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性癫痫发作的比较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性癫痫发作的比较

一、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发作情况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科,王维峰,张赟[1](2020)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6例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后继发癫痫患者36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患者16例,合计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84例。分析癫痫发作的时间、癫痫分类和脑电图变化。结果:脑出血继发癫痫发作表现为早发型癫痫组显着高于迟发型癫痫组(χ2=12.177,P=0.000);脑梗死继发癫痫发作表现为迟发型癫痫组显着高于早发性癫痫组(χ2=16.242,P=0.000);部分发作型癫痫表现为迟发性癫痫组显着高于早发型癫痫组(χ2=5.103,P=0.024);部分发作继发全面发作型癫痫的发生率表现为早发型癫痫组显着高于迟发型癫痫组(χ2=5.103,P=0.024);与未发生癫痫的患者比较,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图上界、下界、参考电极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31.342,P=0.010;t=29.038,P=0.011;t=32.945,P=0.010)。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脑卒中的类型以及癫痫发作类型具有一定关联性,脑电图在临床上能够第一时间记录大脑放电及脑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叶远良[2](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刘英北[3](2020)在《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脑梗死是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疾病,随着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急性期血管内干预及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使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显着降低,挽救了更多脑梗死患者的生命。癫痫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脑梗死继发癫痫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反复癫痫发作,使患者表现出广泛的神经、生理和心理问题,包括:瘫痪、肌张力增高、失语、构音障碍、单侧忽视、麻木和疼痛、疲劳、认知障碍、抑郁和情绪难以控制等。且缺血性卒中引起癫痫发作的经济负担是巨大的,因此脑卒中后癫痫(Post stroke epilepsy,PSE)是脑卒中幸存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给临床治疗提出了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脑梗死后癫痫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脑梗死后癫痫的发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该患者满足以下标准:纳入标准:(1)《神经病学》中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所制定癫痫诊断标准;(2)均为癫痫早期发作,即癫痫发作在脑梗死后两周内、无既往癫痫病史者;(3)短期内未并发急慢性感染者,无恶性肿瘤疾病者。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和心肝肾功能疾病者;(2)患有糖尿病者;(3)并发神经功能障碍者;(4)存在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等影响研究进程者;(5)由颅脑手术、脑外伤、脑肿瘤等引发癫痫者。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2.病例分组:从中选取50例继发癫痫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未继发癫痫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病程1.41~10.02个月,平均病程(5.45±1.33)月;观察组患者病程1.38~10.05月,平均病程(5.40±1.29)月。3.病例采集内容: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60岁)、血糖(<11.1mmol/L、﹥11.1 mmol/L)、电解质水平(钾、钠、氯、钙)、梗死部位(皮质、皮质下)、梗死灶(单发、多发)、脑梗死分型(心源性、非心源性)、NIHSS评分(<15、≥1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等。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多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两组在患者性别、年龄、血糖、电解质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资料在梗死部位、梗死灶、脑梗死分型、NIHSS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清Hcy、NSE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Hcy、NS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梗死部位为皮质、脑梗死分型心源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以及患者血清Hcy、NSE水平是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2.脑梗死继发癫痫后患者血清Hcy、NSE水平均会显着上升。

宜晶晶[4](2020)在《阿托伐他汀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病24小时内入院且既往无癫痫病史及癫痫发作史的患者740例。记录一般情况,包括人口学资料、合并基础疾病、入院24小时内是否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及其用药剂量、吸烟史、饮酒史、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分型、癫痫发作分型、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0例患者按照是否应用阿托伐他汀胶囊(天方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84)及其用药剂量将其分为4组:未应用组,10 mg/d组,20 mg/d组及40mg/d组。记录各组患者发病后2年内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发作类型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在66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中,发生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为28例。未应用他汀组有12例(7.2%),其中早发型为6例(3.6%),晚发型为6例(3.6%);应用阿托伐他汀10 mg/d有9例(5.4%),其中早发型为4例(2.4%),晚发型为5例(3.0%);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有5例(3.0%),其中早发型为2例(1.2%),晚发型为3例(1.8%);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有2例(1.2%),其中早发型为1例(0.6%),晚发型为1例(0.6%)。在未应用阿托伐他汀的165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中,12例(7.2%)发生卒中后癫痫发作,其中6例(3.6%)为早发型,6例(3.6%)为晚发型。随着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从10 mg/d增加至40mg/d,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从5.5%降至1.2%,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与晚发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均由3.6%下降至0.6%(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的应用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减少相关且具有量效关系。2.在发生卒中后癫痫发作的28例患者中,13(1.9%)例为早发型,其中7例(53.8%)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7.7%)为癫痫持续状态,1例(7.7%)为单纯局灶性发作,4例(30.8%)为复杂局灶性发作;15例(2.3%)为晚发型,其中9例(60.0%)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6.7%)为癫痫持续状态,2例(13.3%)为单纯局灶性发作,3例(20.0%)为复杂局灶性发作。不同用药剂量分组中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早发型及晚发型均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未应用阿托伐他汀组的患者未见症状性出血转化,未见脑水肿加重,未见肝肾功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值3倍,肌酐≥176μmol/L),未见肌酶明显异常(≥正常值10倍);应用他汀药物组10 mg/d的患者发生严重肝肾功异常者1例(0.6%),未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未见脑水肿加重,未见肌酶明显异常;应用他汀药物组20 mg/d的患者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1例(0.6%),未见脑水肿加重,发生肝肾功明显异常2例(1.2%),肌酶明显异常1例(0.6%);应用他汀药物组40 mg/d的患者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1例(0.6%),未见脑水肿加重,发生肝肾功明显异常3例(1.8%),肌酶明显异常2例(1.2%)。不同用药剂量分组中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水肿加重、肝肾功明显异常、肌酶明显异常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且各组均未发生致死性症状性出血转化。结论:在卒中发病24小时内应用阿托伐他汀可能降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在一定范围内(0-40 mg/d),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生率可能降低,且各不同剂量均相对安全。

