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 8 三体综合征病例

罕见的 8 三体综合征病例

一、罕见8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萌,田昕,李凡,张思瑾[1](2022)在《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文中提出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 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成年人发病为主, 儿童患者少见。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 其临床表现与单独患白塞病的患者有所区别, 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和免疫反应异常是参与二者共同发病的重要机制。本文就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魏洁,余珍,刘璇,王天宇,代文成[2](2021)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175例稽留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稽留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技术对稽留流产绒毛和胎儿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测。结果 175例绒毛组织均检测成功,染色体异常79例(异常率45.14%),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69例(占异常染色体的87.34%),三倍体、微缺失/微重复各4例(各占异常染色体的5.06%),杂合性丢失2例(占异常染色体的2.53%)。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稽留流产的主要原因,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流产绒毛组织有利于查找遗传学原因,对再次生育指导有重要意义。

邹峻,陈永,曲环汝,李小霞,陆瑜,陈立忠,张华东,苏晓,李亚明,周旻,杨培增,刘枫,曲新凯,曲乐丰,孙立忠,宋智钢,陈向军,魏文石,谢彦晖,姚吉龙,林光武,白姣姣,陈勇,徐光,赵福涛,何东仪,管剑龙[3](2021)在《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塞综合征(Beh?et’s syndrome, 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症性疾病[1-4]。BS依其主要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狐惑病,始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主方甘草泻心汤沿用至今[5]。

