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1022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一、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1](2012)在《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或称靶向性的药械联用技术。我国开展光动力疗法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已有逾三十年的历史,收治了大量病种和病例。本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得到1980~2012年期间有关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临床文献六百余篇,通过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随访时间、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全面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各类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光动力疗法在治疗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篇有指导意义的涉及各科疾病光动力疗法诊治应用情况的参考文献。

李波[2](2011)在《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二次手术的临床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二次手术的体会。方法对2007年2月至2010年9月23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再次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23例吻合口瘘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存活成功率82.6%(19/23),死亡率17.4%(4/23)。其中3例死于重建术后再次发生瘘,致患侧胸腔感染及全身衰竭;1例隐性冠心病急性发作而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吻合口瘘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确诊后有二次开胸手术指征者应争取尽早再手术,可提高吻合口瘘的治愈率。

张立玮[3](2007)在《高发区人群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显着的地域性分布是其流行病学突出特征,高、低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可达500倍。我国太行山南麓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管癌高发区,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贲门癌的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存在食管癌和贲门癌共同高发的现象。由于早期食管、贲门癌发病隐匿,不易发现,高发区就诊病例多为中晚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25%,花费巨大但治疗效果较差。因此,若要改变这种以治疗中晚期肿瘤为主的模式,降低食管、贲门癌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现阶段切实有效的防治途径。目前,内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学诊断是发现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探讨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筛选和建立用于早期诊断的生物学诊断指标是当前肿瘤防治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取太行山区上消化道癌高发现场,选定目标人群,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筛查研究队列和肿瘤防治数据库,对高危人群进行有计划内镜筛查,对发现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积极干预的同时,深入观察癌前病变微细形态,探讨食管、贲门癌发病危险因素,筛选和建立用于高危人群预警的生物学标志,以期为食管贲门癌高危人群监测、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重要基础。研究内容如下:①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内镜筛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明确贲门部病变分布情况,了解相关危险因素与各级病变检出率间的关系,为高发区肿瘤预防的开展提供线索;②通过部分内镜初筛个体间隔较短时间复查结果,分析食管及贲门癌前病变个体的滞留时间及自然演变进程,探讨间期癌发生的可能原因,寻找最佳的内镜筛查方案;③通过对比涉县食管癌及贲门癌发病率、死亡率情况,分析贲门癌流行强度及内镜筛查结果,并应用放大内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贲门病变局部粘膜微细形态结构,分析粘膜腺管开口类型与病理组织改变的关系,探讨放大内镜和扫描电镜辅助诊断贲门病变的可能性,以期提高内镜对贲门癌前病变的识别和检出,同时对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MR和APC方法进行内镜微创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尚存问题;④对食管、贲门癌患者进行炎症因子IL-8的SNP基因分型,初步明确高发区个体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危险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交互作用,试图界定具有某易感基因型并暴露于相关危险因素的高发区个体,作为肿瘤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并利用已知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干预,追踪观察;⑤为寻找简便、易行,敏感、特异的分子标志物用于无症状人群的初筛,应用SELDI-TOF-MS方法和蛋白芯片系统筛选并建立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浓聚高危人群,使高发区大规模人群内镜筛查更具有针对性。方法第一部分: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与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选择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丘陵地区河北省磁县固义乡21个自然村为筛查社区,以40-69岁人群为研究对象,建立队列并进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实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于2005到2006两年间,采用直接电子胃镜检查方法共筛查3660例。全部病例均行食管、贲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检查,全食管粘膜常规1.2%-1.5%碘液染色,将粘膜不染或淡染视为染色阳性,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多灶病变以病理诊断最重计入统计,对肉眼可疑但染色阴性病灶也应活检。另对贲门部病变详细记录其位点分布并取活检。全部标本双盲法病理组织学确诊。统计内镜筛查结果,分析内镜筛查率,判断碘染色对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确贲门部病变分布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与食管、贲门各级病变检出率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前病变自然史与内镜筛查间隔的研究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端,地处太行山南麓的三省交界处。本研究自2001年3月至2005年6月,在涉县固新、神头两乡的10个自然村对40~69岁居民行内镜筛查1514人,筛查率均达70%以上。对301例(19.9%)接受了首轮内镜筛查者间隔1-50个月时间进行了复查,方法同本研究第一部分,前后对比检出结果以观察进展较快个体癌及癌前病变的滞留时间、了解多点起源和一次性筛查的漏诊情况,用以指导筛查实践。第三部分: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流行强度分析与内镜早诊早治研究2000年至2004年在食管癌高发区普查时对涉县贲门癌进行单独登记,统计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并将涉县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的两率(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相邻磁县和林县进行比较,分析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所占比例,并结合上述地区三种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检出数据,判断内镜对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能力。