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影像技术的新发展

心肌影像技术的新发展

一、心肌显像技术的新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范校周[1](2017)在《基于纳米泡的前列腺癌超声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前列腺癌在老年男性中为高发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为重要。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除了常用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影像学方法在早期发现肿瘤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应用在医学成像领域,使得多角度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成为可能。但是,多数基于解剖结构的成像技术在发现肿瘤病灶时,患者往往多处于中晚期。而在前列腺癌的治疗方面,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适合不同适应症的患者,其中化疗作为早期的辅助治疗及晚期的重要治疗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化疗药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如全身毒性反应,因此如何提高化疗药物对病灶的靶向性一直是肿瘤治疗急需解决的问题。超声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进而实现增强组织对比度的方法。随着对超声造影剂认识地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不同种类的超声造影剂。超声纳米泡是一种粒径在1000nm以下的声学造影剂,能够突破传统微米级超声造影剂单纯血池显像的局限,可以用于血管外显像。而通过在纳米泡上搭载针对病灶的特异性配体,特别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配体,能够利用肿瘤内皮细胞间隙较大、缺乏基底膜及淋巴循环不良的穿透和滞留增强效应(EPR效应)进入组织间隙进一步与肿瘤细胞结合产生特异性的超声增强信号,实现从分子水平诊断肿瘤的目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的膜蛋白,特别是在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和死亡率极高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我们的前期分别将针对PSMA的单克隆抗体、纳米抗体与脂质纳米泡相连,成功构建和制备了针对前列腺癌的靶向纳米泡,并进一步研究证实,与非靶向纳米泡相对比,靶向纳米泡能在体外与前列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超声显像实验中表现为肿瘤显像时间延长、峰值强度增高等特异性显像特征。但是,与已经开发出的多种针对PSMA的配体分子(单克隆抗体、工程化抗体、小分子结合物及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纳米抗体等)不同,分子量更小的适体分子是一种能够与其他物质进行结合的核苷酸或者脱氧核苷酸序列,以其作为靶向纳米泡的配基分子,既能够避免像单克隆抗体、工程化抗体产生的免疫原性,又能避免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生物活性物质,保证了其无毒、安全的特点。因此,将A10-3.2适体作为配基搭载在脂质纳米泡上构建出粒径小、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的针对前列腺癌的靶向纳米泡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超声技术同时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高强度聚焦超声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治疗体内深部肿瘤时,需要考虑到超声能量对声通道上组织的热损伤及其肿瘤周围神经的破坏。而低强度超声下联合超声微泡产生的超声微泡靶向破坏技术,相对来说较为安全,能够在需要作用的靶部位应用超声定点破坏超声造影剂,从而促进辐照区域组织对药物的吸收,该技术目前已经在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心血管、眼和肿瘤等相关疾病)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探索。相比于微米尺寸的超声造影剂,粒径更小的纳米泡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更好的稳定性能等特点,但是超声辐照下纳米泡破裂能否产生空化效应促进阿霉素(Doxorubin,DOX)抑制前列腺癌生长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阐述。基于上述研究进展和我们前期的研究基础,本将分别从两部分进行基于纳米泡的前列腺癌超声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实验研究,首先将A10-3.2适体作为配基搭载在脂质纳米泡上,构建出粒径小、安全性好、性能稳定的靶向纳米泡,研究其在PSMA阳性表达的前列腺癌中靶向显像的能力和效果;其次进一步探索纳米泡在低强度超声爆破技术下辅助广谱、经典的化疗药物-DOX抑制前列腺癌的效果。目的1.研究纳米泡的超声显像能力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穿透力,同时制备携载针对PSMA的适体A10-3.2的靶向超声纳米泡,并研究其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显像效果,为前列腺癌的靶向超声分子显像提供一种穿透力强、安全、高效的靶向造影剂,也为携载适体的靶向超声纳米泡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2.在基于纳米泡的前列腺癌靶向超声分子显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化疗药物DOX在低强度超声靶向破坏纳米泡技术下对前列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超声辐照下纳米泡破裂促进阿霉素抑制前列腺癌提供详实的研究基础,也为靶向纳米泡真正实现肿瘤诊疗一体化功能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以PSMA适体A10-3.2为导向的脂质纳米泡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1)将一定比例的脂质材料在水合液中进行机械震荡,并采用离心漂浮法分离超声纳米泡,在动物体内观察纳米泡注射前后彩色血流信号的变化情况。在光镜及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生理盐水灌注后,纳米泡在肿瘤组织及心脏组织中的分布情况。(2)化学法合成氟化的适体A10-3.2,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技术验证适体对PSMA阳性表达细胞的特异性。随后,通过酰胺反应将A10-3.2适体连接到纳米泡表面构建靶向纳米泡,采用凝胶电泳及免疫荧光验证纳米泡的靶向性。(3)检测靶向纳米泡与非靶向纳米泡的大小及体外超声显像情况,溶血实验验证靶向纳米泡的安全性。在细胞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和体外结合实验观察靶向纳米泡与细胞的结合能力。(4)构建C4-2和PC-3前列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观察靶向纳米泡和非靶向纳米泡的超声造影参数(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及1/2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的变化情况,以及通过活体荧光显像观察靶向纳米泡在荷瘤小鼠中的分布情况。2.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靶向破坏技术下辅助阿霉素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1)在动物PC-3前列腺癌移植瘤中通过超声造影观察纳米泡在不同强度的超声功率(1W/cm2、1.75W/cm2和2.5W/cm2)下,超声辐照的肿瘤区域纳米泡的破坏情况,从而确定超声参数,包括超声功率、辐照时间和辐照模式。(2)将荷PC-3前列腺癌的裸鼠分为阿霉素组(DOX)、阿霉素加纳米泡组(DOX+NB)、阿霉素加超声组(DOX+US)、超声辐照下阿霉素加纳米泡组(DOX+NB+US)共四组。于处理后6小时处死裸鼠,取心、肝、脾、肺、肾和移植瘤组织匀浆后取上清,通过各自组织的阿霉素标准定量曲线中计算各组药物含量。(3)将PC-3前列腺癌细胞分为DOX、DOX+NB、DOX+US和DOX+NB+US共四组,进行分别干预,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存率。在上述荷瘤裸鼠动物分组基础上增加生理盐水组(Control)共5组。超声参数保持不变,治疗每隔1天处理1次,共处理9次,并监测裸鼠体重、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对治疗结束的裸鼠心肌和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TUNEL染色分析凋亡情况。