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

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

一、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通勇[1](2020)在《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监狱系统就已经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未来社会还会不断进步,监狱管理制度和方式都在持续完善更新,并且更加强调科学和人道化行刑,所以罪犯心理矫治也逐步变成了我国监狱罪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在现代监狱管理体系中,这一工作也成为对罪犯进行改造和教育的最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拓展和深化,同时也是与罪犯的改造和管理独立的一个方法,其他工作无可替代。本文以成德绵地区的监狱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基于目前已有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管理研究理论成果,首先定义了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内涵和概念,展开调研获取数据并对比研究了中外情况,重点研究了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管理的现状,并结合国家全面推进平安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深化司法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等这一大的发展趋势,运用公共服务理论、人性照护理论等理论,通过实地摸底调查、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多维度调查研究方式,全面深刻地分析出目前成德绵地区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管理问题表现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不够高、罪犯较为排斥、整个心理矫治工作管理规范不足等。成德绵地区6所监狱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主要在工作人员胜任力、管理体系、操作规范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提高矫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建议为:建立严格与科学的选用制度、形成科学的矫治人员培训体系、建立矫治人员激励考核机制;规范和健全罪犯心理矫治管理体系的建议为:创新和完善罪犯心理矫治组织结构建设、建立系统规范的心理矫治操作流程、完善罪犯心理矫治人员配置体系;促进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的规范系统化的建议为:建立人性化心理矫治室、建设心理矫治标准化模式、加强对矫治评估和结果运用。本文研究为新时期地方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管理提供了思路,也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展开了本土化研究;健全和规范管理体系;提高矫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对其他城市或地区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王静会[2](2014)在《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回顾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是从优待警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回顾了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工作,借鉴各地公安民警心理工作,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张婕[3](2014)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内地三个培训点的受训者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中的培训体验和学习过程。通过质性研究,采用焦点团体访谈进行质性资料收集,运用扎根理论程序化版本进行资料分析发掘和完善类属,建立受训者培训动机、培训体验和培训效果模型,总结了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的系统式教学模式,发展出受训者内心变化历程理论。研究一受训者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中培训体验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受训者的培训体验,提炼受训者参加培训的动机并建立相关模型;同时经过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的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发展出行之有效的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的教学模式。方法:采用多中心采样,对三个培训点共12场培训进行非参与观察,对受训者进行共计11场焦点团体访谈。焦点团体访谈主题为培训体验或多教师协作教学。运用扎根理论程序化版本和MAXQDA计算机辅助软件对质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提炼了我国内地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的受训者培训动机主要为探索的需要,具体包括个人成长、专业成长和学习兴趣。2.研究建立了受训者培训动机、培训体验与培训效果的关系模型。3.研究总结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高度一致的系统式教学模式,明晰了系统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和操作流程。结论:1.我国内地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受训者的培训动机、培训体验与培训效果的关系模型中,受训者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以探索的需要为主;而且受训者参加培训受到既往类似或同一培训的培训体验和培训效果的影响。2.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的系统式教学模式中多教师协作教学和反馈教学等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且有利于受训者对家庭治疗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建构,促进受训者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研究二受训者如何受到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受训者如何受到培训的影响,发展出当前我国内地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中的受训者变化历程的实质理论。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和理论抽样对三个培训点某12场培训进行非参与观察,对受训者进行共计18场焦点团体访谈。焦点团体访谈主题为培训影响或培训过程。运用扎根理论程序化版本和MAXQDA计算机辅助软件对质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发掘并完善了受训者如何受到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影响的三个类属为:扰动、认同和变化。2.总结了受训者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中变化的阶段和特点。3.提炼和发展了受训者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变化历程的理论框架为“扰动-认同-变化”的循环过程。结论:1.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的受训者展现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受训者变化的特点是多极性的;后期受训者变化的特点是一致性的,包括视角的转变、自我的成长、关系的改善、技术的应用、身份的接纳等。2.受训者在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的变化历程的理论框架为“扰动-认同-变化”的循环过程。受训者面对培训中感知到的差异性信息,内心受到“扰动”;经过内心的处理,受训者对感知到的差异性信息产生相应的“认同”;这种“认同”引发受训者心理、行为和关系上的“变化”;“变化”可能会促使受训者感受到新的“扰动”。3.在培训中认同了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受训者,在没有感知到差异性信息、内心不再受到“扰动”时,由于“认同”使得受训者的信息处理过程已经发生变化。这样的机制使得受训者受到培训的影响比较稳定和持久。