应用Olympus GIF-Q240Z型放大电子胃镜辅以3%乙酸染色观察贲门粘膜微细形态,分析粘膜小凹类型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同时行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以了解病变发展的形态学变化。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测贲门部病变H.pylori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比较其在12点位和6点位的感染率的高低,探讨贲门各类病变不同位点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对内镜检出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EMR和APC两种,治疗后定期复查,追踪随访以评价疗效。第四部分:IL-8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来自河北高发地域3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squamous carcinoma, ESCC)、340例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c adenocarcinoma,GCA)和404例正常对照,均经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及H.pylori检测。收集其个人史、疾病史、上消化道癌家族史,并排除自身存在其它恶性肿瘤史。抽取2ml外周静脉血,经柠檬酸钠抗凝,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PCR-RFLP)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8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任选显示不同基因型的标本进行DNA测序。比较各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与预期值并进行卡方检验行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的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计算经年龄、性别校正的相对风险度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第五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及其筛查价值研究标本取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高发区磁县、涉县筛查人群及门诊患者,均经内镜碘染色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选取检出的26例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Esophageal mild dysplasia, EDYSⅠ)、26例中度不典型增生(Esophageal moderate dysplasia, EDYSⅡ)、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Esophageal severe dysplasia,EDYSⅢ)、15例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36例进展期食管癌(Advanced esophageal carcinoma,AEC)、21例贲门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Gastric-cardia mild dysplasia,GDYSⅠ)、10例中或重度不典型增生(Gastric-cardia moderate or severe dysplasia,GDYSⅡⅢ)、34例GCA患者,另随机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38例NOR一并纳入本研究。采用CM10蛋白芯片及SELDI-TOF-MS技术检测其血清蛋白质谱,结果采用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蛋白芯片数据分析系统(Zhejiang university cancer insititute Proteinchip data analysis system,ZUCI-PDAS)软件包分析,对每个质荷比峰值做Wilconxon秩和检验,选出p值最小的10个峰进一步分析。将10个峰的任意组合用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输入,选出Youden指数最高的组合作为候选标志物,分别建立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并用留一法交叉验证作为评估模型判别效果的方法。结果第一部分: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与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直接内镜筛查3660人,筛查率达71%。食管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和浸润性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1.9%、2.1%、0.4%、0.8%和0.3%;贲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和浸润性癌的检出率分别为1.1%、0.4%、0.2%、0.2%和0.2%。2无论食管和贲门,各级不典型增生及癌的检出率都随年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食管x2 =130.9,P=0.00;贲门x2 =40.0,P=0.00)。3早期食管癌100%(31/31)碘染阳性,重度不典型增生93.8%(15/16)碘染色阳性,正常及炎症组食管粘膜19.9%碘染色阳性。前两者合并与正常及炎症组碘染色阳性比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169.8,P<0.01)。4内镜检出贲门癌前病变62例,病变位于12点3点位占69.4%(43/62),其他点位占30.6%(19/62),点位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癌检出8例,位于12点3点位占87.5%,其他点位占12.5%(1/8),点位分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在男性、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吸烟者中的检出率总体上分别高于女性、家族史阴性、不吸烟者(χ2值分别为17.0、22.7、15.8,P值分别为0.005、0.000、0.007),但饮酒史与检出率无关(χ2 =4.5,P=0.5)。6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在男性和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中检出率总体上分别高于女性和家族史阴性者(χ2值分别为34.6和14.3, P值分别为0.000和0.004),吸烟和饮酒史与检出率无关(χ2分别为8.2和7.5,P值分别为0.16和0.19)。第二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前病变自然史与内镜筛查间隔的研究1内镜初筛1514例,间隔1-50个月复查301例,其中进展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粘膜内癌及浸润性癌共16例。2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1例首检为正常,间隔13个月检出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首检为基底细胞增生,间隔7个月检出,4例首检为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个月、4个月、4个月、10.5个月检出,1例首检为中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2.5个月检出。3原位癌及粘膜内癌(6例)中:1例首检为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48个月检出,2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4个月、13个月检出2例,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间隔3.5个月、9个月、17.5个月检出。4浸润性癌(3例)中:1例中度不典型增生,间隔50个月检出,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间隔14个月和19个月检出。