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的力学分析(一)——期货指数价格基本方程

金融衍生品的力学分析(一)——期货指数价格基本方程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学方法分析(Ⅰ)——期指价格基本方程(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琦[1](2021)在《基于动力学方法的期权定价模型修正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邓俐伶[2](2019)在《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市场的波动率是影响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策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外学者和金融实务从事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不仅直接威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我国市场虽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如何对波动率进行估计和预测,从而有效地应对各种金融理论和实务问题,是控制和防范潜在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波动率的描述步入高频时代。Andersen等(2001,2003)提出用日内高频收益的平方和来对波动率进行直接测度,这种方法称为已实现波动率(Realized Volatility,RV)。同时,资产的高频收益在日内近似连续的某些时间节点上可能发生突变,这种行为称为跳跃。Barndorff-Nielsen和Shephard(2004)在已实现波动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日内跳跃行为的检测。大量研究表明,跳跃对资产波动率的刻画和预测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具体形式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较为一致的观点。因此,本文尝试从多种不同角度对跳跃的类型进行区分,并通过已实现波动率模型进一步分析在预测中起主要作用的跳跃成分。同时,随着衍生产品的活跃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市场间的联动关系和风险传导机制逐渐受到关注,不同资产或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共跳(Cojumps)也日益成为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部分研究表明共同跳跃对波动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显着改进对波动率的预测。相比单个资产的跳跃,对多个资产共跳的研究目前非常有限,且基本都没有对共同跳跃的符号方向、发生时间及风险来源等可能影响波动率的因素作出进一步分析。因此,本文在跳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对不同类型的共跳成分进行识别,并考察在波动率的预测过程中共同跳跃所表现出的性质有何异同。在高频波动率的度量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综合考虑两种效应的影响,构建最优估计量是对波动率进行建模的首要问题。同时,日内效应的存在可能导致跳跃的过度识别,选择有效的检验方法,是研究跳跃与共跳对波动率影响的必要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沪深300股票指数、股指期货及部分上证指数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关于跳跃和共跳的HAR-RV模型,并从波动的非对称性(杠杆效应)、隔夜因素及系统性因素等三个维度展开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模型构建与方法选取。在波动率的度量方法上,综合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的影响,构建日内无加权已实现波动率、日内加权已实现波动率、扩展已实现波动率及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等四种估计量作为建模变量;在跳跃的检验方法上,通过理论推导了 S-BNS检验的改进形式——WS-BNS检验的统计性质,并构建了关于共同跳跃的BW检验准则。第二,波动率与跳跃的特征分析。首先对可能导致波动率与跳跃出现不同特征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类型的跳跃变差,并建立相应的HAR-RV-CJV模型;接下来对上述四种已实现波动率分别建立HAR-RV模型并进行拟合能力的比较。实证结果显示:波动率和跳跃均存在较强的集聚效应,且波动率具有明显的长记忆性和异质性。对沪深300股指和期指市场来说,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H)是最优估计量,而对于上证综指,对全天收益进行加权处理的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是波动率的最佳估计。第三,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在HAR-RV-CJV模型框架下,分别从非对称性、隔夜信息及系统性因素等三个角度分析跳跃在波动率预测中的作用。跳跃对波动的非对称性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并且在不同阶段发生了方向上的反转。价格对隔夜信息的反应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隔夜跳跃的影响大于日内跳跃,隔夜跳跃能够传导至当日日内和次日隔夜。第四,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基于BTL检验和WS-BNS检验的BW检验是最优的非参数检验方法。首先在该检验下对共跳及共跳协变差的性质进行了综合分析,接下来在HAR-RV-JCOV模型框架下,分别考虑共跳的符号方向、发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实证表明:1、共同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同样具有非对称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具有阶段性和反转特征。2、共跳的隔夜特征非常明显,隔夜共跳对下一期波动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与跳跃不同的是,在股指市场隔夜共跳并不能传导至当日日内,因此实证结果并不支持期指市场对股指市场存在波动溢出。3、总体来说,周期性行业指数的系统性共跳对下一期波动率具有显着正影响,而非周期性行业指数的系统性共跳则具有显着负影响或影响不明显;同时,系统性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第五,符号共跳协变差是基于符号跳跃所构建的关于符号共跳的新的估计量。通过基于滚动预测技术的SPA检验发现,符号共跳协变差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的样本内拟合能力和样本外预测精度,从而改进对波动率的预测。本文基于沪深300股指、期指和上证指数的高频数据,研究引入跳跃和共跳的波动率预测方式,在资产定价、投资组合及风险管理等金融理论和实务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理论层面,分别对跳跃和共跳建立具有不同效应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其中对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形式和跳跃检验方法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高频波动率的方法体系。由于波动率的估计和预测在金融计量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波动率的建模入手研究各种复杂因素对波动率的预测作用,对我国市场的定价、投资和风险预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实践研究中,波动率的有效预测有助于投资者深刻认识市场微观结构因素和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在进行有效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最优组合策略。不同市场或不同指数之间的价格共跳与影响整个市场的宏观信息冲击关系密切,研究波动的共跳特征有助于分析市场间的信息溢出及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不仅可以帮助金融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了解风险来源和建立预警机制,而且可以为投资者优化决策、规避风险提供指导。