刘春朝[4](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李静喆,王健,马继伟,陈毅文[5](2012)在《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国内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北京地区3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的464名学员为研究组,另选取企事业单位员工207人为对照组。用工作相关的抑郁、焦虑与愤怒量表、倦怠量表(BM)、职业应激量表(OSS)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工作相关的抑郁和BM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来自上司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倦怠在社会支持和职业应激与工作相关的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显着。结论: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工作相关负性情绪体验程度较高。倦怠可能是社会支持、职业应激和工作相关负性情绪的中介因素。

张婕,邓云龙,谢丽琴[6](2011)在《我国心理咨询培训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咨询培训对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咨询培训的国外经验、国内现状、学员从业动机与心理特点、培训效果等方面引发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国内相关研究的主题、结论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

许丹[7](2010)在《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十年是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飞速发展的十年,不论是在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心理咨询师便是这期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职业队伍,并逐渐成为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与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学界对从业人员了解的滞后,尤其是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职业动机,更是鲜有关注。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生力军——心理咨询师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职业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动机和个人经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以此作为修订“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重要依据。随后,以修订后的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Marlowe-Crowne社会赞许性量表简版(MCSD-SF)为研究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心理咨询职业的潜在从业群体——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从业心理咨询师、医学专业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及教师的职业动机、个人经历和依恋方式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探索这些因素对个体选择心理咨询职业的影响:研究Ⅰ探讨了动机、经历、依恋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从业意愿的影响;研究Ⅱ比较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医学专业学生在各因素上的差异:研究Ⅲ考察了这些因素对已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卷入度、择业主动性和职业喜爱度的影响;研究Ⅳ对心理咨询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教师的动机、经历和依恋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V则对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和已从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了纵向的对比。通过一系列横纵交叉的对比研究发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是内部驱力和外部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驱力包括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人际卷入和职业回报的动机,其中职业利他动机对个体选择心理咨询起到唤起作用,直接决定着培训班学员从业意愿的产生及强度,但却不直接引起从事助人职业的行为;自我与人际和谐既是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动机也是他们参加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的原因,但它对培训班学员的从业意愿强度和最终是否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都具有削弱和阻碍作用;职业回报动机对培训班学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愿望和踏上心理咨询职业道路的决策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人际卷入动机则干扰着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外部推动力主要来自于重要他人的激励和助人职业榜样的引导,外力的推动虽不如内部驱力那样强大,但作用却不容忽视。此外,坎坷道路、人际疏离和家庭烦扰等负面经历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也有重大意义,它们不仅影响着学员的从业意愿和专职咨询师的职业卷入度,更对学员投身心理咨询职业有着决定性作用。依恋方式与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体现为,一方面依恋反映了心理咨询师一般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虽然不改变个体的依恋类型,但却调节着心理咨询师的依恋水平。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的因素是仅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发挥作用的特异性因素,如职业利他、自我与人际和谐的动机、坎坷道路、人际疏离和家庭烦扰经历以及依恋回避;有的则是对任何个体的职业选择都有影响的因素,如职业回报动机和他人激励、职业榜样经历。个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决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职业意向的产生阶段和职业行为的表现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职业利他动机仅在职业意向的产生阶段发挥作用,而自我与人际和谐动机、职业回报动机和人际疏离经历则只影响心理咨询职业行为的表现。本文作为对我国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职业动机的第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两阶段模型是对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研究领域的一次纵向的拓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种职业动机在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机制;并首次对影响心理咨询师职业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独特因素和共同因素的区分;本研究第一次将依恋的概念引入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研究,揭示了依恋水平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行为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本文在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明了未来的改进方向。结合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教育和培训的现状,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论证了在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中须增加职业动机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本文唤起学界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职业动机的重视,以降低其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道路发展的负面影响,增强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咨询效果,促进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

