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护岸脚部冲刷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

波纹护岸脚部冲刷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

一、抛石护岸岸脚淘刷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费晓昕,张幸农[1](2021)在《平顺抛石护岸水毁速率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顺抛石护岸主要用于增强堤防和岸滩的稳定性,有利于沿江城乡的防洪安全。然而,岸坡水下坡脚极易受水流淘刷,往往造成坡脚处根石失稳,坡面形成空白间隙,岸坡稳定性下降,甚至对堤防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抛石护岸的水毁现象十分必要。在原型观测及水槽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坡面空白间隙的发展,对抛石护岸的水毁破坏方式及水毁速率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坡面空白间隙的发展规律,阐述了平顺抛石护岸的水毁特征。

蔡峰[2](2021)在《粉细砂河床护岸工程基础防冲结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粉细砂河床岸坡由于受到洪水剧烈的冲淤作用,导致河道频繁改动,修建护岸工程是防止河岸淘刷、稳固河道的重要措施。河水对护岸工程基础的淘刷是工程稳定的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工程破坏的最普遍因素,因此粉细砂河床上护岸工程基础的防冲结构设计是保证工程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以塔河主要支流阿克苏河下游某堤防护岸工程为例,介绍了该护岸工程在处理粉细砂岸坡基础中较为成功的防护结构型式,对护岸工程的淘刷机理和基础防护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基础冲刷深度计算和护脚结构重要技术指标的选取提出探讨和建议,为此类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丽娟[3](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盐河护岸维护方案优选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水运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幅提高,内河航道通航里程逐年递增。航道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公益性基础设施,为内河水运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载体。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安全畅通的水路运输和应急状况下国家重大战略物资安全转运对内河航道管理与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河航道良性循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护岸作为内河航道整治建筑物,对防止航道淤积、维持通航保证率、防止后方土体坍塌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护岸基础设施功能发挥良好,必要的护岸维护是有效措施。因此,护岸维护是内河航道养护的重要实施内容,强化航道护岸维护水平十分必要。盐河航道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的主要网格线,盐河的畅通是保证连申线苏北段及淮河出海航道正常通航的必要条件。自2012年整治通航以来,年通货量逐年递增,发挥了重要的内河集疏运功能。但是,护岸作为整治建筑物,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多种反作用因素影响,导致少量航段护岸出现不良工况,现状堪忧,急需对护岸进行维护。因此,全面掌握盐河航段护岸的运行和损坏状况,有针对性提出护岸维护方案并进行优选和应用,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本文对盐河某航段的护岸运行现状及损坏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阅读文献和专家咨询,总结了护岸损坏的影响因素以及护岸损坏的内在过程;其次,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会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护岸维护等级进行划分,并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维护措施和维护方案的初步设计;然后,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动态经济评价方法,分析护岸I类维护方案的成本构成并计算、列表对比,通过层次分析法及yaahp软件构建护岸I类维护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分析数据获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通过价值工程优选出价值系数较高的护岸I类维护方案;最后,从工程全过程管理角度出发,分别针对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及护岸运行阶段提出了优选方案应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护岸维护方案功能指标评价体系,基于价值工程理论优选内河航道护岸维护工程设计方案,可为盐河航道以及其他内河航道在护岸维护方案优选和实施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也可以为其他内河航道的整治建设工程提供后期评估参考。该论文有图37幅,表28个,参考文献124篇。