与现有研究单独考察跳跃、共跳、杠杆效应、隔夜信息及系统性风险等因素不同,本文在非参数检验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上述等因素对高频数据中波动率的预测效果进行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检验跳跃的方法上对非参数检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由于U型效应的存在,可能产生跳跃的过度识别,影响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尝试拓展了单一检验方法的限制,提出BW检验,并对跳跃的识别效率及其在波动率预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二,将系统性共跳引入波动率的预测模型,考察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跳跃行为对未来波动率的影响,并在对波动率的研究中尝试考虑共同跳跃的方向符号,对共同跳跃是否也具有杠杆效应这一问题进行了检验。同时,进一步构建了新的符号共跳变量——符号共跳协变差,并通过SPA检验分析加入符号共跳协变差对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的影响。第三,在跳跃和共跳的研究中考虑了隔夜信息的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隔夜跳跃的日内传导性,本文分别对日内波动、隔夜波动和整体波动三种不同成分进行建模,并分别就隔夜跳跃(共跳)和日内跳跃(共跳)对波动率预测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尝试在波动率度量中综合考虑日内效应和隔夜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加权处理的同时兼顾隔夜尺度,且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袁媛[3](2019)在《股指期货交易机制调整对现货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2015-2017年三次股指期货交易机制重大调整前后两个月的1分钟高频数据,着眼于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建立以VECM为核心的价格引领模型研究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贡献;设计基于非参数检验方法的波动跳跃指标体系探讨期现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利用ACD-EGARCH模型对不同市场波动率背景下的股指期货是否改善现货市场微观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股指期货在期现价格引导关系中起主导作用,股指期货受限后,股指期货对指数现货价格贡献度显着降低,两次股指期货松绑后,均表现为价格贡献度回升明显;股指期货受限前期现市场存在双向波动信息溢出,但是仅有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存在单向的负跳跃溢出,双方均不存在正跳跃溢出,不支持“股指期货在2015年的牛熊市中推涨助跌”的观点,证明了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股指期货在不同市场波动率背景下均能降低现货市场波动率,且新进入的投机者比信息交易者贡献更高的波动率;而只在平稳市背景下,股指期货能增强现货市场流动性,在波动市背景下,股指期货吸引的信息交易者超过现货市场增加的非信息交易者,现货市场流动性减弱。建议在平稳市背景下恢复股指期货的常态化交易,但需要防范利好消息和投机者入市对市场波动率的冲击风险。

丁逸俊[4](2018)在《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地对原有交易制度进行完善、拓展和创新。然而在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的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异动现象依然频繁发生。本文指出,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暗含了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缺陷。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机制创新的不断涌现是改善我国证券市场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监管机构在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实施和调整过程中的不恰当的制度安排却加剧了证券市场的不稳定。交易机制的研究对象上,本文以融资融券不对称、股指期货交易限制为切入点,探讨了融资融券不对称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以及异常波动时期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跨市场流动性正反馈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从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阐述了交易机制在实施和调整中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进而对股票定价效率、流动性等市场质量产生影响的微观机理。首先,本文在异质投资者静态均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股票真实内在价值作为评判价格发现效率的基准。在考虑融券卖空限制与否的同时引入融资买入机制,以此考察融资融券的多空不对称程度对定价效率的影响。随后,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长期以来的多空不对称问题为背景,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不对称与股票定价效率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数理模型得到的结论。本文认为,融券卖空限制并不会必然导致股票定价效率的下降。然而,随着异质投资者之间预期信念的差异的增大,且融资融券信用交易使用规模逐渐扩大后,融资融券交易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放大,显着损害了股票定价效率。其次,本文把交易机制的影响从单一现货股票市场拓展到了现货和期货的跨市场状态上。在现有研究流动性黑洞问题的“理性恐慌“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的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可变的静态均衡模型,并且在此模型中引入了一类跨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者。理论模型指出,在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交易限制的情况下,投资者出于理性恐慌心理倾向于在指数下跌期间抛售持有的现货头寸,而这一抛售行为反过来又造成了指数流动性的进一步枯竭,形成极端下跌事件的自我实现。随后,本文通过实证检验了异常波动时期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流动性正反馈效应,验证了监管限制可能引发的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风险传导和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数理模型+实证检验”的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以往研究学者很难在事前评估特定市场环境下交易机制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本文注意到,现有文献对金融市场质量的研究较少关注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然而,金融创新所带来的保证金交易制度、跨市场交易机制等都会使得期货和现货交易具有路径依赖特征,甚至使得证券的资产定价、风险对冲等功能失效。本文在传统的“数理模型+实证计量”的基础上,运用计算仿真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市场结构和状况下交易机制的有效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理模型和实证计量在研究此类问题上的不足。