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

一、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青,刘红宇,王一凡[1](2021)在《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推力曲线是进行抗滑桩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抗滑桩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使所研究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到设计值,能够直接得到边坡条间设计推力的计算方法只有剩余推力法。目前,水电工程边坡稳定分析比较流行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商业软件,如Geo-SLOPE/W、STAB,都不包含剩余推力法。虽然Geo-SLOPE/W可以直接得到边坡现状的闭合条间推力曲线,但不能得到满足设计安全系数的非闭合条间推力曲线,即不能直接得到条间设计推力,这就不便于进行抗滑桩初步设计。针对这一问题,对Geo-SLOPE/W软件进一步开发,结合自编程序,实现了既可通过Geo-SLOPE/W平台方便地得到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又可同时得到Bishop法、Janbu法、Sarma法、Morgenstern-Price法(简称M-P法)以及Spencer法等各方法的条间设计推力曲线,为抗滑桩初步设计提供便利。通过工程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闫玉平,肖世国[2](2019)在《考虑滑带强度分区的基覆式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算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在抗滑桩设计中充分考虑坡体滑带上各点所处的峰值与残余抗剪强度状态的差异性,针对基岩-覆盖层式滑坡,文章将数值模拟与极限平衡法相结合,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法获得抗滑桩加固后坡体的应力场,根据滑带上一点剪应力与抗剪强度大小关系,同时考虑滑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最终提出了与设计安全系数相对应的滑带土强度状态的分区方法和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分区段取不同值的桩上设计推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得到的桩后剩余推力值与考虑残余强度的既有方法较为接近,二者的桩前剩余抗力差异较显着,本文算法得出的桩上设计推力值相对偏大。

彭瑜[3](2018)在《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三峡水库岸坡连续出现大规模滑坡,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库水周期性浸泡造成库岸边坡失稳所引发,而目前采用的常规性抗滑桩结构对治理水毁新生滑坡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灰岩地区危岩座滑破坏与解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378521)、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3JJB005)以及已授权的团队发明专利“等腰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专利编号:CN104878770A)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方法,对适用于治理水库岸坡大型滑坡灾害的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刚性或弹性模式时的受力特性,分别推导了在抛物线荷载作用下,梯形桩受荷段和嵌固段的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内力和变形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梯形扩散角的计算方法,推导了梯形抗滑桩的计算宽度公式。(2)分析了梯形抗滑桩结构尺寸的取值范围,确定了梯形桩体截面分区线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两种竖向预应力结构布置形式,并分别推导了结构配筋量和配筋率等相关计算公式;同时,构建了锚索顶端和底端以及声测管等关键构造技术。(3)通过室内模型和三维仿真模型试验,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提出了桩侧角度变化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梯形抗滑桩的安全系数取值范围,推导了破坏面的计算关系式。同时,采用了参数一致的普通抗滑桩模型试验,并将其结果与梯形桩进行对比分析。(4)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双土拱”存在理论和破坏机理,分析了不同桩侧角度对“双土拱”的影响特征,建立了“双土拱”计算模型并推导了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同时,分析了桩侧角度的设计取值范围,揭示了桩侧角度对桩间距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充分发挥“双土拱效应”的最优角度取值。(5)采取了双排梯形桩和双排普通桩的两种群桩设计,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滑坡治理工程中,并对两种设计的应用成效和工程经济作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主要创新点如下:(1)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治理水库岸坡大型滑坡灾害的新技术,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受力结构,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对梯形竖向预应力结构进行研究,本文是基于水毁滑坡治理展开的新技术研究。(2)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双土拱”理论,并对“双土拱”受荷特性和传力机理加以分析,论证了“双土拱”的存在条件、破坏机理、合理桩间距等关键技术问题。(3)采用了室内模型破坏性试验和三维土拱效应模型试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并分析了梯形抗滑桩的桩间土拱效应影响规律。(4)构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计算和设计方法,解决了梯形抗滑桩的受力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

梅必贵[4](2018)在《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滑坡特征是进行滑坡工程治理的基础,滑坡推力是抗滑桩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对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采用了5种方法对滑坡推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较准确地确定了滑坡推力,达到了既保证工程安全,又节约投资的目的。

