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简单句的词序差异

手语简单句的词序差异

一、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宋怡萱[1](2021)在《《非裔美国人历史导读》(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石玉英[2](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文本是德国着名记者、作家乌韦-卡斯滕-海耶(Uwe-Karsten Heye)撰写的人物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的第五章。笔者翻译的第五章以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境内的比利牛斯山过夜为主线,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本雅明的作品、思想、在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以及他与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和书信往来。本次翻译实践无参考译文。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首先阐述了传记文本的特点,其次介绍了目的论的发展过程,以及重点介绍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再次,笔者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文体风格三个层面出发,对译例进行分析,指出笔者在翻译时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这使得译文更加合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文文体风格更加地贴近源文,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和源文读者能够达到同样的阅读感受。通过翻译该传记文本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目的论对翻译传记类文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其指导下译文的质量得以提高,译文再现了源文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达到交际目的。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报告,可以为以后翻译传记类文本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高凡[3](2020)在《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状语语序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虽然相关的本体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状语语序的习得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对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和原始语料收集的方法考察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的习得情况。在对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考察过程中,发现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过程中单项状语后移偏误率较高,多项状语共现时偏误现象也不少。并对其习得难度和习得顺序进行排序,得出单项状语语序习得过程中,名词作状语语序习得难度较大,习得较晚;否定副词作状语语序习得难度居中,习得顺序也居中;大多数介词短语和副词作状语时语序习得难度较小,习得较早。多项状语语序习得过程中,时间状语和对象状语共现时以及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作状语共现时语序习得难度居中,习得顺序也居中;三项状语共现时状语语序习得难度比两项状语共现时习得难度大,习得顺序也晚,尤其是当三项状语中有能愿动词、否定副词、对象介词充当状语和其它状语共现时。最后找出影响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顺序和难度的因素以及对教师教学、教材使用和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帮助德国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状语语序。

于明月[4](2020)在《《纽约时报》关于“自闭症成因”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主流报纸和严肃刊物的代表,在美国和全世界均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本文选取了该报2008至2019年有关自闭症成因的新闻报道作为翻译语料,进行英译汉的翻译实践,以了解美国近10年来对自闭症成因的研究,向中国读者介绍自闭症这种疾病。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引起全社会对于该疾病的关注。新闻文本作为信息型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翻译时,译者既要客观、真实、准确地传递信息,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遇到了句子重心重构、逻辑表述方式重构以及语态重构的问题。论文结合例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语序调整法和成分分译法来解决句子重心重构问题;用显化隐性逻辑关系和转换显性逻辑关系的方法来解决逻辑表述方式重构的问题;用增加泛指性词语作主语和反宾为主的方法来解决语态重构的问题。希望本次翻译实践可以为以后医学类新闻文本翻译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何蓉[5](2020)在《《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和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国高校治理研究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国内诸多高校都将其成功治理经验和模式视为典范。因此,译介美国高校治理方面的着作,对于我国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着名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该理论强调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使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笔者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大学治理实用指南》(How to Run a College)第七章至第九章的翻译实践,归纳出用“一原则四标准”的方法,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出发,对翻译过程中撷取的部分典型译例展开分析,以探讨运用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处理上述三层面的翻译问题。