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中的个性

环境雕塑中的个性

一、环境雕塑中的个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白[1](2021)在《牛气与送福——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公共环境雕塑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体现,并以雕塑组件《五牛送福》作为案例分析。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强调艺术的文化性与人人可欣赏、可参与的平等性,也成为一种人人可传播的力量,使艺术与生活共生。《五牛送福》雕塑组件以一种图腾化的造型语言在特定的城市属性下结合区域市民文化特点,强调公共环境雕塑带来的社会价值。

韩宜辰[2](2021)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学校园景观的建设越来越模式化,导致了大学校园景观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大学校园环境雕塑普遍缺乏整体的空间布局、文化内涵严重缺失和缺少个性特色等方面。本文从大学校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角度出发,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如何进行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在符合校园景观规划的整体布局下,进行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研究,综合得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大学校园环境雕塑建设方法,达到改善大学校园景观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使环境雕塑设计符合校园景观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建设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联系的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大学校园环境雕塑的研究现状,对大学校园景观、环境雕塑及文化表达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完成理论部分研究。通过对国内部分综合型和特色型大学校园环境雕塑进行实地调研,从环境雕塑的空间布点、题材选择、个体品质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这些大学校园环境雕塑在建设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综合其上提出环境雕塑进行文化表达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提出“主题性、系统性、生态性、教育性、特色性”五项原则,环境雕塑设计与地形、植物、水体、铺装、建筑的关联,提出环境雕塑从“空间布点、主题选择、个体品质”三方面进行文化表达的设计方法。最后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中,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科学建设校园文化景观和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设计提供了有效经验。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姜美任[4](2020)在《东方语境下基于“物派”的空间表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空间出现在我们周围,或是说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艺术的发展中空间也体现出了自身的嬗变,这种空间观的变化体现在从对可视性空间探索的重视转到观众运用各种知觉感受的场所空间。“物派”以东方美学如禅宗为思想基础,结合了西方的艺术形式,成为一个具有东方特征的现代主义运动,体现了对于空间的探索。在这个探索中以东方语境下空间美学为基础的创作中也增加了对于不可视空间的体验、感知与认识。本文以“物派”为起始点,第一章了解研究背景和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对“物派”的概念做出解释并了解它诞生的背景、发展及影响,第三章通过东方语境下的空间表现“留白”与“物派”中独特的空间表现“间”的分析论述物、场一体性在作品中的表现,第四章身体介入空间使“物派”的空间概念得以延伸进一步探讨物、场、身体的一体性,第五章为对空间可能性的一些思考。

张梓煜[5](2019)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顺应时代,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作为大学校园环境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课外交往与交流、生活与活动、陶冶情操,感受校园魅力及校园特色的场所,校园景观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为国家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做了如下研究过程:第一部分描述了大学校园景观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进行了大学校园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提出了校园景观设计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并阐述了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选取了优秀校园景观案例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并运用无人机航拍新技术,明确了每个案例自身的优劣,并通过综合对比。总结了校园景观设计中可借鉴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也对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主要不足是:缺乏对校园文化传承、缺乏对人性的关怀、人车分流意识欠缺、校园交往空间比例不合理。第四部分在分析研究相关理论与案例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交往、交流、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具体为:增加校园景观空间多样性;完善校园绿地系统功能;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植物,丰富植被层次;提升景观要素设计。同时结合校园学科特色、办学理念、文脉等因素对校园景观进行特色化设计,形成独具特色又兼顾人性化的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第五部分在现场调研、调查问卷等现状调研基础上,以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分析出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的劣势,并从空间、道路、水体、绿地、设施等方面对长安大学渭水校区进行局部景观提升设计。本文的价值体现在理论以及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提出富有人性化、特色化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实践方面,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校园景观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将提出的方法运用在渭水校区的景观提升中,切实的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景观环境。

赵晓佩[6](2018)在《浅析“趣味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的日趋完善,雕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受到各种各样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代雕塑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雕塑中,创作者也越来越关注雕塑的“趣味性”。雕塑作为一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担负着改变艺术审美情趣的重任,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突破了对雕塑外在美的追求,更多地是希望在雕塑作品中能够得到心灵情感上的慰藉和行为上的参与感。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艺术家们也对雕塑的“趣味性”进行着更深层次的尝试与探索。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分析了与本主题相关的研究动态,并叙述了自己的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第二部分概述了当代雕塑的“趣味性”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概括了当代雕塑“趣味性”的艺术特征,并结合自身的创作构思、过程和感想,从内容、形式和情感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更深刻地理解了“趣味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该主题在当代雕塑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齐贺[7](2017)在《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文中提出从古至今,陶艺在家居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一直秉承着实用并尽量追求美观的传统,有着实用功能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公共环境也在迅速发展,陶艺也随之从室内空间发展到公共空间中。