第三部分: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流行强度分析与内镜早诊早治研究1贲门癌流行病学调查1.1涉县贲门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涉县2000-2004年贲门癌发病率男女性分别为69.9/10万和41.5/10万,死亡率为54.3/10万和33.2/10万。与食管癌、胃癌合计占全身恶性肿瘤死亡率的78.7%和71.9%,发病率的79.8%和68.6%。1.2涉县上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出情况比较涉县、林县和磁县应用内镜碘染色指示性活检的方法对40-69岁人群筛查,贲门粘膜内癌检出率分别为0.6%、0.7%和0.1%。其中涉县、林县贲门粘膜内癌和食管原位癌检出率的比例约1:4;涉县、磁县贲门腺上皮和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的比例也约为1:4;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贲门也远低于食管。2贲门部病变粘膜微细形态、超微结构观察及H.pylori感染情况2.1放大内镜观察贲门部病变粘膜微细形态将A、B、C、D四种粘膜小凹类型和贲门浅表性炎、活动性炎、萎缩性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种小凹类型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之间关系密切。本组病例中肠上皮化生的粘膜小凹类型可表现为B、C、D型,其中C型所占比率最高66.13%(41/62),与B、D型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本组不典型增生病变共23例, C型占48.0%(11/23), D型占21.7%(5/23),E型占30.4%(7/23),其中E型在重度不典型增生中所占比例达64.28%(5/7),明显高于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P<0.05)。早期贲门癌粘膜小凹均为E型改变,为100%(11/11)。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三组病变与小凹类型变化进行列关联检验,χ2=10.31,pearson系数=0.644,P值<0.05。2.2扫描电镜观察贲门病变粘膜小凹的超微结构改变扫描电镜的低倍镜观察粘膜小凹随着分型的变化,逐渐延长和不整,从较规则的点状、棒状到树枝、斑块状直至不规则状甚至结构消失。扫描电镜高倍观察:A型粘膜小凹呈规则的圆形,由2-4个细胞相互围成,细胞形态规整,排列整齐,表面附微绒毛;B型粘膜小凹呈短棒状,围成粘膜小凹的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形态及排列变化不大,开口变形;C型粘膜小凹呈树枝状,围成粘膜小凹的细胞数目进一步增多,使粘膜小凹弯曲变形呈长裂隙状,由中心至四周腔隙逐渐变细,细胞排列不整;D型粘膜小凹呈斑块状,围成粘膜小凹的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少量细胞变性坏死;E型粘膜小凹结构破坏,细胞变性坏死明显,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断面图像显示腺管壁柱状上皮细胞呈砖墙样排列,细胞易脱落。2.3贲门病变H.pylori感染情况贲门癌及癌前病变与H.pylori感染关系密切(χ2=32.35,P值<0.05),各级病变中以活动性贲门炎的H.pylori感染率(81.8%)最高。全部病例均分别在贲门12、6点位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2点阳性在全部阳性中所占比率为96.48%,6点阳性比率为65.10%;两位点H.pylor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18,P值<0.05)。3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结果本组55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贲门脊根部即小弯偏后壁处(12点至3点位)43例占78.18%;病灶位于其他部位(前壁、大弯侧)12例占21.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行EMR治疗患者病灶完全切除者11例占73.3%,其余4例残余病灶术中行APC烧灼治疗。40例APC治疗病例首次治疗均覆盖病灶全部范围,早期癌平均治疗次数为2.9次,癌前病变为1.9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7.5%和100%。EMR治疗前后病理比较发现,术前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术后证实1例为粘膜内癌;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证实2例为粘膜内癌。全部治疗病例中9例发生出血,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按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后每年内镜复查一次随访。第四部分:IL-8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1 PCR-RFLP分型显示,贲门癌组A等位基因频率(49.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1%),χ2=6.260,P值为0.01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食管癌组各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未见显着性差异。GCA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9 ,P=0.043)。ESCC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2 IL-8基因型与食管、贲门癌危险度的比较:纯合突变基因型AA在GCA组中出现频率(24.7%)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18.3%) ,经性别、年龄、吸烟、上消化道癌家族史和H.pylori感染因素校正后OR=2.014,95%CI=1.017-3.990。在ESCC组中AA基因型出现的频率(15.6%)比正常人(18.3%)也有降低趋势(OR=1.901, 95%CI=0.952-3.79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IL-8基因型分布与食管、贲门癌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3.1吸烟阳性组中未发现各基因型的改变与ESCC、GCA的发病风险有关,非吸烟组健康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与ESCC、GCA组相比差异也无显着性(P>0.05);3.2 UGIC阳性组,ESCC(23.1%)和GCA组(19.8%)的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3.8%),P值均<0.05。以纯合野生基因型TT为参照,AA基因型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ESCC、GCA的发病风险显着升高,经性别、年龄、吸烟、H.pylori(GCA组)校正后的OR值分别为2.378,(95%CI=1.075-5.258),14.895(95%CI=2.889-76.516)。而在UGIC阴性组,各基因型频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3.3 H. pylori感染阳性组,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7,以TT基因型为参照,AA基因型H. pylori感染阳性个体GCA的发病风险显着升高,经性别、年龄、吸烟、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为3.520(95%CI=1.249-9.918),而在H. pylori感染阴性组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第五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及其筛查价值1食管病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的建立1.1应用SELDI-TOF-MS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分别建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共九个,即诊断模型EDYSⅠvs NOR、EDYSⅡvs NOR、EDYSⅢvs NOR、EEC vs NOR、AEC vs NOR、EDYSⅠvs AEC、EDYSⅡvs AEC、EDYSⅢvs AEC、EEC vs AEC。1.2诊断模型EDYSⅠvs NOR、EDYSⅡvs NOR、EDYSⅢvs NOR、EEC vs NOR、AEC vs NOR的特异性(Specificity,Spe)分别为92.11%、84.21%、81.58%、81.58%、89.47%,敏感性(Sensitivity,Sen)分别为42.31%、73.08%、45.45%、80.00%、83.33%。1.3诊断模型EDYSⅠvs AEC、EDYSⅡvs AEC、EDYSⅢvs AEC、EEC vs AEC的Spe分别为92.31%、80.77%、90.91%、73.33%,Sen分别为80.56%、83.33%、94.44%、91.67%。1.4在上述诊断模型中,质荷比峰Mass/Charge(M/Z)值4291、4975、5644、5664、8775Da重复出现。