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推拿与运动促进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穴位推拿与运动促进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一、点穴手法与运动对急性期脑梗死易化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段英民[1](2020)在《互动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互动式头针与普通针刺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申请本科室会诊的其他科室住院患者60例,按随机抽样法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在所有患者穴位配伍和留针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对照组采用普通常规针刺,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4周后患者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将治疗4周后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值作为疗效判定指标。其次作为补充,采用GRBAS嗓音嘶哑评价表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嗓音嘶哑的治疗效果。结果1、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得出P均<0.05,说明以上资料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2、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以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为基点比较两组间患者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得出治疗前P=0.886>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此评分项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比较得出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时两组患者该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4周后比较得出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总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比较同样有显着差异。3、由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可知,将患者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组内比较,经Mauchly球形度检验,P<0.001拒绝球形假设,后根据Greenhouse-Geisser校正结果得出P<0.001,说明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患者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经分析主体间效应检验结果P=0.045<0.05,说明两组患者评分改善幅度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GRBAS嗓音嘶哑评价表对两组患者同样进行以上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三个时间点的评分组间比较P分别为0.857、0.008、0.005,结果与改良版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一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拒绝球形假设,组内经Greenhouse-Geisser校正P<0.001,所有患者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主体间效应检验P=0.075>0.05,说明两组患者GRBAS嗓音嘶哑评分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总治疗结束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互动式头针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普通针刺组显效11例,有效14,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结论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互动式头针与普通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和嗓音嘶哑的症状,但互动式头针较普通针刺有更显着的效果。图2幅;表6个;参109篇。

王秋平(Wong Chauping)[2](2019)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疾病的一种,有76%-78%的女性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痛经能导致脑部结构改变,也引起焦虑、忧郁等情绪失调问题,为女性身心健康着想,必须引起关注。现代人喜喝冷饮,好吃生冷食物,工作和出入的地方都有空调,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日渐增多。临床上有不少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且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少用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来做研究。临床上关于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不多,结合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更少,而且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值得做临床研究填充这方面的不足。目的:本研究尝试比较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尝试探讨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能否加强疗效,同时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9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第一对照组组和第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第一对照组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第二对照组用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均在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痛经的症状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和Mc Gill问卷简表来评价,在治疗前、治疗三个周期后和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年龄、痛经病程时间、合并症种类的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0.73、0.19、0.16、0.57、0.55、0.45,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组,发现三种治疗方都能改善痛经,但试验组明显优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P<0.05),而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没有分别。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的评分比治疗后的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疗效在停止治疗后依然持续。在治疗三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3%、60.00%和56.70%。在停止治疗后两个月后,情况一样,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50.00%和43.33%。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治疗法都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但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P<0.05),而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没有差异。

朱德辉[3](2017)在《穴位按摩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探寻治疗急性脑梗死功能障碍更为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入选的60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法,每天治疗两次,每次约15分钟,治疗14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观察患者入院第1天、治疗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的中风病疗效评分、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评分变化。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在控制中风病疗效积分方面降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积分方面明显提高,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未能显着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差异(P?0.05);(5)治疗组在提高患者平衡功能积分方面明显提高,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在提高患者Holden步行能力评分方面明显提高,治疗组在改善步行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法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提高运动功能积分,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穴位按摩法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穴位按摩法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分,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汪伟[4](2017)在《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把针刺和现代康复技术具体规范到毫火针疗法和Bobath疗法,拟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观察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和单纯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障碍、躯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及影响。