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李杰人《三部曲》塑造的女性形象

书写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李杰人《三部曲》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琦[1](2021)在《论李劼人“三部曲”中的地域文化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郝焱[2](2021)在《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政治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倪文琴[3](2021)在《台湾乡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邵依雯[4](2021)在《论弋舟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文中研究说明

朱璐璐[5](2021)在《罗伟章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志新[6](2021)在《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史情模式”》文中指出在群英荟萃的现代文学史上,李劼人的卓尔不群来自他对民间世情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转化。他在吸收中外文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图景寓于民间世情之中,把历史本相融于个人化的日常叙事之中,以底层市井民间为资源,建构充满历史真相的民间世界,形成一种史情互现的文学创作模式。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讨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建构方式。认为李劼人以家庭为载体,通过家庭中不同人伦角色及多个家庭之间的相互连结传达世情,反映世相。他将历史本相隐于世态人情之中,以此建构彰显时代特征的史情画卷。世俗化的民间叙事和深阔化的史诗叙事是李劼人史情互现的叙事手法。第二部分是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艺术成效。认为李劼人在世态人情的微妙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变革中对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进行深刻把握,并在对不同阶层的生活样式及心理状态透辟而精彩的描述中,完成对人性内涵的超越性探求。他将具体时代下的人物精神变革和个体生存境遇予以突出表达,展现出一定的时代风貌和历史深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和论述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形成条件。认为李劼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和历史亲历者的特殊身份为史情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地域文化的深厚濡养让他将独特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内化为小说文本的一部分,成为其创作模式不可或缺的独特标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接触让他在兼收并蓄中完成艺术技巧的转化。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价值贡献。认为李劼人在史情同构中显现出伦理关系新变,表现出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思考和对女性话语主动建构的倾向性。“大河小说”的“史情模式”突破和颠覆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范式,在“史”与“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达到艺术化的叙事平衡,而这无疑是对传统“三部曲”模式在艺术上的推进与超越。

李德慧[7](2021)在《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川西叙事》文中指出在现代文坛上,李劼人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作家。自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至1962年逝世,以锲而不舍的姿态创作了一系列文学作品,文体涉及短、中、长篇小说、杂文、通讯、散文等。在其成名作“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中,李劼人始终以爱惜的目光打量川西这片魂牵梦绕的热土,在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载体下,关注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的思潮演进,融生活情调与地方特色于一炉。本文以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川西叙事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域文化理论和叙述学原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大河小说”川西叙事的文本呈现,系统地论述“大河小说”川西叙事的内容。首先,新旧交织的川地。川西的乡村、乡镇和城市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空间谱系,生动展现川西大地的人情物态与地域色彩。其次,别具一格的川物。李劼人以轻盈的笔触带领读者遨游川西,从细微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离合悲欢,从独特而迷人的乡风民俗中体味人生百态。最后,独具气韵的川人。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市井百姓,都被李劼人投以关注的目光,体现作家细腻的人文情怀。第二章“大河小说”川西叙事的策略,主要探讨李劼人是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来达到川西叙事这一目的。首先,多重变换的叙事视角使读者多角度关注文本,深入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其次,“情史互动”的叙事结构。李劼人在叙事中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将川西的历史与人情展现得异彩纷呈。最后,独具川味的语言。地方化的语言将川西的烟火人间渲染得无比鲜活,在增加地域色彩的同时也体现出李劼人对故乡的钟爱与眷恋。第三章“大河小说”川西叙事的思想、文化和文学意义,从三方面分析“大河小说”与其他川西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首先,对人性的深切关注。李劼人始终关注人性的合理发展,以尊重平等的姿态对待人性中的原始情欲与弱点。其次,对地域文化的坚守。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习俗、地域文化性格三个层次构成“大河小说独特的地域风采。最后,对传统历史小说的继承与创新。李劼人从传统历史小说中汲取营养,同时融入新的叙史观念,使“大河小说”既带有传统历史小说的沉实,又不失轻盈与自然。