其中,词汇层面的分析包括专有名词、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等的翻译技巧;句法层面的分析包括长难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语篇层面的分析包括文体风格和逻辑关系的处理。综上所述,笔者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译者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应重视目的语读者感受,灵活运用词性转换、词汇抽译、词义引申、分译、语态转换、包孕法、增译等翻译策略与方法,忠实再现原文信息,实现功能对等。另一方面,本文案例分析说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具有适用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及报告撰写,笔者对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译介信息型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为今后开展不同文体类型的文本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梦圆[6](2020)在《犹太哲学着作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drn Jewish Philosophy(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研究犹太哲学文本的翻译。翻译实践文本选自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导论系列丛书之一的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Jewish Philosophy(《剑桥哲学导论:现代犹太哲学》)书中的第四章Jewish Philosophy after Kant:The Legacy of Salomon Maimon(《康德之后的犹太哲学:所罗门·迈蒙的贡献》)。本书在哲学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文章主要阐述了犹太教和康德之间的关系、康德的犹太思想以及迈蒙对康德思想的激进化。本文属于哲学文化信息文本,哲学术语居多,有许多名词化结构和代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序和词的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在词的翻译上使用了增词法、省译法和转换法。本文英语句子特点是多长句,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性强。因此本文主要从句子结构分析入手,根据其多连词、固定搭配和破折号等特点,结合汉英句子在结构上的差异,在句子翻译上使用了意群重构法、插入法和逆译法。最后对于晦涩难懂的词句,则采用创造性翻译,即译者发挥主动性,联系上下文语境,对句子进行诠释。希望对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推动我国现代犹太哲学研究的发展。

徐燚[7](2019)在《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 ——《首都》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报告基于的翻译材料为无参考译文的德文原版小说《首都》(Die Hauptstadt)。《首都》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句式零散多变、语意断裂、情节跳跃、善用语言游戏,给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科勒的等值理论划分了五种等值类型,并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译者主要运用科勒的等值理论,结合后现代主义小说特点来撰写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本次翻译项目,主要包括文本、作者、项目目标和意义以及翻译过程;第二章,介绍相关理论,包括科勒等值理论提出的五种等值类型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理念以及《首都》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第三章,从词汇、句子和修辞风格层面详细分析小说翻译案例,指出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第四章,总结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译者认为在处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时,外延等值、内涵等值和语用等值优先于形式美学等值,直译法、增译法、补偿法、转换法、借用法是翻译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翻译手段。

陈萍[8](2018)在《喜洲白语动词配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配价语法的核心是动词对名词性成分的支配能力。配价语法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后,国内的语言学家利用配价分析法研究并解决了现代汉语语法问题。之后,一部分汉语学家又把配价理论用于古代汉语的研究,收获颇丰。近年来,也有学者将配价语法理论用于民族语,也颇有收获。相比汉语,白语动词的配价目前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将配价理论引入民族语语法研究的一次尝试。主要运用配价语法理论,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描写和解释法、归纳法、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笔者母语喜洲白语420多个动词为语料,来分析白语动词的配价情况。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白语语法研究和国内外配价语法研究的现状和配价的基本理论,且简要说明了研究思路,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第二章,对白语一价动词进行配价分析,阐述一价动词的基本句式、其他句式和特殊现象。第三章,对白语二价动词进行配价分析,阐述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式、其他句式以及特殊现象。第四章,对白语三价动词进行配价分析,阐述三价动词的基本句式、其他句式以及特殊现象,并阐述了汉白特殊动词的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白语的动词配价,这是本文的重点。第五章是结语,根据对白语动词配价的分析情况,总结出结论,比较汉白语动词配价的异同,并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宋楠(NANCY WILMS)[9](2017)在《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81年德国语言学家、汉学家加布伦兹(自译名:甲柏连孜)的汉语语言学名着《汉文经纬》(又译《中国文言语法》),是西方语言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在普通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与乔治·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包括十九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背景、十七到十九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独立与发展、加布伦兹家族史和乔治·加布伦兹的汉学之路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将《汉文经纬》一书分为“汉语基本面貌”、“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三个部分来研读,是对加布伦兹古汉语语法系统化的解析和研究。