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件传递服务及其影响

论文件传递服务及其影响

一、论文献传递服务及其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立伟,徐文静[1](2019)在《高校师生文献传递行为与信息素养教育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借鉴意义建构论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针对天津师范大学师生文献传递的个人信息世界展开了实证调研,分析了文献传递发生的情境与动力、文献传递过程及影响因素、文献传递用户的行为特征和规律等。研究发现:传统文献传递服务因过于关注文献而忽视了申请文献传递的具体用户,应在反思传统实践的基础上,关注文献传递过程中的情境、鸿沟及意义建构,转变文献传递员的角色,实现文献传递工作从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范式转化。

汪洁[2](2019)在《基于用户需求的文献申请数据分析及启示——以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文章对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教师服务QQ群中2017年6月-2018年5月间申请获取原文的情况进行数据整理,通过分析文献类型和年代、文献申请的时间分布、各单位申请量及人次、WOS来源等几个方面数据,总结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重新整合电子文献资源、重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在全校的地位、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等方面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齐晓峰,梁茹,李建霞[3](2018)在《系统论视角下的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为例》文中认为文献传递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加以研究和改进。采用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并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了当前文献传递服务的困境与机遇。提出通过优化文献传递系统内各要素、重视与系统外要素的交互作用来提升文献传递服务水平。

林淑湘[4](2017)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调查文献传递服务的基础上,对首都图书馆所链接的173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广西的5所高校图书馆为例,着重进行了文献传递服务调查与数据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优化文献传递服务的几点策略,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于曦[5](2013)在《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文献传递服务提升》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介绍了用户信息行为内涵及相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用户的行为类型、行为特征和影响用户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因素,指出提高用户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措施。

孔红蕊[6](2012)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 ——以合肥地区“五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延伸至全球各个角落,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社会知识与文献的生产传播因此出现了新的特点,对文献信息存取的认知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地域和机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异地之间文献信息的快速交流、利用成为现实,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献获取的“自由空间”。但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仅靠本馆馆藏来满足读者对所有文献资源的需求,通过文献传递以实现资源共享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大势所趋。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为了满足用户对本馆未收藏文献的需求而开展的服务,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行之有效的一种补救措施,其做法是图书馆针对本馆用户的文献需求,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馆藏机构求助,争取尽量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以此解决本馆文献资源的空白。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较之几年前虽然有所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相关文献资源、技术条件、着作权使用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文献传递服务的有效开展。基于此,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规律及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最佳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平台,寻求一条文献传递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图书馆界所面临的一个崭新、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进步,高校资金经费的提供,以及高校用户对其本校图书馆的空白文献的需求共同推动的,目前,我国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大部分在重点高校及其独立学院。类似于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首先是在具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基础,有用户需求的重点高校中产生和开展起来的,然后再推及其他普通高校和大专院校。所以,我国重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作为我国高校文献传递服务的典范和示范,是文献传递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代表。那么,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文献传递服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首都图书馆”网站上所连接的全国171所高校图书馆(包括其学院图书馆)网站进行逐一点击查看,并实施在线咨询,向其负责人员以发邮件的方式进行调研,总结其发展现状和服务特征,以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合肥地区几乎涵盖所有专业的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五所高校图书馆(为了方便起见,本论文中统一简称为:合肥地区“五所高校”图书馆),结合合肥地区的现有的馆藏资源、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对这“五所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五所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特征和问题。其次,基于对合肥“五所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实证和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普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数字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顺利开展的措施。希望本研究结果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持续开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符瑞锐,林岚[7](2011)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并相应地提出在文献传递过程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盛志冰[8](2010)在《Web2.0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模型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处理技术的发展,Web 2.0技术与理念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引起一系列的学术交流与服务变革,使高校图书馆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阶段。文献资源数量激增、书刊价格上涨,使高校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紧缺,进而面临着馆藏发展与满足用户文献需求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之间互通互连、文献资源共享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其中,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通过以其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层次化的文献资源需求,协调馆藏资源与用户需求的矛盾,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本文通过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分析国内外的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现状及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Web 2.0的“以用户为中心,多用户共同参与”的理念,通过对用户需求与信息资源共享需求的分析,提出一个支持多用户参与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用户与管理员两大界面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而后,对系统的基本模块进行设计,其中重点设计一个自动转发服务器,完成用户对用户的文献传递工作;同时还对文献传递服务相关的数据库的设计作了简单的介绍。该系统要求多用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献传递服务中,提高文献传递的效率与质量。然后,本文结合Web 2.0的环境,给出一系列的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如管理机制、用户激励机制、版权保护机制等;本文还提出一个服务评价监督体系架构,以保障良好的文献传递服务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最后,本文对论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展望,期望图书馆能够切实提高文献传递服务质量,早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