李强,许丹,高文珺[8](2008)在《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报考者的个人经历特点。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报考者所提交个人分析报告中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按照内容和来源的不同将个人经历归纳为10个大类和36个小类目。结果:(1)10个大类频次排序由高至低依次为职业影响、榜样影响、家庭角色、家庭成员遭遇、学业挫折、生活挫折、亲子分离、家庭矛盾和心理及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2)30-39岁报考者所陈述的经历总数显着高于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人群(6.5±2.9/4.3±1.9、4.7±1.2,F=4.09,P=0.023);(3)不同年龄报考者有家庭角色经历者百分比差异显着(确切P=0.003,各年龄段报告有家庭角色经历者依次为<30岁1人(6.7%),30-39岁者10人(45.5%),>40岁者10人(66.7%))。不同年龄报考者有家庭矛盾者百分比差异显着(确切P=0.023),30-39岁者报告有家庭矛盾者最高有8人(36.4%),<30岁和>40岁分别有4人(26.7%)、0人;(4)不同性别报考者的个人经历间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报考者掩饰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其所陈述经历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我国报考者除与国外同行有相似经历外,还有许多特殊经历。

李强,许丹[9](2007)在《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了解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为今后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方法:以52名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分析报告为参考和辅证,对其中19名已从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归纳出4种类型的从业初始动机,然后精选出8个有代表性的个案作为例证。结果: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初始动机主要有:①自我探索型,②利他型,③补偿型,④资源优势展现型。结论: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是多样化的,本研究归纳出的4种类型是依据其主导动机划分出来的。

吴小立,王玲,关念红,叶明志,张晋碚,陶炯,张明[10](2006)在《不同性别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行为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心理行为等综合特点。方法调查了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的一般资料和各类测试成绩,用瑞文测验测查学员的智力状况,艾森克个性问卷和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问卷评估性格特点,A型行为问卷评定行为方式,爱德华个性偏好问卷检测心理需要,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学员中,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学习成绩、智力状况之间的性别差异无显着性;女学员居住在市内的比例较大,出勤率高的比例较小,乐群性较高[女性(7.55±1.30)分vs男性(6.29±1.49)分],独立性较低[女性(3.70±2.09)分vs男性(5.93±1.86)分],竞争敌意低[女性(10.17±4.82)分vs男性(12.83±4.91)分],表现顺从[女性(1.13±1.75)分vs男性(0.33±0.78)分]而亲和[女性(1.29±1.82)分vs男性(0.25±0.45)分],强迫因子分高,但男学员A型行为者较多,竞争敌意得分偏高。结论不同性别学员的心理行为特点与其本身的性别差异有关,女学员的心理行为综合特点与心理咨询入门者的要求更趋于匹配。

二、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依据
        1.3.1 成德绵地区监狱界定
        1.3.2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概念
        1.3.3 公共服务理论
        1.3.4 人性照护理论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调查设计及执行
    2.1 成德绵地区六所监狱概述
    2.2 调查设计及执行
        2.2.1 调查目的
        2.2.2 调查对象
        2.2.3 调查内容设计
        2.2.4 调查执行过程
        2.2.5 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2.3 访谈设计及执行
        2.3.1 访谈目的
        2.3.2 访谈对象
        2.3.3 访谈内容设计
        2.3.4 访谈执行过程
第三章 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调查结果描述
    3.1 调查样本分析
    3.2 调查信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3.2.2 效度分析
    3.3 调查结果描述
        3.3.1 摸底调查结果描述
        3.3.2 满意度调查结果描述
    3.4 访谈结果描述
        3.4.1 访谈样本分析
        3.4.2 个案访谈汇总情况
    3.5 调查及访谈小结
第四章 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问题分析
    4.1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人员胜任力的问题分析
        4.1.1 招聘配置不足
        4.1.2 培训开发不足
        4.1.3 绩效考核不足
    4.2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管理体系的问题分析
        4.2.1 组织结构设置有缺陷
        4.2.2 工作流程设置欠科学
        4.2.3 人员编制不合理
    4.3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操作规范的问题分析
        4.3.1 心理矫治场所规范设置不足
        4.3.2 心理矫治工作规范不足
        4.3.3 心理矫治评估规范不足
第五章 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问题的建议
    5.1 提高矫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5.1.1 建立严格与科学的选用制度
        5.1.2 形成科学的矫治人员培训体系
        5.1.3 建立矫治人员激励考核机制
    5.2 规范和健全罪犯心理矫治管理体系
        5.2.1 创新和完善罪犯心理矫治组织结构建设
        5.2.2 建立系统规范的心理矫治操作流程
        5.2.3 完善罪犯心理矫治人员配置体系
    5.3 促进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的规范系统化
        5.3.1 建立人性化心理矫治室
        5.3.2 建设心理矫治标准化模式
        5.3.3 加强对矫治评估和结果运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情况摸底调查表
    附录二 罪犯对心理矫治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访谈大纲