2贲门病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的建立2.1应用上述技术分别建立贲门癌及癌前病变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共六个,即诊断模型GDYSⅠvs NOR、GDYSⅡⅢvs NOR、GCA vs NOR、GDYSⅠvs GCA、GDYSⅡⅢvs GCA、GDYSⅠvs GDYSⅡⅢ。2.2诊断模型GDYSⅠvs NOR、GDYSⅡⅢvs NOR、GCA vs NOR的Spe分别为86.84%、100%、94.74%,Sen分别为61.90%、90%、88.24%。2.3诊断模型GDYSⅠvs GCA、GDYSⅡⅢvs GCA的Spe分别为90.48%、80.00%,Sen分别为88.24%、91.18%。2.4诊断模型GDYSⅠvs GDYSⅡⅢ的Spe为100%,Sen为80.00%。2.5在上述诊断模型中,质荷比峰M/Z值3271、6891、8571Da重复出现。结论第一部分: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与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1在高发区大人群中,以直接内镜检查结合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作为筛查手段,确能有效地检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2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在12点3点位的检出率,与其他位点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提示在高发区筛查中重视对上述高发位点的观察和活检,可提高癌前病变的检出。3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在男性、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吸烟者中的检出率高于女性、家族史阴性、不吸烟者,但饮酒史与检出率无关。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在男性和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中检出率高于女性和家族史阴性者,吸烟和饮酒史与检出率无关。4提高高发区人群对内镜筛查的认知度和依从性,采取切实措施动员相对高危个体进入筛查,可进一步提高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第二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自然史与内镜筛查间隔的研究1大人群内镜筛查后纵向监测观察发现间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分析原因有三:①癌前病变的滞留时间个体差异比较大,部分病例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较快;②多点起源造成的同时或异时性异位再发的;③首次筛查的漏诊。2高危人群筛查应避免一次性大范围筛查多见,后续复查跟不上的做法,尤其应适当缩短癌前病变的筛查间隔,克服一次性筛查的漏诊和片面性。3本组建议初筛为炎症、基底细胞增生和轻度不典型增生间隔二至三年复查一次,中度不典型增生及以上个体应半年至一年内复查一次。这一方案有待于在深入研究食管、贲门癌前病变自然史与临床发癌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第三部分: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流行强度分析与内镜早诊早治研究1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存在贲门癌共同高发的现象,重视对贲门癌的防治研究是整体上降低该地区上消化道癌两率的关键。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相对较低,提高内镜检出和识别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放大内镜对贲门病变粘膜小凹类型的判定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密切相关。依据粘膜小凹类型指导活检,有助于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C型粘膜小凹是肠上皮化生的特征性表现。小凹类型由C→E型显示不典型增生程度逐渐加重,E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的特征性表现。3贲门病变与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以活动性贲门炎的H.pylori感染率最高,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是贲门炎的危险因素。其中12点位阳性率高于6点位,提示了贲门癌高发位点H.pylori高感染情况的存在。4扫描电镜清晰地显示从正常到早期贲门癌各阶段的粘膜小凹超微结构,对研究放大内镜观察到的粘膜小凹类型变化形成机理具有指导意义。5 EMR和APC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在高发区是值得推广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应将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纳入治疗范围。粘膜下注药可做为治疗方式选择的方法之一。第四部分:IL-8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1携带IL-8-251AA基因型个体显着增加贲门癌发病风险,食管癌患者发病风险与IL-8-25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无相关性。2上消化道癌家族史阳性是食管、贲门癌的易感因素,家族史阳性携带IL-8-251AA基因型的个体贲门癌的发病风险显着增高,食管癌患者虽未提示基因型与之发病有关,但有遗传家族史背景的个体AA基因型成为易感因素。3 H.pylori感染是贲门癌发病的危险因素,H.pylori感染阳性携带IL-8-251AA基因型的个体显着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4吸烟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与贲门癌的发病风险不明显,尚未发现IL-8各基因型与吸烟状况存在交互作用。第五部分: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及其筛查价值1.本研究利用SELDI-TOF-MS技术检测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变化,结合支持向量机算法共建立十五个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其中十个模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双高。2.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重复出现的五个质荷比峰(M/Z值为4291、4975、5644、5664、8775Da)对食管病变有相似分类作用;三个质荷比峰(M/Z值3271、6891、8571Da)对贲门病变有相似分类作用,可能是与食管、贲门癌变过程密切相关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3.本课题采用的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是一种新分类技术,相对于常用的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优点在于实现了统计学习理论中的结构风险最小化,从而具有较好泛化能力,确保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上述蛋白指纹图谱模型,能良好区分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和正常对照,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其重复性和有效性;对实验中检测到的大量有差异质荷比峰,如能开展分离、纯化、鉴定等后续工作,对高发区大人群的初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毛永红,马玉龙,吕利成,刘珍,赵志敏,毛学正[4](2003)在《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蓝斌,李木泉,罗友雄[5](1998)在《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外科治疗》文中提出目的:为总结高龄食管贲门癌病人外科治疗经验,进一步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资料(食管癌9例,贲门癌24例)。结果:高龄患者术前多伴发心肺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7.3%),以肺部感染为主;五年生存率:食管癌25%,贲门癌27.3%。结论:对高龄食管贲门癌的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手术适应证应全面衡量患者的生理年龄及病灶情况;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管理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