刘燕[5](2020)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工具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后癫痫(post-ischemic stroke epilepsy,PISE)发病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SeLECT量表与PSEiCARe量表预测PISE的发生的价值进行评价及对比,确定更适合该类患者的预测量表,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PISE的早期识别能力,以便合理及高效管理卒中患者。方法:对卒中登记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调取出院后1年的随访资料,将明确诊断为PISE患者98例纳入PISE组,同时选取同期性别匹配,随访期间未发生癫痫的首次IS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即NPISE组(non-Post-ischemic stroke Epilepsy,NPISE),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临床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归纳和分析影响PISE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Se LECT评分与PSEi CARe评分,单独分析各量表的最佳临界值与真实性指标;通过联合R软件绘制两种量表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stic,ROC),进一步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预测IS后1年内PISE发生风险及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两者对PISE的预测价值。结果:1.PISE的首次癫痫发作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3,54.1%)较局灶性发作(45,45.9%)多见,其中局灶性发作以局灶继发双侧全面强直阵挛19例(19,19.4%)比例高;2.以65岁为界,将PISE组分为青中年组(55,56.1%)与老年组(43,43.9%),青中年组与老年组均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其占比分别为54.5%(30/55)、53.5%(23/43),且青中年组癫痫持续状态比例较老年组高,其占比分别为10.9%(6/55)、2.3%(1/43);3.对可能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出合并早发性痫性发作(ES)、认知功能障碍、肺部感染、NIHSS评分、累及皮层、皮层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与PISE有关;4.多个自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病灶累及皮层、合并早发性痫性发作、肺部感染、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PISE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PSEiCARe及SeLECT评分预测IS患者PISE发生风险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480,0.980(界值=5)及0.786,0.837(界值=3.5);ROC曲线显示PSEiCARe与SeLECT评分的AUC值分别为0.753和0.859,经过Z检验比较其面积,Z值为-2.9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皮层病灶、合并早发痫性发作、肺部感染、认知功能障碍与PISE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2.PSEiCARe与SeLECT评分对脑梗死发病后1年内PISE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而且SeLECT评分对脑梗死患者1年内预测癫痫发作风险的价值优于PSEiCARe评分。

左菁[6](2019)在《他汀类药物减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卒中后癫痫(Post stroke epilepsy,PSE)发作的影响。从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Immune neuro endocrine network,I-N-EN)的角度,探讨他汀类药物与PS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部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6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将患者分为非PSE组(单纯脑卒中后未发生癫痫者)和PSE组(脑卒中后发生癫痫者),非PSE组共15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32±7.95岁,男性:90例,女性:61例);PSE组共11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81±8.87岁,男性:72例,女性: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比较两组中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比例,两组中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血清CRP、IgE、IgM、IgA、IgG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卒中严重程度的影响及与PSE关系。用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比较两组患者累及皮质和脑叶与PSE发作之间的关系,评估他汀类药物对卒中部位的影响及与PSE关系。结果:非PSE组和PSE组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以及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SE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着高于P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2,p<0.01)。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PSE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显着高于非P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PSE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显着高于非P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非PSE组和PSE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t=0.58,t=0.50,p>0.05)。PSE组患者NIHSS评分高的比例显着高于具有较高比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非PS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5,p<0.01);PSE组患者中累及皮质和脑叶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具有较高比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非PS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5,p<0.01;χ2=32.19,p<0.01)。结论:卒中和癫痫都与免疫相关,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卒中转归,PSE患者免疫功能存在显着紊乱。他汀类药物影响卒中严重程度和PSE发生,NIHSS评分是一个较好指标,NIHSS评分越高,PSE发生率越高。他汀类药物减轻卒中严重程度减少PSE发生,在病变部位与PSE的关系中,累及皮质及脑叶的脑卒中患者PSE的发生率高,他汀类药物降低皮质和脑叶受累程度,减少PSE发生。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免疫调节途径降低PSE发生率,其免疫调节是未来PSE研究和治疗的靶点。