试图探索一种临床疗效更佳、可操作性更强、价格更优廉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并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依据,进一步提高临床总体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病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先后选取8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两组患者每天进行1次治疗(周日除外),每2周为1疗程,前后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①肌张力障碍: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MAS);②躯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MBI)。观察患者肌张力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改善程度,综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在整个试验和治疗过程中共脱落3人。治疗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1人。(1)基线比较:①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进行比较,经过卡方检验,χ2=0.1225,P=0.7263>0.05,提示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的年龄组成进行比较,经t检验,t=0.2310,P=0.8180>0.05,提示两组患者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的病程和治疗前MAS评级、FMA评分、MBI评分进行对比,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基线比较差异较小,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①总有效率:以患者FMA评分为标准,治疗组8人显效,17人有效,8人进步,5人无效,总有效率86.84%;对照组5人显效,9人有效,18人进步,7人无效,总有效率82.05%。经秩和检验u=-2.1095,P=0.0349<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各自比较治疗前后MAS评级、FMA评分、MBI的评分,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级、FMA评分、MBI评分和提高值进行对比,采用统计学检验,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和单纯Bobath疗法均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瘫痪肢体的痉挛程度,提高躯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总有效率高于单纯Bobath疗法,能更好地缓解患者肢体痉挛,提高躯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疗法,可优化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案。

刘宏伟[5](2016)在《“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探讨“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配合中药泡洗)对偏瘫痉挛状态康复的有效性,以及康复评价与证候学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形成针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的中医康复方案,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纳入符合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2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中医康复组和西医康复组,分别采用“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中药泡洗和现代康复技术,两组均同时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康复疗程21天,分别观察入组7天、入组14天和入组21天时的临床疗效;2.对不同时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评定)、痉挛程度(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定)以及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量表评定)进行疗效评价;证候学观察采用中医中风病证侯积分量表,对证候分布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并分析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改善与证候积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基线比较:入组当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生命体征及病程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的疗效指标两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两组问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1)两组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痉挛程度(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量表评分)方面的各自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① NIHSS评分在入组第21天时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2);在与基线差值的比较中,则入组第7天、14天和21天均有显着改善(P值分别为0.028、0.043和0.020),故从入组第7天起,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试验组就开始优于对照组。②改良的Ashworth分级比较,至入组第21天时试验组分级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21);且在试验组总有效率64.8%,显着高于对照组42.9%的总有效率(P=0.043)。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在各个时点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但有上升趋势;在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中,上肢评分在治疗后的不同时点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47、0.005和0.003);下肢仅在入组14天时两组间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P=0.026);总分则是在入组14天、入组21天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6和0.003)。④日常生活能力的Bathel指数评定,入组第21天时试验组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3.证候学观察:82例患者中,按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是否有效,分为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47例和无效组35例。证候分布情况:入组时,主要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而聚类结果显示也是痰证和血瘀证各自成一类,证候组合情况也显示痰证+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而火热证也在单证中占有较大比例;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系统聚类结果显示,气虚证和血瘀证各自成一类,证候组合情况显示气虚证、血瘀证以及气虚+血瘀证均占有较大比例,火热+痰证也次之;无效组中,患者火热证、痰证和血瘀证以及证候组合中的火热+痰证,占有较大比例,聚类结果也发现火热证、痰证和血瘀证为单成一类,另外在该组中各证候都不符合的患者比例最大。4.相关性分析:(1)痉挛程度有效组Ashworth分级与NIH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即痉挛程度越低,NIHS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缺损程度越低;而与Fugl-Meyer评分成显着负相关,即痉挛程度越低,FMA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但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未见显着相关性;而在无效组中,则表现为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显着负相关,即痉挛程度越重,BI评分越低,生活能力越差。(2)在与中医证侯积分的比较中,入组时则表现出与火热证积分的显着负相关,即痉挛程度越重,火热证积分反而越低,症状表现不明显;有效组中未显示出与各证候积分的显着相关性:但在无效组中,与痰证积分显着正相关,即痉挛程度越重,痰证积分越高,痰证表现越明显,这与之前证候聚类结果和频数统计结果相一致。5.满意度调查:试验组中等以上满意度达100%,优于对照组80.8%,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Z=-1.949,P=0.051)。