尹年太,程瑞,张根庆[6](1997)在《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术治疗的经验》文中指出我院自1986年~1995年对492例来自全国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者,应用“自制多功能食管扩张器”(已获国家专利:ZL95215610.5)和Japan-dilator进行扩张术加药物治疗(中药:开膈散、通关口服液),有效率98%,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为0。这种方法对各类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均感满意,尤其适用于老年、体质差者,可避免再次开刀施行手术狭窄成型或切除狭窄再吻合的痛苦或手术死亡的危险。这种自制“多功能食管扩张器”,吸取国内外扩张器的优点,克服其不足之处,设计合理、痛苦小、并发症少、扩张力度大、效果好。对吻合口重度狭窄者扩张术前辅以中药,疗效理想。本组病例,不包括癌复发。

陈晓峰,董文忠,赵九恩[7](1994)在《食管、贲门癌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附74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贲门癌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附74例报告附院肿瘤科(046000)陈晓峰,董文忠,赵九恩我科从1983年5月~1990年4月行食管、贲门癌手术713例,切除675例,切除率94.6%,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74例,本文分析该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

李国仁[8](1986)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手术处理》文中提出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可发生许多并发症,文献统计其发生率为8.1~27.5%,其中部分并发症需再手术治疗。本文主要复习1965年1月~1985年2月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包括肿瘤防治研究)报道的资料,对8种常见再手术的原