王荣跃[4](2020)在《不明原因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病因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ID)又称全面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DD),是在18周岁前起病,表现为认知功能和/或社会适应性行为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ID诊断用于5岁及以上的儿童,用发育评估方法比较稳定可靠,DD用于诊断5岁以下的儿童,诊断标准为患儿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适应性行为等发育能区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能区落后,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2个标准差)。严重者常无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长期支持。ID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根据美国多个医疗调查机构数据显示,ID造成的经济负担最为庞大,一人一生约100万美元。智障患者需要终生的康复支持治疗,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智力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如何阐明其发病机制,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因此关于ID的研究是神经科学和遗传学领域研究的热点。ID的病因复杂,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非遗传因素占到10%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措施的完善,外源性感染、中毒、外伤、缺氧、营养不良以及文化落后、心理损伤等因素造成的智力障碍已得到极大控制,而遗传因素在病因构成中变得突出,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单基因异常和表观遗传异常等。目前诊断智力障碍的遗传学方法主要有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近年来发现拷贝数变异与智力障碍密切相关,有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CNVs分析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包括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Microarrays,,SNP-array)。但均不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性改变,如点突变等。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高效、快速、灵敏的飞速发展,对不明原因的智力障碍诊断的流程通过CNV分析在过渡到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人类外显子占全基因组序列编码蛋白质序列的1-2%,但是覆盖了 85-90%的编码基因[1]。全外显子测序可以用于检测已知疾病的相关致病基因,同时能发现新的疾病相关基因。国内目前对ID基因突变报道不多,本研究中,我们应用CMA和WES技术对不明原因的ID/DD伴或不伴其他异常的患儿进行检测,包括569例接受了CMA的一线检测和146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未见异常的进一步接受了WES检测;旨在:1)分别从基因组和单基因水平探讨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的遗传学病因。2)评估ID/DD家系的再发风险,为这类家系的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3)通过CMA技术和WES技术识别ID/DD潜在新的候选拷贝数变异片段和致病基因,提高对ID/DD病因学的认知。第一部分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中的应用方法1、选取2012年5月到2017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康复科就诊并被确诊为ID/DD患儿家系569例,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异常将ID/DD患儿分成三组,分别为单纯性ID/DD组419例、ID/DD合并癫痫组53例以及ID/DD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组97例。所有家系在进行遗传学检测前均接受遗传咨询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同时也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根据美国Affymetrix公司的CytoScan HD芯片平台(195万拷贝数探针和75万SNP探针)的标准实验操作流程对胎儿及父母样本进行处理。3、使用相配套的CHAS软件对扫描芯片产生的.CEL文件进行数据分析。4、根据DGV(含正常人的CNVs)、DECIPHER(含患者的表型及致病性片段)、OMIM(含已知的致病基因)、CAGdb、ISCA(含良性与致病性的CNVs)、UCSCGenome Browser(显示片段中基因的内容及功能)及PUBMED等以及本实验室的内部数据库对分析结果进行在线比对,判断CNVs的性质。5、针对致病性CNVs和临床意义不明确的CNVs(VOUS)结果,进一步行父母样本检测进行综合家系分析,明确CNVs的来源和性质。6、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的卡方检验比较分析。结果1、CMA作为一线检测技术对569例不明原因ID/DD伴或不伴其他异常的患儿进行检测,在162例患儿中检测到致病性CNVs,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28.5%(162/569)。VOUS的检出率为2.6%(15/569),而良性CNVs在DD/ID患儿中的检出率为 68.9%(392/569)。2、单纯性ID/DD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26.5%;ID/DD合并癫痫组的为26.4%;ID/DD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组的为38.1%。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发现单纯DD/ID组与DD/ID合并其他结构畸形组之间的致病性CNV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6.5%vs 38.1%,χ2检验)。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62例检出含有致病性CNVs的胎儿中,染色体数目异常6例,占3.7%(6/162)。已知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85例,占52.5%(85/162);其中82例为常见微缺失/微重复综合症,包括Angelman/Prader-Willi综合征,Williams-Beuren综合征,22q11.2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Wolf-Hirschhorn综合征,16p11.2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1p36微缺失综合征,17p11.2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5P缺失综合征,2q33.1 缺失综合征,2q37 单体综合征,Rubinstein-Taybi 综合征,Silver-Russell综合征;其他罕见微缺失/微重复综合症有3例,包括15q24微缺失综合征、Xq28微重复综合征以及眼脑肾综合征。4、其余71例(43.8%,71/162)为新发的非综合征性致病性片段。其中,16p13.2区域的ABAT和 PMM2 基因,Xp11.23p11.22 区域的FTSJ1基因,14q32.31q32.33区域的DYNC1H1基因以及18q12.3q21.1区域的SETBP1基因为ID/DD的新的致病性候选基因。结论1、本研究中,应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CMA技术对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进行检测,总体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25.8%,证明了 CMA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价值。2、本研究中检出的有临床意义的CNVs中52.5%为已知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其中以Angelman/Prader-Willi综合征最常见,另有43.8%为新发的非综合征性致病性片段,丰富了 ID/DD的微缺失/微重复疾病谱。3、CMA具有识别新的ID/DD致病候选基因的能力,涉及ABAT、PMM2、FTSJ1、DYNC1H1 和 SETBP1 基因。第二部分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中的应用方法1、选取2018年5月到2019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康复科就诊并被确诊为ID/DD患儿的临床资料,选取146例染色体核型结果和CMA结果未见异常的ID/DD患儿核心家系外周血。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异常将ID/DD患儿分成三组,分别为单纯性ID/DD组77例、ID/DD合并癫痫组29例以及ID/DD合并其他系统异常组40例。所有家系在进行遗传学检测前均接受遗传咨询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同时也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使用Hiseq 2500高通量模式,进行PE100测序,按Hiseq 2500标准流程进行测序。3、用Illumina官方basecall分析软件BclToFastq得到原始数据(raw data)。并转换成FASTQ格式的文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获得高质量的数据(clean data)。然后依次进行数据比对、变异检测、突变注释、蛋白质危害性预测、剪切危害性预测等生物信息分析及临床高级分析。4、突变位点根据 ACMG(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指南标准进行判定,分为以下5类: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不明确、可能良性和良性。5、用一代测序(Sanger测序)的方法对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位点的患儿及父母样本进行验证。结果1、WES成功对146例核型及CMA结果未见异常的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核心家系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在61例患儿中发现了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包含了 51个已知的致病基因和64个与患儿表型相关的突变位点。因此,WES在ID/DD患儿中孟德尔单基因病总的分子诊断率为41.78%(61/146)。2、146例接受WES检测的ID/DD患儿病例中,单纯性ID/DD组阳性突变检出率为36.36%(28/77);ID/DD合并癫痫组的检出率为41.38%(12/29);ID/DD合并其他系统异常组的检出率52.5%(21/40)。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两两比较,α=0.05为检验水准,各组间阳性突变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检测在61例ID/DD患儿中发现了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包含了51个已知的致病基因。其中的8个致病基因在患儿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包括基因MECP2、ATRX、ADNP、SOX11、AHDC1、ARID1B、SLC9A6 和 BRAF、频率最高的2个为MECP2基因(n=4)和ATRX基因(n=3),分别导致Rett综合征和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肌张力减退综合征1型。4、WES在61例ID/DD患儿中发现了 64个阳性突变位点。根据孟德尔遗传方式分类,包括40例患儿含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位点(n=40),6例(包括2例UPD来源)含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位点(n=9),8例含有X染色体显性遗传(XD)位点(n=8)以及7例含有X染色体隐性遗传(XR)位点(n=7)。根据突变位点的来源进行分类,包括47例患儿含有新发突变(n=47)和14例含有遗传性突变(n=17)。结论1、本研究中,应用WES技术对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进行检测,孟德尔单基因病总体分子诊断率为41.78%,进一步证明了 WES技术在ID/D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遗传学依据。2、本研究的ID/DD阳性病例中,最常见的基因为MECP2、ATRX、ADNP、SOX11、AHDC1、ARID1B、SLC9A6和BRAF。3、本研究的阳性病例中,以新发突变为主,小部分遗传自父母,为这类家系的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4、对于非印迹染色体中的UPD,需要考虑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邵勤,张华勇,陈智勇[5](2019)在《模拟白塞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白塞病(BD)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模拟BD的MDS病例2例,并检索中英文文献库中BD合并MDS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BD伴发MDS共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5~77岁,平均(45. 1±15. 3)岁,其中40~69岁患者共38例,占63. 3%。61. 7%的患者BD先于MDS诊断。消化道损伤、发热、血细胞减少是BD合并MDS最具特点的临床表现,而针刺反应阳性率较低(13. 3%)。MDS分型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难治性贫血(MDS-RA)最为常见(64. 1%)。染色体核型异常常见(86%),8号三体异常占44. 2%,且易伴发消化道损伤(78. 9%)。结论:BD和MDS有合并出现的风险,BD合并MDS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中老年、消化道损伤、8号染色体三体异常可能是BD伴发MDS的危险因素。

