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文章标题分类索引

2003年文章标题分类索引

一、2003年文题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苏[1](2019)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运用罗宗强先生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对“乾嘉文学思想”展开专门研究,希望对乾嘉文学思潮、士人心态乃至时代风貌有所发明。本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综述与反思,特别注意探讨在乾嘉文学思想研究中运用这一角度的学术价值。本论文在方法上对罗宗强范式的改良。对乾嘉文学思想研究情况的综述。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框架、思路。第一章,简要概括乾嘉时期的文化政策、思想学术史、文学活动等内容。本章勾勒的简要框架,是此下数章专题性论述的基本依据。第二章,主要探讨政治力量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乾嘉时代,特别是乾隆朝,以“稽古右文”为世所艳称,文化贡献不可抹杀;但社会也处在文字狱和“官学”的阴影之下,帝王专制对学术、思想、文学、心态均有压抑,使士人闭口钳舌。然而,即使是体制内的知识人、甚至是在官方性的写作中,也时刻(隐约)透露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感。不遇之士则“变音”尤甚。第三章,主要讨论乾嘉考据学与文学思想的关系。区别于文人、学人合一的倾向,乾嘉以“朴学”为“主流”,考据学者对辞章多有贬斥。这一学术倾向投射到文学领域,则引起了学、文的分离,使创作倾向、批评理论均有相应的演化。这个时期大盛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讨论,代表了朴学家与理学家、辞章家的区隔,隐然成为数十年后文史哲“学术现代化”分科的理论资源。第四章,主要讨论追求个性解放与艺术精致的文学思想倾向。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必有其创作的追求。乾嘉时代固然有讲求规范的创作理论,但文人所接受的主流思潮则是发扬性灵,彰显才情。更具体地说,这些观念直接地接续了晚明的传统,包括士人(主要是江南)的生活方式、文学创作心态和思想观念等,均成为晚明的延续,并在某些问题上走的更远。第五章,主要讨论叙事文学展现的文学思想命题。乾嘉时期同时是叙事文学的高峰,“六大名着”独占其二,其他小说也各有优长。故这里单独立章,探讨叙事文学在乾嘉时期对文学思想的特殊贡献。创作中出现的“自传性”现象、文体兼容的“集大成”现象及文言叙事文学的文体新变,均证明这一时期叙事文学创作思想上的特殊性。

李宝[2](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认为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何昆[3](2018)在《《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文中认为《诗经》自结集起一直是中国学术史上关注的重点,历代的《诗经》研究论着可谓汗牛充栋,但“五四”之前对《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字训诂、名物制度等方面,对《诗经》民俗的研究尚未成为关注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激发出学者们的新思想,将传统《诗经》学研究中对民俗的关注大力发扬,使《诗经》民俗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之一。1919——1949年间,学术界名家辈出,学贯中西的学者们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诗经》研究,在研究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多有创见。《诗经》不再被视为顶礼膜拜的经典,而是被视为民间歌谣总集。学者们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来阐释《诗经》,尤为突出的是对《诗经》民俗事象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本篇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从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从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三个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从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和经俗交汇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特色两方面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论述。第四章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和《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结语主要对《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

单磊[4](2018)在《四库学百年大事记》文中指出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翰林院编修王懿荣(1845—1900)呈请重开四库馆,续修《四库全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桐(1820—1900)、麟书(1829—1898)、洪良品(?—1897)等也持此议。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清朝学部参事的罗振玉(1866—1940)倡议修建京师图书馆,并建议将藏于承德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迁移至此。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翰林院检讨章梫(1861—1949)和翰林院编修喻长霖(1857—1940)先後上《爲拟请增1四库全书以昌宪治事呈文》和《敬陈管见疏》,奏陈续修《四库全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张光润[5](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表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陈亮亮[6](2017)在《《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文中研究说明《全宋文》是囊括有宋一代单篇文章文献最为全面的总集,其收录的书学文献范围远大於一般书学论着的范围之总和;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全宋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书学文献尚未得到应有的考量和研究。这是本文以《全宋文》书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首要原因。此外,全面掌握研究资料,对宋代书学材料进行基础的文献梳理和全面的考察,也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文章只选取了《全宋文》苏轼之前的书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参用书学研究方法,按照解题与疏证的主要思路,对《全宋文》中单篇的书学文献进行逐个解题、考订,兼顾校勘、补遗等工作,同时努力在文献学和书学的理论指导下,对研究对象作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求在书学理论、书学史、碑帖史等方面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北宋书学文献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概说”在考察北宋书学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重视非名家、非名帖的书学研究的看法且说明了本文文献分类的理念。後面三章分别以碑帖、书家、书论为主题,每一章前冠以“小序”:第二章“小序”以实例指出碑帖类书学文献的记载碑帖流传线索、保留古人碑帖的品鉴和记载已经失传的碑帖名目的价值;第三章“小序”说明了书家类文献保留对书家的评价和记载了古人书法师受源流的价值,并对一般书学史忽略的书家名目进行了初步整理;第四章“小序”对书论类文献中涉及的书法和“道”“圣贤”以及人品的关系问题、书法的学习和艺术境界问题、书法史问题进行分析。在每一章的“小序”之後,分别对单篇文献解题和疏证。解题主要任务是提炼文献的主要观点。而疏证主要梳理、考辨文献涉及的书家的传记、书迹的评价、书迹流传和着录状态、关於作者观点的争议和评价等问题。此外,文中考辨《全宋文》字句讹脱、文章误收、漏收多处;还在《全宋文篇目分类索引·书法类》的基础上,补录《全宋文》中有关书学的文献二百多篇。