陈颖骐,王全才[5](2018)在《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文中认为针对滑带参数取值与解决常规滑坡设计推力不确定性的问题,在滑带土本构方程的基础上,引入渐变软化段位置函数和规模放大系数反映实际滑带土的时效性.提出基于监测位移确定各点滑带土强度的量化方法,推导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不平衡推力改进法.以攀枝花机场某滑坡为例,对不平衡推力改进法与传统不平衡推力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不平衡推力改进法求得的滑坡推力介于传统不平衡推力法的显示解和隐示解之间;随着桩处滑面倾角的增大,抗滑桩推力增大;随着安全系数的增加,利用改进显示法得到的抗滑桩推力较大,利用改进隐示法得到的抗滑桩推力较小.

谭福林[6](2018)在《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滑坡在内外动力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不同变形演化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具有其对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特定的变形破坏演变过程。滑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是滑坡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及防治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抗滑工程的安全性和治理效果。因此,开展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对滑坡稳定性控制和抗滑桩结构的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虑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是滑坡灾害防治研究的拓展性课题,研究的课题涉及滑坡演化过程内在规律和宏观特征、滑坡变形行为和力学特征、滑坡稳定性主控因素、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和滑坡控制方法等诸多内容。本文结合工程地质调查、现场监测、理论研究等方法,对该课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滑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与演化过程相对应的不同类型滑坡演化过程内在规律和宏观变形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滑坡演化规律。通过进行水库滑坡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形成条件、受力状态和变形破坏模式,建立了不同类型滑坡地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滑坡稳定性系数-变形速率-滑面裂纹扩展-时间模型来描述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演化过程内在规律,并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不同类型滑坡不同演化阶段的裂缝配套体系。(2)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水库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地质调查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稳定性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滑坡变形具有明显的分期变形特征,为典型的牵引式滑坡;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评价滑坡变形对库水位波动和降雨强度响应程度,滑坡不同阶段变形与该阶段变形控制因素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随着滑坡的变形演化,影响滑坡稳定性主控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变形演化而发生改变,滑坡前部主控因素由库水位下降作用转化为由库水位下降和降雨联合作用,滑坡中后部主控因素由降雨逐步转化为由降雨和库水位下降联合作用;最后,滑坡整体变形主控因素为降雨和库水位下降联合作用。(3)基于岩土体应变软化特性和渐进破坏理论,研究了不同类型滑坡渐进演化过程中稳定性变化规律。不同类型滑坡在渐进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特征与力学行为,以不平衡推力法和不同类型滑坡渐进演化特征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临界状态条块的确定方法,并建立不同类型滑坡渐进破坏过程稳定性计算模型,提出了滑坡随着渐进演化过程的滑带参数取值方法,并阐明了动态稳定性评价实现过程。以三个典型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牵引式滑坡和复合式滑坡稳定性降低速率由大到小再到大、推移式滑坡稳定性降低速率由小到大的过程,说明不同类型滑坡在渐进演化过程中不同部位对稳定性的贡献不同,同时验证了不同类型滑坡的变形规律。(4)在不同类型滑坡演化规律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宏观变形特征,引入等效原理,提出了决定复合块体各参数的表达式,建立了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评价模型,开展了不同桩位、不同桩宽和桩间距比与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之间定量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设桩后,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得到相应提高,滑坡-抗滑桩体系在渐进演化过程中稳定性呈现一个逐渐降低趋势,而不同桩位对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起的作用不同,反应了牵引式滑坡最优加固位置在滑坡前部,推移式滑坡最优加固位置在滑坡后部,复合式滑坡综合最优加固位置在滑坡前部。