谭玄[4](2019)在《抛石作用下沙枕土工袋破坏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沙枕结合抛石的工程结构在护岸、护滩(底)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以达到防冲促淤的效果。但施工时,抛石冲击作用易使沙枕发生破坏,从而影响工程效果。因此,为了研究抛石盖面沙枕的可靠性,本文建立了块石入水运动模型,并开展了以下试验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块石与土工袋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抛石磨圆度对沙枕破坏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现场抛石盖面沙枕试验研究。最后将理论计算、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结合,通过分析总结得到如下结论:(1)块石入水前作加速运动,入水后先作变速运动再作匀速运动。当抛投高度在0m时,块石入水后作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块石动量、动能逐渐增大直至恒定;当抛投高度大于2m时,块石入水后作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块石动量、动能逐渐减小直至恒定,随着块石粒径的增大,块石运动到匀速段的能量损耗率逐渐减小,但随着抛投高度的增大,能量损耗率逐渐增大。块石在变速阶段运动持续时间、持续距离随粒径增加、抛投高度增加而增加。(2)通过概化块石形状,用理想球体开展抛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小球粒径、抛投高度的增大,受到冲击后的沙枕袋材料强度与最大力伸长率均会减小,沙枕袋的损伤会逐渐增大,并分别拟合了冲击能量与材料强度折减、最大力伸长率折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通过抛石离心模型试验得到:当离心机加速度小于35g时,块石磨圆度对沙枕袋的损伤影响较大;当离心机加速度超过35g后,块石磨圆度对沙枕袋的损伤影响较小。(4)通过现场试验结合入水运动理论分析可以初步认为:在抛石过程中,如果抛投区域水深足够,块石能达到匀速运动,则沙枕不会发生破坏。若抛头区域水深不够,无法满足块石达到匀速运动所需要的水深,则沙枕极容易刺透破坏。若抛高在1m以内,即使抛投区域水深不够,沙枕也不会发生破坏。

费晓昕,张幸农,应强,牛晨曦,陈长英[5](2017)在《弯道抛石护岸水流特征及水毁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平顺抛石护岸在长江中下游应用最为广泛,能够增强堤岸的抗洪能力,保障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和沿江各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然而,护岸块石常常发生滑落导致护岸破坏。为了解其破坏机理,进行了不同岸坡坡度、不同块石粒径及大小、不同流速等条件下的水槽试验,从块石受力、弯道水流特征、块石位移特征及坍塌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抛石护岸的水毁,提出了抛石护岸破坏程度的判别指标并给出需要维护的时间点的建议。

张安琪[6](2017)在《水流淘刷作用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土质河岸受到长年累月冲刷导致的崩岸问题屡见不鲜,河岸边坡冲刷破坏一直是工程界和科研工作者关心的问题之一。在黑龙江省,由于边界河众多,我国一侧河岸的冲退,无时不刻蚕食的国土,崩岸给人民财产和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极限平衡法的丰富和发展基础之上,利用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Flac3D软件)和有限元法(Geo-studio软件)对土质岸坡稳定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边坡稳定的敏感度。研究了在水流冲刷作用下,河岸展宽和冲深数学计算模型,利用松花江某水文站2008-2010年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冲刷模拟计算。利用有限元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借助Geo-studio软件对土质岸坡稳态渗流条件下,考虑边坡内部应力应变的变化,探讨了水位升降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和内容如下:(1)河岸土质条件是崩岸发生的内在因素,水流条件是破坏发生的外在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各内在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坡角的敏感度为0.785,内摩擦角为0.561,粘聚力为0.417,容重为0.409,边坡坡角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其次,相比而言土的容重最小。(2)对一概化均质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发现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安全系数要大于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相比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无需对滑坡体受力情况进行假定,减少了误差,计算结果更为精确。(3)利用松花江2008-2010年相关水文地质资料计算的河流展宽和冲深结果表明,河岸在汛期冲刷较为剧烈,非汛期冲刷量较小。横向和纵向冲刷速率在2010年汛期达到了3.4 cm/d和3.1 cm/d。河道冲刷深度受河道含沙量变化影响较大,受水深和河道宽度变化影响较小。河道横向展宽受水深和河道宽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受含沙量因素影响较小。(4)随着坡前水位上升边坡稳定性逐渐增强,随着水位下降稳定性逐渐降低,河岸易在退水期发生失稳崩岸。随着水位的下降岸坡安全系数呈指数下降。水位降低速率越快,边坡稳定性越差,越快达到临界失稳状态。边坡坡脚处不断冲退,导致坡脚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变形量逐渐增大,稳定性逐渐降低。(5)雷诺护垫结构、砼铰接块结构、预制混凝土板结合保温衬砌结构等护岸措施应配合合理的护岸形式,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材料特性才能减轻季冻区河岸在受到水流冲刷、冻胀和冻融循环作用时的破坏。