另外,仿真实验使本文得以从“股票定价效率、市场风险对冲等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发挥”的角度作为评估市场质量和交易机制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拓展了现有市场质量研究的范畴。运用计算仿真实验的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存在单一风险资产的股票仿真交易平台,在个体投资者建模时加入了仿照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融资融券信用账户,使得投资者可以模拟融资融券的保证金账户进行交易,以此探讨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本文认为,一个制度设计合理的、规模不断发展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能够有效提升我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本文在单一风险资产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一个存在期货和现货的跨市场股票仿真交易平台,探讨了市场异常波动时期股指期货交易限制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对于股指期货的交易限制措施在短期内有效。然而,中长期内限制措施割裂了现货和期货之间的联系,无法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基本功能。本文为监管机构探究交易机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评估目前市场交易机制的有效性、完善市场交易机制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监管机构在推进A股市场交易机制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问题,灵活设计交易制度,逐步推进相关改革举措。

丁奇[5](2018)在《我国股指期货与ETF基金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4月16日上证50指数期货上市以来,以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指数期货和ETF基金所在市场均有了与之相应的衍生产品。指数期货和ETF基金作为重要的指数衍生品已变成金融市场上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上证50指数作为上海市场极富典型性的优质蓝筹股标的,能较好的刻画沪市的整体运转情况;沪深300指数盘面涵盖沪深两个市场,其变动能较好的刻画出整个A股的行情。由于国内指数期货和ETF基金市场起步相对较迟,为了验证两者市场存在效率与否,文中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以上证50与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指数期货、ETF基金及指数现货的5min高频数据,基于价格发现功能的视角来验证国内期指和ETF基金市场的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对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国期指和ETF基金市场存在的不足,并就为完善二者市场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价格发现功能作为指数期货的重要功能其一个重要作用是衡量市场运转有效与否,此外ETF基金由于其低交易成本、高透明性、双重交易机制的特点在新信息出现时能够快速反映到价格中去使其在价格发现的功能上具有优势。文章首先对指数期货和ETF基金的基本概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指数期货和ETF基金价格发现功能的已有理论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再者就所选的数据展开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对所选取数据的均值、方差等统计指标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进而利用计量模型来研究两组标的不同数据间的价格发现功能,所使用的计量模型是在ADF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进而构造VECM模型并结合Granger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来对问题展开实证研究;运用上述模型,分别对以沪深300和上证50指数为标的的期货、ETF基金及指数现货的5min高频数据的价格发现的能力进行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得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利用两个标的不同市场间价格发现的异同来分析我国股指期货与ETF基金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长期中以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标的为代表的我国期指、ETF基金及现货对价格的发现能力大小依次为现货、期指和ETF基金;短期内其能力强弱依次为期指、ETF基金和现货;无论在长期中还是在短期内两组标的不同变量三者间两两互有Granger因果关系。但通过对比成熟市场分析发现在长期中指数期货和ETF基金市场的作用不太显现,因此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并就存在的问题在投资者结构差异、交易成本以及交易限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以及改善交易限制等相应的意见建议。

段骅[6](2017)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及波动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股指期货诞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市场上交易者在面对投资风险时缺少避险工具的需求。30多年以来,股指期货的发展突飞猛进,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无论从投资者避险需要还是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久发展来看,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回顾2015年,对于A股市场及股指期货来说是一个牛熊转换相当快的一年,让绝大部分投资者惊心动魄的一年管理层为了稳定市场,尽可能的减少广大投资者蒙受的损失,在股灾出现后推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例如加大对涉嫌操纵市场的不法分子的打击,出台对股指期货限仓的规定等等,在各种措施的稳定下,目前市场已基本趋于正常。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查阅国内外对期货市场功能研究的相关文献,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股指期货上市六年以来的实际表现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的衍生模型(EGARCH模型)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股指期货的运行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对实证研究的结论加以符合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解释,最后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及展望。