与现代汉语研究体系“语音、词汇、语法”的三分法不同,《汉文经纬》构建的古代汉语体系,是金字塔式的广义语法体系,三部分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观和“语法即句法”的思想。最底层的“汉语基本面貌”,包括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词源学,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文字学”和“训诂学”。这一部分基本没有跳出西方历史语言学和中国小学的研究范畴,以继承当时西方汉学和中国古代小学对汉语的基本认知成果为主,但又不止于此。加布伦兹在探讨古代汉语“词”(字)的来源、基本意义、发展、与方言和其它亲属语言中同源词的关系基础上,逐步引出了汉语的构词法和词的分类原则,进而进入词序规则。这一部分虽然鲜有独创性的结论,但却是加布伦兹整个汉语语法研究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石。《汉文经纬》的句法系统,也即古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被加布伦兹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部分。两个系统是对汉语语法体系的两种不同观照角度,具有不同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按照加布伦兹的结构主义语法思想,“从言语到语言”的分析系统是从说话人角度,阐述汉语的语言表象,这其中主要包括确立汉语语法关系的两种手段:词序规则和虚词。而“从语言到言语”的综合系统,则是从听话人的角度,指出一种语言拥有哪些语法手段来完成表达。在对词的句法形成机制、简单句和复合句的语法结构分析中,将词序(语序)和虚词(连词)以不同的视角再次呈现在语法关系中。同时他将“语言精神”作为汉语表达论的基础,以“心理主语”等独特的语法理论解释汉语的逆序,采用转换替代等新颖的分析方法,展示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证了他关于“语言是一种有机生成系统”的观点。即使仅从描述语言学的平面语法分析角度看,这部《汉文经纬》也称得上西方汉语语法研究的巅峰之作。比起晚它十七年的《马氏文通》,《汉文经纬》对汉语的词类、词序规则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都有更细致、更全面的功能性描述,更加接近今天广为接受的汉语语法理论。在他的汉语句法系统中,加布伦兹开创性地引入了“句子成分”(Satzteil,Satzgeliederung)、“心理主语”(psychologisches Subject)等概念,阐释了汉语中词类的双重分类标准、“助词”(即“虚词”)、词序规则、复合词结构方式、主谓语序、逆序与省略、人称代词的“格”、动词的语法范畴、复合句从句转换等论述,这些都与19世纪中国小学的语言学观点迥异。然而他认为,所有这些关于语音、词汇和词序规则的描述,只是汉语的“表层结构”,是建立汉语句法综合系统的基石。在加布伦兹看来,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语法本质的两个方面。汉语的深层结构,即如何选择准确的表达方式,对于汉语这种拥有丰富同义词、近义词、语法手段简单、缺少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尤其重要。通过对《汉文经纬》全书的解读分析,可以弄清各个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完整展现加布伦兹的语法思想、以及在此思想指导下构建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正如加布伦兹在《汉文经纬》序言中所说,汉语语法体系是一座构造精妙的大厦,从层层拆解下的碎片里,可以窥见构造整座大厦的基石。在以分析系统为“经”、综合系统为“纬”的引导下,读者可以登堂入室,深入理解汉语的深层结构,从而达到借助汉语独特的“语言精神”自由表达的境界。加布伦兹将一种类型的语言首次划分为分析系统和综合系统两个语法系统,打破了欧洲传统的描述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范畴的局限,他的“语言精神说”也开创了语言类型学历史上共时语言学的新视角。《汉文经纬》运用两个系统“从言语到语言”和“从语言到言语”阐释语法结构的方法,也影响了其后的叶斯柏森以及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中国语法思想发展史来说,《汉文经纬》贯穿全书的“句本位”思想和综合系统中所反映出的“表达论”,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了加布伦兹在西方和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加布伦兹作为语言类型学创始人,是一位从历时语言学向共时语言学、从描述语言学向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型时期的重要普通语言学家。通过对加布伦兹汉学研究背景和普通语言学思想的剖析,论文尝试找出这些因素对《汉文经纬》语法体系和语法思想形成的影响,在对比西方早期和中国近现代汉语语言学着作的基础上,发掘出《汉文经纬》对中外同时期汉语语法思想的突破和超越。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了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一点新思考:西方语言学发展到加布伦兹,开始脱离历史比较语言学和传统语法,转向共时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法研究,而马建忠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继承,是建立在加布伦兹所摒弃的传统印欧语法之上的;相对于加布伦兹所代表的汉语语法理论,近代中国语法学的开端不是对西方当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的继承,而是世界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断层”。断层也出现在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以汉语语言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越来越少了,汉学开始转向对中国社会、人文、经济的研究。论文在介绍《汉文经纬》的成书过程、分析全书结构和语法思想过程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中外语言学界一直不甚明晰的问题:1.《汉文经纬》是否与西方早期汉语读本一样,是一本学习汉语的教科书?2.《汉文经纬》是否套用西方语法分析汉语?套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西方语法?3.加布伦兹在普通语言学发展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他的语言学思想是如何通过《汉文经纬》表现出来的?4.马建忠等中国近代语法学家的研究,是对于加布伦兹时期西方汉语语法思想的继承吗?

