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在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附35例报告)

ERCP在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附35例报告)

一、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对比分析(附3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晨[1](2021)在《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术式利弊及适应症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ST组,比较两组患者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及结石数目;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石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总胆红素和血淀粉酶的术前、术后值及前后变化差值;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5.术后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并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到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男性78例(49.7%),女性79 例(50.3%),年龄≥70 岁患者 43 例(27.4%),<70 岁患者 114 例(72.6%),LCBDE组患者77例,EST组患者80例。(一)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EST组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更多,而结石直径≥1cm或胆总管直径≥1.5cm的患者在LCBDE组更多;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EST组较LCBDE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恶心或呕吐症状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且费用更低;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淀粉酶术后值和手术前后变化差值,LCBDE组术后第一天白细胞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EST组术后第一天血淀粉酶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EST组术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二)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P=0.381)、结石数目(P=0.306)、取石成功率(P=0.738)、结石残留率(P=0.25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137)、总胆红素(P=0.223)、急性胆管炎(P=0.965)、胆漏(P=0.307)、十二指肠乳头出血(P=0.325)、结石复发(P=0.139)及反流性胆管炎(P=0.325)。[结论]1.LCBDE与EST均能安全、高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EST在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住院时间及费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2.EST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且耐受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作为首选。3.LCBDE更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大、胆管扩张明显或较年轻的患者,可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4.LCBDE可作为ERCP紧急引流后的择期治疗,ERCP也可处理LCBDE残留结石,临床中术者应取长补短,严格把握两术式适应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汤升[2](2020)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整体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胆道梗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进行检查,对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由于患者梗阻部位的位置的不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患者梗阻显示率为87.50%~100.00%;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6.25%;相比于单纯的MRCP来说,MRCP联合FST1WI、T2WI及MRCP联合FST1WI、T2WI、动态增强在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具有较好的定位诊断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王冠乔[3](2020)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12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29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LCBDE+胆道一期缝合者为一期缝合组,共34例;行LCBDE+T管引流者为T管引流组,共9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直径)和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带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并发症(胆汁漏、电解质紊乱、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手术时间(134.12±38.17min vs.135.68±33.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中出血量(32.94±5.38ml vs.36.95±11.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91±1.11d vs.3.88±1.58d)、带管时间(5.50±2.67d vs.6.48±2.64d)、术后出院时间(7.53±4.84d vs.10.75±4.52d)、住院费用(35908.85±3361.85元vs.39394.71±3355.3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高于T管引流组(120.62±7.11 vs.104.68±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6.55±14.14U/L vs.39.35±12.51U/L)、术后1d(36.27U/L±9.35 vs.34.60±9.19U/L)、术后3d(34.77±8.99U/L vs.32.4±7.17U/L)、术后5d(28.71±8.50U/L vs.27.80±7.91U/L)谷丙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9.75±7.51U/L vs.39.37±8.51U/L)、术后1d(37.55±4.10U/L vs.36.10±7.64U/L)、术后3d(32.75±5.66U/L vs.31.81±9.28U/L)、术后5d(27.62±5.43U/L vs.27.50±7.82U/L)谷草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总胆红素(30.64±17.56umol/L vs.35.69±17.50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1d(28.22±9.72umol/L vs.24.09±8.30umol/L)、术后3d(22.40±8.78umol/L vs.18.65±7.04umol/L)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5d总胆红素(13.90±5.24umol/L vs.14.92±5.51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胆汁漏发生率(14.70%vs.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电解质紊乱(5.88%vs.15.79%)、出血(0.0%vs.1.05%)、切口感染(2.94%vs.4.21%)、腹腔感染(2.94%vs.2.11%)和总并发症(26.47%vs.26.3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可缩短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加速康复。2、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在减轻胆道力、加速肝功能恢复方面与T管引流相当。胆道一期缝合短期内引流和减黄效果不如T管引流,但长期效果与T管引流相当。3、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胆汁漏发生率,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术后无需长期携带T管,避免了T管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了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何鑫[4](2020)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行一期胆管缝合临床疗效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行一期胆管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回顾性研究通过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2019年1月,患有胆总管结石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于本院进行了 LCBDE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CBDE+PDC为A组,行LCBDE+TTD为B组。并分别对A、B两组数据进行比较:①对两组性别比、年龄进行比较。②观察胆管结石数量、最大结石大小、胆总管直径影像学检查资料提供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③分析两项术中情况: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进行对比。④将患者术后近期腹腔感染、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学对比。⑤评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总量、住院费用三项术后一般项目。⑥对胆管狭窄、结石再发两项中远期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有108例,其中A组53例,B组55例。分析结果如下:①AB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平均年龄方面无差异(P>0.05)。②胆管结石数量、大小、胆总管直径等三项影像学检查数据方面无差别(P>0.05)。③A组平均胆管缝合时间9.94±1.20min,B组平均胆管缝合时间16.71±2.07min,A组平均手术时间98.52±11.54min,B组平均时间128.44±15.89,A组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B组,两组胆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A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4%,B组术后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3%,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⑤A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08±1.33天,B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93±2.07天,A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少于B组;A组术后平均输液量为6752±1498ml,B组术后平均输液量为8431±1237ml,A组输液量少于B组。A组平均住院费用2.78±0.79万元,B组平均住院费用3.27±0.78万元,A组住院费用少于B组,两组之间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平均住院费用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健康生存,无胆管狭窄及结石再发。[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相同的纳入标准下,相较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留置T管引流,选择一期胆管缝合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几率等方面可能更有优势。而在治疗效果、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于瀚翔[5](2019)在《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VUHI模式(胆总管结石风险评估模式)应用于已确诊胆囊结石病人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对比VUHI值与腹部B超诊断、血清胆红素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碱性磷酸酶浓度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对于胆囊结石病人合并胆总管结石风险的预估效果,旨在通过量化性分析指标提高胆囊结石病人术前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提高诊出率,减少因漏诊造成手术方案的误判。同时为因客观因素(体内含有金属植入物及幽闭空间恐惧症等)不能行MRCP及CT的病人探求一种新的辅助检查参考手段。方法:本研究纳入共计561例自2016年6月1号至2018年6月1号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的病人,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共计128例(占比22.3%)。将所有病人的VUHI值、总胆红素浓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腹部B超诊断、碱性磷酸酶浓度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临床资料汇总,计算各自对于诊断CBD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指数,并进行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后综合分析VUHI值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VUHI值对于胆囊结石病人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前预估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VUHI值≥3.49时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88.0%,此时对应的诊断正确指数最大为0.724。另包含5项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浓度,腹部B超测量下的胆总管最宽处直径及VUHI值)的综合评估对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预测概率P≥0.5为截断值,其综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88.2%,正确指数为0.734。结论:VUHI模式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预估效果明显优于同组血液生化指标及腹部B超诊断,对于已确诊胆囊结石病人术前胆总管结石风险的筛查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将临床筛查结果进行量化式分析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术前诊出率,其简便、可靠、不额外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图4幅;表6个;参考文献13篇。