周亚勇[7](2017)在《我国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 ——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例》文中指出自2010年4月16日,国内市场首次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以来,我国股权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发展了六个年头。在这六年的发展和摸索当中,股指期货逐渐被投资者所熟悉,期货交易量不断扩大,标志着股权类期货市场正式建立。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仍存在各方面的问题。相比于国外发展几十年的成熟市场,我们仍有不少距离。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发展和研究我们的资本市场,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15年4月16日,国内股权期货市场又推出了以中证500和上证50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合约。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两类新品种的上市对市场各方的影响受到高度关注,尤其是两个新品种合约上市以来对股票现货市场波动性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证500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参考了大量以往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文献,对相关文献结论做了归纳,为后面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对股指期货的基本知识及发展现状作了梳理,包括期指的概念、作用,以及国内外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等。接着,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分析、GARCH建模和协整分析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对中证500期指上市后如何影响股票市场波动性作了实证分析。选取我国股改之后2007年1月15日到2016年4月20日的现货和期货指数日收益数据,共4个样本序列,其中每个现货序列包含2253个数据,期货序列包含249个数据。实证过程中,将现货市场分为上证市场和深证市场,加以对比,并对标的指数序列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证500股指期货品种推出,短期内加剧股市波动,除对上证市场波动性影响较小外,对深证市场及对应指数标的股票的波动性加剧作用均显着。(2)协整分析表明,中证500期指与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以及中证500指数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协整函数对应项系数均为负数,绝对值小于1。说明中证500股指期货推出后,长期内对上述市场指数波动性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3)通过同一时期的横向比较得出,中证500期指的推出对上证综指波动性的加剧作用最小,统计不显着,而对中证500指数加剧作用最明显,对深证成指波动性加剧作用居中。最后,基于以上结论,通过对比相关文献对成熟市场的研究结果,本文对结论的差异做出了可能的解释,以及提供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李之光[8](2016)在《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立沪深300期指曾是我国证券市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工程。自从我国首个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以来,针对这种金融衍生品与相应现货市场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期指市场引发的热点事件,也受到媒体、政府、民间的广泛关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在襁褓之中,市场制度尚未健全,从事交易的机构和个人的专业素养还和西方成熟市场上的投资人有明显差距。如何健全期指市场机制,维护市场稳定运行值得政府深入思考。而系统性研究沪深300期指与现货市场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单向波动性影响及两市场的关联波动效应,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拓展和稳步运行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重点研究了期指与现货市场的单向波动影响及双向关联波动效应。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使用Generalized ARCH模型研究沪深300日收益率序列波动性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然后鉴于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价格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建立了VECM模型来观察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市场上的均值溢出效应;最后建立二元GARCH模型检验股指期现两市之间的波动溢出关系。研究认为:一、沪深300期指对现货市场有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其存在减弱了股票指数的波动性,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二、期指和股指现货指数的价格的均衡关系在较长时间存在,当两者之间的价格均衡被打破时,ecm项能双向改变期现标的物价格,并且标的物之间有溢出效应,其中期指的价格差分序列的波动对股票指数的传递性要更为明显;三、期现标的物之间具有波动溢出性,期指对现货的短期波动影响要强于现货对期指的影响。另外本文从2015年我国股灾事件的角度出发,探寻期指与股指现货市场在非常态化下的关联性,并分析了限仓期指对股指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影响,研究结果对以上结论进行了辅证和补充。最后文章针对研究结果,并结合当前我国的股指期现两市场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促进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关建议。

许硕[9](2016)在《限制投机下我国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指期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已经成为目前衍生品市场上最活跃的交易产品,其交易的活跃程度也被学术界普遍接纳为衡量一国金融市场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股指期货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争议,自2015年6月15日我国股市开始进入下跌行情以来,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市场不够成熟,股指期货交易投机气氛浓厚。最后,2015年8月25日至2015年9月2日期间,中金所连发三次公告来限制股指期货的投机交易,导致三大股指期货总成交量大降9成以上。期指对现货的波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课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议,期指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套保工具,在市场中发挥了它最基本的功能,但如果监管不当,对期货和现货市场不甚了解,对两者的关联关系认识不足,会对现货市场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从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入手,通过比较分析中金所出台限制投机交易制度前后现货市场的波动状况,研究在限制投机这一背景下期指会对现货市场即股票市场的波动产生的影响,对进行股指期货交易的资本市场进行全面而恰当的描述,对我国期限两市关系的预测、相关的监管政策的制定、期现两市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限制投机下我国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限制投机交易制度出台前后我国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日收盘价格为样本,建立引入虚拟变量的GARCH模型,实证检验限制投机交易制度出台前后我国股指现货的波动性是否有所变化。在验证波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股指期货当月合约和股票指数的5分钟高频数据的VAR和VEC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实证分析限制投机交易制度出台前后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程度如何变化。研究结论如下:限制投机交易制度的推出减小了现货市场的波动,限制股指期货的投机交易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市场的作用。期现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短期的波动会使得两个市场的价格偏离均衡,现货市场的调整力度小于期货,限制投机后,期货市场的调整力度有所减弱。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存在单向的引导关系,限制投机交易制度减小了期限两市的关联,减小了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相比于沪深300指数现货市场,中证500指数现货市场还不太成熟,更容易受到冲击和控制。