韩美艳[6](2019)在《母血胎儿游离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全国人口出生缺陷率高达5.6%,每年新增约90万例出生缺陷儿。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有效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来预防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传统产前筛查方法的假阳性率较高,侵入性产前诊断有一定的手术风险,使得高风险孕妇及家属选择侵入性产前诊断的依从性较低,从而导致一些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高龄孕妇显着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和随后的“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预产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应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这就给产前诊断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临床急需寻找一种更准确、更安全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NIPT)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寻求一种更安全、准确、可靠的产前筛查方法。方法:2015年2月2017年12月对321788例孕妇进行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对其中筛查结果为高风险、临界风险、高龄等原因的38862例孕妇进行NIPT检测,筛选出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高风险患儿,同时报告性染色体比例异常和其它常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患儿。对NIPT提示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高风险患儿通过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产前诊断;对NIPT结果提示性染色体异常或他常染色体CNVs者通过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在38862例接受NIPT检测的孕妇中,共检出胎儿非整倍体异常和其他染色体异常高风险患儿538例,阳性率为1.38%,包括21-三体245例,18-三体46例,13-三体9例,性染色体比例异常149例,其他常染色体CNVs 89例。(2)460例孕妇自愿接受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最终确诊308例染色体异常患儿,包括21-三体214例,18-三体38例,13-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33例及21例其他常染色体异常(包括4例染色体平衡易位和17例染色体CNVs)。电话随访得知2例NIPT结果21-三体高风险孕妇,因宗教信仰拒绝进行产前诊断,生育21三体患儿。经计算,NIPT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异常和其他常染色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91%(216/235)、82.61%(38/46)、25%(2/8)、35.87%(33/92)及25.93%(21/81)。(3)CMA对NIPT提示性染色体异常和其它常染色体CNVs的诊断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4)高龄孕妇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率、NIPT筛查阳性率以及确诊染色体异常患儿中的比率均高于低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IPT对于21-三体的筛查准确性极高,对18、13-三体、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筛查效果较好,是一种较好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方式,是安全、高效且易于接受、值得推广的可靠的产前筛查方法,尤其适用于高龄孕妇;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尚不能完全替代侵入性产前诊断。(2)NIPT对性染色体比例异常和其他常染色体CNVs有较好的提示作用,联合CMA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提高产前诊断率。