王智达[6](2018)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胆总管结石属于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急腹症,病情比较复杂,利用常规抗生素、利胆药等保守治疗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传统的开腹手术取石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然而其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微创技术的提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病例,来探讨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具体优势。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传统开腹手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优缺点,以指导和推广 LCBDE(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3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分为腔镜组(N=34 30.09%),传统开腹手术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为开腹组(N=79 69.91%),结合患者的临床护理病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一般资料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的个数及胆总管的宽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中,除住院费用及腹腔引流量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比较类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腔镜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明显小于开腹组,腔镜组在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较开腹组短,腔镜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开腹组小,然而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开腹组长。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黄秀芸[7](2017)在《ERCP并发症防治分析 ——附648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ERCP)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治,但其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如何有效防治常见并发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6480例次诊治性ERCP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旨在提高ERCP的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05月-2016年12月共6480例次ERC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同时进行统计学分析:①将ERCP术后并发症与疾病谱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各并发症发生率与基础疾病的关系;②根据是否行鼻胆管引流分为ENBD组和非ENBD组,比较两组PEP的发生率;依据PEP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抑酶药物+鼻胆管/鼻胰管引流的治疗组和抑酶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各组术后住院日的差异;③比较ENBD组和非ENBD组胆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依据术后是否使用抗生素将两组进一步分别分为抗生素亚组和非抗生素亚组,分别比较两个亚组间胆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④比较ENBD组和非ENBD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差异;⑤将消化道穿孔进行分型,并在分型的基础上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类型消化道穿孔不同处理方法愈合期的差异。结果:1、6480例次诊治性ERCP中,共6205例次诊治成功,成功率95.76%,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406例(6.27%),胆道感染158例(2.44%),消化道出血74例(1.14%),消化道穿孔24例(0.37%);2、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胰腺炎病史、胃毕-II手术史是PEP的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胰腺炎病史是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近期抗凝/抗聚史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消化道穿孔与上述基础疾病无明显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腺炎病史、胃毕-II手术史是PEP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胰腺炎病史是胆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肝硬化、近期抗凝/抗聚史是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3、行鼻胆管引流的ENBD组PEP的发生率5.86%,非ENBD组发生率7.15%,ENBD组PEP的发生率低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0);PEP患者予以抑酶药物+鼻胆管/鼻胰管引流的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日约9.77天,予以抑酶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约12.11天,两组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F=2.581,p=0.109),两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住院日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p<0.001);4、ENBD组胆道感染发生率1.83%,非ENBD组发生率3.18%,ENBD组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5);ENBD组中,抗生素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2.01%,非抗生素亚组发生率1.65%,两个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67);非ENBD组中,抗生素亚组胆道感染发生率3.68%,非抗生素亚组发生率2.80%,两个亚组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5);5、ENBD组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52%,非ENBD组发生率0.91%,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ENBD组高于非ENB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6、24例发生肠穿孔,其中Ⅰ型穿孔2例,Ⅱ型8例、Ⅲ型9例,Ⅳ型5例。18例保守治疗,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例。Ⅱ型穿孔保守治疗的平均愈合期较手术治疗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Ⅲ型穿孔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愈合期无明显差异(p=0.120)。结论:1、ERCP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某些基础疾病密切相关,特定疾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ENBD可降低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但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诱发因素;3、抑酶药物联合鼻胆管引流或鼻胰管引流治疗PEP患者的住院日较单纯抑酶药物治疗者缩短;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5、发生消化道穿孔时绝大部分可保守治疗,仅少数需手术治疗。