(4)按照Control、NB、US和NB+US对PC-3细胞和移植瘤进行分组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眶后静脉注射硝酸镧电子示踪剂后的各组肿瘤内电子示踪剂分布情况。结果1.以PSMA适体A10-3.2为导向的脂质纳米泡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1)注射纳米泡后,动物腹部血流信号显示更为敏感清晰;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技术均发现纳米泡能够进入肿瘤血管间隙,而不能进入心肌组织间隙。(2)免疫组化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证实适体分子A10-3.2对PSMA阳性表达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凝胶电泳和免疫荧光技术证实靶向纳米泡构建成功,溶血实验表明靶向纳米泡对红细胞没有明显的溶血作用。(3)非靶向纳米泡和靶向纳米泡的粒径分别为(519.4±74.6)nm和(576.6±40.2)nm,两者体外显像效果没有明显差别(P>0.05),靶向纳米泡能够与PSMA阳性表达的C4-2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与PSMA阴性表达的PC-3细胞不能结合。(4)通过在PSMA阳性表达的动物移植瘤中比较靶向纳米泡和非靶向纳米泡的超声造影指标,发现达峰时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峰值强度、减半时间和1/2峰值强度下曲线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19.48±2.59)vs(16.86±2.64)d B,(862.53±143.83)vs(347.69±74.86)s和(1978.60±370.21)vs(795.60±115.41)d B·s,P<0.05];PSMA阴性表达的动物移植瘤中两种纳米泡的四种造影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小动物活体荧光显像表明靶向纳米泡在C4-2移植瘤中具有一定的聚集能力。2.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靶向破坏技术下辅助阿霉素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1)用于治疗得到的纳米泡粒径为(485.7+33.0)nm,多分散系数为0.026。确定在1W/cm2超声功率下、100Hz的间歇脉冲及手动调节下“5s-on-5s-off”的辐照模式,能够在15min内有效地破坏肿瘤辐照区域内的纳米泡且不会产生明显的热效应。(2)药物分布情况测定时,阿霉素在DOX+NB+US组[(43.71±5.03)ng/g]的移植瘤中分布最多,其次为DOX+US组[(36.91±5.72)ng/g];而心肌组织中药物含量与此相反,在DOX+NB+US组[(13.49±3.14)ng/g]中分布最少。(3)在治疗效果评价的观察中,发现相比于Control组,DOX+NB+US组的前列腺癌细胞生存率[(43.16±2.47)%]和移植瘤体积[(68.16±14.00)mm3]明显受到抑制,超声造影治疗前后的强度变化及病理切片的亦证实DOX+NB+US组坏死情况最为明显。(4)在扫描电镜观察中,发现NB+US组前列腺癌细胞上出现较多孔洞,且细胞表面的褶皱明显增多;而透射电镜亦证实NB+US组有更多的硝酸镧颗粒进入移植瘤的实质细胞和组织间隙内。结论1.纳米泡具有良好的超声显像效果,能够利用肿瘤的EPR效应进入肿瘤组织间隙,为实现肿瘤实质细胞的靶向超声显像奠定了造影剂方面的基础。2.携载针对PSMA的适体A10-3.2的靶向纳米泡能在体外与PSMA阳性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靶向结合,能使PSMA阳性表达的前列腺癌移植瘤具有特征性超声分子显像特征,为肿瘤的靶向超声分子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超声造影剂和方法。3.超声辐照下纳米泡靶向破坏技术是一种能有效促进药物作用特定部位的方法,能够有效增加化疗药物在肿瘤区域的含量,减少化疗药物副作用,并发挥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作用,其背后的潜在机制可能与纳米泡能穿过肿瘤血管、进入肿瘤组织间隙内,在肿瘤细胞周围近距离发生超声空化效应相关。

昝云龙[2](2016)在《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放射性示踪剂动力学建模技术,动态SPECT成像能够量化组织的功能参数,如摄取速率,清除速率等,有望为医生提供绝对定量诊断指标。但是现阶段动态SPECT成像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临床推广。本论文主要围绕动态SPECT心脏成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首先,由于目前临床SPECT系统探头旋转缓慢,时间分辨率差,而放射性示踪剂在被成像活体内的循环速度很快,因此慢速旋转SPECT系统采集到的投影数据会出现严重的不一致,无法利用常规三维重建算法来获取放射性示踪剂在每个时间点的分布情况。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四维动态重建算法,估计放射性示踪剂在不同组织中活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算法将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分布达到稳态后的投影数据叠加,进行三维重建得到静态SPECT图像;并将此静态SPECT图像作为先验知识引入四维动态重建中进行空间域降维;同时在时间域利用B样条基函数进行降维。经过仿真和大鼠实验的验证,该重建算法能快速准确地估计出组织中放射性示踪剂活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Time Activity Curve,TAC)。利用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本文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及其正常对照组(Wistar-Kyoto,WKY)进行22个月的跟踪实验,期间进行了四次动态SPECT心脏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和201Thallium(Tl)成像(鼠龄6个月,11-12个月,18个月,21-22个月时),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从高血压到左心室心肌肥大最终到心力衰竭这个过程中左心室心肌神经支配功能及灌注情况发生的变化。评价指标包括:静态成像的半定量诊断指标-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动态成像指标-流入速率(Influx Rate),清除速率(Washout Rate),分布容积(Distribution Volume,DV)。结果表明利用动态SPECT 123I-MIBG成像所计算的指标-分布容积(DV)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鼠龄6个月时即可发现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而利用静态SPECT 123I-MIBG成像指标-SUV最早在鼠龄18个月时发现异常。201Tl成像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动态201Tl成像指标-DV在鼠龄18个月时发现异常,而静态201Tl成像指标-SUV则在四个时间点的成像实验中均未发现异常。对比同一种示踪剂的动态SPECT成像结果和静态SPECT成像结果发现,动态SPECT成像技术能够更早地检测到功能异常,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对比动态SPECT 123I-MIBG与201Tl成像,利用123I-MIBG成像在鼠龄6个月的时候即可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异常,而利用201Tl成像则在鼠龄18个月的时候才能检测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异常。此结果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从高血压到左心室心肌肥大,最终到心力衰竭的过程中,神经功能会先出现异常,可以作为左心室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指标。其次,动态SPECT成像推广到临床应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采集时间过长。本文以123I-MIBG成像为例设计了一种优化数据采集方案缩短采集时间的流程。该流程利用之前提出的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通过不断调整B样条基函数的控制点,获取不同的TAC,使得调整后的TAC与参考值的相对熵最小,同时估计的代谢参数的协方差最小。最终根据调整后的控制点来确定SPECT探头在每个角度的采集时间。该优化方案通过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来保证调整后所获得TAC的准确性,通过D-optimal优化算法来保证所获得的无偏估计代谢参数的协方差最小。