余俊宏[10](2015)在《现代汉语协同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协同句是根据句干的表达功能划分出来的一种句类。本文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充分而系统地分析了这种句类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对协同句进行明确界定,认为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协配施行或遭受某种动作行为,或协配处于某种状态,或协配具有某种关系的句子,其协同项不仅可以位于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之后,还可以分别位于谓语动词两侧。它的主要特点是协同项的非单性和加合性,谓语表达的多指性和对称性。我们将其作为一种句类进行系统阐述,这在学界尚属首次。(2)本文对表达协同语义的协同手段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并就协同手段之间的共现规律作出具体探讨。我们认为协同动词的共现原则主要有句法功能原则、时间顺序原则、词汇固有原则和语言习惯原则;协同副词的共现层级为:“一起”类>“分别”类>“互相”类>“轮流”类;协同副词与协同动词、协同类固定短语手段、协同句法手段的搭配受各种协同手段自身语义特点的制约;类固定短语手段与句法结构手段的共现顺序受各自表达功能的制约,其顺序为:描摹状态>引导归结>表达结果。从句型上而言,协同句可分为名词谓语型、动词谓语型和形容词谓语型三种,但其内部又存在一定的差异。(3)本文认为协同句中协同项的语义角色具有二重性特征,从协同方式上而言,协同句可分为“共同”类和“交互”类两种,前者常见句模有14种,后者常见句模有15种。从协同语义关系上而言,协同句主要表达人际关系和事理关系两种,前者可分为人物关系和交际关系,后者可分为事件关系和数理关系。从协同动词上而言,语义特征不同其出现的协同句式也不同。最为特殊的是所谓非连续性交互结构,它突出了作为宾语的协同项的焦点性与信息性,体现出主观差异。从协同副词上而言,不仅近义协同副词的语义用法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部分协同副词还会产生歧义,使用时需加以分化。(4)本文将协同句的主题分为组合式和集合式,考察协同项的信息功能和是否定指,以及充当焦点的情况,认为充当焦点的协同项可以具有定指性。对于协同句的述题,我们将其分为叙述性述题、描记性述题、判释性述题和评议性述题,具体考察其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认为协同句的表达功能与语体的特征基本吻合。对于协同句的文体分布而言,其出现的频率高低是: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协同句在语篇中还有特殊的组篇功能,它主要是通过协同项的照应、省略和替代来实现。

二、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2)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的描述
    1.1 选题的意义
    1.2 文本内容及瓦尔特·本雅明的简介
    1.3 传记的特点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修改
第3章 翻译理论
    3.1 目的论概述
    3.2 文本类型
    3.3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目的论指导下的词汇层面的翻译
        4.1.1 直译加注法
        4.1.2 词性转换法
        4.1.3 词义引申法
    4.2 目的论指导下的句子层面的翻译
        4.2.1 增译法
        4.2.2 语序调整法
        4.2.3 语态转化法
        4.2.4 拆译法
    4.3 目的论指导下的文体风格的再现
        4.3.1 直译
        4.3.2 引申法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的经验与体会
    5.2 翻译实践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3)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汉语状语语序的研究
        二、关于德语状语语序的研究
        三、关于汉德状语对比的研究
        四、关于汉语状语语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对象
第二章 汉德状语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德状语的定义和构成
        一、汉语状语的定义和构成
        二、德语状语的定义和构成
    第二节 汉德状语的分类
        一、汉语状语的分类
        二、德语状语的分类
    第三节 汉德状语的语序
        一、汉语状语的语序
        二、德语状语的语序
第三章 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情况分析
    第一节 语料来源
    第二节 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研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
    第三节 分析讨论
        一、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的偏误分析
        二、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的顺序和难度分析
        三、影响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顺序和难度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德国汉语状语语序教学及学习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教材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五章 德国汉语状语语序教学和学习优化策略
    第一节 教师方面
        一、尊重中德两国语言思维差异,注重对比教学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第二节 教材方面
        一、增加汉语状语语序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比重
        二、保持教材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第三节 学生方面
        一、重视汉语状语语序,熟悉汉语认知模式