结论:“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配合中药泡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较明显,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痉挛程度改善基础上,对证候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减少了实邪证候的分布,病情程度减轻。因此,作为一种创新的康复训练方法,“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以中医手法解决现代康复问题,充分体现中医特色,与传统手法相比更系统、更具有针对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月娥,朱晓娟,黄一茜,赵连臣,殷树欣[6](2015)在《头针氧疗结合点穴手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头针氧疗结合点穴手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2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2例,4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吸氧治疗,头针组接受头皮针治疗,点穴组接受手指点穴治疗,综合组接受头皮针及手指点穴。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价患者功能状况。结果经过8周治疗,患者的SIAS评分中综合组在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患侧关节的活动范围、肢体疼痛方面评分均显着高于头针组、点穴组及对照组(P<0.05),其中头针组与点穴组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氧疗结合点穴手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肌张力、躯干的平衡能力,增大患者瘫痪侧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其疗效(尤其是运动功能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单一采用头针组及点穴组的疗效。

王艳[7](2012)在《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皮层GAP-43、SYN、GFAP、Vim、 S100β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法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可能机制。方法1.随机将96只大鼠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性训练组、跑台训练组。每组再按3、7、14、21天分为4亚组,每组6只。采用内皮素-1注射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任务导向性训练组给予前肢抓取训练,跑台训练组给予跑台训练;各时间点采用网屏试验观察各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GAP-43、SYN表达的变化。2.随机将120只大鼠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任务导向性训练组、头穴丛刺组、头穴丛刺结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针康)组。每组再按3、7、14、21天分为4亚组,每组6只。采用内皮素-1注射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任务导向性训练组采用前肢抓取训练;头穴丛刺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穴丛刺结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组采用针康法治疗,即在头穴丛刺留针期间进行前肢抓取训练。各时间点通过前肢抓取试验观察各组大鼠的前肢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皮层GAP-43、SYN、GFAP、Vim、S100β表达的变化结果1.网屏试验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网评试验评分增高,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比较,任务导向组从造模后14d开始有显着差异(P<0.05),跑台组于造模后21d有显着差异(P<0.05);与跑台组相比,造模后14d和21d时,任务导向组大鼠网评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肢抓取成功率: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前比较,各组抓取成功率均有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从造模后3d开始,针康组前肢抓取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d、21d,与康复组、针刺组相比,针康组前肢抓取率明显提高(P<0.05)。3.缺血区皮层SYN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d,模型组缺血区周围突触素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显着(P<0.05);造模后14d、21d,与跑台组相比,任务导向组光密度值增加明显(P<0.05),针康组与康复组、针刺组的相比,SY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缺血区皮层GAP-43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d,模型组缺血区GAP-43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显着(P<0.05);造模后14d、21d,任务导向组与跑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与康复组、针刺组的相比,GAP-4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区皮层GFAP的表达:造模后7d、14d,与模型组相比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优于康复组、针刺组(p<0.05);针康组与康复组、针刺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1d,针康组GFAP阳性细胞表达优于其它各组(p<0.05)6.缺血区皮层S100β的表达:造模后3d、7d,各组与假手术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与模型组相比,康复组、针康组S100β阳性细胞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4d,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21d,针康组与针刺组、康复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缺血区皮层Vim的表达:造模后3d、7d、14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3d、7d,针康组、康复组、针刺组VIM阳性细胞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7d后,针康组的VIM阳性表达有所降低,与其他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优于跑台训练2.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缺血区周围GAP-43和SYN的表达,优于跑台训练。3.针康法能够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前肢运动功能,优于单纯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头穴丛刺4.针康法能够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缺血区周围GAP-43和SYN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发芽新突触形成,5.针康法能够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缺血区周围GFAP、 S100β、VIM的表达,促进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轻神经元的损伤优于单纯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头穴丛刺。

陈安内[8](2012)在《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评价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确定其最佳点穴间隔时间,为临床早期中风偏瘫的康复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临床试验依据,最终达到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日组(每日进行点穴治疗)、隔日组(隔日进行点穴治疗)和隔两日组(隔两日进行点穴治疗),每组20例。三组在病房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连续两周的点穴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第二周结束后运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和Barthel指数评分法(BI)对三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测评。所得数据和资料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运动功能方面,三组治疗后MAS得分与治疗前MAS得分相比,得分呈显着升高(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MAS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2、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三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得分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日组和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3、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治疗后三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值多重比较结果: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两日组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日组和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隔两日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差值比隔日组高。[结论]1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点穴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三组不同点穴间隔时间中,每日点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最佳,其次是隔两日点穴,再次为隔日点穴。