将这项技术用于大鼠动态SPECT 123I-MIBG成像采集方案的优化,根据优化后的采集方案仿真生成了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与其正常对照WKY大鼠三种代谢参数的动态SPECT数据,采用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动态重建算法和分室模型拟合获得了SHR与WKY大鼠的代谢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的采集方案将传统方案的采集时长从90分钟降至30分钟,并且在低剂量成像(剂量为原剂量的1/4)中依然能够稳定地估计出准确TAC和精确的代谢参数,同时优化的采集方案将存储空间减少为原来的1/120,计算时间降低为1/20,为动态SPECT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心脏跳动是SPECT心脏成像质量的一大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门控SPECT心脏成像重建算法,该算法将心脏相位图像表示为一个低秩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的叠加。其中低秩矩阵对应于心跳周期中灰度不随着心脏跳动发生变化的部分,而稀疏矩阵对应于心跳周期中灰度随着心脏跳动发生变化的部分,用降采样的B样条基函数及其系数的乘积来表示。将提出心脏相位图像重建算法与临床上基于分窗的重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论文提出的算法在重建图像的质量、左心室心肌灰度均匀性以及心脏缺血诊断上均优于基于分窗的重建算法。而且利用本文提出的心脏相位重建算法可以在不增加剂量的情况下重建出一个心跳周期中更多相位的心脏图像,为利用SPECT自身信号进行门控SPECT成像提供了可能。

巴雅,秦永德,刘立水[3](2014)在《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体会》文中指出随着核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核医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迅速扩充与教学时数不足成为矛盾;同时由于核医学普及面不广,使得学生对核医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传统核医学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对核医学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密切结合临床,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的优势,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常用诊断及治疗方法,并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教学,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仇盛蕾[4](2014)在《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心衰合剂多年来获得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成果,观察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从现代医学的微观指标诠释心衰合剂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通过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谱特征的分析,以及生存质量的研究,认识和阐释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优势。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59例,随机分为心衰合剂治疗组(29例,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衰合剂治疗)和心衰合剂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规范治疗)。疗程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心脏超声LVEF, LVED值,血清NT-proBNP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的代谢组学物质,将两组患者与健康人群的代谢产物谱进行对比分析,检测两组患者的代谢模式,筛选标志性代谢群。采用《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测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达89.66%;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由治疗前的39.86±8.26分下降到18.06±4.50分,对照组由治疗前的38.00±7.62分下降到21.63±7.00分;且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均提高(P<0.05),治疗组由47.62±5.15%提高至51.59±4.20%,对照组由48.50±5.08%提高至49.30±4.44%;且治疗后治疗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LVED值由52.45±4.53mm降至50.28±4.28mm,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LVED值由51.47±4.64mm降至51.23±4.2Omm,虽有改善,但差异不显着(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均较高,治疗组2970.35±1160.15pg/ml,对照组2777.00±1108.39pg/m1;经14天治疗后两组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1135.86±688.85pg/ml,对照组1512.33±645.18pg/m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更显着(P<0.05)。4.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领域计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在生理机能领域、活力领域、社会功能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医疗支持领域共5个领域及生存质量总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生理机能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医疗支持领域共3个领域及生存质量总分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生理机能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两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弛豫编辑实验和扩散编辑实验。治疗后经核磁共振氢谱弛豫编辑实验的OSC-PLS分析,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可以显着区分,且与健康组接近。驰豫编辑实验检测治疗组、对照组、健康组各组人群的相关代谢物浓度,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健康组相关代谢物浓度接近,两组人群的相关代谢物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其中治疗组与健康组人群的脂蛋白、乳酸、丙氨酸浓度均比对照组含量高,治疗组与健康组人群的氧化三甲胺、糖类、甘氨酸浓度均比对照组含量低。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及健康组核磁共振氢谱扩散编辑实验的OSC-PLS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健康组非常接近,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分。采用扩散编辑实验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与健康组各组人群的相关代谢物浓度,结果显示,代谢物浓度治疗组低于健康组低于对照组的有:化学位移为0.86ppm的LDL/VLDL浓度;代谢物浓度健康组高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的有:化学位移为1.26ppm的LDL/VLDL浓度;代谢物浓度治疗组高于健康组高于对照组的有:化学位移为0.90ppm的VLDL浓度、化学位移为1.30ppm、1.34ppm的VLDL浓度、化学位移为1.58ppm的Lipid (CH2-CH2CO)浓度、化学位移为2.22ppm的Lipid (CH2CO)浓度、化学位移为2.74ppm的PUFA (-C=C-CH2-C=C-)浓度、化学位移为5.3ppm,5.34ppm的UFA (=CH)浓度。