谢小平[8](2021)在《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文中指出“乡绅”在现代文学是一种多元而复杂的存在。作为“历史的中间物”,乡绅形象因时空的区隔和作家独特的创作理念,而呈复杂样态。本文以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着力探析乡绅在现代文学里的复杂样态是如何建构与流变的。在此基础上,由形象建构、话语模式推及叙事伦理。由前所述,本文认为,乡绅书写以多元而复杂的风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而就其文学史的意义而言,既在于它对“人”与人性内在的深度探寻,还在于它独特的美学品格给今日文学创作和研究以丰厚滋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绪论、论文主体五章以及结论。绪论部分首先陈述了选题来由及意义。其次,是对乡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概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论文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立足于文本细读,从“关系”着手,分别从家庭、族群以及城乡三个维度出发,重点挖掘乡绅的多元面相及其身份复杂性。第二章重点从社会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野出发,着重探查乡绅与乡村秩序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三个维度上的互动。较之于前两章的动态考察特征,第三章和第四章则试图沉静下来,从静态角度切入。通过不同创作视角的切近,探察乡绅的主体性身份与其背后精神空间、物质空间的关联;探察不同作家对乡土社会的整体感知,及其在乡绅形象差异化建构背后的个性化创作追求。在互文性参照中,探析现代乡绅形象书写的不同特征。在第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重在探析作家在文本创作里所持之叙事伦理。最后,我们结合前四章的研究内容,对现代文学的乡绅形象,及乡绅形象书写的社会意义,文学审美价值得失,作整体把握。为扩充研究的纵深视野,本文从文学史的纵向视野出发,爬梳文学发展脉络,进一步探讨了乡绅形象在当代文学中的变体——新乡贤。结语部分,本文从文学史的视野出发,就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的艺术特性和价值意义等作了一定的归纳总结。

张思远[9](2021)在《论迟子建小说的历史书写》文中研究表明迟子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登上文坛至今三十余年,奉献给文坛五六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她用细腻温情的笔触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表现历史的沧桑巨变,展示人世间的世态百相。阅读迟子建所有的文学作品发现,其作品叙事时间始于1910年,止于当下,她始终坚持将历史言说贯穿在她的文学创作中。迟子建在自己的历史书写中俨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和秩序。她的书写是在历史与现实中遨游,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框定下的自由舞蹈,在限定下的自由歌唱。正是这种“不自由的自由”使迟子建的审美感觉更加活跃,但是她的历史书写从不与“史”相悖。迟子建这种独特的不同于当代其他作家书写的方式,为当下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贵的经验。本文从历史书写的角度统摄迟子建的长篇创作,从书写的内容、思想内蕴、叙事策略以及价值意义等方面探究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的流变。第一章简述迟子建小说中历史图景。本章对迟子建小说中涉及的历史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梳理,主要书写了其小说中四个重要的历史图景:哈尔滨鼠疫、伪满洲国史、“文革”背景下的个人史以及鄂温克族变迁史,意在通过梳理迟子建笔下涉及的历史事件,探寻她进入历史以及书写历史的方式。第二章论述迟子建历史书写中的思想内蕴,首先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迟子建历史书写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其次从人性的角度探寻迟子建历史书写中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最后从地域文化角度发掘迟子建历史书写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品格。第三章挖掘迟子建小说的历史书写的策略。本章从小说结构、审美意象以及诗化语言三个方面探析迟子建历史书写中运用的叙事策略。探讨她历史书写中多种叙事结构的安排,分析其历史小说中的意象系统及诗意语言的独特作用。第四章探寻迟子建历史书写的当代文学史价值及意义。从作家严正历史叙述立场以及东北底层人民代言立场以两个方面阐释了她艺术立场的坚守;然后从作家对伪满历史和国民性反思角度阐释了迟子建历史书写的当代价值及意义。

