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配合力首轮选择研究Ⅲ.速生性状和杂种优势的“联合选择”

杉木配合力首轮选择研究Ⅲ.速生性状和杂种优势的“联合选择”

一、杉木配合力第1轮回选择的研究 Ⅲ.速生性状的“联合选择”以及杂种优势(论文文献综述)

袁承志[1](2021)在《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文中指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具有速生、丰产、抗逆、用途广泛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人工造林树种。探讨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马尾松种源木材力学性质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是筛选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表现优良的马尾松种源的理论依据;研究多个地点马尾松控制授粉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究其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筛选稳定、高产基因型,旨在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提供种质材料,推进其育种进程;综合评价马尾松杂种(马尾松×火炬松、马尾松×黄山松、马尾松×马尾松)子代的生长性状表现,旨在培育马尾松种间杂交新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对33年生马尾松种源力学性质的研究结果发现,马尾松不同种源木材力学性质差异极显着,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异幅度为5.40%~21.0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相关性不显着,但与种源的气温和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表明马尾木材力学性质差异主要受种源水热资源影响。由相关系数可知,种源气温对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大于降水。种源气温越低,其木材硬度和抗弯强度越高。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指标与其胸径、材积呈显着负相关,但与高径比呈显着正相关,木材力学性质指标间呈显着正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马尾松木材力学性质隶属值排名前3位的种源分别是湖南安化、四川南江和贵州黎平。结合生长性状表现,综合排名前3位的马尾松种源分别是浙江庆元、湖南安化和贵州黎平。(2)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3个地点马尾松全同胞子代试验林生长性状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家系间、地点间、家系和地点互作作用均极显着。马尾松家系遗传力为0.59~0.84,单株遗传力为0.16~0.38,说明控制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受中等以上的遗传控制。3个试验点间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的B型相关系数均小于0.8,说明马尾松家系生长性状与立地间存在显着互作效应。基于胸径和树高性状,筛选出12个优良家系和49个优良单株。GGE双标图分析的结果表明,太子山(TZS)和峡江(XJ)试验点为一组(6号家系材积最大),邵武(SW)试验点为一组(4号家系材积最大)。3个家系试验林中,6、15和3号家系材积较高且稳定,4号家系材积较高但不稳定。(3)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10年生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杂交松中,PML×PML(马尾松×马尾松)的平均生长量最高,PML×PTH(马尾松×黄山松)的通直度和冠幅最好,PML×PTL(马尾松×火炬松)的轮枝数最多;10年生马尾松单交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家系间呈极显着差异,冠幅和轮枝数与生长性状呈显着正相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马尾松杂种家系间差异显着的生长及形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共选出10个优良杂交组合。本研究筛选出的马尾松优良种源、家系和杂交组合,可作为特异种质林业生产提供良种材料。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为进一步开展马尾松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杜凌,史秀文,陈波涛,毛红,龙倩,石扬文,潘震,杨月吉,张成,杨新烟[2](2018)在《杉木近缘优良无性系交配子代遗传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对2个原产贵州锦屏和3个原产贵州天柱的5个优良无性系开展全双列杂交,获得25份交配组合种子;对成功培育的19个杂交组合苗木,在贵州省黎平县布置随机区组造林设计试验测定林;应用14年生的试验测定林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型变异,线性模型分析试验测定林的遗传变异;采用双列杂交第4种方法固定模式,估算5个亲本10个交配组合子代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20个参试家系的14年生试验测定林生长表现较差,但存在丰富变异,家系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差异极显着(p≤0.01),生长性状受较强程度的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60、0.64和0.67。5个亲本10个交配组合间的主要生长性状呈极显着水平,交配组合与区组的交互作用明显,树高显着(p≤0.05)而胸径和材积极显着;不同亲本交配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极显着,树高的一般配合力(GCA)极显着而胸径和材积的SCA差异不显着。在5个亲本中,120号亲本的GCA和SCA效应较优,其次是123号和88号;120号和89号是建立双系种子园的最优亲本,5个亲本的合理配置可营建3系5系种子园。

朱映安[3](2017)在《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桉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树种,在华南地区栽培广泛,其中,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无性系因速生性好、干形优美,适应性广泛而栽培面积最大。但是,华南桉树主栽区,尾叶桉、巨桉及其杂种无性系一直面临季风和台风的巨大威胁,严重时保存率不到20%,致使木材产量严重下降,因此,选育桉树抗风性良好的品种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选育速生性好、干形优良、材质性状和抗风性优良的品种,利用速生性优良、干形好和适应性广泛的尾叶桉和抗风性和抗病性优良的赤桉进行杂交,建立了尾叶桉与赤桉6×6正反析因交配设计的种间杂种F1代测定林,并进行了早期生长性状的测定。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9年生尾叶桉与赤桉正反析因交配设计的种间杂种F1代测定林为材料,并以相应亲本的自由授粉半同胞子代做对照,从生长、形质、材质性状等方面探讨其产量、品质的遗传变异规律与杂种优势表现;并通过比较不同组合家系的叶片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系,尝试从生理学角度揭示尾叶桉与赤桉杂种F1代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为桉树的杂种优势的预测及利用,亲本选配,杂交子代选择,木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为制定杂交育种及良种选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种F1代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均优于对照,说明其在本试验点具有生长的杂种优势或优良的适应性,或两者同时兼备。就生长性状而言,存在显着的正反交效应,正交组合(U×C)均优于相应的反交组合(C×U),说明正交组合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或适应性,或两者均优于反交组合。生长性状还呈现出很强的“母本效应”,具体表现为母本加性遗传方差(σ2Af)高于父本加性遗传方差(σ2Am),母本遗传变异系数(CVAf)高于父本遗传变异系数(CVAm),母本遗传力(h2f)高于父本遗传力(h2m),单株及家系遗传力(h2)呈现h2m>h2>h2f的趋势。单株遗传力(h2S)为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h2F)在2年生时为强度到中度遗传控制,在8.3年生时为低度遗传控制,说明生长性状的早期选择较晚期选择可靠,而家系选择较单株选择可行。生长性状的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比值随年龄增大,早期加性效应为主要贡献者,晚期显性效应为主要贡献者。生长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一般呈强度到中等正相关,说明任一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将伴随其他生长性状的改良。(2)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种F1代在干形、冠幅及枝下高表现优于对照,与生长性状趋势一致。形质性状均存在正反交效应,正交组合的形质性状优于反交组合,这与生长性状一致。形质性状的父母本效应因交配方向而异,就干形、分枝和冠幅而言,正交组合的母本效应低于父本效应,而反交组合的母本效应却高于父本效应。形质性状的单株遗传力较低,均为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为强度到中度遗传控制,说明家系选择和单株选择需同时兼用。单株及家系遗传力在反交组合中呈现h2f>h2>h2m的趋势,在正交组合中呈现h2m>h2>h2f的趋势。形质性状的显性方差和加性方差的比值也因交配方向而异,正交组合中显性方差(σ2D)大于加性方差(σ2A),反交组合中显性方差小于加性方差。干形、分枝、枝下高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冠幅与干形、分枝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形质性状与生长性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干形、分枝、枝下高间,及其与树高、胸径间具同时改良的可行性。(3)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的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宽和纤维长宽比表现优于对照,而纤维长度与对照的差异不显着,这说明尾叶桉与赤桉种间杂交子代的3个材质性状均具有杂种优势。与生长性状不同,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的反交组合优于相应的正交组合,而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正反交效应不明显。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在正交组合中的母本效应均低于父本效应,而在反交组合中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正反交组合中材质性状的显性效应一般高于加性效应。单株遗传力的估算值均普遍偏低,为中度遗传到低度遗传控制;而家系遗传力从强度到弱度遗传控制,因性状不同差异很大,说明家系选择与单株选择需同时兼用。就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而言,单株及家系遗传力在正交组合中呈现h2m>h2>h2f的趋势,反交组合中呈现h2f>h2>h2m的趋势。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纤维长宽比呈显着正相关;而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间呈显着正相关,纤维宽度和生长性状间呈显着负相关。因为纤维宽度为负向选择指标,因而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度及纤维长宽比之间,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同时改良的可能。(4)叶片形态的差异主要由树种引起,而在家系和单株水平差异不大。赤桉亲本子代叶长、叶长宽比和单叶干重显着低于其他三种组合,叶宽显着大于其他三种杂交组合;而且,叶长、叶长宽比、单叶鲜重、单叶干重和比叶质量均呈现出U>C×U、U×C>C的趋势。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组合的叶宽表现出负向中亲优势,其余6个形态性状则表现出正向中亲优势,叶长和叶片长宽比在反交组合中的杂种优势更为明显,叶面积、单叶鲜重、单叶干重和比叶质量在正交组合中的杂种优势更为明显。叶长与胸径增长量之间,比叶质量和材积增长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说明这两个性状可以作为生长速率的辅助选择指标。(5)尾叶桉和赤桉的种间杂交子代和自由授粉子代的光合色素含量在群体间、家系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尾赤桉正交组合、赤尾桉反交组合和以尾叶桉为母本的半同胞子代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以赤桉为母本的半同胞子代。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杂种F1代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其中正交组合尤为明显。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光合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单叶鲜重、单叶干重之间呈显着负相关。(6)尾叶桉赤桉正反交组合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在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72个种间杂交组合氮、磷、钾的总体平均值分别为3.070%、2.948%、5.933%,变异范围分别为3.7362.587%、4.9240.573%、8.3332.391%。正交和反交的两个群体间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正交组合的全氮、全磷含量显着高于反交组合,而全钾含量表现出正交组合高于反交组合的趋势。氮和磷、氮和钾之间,氮和4个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氮、磷、钾含量和单叶鲜重、单叶干重、比叶质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