随着a逐渐减小,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逐渐降低且最后趋于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系数下降的百分比随着a值减小呈现从慢到快、再到慢的过程,最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5)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原理和损伤力学原理,建立了滑坡位移分解数学模型、滑坡变形和稳定性系数定量关系式,提出了基于位移-时间曲线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以马家沟滑坡-抗滑桩体系为例,从定量的角度评价了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与降雨和库水位波动的响应特征:在滑坡-抗滑桩体系变形演化过程中,不同部位稳定性随着时间逐渐降低,现阶段处于蠕滑变形状态的滑坡稳定性系数基本趋于1.0,并且稳定性系数在外界影响因素(降雨和库水位)出现波动,降雨和库水位下降加快了滑坡-抗滑桩体系变形并且降低了其稳定性,库水位上升可以适当抑制滑坡-抗滑桩体系变形并且增加了其稳定性。(6)考虑滑坡渐进破坏过程和滑坡变形演化模式,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同一滑坡以牵引式、推移式和复合式渐进破坏到第5状态时的推力大小分别为4100,4980和3150 kN/m,推移式渐进破坏时推力最大,说明滑坡以不同演化模式破坏时推力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不同类型滑坡,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进行控制,即控制主动变形区、确保被动变形区稳定,并通过三个典型的滑坡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为不同类型滑坡设计推力计算提供一种科学的定量确定方法。同时,基于不同类型滑坡渐进演化过程中滑坡稳定性和推力的变化一般性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滑坡的识别、各个变形阶段信息监测、反馈及动态评价,并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早期实行主动变形体控制及结合变形演化特征实行过程控制的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创新点归纳如下:(1)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以不平衡推力法和不同类型滑坡的演化特征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渐进破坏过程中临界状态条块确定方法,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滑坡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及确定滑坡岩土体参数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为滑坡-抗滑桩结构体系稳定性评价奠定基础。(2)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宏观特征,通过引入等效原理,提出了决定复合块体各参数的表达式,并建立了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计算公式及稳定性评价实现方法;开展了不同桩位与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不同桩宽和桩间距比与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定量关系研究,结合局部和整体协调变形对不同演化模式下的抗滑桩布设方式进行定量评估。基于位移-时间曲线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评价了滑坡-抗滑桩体系稳定性随降雨和库水位波动的演化规律,为提出滑坡结构设计方法提供依据。(3)提出了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考虑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的渐进破坏过程推力计算方法。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进行控制,即控制主动变形区的稳定,被动变形区亦可保持稳定,提出了不同类型滑坡推力计算方法,从而为不同演化模式滑坡设计推力提供一种科学的定量确定方法,对实现滑坡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中强[7](2018)在《基于BOTDA的抗滑桩变形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西部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山区由于高填深挖诱发大量的大型和特大型工程滑坡,工程治理的难度和费用逐年增加,且传统单排或多排桩墙也无法满足很多工程对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h型桩墙由于其空间结构特性被提出。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特大型滑坡的h型桩墙为例,为了深入了解其在滑坡治理中的受力变形规律和内力分布特性,本文采用传统的深部测斜、先进的BOTDA监测技术、数值模拟及力学理论分析等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h型抗滑桩的受力分析进行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光纤测试技术监测原理和建立了 h型桩墙的监测体系,并结合先进的BOTDA光纤测试技术和传统的深部位移对h型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全过程中的应变变形进行测试,通过位移和应变的反馈,认为h型桩墙在治理特大型滑坡时效果显着。(2)根据光纤测试技术对h型桩墙后排桩的监测的应变,提出了利用力学理论计算的弯矩和剪力建立的作用在后排桩上的滑坡推力的计算模型,以此确定滑坡推力大小和分布形式,计算结果与常用的形式存在较大差异。(3)提出了通过光纤监测的桩身应变计算弯矩、剪力、轴向应力的方法。根据钢筋混凝土材料规范、应变与应力关系、抗弯构件计算理论等,通过桩身应变反算桩身内力对比理论计算,并利用计算的桩墙轴力与钢筋混凝土材料强度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了桩墙的工作状态。(4)借用有限元软件FLAC3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h型桩墙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析不同的连系梁长度、前后排桩锚固深度、连系梁相对刚度、悬臂段长度对h型桩墙的影响,对h型桩墙的优化设计提出建议值,认为h型桩墙结构最优设计为连系梁为长度是2~3倍桩宽,刚度为2.5倍EI;前后排桩的锚固深度分别为对应桩长的1/3和1/3.3;悬臂段长度为桩长的1/4。