结论心衰合剂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患者脑纳肽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生存质量,使用心衰合剂治疗后,患者的代谢产物更接近健康人群,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曾乐凤[5](2014)在《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功能》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超声心动图因为其实时、价廉、方便、能较为准确定位的优点而成为检测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最常用、最首要的检查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是临床相对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及家族聚集性。近年我国大范围的资料提示患病率为180/10万,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为200/10万,我国的患病率与全球接近。其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尤以左心室室间隔部改变明显。目前肥厚型心肌病被普遍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临床工作中却可现其父母均未发病而其子女发病的病例,这难以解释。有人认为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等可作为本病发病的促进因子。探究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超声技术影像设备及研究科技的进步,对肥厚型心肌病的已经有了关于其各方面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对肥厚型心肌病各方面特征性研究,并且逐渐常深入。当今,斑点追踪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缺点较少、结果较准确的研究方法而成为目前较为热点的研究方法。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已被较多学者应用,并且已有初步结果。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尚有其缺点,如非实时三维平面,需要多步骤、多切面采集图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应运而生,其克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缺点。故本文运用此新兴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探究。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应变特征,以评价其收缩功能;评估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2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组的左室心肌整体及各节段纵向、圆周向、径向及面积峰值应变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左室心肌整体及各节段应变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病例组整体长轴应变(P<0.01)、径向应变(P<0.05)、面积应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心肌室间隔、前壁及下壁中间段及心尖段各应变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受损,其中以长轴、径向、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明显降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各峰值应变降低,以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为明显;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为定量评价心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陈心玫[6](2012)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室整体及局部舒缩功能的变化,旨在研究ASD患者右心容量及压力负荷增加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以及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一种准确、简便、无创地评价右心室舒缩功能的方法。资料与方法ASD组:选取2011年4月-2011年8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国产封堵器治疗的继发孔型ASD患者46例,对照组:选取经体检排除各种心肺疾患的且与ASD组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于封堵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定量组织速度显像(QTVI)检查。超声测量指标包括:⑴右心室(RV)前后径、右室流出道前后径(RVOT)、主肺动脉内径(MPA)、右心室舒张末期长径、横径、右房(RA)长径、横径、右心室舒末容积(RVEDV)、右心室缩末容积(RVESV)并计算出右室射血分数(RVEF);⑵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A)并计算E/A比值,收缩期肺动脉瓣上血流速度,根据三尖瓣最大反流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⑶QTVI检测: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位点、右心室游离壁中部位点、室间隔三尖瓣环位点及室间隔中部位点处心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Va)并计算Ve/Va比值。ASD组根据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位点Ve/Va比值,分为A组(Ve/Va﹥1)及B组(Ve/Va﹤1);对照组按年龄、例数比例匹配也分为A、B两组。比较并分析ASD组封堵术前后右室壁整体及局部Vs、 Ve、Va及Ve/Va的变化。结果(1)ASD组RV长径、横径、前后径及RVOT前后径、RA长径、横径、MPA、RVEDV、RVESV、RVEF、E峰、A峰、肺动脉瓣上血流速度、PASP、 B组E/A、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 <0.01),封堵术后上述各测值不同程度明显减低(P<0.01-0.05);A组E/A封堵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A组ASD患者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Vs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 <0.01),封堵术后1天及术后3月明显减低(P<0.01),术后1天及术后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e、V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三尖瓣环位点Ve、Va减低(P <0.01),术后3月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后1天升高(P <0.05),中部位点Ve、Va封堵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室间隔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Vs、 Ve、V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Vs减低(P <0.05),术后3月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后1天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Va封堵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组ASD患者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Vs、室间隔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的Vs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 <0.01),术后1天及术后3月显着降低(P <0.01),术后1天及术后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Ve、Va不同程度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 <0.01-0.05),术后1天及术后3月明显降低(P <0.01),术后3月较术后1天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室间隔三尖瓣环及中部位点Ve、V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天,Ve、Va略减低(P<0.05),术后3月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较术后1天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位点Ve/Va在封堵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ASD患者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形态改变,右室重构,ASD封堵术后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善,右心形态逐渐恢复。(2)AS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右心室收缩和舒张高动力运动状态,且收缩期运动功能的改变早于舒张期运动功能的改变;ASD封堵术后,右心室高动力运动状态明显改善。(3) ASD封堵术前后,右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