曾丹[7](2017)在《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道崩岸是长江中下游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两岸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目前,对于长江崩岸的治理虽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护岸措施,随着工程实践表明,很多护岸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低成本护岸手段。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崩岸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了部分不同类型的护岸工程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岸机理及引发崩岸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淤沉管与混凝土膜袋综合治理和预防长江崩岸的方法。所谓自淤沉管是一种沉入近岸江底的长管,水流通过长管内部的消能装置,江水挟带的泥沙在管内自然沉降淤积,籍此充填长管增加自重,起到镇重作用。可将一根根长管垒成一个整体形成“垒管结构”,与混凝土膜袋配合使用,既起到替代抛石压重镇脚护岸的目的,又能够适应河床与岸坡变形,使之与河床、岸坡紧密贴合,进一步稳固岸坡,达到护岸的目的,长治高效。本文采用窦国仁泥沙计算理论得出泥沙沉降对水流流速的要求,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确定自淤沙管的减速装置和最佳减速效果的模型尺寸。在此基础上,选用九江市彭泽县棉船镇一长江流段为室外足尺试验地点,验证其淤沙效果。利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自淤沉管内部水流的流速和流态变化,进一步探讨自淤沉管的淤沙机理,证明它的减速效果。针对垒管结构形式对周边水流和河床泥沙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改进垒管结构对周边流体特性和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完善垒管结构,为将垒管结构赋诸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由星莹[8](2017)在《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区域地位优越,是我国唯一贯通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如何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使有利河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利河势得到全面改善,形成河势及岸线稳定,泄流通畅,航道、港域、水生态环境优良的河道,是当前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建国以来,已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危及堤防安全的崩岸段和河势变化剧烈的险段进行了系统治理。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河道演变分析,这些分析成果丰富了对河势调整规律及成因的认识。其中,不少研究学者认识到上游河势调整是下游河道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这种河势调整的传播影响范围可能包括下游相当长河段,与其它演变影响因素相比,上游河势条件有时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上游河势调整并不会一直向下游传播,存在部分河段能够阻隔这种传播效应,从而将上游河势调整的影响局限于某一区间内。长江中下游河道具有分汊河道与单一河道交错分布的特点,上游分汊河道河势调整后,是否会通过单一河道继续向下游传播,对长河段河势稳定意义重大。阻隔性河段的存在能够将长河段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部的河势调整不会影响至下游河段,这使得河道整治目标相对单一、治理对策相对简单。因此,通过系统梳理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段的实测演变资料,剖析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要素,明确阻隔性河段的定义、特征、成因及机理,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阻隔性河段定义。通过系统总结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过程中的传递和阻隔现象,分类剖析传递及阻隔要素,发现部分河段上、下游河势调整发生时间、调整方式、调整周期并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并非由上、下游河道河型不同或水沙条件不同引起的,而是中间河段自身特殊的河道形态及物质组成特征,使其能够在水沙条件变异时依然维持自身输沙平衡;在上游河势调整后,依然保持自身主流平面位置稳定,从而始终为下游河段进口提供稳定的入流条件,使上游河势调整无法影响至下游河段,这类河段被定义为阻隔性河段。(2)阻隔性河段特征。对比分析了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在平面、横断面、纵剖面形态、河岸稳定性、河床抗冲性方面的异同,总结阻隔性河段特征。基于丁坝头部分离旋涡及诱导流速理论,分析节点挑流前后断面流速分布的变化情况,阐明节点挑流机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各断面的不同水位下的河相系数标准差的沿程变化情况发现,非阻隔性河段存在标准差大于15的断面,而阻隔性河段的河相系数标准差均小于15;若形成阻隔性河段,河相系数小于4的断面的连续长度至少为3200m。建立断面流速分布计算式来估算近岸流速,基于Fukuoka方法,对比沿程各断面上层黏性土临界挂空长度与下层砂性土冲退距离,来评价二元结构岸坡的稳定性,成果表明,阻隔性河段不会发生单侧或双侧大幅度崩岸,总体稳定性好。(3)阻隔性河段成因。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的实质是主流平面位置及其持续时间的调整向下游传递。从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入手,建立河段进口主流平面位置经验计算式,分析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的主流摆动模式差异,揭示了阻隔性河段在河道周界物质组成、河道形态属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得主流摆动模式始终维持二线型。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系列的时序特征,发现非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短且有信号强烈的多个次周期,河势调整频率较高;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长,次周期信号震荡并不强烈,河势调整频率较低。(4)阻隔性河段作用机理。通过推导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发现,不同流量级下,阻隔性河段的河道边界约束力始终大于水流动力轴线摆动力,即便上游河势发生调整,本河段的河道边界始终能约束主流的摆动幅度。通过建立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中河床动力响应模型,并剖析传播及衰减机制发现,当上游河势调整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发生明显震荡,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趋势;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的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衰减的趋势,且摆型波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停滞,进而阻滞上游主流摆动向下游传播。(5)阻隔性河段分类识别与应用。提炼深泓摆动的影响因素包括:漫滩临界流量及持续时长、进口深泓摆动相对位移、节点挑流强度、河道宽深比、河漫滩相对宽度、希尔兹数等,建立历次深泓摆动距离与深泓摆动限制指标的经验关系,将长江中游27个单一河段划分为4个阻隔性河段;5个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10个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8个非阻隔性河段。对于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可采取恰当整治措施消除破坏河段阻隔性原因;对于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应注意防止不利变化导致原有阻隔性特征丧失;对于两个非阻隔性河段之间的长河段,应注意保证上、下游河势平顺衔接;对于阻隔性河段,应注意防止人为工程破坏河道天然阻隔性。