陈开林[7](2015)在《《全元文》编纂考索》文中认为元代立国不足百年,文化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学成就颇为突出。然而,囿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总体而言,元代文学研究较为薄弱。其中,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元曲的探讨。相比之下,元代文章、诗歌的研究关注力度不够,研究相对滞后。就文献而言,隋树森编《全元散曲》(1964)、唐圭璋编《全金元词》(1979)、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1990),均早已刊布。而李修生主编《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辑,至2005年全部刊行。杨镰主编《全元诗》直至2013年方才出版。从这几部元代总集的编纂,略可窥见一斑。当然,《全元文》、《全元诗》的内容庞大,编纂难度较之其他几部总集更为复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有元一代的文章、诗歌总集,《全元文》(60册)、《全元诗》(68册)的出版,为元代诗文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于推动元代诗文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断代总集的编纂要求“巨细兼收,义取全备”,这一目标往往难以达到。就已经发行的《全元文》、《全元诗》而言,爬梳典籍,网罗繁富,在文献整理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两部元代诗文总集的标志性成果,其价值值得肯定;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二书在编纂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其成就和问题,学界已有相关的评述和补正。本文选取《全元文》作为研究对象,拟对该书存在的问题作一梳理,补充其阙失,订正其讹误。《绪论》指出了元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凸显了《全元文》编纂的必要性,并对其成就予以肯定。同时,总结了《全元文》存在的诸方面的问题,从“文”的范围界定不清、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文本问题、小传不够精审、大量的佚文有待发掘、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视不够六个方面予以阐述。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时有匡正,故略作述评,以呈现学界的研究现状。并揭橥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方法。第一章《<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针对《全元文》作家收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予以考辨。一方面,由于《全元文》分期出版,且成于众手,难免失之照应,以致有作家重收现象。另一方面,元代与宋、金、明代相接,作家朝代归属较为复杂,因而误收其他朝代作家时有发生。经考察,《全元文》重收作家64人、误收作家34人,另有一文分属两人的现象,共计四篇。第二章《<全元文>人物小传补正》,针对《全元文》所写定的作家小传予以补正,共计256人。同时,本文所辑佚文,有部分作家为《全元文》未收之作家。就其生平略作考证,以补《全元文》之阙,共计91人。第三章《<全元文>作品校证》,针对《全元文》所收文章进行校勘,对文本中的错讹、脱文、倒文、衍文等情况予以纠正,并结合相关典籍,对部分异文进行考实。共校勘《全元文》649篇。其中,有多篇文字,《全元文》所收文本不全,均可据以补全。第四章《<全元文>作品系年》,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的信息、《全元文》未采用的其他版本而遗漏的文本信息,以考订相关作品的写作时间,共计197篇。第五章《<全元文>佚文辑校》,针对《全元文》失收之文予以辑录。目前,学界对于《全元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辑佚方面,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剔除与学界的重复之外,另辑录《全元文》佚文508篇。其中,《全元文》已收作家247篇,未收作家261篇。小结部分对文章的不足略作说明。