林益群[9](2012)在《点穴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点穴方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寻找中风偏瘫急性期治疗方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组时间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点穴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点穴组在病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点穴治疗;对照组只接受病房的常规治疗,不进行点穴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周。在治疗前、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工具除以上量表外还有病例资料调查表,用以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所得数据和资料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运动功能恢复评分比较中,点穴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MAS得分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疗效;点穴组治疗前、后MAS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两个相应时间点MAS得分的差值相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2、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中,点穴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均有疗效;点穴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两个相应时间点得分差值相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3、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中,点穴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BI得分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种方案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疗效。点穴组治疗前、后BI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在两个相应时间点BI得分差值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点穴组在病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点穴治疗,对照组只接受病房的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周。评价点穴方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且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本研究旨在观察点穴对于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点穴组的MAS得分差值、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BI得分差值点穴组略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点穴治疗能很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潘化平[10](2012)在《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学技术及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系统作为研究分析方法,评价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中实验对象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选自于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住院、诊断符合1995年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41例、对照组(普通推拿治疗)40例、康复组(康复治疗)39例。所有入组病例均根据基础疾病情况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入组时根据随机排列数据表,每组选择10名患者进行步态运动学分析测试。研究时间为8周,观察8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degree rating scale,NFDS)、偏瘫肢体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平衡功能评分(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综合量表评分(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以及步态时间-距离参数、下肢关节角度与步行效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病程、利手侧、偏瘫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所有各组NFDS、MT、FMA、BSS、FCA、MBI、 SF-36总得分等评定无统计学意义,在步态时间-距离参数、下肢关节角度以及步行效率等各参数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各组间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康复组患者在NFDS、MT、FMA、BSS、FCA、MBI、 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时比较各项目均有显着性差异。(3)、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在NFDS、MT、FMA、BSS、FCA、MBI、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在MT、FMA、BSS、FCA、 MBI、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治疗4周后、治疗8周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但在NFDS等项目上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意义。(4)、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NFDS、BSS等项目上差异有显着性,在BSS上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在NFDS项目上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相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NFDS、MT、BSS等项目上差异有显着性,在NFDS、MT、 BSS、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对照组与康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MT、BSS、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上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分均有提高,其中治疗组临床疗效提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康复组与对照组也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治疗组、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康复组比较无差异。(6)、三组患者治疗后NFDS、MT、FMA、BSS、FCA、MBI、SF-36总得分等评定项目上均有改善,提示积极的干预措施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有着显着功能改善作用。(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在MT、FCA、SF-36总得分等项目评定上较康复组患者改善明显,说明推拿在身心放松、缓解肌肉张力方面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着眼于整体治疗,注重医患间沟通交流,尊重患者感受,从而乐意被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对脑卒中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8)、治疗前后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频、步宽有改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患者的步速、患肢支撑相时间与摆动相时间变化相比有显着性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无差异,提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改善有积极作用,疏经通督推拿疗效最好。(9)、治疗前后下肢关节角度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患肢膝关节在支撑相时最大伸展角度和摆动相时最大屈曲角度、以及踝关节在支撑相与摆动相时最大伸展角度和在支撑相时的最大屈曲角度有改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0)、治疗前后步行效率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患者步速均有提高,而耗氧量和氧价下降,治疗组患者步行效率改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的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康复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康复组组间比较无差异。