2 SEG-Y 数据格式
    3.3 道块数据格式
    3.4 利用文件拷贝实现数据格式转换
        3.4.1 实现数据格式转换的具体步骤
第四章 地震勘探采集数据资料的储存介质
    4.1 地震勘探常用磁带机
    4.2 IBM-3592 磁带机的冗余路径接管功能
        4.2.1 冗余路径设置
    4.3 NAS
        4.3.1 NAS 分类
        4.3.2 NAS 备份的特点
        4.3.3 NAS 在 428XL 地震勘探仪上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震仪的发展
2 地震仪的分类和地震计
    2.1 地震仪分类
    2.2 地震计
        2.2.1 摆式
        1) 传统摆式地震计
        2) 具有新型换能器的摆式地震计
        2.2.2 压电式
        2.2.3 涡流式
        2.2.4 压阻式
        2.2.5 数字检波器式
        2.2.6 光纤式
3 我国使用的地震仪简介
4 激光多普勒地震仪研究
5 结 语

(9)地震勘探仪器中Sigma Delta AD转换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震勘探
        1.1.2 地震波
    1.2 SIGMA DELTA ADC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任务和章节安排
第2章 SIGMA DELTA AD转换器工作原理
    2.1 模数转换器的特性
    2.2 SIGMA DELTA ADC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SIGMA DELTA调制器设计
    3.1 调制器的设计
        3.1.1 Sigma Delta调制器结构的选取
        3.1.2 Sigma Delta调制器的电路设计
    3.2 TINA系统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抽取滤波器
    4.1 数字滤波和抽取
    4.2 多级级联结构
    4.3 CIC滤波器
        4.3.1 CIC滤波器简介
        4.3.2 CIC滤波器通带衰减问题
    4.4 补偿滤波器
        4.4.1 锐化CIC(SCIC)
        4.4.2 升幅FIR补偿
        4.4.3 ISOP补偿
    4.5 半带滤波器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数字抽取滤波器各模块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1 CIC抽取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5.2 补偿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5.2.1 SCIC仿真
        5.2.2 升幅FIR补偿
        5.2.3 ISOP补偿
    5.3 半带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5.3.1 半带滤波器的MATLAB设计
        5.3.2 半带滤波器的系数量化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抽取滤波器的FPGA实现
    6.1 系统时钟模块的FPGA实现
    6.2 CIC滤波器的FPGA实现
        6.2.1 Hogenauer剪除理论
        6.2.2 CIC滤波器的QuartusⅡ与MATLAB联合仿真
    6.3 ISOP滤波器的FPGA实现
    6.4 半带滤波器的FPGA实现
        6.4.1 CSD编码
        6.4.2 多相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SIGMA DELTA AD转换器测试
    7.1 SIGMA DELTA调制器部分测试
    7.2 系统时钟测试
    7.3 CIC抽取滤波器测试
    7.4 ISOP补偿滤波器测试
    7.5 半带滤波器测试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地震仪器指标体系研究与MEMS仪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预警和速报仪器指标研究总体介绍
        1.2.2 国内外烈度速报仪器指标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地震预警仪器指标研究现状
        1.2.4 MEMS 地震仪器的发展
        1.2.5 国内强震观测系统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应用于烈度速报系统的仪器指标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烈度速报系统仪器指标调研及分析
    2.3 仪器数据输出及时性研究
    2.4 仪器数据输出及时性实验
    2.5 仪器输出组合模式研究
    2.6 国内现有仪器烈度速报可用性分析
    2.7 应用于烈度速报的地震仪器指标
    2.8 烈度计指标检验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仪器指标研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现有仪器调研
    3.3 国外地震预警仪器指标分析
    3.4 国内现有仪器地震预警可用性分析
    3.5 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仪器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MEMS 加速度计的强震仪器设计
    4.1 引言
    4.2 MEMS 传感器应用及研究调研分析
    4.3 MEMS 强震简易加速度计设计
        4.3.1 硬件设计
        4.3.2 传感器选型
        4.3.3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4.3.4 MEMS 仪器电源电路设计
        4.3.5 MEMS 强震仪器实物
        4.3.6 MEMS 仪器片上软件设计
    4.4 MEMS 仪器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震观测传感器网络设计
    5.1 引言
    5.2 强震观测传感器网络系统总体设计
    5.3 强震观测传感器网络客户端程序设计
    5.4 强震观测传感器网络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地震仪器概述及其指标分析(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水地震拖缆数据采集仪器的质量控制方法[J]. 黄龙君,张建峰,胡勇,于强,刘延旭,马晓伟,赵凯迪. 电子测量技术, 2021(10)
  • [2]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3]检波点位置偏移原则在准噶尔盆地沙漠区地震采集中的应用[J]. 王正军,徐文瑞,刘飞. 石油物探, 2020(01)
  • [4]动圈式地震检波器频带特性分析[D]. 王启发. 吉林大学, 2017(11)
  • [5]基于LabVIEW的地震勘查实验仪器设计[D]. 刘小宝.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4)
  • [6]基于HTML5的地震仪器软件设计[D]. 湛雷冲.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016(04)
  • [7]地震勘探数据的格式及储存介质的分析与研究[D]. 金辉.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8]地震仪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综述[J]. 陈瑛,宋俊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3)
  • [9]地震勘探仪器中Sigma Delta AD转换器的设计[D]. 田佳.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地震仪器指标体系研究与MEMS仪器设计[D]. 林世荣.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标签:;  ;  ;  ;  ;  

地震仪器概述及指标分析(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