李婧妍[10](2021)在《20世纪末中国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研究(1978-2000)》文中指出战争穿流人性而过,赋予人性被消耗的动势,人类共有的伦理诉求因极端的生存境遇而被彰显。对这细微生命体验的揭示,是讲述人类整体生存寓言的隐秘手段。战争中对不同伦理诉求的独特意指,带给人们一个独具魅力的学术视域。之所以选择20世纪末这个时间段,是因为1978年至2000年这个时段正好可以包纳进当代文学的三次转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与此同时,以叙事伦理的角度分析战争小说的伦理特质,以发掘人性、文化与文学的深层因素是应予以瞩目的学术领域,但是对此关联性研究却在相当程度上被忽略了。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方法,但打破了传统叙事学的封闭性、单一性,试图探究叙事背后的历史文化伦理意涵,同时在微观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探本返源,并将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优长进行整合、互动式研究,以打破叙事形式伦理与叙事内容伦理之间的障碍,分别观照在不同伦理主题下所呈现的叙事形式与内容的风貌。除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论文首先梳理战争小说与叙事伦理的研究情况,虽然国内外学界有着丰富的成果,但尚未见到针对20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进行全程性探究和深广度探询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战争小说叙事形式与内容共同体现的不同伦理主题为主线,分别观照在不同伦理样貌下所呈现的叙事形式与内容的特征,以实现叙事内容伦理与叙事形式伦理合榫的目的。第二章对“战争小说”与“叙事伦理”两个概念在当代中国战争小说的视域下进行阐释。本文所指的“战争小说”即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既包括书写战争本体的作品,亦侧重于对战争中人之生存境遇的文学话语的关注。在叙事“伦理转向”的语境下,“叙事伦理”批评日益彰显为一种重要的批评话语,笔者探讨的“叙事伦理”以文本中故事伦理分析为主,但也不忽视抵达此伦理主题的形式结构,意图统筹分析形式与内容共建的伦理空间,在艺术阐释与伦理互动对话的共鸣中寻找新的可能。第三章探讨的是20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的观念模态。叙事伦理与作者主体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关联,作者的创作观念模态深刻影响着不同类型文本对同一种伦理指向的阐释与判断。根据20世纪末战争小说与“十七年”战争小说的历史观、战争观的不同,分为三类:分别呈现对意识形态与历史的修复式、改写式以及试图重建的文本样貌,也即是“隐我修复式”书写,“祛魅改写式”书写与“反思重构式”书写。第四章阐述了20世纪末战争小说身体伦理的苦难叙事呈现出由“遮蔽”到“存在”的特质。“隐我修复式”书写的战争小说虽延续了“十七年”身体政治化的路向,但是身体的主体性却得到了有限的回归,不过,仍存在为启蒙理性献身的倾向;“祛魅改写式”的苦难叙事展现出一种欲望化修辞的特点,而对战争与苦难根源基于人性恶的思索实际上是对身心二分法的反思;“反思重构式”小说将身体伦理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反思与理性民族主义的沉重内涵,同时对身体暴力细节的刻画也是对战争创伤的再次反思。第五章研究的是20世纪末重塑典范伦理的英雄叙事,显现出典范伦理被重构为“英雄”与“反英雄”合一的指向。“隐我修复式”战争小说的典范伦理呈现出一种对“十七年”英雄祛魅的特征,在叙述话语方面显现出由“史诗”过渡到“抒情”的意图。“祛魅改写式”战争小说的典范伦理呈现出一种以“受难”与“反抗”为特征具有酒神“悲剧”气质的英雄形象,在叙事策略上则呈现出由喜剧向悲剧的走向。“反思重构式”战争小说呈现出“英雄”与“反英雄”合一的伦理特质,并有着建立一种新典范伦理的诉求,这种诉求表现为:具有在世的真实性、表达对生命之美的敬意、正视对幸福经验追求的自由。第六章探究的是20世纪末战争小说中革命伦理的历史叙事,其叙事指向呈现出一种革命资源感性解放的样貌。“隐我修复式”书写通过对既往革命伦理的修补,加入了反思国民性的内容;“祛魅改写式”书写则通过对“后革命语境”下思维的裂变、多视角书写的策略等对历史进行多角度的言说,呈现与众不同的“真实感”;“反思重构式”战争小说则以知识分子立场补充了革命伦理民主方面的内容,表现在对革命话语的民主性言说、“对话”式的书写策略等。第七章主要是对20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的反思。20世纪末战争小说的叙事伦理呈现出“异质混成”的特征,而这种特性可以说是中国经验现代性的确证。同时,这些战争小说在创造并抵达独特中国经验时,均呈现出对话性、本土性与人文性特征,而基于这三个层面上中国经验的建立,对于在全球化语境中建立洋溢本土气息的中国叙事与提高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叙事伦理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现代性尚未完全降临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其仍存在着缺乏现实伦理参照的自我阐释、过于强调个体存在而忽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将修辞与伦理割裂等不足,亟待学界共同解决。