提示疏经通督推拿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有着极其明显的作用。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复杂,多种因素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脑卒中,根据临床辩证通过调节周身经气,理顺躯干与四肢肌肤经络,使督脉气机条达,调和经络气血和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滋阴潜阳、通腑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的目的。(2)、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导致肌肉功能紊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现为运动失能,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疏经通督推拿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的运动功能,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疏经通督推拿通过干预肌肉生物共振频率,影响外周神经元节律性运动促使肌肉功能重建,修正异常运动模式促进肌群间的相互平衡和协调,提高肌肉耐力和活动的精确性,进而改善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3)、疏经通督推拿治疗兼顾了躯干和肢体的协调运动以及充分的感觉功能的参与,通过干预肌肉生物共振频率,平衡和协调神经肌肉功能,从而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4)、疏经通督推拿对脑卒中偏瘫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是一种疗效确切、可操作性强、适宜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二、点穴手法与运动对急性期脑梗死易化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穴手法与运动对急性期脑梗死易化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互动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试验内容
        1.1.3 试验具体方式
        1.1.4 试验方案
        1.1.5 观察指标
        1.1.6 安全性分析
        1.1.7 试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思路
    1.2 结果
        1.2.1 数据统计方法及内容
        1.2.2 数据分析与统计
    1.3 讨论
        1.3.1 我国传统医学ISD病因病机
        1.3.2 针刺疗法的原理
        1.3.3 互动式头针的原理
        1.3.4 选穴依据
        1.3.5 发音训练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的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现状
        2.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3 现代医学对构音障碍的认识
        2.1.4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2.2 中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的认识
        2.2.1 对于病名的认识
        2.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3 对治疗的认识
    2.3 互动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的概况
        1.1.1 辨别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1.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1.1.3 脑造影及基因学研究
        1.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治疗痛经的概况
        1.2.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2 痛经的中医辨证
        1.2.3 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
        1.2.4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1.3 穴位贴敷的应用概况
        1.3.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1.3.2 穴位贴敷的源流
        1.3.3 近代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1.3.4 穴位贴敷中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1.3.5 穴位贴敷中用药对疗效的影响
        1.3.6 作用机理
        1.3.7 穴位敷贴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和处理
    2.6 治疗分组
        2.6.1 样本量
        2.6.2 分组设置
        2.6.3 随机方法
    2.7 治疗方法
        2.7.1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组(试验组)
        2.7.2 穴位贴敷治疗组(第一对照组)
        2.7.3 中药颗粒治疗组(第二对照组)
    2.8 贴敷禁忌
    2.9 疗效评价
        2.9.1 主要评价指标
        2.9.2 次要评价指标
    2.10 评价时点
    2.11 安全性评价
    2.12 不良事件处理
        2.12.1 不良事件应对方法
        2.12.2 不良事件记录
    2.13 知情同意
    2.1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状况
    3.2 安全性评价
    3.3 三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比较
    3.4 三组患者每次行经评分
    3.5 产生疗效时间
    3.6 三组不同时间疗效情况
        3.6.1 治疗三个月疗效程度
        3.6.2 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疗效程度
    3.7 三组痛经程度比较
    3.8 三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3.9 三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10 三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3.11 三组疼痛评级指数(PRI)比较
    3.12 三组视觉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3.13 治疗前后痛经相关症状评分
        3.13.1 三组小腹冷痛评分比较
        3.13.2 三组月经血量评分比较
        3.13.3 三组行经状况评分比较
        3.13.4 三组月经色质评分比较
        3.13.5 三组舌苔形色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评价指标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不良反应
    4.4 经痛的危险因子
    4.5 选用方法及依据
        4.5.1 穴位贴敷疗法
        4.5.2 选用穴位
        4.5.3 穴位贴敷的用药
        4.5.4 中药颗粒配方
    4.6 病人依从性
    4.7 预防及补救措施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存在问题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穴位按摩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效观察
    1.8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风病疗效评分比较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2.5 治疗组与对照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2.6 治疗组与对照组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中医对急性脑梗死病机的认识
    3.2 对穴位按摩法分析
    3.3 穴位按摩法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的分析
        3.3.1 对总疗效分析
        3.3.2 对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
        3.3.3 对日程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分析
        3.3.4 对平衡功能临床疗效的分析
        3.3.5 对Holden步行能力疗效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4)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诊断及评定
        五、临床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中药疗法
        二、针刺疗法
        三、艾灸疗法
        四、推拿治疗
        五、特色疗法
        六、综合疗法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一、理论的结合
        二、实践的结合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采集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退出(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样本含量
        二、随机分组
        三、试验器材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