        二、克服回避心理,加强重难点练习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纽约时报》关于“自闭症成因”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翻译任务描述
    2.1 任务来源
    2.2 任务背景
    2.3 任务意义
    2.4 任务描述
三、翻译任务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原语文本分析
        3.1.1.1 词汇特点
        3.1.1.2 句式特点
        3.1.1.3 篇章特点
        3.1.2 翻译工具
        3.1.3 术语表的制定
    3.2 翻译过程
        3.2.1 初译阶段
        3.2.2 改译阶段
        3.2.3 审校阶段
四、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翻译问题
        4.1.1 句子重心重构
        4.1.2 逻辑表述方式重构
        4.1.3 语态重构
    4.2 解决方案
        4.2.1 句式结构转换
        4.2.1.1 语序调整法
        4.2.1.2 成分分译法
        4.2.2 逻辑结构显化与转换
        4.2.2.1 显化隐性逻辑关系
        4.2.2.2 转换显性逻辑关系
        4.2.3 语态结构转换
        4.2.3.1 增加泛指性词语作主语
        4.2.3.2 反宾为主
五、翻译实践总结
    5.1 翻译实践的收获与经验
    5.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
    附录2:译文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5)《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作者及作品简介
        1.2.1 作者简介
        1.2.2 作品简介
    1.3 翻译任务目的及意义
    1.4 结构概览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翻译过程概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分析
        2.1.2 先行研究
        2.1.3 平行文本查阅
        2.1.4 翻译工具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础
    3.1 功能对等理论概况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
第四章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4.1 专有名词
        4.1.1 约定俗成
        4.1.2 名从主人
    4.2 专业术语
    4.3 普通词汇
        4.3.1 词性转换
        4.3.2 词汇抽译
        4.3.3 词义引申
        4.3.4 四字格运用
第五章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5.1 长难句
        5.1.1 包孕法
        5.1.2 顺译法
        5.1.3 倒置法
        5.1.4 拆分法
    5.2 被动句
        5.2.1 汉语被动句
        5.2.2 汉语主动句
        5.2.3 汉语无主句
第六章 篇章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6.1 文体风格
    6.2 逻辑关系
第七章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
    7.1 启示与收获
    7.2 不足与反思
REFERENCES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6)犹太哲学着作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drn Jewish Philosophy(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文本介绍
        一、文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二、原文题裁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内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一)国外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二)国内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国内外参考文献、平行文本的准备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翻译与写作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过程
    第一节 术语表制定
    第二节 翻译的执行情况
    第三节 译后事项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翻译
        一、增词法
        (一)主语的增加
        (二)逻辑性增词
        二、省译法
        (一)名词的省略
        (二)代词的省略
        三、转换法
        (一)词性转换法
        (二)词序转换法
        四、本节总结
    第二节 长句的翻译
        一、意群重构法
        (一)固定搭配划分法
        (二)树状划分法
        二、插入法
        三、逆译法
        四、本节总结
    第三节 创造性翻译
        一、意译法
        二、增减法
        三、本节总结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的难点
    第二节 翻译的收获
    第三节 自我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7)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 ——《首都》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项目描述
    1.1 文本介绍
    1.2 作者介绍
    1.3 翻译目标及意义
    1.4 翻译过程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后现代主义小说
        2.1.1 主要理念
        2.1.2 《首都》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2.2 科勒等值理论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上的等值