王怡轲[8](2015)在《浅析陶瓷作为环境雕塑媒介的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分析了陶瓷材质作为环境雕塑媒介语言的色彩、肌理等特征,以及运用陶瓷材质于环境雕塑的生理、心理、文化等功能。可看出陶瓷这一材料在环境雕塑中的应用,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它将会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相信它必将在构建户外环境艺术的创造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张时来[9](2015)在《地域文化在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 ——以万佛湖滨湖公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对生活质量,个人情操的提升也越来越关注,旅游景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人们所钟爱。人们可以在风景区中寻找那份轻松愉快的时光,去体验自然的魅力,感悟地方文化的深邃。其中环境雕塑是风景区中文化承载的点睛之笔,是景区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者,凝聚着景区的精神世界。本文从地域文化与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入手:一方面研究地域文化与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概念,通过分析的方法了解研究对象,对什么是地域文化进行解读,了解地域文化的特点,并对风景的概念通过对比的分析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对风景区中的环境雕塑明确概念。另一方面研究地域文化与风景区中的环境雕塑的关系,从地域文化对风景区中的环境雕塑的意义及界定入手,阐述风景区中环境雕塑是地域文化展示的载体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此来分析研究风景区中环境雕塑创作的前提因素。另外,基于地域文化的研究提出地域文化在风景区中环境雕塑创作的思考。首先是地域文化的挖掘以及阐述风景区中环境雕塑创作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分析风景区中环境雕塑创作的要素,如“风景区中环境雕塑创作要遵循风景区规划的整体性和有序性;雕塑创作的造型语言是具象的、半抽象的还是抽象的;对量感、力度感、动感的把握;如何将生活和时代融入其中;将公共艺术的属性贯穿始终,让形式美的法则充分体现;通过“图底关系、距离关系、尺度关系、空间关系、题材与环境的关系、材质与工艺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风景区中环境雕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全面的剖析环境雕塑与景区地域文化、景区环境、景区产品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通过结合万佛湖滨湖公园风景区环境雕塑的创作实例,对项目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总结了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环境中雕塑创作设计的方法和思路,旨在探索如何将风景区的环境雕塑承载地域文化并与环境相融的同时,为景区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是对艺术、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深度思考。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地域文化在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希望能为未来风景区环境雕塑的创作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立新[10](2012)在《日本环境雕塑之管窥》文中研究表明都市建设需要环境艺术,环境艺术离不开雕塑作品的介入,雕塑作品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通过对纪念性雕塑、艺术雕塑、野外美术馆中的环境雕塑、公共艺术中的环境雕塑等进行实地考察,揭示了日本环境雕塑的特质。并得出"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能够塑造都市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竞争力"这一结论。

二、环境雕塑中的个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雕塑中的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1)牛气与送福——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特征与空间形成的对话关系
二、创作背景与图腾造型的探讨
三、区域文化与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色彩表现
四、结语

