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益分析

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益分析

一、西气东输工程水保防治措施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利[1](2020)在《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的建设方便了沿线居民的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最常见的是弃渣松散堆积体的坍塌、坡面溜渣、对沿线水系的影响等。高速公路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为例,对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流失现状,然后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项目区工程设计总体布局、设计确定依据,结合沿线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开展研究区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路基及隧道工程区、弃渣场和桥涵工程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满足规范要求。从水保角度分析,本研究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能达到方案防治目标要求,至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约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为97%,拦渣率约为95%,土壤流失控制比约为1.1,林草植被恢复率约为99%,林草覆盖率约为53.4%。结论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既能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现象,并且对沿线景观有很好的改善,与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韩丽[2](2020)在《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对地理学科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进而成为新时代地理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在新课标中提出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近年来对区域认知素养和问题式教学分别研究的着作较多,但将其结合起来从问题式教学的视角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的研究背景下,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需求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是:根据搜集的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问题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案例实施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最终得出了结论。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再对国际和国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做了整理归纳,最后对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做了整理,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本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除此之外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还分析了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先确定案例来源并进行案例筛选,然后根据分析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情境原理问题的关系以及案例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进行案例设计,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根据得出的案例分析启示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3》的教材内容分析适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最后得出问题式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总共有6条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案例实施。在前面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案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在此部分记录了案例实施过程,得出了案例实施反思与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有3个结论,分别是: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区域认知方法的培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区域方法。

王文友[3](2020)在《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效益分析 ——以粤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解决粤东地区大规模天然气管道建设对管道沿线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以粤东地区某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依据项目区地质、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分析了粤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建设水土流失特点、成因及危害,设定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方法,对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结合水土保持防治目标,对防治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典型设计,并进行效益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项目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527.40hm2,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面积为1489.62hm2。地表扰动后预测水土流失量为102461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77320t。(2)根据项目特点,将天然气管道工程划分为8个一级防治区和12个二级防治区。其中一级防治区包括:管道作业带区、隧道穿越区、河流穿越区、公路穿越区、道路工程区、站场阀室区、堆管场区、弃渣场区。(3)针对8个一级防治区和12个二级防治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原则、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分别进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布设。对挡土墙、截(排)水沟、浆砌石框格护坡、植生带护坡等措施进行典型设计。(4)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6项生态效益指标逐年提高,预计到设计水平年,6项生态效益指标均能达到目标值,防治目标可以实现。本论文提出了适用于粤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建设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等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对中国南方亚热带区域其他管道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具有借鉴意义。

杨建辉[4](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武海峰[5](2019)在《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人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激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开发建设项目诱发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水土流失预测与防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要求,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结合管道敷设地段的立地条件,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在此基础上对长输管道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扰动土地的类型、时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的原则,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综合设计;最后对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输气管道建设程序和流程,以及对地貌扰动情况和不同施工工艺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将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4个区域,即管道作业带区防治区、穿越工程防治区、弃渣场防治区和道路工程防治区。(2)晋西南地区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扰动和损坏原地貌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128.51hm2,预测水土流失总量4.14万t,其中,原地貌预测水土流失量3.19万t,新增预测水土流失总量为0.95万t。新增预测的流失量中建设期为0.45万t,自然恢复期新增预测流失量为0.50万t。(3)针对输气管道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规定以及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96%,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6%,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7,拦渣率为90%,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7%,林草覆盖率为25%。(4)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后,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99.00%,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7.02%、拦渣率达到96.00%、土壤侵蚀模数可以降至1250t/km2·a,水土流失控制比可达到0.80。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项目建设区面积128.51hm2,可绿化面积为72.13hm2,到设计水平年时,植物措施面积74.68hm2,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58%,植被覆盖率可达到58.11%。因此,本项目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基本能够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要求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吴丹琪[6](2019)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作为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关键”、地理课程标准“重心”的地理核心素养,近年来受到教育界的密切关注。其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人口观等,我们在分析和解决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时一定要围绕这些观点展开,这也为解决一系列地理问题奠定了基础。在我国,与地理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现阶段的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是对人地协调观的概念及内涵界定,其分析较少涉及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故本文将人地协调观与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中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进行研究。首先,对地理核心素养和人地协调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研究进行总结分类。其次,以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对郑州市省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和普通高中三所不同层次的高中生的人地关系认知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还不全面,没有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且目前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意识整体也不强。第三,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对高中地理一些优质课的分析,提出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对策和改进措施。第四,由于本论文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进行培养,所以在此基础上,以必修三中的一节能够较全面地体现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课时“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第五,在此教学案例实施的基础上,对实习所在班级的一次六校联考试题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将试题中有关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摘出并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在人地协调观中“人对地的影响”的方面掌握不够,接着,将其中荒漠化的试题知识与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知水平现状。最后将二者结合对“荒漠化的防治”这一教学案例进行了一些优化和改进,以期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能够给出一些切实有用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要素维度和外延观念两个方面解读了“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内涵。第二,现状调查结合了多种研究手段,如,填写问卷、面对面沟通、分析试卷等,意在把握住当前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方面切实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第三,根据课标的学业水平要求,结合高中生人地关系认知现状,针对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案例。