李家雪[7](2019)在《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对CVST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人服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的恢复情况进行了随访,观察该类病人的癫痫发作的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17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CVST的病人共114例,详细完整阅读该114份病案资料,其中有部分病人因影像资料不完整,部分为同一病人再次住院复查的,剔除上述患者共16例,最终选取了经影像学(颅脑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CT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明确、病历资料记录完整的病人共有98例。通过查阅所有98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收集这些病人的人口学信息以及临床症状、体征、影像检查结果、脑脊液化验结果、是否合并癫痫发作、AEDs治疗情况、病情整体预后以及癫痫的控制情况等资料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在CVST急性期是否合并癫痫发作,将98例病人分为继发癫痫发作组(A组)34例和非继发癫痫发作组(B组)64例,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别对A、B两组病人的各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相关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的结果。对继发癫痫发作组34例病人制定了标准的随访问卷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期限为出院后1年。随访方式包括患者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两种方式结合。门诊复诊的患者查阅门诊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统计,对没有门诊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统计其1年内癫痫发作的恢复情况、整体预后和服用AEDs的名称、服药时间以及对该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入组的98例CVST患者中,男性病人共有39例,女性病人共有59例,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有34例,未继发癫痫发作的有64例,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34.7%。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中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情况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7、8.734,P<0.05),提示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两组病人直窦受累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3.567,P=0.059),但考虑P值接近0.05,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样本量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分析,以进一步明确其是否是相关影响因素。孕妇或产褥期(t=0.152,P=0.697)并不能导致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对于脑出血(t=2.918,P=0.088)和意识障碍(t=1.907,P=0.385)在继发癫痫发作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二者并不增加CVST患者急性期继发癫痫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矢状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2,95%CI=1.0756.945,P<0.05)。A组34例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人中失访5例,成功随访到29例,其中有4例患者门诊复诊进行了门诊随访,均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作出诊断,对没有门诊复诊的25例患者,进行了电话随访,电话随访均由专业的神经内科医师完成。在随访到的29例患者中:其中2例病人在院内发生死亡;23例(79.3%)病人在出院后未再出现癫痫发作(9例病人出院后继续服用AEDs,1例服药2周停药、4例服药3个月停药、4例服药半年停药;14例病人出院后未再服用AEDs);2例(6.9%)病人分别于出院后2周及1个月时发作1次,服用AEDs后未再发作;2例(6.9%)病人在出院1年时服用AEDs仍有发作。随访结果提示: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预后较好,93.1%的病人出院1年时随访未再出现癫痫发作,大部分病人不需要长期服用AEDs,仅有6.9%的病人虽服用AEDs仍有癫痫发作。结论:1.上矢状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2.上矢状窦受累、横窦受累是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3.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预后较好,大部分病人不需要长期服用AEDs。

曾琳红[8](2019)在《12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并着重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伴或不伴癫痫发作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从而提高对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认识,更全面的认识CVST患者癫痫发作的特点,做到更好的诊治和预防,减少癫痫发作对CVST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病程中是否有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33例)和非癫痫组(93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受累静脉窦进行了对比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年龄用均值±SD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每组数据表示为频率和百分比(%),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先用卡方分析初步筛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再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合并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出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P值<0.05者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26名CVST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当(男:67例,女性:59例),年龄最小的患者9岁,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34.51±7.42岁。2.头痛、恶心及呕吐是CVS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癫痫发作和瘫痪。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感染、妊娠/产褥期、肾病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亢进。4.影像学表现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单侧或双侧脑叶脑回肿胀、脑实质内异常信号、脑室受压等。5.CVST累计的各个静脉窦中,上矢状窦最容易形成血栓,其次为横窦。结论:CVST患者处于妊娠/围产期或合并昏迷、脑出血的患者更容易并发癫痫,应尽早给予针对性治疗。