范志强,唐辉明,汪丁建,刘凯,温韬[8](2016)在《考虑土体应变软化特性的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剩余推力方法的基本假设仅适用于理想塑性材料或应变硬化材料,对具有应变软化特性的坡体其适用性受到限制。基于土体的应变软化性质,探讨了其剪应变和抗剪能力的对应关系。通过引入条块底部的应变协调方程,对滑坡条块推力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考虑应变软化特性的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新方法。实例分析表明,改进的方法计算得到的滑坡当前稳定性系数介于分别取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所获的结果之间;所得的抗滑桩设计推力值相较残余强度算得的值小,较峰值强度算得的值大,介于两者之间;能考虑土体应变软化特性的设计推力计算是依据滑坡当前状态进行,既能够起到及时遏制滑坡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又比较符合坡体实际情况。

雷达,蒋关鲁,林展展,张树明,王智猛[9](2015)在《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有限元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利用有限元计算设计推力成为一种新方法。首先根据工点概况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通过修改边界条件,合理安排本构计算模型,得到滑面摩擦角折减时的剩余下滑力。同时利用FISH语言编程,对滑面摩擦角循环折减,得到滑坡临界极限平衡时的剩余下滑力,两者差值为抗滑桩设计推力。结果显示:和传递系数法相比,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能够避免刚体极限平衡分析中的计算误差。有限元法得到的剩余下滑力、设计推力变化趋势与传递系数法一致,且前者小于后者。

韩晓雷,陈凯,李品先[10](2012)在《剩余推力法在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折线滑动法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抗滑桩设计的内力计算方法,给出剩余推力的计算过程,指出具体条件下剩余推力法在滑坡体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并成功的指导实践,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条间设计推力计算
    1.1 RTM法条间推力计算
    1.2 Bishop法条间推力计算
    1.3 Janbu法条间推力计算
    1.4 M-P法条间推力计算
    1.5 Spencer法条间推力计算
    1.6 Sarma法条间推力计算
2 工程实例考核
    2.1 工程概况
    2.2 力学参数
    2.3 推力曲线
3 结论

(2)考虑滑带强度分区的基覆式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原理
    1.1 滑带土应变软化机理
    1.2 滑带土强度状态分区方法
    1.3 桩上设计滑坡推力计算
2 实例分析
    2.1 实例一
    2.2 实例二
3 滑带土参数取值方法对桩体受力影响
4 结论