王生新,周刚,徐震,王鹏飞[7](2017)在《冲积扇上油气管道水工保护措施及破坏类型》文中研究指明冲积扇是山地河流在出山口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由于冲积扇的坡度和物质组成极易在冲积扇上形成汇水冲蚀,使通过此地区的油气管道产生变形、失稳或露管等水毁灾害,因此冲积扇上的水工保护措施对管道的安全运营有重要意义。总结了防冲墙、截水墙、截排水渠、护岸、过水面和护坦等冲积扇常用水工保护措施及其破坏类型,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破坏的原因,对应各类破坏形式提出改进建议。最后指出:水工保护措施对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应将其与管道工程视为同等重要;需对管道周围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水害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选择合适的水工保护措施。

肖聪颖[8](2017)在《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类项目逐渐增多,随之带来输气管线沿线一系列水土流失问题。本研究以榆林-济南输气管线陕西佳县到山西离石段(黄土丘陵区)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法、实地调查、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解析黄土丘陵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特征,诊断管线建成区目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及原因,总结提出基于水土资源与高效利用的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以及管线建成区水土保持措施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榆济输气管线工程在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时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全线为0.247,佳县-离石段为0.019)符合同类天然气管线工程标准,各项防治指标达到了防治标准的要求。但是随着工程的运行,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管线沿线现存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严重。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土壤侵蚀形式包括有水力侵蚀(70.17%)、重力侵蚀(24.86%)及泥石流侵蚀(4.97%)。其中,水力侵蚀占有主要部分,主要发生在管线向上爬坡或向下落坡段管线作业带及周边、管线穿跨越梯田台田地及管线沿河沟道铺设段。黄土丘陵区管线建成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黄土区土体松散、植被稀疏且降水集中等自然因素;管线工程在建设时剧烈地扰动地表;截(排)水、拦挡以及蓄水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不完善或实施数量、质量不足;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不足;管线运行期管理和维护不足等多个方面。根据黄土丘陵区管线建成区目前存在的水土流失现状与存在问题,综合考虑提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技术措施体系与管线建成区防治措施改进建议。并选取管线穿越黄土崾岘以及多向汇水冲蚀致使管线出露区域两处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分析其现存的水土流失问题,布设防治措施体系并进行防治措施的典型设计。

白玉,徐成,秦百顺,李斌斌[9](2016)在《长输管道植被恢复及关键种植技术》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水土保持植物的降水、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作为管道绿化用草的草种。[方法]采用观察现场实地监测的办法,研究了扰动后的土壤性质变化、自然降雨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工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筛选确定了既具备生态适应性,又实用、经济的紫花苜蓿、冰草、芨芨草、草木樨等4个适生优良草种的种植设计、种植方法,监测了其在不同施工区的生长发育状况。[结论]对管线进行合理植物措施配置,优选适宜作为管道绿化用草的草种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管护管道安全。