曾斌[8](2012)在《从明档到《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分类索引说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各种记录,主要以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存在。明朝创建者在明朝正式建立之前,就已十分重视文书档案工作,开始建立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明朝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专门的文书档案管理机构,修建档案库房,二是规定公文的种类和处理方式,且随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近代历史学产生以来,档案作为记录历史的最原始、最直接的资料,备受历史学家青睐。清末,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三大发现之一的明清内阁大库档案被发现,但这仅是其多舛命途的起点,此后大库档案数临被毁灭之危局,赖各有识之士(如罗振玉、傅斯年等)和各学术科研机构(如北大、中研院史语所、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等)之保护与整理研究,才得以保存至今,并广为学界利用。1949年初,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处又在沈阳故宫发现“信牌档”和“屏风档”。“信牌档”是夹在清初(包括后金时期)信牌套间的明朝公文,这部明档文是1621年后金攻陷辽阳时,从明朝驻辽阳巡按山东监察御史衙署内获得的。“屏风档”是从沈阳故宫的屏风上揭下来的明朝公文,这部分明档是孔有德、耿仲明叛明投降后金时带去的。大库档案中有明档和清档之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明档的研究利用颇不充分,对清档的研究利用则较为充分,其原因就在于现存明档少、旧、散、乱、烂,充分研究利用颇为不易。因此,为使学界能够更充分地研究利用明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合作将两馆所藏明档合编出版,即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出版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共101册,可分为公私文书、簿册和书册三部分。《总汇》中公私文书和簿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总汇》中有公私文书4710件,其中公文书4623件,私文书(契约)87件。从内容看,公文书涉及明史之各个方面,包括吏治、经济、军事、司法、学校科举、礼仪、邦交、民生治安、宗亲和自然灾害等,笔者从中整理出各类关键词950条。从职官看,公文书涉及明朝中央和地方各军政机构及其官长,中央包括内阁、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内监等,地方包括各地总督、巡抚、巡按、总兵等,笔者从中整理出关键词1635条。从人物看,公文书涉及明朝1796人,其中不乏明朝重要人物,如陈新甲、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从地域看,公文书涉及明朝直隶顺天二府、十三布政司、部分府州县和卫所,几乎涵盖整个明代版图,笔者从中整理出关键词1050条。从时间看,除建文、洪熙朝外,公文书涉及其他所有朝代,其中天启、崇祯朝最多,约占84%。这些公文书对于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明末历史极有价值。另外,《总汇》还可与《明清史料》中明清档案相互补充、互为发明。私文书涉及明朝民间之事不仅有房屋、土地、山地之买卖,还有典当、租赁等,而这些私文书产生在洪武、正德、嘉靖、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这对于研究明代经济史有一定价值。簿册包括《武职选簿》和其他簿册,史料价值尤以前者为高。《武职选簿》是明代记录各卫所官员袭替选补之登记簿,其内容包括历代以来的籍贯、从军缘由、历辈袭替时间、原因、武职的升降调迁、功次赏罚等,涉及13446人次,可用于研究明代兵制、武选、社会史及相关历史事件等。书册中仅《淮阳杂录》有一定史料价值。此书对于研究嘉靖、万历时期的行政、吏治、赋役、盐政、司法、文化教育、自然灾害、风俗等有一定价值。但十余年来因诸种原因,学界对《总汇》之使用着实不充分,鉴于此,笔者将《总汇》目录仔细梳理一过,编成分类索引(见附录)以供学界使用。