(3)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抗滑桩研究现状
        1.2.2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4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试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方法研究
    2.1 受荷段受力和变形计算
        2.1.1 抛物线计算模型
        2.1.2 抛物线荷载计算
        2.1.3 受荷段内力计算
        2.1.4 受荷段变形计算
    2.2 嵌固段受力和变形计算
        2.2.1 计算宽度分析及推导
        2.2.2 桩体判别分析
        2.2.3 刚性桩内力和变形计算
        2.2.4 弹性桩内力和变形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
    3.1 滑坡稳定性与推力计算
        3.1.1 滑坡稳定性计算
        3.1.2 滑坡推力计算
    3.2 梯形桩体结构设计
        3.2.1 断面尺寸分析
        3.2.2 梯形截面分区线的推导
        3.2.3 桩长设计
        3.2.4 竖向预应力计算
        3.2.5 主要参数的推导
    3.3 梯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3.3.1 竖向预应力锚索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2 竖向预应力锚索与钢筋共同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3 箍筋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4 配筋率验算公式推导
    3.4 细部构造关键技术
        3.4.1 锚索构造设计
        3.4.2 封锚构造设计
        3.4.3 声测管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对比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室内水平推力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4.2.1 试验流程
        4.2.2 推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3 破坏性对比分析
    4.3 三维土拱效应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4.3.1 三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2 梯形桩角度与土拱效应的影响分析
    4.4 梯形抗滑桩安全性分析
        4.4.1 矩形试验桩承载力计算
        4.4.2 梯形试验桩承载力计算
        4.4.3 安全系数取值分析
    4.5 梯形抗滑桩破坏规律分析
        4.5.1 理论计算
        4.5.2 实测计算
        4.5.3 破坏面计算公式推导
        4.5.4 正确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双土拱效应研究
    5.1 梯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桩土作用机理
    5.2 双土拱的存在条件
    5.3 双土拱的形式特征
    5.4 双土拱的破坏机理
    5.5 梯形抗滑桩桩间距计算
        5.5.1 双土拱计算模型
        5.5.2 合理桩间距计算方法
    5.6 梯形抗滑桩桩侧角的取值分析
        5.6.1 桩侧角度影响分析
        5.6.2 桩侧角度取值范围分析
        5.6.3 最优角度取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排梯形桩与双排普通桩原位应用及经济对比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条件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主要设计参数
    6.2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推力计算
        6.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6.2.2 滑坡推力计算
    6.3 双排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应用
        6.3.1 梯形桩体尺寸设计
        6.3.2 梯形抗滑桩桩间距设计
        6.3.3 梯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6.4 双排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应用
        6.4.1 矩形桩体尺寸设计
        6.4.2 矩形抗滑桩桩间距设计
        6.4.3 矩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6.5 工程经济对比分析
        6.5.1 应用成效对比分析
        6.5.2 经济性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滑坡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1.2 气象、水文
    1.3 地形地貌
    1.4 地层岩性
    1.5 地质构造与地震
    1.6 水文地质条件
2 滑坡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2.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2.1 老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2.2 强变形区物质结构特征
    2.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发展变化趋势
        2.4.1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4.2 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发展变化趋势
3 滑坡设计推力计算
    3.1 滑坡设计推力计算
    3.2 滑坡设计推力取值方法
        3.2.1 第一种方法
        3.2.2 第二种方法
        3.2.3 第三种方法
        3.2.4 第四种方法 (规范法)
        3.2.5 第五种方法 (改进法)
    3.3 取值方法对比分析
4 结语

(5)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滑带土强度特征
    1.1 滑带土强度的时效性
    1.2 不平衡推力
        1.2.1 显示法
        1.2.2 隐示解
2 滑带参数分析与确定
    2.1 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弱化方程
    2.2 滑带抗剪强度演化规律
    2.3 基于监测位移的滑带弱化方程
3 桩土耦合作用的滑坡优化推力计算
4 工程实例分析
5 结论