郭艳蕾[9](2016)在《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护理》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处理情况。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84例患者手术成功切除79例,死亡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结论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术期加强处理是保证手术成功治疗的关键。

孙春晓[10](2015)在《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处理情况。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84例患者手术成功79例,死亡5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结论老年食管贲门癌围术期加强处理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二、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理和技术
    一、光敏剂
    二、光源和光传输
    三、氧合作用
    四、剂量
临床应用
    一、皮肤肿瘤和癌前病变
    二、头颈部肿瘤
    三、脑部肿瘤
    四、肺部肿瘤
    五、消化系统肿瘤
    六、膀胱癌
    七、妇科肿瘤
    八、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
    九、鲜红斑痣
    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十一、尖锐湿疣
    十二、痤疮
    十三、牙周病
    十四、消化道黏膜血管病变
结语和展望

(2)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二次手术的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吻合瘘的诊断
    3.2 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

(3)高发区人群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高发区人群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内镜筛查与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前病变自然史与内镜筛查间隔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食管癌高发区贲门癌流行强度分析与内镜早诊早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IL-8 基因多态性与食管、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及其筛查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早诊早治研究现状与进展
综述二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白细胞介素-8 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4)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年龄
    1.2 肿瘤部位
    1.3 手术切除率
    1.4 术后病理
    1.5 死亡率
    1.6 手术方式及食管胃重建方法
    1.7 切缘癌残留及肿瘤旁区域淋巴结转移
    1.8 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
2 讨论
    2.1 提高外科手术技术, 彻底切除肿瘤
    2.2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2.2.1 吻合口瘘:
        2.2.2 吻合口狭窄:
        2.2.3 伪膜性肠炎:
        2.2.4 乳糜胸:

(9)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式
    1.3 围术期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手术方式
    1.3 围术期处理
        1.3.1 术前患者接受常规肺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 心肺功能差患者, 应在术前做好预防措施, 防止术后恶性并发症发生。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 可经胸部CT查胸腔情况。合并心血管、高血压者, 需先控制血压水平, 之后给予患者心脏保护剂, 改善血液循环, 并采取措施保护心肌功能。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者术前应叮嘱患者禁烟, 并用超声雾化吸氧、止咳、祛痰、深呼吸训练, 改善肺通气功能, 抗生素用药治疗1~3 d, 抑制肺部炎性反应。低蛋白血症患者用药改善, 高血糖患者用药控制血糖水平。
        1.3.2 术中保证麻醉用药的稳定性, 有效监测生命体征, 并用双腔气囊导管保障双侧肺进行气体交换, 防止术侧肺受损。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情况而确定, 原则上采用肿瘤切除术。尽量减少手术时间, 关胸前彻底吸痰, 并且应进行有效的肺组织复张处理, 防止术后感染、肺不张情况。术后不用催醒剂, 防止药物催醒患者拔管后, 处于呼吸抑制状态而诱发呼吸衰竭。术后可选择镇痛药泵效果良好。
2 结果
3 讨论

四、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疗法在中国的应用与临床研究[J]. 李黎波,李文敏,项蕾红,秦中平,王洛伟,林尽染,马英,罗荣城,黄正.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2(05)
  • [2]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二次手术的临床探讨[J]. 李波. 中国临床研究, 2011(06)
  • [3]高发区人群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研究[D]. 张立玮. 河北医科大学, 2007(06)
  • [4]食管(贲门)癌1022例外科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J]. 毛永红,马玉龙,吕利成,刘珍,赵志敏,毛学正.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3(06)
  • [5]70岁以上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外科治疗[J]. 蓝斌,李木泉,罗友雄. 癌症, 1998(02)
  • [6]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术治疗的经验[J]. 尹年太,程瑞,张根庆. 医师进修杂志, 1997(04)
  • [7]食管、贲门癌术后近期并发症分析附74例报告[J]. 陈晓峰,董文忠,赵九恩. 长治医学院学报, 1994(04)
  • [8]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手术处理[J]. 李国仁. 中华外科杂志, 1986(10)
  • [9]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护理[J]. 郭艳蕾.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1)
  • [10]老年食管贲门癌的围术期处理[J]. 孙春晓.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7)

标签:;  ;  ;  ;  ;  

1022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