朱恒[10](2016)在《股指期货与现货的联动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我国股市经历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大幅波动,随后中金所实施了严格的限制交易措施。这些事件为研究股指期货与现货的联动关系提供了罕见的样本。此外,在探究两个市场联动关系的文献中,鲜有学者考虑到融资融券的影响,也鲜有学者考虑到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不同关联。本文选取沪深300指数期货、现货的日数据和5分钟高频数据,在控制融资融券影响的条件下研究期货对现货波动性的影响,并探讨市场大幅波动及交易受限时,股指期货价格发现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1)股指期货上市后,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在短期内有所上升,在长期中有所下降;(2)短期内,股指期货、现货的价格能够互相引导,长期中期货更具价格发现能力;(3)在现货市场平缓运行、交易量较小的环境下,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明显强于现货;在现货市场大幅波动、交易量显着放大的特殊时期,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相对减弱,现货的价格发现能力反而得到体现;在交易受限时,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未得到体现。结论表明,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期货法律法制建设,适时改进股指期货相关制度,才能让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成熟稳健。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学方法分析(Ⅰ)——期指价格基本方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学方法分析(Ⅰ)——期指价格基本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高频数据的研究现状
        2.1.1 收益和波动序列的统计性质研究
        2.1.2 基于高频数据的计量模型研究
    2.2 金融市场波动率的研究现状
        2.2.1 低频模型研究概述
        2.2.2 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研究
        2.2.3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建模研究
    2.3 跳跃与共跳的研究进展
        2.3.1 信息冲击与跳跃
        2.3.2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研究
        2.3.3 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共跳研究
3 模型与度量方法
    3.1 HAR模型的基本理论
        3.1.1 异质市场假说
        3.1.2 HAR基础模型
    3.2 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形式
        3.2.1 日内无加权已实现波动率(RVD)
        3.2.2 日内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D)
        3.2.3 基于隔夜信息的扩展已实现波动率(RVH)
        3.2.4 基于隔夜信息的扩展加权已实现波动率(WRVH)
    3.3 跳跃与共跳的检验--非参数方法
        3.3.1 BNS检验的理论分析
        3.3.2 WS-BNS检验统计量
        3.3.3 BTL方法
        3.3.4 BW检验及共跳的检验准则
4 高频数据下波动率与跳跃的特征
    4.1 波动的非对称性与隔夜信息
        4.1.1 非对称性
        4.1.2 隔夜信息的由来及度量
    4.2 高频数据下波动率特征
        4.2.1 样本数据及波动率基本特征分析
        4.2.2 波动率估计比较
        4.2.3 波动率的长记忆性特征
    4.3 跳跃及其特征分析
        4.3.1 正向跳跃与负向跳跃
        4.3.2 隔夜跳跃与日内跳跃
        4.3.3 系统性跳跃与异质跳跃
        4.3.4 跳跃变差统计特征
5 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基于HAR-RV-CJV模型
    5.1 跳跃对波动率的非对称性预测与反转
        5.1.1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非对称性
        5.1.2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反转特征——以政策改革为界
        5.1.3 跳跃对波动率预测的反转特征——以牛市和熊市为界
    5.2 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能力分析:隔夜跳跃与系统跳跃
        5.2.1 隔夜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5.2.2 系统性跳跃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5.3 符号跳跃及其对波动率的样本外预测
        5.3.1 SPA检验
        5.3.2 符号跳跃变差的设定
        5.3.3 符号跳跃变差对波动率样本外预测的影响
6 共跳及其对波动率的预测--基于HAR-RV-JCOV模型
    6.1 共跳的建模
        6.1.1 共跳协变差(JCOV)
        6.1.2 共同跳跃的方向符号
        6.1.3 隔夜共跳与日内共跳
        6.1.4 系统性共跳
    6.2 共跳的检验与统计特征
        6.2.1 跳跃的检验方法
        6.2.2 跳跃、共跳的统计特征
    6.3 共跳对波动率的预测分析
        6.3.1 共同跳跃的杠杆效应
        6.3.2 隔夜共跳的影响
        6.3.3 系统性共跳的影响
    6.4 符号共跳的构造及其样本外预测能力的比较
        6.4.1 符号共跳协变差的设定
        6.4.2 符号共跳协变差对HAR-RV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的影响
7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启示及建议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股指期货交易机制调整对现货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论文框架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期现市场的溢出效应研究
    2.2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微观质量影响的研究
第三章 相关理论介绍
    3.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3.1.1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体系
        3.1.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模型
        3.1.3 我国A股市场微观结构特征
    3.2 股指期货概述
        3.2.1 股指期货基本特点
        3.2.2 股指期货的经济功能
第四章 期现市场均值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期现价格引领模型
        4.1.1 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1.2 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