陈玉婷[7](2012)在《人工免疫算法及其在核医学分子影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工免疫算法是借助和利用生物免疫系统的性质和机制,用于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的一种新型的软计算方法,已经成为人工免疫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以优化问题为主线,主要对人工免疫网络算法和克隆免疫算法进行研究,并且讨论了人工免疫算法在核医学分子影像中的应用。本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研究用于药代动力学参数优化的人工免疫网络PKAIN算法。扩展PKAIN算法,将其应用于核医学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估计。对18F-FDG小鼠PET显像的影像数据进行示踪剂动力学建模,设计人工免疫网络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并与核医学定量分析软件KIS在线系统和其他随机优化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KAIN算法寻优能力效果良好,可作为PET分子影像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工具,可为构建精确可靠的PET分子影像动力学建模方法提供软件技术支持。2、改进人工免疫网络PKAIN算法,并应用于求解核医学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首先,引入协作的思想,增加全局粒子群协作算子使人工免疫网络中的记忆细胞具有粒子的特性,从而通过个体间协作共享寻优经验。其次,对PKAIN算法中的变异操作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单点变异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增强了算法的寻优能力。3、核医学动力学建模问题中的同时估计(SIME)方法是将多个目标线性加权转变为单目标问题求解。本文在SIME领域新提出多目标思想,面向应用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颖的用于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KICA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SIME问题。PKICA算法遵循克隆选择原理,由一系列适应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算子组成。通过对测试函数的求解,与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比较,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较好的收敛能力以及很好的保持多样性的能力,从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将PKICA算法应用于SIME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多目标处理方法寻优能力优于传统的单目标处理方法,能够获得准确稳定的模型参数。

王铁,王蒨[8](2009)在《完善和提高医学院校核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医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必学的一门桥梁课程,核医学的显像技术和影像学诊断不同于其它影像学科,核医学除形态学诊断外,更重要的是血流、功能、代谢方面的诊断,它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医学影像学,还有核物理、放化学、药理学、核仪器、计算机及放射免疫学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医学生感觉较难掌握。解决方案包括: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核医学师资队伍的培养;联系其他影像学知识,突出核医学特点;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等。

杨新宇[9](2009)在《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心隐症”的提出,起源于临床实际,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部分患者,在一定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但无明显相应症状体征,只有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及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物理和化学的检查)才能发现异常。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从基础理论和流行病学两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选取《内经》以来的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心”的生理病理的主要论述,从基础理论角度,对“心”的概念,范畴加以阐释,提出在传统文献中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脏腑之心,二是神明之心,三是与心相关的心系概念。依据历代医家论述和病案记载,可以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心隐症”的病因病机,经归纳分析得出,生理和病理上“心”的概念是以阳气为主,阴血为辅的,其主血脉与主神志的功能可以用来认识心隐症。导致本病症发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阳气不足,心阳虚衰,病情日重则可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及寒、痰、瘀、浊的阻滞。因此,中医关于阳气及气化作用的理论,在本研究中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本研究依据“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理论,选择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例、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心电图、心脏超声、X光检查、B型超声、血管超声、Holter为代表的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病家族史、膳食搭配、体力活动情况等进行调查,广泛的选取社区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总共入选观察对象753例,结果发现,心隐症(312)例,非心隐症(441)例。通过相关分析,在专业知识可解释的情况下,结合SAS软件输出结果,选入9个可分析病因因素: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不良饮食习惯、居处情况、四季分明、饮茶习惯、BMI、心血管病家族史,并试从医学角度加以分析。结论:通过上述理论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科学内涵,人之“血脉”由“心”所主、与“阳气”相关,以“阴血”为辅。阳气虚衰,血脉运行失常是导致心隐症发病的前提,也是临床防治本病的切入点。