王延贵,匡尚富[9](2014)在《冲积河流典型结构岸滩落崩临界淘刷宽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岸滩落崩是最重要的崩塌形式之一,为了探讨落崩发生的过程和临界条件,通过分析单一、二元、沙质壤土夹层三种典型结构岸滩发生落崩的本质,利用水沙运动理论、岸滩稳定理论和水槽淘刷试验,深入研究了落崩发生机理与崩塌过程,建立了简单岸坡剪切崩塌和旋转崩塌临界淘刷宽度公式,并为水槽模型沙岸滩淘刷试验资料所验证。岸脚淘刷致使岸滩上部块体处于临空状态,当淘刷宽度大于临界淘刷宽度后,落崩将会发生;落崩临界淘刷宽度主要取决于岸滩土壤特性、淘刷位置、边坡形态及河岸裂隙深度等,与河岸高度和强度系数成正比,与岸坡裂隙深度和岸坡坡度成反比。

党祥[10](2012)在《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崩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长江中下游河道重大灾害之一,其发生较为频繁,危害十分严重。崩岸及其防治是河道开发与治理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对于崩岸机理的研究尚不成熟,以经验性总结为主,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严重缺失。因此,从崩岸分类和崩岸影响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崩岸机理进行研究,对于我国防洪减灾和江河治理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大型概化模型水槽试验,对河岸冲刷与崩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对崩岸机理展开了初步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较为全面的综述了河岸冲刷动力和崩岸类型,归纳总结了国外(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为研究对象)的冲刷和崩岸分类,以及国内(以长江中下游河道为研究对象)的崩岸类型,简要阐述了各种崩岸特征。2.崩岸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从宏观上对崩岸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探讨了崩岸影响因素的特点。3.通过静水和动水条件下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模拟了多种崩岸影响因素对崩岸的影响,对崩岸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主要结论有:(1)静水条件下的崩岸形式主要是以坍塌型崩岸为主,动水条件下则出现了洗崩、滑崩、块崩和坍塌型崩岸等多种崩岸形式。(2)河岸坡度越大,上下层厚度比值越小,河道内流量越大,崩岸越容易发生,崩塌的规模也越大。弯曲河道上的崩岸一般发生在凹岸顶部及其以下地段,且弯道崩岸强度要大于顺直河道。(3)坡前水位的上升下降会使河岸发生崩塌。水位上涨时发生崩岸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以滑崩为主;退水时崩岸发生比较迅速,且破坏规模较大,多以大规模块崩为主,退水速度越快,崩塌越明显。4.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形式主要有水上生态护坡(包括植被护坡、植被加筋护坡、网笼或笼石结构的生态护坡等),水下护脚(包括水下生态卵石笼或网膜卵石排)。