        4.1.3 脉冲响应模型
        4.1.4 方差分解模型
    4.2 期现市场均值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4.2.1 描述性统计与协整检验
        4.2.2 Granger因果检验与VECM实证结果
        4.2.3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实证结果
第五章 期现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期现市场波动跳跃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期现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2.1 描述性统计和稳定性检验
        5.2.2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期现市场波动溢出实证结果
第六章 期货对现货市场微观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市场微观质量指标体系设计
        6.1.1 价格久期的定义
        6.1.2 波动性计量
        6.1.3 流动性计量
    6.2 ACD-EGARCH模型构建
        6.2.1 EACD模型的性质
        6.2.2 ACD-EGARCH模型
    6.3 实证研究
        6.3.1 研究标的和时间窗口的选取
        6.3.2 数据描述性统计检验
        6.3.3 ACD-EGARCH模型实证结果
    6.4 稳健性检验
        6.4.1 EGARCH模型设计
        6.4.2 EGARCH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交易机制对市场质量影响的逻辑和机理
    2.2 证券市场质量衡量指标
    2.3 融资融券及其不对称对市场质量的影响
    2.4 股指期货及其交易限制对市场质量的影响
    2.5 计算实验在交易机制有效性评估上的应用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融资融券不对称与股票定价效率: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
    3.1 引言
    3.2 模型的设定
    3.3 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3.4 市场均衡结果
    3.5 数值模拟分析
    3.6 理论模型结论
第四章 融资融券不对称与股票定价效率:基于实证计量的分析
    4.1 引言
    4.2 制度背景
    4.3 实证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4.4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4.5 实证研究结论
第五章 基于计算实验的融资融券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评估
    5.1 引言
    5.2 计算机仿真实验设计
    5.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4 计算实验结论
第六章 股指期货交易限制与流动性正反馈效应: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
    6.1 引言
    6.2 市场条件的设定
    6.3 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6.4 市场均衡结果
    6.5 理论模型结论
第七章 股指期货交易限制与流动性正反馈效应:基于实证计量的研究
    7.1 引言
    7.2 制度背景
    7.3 实证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7.4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7.5 实证研究结论
第八章 基于计算实验的异常波动时期股指期货交易限制有效性评估
    8.1 引言
    8.2 市场质量评估和市场结构
    8.3 计算机仿真实验设计
    8.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8.5 计算实验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9.1 总结
    9.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科研情况
    已发表论文
    工作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5)我国股指期货与ETF基金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 基本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1.7 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1.7.1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1.7.2 不足之处
2 股指期货、ETF基金概况及价格发现理论概述
    2.1 我国股指期货基本概况
        2.1.1 股指期货的定义
        2.1.2 股指期货的特点
        2.1.3 股指期货的功能
        2.1.4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2.2 我国ETF基本概况
        2.2.1 ETF的基本概念
        2.2.2 ETF的基本特点及功能
        2.2.3 我国ETF的发展历程
    2.3 股指期货与ETF价格发现功能分析
        2.3.1 价格发现的含义
        2.3.2 价格发现的理论基础
        2.3.3 价格发现功能形成的原因
        2.3.4 小结
3 数据选取与模型介绍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3.1.1 数据收集
        3.1.2 数据的预处理
        3.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研究思路及相关方法介绍
        3.2.1 平稳性检验
        3.2.2 Johansen协整检验
        3.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3.2.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2.5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4 股指期货与ETF基金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4.1 基于上证50期指与ETF基金的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
        4.1.1 单位根检验
        4.1.2 协整检验
        4.1.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1.4 Granger因果检验
        4.1.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1.6 方差分解分析
        4.1.7 实证小结
    4.2 基于沪深300期指与ETF基金的价格发现能力实证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2.4 Granger因果检验
        4.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6 方差分解分析
        4.2.7 实证小结
    4.3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实证结果存在的原因分析
        5.2.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及波动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发展情况
    1.2.2 国内研究综述及发展情况
    1.2.3 文献综述简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本文的结构安排
    1.3.1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3.2 本文主要结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2 股指期货概述及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