从“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理论出发治疗心血管病可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中医从宏观立论、整体论治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弥补中医微观辨证之不足,才能使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刘娟[10](2008)在《超声心动图和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应变(ε)及应变率成像技术(SRI)在定量评估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封堵术前、术后右心系统的腔室大小、功能及局部心肌收缩性的变化,探讨应变及应变率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并行导管封堵术患者33例,男8例,女25例,年龄12~43岁,平均26.47±12.34岁,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分别在ASD术前1天、术后3天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外,选择健康志愿者20人为对照组,男性4人,女性16人,年龄11~45岁,平均26.25±12.57岁。①右室局部心肌应变和应变率的测量:在超声组织速度成像(TVI)模式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动态图像,将室间隔、右室游离壁分别按照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划分为6个节段,测量20例健康人及先心病ASD组封堵术前及术后室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应变(ε)、应变率(SR)数值。②右心系统腔室大小的测量: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室舒张末期上下径、左右径,右房收缩末期上下径、左右径。③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的测量: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测量主肺动脉内径(MPA);应用多普勒技术记录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并根据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估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④右室容量及功能测量:心尖四腔切面Simpson法计算右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每搏量(RVSV)、右室射血分数(RVEF)。结果33例ASD患者封堵术前检查及术后3天、3个月随访,①右室局部心肌应变和应变率的变化:ASD组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收缩期峰值ε、SR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患者术后3天、3个月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收缩期峰值ε、S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右心系统腔室大小的变化:术后3天右房收缩末期上下径、左右径,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右径,均比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舒张末期上下径在术后3天缩小不明显,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右心房收缩末期上下径、左右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右径较术后3天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术后3天肺动脉中段内径与术前比较缩小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术后3天比较均有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及术后3个月肺动脉收缩压均比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后3天比较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右室容量及功能的变化:术后3天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减少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EDV、RVESV、RVSV、RVEF较术前进一步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RVEDV、RVESV、RVSV较术后3天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VEF与术后3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SD封堵治疗减轻了右心系统的容量负荷,术后右房、右室、肺动脉内径进行性缩小,肺动脉压降低,但封堵术前、术后短期比较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应变(ε)和应变率(SR)无明显变化,表明ASD封堵术后右室心肌收缩性保持不变。

二、心肌显像技术的新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显像技术的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纳米泡的前列腺癌超声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以PSMA适体A10-3.2为导向的脂质纳米泡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脂质纳米泡在超声靶向破坏技术下辅助阿霉素抑制前列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核酸适体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医学成像
    1.2 SPECT成像的发展
        1.2.1 SPECT成像的物理原理
        1.2.2 准直器
        1.2.3 闪烁晶体
        1.2.4 光导
        1.2.5 光电倍增管
        1.2.6 半导体探测器
        1.2.7 SPECT成像建模
        1.2.8 SPECT重建算法
    1.3 SPECT心脏成像
    1.4 动态SPECT成像
        1.4.1 动态SPECT成像-采集方式
        1.4.2 动态SPECT成像-图像重建
    1.5 动态SPECT心脏成像的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时空域降维的动态SPECT重建算法
    2.1 研究背景
    2.2 重建算法
        2.2.1 静态三维SPECT图像重建
        2.2.2 构造空间稀疏矩阵进行空间域降维
        2.2.3 四维动态重建
        2.2.4 B样条基函数的选取
    2.3 计算机仿真验证实验
        2.3.1 体模仿真实验
        2.3.2 时空域降维算法的评估指标
        2.3.3 时空域降维算法中空间域降维的评估
        2.3.4 时间域降维算法中B样条基函数选择算法的评估
        2.3.5 迭代次数和计算复杂度的评估
        2.3.6 时空域降维算法在噪声情况下表现的评估
    2.4 大鼠数据实验
    2.5 总结
第三章 基于动态SPECT成像的心力衰竭疾病的早期诊断
    3.1 研究背景
        3.1.1 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3.1.2 放射性示踪剂~(123)I-MIBG和~(201)Tl
    3.2 实验材料
        3.2.1 放射性示踪剂的合成
        3.2.2 实验设计
    3.3 动态SPECT数据采集
    3.4 数据分析
        3.4.1 动态重建(估计TACs)
        3.4.2 动态建模
        3.4.3 分布容积Distribution Volume(DV)
        3.4.4 标准摄取值(SUV)
    3.5 动态SPECT123I-MIBG成像的数据分析
    3.6 动态SPECT201TL成像的数据分析
    3.7 统计分析
    3.8 实验结果
        3.8.1 心脏重量-体重比
        3.8.2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流入速率K_1
        3.8.3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清除速率K_2
        3.8.4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分布容积DV
        3.8.5 左心室心肌的~(123)I-MIBG的SUV
        3.8.6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流入速率K_1
        3.8.7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清除速率K_2
        3.8.8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分布容积DV
        3.8.9 左心室心肌的~(201)Tl的SUV