张文玲[7](2019)在《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关系;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3226名孕妇作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后,对孕周17-23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3117名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周23-39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109名孕妇进行脐带血穿刺术进行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1.统计学分析:分析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类型的关系,对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进行统计描述,应用CHI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分子遗传学分析:对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诊断病例进一步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明确标记染色体与异常片段来源与性质。研究结果1.3226例孕妇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共检出289例胎儿染色体异常(不包括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8.96%,其中异常染色体核型以21-三体(含嵌合体)为主,检出128例,占异常染色体核型总例数的44.29%;18三体26例(9.00%)、13三体4例(1.38%)、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含嵌合体)54例(18.69%)、倒位36例(12.46%)、易位 24 例(8.30%)、缺失 2 例(0.69%)、等臂染色体 1 例(0.35%)、双着丝粒染色体2例(0.69%)、衍生染色体1例(0.35%)、标记染色体5例(1.73%),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6例(2.08%)。2.3226例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病例中,单项指征组3012例(93.37%)、两项指征组210例(6.51%)、三项指征组4例(0.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205例、81例、3例,检出率6.81%、38.57%、75.00%,两项指征组、三项指征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项指征组(p<0.05)。3.3012例单项指征组中,高龄组1640例(50.84%)、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913例(28.30%)、超声异常组227例(7.04%)、不良孕产史组102例(3.16%)、NIPT阳性组94例(2.91%)、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36例(1.12%),分别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61例、42例、29例、1例、53例、19例,检出率3.72%、4.60%、12.78%、0.98%、56.38%、52.78%,NIPT 阳性组、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异常组(p<0.05),超声异常组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高于高龄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不良孕产史组(p<0.05)。4.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1 1名孕妇羊水/脐血核型分析无法鉴别的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进行分析,明确其中5例胎儿标记染色体分别来源X、Y、2、12、18号染色体,6例胎儿未明确异常结构染色体涉及X、Y、1、3、4、8、10、13号染色体缺失或重复,均为有意义致病性变异。结论1.对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进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发现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是一种经典的产前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2.高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为主要的产前诊断指征,孕妇产前诊断指征的数量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孕妇具有产前诊断指征越多,其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越大。3.NIPT 阳性、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等产前诊断指征病例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超声筛查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超声软指标NT增厚对21三体的筛查具有重要价值。4.通过结合产前诊断指征,联合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确认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来源与性质,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袁志云[8](2019)在《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产前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对该联合征的认识。方法:详细分析1例VACTERL联合征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主因胎龄38+5周,生后反应欠佳,呻吟入院。入院查体:反应欠佳,呻吟,喉中分泌物较多,口周及四肢末梢有发绀,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粗湿啰音,双侧睾丸未降入阴囊,左手拇指可见多指,双手通贯掌,尾骨处可见一小凹陷,未见瘘管及窦道。入院后予以氧气吸入,清理呼吸道后紫绀缓解,胃管插入困难,胃肠减压可减出大量气体,依据血气结果给予生理盐水扩容,碳酸氢钠纠酸。胸片结果提示:右肺透过度减低。上消化道造影提示:1)考虑食管畸形,并气管-食管瘘存在。2)膈下未见明显胃泡影。3)两肺透亮度略减低。心脏超声示: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房间隔小缺损,永存左上腔。孕23+6周超声提示:胎儿骶尾部脊柱排列不整齐(椎体发育异常不除外)。考虑患儿存在VACTERL联合征,家属表示拒绝手术治疗,并拒绝进行其他检查,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是一组非随机组合多发畸形,累及多个系统及器官。畸形种类和预后程度密切相关,在新生儿期及早发现并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后,生存预后良好。因此加强对各类畸形的检查及必要的染色体基因检测对临床医护人员是必要的。