2.1 股指期货基本理论及其特征
    2.1.1 股指期货的定义
    2.1.2 股指期货发展历程
    2.1.3 股指期货与股票的区别
2.2 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
2.3 股指期货风险
2.4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
    2.4.1 沪深300指数与沪深300股指期货
    2.4.2 上证50指数与上证50股指期货
    2.4.3 中证500指数与中证500股指期货 3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分析
3.1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关系机理分析
    3.1.1 股指期货定价模型
    3.1.2 股指期货价格和股票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
    3.1.3 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3.2 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来源
    3.2.2 描述性统计
    3.2.3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3.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3.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3.2.6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4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股指期货与现货间波动溢出效应机理分析
    4.1.1 波动溢出效应概念
    4.1.2 波动溢出效应成因
    4.1.3 股指期现货两市间波动溢出效应机理分析
4.2 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
    4.2.2 基于单变量EGARCH模型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 ——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世界股指期货发展大环境
        1.1.2 我国期货健康发展的需要
        1.1.3 国内期指新品种上市的历史机遇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期指对现货股票波动性影响综述
        1.3.2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股指期货及其发展概述
    2.1 股指期货的产生与发展
        2.1.1 股指期货概念
        2.1.2 股指期货的产生和发展
        2.1.3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及现状
    2.2 股指期货的基本功能
        2.2.1 规避风险功能
        2.2.2 价格发现功能
        2.2.3 资产配置功能
        2.2.4 投机套利功能
    2.3 中证500股指期货简介
        2.3.1 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解读
        2.3.2 中证500股指期货交易规则
3. 期指对股市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价格关系
        3.1.1 股指期货定价原理
        3.1.2 期指与股指波动的领先-滞后效应
    3.2 期货三大功能对股票波动性作用
        3.2.1 风险规避与股票市场波动
        3.2.2 价格发现与股票市场波动
        3.2.3 投机套利与股票市场波动
    3.3 期指合约上市对现货市场外部作用
        3.3.1 期指影响现货市场资金流向
        3.3.2 股指期货影响股价结构
        3.3.3 股指期货的到期日效应
4.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4.1 市场波动性评价指标
    4.2 金融序列降噪的小波方法
        4.2.1 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4.2.2 离散小波变换实现过程
    4.3 脉冲响应分析
    4.4 GARCH模型及其构建
        4.4.1 GARCH模型一般形式
        4.4.2 本文模型构建
    4.5 协整分析
5. 中证500期指对现货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设计
    5.2 样本选取及处理
        5.2.1 样本选取说明
        5.2.2 数据预处理
    5.3 平稳性检验(ADF)
    5.4 中证500期指对上证综指波动性的影响
        5.4.1 提出假设
        5.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4.3 中证500期指对上证综指短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5.4.4 中证500期指对上证综指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中证500期指对深证成指波动性的影响
        5.5.1 提出假设
        5.5.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5.3 中证500期指对深证成指短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5.5.4 中证500期指对深证成指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5.6 中证500期指对中证500指数波动性影响
        5.6.1 提出假设
        5.6.2 样本描述性统计
        5.6.3 中证500期指对中证500指数短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5.6.4 中证500期指对中证500指数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原因分析
    6.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沪深300股指期货发展与相关机制概述
    2.1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成立背景与意义
    2.2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相关机制
        2.2.1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介绍
        2.2.2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易制度
    2.3 股指期货的特征
    2.4 股指期货的功能
3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的理论概述
    3.1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关联性理论分析
        3.1.1 关联性的概念
        3.1.2 联动效应产生的原因
        3.1.3 期现市场联动效应分析
    3.2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性理论分析
        3.2.1 波动性的理论及衡量方法的演变
        3.2.2 金融产品的波动性特征
        3.2.3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单向影响
    3.3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理论分析
        3.3.1 波动溢出的概念
        3.3.2 波动溢出效应的成因
4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的实证分析
    4.1 基于GARCH模型的事件效应检验
        4.1.1 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
        4.1.2 数据分析与统计
        4.1.3 建立GARCH模型及检验
    4.2 基于VECM模型的均值溢出效应检验
        4.2.1 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