董虹妤[4](2016)在《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广,生长快,耐土壤干旱贫瘠,为我国南方针叶树种中主要的材用和脂用树种,广泛用于建筑用材、制浆造纸、采脂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我国马尾松系统的遗传改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完成第2世代遗传改良阶段并已经进入第3世代育种的新阶段。本研究利用3份马尾松第第3代遗传测定林,对其生长和松脂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马尾松高世代生长和松脂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遗传差异、配合力效应以及生长和松脂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揭示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杂交组合与环境、配合力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并探究生长与松脂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第2代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研究马尾松生长性状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间的相关关系,以利用亲本配合力和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以期为马尾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多数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的控制为主。在不同环境下树高和地径的表型值主要受环境效应的影响,加性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和显性效应次之,加性效应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最弱。各生长性状的GCA稳定性普遍要高于SCA稳定性。以树高生长量为选择指标,对2份测定林各初选2个优良亲本和5个优良杂交组合,并获得了较高的遗传增益。2)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进一步对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其中,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着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着。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8,12-枞二烯酸加/显性效应相当外,其余主要组分均是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各松脂主要组分家系遗传力处于较高水平,受中度或高度的遗传控制。研究还发现,马尾松松脂单萜主要组分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其中一种组分的选择会带来其他单萜组分的同增或同减。而二萜组分中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与单萜、倍半萜、二萜组分呈较普遍负相关,与长叶烯、海松醛、去氢枞酸、8,12-枞二烯酸、枞酸和新枞酸则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对高产左旋海松酸/长叶松酸的选择将会对大部分松脂组分的含量产生抑制作用。此外,马尾松多数松脂主要组分与树高、地径相关性并不明显,考虑松脂化学组分与生长可能受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松脂化学组分的选择对生长的影响不大,育种时可以对两性状进行独立选择。3)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份6年生6×6半双列遗传测定林,重点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份马尾松材料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在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较大,且多数生长性状GCA/SCA在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马尾松生长性状主要是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水平较高,受较强的遗传控制。2份试验材料12个亲本遗传多样性为中等水平,亲本间遗传距离为0.1421-0.3516。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数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及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个遗传参数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之和[GCA(P1+P2)]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的预测能力最强,而亲本SCA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最强。总的来说,马尾松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GD<0.36)对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较强,可以为杂交亲本选配和良种选育提供有效参考。

吴世军[5](2012)在《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尾叶桉遗传改良及其杂种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育研究,分析尾叶桉无性系的遗传变异与选择增益,对尾叶桉全双列亲本及交配组合进行评价,估算一般配合力效应、特殊配合力效应、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开展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生长与材性、生长与干形的综合选育评价;分析无损检测方法在尾叶桉杂种无性系材性选育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尾叶桉杂种无性系年度相关及其变异研究,为制定杂交育种策略和桉树产业升级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对21、52、71和96个月尾叶桉无性系的生长、材性、干形和树皮特性进行方差分析后表明:生长、材性和单株材重均在0.01和0.05水平达显着差异。不同指标的遗传变异差异较大,单株材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生长指标的重复力为0.36到0.53,材性指标的重复力为0.35到0.51,干形指标的重复力为0.21到0.24,树皮特性的重复力为0.07,单株材重的重复力为0.31。胸径的年度间相关系数表明:21个月生时的胸径无法预测96月生胸径,而只能预测52个月和71个月的生长。71个月生时胸径的入选率在10%到30%时选择增益最高,52个月生时入选率在60%到90%时选择增益最高。遗传改良选择增益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增益值在-2.11%到8.10%之间,除分枝和树皮率外,其它指标均为正增益。(2)尾叶桉种内6×6全双列交配遗传分析表明:同一育种材料不同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同;具有较高生长性状一般配合力的亲本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具有较高木材密度一般配合力的亲本往往可以获得较低的特殊配合力;同一亲本不同地点的衰退程度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亲本同一地点,不同指标的自交衰退仍有所差异;不同交配组合间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树高和胸径在各组合间的杂种优势范围基本一致,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在不同地点间差异较大,相同亲本的正交与反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具有一致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各性状的增益值在-13.19%到25.47%之间,除木材密度和树皮率外,其它指标均为正增益,生长性状的遗传增益要高于其它性状,全双列子代的总体增益要远远大于无性系的增益值。(3)对19个51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生长、材性和树皮率进行方差分析后,结果表明:除木材密度外,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在无性系、地点以及无性系与地点的互作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生长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8.4%到27.9%之间,材性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7%到11.1%之间,树皮率的遗传变异系数为14.0%到23.3%之间。生长指标的重复力为0.73到0.96之间,材性指标的重复力为0.32到0.93之间,树皮率的重复力为0.77到0.88之间。同一性状不同地点间的遗传相关达极显着水平。生长性状与Pilodyn值之间呈0.28到0.65的正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树皮率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系数在-0.67和0.43之间。不同杂种无性系的差异性表明:应加强对尾叶桉与巨桉组合的木材密度选育,加强对尾叶桉与细叶桉和赤桉的生长量选育。(4)通过分析建立在广西22个56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Pilodyn值与整株木材密度、边材密度、心材密度和弹性模量间的相互关系表明:Pilodyn值在不同处理、不同方向及不同参试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ilodyn值与各材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在-0.433到-0.755之间,呈显着到极显着负相关,表明Pilodyn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分析建立在广东的23个51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各材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表明:Pilodyn值与木材密度间呈极显着负相关(r=-0.83);木材密度与弹性模量的相关系数为0.74;应力波速与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和0.96,表明Pilodyn和微秒计均可有效预测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弹性模量。(5)对20个44月生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共有10个无性系的蓄积量超过总体平均值,生长最快的是No.3(DH32-28),生长最差的是No.17(U6)。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86、0.80和0.80;冠幅、枝下高、干形和分枝的重复力分别为0.54、0.85、0.77和0.44。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9.84%、9.91%和28.54%;冠幅、枝下高、干形和分枝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8.26%、11.73%、12.03%和17.28%。各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量较大的无性系往往具有较大冠幅、较好的干形和分枝。(6)对广东新会地区2年生到6年生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的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表明:除木材密度外,不同年度间其它指标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年度间生长指标和材性指标的生长趋势表明:无性系DH32-29的轮伐期应至少6年或更长。表型相关系数表明:同一年度不同生长指标间均达极显着相关,生长指标和木材密度间的相关系数随林龄增长而有所变化,2年生和5年生的相关系数在-0.03到-0.54间,3年生、4年生和6年生的相关系数在0.003到0.3之间。Pilodyn值与木材密度间的相关系数表明:Pilodyn可以用来分类不同基因型或不同地点的木材密度,但不能有效预测单株或单一无性系的木材密度。