王毅[9](2004)在《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1857-1952) 是近代来华外侨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它目标明确--调查研究中国各项事情;组织完善--拥有图书馆、博物院、会报、遍布世界各地的会员,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媒介、多样化的交流途径。本文复原了这一近代远东汉学重镇的发展历程及其各个机构,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机构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叙述了该机构的创建背景与发展历程。创建背景回顾了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水平,论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外之隔阂与在华外侨对华的求知欲和近代欧美各国创建的各类东方学会。归结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建立的原因:外侨的求知与传教是本源,东方学术背景是外在条件,外侨自身的生活需要是直接原因。发展历程则详细回顾了该会的宗旨、行动目标、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从一个业余文化团体到“上海的一盏明灯”的演变历程。第二章,分析了文会理事会和会员。理事会之责任和义务,历任会长之身份,所有会员之数目、身份、级别,不同级别会员参与文会演讲和发表文章的次数,会员流动所产生的中国文化向西方扩散的途径。第三章,论述了该会的两大部门--图书馆、博物院。首先回顾了历年的藏书量及藏书构成,馆藏之珍贵东方学图书,图书馆之借阅与研究、合作与交流,指出图书馆是近代上海外侨社会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汉学研究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地。其次复原了馆藏之中国动植物、矿石标本和文物古董,以及博物院所开展的活动,指出它为学者、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科研教育的场所。第四章,文会的日常活动。叙述了该会的常会、例会、演讲、出版等活动,重点论述演讲与会报。通过分析演讲内容、演讲者、会报内容、会报作者,清晰地显示了文会将汉学纳入到国际东方学中主流学术阵营的途径。第五章,分析文会对华之调查研究。通过对文会演讲文章和会报所发表之文章的分析,发现文会经历了一个对中国内政由关注到不再关注的过程,同时文会也走向由调查到研究的演变过程。19世纪在华外侨主要关注中国的商业信息及矿藏资源,20世纪则转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英、美、法、俄、德等各个国家会员的作品分析发现:各国对华研究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与各国在华划定的“势力范围”和传教区有密切的关系:各国汉学基础之强弱直接关系到各国学者治学成就之高低,在具体研究内容的取材方面虽然也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学术传统及国内政局的影响,但个人的喜好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第六章,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首先论述了亚洲文会在近代国际汉学发展中的成就与不足。从新机构、新资料、新工具、新人才、新方法等六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指出亚洲文会为在华外侨之汉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客观上培育了一些汉学家。通过广大会员的努力文会将汉学纳入到了欧美学术阵营中,它也成为世界汉学在远东的学术交流中心地。其次论述了亚洲文会与西学东渐,指出由于文会主要是研究中国而不是向中国传播西学,文会没有采取直接的“西学东渐”行动,所以只是在客观上向中国传播了动植物分类学、博物学、图书分类学等学科的初步知识。

编辑部[10](1993)在《《中国输血杂志》1993年文题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二、2003年文题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文题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乾嘉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思想史研究综述
        二、何为“文学”?何为“文学思想”?——立足于清代文学的考察
        三、何以“文学思想史”?
    中:乾嘉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一、乾嘉文学与文学思想史料略述
        二、乾嘉时期文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综述
    下:范围、框架、思路
        一、关于“乾嘉”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乾嘉文学思想展开的背景
    第一节 乾嘉历史与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思想史、学术史概况
    第三节 乾嘉文学概述(上):流派概述(附理论批评)
    第四节 乾嘉文学概述(下):历时性考察
第二章 政治压抑下的文学主潮
    第一节 御制文学、科举制度、台阁文艺
    第二节 官方修书与文体正变
    第三节 盛世中的变音
第三章 朴学背景下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学人”与“文人”、“考据”与“辞章”之争
    第二节 从推重学养到逞才炫博
第四章 个性解放与艺术的精致
    第一节 晚明的潜流
    第二节 两种精致化追求的离合
    第三节 女性观念与女性文学的变化
第五章 叙事文学中的文学思想新貌
    第一节 自寓、自况向自传性的进发
    第二节 集大成与雅文学化
    第三节 文言叙事文学的体制创新
结语:何以乾嘉?
参考文献

(2)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化背景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一节 近代社会转型与《诗经》新阐释
        一、晚清社会转型与《诗经》阐释的近代化倾向
        二、军阀政治与民俗学科建设
    第二节 中西文化碰撞与《诗经》学研究新变
        一、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新变
        二、《诗经》学研究新变
    第三节 新式出版与《诗经》研究新风向
        一、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
        二、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特点
        三、新式出版对《诗经》研究新变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成果(1919-1949)
    第一节 新译今译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诗经》性质的新阐释
        二、《诗经》篇章的新分类
        三、诗篇解读的新内涵
    第二节 文学史教科书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新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俗文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节 民国期刊与《诗经》民俗学阐释
        一、女性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科技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生活视角下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第三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价值(1919-1949)
    第一节 由经到俗的《诗经》研究新局面
        一、以民主和科学为支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二、以乐歌为切入点的《诗经》民俗学阐释
        三、以民俗学方法对《诗经》进行新阐释
    第二节 经俗交汇的《诗经》阐释新特色
        一、以“俗”证“文”
        二、以“诗”为“史”
        三、移风易俗
第四章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与局限(1919-1949)
    第一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意义
        一、采用《诗经》研究的新方法
        二、取得《诗经》研究的新成果
        三、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节 《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的局限
        一、研究方法急于求新
        二、研究范畴过于集中
        三、研究成果存有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国三大书局《诗经》着作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二 :民国期刊中《诗经》新译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三 :许啸天《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篇目
    附录四 :《分类诗经》中的“风俗”类各篇题旨
    附录五 :《民国丛书》中与《诗经》研究有关的文学史着作(1919-1949)
    附录六 :民国期刊中《诗经》民俗学阐释情况分析表(1919-1949)
    附录七 :民国期刊中《诗经》研究情况统计表(1919-1949)
    附录八 :1933年各大学国文入学试卷题型一览表
    附录九 :《论语》中《诗》《礼》并提的情况
    附录十 :《开明国文讲义》选文统计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宋代书学文献研究现状
        (一) 以主题为中心进行的宏观研究情况
        (二) 宋代书论着作研究情况
        (三) 宋代书学专人研究情况
        (四) 宋人书学专着以外的书学文献研究状况
        (五) 宋代法帖研究情况
        (六) 从文献学等角度进行的着作研究状况
    二、“书学”概念、《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研究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思路
        (一) 《全宋文》书学文献研究选题意义
        (二) 《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研究思路、方法
    三、《全宋文》北宋书学文献概说
第一章 碑帖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碑帖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碑帖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二章 书家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书家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书家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三章 书论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第一节 书论类书学文献概说
    第二节 书论类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所收书学文献作者书学小传
附录2 《全宋文》书学文献目录
附录3 《全宋文》书学文献碑帖索引
附录4 文中书家索引
後记