(2)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校园景观理论概述
        2.1.1 大学校园景观概述
        2.1.2 大学校园景观的功能
        2.1.3 大学校园景观的构成
    2.2 环境雕塑相关概述
        2.2.1 环境雕塑的概念
        2.2.2 环境雕塑的分类
        2.2.3 环境雕塑的功能
    2.3 文化表达相关概述
        2.3.1 文化
        2.3.2 地域文化
        2.3.3 校园文化
        2.3.4 校园文化景观
    2.4 相关学科理论概述
        2.4.1 景观生态学
        2.4.2 环境心理与行为
        2.4.3 环境美学理论
    2.5 环境雕塑与大学校园景观的关系
    2.6 校园文化融入环境雕塑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3.大学校园环境雕塑设计中文化表达的原则与方法
    3.1 大学校园环境雕塑现状调研与分析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调研内容、方法及目的
        3.1.3 环境雕塑的空间布点分析
        3.1.4 环境雕塑的题材选择分析
        3.1.5 环境雕塑的个体品质分析
        3.1.6 调研总结
    3.2 大学校园环境雕塑设计中文化表达的价值
        3.2.1 传承大学历史文脉
        3.2.2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2.3 展现大学文化底蕴
        3.2.4 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3.3 大学校园环境雕塑设计中文化表达的原则
        3.3.1 主题性原则
        3.3.2 系统性原则
        3.3.3 生态性原则
        3.3.4 教育性原则
        3.3.5 特色性原则
    3.4 大学校园环境雕塑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关联
        3.4.1 环境雕塑与地形
        3.4.2 环境雕塑与植物
        3.4.3 环境雕塑与水体
        3.4.4 环境雕塑与铺装
        3.4.5 环境雕塑与建筑
    3.5 大学环境雕塑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
        3.5.1 在空间布点上体现校园文化
        3.5.2 在题材选择上表达校园文化
        3.5.3 在个体品质上表现校园文化
    3.6 本章小结
4.设计实践--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4.1 西北工业大学
        4.1.1 学校概况
        4.1.2 校园文化
    4.2 项目基地分析
        4.2.1 自然条件分析
        4.2.2 人文因素分析
        4.2.3 使用对象的行为特点分析
        4.2.4 校园景观现状分析
    4.3 设计理念
    4.4 设计构思
    4.5 总体规划设计
        4.5.1 规划结构
        4.5.2 空间布局
        4.5.3 题材选择
        4.5.4 元素提取
        4.5.5 设计方案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表索引
    附录2:大学校园雕塑调研分析表
    附录3:西工大长安校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植物配置表
    附录4: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东方语境下基于“物派”的空间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物派
    2.1 物派的解释
    2.2 物派出现时的时代背景
    2.3 物派的起源
    2.4 物派对东方文化的借鉴
    2.5 物派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章 空间阐释
    3.1 东方艺术中的留白
    3.2 “间”的含义
    3.3 “间”在物派中的体现
    3.4 “场”的内涵
    3.5 物、场一体性
第四章 基于“物派”的空间概念延伸
    4.1 身体
    4.2 物、身体、“场”的一体性
第五章 对于空间可能性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5)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大学校园景观相关概念解析
        2.1.1 相关概念
        2.1.2 大学校园景观的内容与形式
        2.1.3 大学的类型
    2.2 大学校园景观要素及影响因素
        2.2.1 大学校园景观构成要素
        2.2.2 大学校园景观的影响因素
    2.3 大学校园景观的内涵特征
        2.3.1 具有开放性
        2.3.2 展现大学深厚底蕴
        2.3.3 体现校园特色
    2.4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理论基础
        2.4.1 景观生态学原理
        2.4.2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4.3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4.4 城市意象理论
        2.4.5 交往与空间理论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
    3.1 案例解读
        3.1.1 台湾大学
        3.1.2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3.2 大学校园景观实地调研与分析
        3.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
        3.2.2 西安交通大学
        3.2.3 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
        3.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5 西安音乐学院
    3.3 调研总结
        3.3.1 缺点总结
        3.3.2 优点总结
    3.4 问卷调研与分析
        3.4.1 问卷内容
        3.4.2 问卷发放情况
        3.4.3 问卷统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原则及方法
    4.1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4.1.1 因地制宜的生态性原则
        4.1.2 尊重历史原则
        4.1.3 以人为本思想原则
        4.1.4 空间多样性和整体性原则
        4.1.5 有利于学科区分原则
        4.1.6 有利于人际间交流原则
        4.1.7 特色性原则
        4.1.8 安全性原则
    4.2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策略
        4.2.1 满足心理需求的校园景观营造策略
        4.2.2 满足行为特征需求的校园景观策略
    4.3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4.3.1 主题性空间设计
        4.3.2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4.3.3 私密空间设计
        4.3.4 体育运动空间设计
        4.3.5 绿地系统设计
    4.4 大学校园景观要素设计
        4.4.1 景观小品
        4.4.2 校园广场
        4.4.3 交通系统
        4.4.4 植物种植设计
        4.4.5 公共设施
        4.4.6 夜景照明
        4.4.7 水体景观设计
        4.4.8 校园入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应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校园景观设计提升
    5.1 校园概况
        5.1.1 校园区位分析
        5.1.2 基地现状分析
        5.1.3 文脉梳理
    5.2 设计构思及定位
        5.2.1 设计构思
        5.2.2 设计定位
    5.3 改造设计方案
        5.3.1 总平面图
        5.3.2 设计分析
    5.4 分区改造设计
        5.4.1 文化轴
        5.4.2 学术轴
        5.4.3 生活轴
        5.4.4 节点景观..标志性景观
        5.4.5 植物配置
    5.5 系统设计
        5.5.1 照明亮化设计
        5.5.2 无障碍设计
        5.5.3 公共服务设施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浅析“趣味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设计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和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设计动态分析
    1.3 毕业设计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浅析“趣味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2.1 当代雕塑的“趣味性”
        2.1.1 浅析当代雕塑的“趣味性”的背景
        2.1.2 当代雕塑的“趣味性”的特点
        2.1.3 “趣味性”在当代雕塑中的应用与典型作品分析
    2.2 毕业创作《梦》系列中的“趣味性”
        2.2.1 创作构思
        2.2.2 创作过程
        2.2.3 创作感想
    2.3 “趣味性”雕塑在当代雕塑中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参赛、获奖等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陶艺
二、公共环境艺术
三、环境陶艺、公共环境艺术和人之间的关系
    1、环境陶艺和公共环境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2、人与环境陶艺、公共环境艺术二者的关系。
四、环境陶艺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生存与发展