谭小梅[6](2011)在《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及种子园交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分布广,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之一,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建筑用材、采脂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本文利用已达1/2轮伐期的巢式交配设计的双亲控制授粉家系遗传测定林,进一步揭示了生长、形质和材性性状所受的遗传控制方式,并为增补二代核心育种亲本筛选了一批速生优质的杂交组合和个体;其次,利用现有二代育种群体及创制的三代育种新种质,揭示了二代育种亲本生长、开花结实特性及与其遗传背景的相关性,探索了三代新种质苗期生长所受遗传控制式样,以为二代种子园建园亲本选择和强杂种优势新种质创制的二代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第三,针对国内较早建立且已进入正常开花结实期的二代无性系种子园,研究和揭示了亲本无性系生长、分枝及开花结实的遗传变异规律,了解了二代种子园遗传交配系统及遗传多样性状况,探索了无性系开花结实与种子园交配系统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以期为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营建和优质高产的遗传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2年生的马尾松巢式交配设计的遗传测定林材料研究表明,除树干通直度外,不同杂交组合间、父本间以及相同父本不同母本间的生长与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着的遗传差异。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及树干圆满度同时受到父本和母本效应的影响,且两者效应差异较小,而木材基本密度则主要受母本效应的影响,其母本效应是父本效应的1.56倍。马尾松胸径和木材基本密度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显性效应次之,而树高、单株材积和树干圆满度几乎完全由加性效应控制,可依据亲本表现对其子代进行预测。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杂交组合和父本无性系其生长与木材基本密度的相关性较小,速生的杂交组合和父本无性系并不一定具有较低木材基本密度。各杂交组合生长表现与父本无性系GCA之间相关性不明显,但选配GCA高的父本无性系将会提高获得优良组合的机率。以干物质积累量和胸径等为选择指标,分别选出纸浆纤维材和锯材各10个优良杂交组合,及17个和13个优良单株(即二代育种亲本)。2、51个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无性系,7年树龄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53 m,9.05 cm和0.021 m3,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性状总体上优良,但生长性状在亲本无性系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表明二代育种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对进入开花结实盛期的39个无性系调查发现,开花、结实等生殖性状在不同亲本无性系之间的变异程度高于生长性状。基于主要生长和生殖性状,将39个亲本无性系聚在4个类群,不同类群存在显着性状差异。类群1生长性状总体较优,雌球花、球果量也较多。类群2生长性状总体较差,开花、球果量也较少。类群3生长性状较优、雄球花数量较多,但雌球花、球果数量较少。类群4生长性状总体较差,但雌球花、球果数多。无性系的雌球花、球果数与生长量呈弱度负相关。39个亲本无性系中,共选出28个生长、生殖性状较为均衡(生长量、开花结实量均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无性系,可将这些无性系作为候选优良亲本,结合亲本配合力的测评,从中选择优良的杂交亲本及二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3、15个ISSR标记在36个二代亲本无性系中检测到,Nei’s基因多样度(h)为0.328,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476,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的范围是0.24~0.82,平均为0.414,在分子水平上证明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高世代遗传改良潜力。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36个无性系中的35个聚在5个类群内,聚类结果与马尾松二代亲本的遗传背景、系谱关系及产地纬度部分吻合。综合认为,在兼顾亲本配合力测定和遗传背景的基础上,优先选配来自不同聚类类群且在一定遗传距离范围内(0.264~0.529)的分子遗传距离较大的杂交亲本,将更利于提高子代的生长表现和杂种优势程度。4、基于二代育种亲本创制的6×6半双列交配设计三代育种新种质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除苗高线性生长期(LGD)外,苗高、地径、苗高最大生长速率(MGR)、线性生长量(TLG)和线性生长速率(LGR)的GCA和SCA均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苗高、MGR、LGD和LGR以显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加性基因效应次之,地径几乎完全由显性基因效应控制,而TLG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略大,可能与试验亲本经过GCA间接选择有关。与亲本经GCA初步测定的二代种质研究结果相比,马尾松三代种质苗木生长性状所受遗传控制式样变化较小,只是其SCA效应有了明显提高。在马尾松二代亲本选配中,应加强亲本间特殊配合能力的筛选,以创制优良的杂交组合。5、对于截干矮化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其雌、雄球花量及球果数在无性系内分株间差异不显着,但在无性系间均达极显着水平,其遗传变异系数变化在37.85%~53.50%,无性系重复力皆在0.71以上。根据开花结实的调查结果,种子园无性系主要聚为雌多雄少(偏雌)、雄多雌少(偏雄)、雌雄均多(偏中)和雌雄均少(偏少)4种类型,其分别占总无性系的25.00%、29.55%、38.64%和6.82%,种子园中20%的高产无性系提供了开花结实总量的41.27%~49.15%。相关分析结果认为,理想的截干矮化马尾松二代高产无性系母树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冠幅宽、分枝长、分枝角大、树冠宽卵圆形或圆球形。在种实性状上,除种子千粒重外,球果大小和出籽性状在母树树冠阴面与阳面间差异极显着,且均以树冠阳面高于阴面,说明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6、12对SSR引物在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中检测到,亲本和子代群体的总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02、0.446和0.399。平均每个采种母树与22个父本产生子代。在自由授粉状态下,马尾松二代种子园自交率为1.56%,自交现象很弱,其交配方式以异交为主。绝大多数亲本的雄性繁殖适合度在1.00%~3.00%之间,平均为2.00%,形成6.4个后代。马尾松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符合正态分布,其主要散布距离集中在0~90 m,而检测到的最大散布距离为185 m。种子园花粉污染率较低,仅为4.06%。总体上,树冠南面子代亲本交配距离较北面有增加的趋势,但树冠南、北面子代父本组成数并未表现某一明显的规律。7、马尾松二代种子园子代群体包含了亲本群体的所有等位基因,子代与亲本具有同样高的遗传多样性,子代群体的F为0.046,纯合子过剩的现象不明显;树冠北面子代遗传多样性并未因其雌、雄球花量较树冠南面的减少而有明显的降低;雌雄均衡型和偏雌型植株子代遗传多样性基本相当,以偏雌型植株子代略大,两者F均趋于零,基本符合哈温平衡;种子园多位点异交率为1.097,异交率较高,亲本的近交现象不显着(tm-ts=-0.031);树冠南面多位点与单位点异交率均高于树冠北面;多位点异交率在偏雌与雌雄均衡型植株中基本相当,雌雄均衡型植株并未因其雌、雄球花量比例较偏雌型植株减小而呈现异交率明显降低的现象,两种类型植株的近交指数均接近于零。整体而言,研究的马尾松二代种子园生产的良种在遗传多样性上并没有因亲本受人工选择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种子园在营建时家系选择和配置均比较成功,无性系间基因交流相对充分,亲本近交现象不明显。