    3.9 结果讨论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SPECT采集方案优化
    4.1 研究背景
    4.2 动态SPECT~(123)-MIBG成像的常规采集方案及动态重建
    4.3 优化算法
        4.3.1 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的优化
        4.3.2 缩短总的采集时长
    4.4基于大鼠数据的仿真实验
        4.4.1 比较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与常规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代谢参数准确性
        4.4.2 比较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与常规均匀采集时间间隔-存储空间和计算时间
        4.4.3 非均匀采集时间间隔采集方案在低剂量成像下的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心脏门控SPECT重建
    5.1 研究背景
    5.2 重建算法
    5.3 基于人体心脏灌注成像的仿真实验
        5.3.1 正常数字体模
        5.3.2 左心室心肌缺损数字体模
        5.3.3 数据采集
    5.4 评价指标
        5.4.1 重建出的心脏图像的准确性
        5.4.2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灰度均匀性
        5.4.3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误差-方差分析
        5.4.4 心脏缺损检测
    5.5 实验结果
        5.5.1 心脏图像的精确性
        5.5.2 左心室心肌图像的准确性和灰度均匀性
        5.5.3 心脏缺损检测
    5.6 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展望
第七章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3)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 及时调整教学大纲, 突出核医学功能显像优势
2 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
3 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4 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 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5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促进教师知识扩展

(4)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进展
        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2. 心力衰竭的分类
        3.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4. 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4.1 药物治疗
        4.2 非药物治疗
        4.3 慢性HF-PEF的诊断和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2.1 单味药研究
        2.2 经验方研究
        2.3 中成药治疗
        2.4 中药注射剂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心血管病领域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的定义
        2 代谢组学的技术方法
        3 代谢组学与中医学的共性
        4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领域中的应用
        5 问题与展望
    综述四 心力衰竭的生存质量研究进展
        1 生存质量的定义
        2 生存质量对中医药研究的意义
        3 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研究中的意义
        4 心衰领域常用的生存质量量表
        5 各量表优势比较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观察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6 脱落病例、剔除病例及处理
    7 试验伦理及处理
    8 随机方法
    9 样本量估算
    10 治疗方案
    11 观察指标
        11.1 中医证候疗效指标
        11.2 心衰疾病疗效指标
        11.3 生存质量
        11.4 代谢组学分析
        11.5 药物安全性评价
    12 疗效判定标准
        12.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2.2 心功能疗效标准
        12.3 生存质量评分方法
    13 数据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
        13.1 NMR数据处理
        13.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13.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中医证候积分
    3 心功能疗效
    4 LVEF值及LVED值
    5 NT-proBNP值
    6 生存质量量表计分
        6.1 生理机能领域
        6.2 角色限制领域
        6.3 活力领域
        6.4 社会功能领域
        6.5 心理健康领域
        6.6 医疗支持领域
        6.7 生存质量总分
    7 代谢组学检测指标
        7.1 驰豫编辑实验结果
        7.2 扩散编辑实验结果
    8 药物安全性
讨论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CPMG图谱
    附图2 LED图谱
附表 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生存质量量表
附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5)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6)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人工免疫算法及其在核医学分子影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人工免疫算法及核医学分子影像定量分析概述
    2.1 生物免疫系统
        2.1.1 生物免疫学基础
        2.1.2 生物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特点
        2.1.3 生物免疫系统的两个重要学说
    2.2 人工免疫系统
        2.2.1 人工免疫系统研究历史和现状
        2.2.2 人工免疫系统算法
    2.3 核医学分子影像基础
    2.4 PET定量分析
        2.4.1 动力学模型简介
        2.4.2 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第三章 基于人工免疫网络的小动物PET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估计
    3.1 引言
    3.2 人工免疫网络PKAIN算法
        3.2.1 基本术语
        3.2.2 PKAIN算法描述
    3.3 FDG-PET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估计
        3.3.1 小动物PET动物实验获取
        3.3.2 FDG动力学模型简介
        3.3.3 葡萄糖代谢率参数的计算
        3.3.4 FDG代谢模型的参数估计
    3.4 改进的PKAIN算法估计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估计
        3.4.1 全局粒子群协作算子描述
        3.4.2 单点变异描述
        3.4.3 肝脏FDG代谢模型的参数估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人工免疫多目标算法的核医学分子影像动力学参数估计
    4.1 引言
    4.2 多目标优化研究进展
        4.2.1 多目标优化问题
        4.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4.3 非支配集构造
    4.4 免疫优化算法PKICA的设计与实现
        4.4.1 算法流程图