        六、突发情况处理
        七、混杂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
        八、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数据比较
        二、临床疗效比较
    第四节 分析讨论
        一、关于毫火针和Bobath疗法的讨论
        二、关于治疗选穴的讨论
        三、关于临床研究评定量表选择的讨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临床疗效
        二、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一、治疗方法
        二、治疗选穴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一、研究样本
        二、随机和盲法问题
        三、评定量表的选择
        四、随访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卒中现代康复技术研究进展
        1 现代康复技术种类及作用
        2 脑卒中现代康复技术疗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的理论源流探析
        1 中医康复的发展
        2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结合
        3 “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的形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临床评估指标及方法
        2.5 随访周期及流程
        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3.3 主要疗效指标
        3.4 证候学观察
        3.5 相关性分析
        3.6 康复治疗满意度调查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中风后偏瘫痉挛及其康复技术机理分析
        1.1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产生的机理探究
        1.2 现代康复技术抑制痉挛的机理探究
        1.3 中医康复方法改善痉挛的现代机理研究
    2 痉挛疗效评定方法分析
        2.1 临床方法
        2.2 生物力学方法
        2.3 电生理学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入组时基线分析
        3.2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3.3 证候学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3.5 患者康复治疗满意度调查
    4 “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创新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头针氧疗结合点穴手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头针治疗:
        1.2.2 点穴治疗:
    1.3 评定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2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病机
        2.3 脑缺血性损伤与修复
    3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3.1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3.2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研究
    4 缺血性中风的康复研究进展
        4.1 康复方法
        4.2 康复机理
    5 针康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5.1 运动功能的障碍
        5.2 言语功能的障碍
        5.3 平衡功能的障碍
        5.4 认知功能障碍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网屏试验结果
        2.2 脑组织病理观察(HE染色)
        2.3 突触素的表达
        2.4 GAP-43的表达
    实验二 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GAP-43、SYN、GFAP、Vim、S-100β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前肢抓取食物成功率
        2.2 缺血区SYN阳性细胞表达
        2.3 缺血区GAP-43阳性细胞表达
        2.4 缺血区GFAP阳性细胞表达
        2.5 缺血区S100β阳性细胞表达
        2.6 缺血区VIM阳性细胞表达
讨论
    1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损伤模型的选择
    2 针刺方法的选择--头穴丛刺法
        2.1 分区及适应症
        2.2 针刺方法
        2.3 特点
    3 康复方法的选择
        3.1 任务导向性训练
        3.2 运动跑台训练
    4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5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SYN及GAP-43表达的影响
        5.1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SYN表达的影响
        5.2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GAP-43表达的影响
    6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GFAP、S100β、VIM表达的影响
        6.1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GFAP表达的影响
        6.2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S100β表达的影响
        6.3 针康法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质VIM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个人简历

(8)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 机理研究
        2 临床研究
        3 中风偏瘫的康复评定
        4 小结
    二. 针灸、推拿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 针灸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1.1 针灸机理研究
        1.2 针灸临床研究
        1.3 针灸时效性研究
        2 推拿对中风偏瘫早期康复的研究概况
        2.1 机理研究
        2.2 临床研究
        2.3 时效性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相关概念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60例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2 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衡性比较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比较
        3 治疗后三组患者各指标得分比较
        3.1 组内比较
        3.2 组间差值多重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随机分组表
附件二 病例资料调查表
附件三 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
附件四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
附件五 Barthel指数(BI)评定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点穴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上篇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1.1 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1.2 西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
        1.3 临床中风分期
    2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研究
        2.2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3 中风偏瘫介入时机治疗的临床研究
    4 小结
下篇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标准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治疗措施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技术路线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60例入组患者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1.3 一般资料比较
        1.4 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得分比较
        2.1 两组MAS得分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比较
        2.3 两组B1得分比较
    讨论
        1 取穴依据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点穴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2.2 点穴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3 点穴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点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及认识