方扬辉[7](2010)在《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1986年营建在福建省洋口林场的杉木种源内和种源间两水平双列交配设计90个杂交组合实验林23年的材料,对生长量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相关关系以及综合指数选择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2×3和3×4号种源组合在23a三个生长量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前三位;2×4号种源组合在23a胸径性状的总配合力表现最优;2(4)×3(8)号家系组合在23a三个生长量性状中的总配合力表现均排在第一位。2.研究了不同种源组间和家系间杂交组合的生长量性状杂种优势度的年变化及与不同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发现杉木生长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度主要由杂交组合效应C (ik)(jl),即遗传效应控制,显性效应的影响次之,受加性效应的影响最小;不同种源间的杂交组合和家系间的杂交组合在木材品质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度及与不同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红心率、偏心率和基本密度性状的杂种优势度控制模式与生长量性状相似,微纤丝角性状的杂种优势度主要受种源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影响。3.三个生长量性状相互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互关系,相关系数在0.60503~0.97701之间,所示林龄的胸径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都大于树高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而且胸径性状与材积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5。三个生长量性状不同林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4.对所有性状进行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按10%入选率选择的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预测子代遗传增益,生长量性状中,最高的为材积性状,分别达到28.04%和23.07%,树高和胸径性状也将有5.38%11.32%的遗传增益;木材品质性状中,最高的为偏心率性状,分别达到12.71%和8.77%,微纤丝角性状次之,分别达到7.45%和5.57%,基本密度性状也将分别有6.68%和1.78%的遗传增益,红心率性状最低,分别将有0.60%和1.63%的遗传增益。5.用23a材积、红心率、偏心率、基本密度和微纤丝角三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 I =0.287x1+0.292x2-0.803x3-35.462x4-0.917x5综合指数估计的准确度为0.3275。6.根据综合选择指数方程,以10%入选率选优了九个组合,再在这九个组合中各选优了2个单株,最后,以参试试验林单株为单位,依据综合选择指数方程选择20个最优单株。

何旭东[8](2010)在《桉树杂种优势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10株尾叶桉母本及10株细叶桉父本的析因交配群体为研究材料,估算了杂交群体在树高、胸径、材积和耐寒性状上的遗传参数,选择了速生、耐寒的尾叶桉×细叶桉杂种;利用新开发的206个桉树EST-SSR标记,结合前期发表的90个基因组SSR标记,检测了杂交亲本的遗传变异水平,估算了亲本的遗传相似性,比较了两类标记对亲本遗传变异检测的有效性;估算了亲本的遗传相似性与子代表现、杂种优势、亲本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等参数的相关。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0.5年、1.5年以及2.5年生耐寒性估算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子代及母本自由授粉家系中,母本效应方差分量在各年份皆不显着而父本效应方差分量均显着(P<0.01或0.05),父母本互作效应方差分量仅在2.5年生时显着;各年份加性与显性变异系数均保持稳定;杂种子代中,σ2D/σ2A的比值小于1.0,而不同年龄段之间波动很大,从0.5年生时0.01到1.5年生时的0.86;耐寒性的狭义遗传力中等偏低,范围从0.06到0.29;不同年度间加性遗传相关随群体和年龄不同变化很大。结果表明,桉树耐寒性的遗传参数,受到不同年度之间气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2.通过对57个尾叶桉×细叶桉杂交子代的生长和耐寒性的联合选择研究表明: 4年生时,树高、胸径和材积形状上,母本和父本间的差异显着,而母本×父本互作不显着;在2.5年生耐寒性状上,母本、父本和母本×父本的互作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1.5年生和2.5年生的材积与耐寒性的加性遗传相关分别为0.28和0.69,表明对生长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耐寒性;结合生长和耐寒性表现,评选出11个优良杂种和12株优良杂种单株。3.对不同试验地点亲本的生长性状和耐寒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均达到0.01显着水平,而父本的GCA均未达到显着水平;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效应(SCA)在树高性状上达到0.05显着水平,而在胸径和材积性状的SCA不显着;2.5年生时的耐寒性上,母本和父本GCA分别达到0.05和0.01显着水平,SCA达到0.05显着水平。尾叶桉2号、3号、5号、10号以及细叶桉13号、15号和18号亲本在生长性状上具有较高的GGA效应值,其中在耐寒性状上尾叶桉2号亲本表现最好。在本实验中不同杂交组合之间比较表明:杂交组合E.u07×E.t18在生长性状上具有最大SCA正效应值,杂交组合E.u09×E.t20在耐寒形状上具有最高的SCA效应值。4.利用GenBank中23,977条桉树EST序列聚类拼接成的8,266条Unigene开发了206个SSR标记。共设计引物891对,其中636对有PCR产物。利用尾细桉作图群体的母本(P1)或父本(P2)进行测序,216对引物测序结果较好。通过与源EST序列各自比对,扩增产物中206个同源性较高,其他10个可能是PCR的误扩增。利用这206个标记检验不同基因型的10株尾叶桉和10株细叶桉亲本遗传变异情况表明,186个标记能够有效的检测到等位基因,并获得1201个等位片段,每个位点的等位片段数从115不等。其中171个标记表现为多态性的,15个标记是没有多态性的。在这171个多态位点中,观测杂合度(Ho)的变化范围为01.0(平均为0.4545);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09870.9359 (平均为0.6942);多态信息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09400.9059 (平均为0.6409)。5.从GenBank中下载的3组计167条巨桉基因组线性DNA序列中, 47条含有SSR位点。利用SSR位点侧翼序列共合成了33对引物。经PCR优化后,利用7对引物能够用于重测序的引物,对不同基因型的10株尾叶桉和10株细叶桉亲本进行了基因分型。其中5个标记能成功用于分型,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到7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5399,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7818。多态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7110.7891,平均为0.7262。6.选取90个全基因组均匀分布的基因组SSR标记对10株尾叶桉母本及10株细叶桉父本进行遗传变异检测。共扩增到998条等位片段,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1,观测杂合度(Ho)变化范围为01.0(平均0.5805);期望杂合度(He)变化范围为0.16930.9559 (平均0.8197);多态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572到0.9265(平均0.7798)。将171个EST-SSR标记与90个基因组SSR标记扩增得到的等位片段转化成1/0矩阵后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GS),并分别与子代表现、杂种优势、亲本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状上,除EST-SSR标记GS与1.5年生子代杂种优势树高、胸径和材积三个生长性状呈显着正相关(P<0.05)外,其他均没有明显相关。在耐寒性状上,EST-SSR标记和基因组SSR标记GS均与2.5年生子代表现及亲本一般配合力呈显着负相关(P<0.05或0.01)。此外,各年份各性状的子代表现与杂种优势、亲本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各年份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特殊配合力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亲本一般配合力只在特定年份呈显着相关,且相关系数较低。综上所述,桉树的杂种优势表现可能是一个依不同性状和不同年份的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动态过程。除受遗传控制以外,还可能受到在不同年份中环境诱导的基因不同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等等。因此,对于桉树来说,利用单一性状预测杂种优势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选择与控制目标性状QTLs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一个可采取的重要策略。