二、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6)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史情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劼人研究现状
    二、“史情”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第一章 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建构方式
    第一节 家庭是传达时代动向的载体
        一、家庭日常推动情节发展
        二、家庭连结反映世相风貌
    第二节 世情是彰显时代画卷的方式
    第三节 雅俗结合是史情叙事的手法
        一、世俗化的民间叙事
        二、深阔化的史诗叙事
第二章 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艺术成效
    第一节 透视历史阶段下的复杂人性
        一、善恶交织的袍哥粮户
        二、盲目利己的知识分子
        三、复杂多变的官绅阶层
    第二节 描摹时代转型中的精神变革
        一、民众的自觉抗争性
        二、思想观念的超前性
    第三节 折射动荡年代中的个体存在
        一、个体生存境遇的浮沉与变迁
        二、群体主导下个体反叛的非理智化
第三章 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市民生活的独特体验
    第二节 地域文化的深厚濡养
    第三节 文学传统的兼收并蓄
第四章 李劼人“大河小说”“史情模式”的价值贡献
    第一节 “史情”中的伦理关系新变
        一、从传统到现代:悲剧女性形象的颠覆
        二、从被动到主动: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
    第二节 “史情”模式对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突破
    第三节 “史情模式”对“三部曲”模式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川西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选题缘由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川西叙事的文本呈现
    (一)新旧交织的川地
    (二)别具一格的川物
    (三)独具气韵的川人
二、川西叙事的策略
    (一)多重变换的叙事视角
    (二)“情史互动”的叙事结构
    (三)独具川味的语言
三、川西叙事的思想、文化和文学意义
    (一)对人性的深切关注
    (二)对地域文化的坚守
    (三)对传统历史小说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关系”场域下的乡绅
    第一节 家庭“关系”中的乡绅
    第二节 族群“关系”里的乡绅
    第三节 城乡“关系”间的乡绅
第二章 乡绅书写与乡村秩序变迁
    第一节 乡绅身份递变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
    第二节 乡绅文化嬗变与乡村文化秩序的变迁
    第三节 乡绅功能转型与乡村秩序的变动
第三章 多重乡绅形象的建构与乡村图景
    第一节 文化权威生活其间的凋敝乡土
    第二节 “自在”个体栖居的诗性家园
    第三节 土豪劣绅逼迫下的动荡乡村
第四章 乡绅书写的多维话语模式与叙事伦理
    第一节 启蒙话语背负着的家国伦理
    第二节 民间话语言说中的民间伦理
    第三节 阶级视域下的革命伦理
第五章 乡绅书写的价值与美学反思
    第一节 乡绅书写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乡绅书写的文学史价值
    第三节 乡绅书写的美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论迟子建小说的历史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迟子建小说历史图景的呈现
    (一)哈尔滨鼠疫与伪满洲国史
    (二)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史
    (三)兴衰变迁的鄂温克民族史
二、迟子建历史书写的思想内蕴
    (一)历史语境下的家园守望
    (二)历史书写中的人性剖析
    (三)黑土地的国民精神发扬
三、迟子建历史书写策略
    (一)多种叙事结构与历史的表达
    (二)意象营造与历史的审美想象
    (三)叙述语言与历史的诗意呈现
四、迟子建历史书写的当代价值
    (一)创作立场的坚守
    (二)历史回望与反思
    (三)诗意历史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20世纪末中国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研究(1978-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战争及中国当代战争小说研究
        1.2.2 叙事伦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1.3.1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2 研究目的与创新