吴琼[9](2019)在《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血清hs-CRP(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案,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患者共67例。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组予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及记录发作频次、发作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血清hs-CRP、脑电图及安全指标和不良反应,评定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发作控制有效率93%优于对照组83%(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临床疗效显着,安全可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水平。

郜俊峰,陈伟观,高志伟,倪耀辉,徐添[10](2017)在《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癫痫(PS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2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癫痫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变部位及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PSE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SE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吸烟史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既往卒中病史、累及皮质、多脑叶病灶呈相关性。结论既往患者有卒中病史、脑出血患者以及病灶累及多脑叶、皮质者更容易继发癫痫。

二、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发作情况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发作情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脑梗死后癫痫组
        1.2 对照组
        1.3 伦理道德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采集病例的相关资料
        2.2 相关实验室指标
        2.3 影像学检查
        2.4 脑电图检查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血清Hcy、NSE水平比较
    3 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阿托伐他汀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2.1 各试验组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发生率
    2.2 各试验组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的类型
    2.3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患者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脑水肿加重、肝肾功明显异常、肌酶严重异常的影响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工具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工具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ISE的危险因素分析
    2.2 比较PSEiCARe和 SeLECT评分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组的PISE首次癫痫发作类型
    3.2 危险因素
    3.3 SeLECT与 PSEiCARe量表的优缺点
    3.4 两种量表对预测IS后1 年发生PISE风险的评估及比较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癫痫与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他汀类药物减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非PSE组患者纳入标准
        1.3 非PSE组患者排除标准
        1.4 PSE组患者纳入标准
        1.5 PSE组患者排除标准
    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入院资料收集
        3.2 入院时准备
        3.3 在院期间治疗方案
        3.4 病例数据整理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3 两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血清CRP、Ig M、Ig E、Ig A、Ig G水平变化
    4 非PSE组和PSE组患者NIHSS评分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关系
    5 非PSE组和PSE组患者累及皮质及脑叶例数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的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7)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2 CVST病人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3 CVST急性期继发癫痫发作病人的预后随访
    4 其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12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病因
    3.4 影像学表现
    3.5 窦的分布位置
    3.6 总结
第4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
    4.2 病因分析
        4.2.1 本次研究中与CVST继发癫痫有统计学意义的一些病因
        4.2.2 本次研究中与CVST继发癫痫无统计学意义的一些病因
    4.3 CVST的临床表现
        4.3.1 头痛
        4.3.2 癫痫
        4.3.3 昏迷
        4.3.4 失语
        4.3.5 神经眼科症状
    4.4 影像学特点
    4.5 窦的位置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认识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 中医对痫病的认识
        1.3 中医对中风与痫病关系的认识
        1.4 古代医家对于痰瘀致痫的认识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
        2.3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类型
        2.4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脑电图表现
        2.5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机制
        2.6 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治疗
    3 血清hs-CRP与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关系
        3.1 对血清hs-CRP的认识
        3.2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3.3 血清hs-CRP对癫痫的影响
        3.4 血清hs-CRP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入组病人病史采集
        2.3 研究指标
        2.4 纳入病人基础疾病治疗
        2.5 纳入病人抗癫痫治疗
        2.6 不良反应
        2.7 疗效评定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疗效
    5 讨论
        5.1 导师对“痰瘀生风”理论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认识
        5.2 组方分析
        5.3 现代药理研究
        5.4 对缺血性卒中后癫痫患者血清hs-CRP影响的探讨
        5.5 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疗效分析
        5.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定痫丸治疗癫痫的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临床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PSE的单因素分析 (表2)
    2.各年龄区间脑血管病与PSE的比较 (表3)
    3.PSE的多因素分析 (表4)
    4.癫痫发作组46例患者脑电图检查 (表5)
讨论

四、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癫痫发作情况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分析[J]. 李振科,王维峰,张赟.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0(05)
  • [2]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3]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英北. 青岛大学, 2020(01)
  • [4]阿托伐他汀与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后癫痫发作相关性研究[D]. 宜晶晶. 延安大学, 2020(12)
  • [5]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工具评估[D]. 刘燕.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他汀类药物减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研究[D]. 左菁. 青岛大学, 2019(01)
  • [7]CVST病人急性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李家雪. 青岛大学, 2019(03)
  • [8]12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回顾性分析[D]. 曾琳红. 南昌大学, 2019(01)
  • [9]定痫汤加减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痰瘀阻络型及对hs-CRP影响的临床研究[D]. 吴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脑血管病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郜俊峰,陈伟观,高志伟,倪耀辉,徐添.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10)

标签:;  ;  ;  ;  ;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继发性癫痫发作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