刘青华[9](2010)在《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文中认为马尾松分布广,生长快,耐干旱瘠薄,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针叶商品用材树种之一,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建筑、松香等,支撑着我国众多的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发展。本文利用种源试验林、无性系育种群体、测交遗传交配设计试验林、初植密度与种源互作试验林和磷肥与种源互作试验林等系统研究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不同层次的差异和变异模式,揭示了生长、干形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及所受的遗传控制方式,探索了初植密度和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的影响以及与种源间的互作效应,以期为马尾松生长和材性遗传改良及实施高产优质育林措施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4年生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及树干通直度呈典型的纬向倾群变异模式,这种变异主要是由其产地水热资源条件差异引起的。较之于北部种源,来自南部的种源生产力水平高且树干通直。种源木材基本密度与产地年均温、1月均温、无霜期和≥10℃积温呈显着的负相关。选择生产力高的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通直度,但会明显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马尾松划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种源区,分别筛选出的19个和6个纸浆材和锯材优良种源主要来自马尾松的南部种源区,部分来自中部种源区。(2)各种源除近髓部1~5轮年轮段的木材基本密度外,其它年轮段的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差异。相对于年轮宽度,不同年轮段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相对稳定。来自不同种源区的种源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规律相似,皆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6~10轮达到最大值;年轮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变化规律表现为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逐渐稳定的“S”型变化趋势,并据此筛选出广西横县、恭城、忻城,广东乳源和福建南靖5个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均匀性高的纸浆材优良种源。早期选择时可在7年生时先淘汰生长较差的种源,在12年生再开展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联合选择。(3)23年生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着的产地间和产地内变异,其中产地内无性系间的变异为产地间变异的1.87~2.38倍。与生长性状比较,木材基本密度在产地间所占的变异分量相对较大。除湖南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从髓心向树皮呈单峰变化外,其它8个产地优树无性系的年轮宽度皆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窄;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增大,到达一定年龄后渐趋稳定。除江西、广东和四川产地优树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期选择年龄晚于径向生长外,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和径向生长皆可在5年生时开始早期选择。通过聚类可将180个优树无性系归为3大类和4个亚类。(4)14年生马尾松测交系交配设计测定林中,胸径、树高、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皆存在显着的GCA和SCA效应,其全同胞家系遗传力在0.746~0.908间,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其中胸径、木材基本密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树高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略高于加性效应,而树干通直度完全由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各父本、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因性状而异。依据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于总体平均值的20%及树干通直度得分不小于4的选择标准,筛选出7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现实增益和遗传增益分别为22.68%~67.34%和20.25%~60.13%。(5)12年生马尾松种源胸径和枝下高对初植密度反应最为敏感,树高次之,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反应最小。广西岑溪、广东信宜、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属于胸径对初植密度敏感的种源,皆表现在2.5 m×2.0 m初植密度下生长量最大,广东高州种源胸径生长对初植密度的敏感性则较小;5个参试种源枝下高皆随着初植密度增加而升高;而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植密度效应基本不显着。由于参试种源皆为速生丰产的优良种源,初植密度对胸径、枝下高、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分化影响不显着,仅树高生长在1.5 m×2.0 m和2.5 m×2.0 m两种初植密度下种源差异明显。统计分析发现,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互作效应较小,初植密度不影响种源生长和材质材性的相对表现,综合考虑胸径生长和材质及单位面积生产力等,分别不同培育目标为各种源配置了最适的初植密度。(6)12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福建武平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生长的磷肥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它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显现不同的肥效,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的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施用磷肥则会明显地提高木材基本密度在种源间和种源内个体间的均匀性。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磷肥互作,应依据种源对磷肥反应的特性差异科学施用磷肥。