(2)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回顾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本情况
二、 工作回顾
    (一 ) 加 强 制度建设 , 构 建 覆盖 全 警的 心 理 健 康 服务三级网络
        1. 完善制度建设, 规范中心工作
        2. 积极谋划成立警察心理专业委员会
        3. 科学规划省公安民警心理服务工作
    (二 ) 做 实 日常 工作 , 打 造 心 理 训练 、 咨询 服务和 危机干预 “三位一体” 工作体系
        1. 发挥孵化功能, 为全省公安机关培养心理服务专业人才
        2. 开展心理训练, 为培训民警和在校学生服务
        3. 进行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 为一线民警服务
    (三) 开展专项活动, 服务公安中心工作
        1. 开展了为基层公安民警送温暖活动
        2. 开展了服务十八大安保战时心理服务活动
        3. 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专题活动
    (四) 注重对外联络, 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三、 公安民警心理工作借鉴
    (一) 上级越来越重视
    (二) 民警越来越需要
    (三) 发展越来越迅速
四、 工作展望
    (一) 扎实敬业, 继续做好“省中心”的日常工作
        1. 做好个体心理咨询工作
        2. 做好培训工作
        3. 做好网站建设、 维护和更新
        4. 做好警院学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二 ) 多 措并举 , 深 入 推进 我省 公安民警 心 理保 护 工作的基础建设
        1. 完善组织建设
        2. 加强队伍建设
        3. 开展科学研究
        4. 升级改造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5. 编写书籍
    (三) 积极探索, 开放办学, 补充工作经费

(3)家庭治疗连续培训过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选题的来源
1.2 重要概念定义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状况
2.1 国外家庭治疗培训研究
2.2 国内心理咨询培训研究
2.3 心理咨询培训质性研究
2.4 理论与哲学框架
    2.4.1 一般系统理论
    2.4.2 控制理论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取向
    3.1.1 质性研究的选取
    3.1.2 扎根理论的介绍
3.2 培训项目
    3.2.1 培训项目选择
    3.2.2 培训点介绍
3.3 研究参与者
    3.3.1 受访者
    3.3.2 其他研究参与者
3.4 研究框架
3.5 研究伦理
    3.5.1 知情同意
    3.5.2 资料的呈现 4 研究一 受训者培训体验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工具
    4.2.1 焦点访谈大纲
    4.2.2 质性分析软件
4.3 研究程序
    4.3.1 预研究
    4.3.2 正式研究
4.4 受访者
    4.4.1 受访者编码规则
    4.4.2 焦点团体访谈成员信息
4.5 资料收集
4.6 资料分析
    4.6.1 开放式编码
    4.6.2 关联式编码
4.7 研究结果
    4.7.1 受训者培训动机
    4.7.2 受训者培训体验
    4.7.3 受训者培训效果
    4.7.4 受训者培训动机、培训体验与培训效果关系模型
    4.7.5 系统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4.7.6 系统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4.8 讨论
    4.8.1 受训者培训动机、培训体验与培训效果关系模型
    4.8.2 系统式教学模式 5 研究二 受训者如何受到培训影响的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工具
    5.2.1 焦点访谈大纲
    5.2.2 质性分析软件
5.3 研究程序
    5.3.1 预研究
    5.3.2 正式研究
5.4 受访者
    5.4.1 受访者编码规则
    5.4.2 焦点团体访谈成员信息
5.5 资料收集
5.6 资料分析
    5.6.1 开放式编码
    5.6.2 关联式编码
    5.6.3 选择式编码
    5.6.4 理论生成与修润
5.7 研究结果
    5.7.1 三个类属
    5.7.2 受训者内心变化内容与阶段
    5.7.3 受训者内心变化历程理论框架
5.8 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信度与效度
    6.2.2 创新之处
    6.2.3 研究不足
    6.2.4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焦点团体访谈团体契约 附录B 培训体验焦点团体访谈大纲 附录C 多教师协作教学焦点团体访谈大纲 附录D 培训影响焦点团体访谈大纲 附录E 培训过程焦点团体访谈大纲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4 小结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3.4 经验和启示
    3.5 小结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4.5 小结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1 访谈主要目的
    5.2 访谈方案设计
    5.3 访谈资料分析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5.6 小结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6.3 小结
7 案例剖析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局限性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2工具
        1.2.1 自编人口学调查表
        1.2.2 工作相关的抑郁、焦虑与愤怒量表 (Work-relate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rritation Scale) [13]114
        1.2.3 倦怠量表 (Burnout Measure, BM) [13]112-113
        1.2.4 职业应激量表 (Occupational Stress Scale, OSS) [13] 122-123
        1.2.5 社会支持量表 (Social Support) [13]102-103
    1.3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两组各量表评分比
    2.2 研究组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2.3 社会支持、工作应激对工作相关的负性情绪的影响
3 讨 论
4 未来研究方向