        3.1.1 直译法
        3.1.2 直译加注法
        3.1.3 增译法
        3.1.4 补偿法
        3.1.5 转换法
    3.2 句子层面上的等值
        3.2.1 直译法
        3.2.2 增译法
        3.2.3 拆译法
        3.2.4 换序法
        3.2.5 借用法
        3.2.6 综合法
    3.3 修辞风格层面上的等值
        3.3.1 音韵修辞
        3.3.1.1 拟声
        3.3.1.2 头韵
        3.3.2 语义修辞
        3.3.2.1 明喻
        3.3.2.2 隐喻
        3.3.2.3 拟人
        3.3.2.4 借代
        3.3.2.5 连轭
        3.3.3 结构修辞
        3.3.3.1 排比
        3.3.3.2 重复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收获与体验
    4.2 难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8)喜洲白语动词配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配价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2.2 外语的配价语法研究
        1.2.3 汉语的配价语法研究
        1.2.4 民族语配价语法研究
        1.2.5 白语语法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配价性质的讨论
        1.3.2 配价确立
        1.3.3 白语动词概况
        1.3.4 语义角色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思路
        1.4.4 相关说明
第二章 白语的一价动词分析
    2.1 一价动作动词
        2.1.1 基本句式
        2.1.2 其他句式
    2.2 一价心理动词
    2.3 一价性状动词
        2.3.1 基本句式
        2.3.2 其他句式
        2.3.3 特殊现象
    2.4 小结
第三章 白语的二价动词分析
    3.1 二价动作动词
        3.1.1 基本句式
        3.1.2 其他句式
        3.1.3 特殊现象
    3.2 二价心理动词
        3.2.1 基本句式
        3.2.2 其他句式
        3.2.3 特殊现象
    3.3 二价性状动词
    3.4 二价关系动词
    3.5 二价致使动词
        3.5.1 基本句式
        3.5.2 特殊现象
    3.6 小结
第四章 白语的三价动词分析
    4.1 三价索取动词
    4.2 三价给予动词
        4.2.1 基本句式
        4.2.2 其他句式
    4.3 三价致使动词
        4.3.1 基本句式
        4.3.2 其他句式
    4.4 汉白特殊情况分析
        4.4.1 使动用法造成的三元动词
        4.4.2 谓词隐含造成的三元动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喜洲白语动词配价概况
    5.2 汉白动词配价的异同
    5.3 白语中是否存在零价动词
    5.4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提纲
附录2 喜洲白语音系
附录3 白语一价动词总表
附录4 白语二价动词总表
附录5 白语三价动词总表
附录6 表总目
致谢

(9)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与加布伦兹有关的史实
    第一节 十九世纪早期欧洲语言学的发展背景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类型学和民族学的发展
        三、汉学从神学和东方学中的分离与兴起
    第二节 加布伦兹的学术历程
        一、加布伦兹父子的汉学渊源
        二、转入汉学专业研究之路
        三、莱比锡大学时期与《汉文经纬》的诞生
        四、柏林大学时期与《语言学》的问世
第二章 《汉文经纬》对汉语基本面貌的认知
    第一节 《汉文经纬》概貌
        一、版本和成书体系
        二、加布伦兹的汉语历史分期
        三、语料的选择及其来源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语音学研究
        一、汉语语音的构成
        二、中古音韵系统及其发展演变
        三、汉语语音和外语语音之间的转译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方言研究
        一、汉语方言的分区
        二、汉语方言音韵表
        三、汉语的域外传播与方言变异
    第四节 《汉文经纬》的文字学研究
        一、汉字构成原理
        二、汉语辞书及其编写体例
    第五节 《汉文经纬》语音、文字和词源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汉文经纬》的分析系统
    第一节 《汉文经纬》的词类研究
        一、加布伦兹关于古汉语词类的“虚实”
        二、加布伦兹划分实词词类的双重标准
        三、加布伦兹的词类标准与中国现代语法比较
    第二节 《汉文经纬》的词序规则和语法关系的确立
        一、“动词”与“静词”的结构方式
        二、加布伦兹的“格”、马建忠的“次”和黎锦熙的“位”
    第三节 《汉文经纬》的虚词研究
        一、加布伦兹的“助词”系统
        二、加布伦兹与马建忠词类系统的区别
第四章 《汉文经纬》的综合系统
    第一节 加布伦兹构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一、“语法即句法”
        二、词的句法形成机制
        三、“句子成分”的引入和功能性扩展
    第二节 古代汉语简单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谓常式结构和动词中心词
        二、非动词谓语和汉语的情态表达
        三、主谓结构的逆序与“心理主语”
        四、主谓结构的功能性扩展
        五、主谓结构的省略与空语
    第三节 古代汉语复合句的句法结构分析
        一、主从复合句
        二、并从复合句
        三、加布伦兹的复句系统与中国现代语法的复句
第五章 加布伦兹普通语言学思想与《汉文经纬》
    第一节 加布伦兹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贡献
        一、语言类型学的创始人
        二、从历时语言学到共时语言学的开拓者