陆钊华[10](2009)在《尾叶桉种内种间交配遗传分析及F1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华南地区桉树人工林的主栽树种—尾叶桉为研究对象,开展种内全双列交配以及与赤桉、巨桉和粗皮桉等重要桉属树种的种间析因交配的遗传分析研究,分析交配后代性状的遗传方式,估算家系和单株遗传力,为桉树多世代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评选优良亲本进入下阶段育种计划,开展高产抗逆性优良杂交组合的评选,为下一步开发优良杂交种无性系奠定基础。根据遗传分析结论,以林木遗传育种理论为基础,提出长期杂交育种策略。结论如下:(1)尾叶桉种内6×6全双列交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4个全双列交配组合的苗期性状、田间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在组合、母本、父本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交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的交配子代性状主要由显性基因与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其中显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尾叶桉自交后代普遍存在衰退现象,但亦有个别组合表现出一定的自交优势。亲本U64和DU1的生长性状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母本效应,将其作为杂交亲本在育种中应用可望获得更大的杂种优势。单株材积大于最优亲本U22号的杂交组合有21个。U22×U56和U21×U64和U21×U56在生长性状上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2)尾叶桉与赤桉、巨桉和粗皮桉的种间析因交配设计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08个析因交配组合的生长性状在组合间、母本间、父本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尾叶桉种间杂交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利用优良的亲本作有目的性的交配,可望获得更大的种间杂种优势。综合来看,TH05107、TH05108和TH05094等3个组合速生性优良,可评定为速生优良组合。经一般杂交力测定,评选出尾叶桉U21和U15为优良母本,G10和G8(巨桉)、RT01(赤桉)和P5(粗皮桉)为优良父本。尾叶桉×巨桉的交配效果优于尾叶桉×赤桉和尾叶桉×粗皮桉。种间组合生长性状的变异由加性遗传基因和显示性基因效应共同控制,其中显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尾叶桉的种间交配试验中,父本效应所起的作用大于母本。种间组合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在0.36387~0.77128之间,属中等到强度遗传,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对全同胞和半同胞的选择可望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3)尾叶桉与赤桉正反析因交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2个正反交组合的生长性状在组合、母本、父本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尾叶桉的6个亲本分别作父母本的表现较为一致,作为母本GHA值高的亲本,其作为父本GHA效应值也相应较高,U21和U55是母本和父本GHA值均为正值的亲本;而同一赤桉亲本作父母本时的GHA效应值则差异较大,多呈相反趋势,只有RT09亲本的母本和父本GHA均为正值。正向交配的生长表现和杂种优势较反向交配高, U21×RT01、U2×RT09、RT07×U2和RT07×U15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其单株材积相对最优亲本的杂种优势分别达到41.84%、25.75%和32.30%、19.80%,可确定为生长性状优良的组合。正反交配各生长性状的变异均由加性遗传基因和显示性基因效应共同控制。反向交配的母本效应较正向交配高。各性状正反交配的家系遗传力均属中等至高强度遗传。(4)桉树杂交组合多性状选择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历年的生长性状、形质性状以及风害等级在杂种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多点杂种测定试验(Expt.06H01- Expt.06H05)中,单株材积大于最优母本U22号的杂交组合有17个,大于最优对照CK2(DH201-2)的杂交组合有3个。TH04092(尾巨桉组合)是生长表现最好,超亲优势为16.61%。应用非参数法与生态价法作稳定性分析,评价出高产稳定型组合6个。Expt.07H02中,单株材积大于最优亲本RT01的杂交组合有29个。赤桉亲本(自由授粉家系)的抗风性能最好,其次是以赤桉和尾叶桉为亲本的控制授粉组合。经相关分析,风害性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应用独立淘汰法开展杂交组合生长-抗风性综合选择出优良杂交组合2个,入选率2.5%。(5)论述了我国桉树杂交育种现状并分析其不足。以制定尾叶桉和赤桉的高产抗逆性杂交育种方案为例,阐明亲本群体的种内改良和亲本选配是桉树杂交育种的最关键步骤,同时应重视F2代和雄性不育株的利用,开展桉树自交和回交育种;不断拓宽亲本群体遗传基础,应用强化育种技术加速育种进程,指出杂交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和倍性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是桉树杂交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杉木配合力第1轮回选择的研究 Ⅲ.速生性状的“联合选择”以及杂种优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配合力第1轮回选择的研究 Ⅲ.速生性状的“联合选择”以及杂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
    1.2 林木育种亲本选择
    1.3 林木遗传测定
        1.3.1 遗传力
        1.3.2 育种值
    1.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1.5 马尾松育种
        1.5.1 材性改良
        1.5.2 生长性状改良
        1.5.3 松属杂交育种
    1.6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马尾松力学性质种源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木材力学性质和生长性状种源间差异
        2.2.2 木材力学性质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
        2.2.3 木材力学性质与生长性状相关性
        2.2.4 种源木材力学性质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3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系生长性状变异
        3.2.2 家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3.2.3 家系地点间的遗传相关
        3.2.4 优良家系和单株的筛选
        3.2.5 GGE双标图分析
        3.2.6 稳定性、适应性和生产力分析
    3.3 讨论
4 马尾松杂种子代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交松生长和形质性状变异
        4.2.2 杂交松家系性状变异分析
        4.2.3 杂交松家系性状相关性分析
        4.2.4 优良杂交组合筛选
    4.3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A 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亲本遗传背景
致谢

(2)杉木近缘优良无性系交配子代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1.2试验材料与造林设计
    1.3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生长性状的变异分析
        2.1.1试验林主要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
        2.1.2试验林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2.2优良无性系交配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2.2.1交配组合子代主要性状及亲本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2.2.2交配组合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3遗传力估算与优良亲本选择
3结论与讨论