冯兴平,范克虎[10](2015)在《管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制的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基础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为此,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平顶山—泰安支线)为例,就管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中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重点、监测点位布设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为其他类似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西气东输工程水保防治措施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气东输工程水保防治措施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及水土保持现状
        1.2.2 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程设计总体布局
    2.1 工程设计确定依据
        2.1.1 工程等级确定依据
        2.1.2 工程规模确定依据
        2.1.3 工程征占地面积确定依据
    2.2 项目概述
        2.2.1 工程地理位置
        2.2.2 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2.2.3 工程等级与规模
        2.2.4 工程项目组成
        2.2.5 项目布置
        2.2.6 工程征占地
        2.2.7 土石方平衡分析
    2.3 自然条件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质及地震条件
        2.3.3 气象与水文
        2.3.4 土壤条件及植被分布
    2.4 土地利用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3.1 水土流失特点
        (1)对工程自身安全的影响
        (2)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
        (3)对周边河道水质的影响
    3.2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3 占地分析
    3.4 施工工艺分析
        (1)剥离表土
        (2)路基工程
        (3)隧道工程
        (4)桥梁工程
    3.5 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3.5.1 数学模型法
        3.5.2 类比法
        3.5.3 通用流失方程
        3.5.4 流失系数法
        3.5.5 本工程采用的方法——类比法
    3.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
    3.7 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1)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对周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对沿线水体产生影响
        (4)弃渣对周边的影响
        (5)施工临时设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
        4.1.1 防治目标执行标准
        4.1.2 防治责任范围
        4.1.3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1.4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2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
        4.2.1 Ⅰ区路基及隧道工程区
        4.2.2 Ⅱ区桥涵工程区
        4.2.3 Ⅲ区互通及附属设施区
        4.2.4 Ⅳ区改移工程区
        4.2.5 V区弃渣场区
        4.2.6 VI区施工临时设施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治工程设计效益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1.1 六项指标计算过程
        5.1.2 扰动土地整治率
        5.1.3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5.1.4 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
        5.1.5 拦渣率
        5.1.6 土壤流失控制比
    5.2 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1.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
        2.问题式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实用主义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认知的概念界定
        2.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3.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3》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2.案例分析说明
        3.案例分析
        4.案例情境与案例问题的关系分析
        5.案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分析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1.情境为问题设计提供背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
        2.问题式地理教学注重以问题中心为线索进行问题链的创设,并采取多种探究形式。
        3.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问题链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目标。
        4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注重从区域的视角进行
        5.合理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有利于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6.问题设置应当避免问题多、低效、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注重结合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进行问题设置。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人教版《地理3》适宜问题式地理教学的内容分析
        1.人教版《地理3》教材分析
        2.人教版《地理3》适宜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
    (二)人教版《地理3》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设计组成
        2.案例选择
        3.案例设计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以课标为导向,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
        2.借助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安排教学内容
        3.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构建区域认知方法
        4.利用联系生产活动并具有热点性的素材设计问题情境
        5.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和探究式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6.从区域的定位、特征、联系、问题和认识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四、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后的反思
    (三)案例实施的启示
        1.合理选择问题探究形式,充分发挥探究作用
        2.问题设置要结合区域学习方法和工具
五、研究结论
    1.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2.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
    3.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
附录
    附录1 案例分析目录表
    附录2 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案例分析表
    附录3 高中区域地理问题式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问题式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诊断分数表
    附录5 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效益分析 ——以粤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占地
    2.2 项目区概况
        2.2.1 地质
        2.2.2 地貌
        2.2.3 气象
        2.2.4 水文
        2.2.5 土壤
        2.2.6 植被
    2.3 水土流失现状
        2.3.1 水土流失特点
        2.3.2 水土流失危害
        2.3.3 粤东地区管道水毁风险分析
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预测
    3.1 防治责任范围
    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3 水土流失预测
        3.3.1 扰动地表面积预测
        3.3.2 预测时段
        3.3.3 预测范围
        3.3.4 预测单元
        3.3.5 预测方法
        3.3.6 预测参数
        3.3.7 预测成果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典型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4.2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3 分区防治措施布设及典型设计
        4.3.1 管道作业带区
        4.3.2 隧道穿越区
        4.3.3 河流穿越区
        4.3.4 公路穿越区
        4.3.5 道路工程区
        4.3.6 站场阀室区
        4.3.7 堆管场区
        4.3.8 弃渣场区
        4.3.9 防治措施工程量
第五章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输天然气管道现状
        1.2.2 长距离输送天然气管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1.2.3 天然气管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2.4 天然气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的敷设类型和水工保护防治措施
        1.2.5 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第二章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质地震
        2.2.4 气候气象
        2.2.5 水文
        2.2.6 土壤
        2.2.7 植被
        2.2.8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水土流失量预测
    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3.1.1 项目建设区
        3.1.2 影响区
        3.1.3 防治责任范围界定结果
    3.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2.1 防治分区划分方法
        3.2.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果
    3.3 水土流失现状
        3.3.1 水土保持概况
    3.4 水土流失量预测
        3.4.1 预测范围
        3.4.2 预测时段
        3.4.3 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3.4.4 水土流失量预测
        3.4.5 水土流失量预测汇总
        3.4.6 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分析
        3.4.7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3.4.8 综合分析及指导性意见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4.1.1 总体防治目标
        4.1.2 防治指标
    4.2 水土保持措施布设
    4.3 分区防治措施布设
        4.3.1 管道作业带防治区
        4.3.2 穿越工程区
        4.3.3 弃渣场防治区
        4.3.4 道路工程防治区
        4.3.5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第五章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5.1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预测依据
    5.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纸
致谢
个人简历

