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穿男装现象分析

唐代女子穿男装现象分析

一、唐代女着男装现象透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锦曦[1](2021)在《《中国时尚文化史》的英译实践报告(节选)》文中研究指明

张雪飞[2](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张慧婧[3](2021)在《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的讨论对象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历史学、考古学、服装学、社会心理学等。论文通过古籍、中国服饰史学等知识对于服饰的男风和胡化进行定义,在简单介绍唐代之前的女性服饰的演变与发展背景后,着重对于唐朝女性服饰进行分析与梳理。笔者运用艺术符号学的方法,将唐代女性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并以艺术符号学的视角对唐朝女性的服饰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为唐朝该服饰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途径。论文首先对唐代女性服饰、男风现象、胡化现象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对女着男装和女扮男装的两种不同不同服装现象进行了区分。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对于唐之前各朝代女性服饰特征的发展进行简单的脉络梳理,以便读者对于后面在唐朝社会中女性服饰面貌的描述有一个对照的理解。接着讲述了继承隋唐的服饰形制发展而来的唐代女性常服襦裙装。二,着重从发髻帽饰、基本形制、鞋履配饰和妆容等各个方面入手,对于唐朝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风貌展开论述。三,运用符号学中有关双轴关系的理论,将唐代女性服饰和着装的现象纳入竖聚合轴和横组合轴的双轴操作的理论框架。根据服饰和着装的原理,将唐代女性服饰分为头饰、上衣、下裳、鞋履和配饰不同元素的组合关系,再通过其中各元素的替换和选择规律即对聚合关系和聚合段的宽窄幅度的分析,探究唐朝女性服饰背后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提出了唐代女性服饰男风和胡化的两种标出性现。笔者认为,对于唐代女性服饰及着装建立在符号学方法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同时对于现代社会服饰流行风尚的标出性、标出性的翻转、和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问题也有一定的启发。

吕奕敏[4](2020)在《唐朝服饰伦理及其当代启示》文中认为伦理世界与物质世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本文以史料为出发点,挖掘蕴藏于服饰之中的伦理原理,而作为应用型的研究,对历史现象的挖掘剖析显然不是最终目的。最后一章对现代服饰相关行为中道德缺位现象进行披露,以期对有关服饰的伦理道德提出实践原则。回顾整个研究过程,大体是以“介绍唐朝服饰(男式常服、女式襦裙、胡服等)——从伦理角度剖析服饰现象”为一条行文线索;又以“平铺服饰现状——披露其中不正当之处”为第二条线索。再以唐朝之史照今朝之实,对当代服饰领域提出几条伦理性建议。以儒家伦理为主线,道家、佛教等各家伦理为支线的古代中国伦理世界,规范着古代中国服饰世界。经由服饰制度反映出的等级秩序,正是古代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复杂多样的思想流派发生碰撞,孕育出以品色制官服,人性化女服,包容多样的胡服,形制完备冕服等为特色的唐朝服饰。儒家尊礼崇仁的伦理思想规范了服饰(特别是官方服饰)依等级尊卑而设的基本框架。从此,服饰从基本自然功能中超脱出来,具备了道德指向功能。唐朝服饰制度中的尊卑架构,主要体现在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服饰本身不具备道德指向性,因其本身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之“真”满足人之需求,因此服饰的功能就具备了“善”的价值。把唐朝服饰现象与暗含其中的伦理意蕴一一对应,则得出以下结论:因唐朝以儒家思想作为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故服饰制度承载着儒家伦理中人伦纲常以及尊卑秩序两方面内容,其制度建设必然对两种伦理思想做出反应。官服以颜色分品阶,冕服以纹样寓德能,暗含天人合一的道德构想。这些都与儒家以礼为核心的家国建设思路相宜。襦裙风格款式的变化,丧葬制度的改以及对女穿男装的包容是唐朝人文主义精神的流露。除儒家伦理之外,唐朝服饰也受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沉淀,佛教伦理中圆融自在的伦理观念印刻于服饰之上,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消亡,使构筑于其上以尊卑观念为内核的服饰制度框架轰然倒塌。对服饰的价值考察又复归到以人为本这一标准。目光回到现实世界,从道德层面审视当今服饰现象,挖掘到一些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不相适应之元素。通过对唐朝服饰的研究了解到,伦理思想对服饰制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可以从道德层面对现代服饰中不合时宜之处予以软性规范。