(3)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桉树概况
        1.1.2 杂交育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4.1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2 桉树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4.3 桉树遗传变异及选择的研究进展
        1.4.4 叶片形态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1.4.5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1.4.6 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异及其与生长的关系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长及适应性的遗传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交配设计及杂交组合
        2.1.2 试验点
        2.1.3 试验准备
        2.1.4 田间试验设计
        2.1.5 数据收集
        2.1.6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方差分析
        2.2.2 保存率
        2.2.3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2.2.4 杂交种及对照的表现
        2.2.5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2.2.6 遗传相关
        2.2.7 杂种优势
    2.3 小结
第三章 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收集
        3.1.2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方差分析
        3.2.2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3.2.3 一般杂交力和特殊杂交力
        3.2.4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3.2.5 遗传相关
        3.2.6 正反交组合间的相关
        3.2.7 杂种优势
    3.3 小结
第四章 材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收集
        4.1.2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方差分析
        4.2.2 杂交种及对照的Duncan’s多重比较
        4.2.3 杂交种及对照的特殊配合力
        4.2.4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4.2.5 遗传相关
        4.2.6 杂种优势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形态的差异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收集
        5.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方差分析
        5.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5.2.3 杂交种和对照的表现
        5.2.4 杂种优势
        5.2.5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收集
        6.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方差分析
        6.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6.2.3 杂交种和对照的表现
        6.2.4 杂种优势
        6.2.5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6.3 小结
第七章 不同杂交种叶片养分含量的差异比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数据收集
        7.1.2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方差分析
        7.2.2 家系间的Duncan’s多重比较
        7.2.3 正反杂交种间的差异
        7.2.4 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杂交种优于对照
        8.2.2 正反交效应
        8.2.3 遗传参数和母本效应
        8.2.4 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
        8.2.5 性状-性状的遗传相关
        8.2.6 参数估算的精确性
        8.2.7 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
        8.2.8 叶片性状对生长的影响
    8.3 研究创新及应用潜力
        8.3.1 研究创新
        8.3.2 应用潜力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林木多世代育种的研究
    1.2 林木遗传测定的研究
        1.2.1 配合力
        1.2.2 遗传力
        1.2.3 遗传相关
    1.3 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1.3.1 分子标记与林木早期选择
        1.3.2 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1.4 马尾松遗传改良进展
        1.4.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2 马尾松松脂性状遗传改良进展
        1.4.3 马尾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第三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2.2.2 马尾松生长性状的GCA、SCA及遗传控制方式
        2.2.3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及表型控制方式
        2.2.4 不同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2.2.5 马尾松优良亲本和杂交组合的评价与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用马尾松第三代杂交子代幼林研究松脂化学组分的GCA/SCA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种类与含量
        3.2.2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2.3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的GCA/SCA及相对重要性
        3.2.4 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间及与生长的相关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杂交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样本采集与数据收集
        4.1.3 SSR标记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尾松生长性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4.2.2 马尾松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4.2.3 马尾松亲本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 马尾松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性状配合力及与环境互作分析
        5.1.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的配合力分析
        5.1.3 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差异及遗传多样性
        5.2.2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生长、松脂化学组分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控制方式
        5.2.3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松脂化学组分间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
        5.2.4 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子代生长性状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叶桉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增益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介绍
        2.1.2 数据收集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无性系和区组方差分析
        2.2.2 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重复力
        2.2.3 年度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
        2.2.4 简单指数选择法分析参试无性系
        2.2.5 不同林龄不同入选率选择增益分析
        2.2.6 尾叶桉遗传改良增益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尾叶桉全双列生长与材性交配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介绍
        3.1.2 试验材料介绍
        3.1.3 数据收集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尾叶桉全双列生长与材性方差分析
        3.2.2 尾叶桉全双列生长与材性遗传变异分析
        3.2.3 尾叶桉全双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估算
        3.2.4 尾叶桉生长与材性自交衰退效应分析
        3.2.5 尾叶桉生长与材性杂种优势效应分析
        3.2.6 尾叶桉全双列参试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
        3.2.7 尾叶桉遗传改良增益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介绍
        4.1.2 数据收集
        4.1.3 材性指标测定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地点间差异分析
        4.2.2 无性系间生长与材性差异分析
        4.2.3 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重复力
        4.2.4 无性系×地点互作以及地点间遗传相关分析
        4.2.5 性状间遗传相关
    4.3 小结
第五章 无损检测在尾叶桉杂种无性系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介绍
        5.1.2 数据收集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结论
        5.2.1 山口Pilodyn值与材性指标比较
        5.2.2 山口Pilodyn值遗传变异与方差分析
        5.2.3 山口Pilodyn值与材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2.4 罗坑试验点参试各性状方差分析
        5.2.5 罗坑试验点参试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尾叶桉杂种无性系生长与干形综合选择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参试无性系各性状差异分析
        6.2.2 参试无性系多重比较
        6.2.3 参试无性系重复力和遗传变异分析
        6.2.4 参试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尾叶桉杂种无性系年度相关及其变异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介绍
        7.1.2 数据收集
        7.1.3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年度间参试性状方差分析
        7.2.2 无性系生长指标与材性指标年度趋势分析
        7.2.3 参试性状及年度相关性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及种子园交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巢式交配设计子代的马尾松生长和材性遗传分析及二代育种亲本选择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测定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子代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2.2.2 子代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父本/父本内母本、加性/显性效应
        2.2.3 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父本GCA 效应
        2.2.4 优良杂交组合和个体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的生长和开花结实特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数据采集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亲本无性系主要生长、分枝和开花结实性状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3.2.2 亲本无性系主要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2.3 无性系的聚类分析、不同类群的表型特征和亲本产地纬度
        3.2.4 亲本无性系生长、生殖性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生长变异及其遗传背景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生长性状测定和数据分析
        4.1.3 基因组DNA 提取及检测
        4.1.4 引物筛选及PCR 扩增
        4.1.5 ISSR 标记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亲本无性系主要生长性状变异及与父、母本产地纬度的相关性分析
        4.2.2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的ISSR 遗传多样性及亲本间遗传距离
        4.2.3 基于分子遗传距离的聚类及不同类群无性系的表型及亲本产地纬度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马尾松三代新种质苗期生长的配合力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性状调查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组合间苗木生长和苗高生长参数遗传差异
        5.2.3 苗木生长和苗高生长参数GCA、SCA 及相对重要性
        5.2.4 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5.2.5 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开花结实的遗传变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种子园概况
        6.1.2 数据收集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无性系开花结实的遗传变异
        6.2.2 无性系开花结实贡献率分析
        6.2.3 无性系开花结实聚类分析
        6.2.4 无性系生长、分枝习性与开花结实的相关性分析
        6.2.5 种实性状在母树树冠阴面与阳面间差异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子代父本分析及有效花粉散布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7.1.3 总DNA 的提取
        7.1.4 SSR-PCR 扩增及检测
        7.1.5 引物筛选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SSR 多态性分析
        7.2.2 自由授粉子代的父本分析
        7.2.3 有效花粉的散布距离与父本繁殖适合度
        7.2.4 树冠南、北面子代的父本组成数及亲本交配距离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分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材料
        8.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8.1.3 总DNA 的提取
        8.1.4 SSR-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8.1.5 引物筛选
        8.1.6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亲、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8.2.2 树冠南、北面及偏雌和雌雄均衡型植株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8.2.3 8 个家系的交配系统指标
        8.2.4 树冠南、北面及偏雌和雌雄均衡型植株交配系统
    8.3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1.1 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
        9.1.2 马尾松二代种子园无性系开花结实遗传变异和交配系统分析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 杉木遗传育种研究
        1.2.1 杉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2 杉木杂交育种研究
        1.2.3 杉木木材品质性状的研究
    1.3 杉木生长量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及其联合选择研究
        1.3.1 杉木生长量与木材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3.2 生长与材性联合选择的方法及效果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及交配设计
        2.2.2 各性状测定方法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度的关系
    3.1 生长性状多年度方差分析
    3.2 23a 生长量性状配合力分析
        3.2.1 23a 生长量性状方差分析与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23a 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
    3.3 生长量性状杂种优势度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1 树高性状杂种优势度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2 胸径性状杂种优势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3.3.3 材积性状杂种优势年变化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第四章 木材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度的关系
    4.1 各木材品质性状方差分析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4.2 木材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
        4.2.1 木材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
        4.2.2 木材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4.2.3 木材品质性状总配合力分析
    4.3 木材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度及与配合力的相关性
        4.3.1 木材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度
        4.3.2 木材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度与各配合力效应的相关性
第五章 生长量和木材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5.1 各林龄树高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2 各林龄胸径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3 各林龄材积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4 各林龄生长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5.5 木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5.6 生长量与材性间的相关分析
第六章 优良种源、家系和个体的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1 生长量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1.1 优良种源杂交组合选择
        6.1.2 优良家系杂交组合选择
        6.1.3 生长量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6.2 木材品质单性状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2.1 优良种源选择
        6.2.2 优良家系选择
        6.2.3 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6.3 生长量和材性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3.1 优良家系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6.3.2 优良个体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生长量配合力分析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7.1.2 优良种源、家系和个体的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7.1.3 多性状综合选择及其遗传参数估计
    7.2 讨论
        7.2.1 优良亲本的配合力
        7.2.2 杂种优势度与配合力的关系
        7.2.3 生长量性状与材性的相关性
        7.2.4 父母本效应
        7.2.5 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8)桉树杂种优势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桉树基因组学、林木微卫星标记及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 桉树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1 桉树简介
        1.2 桉树基因组大小
        1.3 桉树连锁图谱的构建
        1.4 桉树重要性状 QTL 分析
        1.5 桉树文库构建与EST 测序
        1.6 桉树主要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1.7 展望
        2 林木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及其应用
        2.1 林木中的微卫星
        2.2 微卫星的分布及功能
        2.4 微卫星的类型
        2.5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2.5.1 基因组SSR 的开发
        2.5.2 EST-SSR 标记的开发
        2.6 微卫星标记的通用性
        2.7 叶绿体微卫星标记
        2.8 微卫星标记在林木中的应用
        2.8.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s 分析
        2.8.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8.3 品系鉴定及指纹图谱的构建
        2.8.4 基因流分析
        2.8.5 叶绿体SSR 在种群遗传学上的应用
        2.9 问题及展望
        3 杂种优势
        3.1 杂种优势的概念
        3.2 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3.3 杂种优势预测
        3.3.1 利用杂交参数预测杂种优势
        3.3.2 形态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3.3.3 同工酶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3.3.4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预测杂种优势
        3.3.5 QTL 与杂种优势的预测
        3.3.6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预测
        3.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尾叶桉和细叶桉生长与耐寒遗传参数估算
    第二章 尾叶桉和细叶桉耐寒性遗传参数的估算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交配设计
        2.2 田间试验与性状观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子代表现
        3.2 方差分析
        3.3 遗传力估算
        3.4 表型与加性遗传相关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尾叶桉×细叶桉杂种生长与耐寒性的联合选择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大田试验与性状观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平均表现
        3.2 方差分析
        3.3 表型相关和加性遗传相关
        3.4 优良杂种的评选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尾叶桉和细叶桉生长与耐寒的配合力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大田试验与观测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子代表现
        3.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3 杂交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
        3.4 杂交亲本特殊配合力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桉树SSR 标记开发
    第五章 桉树EST-SSR 标记开发: 序列确认及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EST-SSR 位点查找及引物设计
        2.2 植物材料与DNA 提取
        2.3 PCR 优化与EST 重测序
        2.4 标记多态性及亲本遗传变异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EST-SSR 标记位点的鉴定
        3.2 EST-SSR 标记的开发与确认
        3.3 SSR 标记多态性及杂合性
        3.4 20 个基因型桉树的遗传变异
        4 讨论
        4.1 EST-SSR 标记开发中的序列确认
        4.2 桉树 EST 序列中SSR 位点的调查
        4.3 EST-SSR 标记的多态性及应用
        4.4 尾叶桉及细叶桉的遗传变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利用重测序开发桉树基因组SSR 标记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利用SSR 标记预测尾细桉杂种优势
    第七章 利用尾叶桉及细叶桉亲本遗传差异预测F1杂种优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田间观测
        2.2 基因组 SSR 多态性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记多态性及遗传相似性系数
        3.2 亲本聚类分析
        3.3 杂种优势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存在的问题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表
详细摘要