第2章 界定与理论:“战争小说”与“叙事伦理”的概念阐释
    2.1 战争与战争小说
    2.2 伦理、道德与叙事伦理
        2.2.1 伦理与道德
        2.2.2 伦理与文学
        2.2.3 叙事的伦理转向与叙事伦理
第3章 修复与重建:20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的观念模态
    3.1 隐我修复式的战争书写
        3.1.1 以人性修复历史的“新启蒙”语境
        3.1.2 “归来者”的“隐我”与群化精神意向
    3.2 祛魅改写式的战争书写
        3.2.1 间接的历史感悟与主体性历史思考
        3.2.2 重释历史与人性的“祛魅改写”
    3.3 反思重构式的战争书写
        3.3.1 由“多元”到“断裂”的文化语境
        3.3.2 民族主义的“反思与重构”
第4章 由“遮蔽”到“存在”:20世纪末战争小说身体伦理的苦难叙事
    4.1 战争苦难的探询限度与启蒙理性的献祭
    4.2 政治化身体的消解与苦难的欲望化修辞
        4.2.1 重返身体的“居留”与民族精神的焦虑
        4.2.2 战争真相的过滤与欲望本能的释放
    4.3 战争苦难的身体呈现
        4.3.1 民族视域体察战争对身体的戕害
        4.3.2 以暴力的细节反思战争的暴力
        4.3.3 情爱对身体的去蔽与对战争苦难终极追问的缺失
第5章 “英雄”与“反英雄”合一:重构典范伦理的英雄叙事
    5.1 典范伦理的嬗变
        5.1.1 由“君子”到“英雄”:典范伦理的递嬗
        5.1.2 由“英雄”到“反英雄”:典范的塑造与语境的转变
    5.2 英雄的祛魅
        5.2.1 由“性格”到“气质”:人格化英雄的有限还原
        5.2.2 由“史诗”到“抒情”:叙事话语的转变
    5.3 “受难”与“反抗”:酒神的“悲剧”气质
        5.3.1 由“正典”到“民间”
        5.3.2 由“日神”到“酒神”
    5.4 英雄与反英雄之辩
        5.4.1 集体与个体:典范的群己分殊
        5.4.2 反英雄与新典范伦理
第6章 革命资源的感性解放:20世纪末战争小说革命伦理的历史叙事
    6.1 战争场域下“人民性”与“国民性”的人性思索
    6.2 “后革命”视域下对战争历史的多维度探索
        6.2.1 “后革命”:战争的另一叙事角度
        6.2.2 战争历史真相的个性化追索
        6.2.3 旁观与后设的叙事策略:对革命战争历史的“复线化”呈现
    6.3 战争美学的知识分子立场确证:民主性与对话性的参与
        6.3.1 革命话语的守护与更新:对战争的民主性言说
        6.3.2 战争小说的审美重铸:“对话性”的生存辩难
第7章 20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的意义与局限
    7.1 异质混成:中国经验的现代性确证
    7.2 20 世纪末战争小说中抵达中国经验的途径
        7.2.1 在对话中体知战争经验的真实
        7.2.2 战争书写对本土美学经验的构筑
        7.2.3 战争小说的应有之义:人文性尺度的观照
    7.3 20 世纪末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的“边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四、写出了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李劼人“三部曲”创造的妇女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李劼人“三部曲”中的地域文化书写[D]. 刘美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的“乡村政治人”形象研究[D]. 郝焱.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台湾乡土文学研究[D]. 倪文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论弋舟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D]. 邵依雯. 江南大学, 2021
  • [5]罗伟章小说创作论[D]. 朱璐璐. 湖北大学, 2021
  • [6]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史情模式”[D]. 吴志新.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论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川西叙事[D]. 李德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现代文学中的乡绅书写研究[D]. 谢小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论迟子建小说的历史书写[D]. 张思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20世纪末中国战争小说叙事伦理研究(1978-2000)[D]. 李婧妍. 辽宁大学, 2021

标签:;  ;  ;  ;  ;  

书写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李杰人《三部曲》塑造的女性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