李卓卓[9](2009)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将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开始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广泛的图书馆业绩评估和数字资源绩效评估基础上,进行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定量研究和实践的尝试。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既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利用绩效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围绕战略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CALIS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发现我国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提高策略。论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当前,在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多重驱动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必须适应数字环境的新要求并实现战略转变。只有实现战略转移和绩效评估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和图书馆业绩评估的实践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势在必行。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研究和理论框架。国内外已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沿用了“输入—输出”模式的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策略只关注系统运行的结果,却难以通过绩效评估制定系统绩效的提高策略。论文围绕系统战略目标的实施,从系统绩效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分别应用平衡计分卡、PRM理论和方法以及SCP范式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出分析模型,进而建立了面向结果及面向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第3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论文在对不同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型的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根据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对所涉及到的要素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六大要素,即资源、成员、服务和利用、投入和产出、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要素分析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由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实施方案。第4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在对CALIS当前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CALIS绩效评估所需针对的问题。由于CALIS开展的评估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常规的评估机制,难以满足CALIS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CALIS绩效评估应从CALIS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为蓝本,设计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第5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模型对CALIS实施绩效评估。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发现,CALIS当前绩效有待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当前CALIS绩效的优势集中在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及服务和利用三个方面,而投入和支出、资源是当前CALIS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对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依据调查,指出CALIS绩效评估实施应克服的障碍和需妥善处理的两个关系,设计CALIS绩效评估模板,以实现CALIS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常规化。最后,从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出的当前CALIS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CALIS应从三个方面,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及扩大融资渠道,解决CALIS现有的问题,全面提升CALIS绩效。第6章,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首先,从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存在的“共建”和“共享”不对等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其次针对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战略转移和开放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经营模式,从外部活动发展战略伙伴、整合战略同盟的预算以及建立危机预警和响应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最后,笔者就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投入”和“产出”的时差、后评估与过程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设想,“以评促建”、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7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8BTQ030)的主要研究成果。(表27,图37)

张书晗[10](2007)在《电子文献传递的发展趋势与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的由来,阐述了其发展趋势,就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论文献传递服务及其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文献传递服务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师生文献传递行为与信息素养教育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意义建构论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发现与分析
    3.1 文献传递发生的情境与动力分析
    3.2 文献传递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1 文献传递注册过程及影响因素
        3.2.2 文献传递利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2.3 文献传递时间与平台
    3.3 传递文献利用分析
    3.4 文献传递用户行为特征和规律
        3.4.1 文献传递用户行为特征
        3.4.2 文献传递用户行为规律
4 研究对策
    4.1 工作范式转化:从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4.2 文献传递员角色的演变
        4.2.1 信息素养教育者
        4.2.2 社会化媒体营销员
    4.3 评价标准改革:从数量评估转向质量评估
    4.4 加强合作,拓展文献传递服务
5 结语

(2)基于用户需求的文献申请数据分析及启示——以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3 文献申请获取的有关情况统计分析
    3.1 文献类型和年代
        3.1.1 文献类型
        3.1.2 文献年代
    3.2 文献申请的时间分布
    3.3 各单位申请量及人次分析
    3.4 文献获取情况分析
    3.5 WOS数据分析结果
        3.5.1 出版物分析
        3.5.2 研究方向
4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4.1 申请者提供的文献申请信息不全
    4.2 同一个申请者大量申请文献和反复申请
    4.3 申请者的信息意识不强, 对本馆资源不熟悉
    4.4 文献传递服务渠道利用效率不足
    4.5 图书馆的宣传力度不足
5 建议和对策
    5.1 重新整合图书馆所购买的电子文献资源
    5.2 重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
        5.2.1 加强文献传递服务渠道的整合
        5.2.2 建立文献传递专门数据库
        5.2.3 利用开放获取或网络资源获得全文
    5.3 提升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
    5.4 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

(3)系统论视角下的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系统视角下文献传递服务的困境和机遇
    2.1系统外部面临的困境
    2.2系统内部的局限性
    2.3文献传递服务走出困境的机遇
3系统视角下文献传递服务水平提升策略
    3.1优化系统内各要素, 使之处于最优状态
    3.2与环境持续友好互动, 扩大个性化资源供给
4结语

(4)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思路
2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2.1 总体调查与分析
        2.1.1 总体调查
        2.1.2 结果分析
    2.2 案例调查及分析
        2.2.1 具体案例调查
        2.2.2 案例分析
3 高校图书馆优化文献传递服务的策略分析