二、抛石护岸岸脚淘刷机理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抛石护岸岸脚淘刷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平顺抛石护岸水毁速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水毁表现形式
2 模型设计及试验方案
3 水毁速率分析
    3.1 防崩层影响
    3.2 流速影响
    3.3 抛投厚度影响
    3.4 坡度影响
    3.5 级配影响
4 结 论

(2)粉细砂河床护岸工程基础防冲结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护岸工程结构设计
    2.1 堤防断面结构
    2.2 护脚结构选择
    2.3 冲刷深度计算与护脚宽度
        2.3.1 冲刷深度计算
        2.3.2 护脚宽度确定
3 坡脚防冲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岸脚冲刷与排体防冲机理分析
    3.2 护脚宽度选取及问题
4 护脚排体参数应用与建议
    4.1 冲刷深度选取与应用
    4.2 排体宽度选择与应用
5 结语

(3)基于价值工程的盐河护岸维护方案优选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盐河某航段护岸运行现状及损坏过程分析
    2.1 盐河航道基本情况
    2.2 盐河某航段护岸运行现状
    2.3 护岸破损类型及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盐河某航段护岸维护等级划分及方案设计
    3.1 护岸维护等级划分目的及标准
    3.2 护岸维护等级划分方法及结果
    3.3 盐河某航段护岸维护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价值工程的护岸I类维护方案优选研究
    4.1 护岸Ⅰ类维护方案优选方法
    4.2 护岸Ⅰ类维护方案成本系数的计算
    4.3 护岸Ⅰ类维护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 护岸Ⅰ类维护方案功能系数的确定
    4.5 护岸Ⅰ类维护方案优选
    4.6 本章小结
5 护岸I类维护优选方案的应用研究
    5.1 提升项目决策阶段顶层设计重视度
    5.2 构建项目实施阶段目标考核机制
    5.3 推动项目运行阶段预防性养护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盐河某航段护岸Ⅰ类维护方案功能指标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2 内河航道护岸维护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抛石作用下沙枕土工袋破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抛石的研究意义
    1.3 抛石的研究现状
        1.3.1 抛石护岸工程研究
        1.3.2 护坡沙枕研究
        1.3.3 结构物入水冲击问题研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块石入水运动模型
    2.1 抛石入水运动分析模型建立
        2.1.1 块石入水前
        2.1.2 块石入水后
    2.2 块石入水运动规律分析
        2.2.1 入水前块石运动规律
        2.2.2 入水后块石运动规律
    2.3 块石动量变化分析
        2.3.1 块石入水前动量分析
        2.3.2 块石入水后动量分析
    2.4 块石能量变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冲击荷载作用下块石与土袋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1 试验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3.2 试验主要材料特性分析与试验装置
        3.2.1 河砂颗粒分析试验
        3.2.2 河砂相对密度试验
        3.2.3 沙枕袋材料特性分析
        3.2.4 冲压传感器
    3.3 试验流程
        3.3.1 试验材料准备
        3.3.2 试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质量-抛高-冲击力
        3.4.2 质量-抛高-接触时间
        3.4.3 质量-抛高-落深
        3.4.4 沙枕袋损伤分析
        3.4.5 能量-强度折减
        3.4.6 能量-伸长率折减
    3.5 顶破直径与顶破强力规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抛石磨圆度对沙枕破坏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4.1 离心模型试验的发展
    4.2 试验原理和相似比
        4.2.1 离心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4.2.2 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比
    4.3 抛石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4.3.1 试验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4.3.2 试验的主要技术路线
        4.3.3 试验材料与试验装置
        4.3.4 试验步骤
    4.4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1 抛投卵石试验结果及分析
        4.4.2 抛投碎石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抛投卵石与碎石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能量-强度折减-伸长率折减
        4.5.1 能量-强度折减
        4.5.2 能量-伸长率折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抛石盖面沙枕试验
    5.1 试验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水流淘刷作用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质岸坡崩岸机理相关研究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现状研究
        1.2.3 泥沙冲刷河道演变模拟现状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边坡冲刷破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 边坡冲刷破坏机理
        2.1.1 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2.1.2 河岸的失稳崩塌类型
        2.1.3 冲刷与河岸崩塌的关系
    2.2 冲刷破坏的影响因素
        2.2.1 河岸土质因素
        2.2.2 水流冲刷因素
        2.2.3 岸坡形态因素
        2.2.4 地下水因素
        2.2.5 其他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土质岸坡稳定性分析
    3.1 极限平衡分析法
        3.1.1 瑞典圆弧法
        3.1.2 简化Bishop法
        3.1.3 Janbu法
    3.2 极限分析法
    3.3 数值分析方法
        3.3.1 强度折减法
        3.3.2 边坡破坏标准判断
        3.3.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4 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4.1 敏感性分析原理
        3.4.2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冲刷条件下河道边坡稳定性研究
    4.1 边坡冲刷范围的计算
        4.1.1 河道横向展宽过程模拟研究
        4.1.2 河道展宽计算
        4.1.3 纵向冲刷深度计算
    4.2 实例资料冲刷过程分析
    4.3 水位升降与边坡冲深展宽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4.3.1 基本资料和相关假定