李辛,程青,丁宇,李娟,殷蕾,周云芳,王秀敏,王剑[9](2017)在《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临床罕见的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1例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分析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11岁女性,反复发热6年余并伴有反复口腔溃疡及外阴溃疡,临床诊断为贝赫切特综合征;集合全基因芯片扫描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为为47,XXX[12]/48,XXX,+8[18]。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与基因分析在诊断疾病上有着相互补充的作用。8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贝赫切特综合征相关致病基因的基因剂量增加效应。

郑琳琳[10](2017)在《伴8号染色体三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近6年来8号染色体三体(+8)在MDS中的发生率、核型特点、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收集从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成功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MDS患者临床资料295例,筛选出+8 MDS病例60例,根据2016 WHO分型重新分型。回顾性分析伴+8 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其中两组之间连续性变量使用t检验,其中方差不齐的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对伴+8 MDS患者的生存资料和预后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对其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使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检测295例MDS患者中出现核型异常者199例(67.46%),+8异常60例(占全部患者的20.34%及核型异常的30.61%),其中30例单独+8,另30例同时合并其他核型异常,最常见的是合并7q-,占16.49%。(2)WH0 2016分型中以MDS-MLD最常见,占56.67%。(3)IPSS分层以中危-1、中危-2最常见(分别占53.3%、26.7%);IPSS-R分层以高危、极高危最常见(分别占30%、35%)。(4)本组伴+8 MDS患者多以贫血起病,肝肿大者7例,脾肿大者11例,浅表淋巴结肿大者6例;外周血象多为两系或三系减少;73.33%单独+8 MDS患者存在大细胞性贫血,有9例合并免疫学方面异常;骨髓象多表现为两系或三系病态造血,骨髓中增生程度以活跃为主。(5)本研究中有5例+8 MDS患者合并四倍体异常,中位生存期29(2152.5)个月。(6)5例行基因突变检测,1例合并EVI1、DNMT3A、PHF6、TET2和ASXL1基因突变,死亡;1例合并TET2和ASXL1基因突变,死亡;另1例合并ASXL1、U2AF1和CSF3R基因突变,仍存活;余2例未检测到突变。(7)本研究有8例患者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其中IPSS分层6例中危-1和2例中危-2,6例达CR,1例达PR,1例NR(总体反应率87.5%);4例行allo-HSCT治疗,3例仍存活,1例因严重的消化道GVHD死亡。(8)+8合并2个及以下核型异常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8合并3个及以上核型异常(P<0.05);单独+8和+8合并一个核型异常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8克隆比例大小与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5%,单独+8 MDS和正常核型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而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5%,单独+8 MDS预后较正常核型差(P<0.05)。(9)多因素分析提示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及+8合并3个及以上核型异常是+8M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0)本组60例伴+8 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0.5144)个月,其中有9例转变为AML,中位转白时间4.2个月,转白率15%。1例单独+8 MDS患者的染色体由8三体克隆性演变为8四体,随访4.3个月后死亡。1例M5患者(由MDS-EB2转化)在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行allo-HSCT治疗,至今仍无病生存。结论:(1)+8是本中心MDS患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占20.34%。(2)本组伴+8 MDS患者以老年居多,就诊时以贫血为主,以外周血二、三系减少多见,骨髓以二、三系病态造血多见,2016 WHO分型以MDS-MLD最常见。(3)单独+8 MDS患者最常存在大细胞性贫血。(4)伴+8 MDS患者同时合并四倍体异常的中位生存期长,预后良好。(5)伴+8 MDS患者中处于中危组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疗效良好。(6)单独+8MDS患者总体预后中等,其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中原始比例细胞≧5%及合并3个及以上核型异常的预后较差。(7)伴+8 MDS患者转白率低,转白后尽可能行allo-HSCT治疗。