张昊[8](2015)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胆道引流术解决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胆道引流术在治疗恶性胆道梗阻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分析纳入研究的8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各种临床病例资料,如:患者病理结果(镜下小标本病理、细胞学检查、外科术后大体病理)、就诊时具有意义的阳性体征和临床表现、入院后实验室血清酶学检验结果、综合影像学(MRIMRCP、CT、腹部彩超)印象诊断意见、ERCP诊治结果等临床资料。按内镜下胆道引流方式分为鼻胆管引流(ENBD)组46例;胆道塑料支架(ERBD)组36例、金属胆道支架(EMBE)组25例,统计分析内镜胆道引流后总体引流满意度及各组别的引流满意度、引流前后肝功变化情况、两种长期引流方式(ERBD、EMBE)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8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肝门部胆管癌13例,胆管中下段癌36例,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部恶性占位19例,胰腺癌12例,其他转移癌6例。对86例患者总共进行ERCP治疗112次,其中成功进行十二指肠乳头逆行插管及ERCP治疗107次,总体ERCP插管成功率95.5%。治疗一周内患者临床症状较引流前明显好转,总体引流有效率为92.5%,肝功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大多见回落,内镜下胆道引流前后五项肝脏功能酶学指标数值变化,经配对t检验,得出五项指标的P值都小于0.05(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内镜下胆道引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ENBD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08.1±96.8)d,平均通畅时间为(83.9±36.4)d(25201)d;EMBE组平均生存时间(274.1±98.5)d,金属支架平均通畅时间为(262.7±98.7)d(75460)d。ERBD与EMBE两组生存时间经Log-rank检验,P=8.167(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两种支架通畅时间经过非配对t检验,P<0.001即,ENBD与EMBE两组相比较支架通畅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胆道内引流术(ERBD、ENBD、EMBE)创伤小,花费低,安全,可以快速地缓解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黄疸症状,短期内促进肝脏功能恢复,降低肝脏生化酶学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姑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因此,内镜下胆道引流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2.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和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在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同等时间下胆道金属支架的患者生存率要高于胆道塑料支架的患者。3.胆道塑料支架通畅时间大多为三个月,胆道金属支架的通畅时间超过6个月。作为长期胆道引流方式,胆道金属支架组的通畅时间明显优于于胆道塑料支架组。4.尽管胆道金属支架较为昂贵,然而胆道金属支架可以迅速地缓解恶性胆道梗阻、有助于肝脏酶学水平恢复、长期引流时通畅时间及通畅率明显优于胆道塑料支架,故在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中推荐使用。

李建军,陈晓鹏[9](2014)在《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胆道疾病是现今一种十分常见的胆道系统病症,主要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的部位、是否造成梗阻和感染等因素,近年来据大量事实显示[1,2],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广泛应用于胆道疾病的诊治中,且临床效果良好。本文从胆道疾病的研究进展以及ERCP在此病中的应用进行科学性的综述,期望为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些许参考价值。ERCP,1968年由Mccunne率先提出[3],后来再由大井等人为其完善,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和医疗设备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提升,现在ERCP技术已经十分完善和系统性,并且其成