(6)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党和国家的需要
        (三)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核心素养
        (二)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人地关系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教师访谈设计与分析
        (一)访谈内容设计
        (二)访谈结果及分析
    三、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二)原因分析
第四章 基于优质课分析的人地关系教学启示
    一、优质课转录
    二、优质课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较为先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丰富且合理
        (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了传统教材观
    三、人地关系认知教学启示
        (一) 在地理课堂中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二)使学生在地理实践中感知人地关系
        (三)在教材中挖掘人地协调素材
第五章 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一)对教师进行“人地协调观”的教育与培训
        (二)加强教师对人地关系协调重要性的认识
        (三)帮助学生明确人地协调观
    二、增强教师“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识
        (一)引导教师认识到“人地协调观”的教育价值
        (二)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考试观
    三、提高教师“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能力
        (一)遵循观念的形成过程来帮助教师扭转教学理念
        (二)正确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
    四、建设“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客观条件
        (一)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二)完善教材的相关内容
        (三)改革学业的评价机制
第六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案例设计分析与优化
    一、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案例设计——“荒漠化的防治”
        (二)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二、基于试题分析的教学案例应用结果分析
        (一)试题整体分析
        (二)荒漠化试题分析
    三、教学案例设计优化
        (一)围绕自然原因,构建人地协调观念平台
        (二)分析人为原因,强调“人对地的影响”
        (三)理解荒漠化的危害,突出“地对人的影响”
        (四)探讨防治措施,提升“人地协调观”水平
第七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生人地关系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荒漠化的防治》部分试题
致谢

(7)冲积扇上油气管道水工保护措施及破坏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水保措施类型
    1.1 防冲墙
    1.2 截水墙
    1.3 截排水渠
    1.4 护岸
    1.5 过水面
    1.6 护坦
2 水保破坏类型
    2.1 截水墙与防冲墙的破坏
    2.2 截排水渠的破坏
    2.3 护岸的破坏
    2.4 过水面的破坏
    2.5 护坦的破坏
3 水保防护措施工程现状
    3.1 水保措施数量不足
    3.2 现有水保措施损毁严重
    3.3 水保措施防护效果差
4 结束语