(5)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文献传递服务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用户信息行为的内涵及理论模型
    1.1 用户信息行为内涵
    1.2 用户信息行为理论模型
2 文献传递服务及用户行为分析
    2.1 文献传递服务的内涵
    2.2 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用户行为类型
        2.2.1 信息查寻行为。
        2.2.2 信息选择行为。
        2.2.3 信息交互行为。
        2.2.4 信息利用行为。
        2.2.5 信息创造行为。
    2.3 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用户行为特征
        2.3.1 目的性。
        2.3.2 易用性。
        2.3.3 习惯性。
        2.3.4 经济性。
    2.4 影响用户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因素
        2.4.1 用户因素。
        2.4.2 系统因素。
        2.4.3 环境因素。
3 提高用户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措施
    3.1 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
    3.2 整合文献资源, 构建文献传递原文特色数据库
    3.3 完善现有文献传递服务系统, 实现管理工作集成化
    3.4 建立良好信息服务环境, 构建文献传递科学评估体系
    3.5 提高文献传递员业务水平, 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6)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 ——以合肥地区“五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现状
    2.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2.1.1 调查方法与过程
        2.1.2 调查结论和数据统计
    2.2 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
        2.2.1 信息资源共享意识逐步增强
        2.2.2 文献传递服务进一步深化
        2.2.3 服务收费补贴力度增大
        2.2.4 资源整合意识增强
        2.2.5 网络传递成为文献传递的主流
    2.3 案例分析
        2.3.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2.3.2 “五所高校”文献传递服务问题分析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问题
    3.1 传统馆藏观念的影响
    3.2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3 收费缺乏统一标准
    3.4 馆藏书目更新不及时
    3.5 版权意识淡薄
4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措施
    4.1 重视文献传递服务
        4.1.1 改变馆藏观念
        4.1.2 建立多种文献传递服务联盟
        4.1.3 完善文献传递软件系统
    4.2 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读者的检索技能培训
        4.2.1 加强对文献传递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
        4.2.2 提高读者的检索技能
    4.3 完善馆藏资源建设和技术平台
        4.3.1 开展资源的整合
        4.3.2 优化配置馆藏资源
        4.3.3 完善技术平台
    4.4 加强文献传递服务宣传和加大收费补贴力度
        4.4.1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
        4.4.2 加大收费补贴力度
    4.5 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4.5.1 向读者警示“版权声明”或“版权公告”
        4.5.2 解决知识产权问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传递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2.1 用户不清楚高校文献传递的具体服务内容
    2.2 文献馆与服务馆之间的观念差异
    2.3 馆员的专业水平、处理能力影响着信息的对称性
    2.4 文献传递收费标准的不对称
    2.5 软件标准及技术平台的不对称
    2.6 文献资源共知存在不对称现象
    2.7 各成员馆资金投入的不对称
3 防范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3.1 积极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信息宣传与教育工作
    3.2 更新观念, 增强文献资源共享意识
    3.3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文献传递馆员的素质
    3.4 规范文献传递服务的收费标准
    3.5 加强网络技术平台建设, 完善文献传递管理系统
    3.6 建立全省高校联网的书目信息系统
    3.7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保障