邱博[10](2014)在《胃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术后可发生腹膜播种、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等多种腹腔复发,引起多种临床表现而需进行相应的减症治疗,其中因局部复发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临床并不少见,此类患者多数已处于肿瘤终末期,治疗较为棘手,生存期极短,胃癌的复发对于我们临床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对于胃癌复发胆道梗阻致黄疸的患者,我们通常不考虑行化疗治疗。外科手术,胆道支架置入,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药物保守治疗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是在X线或B超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能减轻患者腹痛,瘙痒,乏力,黄疸等症状。目前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已成为胃癌术后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方案之一。目的:由胃癌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目前原因尚未明确,本研究用于评估已行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PTCD)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至2014收治的胃癌术后出现梗阻性黄疸并行PTCD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5例。患者均行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对患者的病史,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胆红素水平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4例胃癌术后胆道梗阻的患者均行PTCD治疗。PTCD后,血清胆红素显着减少患者17例,皮肤瘙痒,黄疸,乏力,腹痛明显改善的患者占100%,66.7%,66.7%,55.6%。患者无肝转移胆红素下降及症状改善水平优于肝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性别,有无腹腔转移,梗阻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术后恶性梗阻性黄疸多为胃癌术后复发所致,PTCD是对胃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式,PTCD对已有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二、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对比分析(附3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对比分析(附3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胆胰管在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显示情况
    2.2 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的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2.3 不同成像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
3 讨论

(3)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筛选标准
    3.3 围手术期处理
    3.4 手术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4.3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对比
    4.4 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对比
        4.4.1 两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对比
        4.4.2 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对比
        4.4.3 两组术后总胆红素对比
    4.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术中情况比较
    5.2 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5.3 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
    5.4 术后并发症比较
        5.4.1 胆汁漏
        5.4.2 电解质紊乱
        5.4.3 出血
        5.4.4 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行一期胆管缝合临床疗效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课题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临床材料
        1.2.2 病例入组与排除标准
        1.2.3 诊断标准
        1.2.4 手术操作流程
        1.2.5 仪器型号与检查方法
        1.2.6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病人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1.3.2 不同CBDS预测因子的预测效果分析及VUHI值的ROC曲线分析
        1.3.3 综合5 项预测因子的预测效果分析及其综合ROC曲线
        1.3.4 不同VUHI值检测到CBDS的比例及可能性
    1.4 讨论
        1.4.1 腹部超声及血清学生化指标对于诊断合并CBDS的局限
        1.4.2 VUHI值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的优势
        1.4.3 对于VUHI值应用于临床的展望
    1.5 研究的缺陷及不足之处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不同方式对胆囊结石病人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风险临床价值的新进展
    2.1 背景
    2.2 VUHI模式
    2.3 肝功能指标(liver function test,LFT)
    2.4 腹部超声扫描(ultrasound scanning,USS)
    2.5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CT)
    2.6 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
    2.7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2.8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2.9 选择性术中胆管造影(ih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指导教师简介1
指导教师简介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信息及材料
    2. 具体步骤
    3. 观察项目
    4.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ERCP并发症防治分析 ——附648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8)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胆道引流术解决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材料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3.2 内镜下胆道引流术
        3.2.1 内镜下鼻胆引流管引流(ENBD)
        3.2.2 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
        3.2.3 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
    3.3 术中监测
    3.4 术后处理
    3.5 观察项目
    3.6 效果判定
        3.6.1 鼻胆引流管组
        3.6.2 胆道支架引流组
    3.7 随访
    3.8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恶性肿瘤类型及梗阻部位
    4.2 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成功率
    4.3 内镜下胆管引流满意率
    4.4 内镜下胆道引流术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4.5 内镜下胆道引流早期并发症
    4.6 随访
    4.7 内镜下胆道引流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
        4.7.1 生存时间及累计生存率
第5章 结论
第6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结石
2肝内胆管结石
3肝外胆管结石
4胆道肿瘤
5胆管囊肿
6壶腹周围癌
7硬化性胆管炎
8肝胆管先天性畸形
9胆管蛔虫症
10其他应用

(10)胃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穿刺前处理
    3.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
    4. 观察及统计内容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对比分析(附3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杨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作用于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 汤升. 中国全科医学, 2020(S1)
  • [3]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D]. 王冠乔. 吉林大学, 2020(08)
  • [4]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行一期胆管缝合临床疗效的初步研究[D]. 何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维尔纽斯模式对于胆囊结石术前筛查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分析[D]. 于瀚翔.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分析[D]. 王智达.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7]ERCP并发症防治分析 ——附6480例临床分析[D]. 黄秀芸.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8]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胆道引流术解决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昊. 吉林大学, 2015(09)
  • [9]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J]. 李建军,陈晓鹏. 安徽医学, 2014(01)
  • [10]胃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D]. 邱博. 山东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ERCP在胆道梗阻疾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附3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