魏璐[5](2019)在《唐代墓葬中女着男装现象的考古学观察》文中提出在唐代,女子着男装是一种时尚,上到皇宫贵族,下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都已接受了这种穿着方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发现和考古资料不断的增多,女着男装这现象也受到了更多学者关注。本文分五章来探讨女着男装现象:第一章绪论,主要是确定本文研究范围以及相关概念、女着男装形象研究成果的综述等。第二章主要对女着男装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墓葬中女着男装的人物形象主要集中于壁画、随葬中的陶俑、棺椁线刻以及绢画中。其中,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较为丰富。第三章以前期收集的考古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墓主人身份以及墓葬分布地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发现女着男装人物形象多出现于墓主人身份显赫的墓葬中,且大多集中在胡人密集活动的地区。接着分析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在首服、袍服、裤装、足服以及配饰等多方面的服饰特征,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期研究,发现太宗至武后时期,女着男装人物多以圆领窄袖长袍为主,幞头低平,矮小;武周天授年间至玄宗前期女着男装侍女所戴的幞头,顶部开始大量的出现分瓣,翻领长袍数量增多,圆领窄袖长袍袍服有所增加;玄宗天宝年至九世纪前后的侍女着圆领宽袖长袍,袍服长至脚面,幞头似球。第四章探讨女着男装现象流行的原因。主要从开放的社会、胡文化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影响、女性参政意识的提高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唐代女着男装现象流行的主要原因与唐代开放、包容、自信的社会氛围密不可分,正是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与融合,才创造出新的文化习俗。第五章为结语。

王冰源[6](2019)在《新中式女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开始西方服饰文化一直流行于全世界各地,而中国服饰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势微。素有5000年“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曾有着灿烂辉煌的服饰文化,成为了国人最骄傲的文化财富,而现如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本土服饰渐趋西方化,越来越缺乏民族文化底蕴。新中式女装的设计是现代女装设计的另一种缩影,国外的设计师对新中式女装的设计有着整体、系列、元素高度提取的优点,但却缺乏了对中式服装文化的深度了解,少了一点内涵在内;国内设计师由于受到固定文化思维的影响和熏陶,使得设计的新中式女装太过于注重传统的继承,与国际时尚潮流的融合性较小。虽近几年兴起了一股“新中式”浪潮,但是中式服装的时尚性和普遍性依旧没有取得广大群众的审美认可,给新中式女装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从新中式女装的产生来看,设计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服装视觉效果的铺垫阶段。因此,本文通过对新中式女装的设计分析来强化新中式女装设计的特性与注意点,在保证中式原则之下还要兼顾时尚潮流感。文章在阐述新中式女装的概念和分类基础之上,对新中式女装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应用以及艺术价值理论分析做了重点描述。新中式女装的设计原则是为防止在设计过程中偏离主要视觉效果而形成的,设计方法与应用这一章节是基于传统与现代中式女装设计方法而产生的,艺术价值理论分析则是对前面章节论述的做理论概括。针对这些分析的内容和研究的背景,本文拟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原有的新中式女装从理论角度上来说没有明确的进行相关分类,而是以一种模糊的中式女装定义来区分与其它女装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新中式女装分类的研究分析,为部分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更为精确地分类方向。②新中式女装的色彩、细节、廓形占据着审美的主要方面,将这三个方面依次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要基于传统中式女装的设计,也要遵循现代女装的设计手法和方式。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新中式女装的设计为保证其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须注意的一些设计细节和要点。③基于设计分析研究之后,理论角度上的新中式女装的艺术价值是影响它发展的说辞,为此专门设置一个章节对新中式女装所具备的美学特征进行了阐述。④新中式女装的发展也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更加有效且合理的保证新中式女装的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探究,重点从设计角度来分析新中式女装应该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制约新中式女装设计的重要方面。