        4.2.2 VECM模型拟合
    4.3 基于双变量BEKK-GARCH模型的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股灾中的期现市场的波动性研究
    5.1 股灾中期现联动的特殊现象及原因
    5.2 监管政策对现货指数波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
        5.2.1 数据选取和模型构建
        5.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5.2.3 建立GARCH模型及检验
6 研究结论
7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限制投机下我国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特色
第2章 股指期货相关理论基础及现状分析
    2.1 股指期货概述
        2.1.1 股指期货的概念
        2.1.2 股指期货的交易模式
        2.1.3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2.2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的影响机制
        2.2.1 股指期货的信息传递效应
        2.2.2 股指期货的交易行为效应
        2.2.3 股指期货的市场结构效应
    2.3 我国股指期货现状分析
        2.3.1 我国主要的股指期货类别
        2.3.2 我国股指期货现阶段交易特征
        2.3.3 我国股指期货的限制投机交易制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限制投机下现货市场波动变化的实证研究
    3.1 实证模型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3.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3.4 现货指数波动变化的实证研究
        3.4.1 平稳性和单位根检验
        3.4.2 均值方程的确定
        3.4.3 残差序列的ARCH-LM检验
        3.4.4 GARCH模型的确定
    3.5 实证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限制投机下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影响程度实证研究
    4.1 实证模型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4.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4 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4.4.4 GRANGER因果检验
        4.4.5 脉冲响应分析
        4.4.6 方差分解技术
    4.5 政策建议
        4.5.1 尽快实现期现两市的匹配
        4.5.2 适度限制股指期货投机
        4.5.3 加强投资者教育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股指期货与现货的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整体架构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股指期货与现货波动性的研究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关于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引导关系的研究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股指期货理论简介
    3.1 股指期货的基本概念
        3.1.1 股指期货的定义
        3.1.2 股指期货的产生和发展
        3.1.3 股指期货的作用
    3.2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联动的理论分析
    3.3 沪深300 股指期货简介
        3.3.1 沪深300 股指期货上市背景
        3.3.2 沪深300 指数及期货合约
第四章 本文模型介绍
    4.1 GARCH模型简介
    4.2 VAR模型简介
    4.3 VEC模型简介
    4.4 CFW模型简介
第五章 股指期货与现货的日间联动研究
    5.1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日间波动性的影响
        5.1.1 现货市场全区间GARCH模型分析
        5.1.2 股指期货上市前现货市场的日间波动性研究
        5.1.3 股指期货上市后现货市场的日间波动性研究
        5.1.4 股指期货的日间波动性
        5.1.5 本节小结
    5.2 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日间价格引导关系
        5.2.1 VAR模型分析
        5.2.2 VEC模型分析
        5.2.3 公共因子权重(CFW)模型分析
        5.2.4 本节小结
第六章 股指期货与现货的日内联动研究
    6.1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日内波动的短期影响
    6.2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日内波动的长期影响
        6.2.1 全区间GARCH模型
        6.2.2 股指期货上市前现货市场的日内波动性研究
        6.2.3 股指期货上市后现货市场的日内波动性研究
        6.2.4 股指期货的日内波动性
        6.2.5 本节小结
    6.3 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日内价格引导关系
        6.3.1 VAR模型分析
        6.3.2 VEC模型分析
        6.3.3 互相关分析
        6.3.4 本节小结
第七章 特殊区间分析
    7.1 平稳时期分析
    7.2 上行时期分析
    7.3 下行时期分析
    7.4 限制时期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建议
    8.1 文章结论
    8.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金融衍生产品的力学方法分析(Ⅰ)——期指价格基本方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动力学方法的期权定价模型修正与应用[D]. 郭佳琦. 上海大学, 2021
  • [2]基于跳跃、共跳的波动率预测研究 ——来自高频金融数据的证据[D]. 邓俐伶.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3]股指期货交易机制调整对现货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D]. 袁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研究[D]. 丁逸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5]我国股指期货与ETF基金的价格发现功能研究[D]. 丁奇.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及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 段骅. 贵州财经大学, 2017(02)
  • [7]我国股指期货新品种的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 ——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例[D]. 周亚勇. 东华大学, 2017(05)
  • [8]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关联波动研究[D]. 李之光. 贵州财经大学, 2016(04)
  • [9]限制投机下我国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D]. 许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股指期货与现货的联动研究[D]. 朱恒.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金融衍生品的力学分析(一)——期货指数价格基本方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