(8)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全球天然气管道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研究
        1.2.4 天然气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1.2.4.1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工保护措施研究
        1.2.4.2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2 工程概况与研究区概况
    2.1 榆林-济南输气管线工程概况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条件
        2.2.1.1 地形与地貌
        2.2.1.2 气象
        2.2.1.3 土壤
        2.2.1.4 植被
        2.2.1.5 河流水文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榆济输气管线(佳县-离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时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评价
    4.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实现情况
    4.2 水土流失影响评价
        4.2.1 水土流失影响指数概念及评价标准
        4.2.2 指标选取与确定权重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4 数学模型计算与评价
    4.3 小结
5 榆济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问题研究
    5.1 输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5.1.1 管沟明挖作业带
        5.1.1.1 施工准备期及施工期
        5.1.1.2 自然恢复期
        5.1.2 穿越工程(穿越河流、公路、铁路)
        5.1.2.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5.1.2.2 自然恢复期
        5.1.3 站场阀室
        5.1.4 施工道路和检修道路
        5.1.4.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5.1.4.2 自然恢复期
        5.1.5 施工生产生活区
        5.1.6 弃土(渣)场区
        5.1.6.1 施工准备及施工期
        5.1.6.2 自然恢复期
    5.2 管线建成区土壤侵蚀类型调查
        5.2.1 水力侵蚀
        5.2.1.1 管线向上爬坡或向下落坡段管线作业带及周边水力侵蚀
        5.2.1.2 管线穿跨越梯田台田地时水力侵蚀
        5.2.1.3 管线沿河(沟)道铺设段水力侵蚀
        5.2.2 重力侵蚀
        5.2.2.1 潜在崩塌
        5.2.2.2 潜在滑坡
        5.2.3 泥石流侵蚀
    5.3 管线建成区水土流失原因诊断
        5.3.1 自然因素
        5.3.2 工程建设导致大量的地表扰动
        5.3.3 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不完善或实施数量、质量不足
        5.3.4 管线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不足
        5.3.5 管理和维护的不足
6 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与措施改进建议
    6.1 不同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设
        6.1.1 管线明挖区
        6.1.2 河流、沟渠穿越区
        6.1.3 隧道穿越区
        6.1.4 铁路、公路穿越区
        6.1.5 伴行与检修道路区
        6.1.6 施工便道区
        6.1.7 站场阀室
        6.1.8 弃渣场
    6.2 天然气管线建成区水土保持措施完善建议
7 黄土丘陵区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
    7.1 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选取与防治措施布设
        7.1.1 选取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
        7.1.2 示范区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
    7.2 示范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
        7.2.1 浆砌石截(排)水沟
        7.2.2 沉沙池
        7.2.3 圆柱形水窖
        7.2.4 挡土墙
        7.2.5 浆砌石拱形骨架护坡
        7.2.6 排水涵管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长输管道植被恢复及关键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项目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标段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分析
        2.1.1新疆段(天山山地区)扰动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1.2甘肃段(黄土高原干旱草原区)扰动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1.3宁夏段(毛乌素沙地区)扰动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1.4陕西段(陕北覆沙黄土区)扰动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2.2 不同草种生长发育状况研究分析
        2.2.1不同水土流失分区草种生长状况
        2.2.2不同施工类型区草种生长状况
        2.2.3不同草种生长状况
3 结论

(10)管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监测要求
3 监测范围及监测点布设
    3.1 监测范围
    3.2 监测点布设
4 监测内容及方法
    4.1 监测内容
    4.2 监测方法
5 结语

四、西气东输工程水保防治措施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高速公路永定高头至湖雷段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设计[D]. 王峰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D]. 韩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效益分析 ——以粤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D]. 王文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晋西南地区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D]. 武海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D]. 吴丹琪. 河南大学, 2019(01)
  • [7]冲积扇上油气管道水工保护措施及破坏类型[J]. 王生新,周刚,徐震,王鹏飞. 石油工程建设, 2017(05)
  • [8]天然气管线工程水土流失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D]. 肖聪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长输管道植被恢复及关键种植技术[J]. 白玉,徐成,秦百顺,李斌斌.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1)
  • [10]管线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制的探讨[J]. 冯兴平,范克虎. 农业灾害研究, 2015(03)

标签:;  ;  ;  ;  ;  

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