杨琛[7](2017)在《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研究》文中提出有唐一代,儒、佛、道文化相互斗争交融,构成了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在这种格局之下,儒、佛、道文化相互融合的情况,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得以体现,服装亦不例外。本文就儒、佛、道文化融合在女性服装中的体现做一探讨。本文围绕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这一研究主题,分五个部分进行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重点包括“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群体的划分”、“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特点”、“唐代女性服装特点所反映的儒佛道交融的社会文化”三个章节。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研究主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主要对唐代时期儒、佛、道三教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女性群体的划分进行说明,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析史料记载中的唐代佛教女性和道教女性的群体规模,来说明当时宗教女性群体的庞大规模,为本文中将唐代女性群体分为世俗女性群体和宗教女性群体提供依据,帮助限定论文主题的研究范畴。第二部分,以唐代世俗女性和佛、道教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服装分款式、服色、面料和图案四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研究,突出唐代世俗女性服装的宗教化和宗教女性服装本土化、世俗化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唐代世俗女性服装宗教化和宗教女性服装本土化、世俗化特点下所反映出的当时儒、佛、道交融的社会文化。明晰且全面地探讨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与女性服装之间的关系。结语部分,对唐代女性服装整体风貌形成的因素做了补充说明,说明唐代女性服装在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之外,还受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白琳[8](2017)在《佛教僧尼随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随侍,最早可追溯到阿难陀出家后作为佛陀的常随侍者跟随其左右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一事,可以理解为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随侍。而僧尼随侍真正成为佛教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应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说起,因受到中国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浸染,僧尼随侍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因此,随侍作为僧尼生活中一类独特的人群,探讨其性质、身份、地位以及与僧尼之间存在的内在社会关系尤为重要。纵观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僧尼随侍现象包括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第一,基本理清佛教传统戒律典籍中对于僧尼日常生活的相关规定,并根据典籍记载分析得出可将僧尼随侍身份性质进行划分,包括寺院僧职性质的侍从、寺院奴婢性质的侍从以及俗家养女、奴婢性质的侍从等几类。同时又以历史古籍和敦煌文献中所记载的僧尼世俗生活资料为佐证,进一步阐述佛教世俗化程度以及僧尼随侍存在的必然性;第二,阐明僧尼随侍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佛教为了寻求自身发展、努力适应中国社会而妥协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封建阶级以期借助宗教力量来巩固统治,从而在佛教特权措施下而形成的寺院经济衍生品。文章根据僧尼随侍在历朝历代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寺院已由最初的奴隶雏形"佛图户"发展成净人数千之象。唐五代宋初,寺院奴婢数量庞大,随侍群体空前发展。明朝以后,僧尼特权已有衰微之势,随侍一类在记载中已并不多见,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的消亡,或转以另一种生存形式而存在;第三,关于僧尼随侍出现的活动场合在佛教典籍及古籍文献中虽鲜少记载,但不难发现,随着朝代更替,出家随侍允许参与僧尼日常修习活动,甚至俗家随侍亦被允许参加斋会或法事活动,说明僧尼随侍身份的阶级性质已然被僧俗两界认可,可见传统戒律规定日渐松弛;第四,我们从石窟壁画的供养人图像、剃度图及存世绢画入手,亦可见多处僧尼随侍存在的场景,进一步证实随侍已然成为佛教僧尼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僧尼随侍问题时对于佛教戒律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探讨,看到了历史时期寺院僧尼日常生活现象,而随侍一类人的存在将僧尼生活更加具象化,确可加深对于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理解。

褚洪静[9](2017)在《本土男装设计应用研究 ——以“曾凤飞”男装品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际服装舞台不断掀起“中国潮”,中国服饰文化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起了国内外服装界普遍关注,也坚定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将本土服装产品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信念。传统文化是保证本土文化独特性的源泉,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融入多元文化。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的服装产业受到流行时尚与外来文化的挑战,使得本土服装设计更加紧迫,需要本土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土男装设计应用研究以“曾凤飞”品牌为例,分析其男装产品设计上的本土特征,并且探究“曾凤飞”品牌男装在装饰手法上的与本土相关的表现形式。通过“曾凤飞”品牌男装这一案例,辅以社会调研和抽查调研,归纳总结本土男装设计应用的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运用本土特征的设计装饰表现手法进行产品创新设计。