        4.4.2 算法具体步骤描述
        4.4.3 PKICA用于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
        4.4.4 算法复杂度分析
    4.5 测试函数优化仿真实验
        4.5.1 算法的性能度量指标
        4.5.2 测试函数描述
        4.5.3 算法参数设置
        4.5.4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6 SIME参数估计
        4.6.1 SIME简介
        4.6.2 生成仿真数据
        4.6.3 统计指标
        4.6.4 算法参数设置
        4.6.5 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完善和提高医学院校核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医学的教学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一)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二) 课程设置时段和教学内容的矛盾
    (三) 核医学快速发展与教材陈旧的矛盾
    (四) 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与传授的矛盾
三、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一) 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二)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三) 加强核医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
    (四) 联系其他影像学知识, 突出核医学的特点
    (五) 更新教具, 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
    (六) 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9)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1.中文
    2.英文
二、英文缩略词
三、前言
四、文献综述
    1.中医诊法与中医隐症研究进展
    2.中医心隐症研究综述
五、理论研究
    绪言
    第一部分 中医心的概念
        一、《黄帝内经》中"心"的概念
        (一) 《黄帝内经·素问》中"心"的概念
        (二) 《黄帝内经·灵枢》中"心"的概念
        (三) 《黄帝内经》中"心"的内涵
        二、《扁鹊难经》心脏形象
        三、《伤寒论》心病辨证
        四、《金匮要略》
        五、《中减经》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六、晋·王叔和《脉经》
        七、晋·王叔和《脉诀》心脏歌
        八、《肘后备急方》卒心痛方、卒患胸痹痛方
        九、《诸病源候论》久痛侯及心痛区分
        十、《千金方》心脏脉论、虚实寒热病症,胸痹证
        十一、《小儿药证直诀》开五脏辨证先河
        十二、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十三、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十四、元·李杲《脾胃论》
        十五、明·李梴《医学入门》:心脏
        十六、明·章潢《图书编》心脏说、养心、治心要法
        十七、明·赵献可《医贯》心主论
        十八、明·彭用光《体仁汇编》心脏药性
        十九、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先哲格言》
        二十、清·李潆《身经通考》心脏得病虚实横逆
        二十一、清·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瘀血诸症
        二十二、《保生秘要》
    第二部分 古今名医心病医案研究
        一、许叔微病案
        二、曹颖甫医案
        三、丁甘仁医案
        四、胡希恕医案
        五、蒲辅周医案
        六、张学文医案
        七、贾秀林医案
        八、陈瑞春医案
    第三部分 现代心病研究概况
        一、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 基础研究进展
        1.缺血性心血管病
        2.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研究
        (二) 临床研究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
        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3.梗死后存活心肌的意义
        4.心房颤动的治疗新概念
        5.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
        6.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进展
        7.血脂异常
        8.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卒中预防作用
        9.糖尿病与缺血性卒中
        二、心隐症研究简况
        (一) 隐匿性心肌缺血
        (二) 无症状性心力衰竭
        (三) 无症状性脑卒中
        (四)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第四部分 传统与现代医学的区别
        一、行为及心理因素与情志致病因素的比较
        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与"心主血脉"
        三、心、脑疾病隐匿性发作与藏象之"心"
    参考文献
六、临床研究
    中医心隐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二) 主要相关因素与心隐症的关系
        1.心隐症与年龄:
        2.心隐症与性别
        3.心隐症与教育程度
        4.饮食习惯
        5.心血管病家族史
        6.BMI
        7.饮茶
        8.心隐症的空间分布
        9.职业与心隐症
        五、讨论
七、小结
八、附录:中医心隐症调查表
九、个人简历
十、致谢

(10)超声心动图和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已刊文章目录
致谢

四、心肌显像技术的新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纳米泡的前列腺癌超声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实验研究[D]. 范校周.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1)
  • [2]动态SPECT心脏分子影像中高维成像算法的研究[D]. 昝云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体会[J]. 巴雅,秦永德,刘立水. 继续医学教育, 2014(09)
  • [4]心衰合剂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代谢组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仇盛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整体和局部的收缩功能[D]. 曾乐凤. 浙江大学, 2014(05)
  • [6]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的评价[D]. 陈心玫.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7]人工免疫算法及其在核医学分子影像中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江南大学, 2012(08)
  • [8]完善和提高医学院校核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 王铁,王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00)
  • [9]中医心隐症基础理论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D]. 杨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超声心动图和应变及应变率成像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室功能变化[D]. 刘娟. 昆明医学院, 2008(10)

标签:;  ;  ;  ;  ;  

心肌影像技术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