(9)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与种源区划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2.2.2 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气候因子关系
        2.2.3 微立地条件对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2.2.4 种源生长与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相关
        2.2.5 种源区划分
        2.2.6 优良种源选择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年龄效应及早期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3.2.2 不同种源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模式
        3.2.3 不同年龄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表型与遗传相关
        3.2.4 径向生长量和木材基本密度的早晚相关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试验林调查和木材基本密度测定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木材密度在产地间和产地内遗传变异
        4.2.2 马尾松不同产地优树无性系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及早晚相关
        4.2.3 马尾松优树无性系聚类分组和种质评价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基于马尾松测交系子代的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GCA/SCA 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长、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变异
        5.2.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5.2.3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5.2.4 生长、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的遗传控制方式
        5.2.5 优良杂交子代选择和评价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造林密度对不同种源马尾松林分生长及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来源
        6.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初植密度的遗传反应
        6.2.2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
        6.2.3 微立地条件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6.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交互作用
        6.2.5 不同初植密度下马尾松种源生产力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密度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来源
        7.1.2 试验林调查和材性测定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马尾松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磷肥的遗传反应
        7.2.2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材性种源差异的影响
        7.2.3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内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个体分化影响
        7.2.4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与磷肥互作效应
    7.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年龄效应
        8.1.2 马尾松无性系间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差异
        8.1.3 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性状的家系效应
        8.1.4 马尾松营林措施对生长、形质和材性的影响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尾叶桉种内种间交配遗传分析及F1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叶桉全双列苗期性状交配遗传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苗期测定方法
        2.1.2.2 遗传效应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尾叶桉6×6 全双列苗期性状的遗传差异
        2.2.2 尾叶桉6×6 全双列苗期性状的多重比较
        2.2.3 方差分量及效应估算
        2.2.4 亲本一般配合力和母本效应值的估算
        2.2.5 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尾叶桉全双列田间测定性状交配遗传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方法
        3.1.3.1 试验指标调查与测定
        3.1.3.2 统计分析
        3.1.3.3 遗传效应分析
        2.1.3.4 自交衰退和杂种优势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尾叶桉全双列生长性状及形质性状的差异分析
        3.2.2 尾叶桉6×6 全双列生长及形质性状的多重比较
        3.2.3 方差分量及效应估算
        3.2.4 亲本一般配合力和母本效应值的估算
        3.2.5 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3.2.6 自交衰退、杂种优势和杂交组合评选
    3.3 小结
第四章 尾叶桉种间析因交配遗传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尾叶桉种间析因交配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4.2.2 尾叶桉种间析因交配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4.2.3 一般杂交力效应与亲本评选
        4.2.4 特殊杂交力效应及杂种组合评选
        4.2.5 尾叶桉与不同树种交配杂种优势的比较
        4.2.6 杂交力方差分量和遗传力估算
    4.3 小结
第五章 尾叶桉和赤桉正反析因交配遗传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尾叶桉赤桉正反交配组合差异性分析
        5.2.2 尾叶桉和赤桉正反析因交配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5.2.3 正反析因交配一般杂交力效应比较
        5.2.4 正反析因交配特殊杂交力效应比较
        5.2.5 正反析因交配杂种优势比较及杂种组合评选
        5.2.6 种间正反交杂交力方差分量和遗传力估算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尾叶桉种内种间杂种选择及稳定性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6.1.3 观测和调查
        6.1.4 统计分析
        6.1.4.1 差异性和相关分析
        6.1.4.2 杂种优势的评估
        6.1.4.3 稳定性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长及形质性状方差分析
        6.2.2 生长及形质性状多重比较
        6.2.3 杂种优势与杂交组合选择
    6.3 小结
第七章 桉树杂交组合生长-抗风选择研究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地概况
        7.1.4 试验调查与观察
        7.1.5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杂交组合差异性分析
        7.2.2 杂交组合性状多重比较和抗风性比较
        7.2.3 尾叶桉种间杂交组合生长—抗风性相关性研究
        7.2.4 杂交组合抗风-生长-形质性状综合评选
    7.3 小结
第八章 桉树杂交育种计划和长期策略
    8.1 我国桉树改良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的回顾
    8.2 我国桉树杂交育种现状与不足
        8.2.1 我国桉树杂交育种现状
        8.2.2 我国桉树杂交育种的不足
    8.3 桉树杂交育种计划—以尾叶桉与赤桉高产抗逆性杂交育种为例
        8.3.1 制订杂交育种计划
        8.3.2 重点开展亲本树种内的改良研究
        8.3.3 系统开展杂交亲本选配研究
        8.3.4 创造优良杂交组合,加速优良无性系品种化与良种推广
        8.3.5 重视杂种二代(F2)的应用
        8.3.6 桉树近交/自交群体利用策略
        8.3.7 重视回交育种策略的应用
        8.3.8 利用雄性不育株,建立杂交种子园
    8.4 桉树杂交育种长期策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8.4.1 重视亲本群体遗传资源的补充和引进
        8.4.2 应用强化育种技术与方法,加速桉树杂交育种进程
        8.4.3 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其他育种手段推进桉树杂交育种进程
        8.4.4 重视非技术性因素对桉树长期杂交育种计划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杉木配合力第1轮回选择的研究 Ⅲ.速生性状的“联合选择”以及杂种优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尾松高世代育种亲本选择和特异种质发掘[D]. 袁承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杉木近缘优良无性系交配子代遗传效应研究[J]. 杜凌,史秀文,陈波涛,毛红,龙倩,石扬文,潘震,杨月吉,张成,杨新烟. 种子, 2018(08)
  • [3]尾叶桉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代遗传变异及生理研究[D]. 朱映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4]马尾松第3代种质幼林遗传分析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D]. 董虹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5]尾叶桉及其杂种无性系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D]. 吴世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6]马尾松二代育种亲本选择及种子园交配系统研究[D]. 谭小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4)
  • [7]杉木两水平双列杂交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D]. 方扬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8]桉树杂种优势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D]. 何旭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2)
  • [9]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 刘青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10]尾叶桉种内种间交配遗传分析及F1选择研究[D]. 陆钊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标签:;  ;  ;  ;  ;  

杉木配合力首轮选择研究Ⅲ.速生性状和杂种优势的“联合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