(6)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变形演化机理研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
        1.2.3 滑坡稳定性控制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不同类型滑坡演化规律
    2.1 水库滑坡分类
    2.2 不同类型滑坡地质力学模型
        2.2.1 不同类型滑坡形成条件
        2.2.2 不同类型滑坡地质模型
        2.2.3 不同类型滑坡力学成因机制
        2.2.4 不同类型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2.3 不同类型滑坡时空演化规律
        2.3.1 滑坡渐进变形演化过程内在规律
        2.3.2 滑坡不同变形阶段裂缝发展及宏观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水库滑坡稳定性主控因素研究
    3.1 典型水库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2 滑坡变形演化特征
        3.2.1 滑坡监测系统布置
        3.2.2 滑坡宏观裂缝发育特征
        3.2.3 滑坡位移演化特征
    3.3 滑坡不同变形演化阶段稳定性主控因素
        3.3.1 滑坡变形响应的定量分析方法
        3.3.2 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稳定性主控因素分析过程
        3.3.3 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稳定性主控因素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岩土体渐进式破坏力学特性
    4.2 滑坡渐进破坏过程变形特征与力学行为
        4.2.1 牵引式滑坡渐进破坏过程变形特征与力学行为
        4.2.2 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过程变形特征与力学行为
        4.2.3 复合式滑坡渐进破坏过程变形特征与力学行为
    4.3 滑坡临界状态条块确定
    4.4 滑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4.4.1 建立滑坡动态稳定性计算模型
        4.4.2 滑坡动态稳定性计算公式
        4.4.3 滑坡动态稳定性计算实现过程
    4.5 工程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5.1 不同类型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特征
        5.1.1 牵引式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宏观特征
        5.1.2 推移式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宏观特征
        5.1.3 复合式滑坡-抗滑桩体系演化过程宏观特征
    5.2 基于渐进演化过程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5.2.1 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计算公式
        5.2.2 抗滑桩布设方式与稳定性定量关系
    5.3 基于位移-时间曲线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
        5.3.1 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5.3.2 滑坡-抗滑桩体监测系统与变形特征
        5.3.3 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演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滑坡演化模式的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6.1 考虑渐进演化过程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6.1.1 不同类型渐进式滑坡推力计算公式建立
        6.1.2 不同类型滑坡推力变化规律
    6.2 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推力计算方法研究
        6.2.1 基于不同变形破坏模式的滑坡区段划分
        6.2.2 牵引式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6.2.3 复合式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6.3 不同演化模式滑坡推力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6.3.1 基于不同演化模式滑坡的安全系数取值修正方法
        6.3.2 工程应用
    6.4 基于不同类型滑坡演化过程的控制方法探讨
        6.4.1 滑坡演化过程中稳定性及推力变化规律
        6.4.2 不同类型滑坡控制方法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BOTDA的抗滑桩变形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桩墙的研究现状
        1.2.1 桩墙受力研究现状
        1.2.2 桩墙工作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1.3 h型桩墙的研究现状
    1.4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h型桩墙结构受力计算
    2.1 滑坡推力分析
    2.2 滑坡推力分布
        2.2.1 滑坡推力分布规律
        2.2.2 h型桩墙上的受力分布
    2.3 h型桩墙的结构计算
        2.3.1 上部受荷段计算
        2.3.2 下部锚固段计算
    2.4 工程实例计算
        2.4.1 工程地质条件
        2.4.2 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2.4.3 滑坡推力计算
        2.4.4 设计方案及基本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h桩墙现场监测及变形分析
    3.1 监测目的
    3.2 深层位移监测
        3.2.1 监测方案
        3.2.2 前、后排桩深层位移监测
    3.3 分布式光纤测试
        3.3.1 光纤传感的基本知识
        3.3.2 BOTDA光纤传感技术原理
        3.3.3 光纤传感仪的特点及技术指标
        3.3.4 光纤现场布置及监测
        3.3.5 后排桩墙光纤监测成果分析
        3.3.6 前排桩墙光纤监测成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h型桩墙受力反分析
    4.1 滑坡推力的确定
        4.1.1 滑坡推力分析
        4.1.2 中性轴的确定
        4.1.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分析
    4.2 h型桩墙弯矩剪力分析
    4.3 h型桩墙工作状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h型抗滑桩数值分析
    5.1 概述
    5.2 模型建立
        5.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5.2.2 参数选取及模型尺寸
        5.2.3 结果分析
        5.2.4 模型验证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有限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有限元法计算原理
2有限元法算例
    2.1工点概况
    2.2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2.3剩余下滑力分步计算
    2.4结果分析
    2.5设计推力计算
    2.6结果分析
3结论

(10)剩余推力法在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剩余推力法简介
    1.1 原 理
    1.2 剩余推力法应用的假设条件
    1.3 剩余下滑力的基本公式
2 自然状态下滑坡体剩余推力分析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地层资料
    3.3 纵断面剩余推力分析
    3.4 外力计算
4 结 论

四、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J]. 徐青,刘红宇,王一凡.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06)
  • [2]考虑滑带强度分区的基覆式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算法[J]. 闫玉平,肖世国. 高速铁路技术, 2019(06)
  • [3]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D]. 彭瑜. 重庆交通大学, 2018
  • [4]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J]. 梅必贵. 路基工程, 2018(04)
  • [5]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J]. 陈颖骐,王全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7)
  • [6]基于不同演化模式的滑坡—抗滑桩体系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 谭福林.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7]基于BOTDA的抗滑桩变形监测技术研究[D]. 赵中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8]考虑土体应变软化特性的滑坡抗滑桩设计推力研究[J]. 范志强,唐辉明,汪丁建,刘凯,温韬. 岩土力学, 2016(S2)
  • [9]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有限元方法[J]. 雷达,蒋关鲁,林展展,张树明,王智猛. 铁道建筑, 2015(07)
  • [10]剩余推力法在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 韩晓雷,陈凯,李品先.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2(02)

标签:;  ;  ;  ;  ;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