(6)我国心理咨询培训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国外心理咨询培训状况的介绍
2 对国内心理咨询培训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3 对国内心理咨询受训学员的调查研究
    3.1 心理咨询受训学员的动机研究
    3.2 心理咨询受训学员的人格特点
    3.3 心理咨询受训学员的心理行为特点
4 对国内心理咨询培训效果的研究
    4.1 国内心理咨询培训效果的调查研究
    4.2 国内心理咨询培训效果的实证研究

(7)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外文献回顾
        1.2.1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
        1.2.2 心理咨询师的个人经历
        1.2.3 已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第三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
        1.3.1 需要理论
        1.3.2 社会学习理论
        1.3.3 "利他源自苦难"模型
        1.3.4 依恋理论
第二章 前期研究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探索性研究
    第二节 "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因素"(IBT)问卷的初步修订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对象
        2.3.3 研究工具
        2.3.4 研究框架
第三章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Ⅰ: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的职业动机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第二节 研究Ⅱ:心理学专业学生与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动机比较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四章 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Ⅲ: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第二节 研究Ⅳ:从业心理咨询师与工程技术人员、教师的职业动机比较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从业心理咨询师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研究Ⅴ: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与从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比较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第二节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选择
        6.1.1 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6.1.2 负面经历
        6.1.3 依恋扮演的角色
        6.1.4 独特因素与共同因素
        6.1.5 职业选择的两阶段模型
    第二节 遗留的困惑——经历的挫折更多还是更加敏感?
        6.2.1 观点一:他们经历了更多的挫折
        6.2.2 观点二:他们更加敏感
        6.2.3 观点三:来自心理咨询师自己的观点——"我们更加敏感"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2 本研究之不足
    第四节 对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教育培训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建立内容分析系统
        1.2.1.1确定分析单位
        1.2.1.2形成类目
        1.2.1.3编码
        1.2.2编码者一致性信度
    1.3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报考者个人经历内容分析结果
    2.2不同年龄、性别报考者的个人经历差异比较
    2.3不同职业报考者的个人经历差异比较
3 讨论
    3.1报考者个人经历的差异
    3.2我国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与国外心理治疗师个人经历的异同
    3.3本研究的不足

(10)不同性别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行为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
        1.调查工具:
        2.学习成绩:
        3.统计所有资料用SPSS12.0
结 果
    一、不同性别学员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学习成绩的比较
    三、个性及行为方式比较
    四、偏好状况的比较
    五、心理状况的比较
讨 论

四、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德绵地区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的调查研究[D]. 黄通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河北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回顾和展望[J]. 王静会.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4(02)
  • [3]家庭治疗连续培训过程的探索性研究[D]. 张婕. 中南大学, 2014(02)
  • [4]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5]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J]. 李静喆,王健,马继伟,陈毅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07)
  • [6]我国心理咨询培训研究现状与发展[J]. 张婕,邓云龙,谢丽琴.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6)
  • [7]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 许丹. 南开大学, 2010(07)
  • [8]心理咨询师报考者个人经历的质性研究[J]. 李强,许丹,高文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2)
  • [9]心理咨询师从业初始动机个案研究[J]. 李强,许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02)
  • [10]不同性别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心理行为特点分析[J]. 吴小立,王玲,关念红,叶明志,张晋碚,陶炯,张明.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11)

标签:;  ;  ;  ;  ;  

云南省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班学员情况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