        4.3.2 坡前水位升降岸坡稳定性分析
        4.3.3 不同水位降速岸坡稳定性分析
        4.3.4 不同展宽和冲深岸坡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季冻区江河岸坡冲刷破坏防治
    5.1 季冻区岸坡冲刷破坏机理
    5.2 季冻区岸坡崩岸治理原则
    5.3 季冻区岸坡崩岸预测
    5.4 季冻区岸坡冲刷破坏治理方法
        5.4.1 常用护岸形式
        5.4.2 护岸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崩岸的研究现状
        1.2.1 崩岸机理研究现状
        1.2.2 护岸工程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2.4 泥沙起动速度研究现状
    1.3 近年来长江重大崩岸汇总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泥沙计算分析
    2.0 长江泥沙的基本特征
    2.1 泥沙起动速度的探讨
    2.2 泥沙止动速度的探讨
    2.3 棉船镇试验地点泥沙沉降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试验
    3.1 室内模型试验
        3.1.1 模型相似理论
        3.1.2 模型设计
        3.1.3 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对比
        3.1.4 小结
    3.2 室外模型试验
        3.2.1 室外模型的设计
        3.2.2 现场试验段选址
        3.2.3 模型试验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计算
    4.1 FLOW-3D软件介绍
        4.1.1 FLOW-3D流体运动控制方程
        4.1.2 FLOW-3D控制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4.1.3 FLOW-3D中的湍流模型
        4.1.4 自由表面的处理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计算区域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计算工况
    4.3 数值模拟结果
        4.3.1 第一类模型模拟结果
        4.3.2 第二类模型模拟结果
        4.3.3 第三种模型计算结果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垒管护岸结构研究
    5.1 垒管护岸结构的初步设计
    5.2 垒管结构数值计算
        5.2.1 第一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2 第二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3 第三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4 第四次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结果分析
        5.2.5 第五次模型的建立和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河型成因及判别研究进展
        1.2.2 河势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1.2.3 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现象
    2.1 流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
        2.1.2 水文条件及资料来源
    2.2 河势调整的传递现象
        2.2.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2.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2.3 汉口~湖口河段
        2.2.4 湖口~大通河段
    2.3 河势调整的阻隔现象
        2.3.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3.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3.3 汉口~湖口河段
        2.3.4 湖口~大通河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隔性河段定义及特征
    3.1 阻隔性河段定义
        3.1.1 河势调整的传递要素
        3.1.2 河势调整的阻隔要素
        3.1.3 阻隔性河段定义
    3.2 阻隔性河段特征
        3.2.1 平面形态特征
        3.2.2 横断面形态特征
        3.2.3 纵剖面形态特征
        3.2.4 河岸稳定性特征
        3.2.5 河床抗冲性特征
    3.3 阻隔性河段各特征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作用机理
    4.1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成因分析
        4.1.1 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平面位置差异
        4.1.2 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分析
        4.1.3 主流摆动模式分析及临界流量的确定
        4.1.4 主流摆动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的时序特征分析
        4.1.5 小结
    4.2 河势调整的阻隔机理分析
        4.2.1 河湾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计算式推导
        4.2.2 各控制要素对阻隔性河段的作用机理
        4.2.3 主流摆动力与边界约束力的对比关系
        4.2.4 小结
    4.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分析
        4.3.1 河势调整传递要素及传递特征
        4.3.2 河势调整的传递成因
        4.3.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
    4.4 主流摆型波的传播及衰减机制初探
        4.4.1 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河床动力响应理论模型
        4.4.2 主流摆型波在非阻隔性河段中的传播效应
        4.4.3 主流摆型波在阻隔性河段中的衰减效应
        4.4.4 主流摆型波传播及衰减规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及应用
    5.1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
        5.1.1 深泓累计摆动距离计算式的建立
        5.1.2 阻隔性河段分类指标的提取方法
    5.2 阻隔性河段分类成果
    5.3 阻隔性河段应用
        5.3.1 非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3.2 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3 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4 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现象
        6.1.2 阻隔性河段的特征、成因及作用机理
        6.1.3 阻隔性河段的分类识别及应用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冲积河流典型结构岸滩落崩临界淘刷宽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结构岸滩落崩模式
    1.1 河岸淘刷与落崩
    1.2 典型结构岸滩落崩
2 剪切崩塌临界淘刷宽度
    2.1 剪切崩塌稳定分析
    2.2 剪切崩塌的临界淘刷宽度
3 旋转崩塌临界淘刷宽度
    3.1 旋转崩塌稳定分析
    3.2 旋转崩塌临界淘刷宽度
4 河岸临界淘刷宽度公式的检验
5 结论