    第二节 加布伦兹语法思想在《汉文经纬》中的体现
        一、加布伦兹汉语观的形成及其与同时代学者的差异
        二、《汉文经纬》分析系统与综合系统的关系
        三、汉语的“有机系统”说
        四、加布伦兹的“语言精神”说
    第三节 加布伦兹的古代汉语研究方法
        一、语言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二、《汉文经纬》研究的局限性
第六章 《汉文经纬》历史影响
    第一节 《汉文经纬》在西方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一、《汉文经纬》对西方早期汉语语言学着作的继承与发展
        二、加布伦兹学说在西方的传承
        三、《汉文经纬》与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二节 《汉文经纬》对中国汉语语法思想发展史的影响
        一、《汉文经纬》的“句本位”思想
        二、《汉文经纬》的“表达论”
结语 对东西方汉语语法思想发展轨迹的一点思考
附录
    一、《汉文经纬》德文原版目录索引
    二、《汉文经纬》专名和术语德汉对照表
    三、加布伦兹《语言学》节选(论文作者自译)
    四、加布伦兹汉语研究主要着述(按编年排列)
    五、加布伦兹家族史料馆馆藏史料影印件
参考文献
后记

(10)现代汉语协同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本文运用的理论及方法
    三、协同句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协同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国外协同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材料及说明
第一章 协同句的几个相关问题
    第一节 协同句的界定
        一、协同句的定义
        二、协同句与相关句子的区别
    第二节 协同句的性质
        一、句式与句型、句模、句类的关系
        二、句类的划分方式
        三、协同句的语法性质
    第三节 协同句的特点
        一、协同项的特点
        二、谓语的表达特点
    第四节 协同句的范围
        一、表达“泛数”意义句子是不是协同句
        二、具有多指特征的句子是不是协同句
        三、由[+多数]义副词构成的句子是不是协同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句的句法研究
    第一节 协同句中的协同手段
        一、协同词手段
        二、协同短语手段
        三、协同句法手段
    第二节 协同手段之间的共现研究
        一、同类手段之间的共现
        二、异类手段之间的共现
    第三节 协同句的常见句型和句式
        一、名词谓语型及其句式
        二、动词谓语型及其句式
        三、形容词谓语型及其句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同句的语义研究
    第一节 协同动词、协同副词的语义研究
        一、协同动词的语义特征
        二、协同副词的语义差异
    第二节 协同句的语义结构类型
        一、协同项语义角色的二重性
        二、协同项语义角色的类别
        三、协同句的常见语义结构模式
    第三节 三种协同动词句的句式义比较
        一、三种协同动词句的句式义
        二、句式(Ⅱ)与其他两种句式的语义区别
    第四节 协同句表达的语义关系
        一、人际关系
        二、事理关系
    第五节 由协同副词的语义特点产生的歧义
        一、由“分别”和“一起”产生的歧义
        二、由“互相”或“相互”造成的歧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同句的语用研究
    第一节 协同句的主述结构
        一、协同句主述结构的特点
        二、协同句信息结构的特点
        三、协同项定指与非定指的特点
    第二节 协同句的焦景结构
        一、协同句的自然焦点
        二、协同句的对比焦点
    第三节 协同句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一、协同项与上下文的照应
        二、协同项的省略与替代
    第四节 协同句的语篇分布及特点
        一、协同句的语体分布及特点
        二、协同句的文体分布及特点
    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录: 协同词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裔美国人历史导读》(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宋怡萱. 西北大学, 2021
  • [2]目的论指导下的传记《本雅明家族-一个德国家庭》(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石玉英.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德国学生汉语状语语序习得研究[D]. 高凡.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纽约时报》关于“自闭症成因”新闻报道的汉译实践报告[D]. 于明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大学治理实用指南》(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何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犹太哲学着作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drn Jewish Philosophy(Chapter 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常梦圆.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科勒等值理论指导下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 ——《首都》的翻译实践报告[D]. 徐燚.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喜洲白语动词配价研究[D]. 陈萍. 云南大学, 2018(01)
  • [9]加布伦兹及其《汉文经纬》研究[D]. 宋楠(NANCY WILMS). 南京大学, 2017(09)
  • [10]现代汉语协同句研究[D]. 余俊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手语简单句的词序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