赵彬宇[10](2016)在《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文中研究表明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但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直观展现唐代人物画真实面貌的传世作品很少,多为后人摹本,所参照的底本也多是中晚唐时期的张萱、周昉所作,并且这些作品没有明确的纪年。直到唐代墓室壁画中仕女形象的大量出土,改变了唐代前期仕女画阙如的状况。陕西地区曾经是唐代京兆府雍州辖地,所发掘的壁画墓皆为皇室、贵戚、京畿大臣的墓葬。这些壁画墓,跨越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各个时期,多数墓葬规格、级别较高,都有墓志纪年,并且都分别属于不同级别的官僚贵族,这些墓葬基本可以代表唐代墓室壁画的整体风貌。由于唐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希望将生前的生活搬入阴间。因此,唐墓中的壁画一般都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墓中的女子多为侍奉墓主的侍女。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研究唐墓壁画中的侍女形象为我们研究唐代女性的生活以及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可靠详实的图像资料。唐前期的墓室中大量出现穿着男装的侍女形象,是当时社会审美的直观反映。而这种在中国封建社会被称为“服妖”的着装风格,却是唐前期流行于各个阶层的服饰风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奇观。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都与社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她们身上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女性地位和形象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因此,通过研究唐墓壁画中侍女着男装这一特殊的女性形象,有利于我们了解在唐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审美、喜好以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状况。本文就通过对男装侍女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人物造型特点、服饰特点等方面,结合图片和表格等对该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梳理及比较研究,并且从唐代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女性地位和女性性别意识等方面来分析产生女着男装这一特殊现象的原因。

二、唐代女着男装现象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女着男装现象透析(论文提纲范文)

(2)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及研究思路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唐代女性服饰前期演进及形成
    一、唐之前的演进
    二、唐时期的形成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妆容
第二章 唐代女性服饰中男风和胡化的流行风貌
    一、男风风貌:女着男装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妆容
    二、胡化风貌:女着胡服
        (一)基本款式
        (二)发髻头饰
        (三)鞋履配饰
        (四)小结
第三章 唐代女性服饰胡化男风现象的宽幅操作和标出性分析
    一、唐女性服饰的双轴关系
    二、唐女性服饰的两种标出性
    三、唐女性服饰标出性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典文献
    二、学术专着
    三、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附录

(4)唐朝服饰伦理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朝服饰伦理概述
    一、唐朝服饰伦理概念辨析
        (一)唐朝服饰
        (二)唐朝伦理
        (三)唐朝服饰伦理
    二、唐朝服饰发展历程
        (一)常服的版式变化
        (二)冠服制度的演变
    三、唐朝服饰规范呈现
        (一)婚礼中的服饰规范
        (二)丧葬礼中的服饰规范
第二章 唐朝服饰的伦理意涵
    一、以服明礼之等级尊卑
        (一)天下至尊之君王冕服
        (二)高尊低卑之群臣官服
        (三)妻随夫贵之女服
    二、唐朝服饰的真善之美
        (一)服饰的价值与伦理
        (二)服饰功能之“真”
        (三)服饰功能之“善”
    三、唐朝服饰之圆融自在
        (一)服饰佛教化之特点
        (二)唐服饰佛教化之伦理内涵
第三章 唐朝服饰伦理对当代服饰的启迪
    一、现代服饰的伦理转变
        (一)现代服饰简述
        (二)当代服饰伦理意涵
    二、现代服饰的伦理冲突
        (一)尊重的缺失
        (二)公私领域边界意识模糊
        (三)服饰价值目的倒置
        (四)服饰生产虚耗
    三、现代服饰伦理之应然
        (一)尊重他人着装自由
        (二)坚持生态友好的服饰理念
        (三)提高个人修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类
    二、中文论文类