(7)《全元文》编纂考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元代文学与《全元文》的编纂
    二、《全元文》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略
第一章 《全元文》作家重收误收考
    一、《全元文》作家作品重收考
        (一) 作家重收
        (二) 一文误题二人
    二、《全元文》误收作家考
第二章 《全元文》所收作家小传补正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小传补正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小传考补
第三章 《全元文》作品校证
第四章 《全元文》作品系年
第五章 《全元文》佚文辑校
    一、《全元文》已收作家之佚文
    二、《全元文》失收作家之佚文
小结
附录一:《全元文》学界辑佚成果汇编
附录二:元人别集所收《全元文》佚文篇目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8)从明档到《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分类索引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方法
    第二节 档案之概念辨析
        一 档案的定义、形成、分类和属性
        二 档案与相关文本、实物之区别
第一章 明朝文书档案管理和公文类别
    第一节 档案库房
    第二节 公文种类
第二章 现存明档之来龙去脉
    第一节 明档在清朝
    第二节 罗振玉对大库档案的保存与整理
    第三节 北大对大库档案的保存整理
    第四节 中研院史语所对大库档案的保存整理
    第五节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大库档案的保存整理
    第六节 辽宁省档案馆之信牌档与屏风档
第三章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所收明档之价值
    第一节 公私文书之史料价值
    第二节 《武职选簿》和其他选簿之史料价值
    第三节 书册之史料价值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分类索引说明
    分类则例
    分类索引目录
后记

(9)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创建与发展
    第一节 创建背景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 初创时期(1857-1861)
        二、 重建与发展时期(1864-1910)
        三、 兴盛时期(1911-1941)
        四、 结束时期(1946-1951)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一)
    第一节 理事会
    第二节 会员
第三章 组织机构(二)
    第一节 图书馆
        一、 馆藏书籍
        二、 图书馆之利用及评价
    第二节 、 博物院
        一、 历任院长
        二、 藏品与陈列
        三、 活动
第四章 日常活动
    第一节 例会和年会
    第二节 演讲
    第三节 会报
        一、 发行
        二、 会报内容
        三、 会报影响
    第四节 其他活动
        一、 国际交流
        二、 国内活动
第五章 对华调查研究之动态分析
    第一节 时间变化
        一、 对中国内政从关注到不再关注
        二、 由调查走向研究
    第二节 空间差异
        一、 不同国家会员对华之调查研究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其他国家
        二、 时空差异总结
        (一) 调查上的时空差异
        (二) 研究上的时空差异
第六章 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亚洲文会与近代国际汉学
    第二节 亚洲文会与西学东渐

四、2003年文题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乾嘉文学思想研究[D]. 张昊苏. 南开大学, 2019(05)
  • [2]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3]《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1919-1949)[D]. 何昆. 黑龙江大学, 2018(06)
  • [4]四库学百年大事记[J]. 单磊. 中国四库学, 2018(02)
  • [5]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全宋文》所载北宋前中期书学文献解题与疏证[D]. 陈亮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7]《全元文》编纂考索[D].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8]从明档到《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分类索引说明[D]. 曾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D]. 王毅. 复旦大学, 2004(01)
  • [10]《中国输血杂志》1993年文题分类索引[J]. 编辑部. 中国输血杂志, 1993(04)

标签:;  ;  ;  ;  ;  

2003年文章标题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