(8)Web2.0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模型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文献传递
    2.2 Web 2.0 概念
        2.2.1 Web 2.0 概念和特征
        2.2.2 Web 2.0 的核心理念
    2.3 P2P 概念
        2.3.1 P2P 定义
        2.3.2 P2P 网络模型
    2.4 信息资源共享
        2.4.1 信息资源共享概念
        2.4.2 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
    2.5 激励的内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eb 2.0 时代下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型框架
    3.1 需求分析
        3.1.1 用户需求
        3.1.2 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3.1.3 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不足
    3.2 设计目标与原则
        3.2.1 设计目标
        3.2.2 设计原则
    3.3 设计思路
    3.4 功能描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eb 2.0 时代下的文献传递服务模型设计
    4.1 基本模块设计
        4.1.1 传递请求模块
        4.1.2 文献传递模块
        4.1.3 Tag 标签模块
        4.1.4 检索模块
        4.1.5 积分模块
    4.2 数据库设计
    4.3 区域性文献传递系统模型设计
    4.4 系统模型实现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
    5.1 运行机制
        5.1.1 激励机制
        5.1.2 信息交流机制
        5.1.3 行政与经济干预机制
    5.2 管理机制
        5.2.1 人员及费用补贴
        5.2.2 文献的版权管理
        5.2.3 用户满意度管理
    5.3 评价机制
        5.3.1 文献传递服务质量的评价层次结构基本模型
        5.3.2 评价层次结构的基本模型的具体评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9)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研究相关统计
        0.2.2 国外研究状况
        0.2.3 国内研究状况
        0.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0.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案
        0.3.3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与创新
        0.4.1 研究难点
        0.4.2 主要创新
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
    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演变
        1.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历程
        1.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转变中的绩效评估
        1.1.3 案例分析——OhioLINK战略调整和绩效评估
    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
        1.2.1 系统论及其相关理论
        1.2.2 资源保障理论
        1.2.3 资源配置理论
        1.2.4 拥有存取理论
        1.2.5 文献老化理论
        1.2.6 共享粒度理论
        1.2.7 经济管理相关理论
    1.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必要性
        1.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1.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意义
    1.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相关实践进展
        1.4.1 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实践
        1.4.2 图书馆业绩评估实践
        1.4.3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实践分析
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2.1 绩效评估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的应用
        2.1.1 面向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
        2.1.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
    2.2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方法和模型
        2.2.1 利用平衡计分卡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2.2.2 PRM理论和方法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2.2.3 SCP范式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分析
        2.2.4 面向过程和结果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
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
    3.1 不同角度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1 系统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2 资源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3 功能观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4 利用统计标准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1.5 利用模型确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
    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要素分析
        3.2.1 资源
        3.2.2 成员
        3.2.3 服务和利用
        3.2.4 投入和支出
        3.2.5 流程和管理
        3.2.6 外部效益
    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3.3.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3.3.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标准体系
        3.3.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3.4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
        3.4.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步骤
        3.4.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流程管理
4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
    4.1 CALIS发展战略分析
        4.1.1 组织管理
        4.1.2 三级网络结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4.1.3 "十五"期间的建设
        4.1.4 可持续发展
    4.2 当前CALIS开展的绩效评估状况
        4.2.1 CALIS对资源和服务的效益评估实践
        4.2.2 CALIS评估的研究探索
        4.2.3 当前CALIS系统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4.3 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的CALIS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
        4.3.1 评估目标和评估对象
        4.3.2 评估内容和评估设计
5 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
    5.1 CALIS绩效评估调查实施情况
        5.1.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原则
        5.1.2 CALIS绩效评估实施过程
        5.1.3 CALIS绩效评估调查项目
    5.2 CALIS绩效评估调查总体结果
        5.2.1 资源
        5.2.2 成员
        5.2.3 服务和利用
        5.2.4 投入和支出
        5.2.5 管理和流程
        5.2.6 外部效益
        5.2.7 CALIS绩效评估结果计算
    5.3 CALIS绩效评估模板及实施策略
        5.3.1 CALIS绩效评估实施障碍分析
        5.3.2 CALIS绩效评估模板
        5.3.3 CALIS绩效评估实施策略
    5.4 提高CALIS绩效的策略
        5.4.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
        5.4.2 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
        5.4.3 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扩大融资渠道
6 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
    6.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
        6.1.1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合作的矛盾
        6.1.2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动因分析
        6.1.3 多模式合作机制的构建
    6.2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6.2.1 对共建共享风险的认识
        6.2.2 高风险不一定产生高绩效
        6.2.3 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6.3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协作机制
        6.3.1 "投入"和"产出"的时差问题
        6.3.2 后评估和过程控制的问题
        6.3.3 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构建
7 结语
    7.1 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附录Ⅱ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附录Ⅲ OCLC的产品和服务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谢辞

(10)电子文献传递的发展趋势与要解决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传递的产生与发展
2 电子文献传递的发展趋势
    2.1 分布式文献传递将成为重要的组织模式
    2.2 商业模式和公益模式并存发展
    2.3 自助式文献传递日渐受到重视
    2.4 文献传递协作化将得到加强
    2.5 文献传递资源类型的更加多样化
3 发展电子文献传递服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1 联合目录体系的建设问题
    3.2 构筑健全的服务系统问题
    3.3 制度规范的完善问题
    3.4 文献传递的评价问题
    3.5 文献传递的标准化问题
    3.6 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3.7 权力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3.8 成本核算与收费价格问题

四、论文献传递服务及其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师生文献传递行为与信息素养教育实证研究[J]. 彭立伟,徐文静.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10)
  • [2]基于用户需求的文献申请数据分析及启示——以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 汪洁.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9(01)
  • [3]系统论视角下的文献传递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为例[J]. 齐晓峰,梁茹,李建霞. 图书馆界, 2018(03)
  • [4]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证研究[J]. 林淑湘.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7(04)
  • [5]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文献传递服务提升[J]. 于曦. 图书馆, 2013(03)
  • [6]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 ——以合肥地区“五所高校”为例[D]. 孔红蕊. 安徽大学, 2012(10)
  • [7]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 符瑞锐,林岚. 图书馆学刊, 2011(06)
  • [8]Web2.0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模型的研究与设计[D]. 盛志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2)
  • [9]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 李卓卓. 武汉大学, 2009(01)
  • [10]电子文献传递的发展趋势与要解决的若干问题[J]. 张书晗. 现代情报, 2007(03)

标签:;  ;  ;  ;  ;  

论文件传递服务及其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