(5)唐代墓葬中女着男装现象的考古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时空范围
        二 女着男装概念及范围
        三 研究材料的取舍
    第二节 女着男装现象的研究现状
        一 关于唐代妇女的研究
        二 关于唐代妇女服饰的研究
        三 关于女着男装的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女着男装人物的考古发现
    第一节 壁画中女着男装人物形象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女着男装俑
    第三节 石椁画中女着男装人物形象的考古发现
    第四节 绢画中女着男装人物形象考古发现
第三章 女着男装人物形象研究
    第一节 墓主人身份与墓葬分布地区
        一 墓主人身份
        二 墓葬分布地区
    第二节 女着男装人物形象服饰
        一 首服
        二 袍服
        三 裤装
        四 足服
        五 装饰与配饰
    第三节 女着男装人物形象分期
        一 太宗-武后时期
        二 武周天授年间-玄宗前期
        三 玄宗天宝年间-九世纪前后
第四章 女着男装流行原因初探
    第一节 开放的社会
    第二节 胡服与胡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女性参政意识提高
    第四节 宗教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新中式女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中式设计理念发展、应用情况及新挑战
    1.2 相关设计及现状研究
        1.2.1 关键设计手法研究
        1.2.2 代表性作品研究
        1.2.3 设计比较研究
    1.3 论文研究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实践依据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与基本方法
        1.4.1 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新中式女装概述
    2.1 新中式女装定义
        2.1.1 历史渊源
        2.1.2 概念界定
    2.2 主要分类
        2.2.1 以穿着场合分类
        2.2.2 以服装品质分类
        2.2.3 以年龄阶段分类
        2.2.4 以服装类别分类
    2.3 相关原则与要素
        2.3.1 中式原则
        2.3.2 创新原则
        2.3.3 典雅原则
        2.3.4 差异融合原则
    2.4 文化背景内涵
第三章 新中式女装设计方法与应用
    3.1 色彩设计与表现
        3.1.1 基于传统中式女装色彩分析后的应用
        3.1.2 配色方法
        3.1.3 色彩调研分析
        3.1.4 小结
    3.2 细节设计与表现
        3.2.1 细节设计的特征与要点
        3.2.2 基于传统中式女装细节分析后的应用
        3.2.3 细节设计的具体表现
        3.2.4 影响细节设计的因素分析
        3.2.5 小结
    3.3 廓形设计与表现
        3.3.1 基于传统中式女装廓形分析后的应用
        3.3.2 廓形伸展性分析
        3.3.3 廓形设计的特征与要点
        3.3.4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式女装设计价值与表现
    4.1 新中式女装设计的“真”、“善”、“美”
        4.1.1 设计之“真”
        4.1.2 设计之“善”
        4.1.3 设计之“美”
    4.2 新中式女装设计之美学特征
        4.2.1 内外统一的美学
        4.2.2 中和为主的美学
    4.3 新中式女装的设计美学评价体系
        4.3.1 美学评价标准
        4.3.2 新中式女装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五章 新中式女装的设计发展路径
    5.1 发展方式初探
        5.1.1 现今新中式女装设计发展举措
        5.1.2 亟待解决的问题
        5.1.3 其他新中式设计门类的发展启示
    5.2 “以中为美”—新中式女装设计的未来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获奖情况
附录
致谢