(8)浅析陶瓷作为环境雕塑媒介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雕塑的陶瓷语言
二、环境雕塑的陶瓷语言特征
    (一) 色彩美感
    (二) 肌理质感
三、环境雕塑陶瓷语言的功能
    (一) 生理缓解功能
    (二) 心理娱乐功能
    (三) 文化功能

(9)地域文化在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 ——以万佛湖滨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环境雕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环境雕塑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风景区环境雕塑
    2.1 地域文化
        2.1.1 什么是地域文化
        2.1.2 地域文化的特点
    2.2 风景区环境雕塑
        2.2.1 风景区的概念
        2.2.2 风景区与其他类型绿地区别
        2.2.3 环境雕塑的概念
        2.2.4 风景区环境雕塑
    2.3 地域文化与风景区环境雕塑关系
        2.3.1 地域文化对风景区环境雕塑的意义
        2.3.2 地域文化对风景区环境雕塑的界定
        2.3.3 风景区环境雕塑是地域文化展示的载体
        2.3.4 地域文化是风景区环境雕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地域文化在风景区环境雕塑中的创作
    3.1 地域文化挖掘
    3.2 风景区环境雕塑创作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3.3 环境雕塑创作要充分遵循风景区规划体系
        3.3.1 环境雕塑创作要遵循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3.3.2 环境雕塑创作要遵循风景区规划的有序性
        3.3.3“起”即为开端
        3.3.4“承”即为发展
        3.3.5“转”即为高潮部分
        3.3.6“合”即为收尾
    3.4 风景区环境雕塑的造型语言
        3.4.1 具象的、抽象的、半抽象的
        3.4.2 量感、力度感、动感
    3.5 环境雕塑在创作中要具有生活性和时代性
    3.6 风景区环境雕塑应具备公共艺术的属性
        3.6.1 风景区环境雕塑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参与性、使用性、艺术性和公众性
    3.7 风景区环境雕塑具有形式美的基调
        3.7.1 主从与重点
        3.7.2 均衡与协调性
        3.7.3 韵律与节奏
        3.7.4 比例与尺度
    3.8 风景区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3.8.1 图底关系
        3.8.2 距离关系
        3.8.3 尺度关系
        3.8.4 空间关系
        3.8.5 题材与环境的关系
        3.8.6 材质与工艺和环境的关系
    3.9 风景区环境雕塑要承载景区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 万佛湖滨湖公园风景区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4.2 万佛湖地域文化的挖掘(了解有哪些文化,分析梳理哪些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
    4.3 万佛湖风景区滨湖公园公共雕塑创作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4.4 万佛湖滨湖公园环境雕塑整体设计要充分遵循规划体系
        4.4.1 万佛湖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整体设计要遵循规划的整体性
        4.4.2 万佛湖滨湖公园环境雕塑的整体设计要遵循景观空间规划的有序性
        4.4.3 滨湖公园环境雕塑的造型语言
    4.5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在创作中既要承载文化,又要与时代相融,更要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4.6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其公共艺术的属性也是必须具备的
    4.7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把美学原则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4.8 滨湖公园中的环境雕塑创作与环境的关系
    4.9 滨湖公园的环境雕塑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是风景区的特色人文景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日本环境雕塑之管窥(论文提纲范文)

一、1960年前的日本环境雕塑
二、艺术造街中的日本环境雕塑
    1、野外雕塑展作品收藏的“宇部模式”
    2、艺术家选定后定制作品的“仙台模式”
三、野外美术馆中的日本环境雕塑
四、公共艺术中的日本环境雕塑
    1、FARET立川公共艺术区
    2、新宿I-Land公共艺术区

四、环境雕塑中的个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气与送福——从《五牛送福》的创作谈公共环境雕塑的社会价值[J]. 杨冬白. 上海视觉, 2021(01)
  • [2]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环境雕塑的文化表达研究[D]. 韩宜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东方语境下基于“物派”的空间表现形式研究[D]. 姜美任.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5]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方法与研究[D]. 张梓煜. 长安大学, 2019(01)
  • [6]浅析“趣味性”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D]. 赵晓佩. 山西大学, 2018(04)
  • [7]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J]. 齐贺. 艺海, 2017(11)
  • [8]浅析陶瓷作为环境雕塑媒介的特征[J]. 王怡轲. 大众文艺, 2015(10)
  • [9]地域文化在风景区中环境雕塑的创作思考 ——以万佛湖滨湖公园为例[D]. 张时来. 安徽建筑大学, 2015(03)
  • [10]日本环境雕塑之管窥[J]. 关立新. 艺术设计研究, 2012(S1)

标签:;  ;  ;  ;  ;  

环境雕塑中的个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