二、罕见8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罕见8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175例稽留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取样
        1.2.2 基因组DNA提取
        1.2.3 SNP array检测及结果判读
2 结果
3 讨论

(4)不明原因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病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在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WES技术在不明原因的ID/DD患儿中的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模拟白塞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1
        1.1.2 病例2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情况
    2.2 一般资料
    2.3 临床特点
    2.4 实验室检查特点
    2.5 治疗
3 讨论

(6)母血胎儿游离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试剂
    2 研究对象
    3 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
    4 NIPT检测
    5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6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6.1 DNA提取
        6.2 芯片检测
        6.3 数据分析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结果
    2 NIPT检测结果
        2.1 NIPT检测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种类及构成比
        2.2 各指征孕妇中NIPT检测的阳性率
    3 产前诊断结果
        3.1 血清学筛查后直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产前诊断结果
        3.2 NIPT检测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产前诊断结果
        3.3 NIPT检测后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的产前诊断结果
    4 NIPT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2.2. 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2.3. 脐血中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2.4. 全基因组DNA提取
    2.5.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1.1. 羊水/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诊断指征分布
        3.1.2. 羊水/脐血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3. 异常染色体核型及妊娠结局
        3.1.4.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
        3.1.5. 不同超声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1.6. NIPT 阳性诊断指征的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情况
    3.2.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与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对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病例分析的结果
        3.2.1. 病例1
        3.2.2. 病例2
        3.2.3. 病例3
        3.2.4. 病例4
        3.2.5. 病例5
        3.2.6. 病例6
        3.2.7. 病例7
        3.2.8. 病例8
        3.2.9. 病例9
        3.2.10. 病例10
        3.2.11. 病例11
4. 讨论
    4.1. 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异常核型的关系
        4.1.1. 高龄
        4.1.2. 血清学筛查高风险
        4.1.3. 超声异常
        4.1.4. 无创产前DNA检测(NIPT)阳性
        4.1.5. 不良孕产史
        4.1.6. 父母一方染色体异常
    4.2.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标记染色体与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4.2.1. 标记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4.2.2. 未明确结构异常染色体的明确诊断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病因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10)伴8号染色体三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术语和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1.2 细胞发育异常形态学分析
    1.3 染色体核型分析
    1.4 MDS FISH分析
    1.5 治疗情况
    1.6 疗效评价及随访
    1.7 数据的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与分型结果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活检结果
    2.5 核型分析
    2.6 基因突变
    2.7 单独+8 MDS患者临床特征
    2.8 治疗及疗效
    2.9 预后及生存分析
    2.10 伴+8 MDS疾病进展和转白情况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罕见8号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J]. 张萌,田昕,李凡,张思瑾.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01)
  • [2]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检测175例稽留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分析[J]. 魏洁,余珍,刘璇,王天宇,代文成.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03)
  • [3]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J]. 邹峻,陈永,曲环汝,李小霞,陆瑜,陈立忠,张华东,苏晓,李亚明,周旻,杨培增,刘枫,曲新凯,曲乐丰,孙立忠,宋智钢,陈向军,魏文石,谢彦晖,姚吉龙,林光武,白姣姣,陈勇,徐光,赵福涛,何东仪,管剑龙.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1(01)
  • [4]不明原因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病因学研究[D]. 王荣跃.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模拟白塞病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回顾[J]. 邵勤,张华勇,陈智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9(17)
  • [6]母血胎儿游离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D]. 韩美艳. 青岛大学, 2019(03)
  • [7]3226例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胎儿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D]. 张文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新生儿VACTERL联合征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袁志云. 河北医科大学, 2019(12)
  • [9]47,XXX/48,XXX,+8合并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李辛,程青,丁宇,李娟,殷蕾,周云芳,王秀敏,王剑. 临床儿科杂志, 2017(05)
  • [10]伴8号染色体三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郑琳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罕见的 8 三体综合征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