(7)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群体划分
    第一节 佛教女性群体
    第二节 道教女性群体
第二章 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特点
    第一节 世俗女性服装的宗教化
    第二节 宗教女性服装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一、佛教女性服装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二、道教女性服装的世俗化
    第三节 佛道教女性服装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唐代女性服装特点所反映的儒佛道交融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儒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交融
    第二节 宗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
        一、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
        二、道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
    第三节 宗教文化的相互交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佛教僧尼随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佛教戒律中的僧尼随侍现象
    第一节 佛教戒律对僧尼生活的规定
    第二节 典籍中的僧尼随侍现象
        一、寺院僧职性质的侍从
        二、寺院奴隶性质的侍从
        三、俗家养女及奴婢性质侍从
    第三节 僧尼的世俗生活
第二章 僧尼随侍现象出现原因与发展
    第一节 僧人随侍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二节 僧人随侍现象的发展
第三章 僧尼随侍出现的活动场合
    第一节 日常生活及修习活动的随侍
    第二节 斋会及佛事活动的随侍
第四章 敦煌图像中的僧尼随侍现象
    第一节 敦煌高僧图像中的随侍
    第二节 供养人画像中的随侍
    第三节 剃度图中出现的侍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本土男装设计应用研究 ——以“曾凤飞”男装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提出该选题的理由和目的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关键难点及拟采取的解决措施
第2章 概念界定
    2.1 “本土”有关名词界定
        2.1.1 本土
        2.1.2 本土设计
        2.1.3 本土服装设计
        2.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本土男装设计特征
        2.2.1 本土男装设计概况
        2.2.2 发展趋势
    2.3 装饰表现手法的相关定义
        2.3.1 装饰
        2.3.2 服装上的装饰表现手法
第3章 “曾凤飞”品牌男装本土设计特征
    3.1 “曾凤飞”品牌男装分析
        3.1.1 品牌概况
        3.1.2 产品结构
        3.1.3 产品设计特点分析
    3.2 本土服装造型设计
        3.2.1 廓形
        3.2.2 结构
        3.2.3 局部
    3.3 本土服饰色彩
    3.4 本土服饰面料
第4章 “曾凤飞”品牌装饰手法的表现形式
    4.1 图案
        4.1.1 动物纹样
        4.1.2 植物纹样
        4.1.3 几何纹样
        4.1.4 其他纹样
    4.2 装饰工艺
        4.2.1 刺绣
        4.2.2 印染
        4.2.3 镶滚
        4.2.4 织锦提花
        4.2.5 编结
第5章 调研分析
    5.1 横向品牌调研
        5.1.1 上海滩
        5.1.2 夏姿陈
        5.1.3 增简
        5.1.4 花笙记
        5.1.5 后序
    5.2 问卷调查
        5.2.1 样本分析
        5.2.2 关于本土男装设计的认知分析
        5.2.3 本土男装消费预期分析
    5.3 调研结果评估
        5.3.1 价格定位
        5.3.2 款式风格与装饰元素
        5.3.3 产品构成
第6章 毕业设计实践
    6.1 “曾凤飞”品牌产品设计研发
        6.1.1 设计理念
        6.1.2 设计目的
        6.1.3 设计定位
    6.2 设计实践
        6.2.1 灵感来源:雅正
        6.2.2 设计主题:渊源
        6.2.3 主题板
        6.2.4 装饰设计实验
        6.2.5 设计方案的选定
    6.3 成品制作及展示
        6.3.1 成品制作
        6.3.2 成品展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社会调查问卷
附录B 社会调查数据汇总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关于唐代墓室壁画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唐代服饰的相关研究
        1.3.3 对于唐代妇女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2章 陕西地区唐代壁画墓概述
第3章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研究
    3.1 “女侍男装”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3.1.1 “侍女”的界定
        3.1.2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的界定
    3.2 女侍男装人物身份地位研究
        3.2.1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在墓室中所处位置
        3.2.2 侍女群像中,女侍男装人物所处位置
    3.3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分期研究
        3.3.1 女侍男装在整个唐墓壁画人物画中的数量分布
        3.3.2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的嬗变
    3.4 女侍男装人物形象研究
        3.4.1 女侍所穿男装服饰研究
        3.4.2 女侍男装人物装扮研究
第4章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原因分析
    4.1 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4.2 宗教的相互碰撞
    4.3 女性地位的提高与武则天等政治女性的推波助澜
        4.3.1 唐代女子参政
        4.3.2 唐代女子的社会交往活动
        4.3.3 唐代女子受教育情况
        4.3.4 婚姻自主
        4.3.5 参加体育活动
    4.4 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4.5 安史之乱后男装侍女减少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唐代女着男装现象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时尚文化史》的英译实践报告(节选)[D]. 朱锦曦.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3]唐代女性服饰的男风和胡化现象研究 ——唐代女性服饰着装的两种标出方向[D]. 张慧婧.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4]唐朝服饰伦理及其当代启示[D]. 吕奕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唐代墓葬中女着男装现象的考古学观察[D]. 魏璐. 郑州大学, 2019(07)
  • [6]新中式女装设计研究[D]. 王冰源. 苏州大学, 2019(04)
  • [7]唐代儒佛道文化交融下的女性服装研究[D]. 杨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1)
  • [8]佛教僧尼随侍研究[D]. 白琳.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9]本土男装设计应用研究 ——以“曾凤飞”男装品牌为例[D]. 褚洪静. 清华大学, 2017(02)
  • [10]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D]. 赵彬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唐代女子穿男装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