(10)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崩岸类型
        1.2.2 崩岸机理
        1.2.2.1 国内崩岸机理研究概述
        1.2.2.2 国外崩岸机理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2 河岸冲刷与崩岸类型及其特征
    2.1 河岸冲刷与崩岸的基本过程
    2.2 河岸冲刷动力与分类
    2.3 崩岸类型及其特征
        2.3.1 国外崩岸类型
        2.3.2 长江中下游河道常见崩岸类型
    2.4 本章小结
3 崩岸影响因素分析
    3.1 水流动力条件
        3.1.1 纵向水流冲刷作用
        3.1.2 弯道环流作用
        3.1.3 回流作用
        3.1.4 河岸地下水渗透作用
        3.1.5 波浪作用
    3.2 河床边界条件
        3.2.1 河岸组成及其形态
        3.2.2 河床组成
        3.2.3 河弯曲率
        3.2.4 滩槽高差
    3.3 人类活动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
    4.1 静水条件下二元结构河岸稳定性试验
        4.1.1 试验水槽介绍
        4.1.2 试验选材
        4.1.3 试验内容安排
        4.1.4 试验成果及分析
    4.2 动水条件下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
        4.2.1 概化模型试验的布设
        4.2.2 试验选材
        4.2.3 模型比尺设计
        4.2.4 试验内容
        4.2.5 试验成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新形势下护岸工程的发展
    5.1 长江中下游传统护岸形式介绍
    5.2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
        5.2.1 生态护岸工程现状
        5.2.2 长江中下游河道生态护岸形式
        5.2.3 生态护岸应用前景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抛石护岸岸脚淘刷机理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顺抛石护岸水毁速率试验研究[J]. 费晓昕,张幸农. 人民长江, 2021(11)
  • [2]粉细砂河床护岸工程基础防冲结构应用分析[J]. 蔡峰. 海河水利, 2021(05)
  • [3]基于价值工程的盐河护岸维护方案优选与应用研究[D]. 刘丽娟.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抛石作用下沙枕土工袋破坏特性研究[D]. 谭玄.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5]弯道抛石护岸水流特征及水毁试验研究[J]. 费晓昕,张幸农,应强,牛晨曦,陈长英. 水运工程, 2017(12)
  • [6]水流淘刷作用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 张安琪.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4)
  • [7]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D]. 曾丹. 南昌大学, 2017(02)
  • [8]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D]. 由星莹. 武汉大学, 2017(06)
  • [9]冲积河流典型结构岸滩落崩临界淘刷宽度的研究[J]. 王延贵,匡尚富. 水利学报, 2014(07)
  • [10]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试验研究[D]. 党祥. 长江科学院, 2012(04)

标签:;  ;  ;  

波纹护岸脚部冲刷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