        4 发展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1 脑卒中的中医病名探讨
        1.2 脑卒中的病因病机研究
        1.2.1 外风学说
        1.2.2 内风学说
        1.2.3 内伤外感相兼致病学说
        1.2.4 现代中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脑卒中的治疗进展
        1.3.1 古代医家对脑卒中的治则治法研究
        1.3.2 现代中医家对脑卒中的治则治法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2.3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
        2.4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进展
    3.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现状
        3.1 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3.1.1 大脑皮质功能重建与神经可塑性
        3.1.2 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3.1.3 大脑皮质功能重建与康复
        3.2 康复治疗介入时间
        3.3 康复治疗技术研究
        3.3.1 Brunnstrom技术
        3.3.2 Rood技术
        3.3.3 Bobath技术
        3.3.4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3.3.5 运动再学习技术
        3.3.6 强制性运动疗法技术
        3.4 脑卒中康复治疗进展
        3.4.1 减重步行训练
        3.4.2 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
        3.4.3 运动想象治疗
        3.4.4 镜像神经元系统与康复治疗
    4. 推拿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
        4.1 推拿对脑卒中早期的治疗
        4.2 推拿对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
        4.3 推拿对脑卒中并发症的治疗
        4.4 推拿治疗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病例剔除标准
        1.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治疗方案
        1.2.3 手法质量控制标准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指标
        1.3.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
        1.3.3 肌张力评定
        1.3.4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1.3.5 平衡功能评定
        1.3.6 功能综合量表评定
        1.3.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1.3.8 生活质量评定
        1.3.9 步态运动学分析指标
        1.3.10 步态分析与步行效率的测定
        1.3.11 技术路线图
        1.3.12 依从性观察
        1.3.13 安全性观察
        1.3.14 观察时点
        1.4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各项评定指标的影响
        2.1.1 实验前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2.1.2 三组实验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
        2.1.3 三组实验前后肌张力变化情况
        2.1.4 三组实验前后运动功能变化情况
        2.1.5 三组实验前后平衡功能变化情况
        2.1.6 三组实验前后功能综合量表评定变化情况
        2.1.7 三组实验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变化情况
        2.1.8 三组实验前后生活质量评定变化情况
        2.1.9 三组实验前后临床疗效分析
        2.1.10 不良反应监测
        2.2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2.2.1 实验前三组间步行能力的指标比较
        2.2.2 三组实验前后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变化情况比较
        2.2.3 三组实验前后下肢关节角度变化情况比较
        2.2.4 三组实验前后步行效率变化情况比较
        2.2.5 不良反应监测
    3. 讨论
        3.1 疏经通督推拿的理论基础
        3.1.1 疏经通督推拿的内涵
        3.1.2 疏疏经通督推拿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3.1.3 疏经通督推拿的物质基础是经筋系统和神经系统
        3.1.4 疏经通督推拿的操作释义和作用特点
        3.2 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脑卒中理论依据
        3.2.1 神经肌肉功能对运动控制的影响
        3.2.2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特征与神经肌肉控制功能
        3.2.3 疏经通督推拿治疗的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机制
        3.2.4 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脑卒中原则是整体理念和经络平衡
        3.2.5 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脑卒中理论基础是疏经导络、通督调脉
        3.2.6 疏经通督推拿改善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策略
        3.3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3.3.1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分析
        3.3.2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肌张力的影响分析
        3.3.3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3.3.4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分析
        3.3.5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的影响分析
        3.3.6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3.3.7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3.3.8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综合疗效的影响分析
        3.4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3.4.1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分析
        3.4.2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关节角度的影响分析
        3.4.3 疏经通督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分析
    4. 结论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1 研究中存在手法质量控制问题
        5.2 研究中存在样本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5.3 研究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5.4 研究展望
    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点穴手法与运动对急性期脑梗死易化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互动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构音障碍的疗效研究[D]. 段英民.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秋平(Wong Chaup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3]穴位按摩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德辉. 青岛大学, 2017(06)
  • [4]毫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汪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体用通和”康复训练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宏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头针氧疗结合点穴手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影响[J]. 张月娥,朱晓娟,黄一茜,赵连臣,殷树欣. 河北医药, 2015(19)
  • [7]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前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不同点穴间隔时间对中风偏瘫康复的疗效观察[D]. 陈安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点穴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益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3)
  • [10]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研究[D]. 潘化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穴位推拿与运动促进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