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酸枣”,山西味,中国风,国际标准

一把“酸枣”,山西味,中国风,国际标准

一、一把山西味道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酸枣”(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锋[1](2020)在《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程中,语言变革无疑是最直观、最明显的因素。所谓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基础表征就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百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建构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意义上的汉语语言系统——即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汉语语言体系的确立与强化。但由于传统的“重内容轻形式”的研究倾向,对文学语言作为符号性媒介的本体性研究很容易被忽略;再者,白话文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几乎成了定型状态,研究者更多地是从静态视角探究文学语言问题,而没有将其放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动态视域中加以考察,从而无法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层面的变化;此外,文学语言审美层面的动态演变也有待挖掘。本文以“媒介生态”为切入点,在关注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宏观维度的基础上,再从文字、报刊、图像、网络等微观视角出发,探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以期勾勒出一个连续性的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历史图景。所谓“媒介生态”,其最初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北美的Media Ecology研究,这与20世纪末中国本土兴起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北美Media Ecology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研究,立足点是人,强调媒介对人类、人类文化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中国本土的媒介生态学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最终旨归是建立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及实现媒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其出发点是媒介。但同时我们应看到二者的联系,因为北美Media Ecology所关注的人与媒介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一隅,所以,对于北美的Media Ecology,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其长处,对其有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要加以合理的批判和吸收,以充分地运用到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上来。至于北美Media Ecology和中国媒介生态学之间的差异,北美Media Ecology认为“人是条鱼”,生活在媒介环境构筑的“水”中,它重点研究媒介对人的影响,“它试图找出媒体迫使我们去扮演什么角色,媒体如何构建我们所看到的,为什么媒体让我们如此这样地感觉和行动”;而中国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是条鱼”,生活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水”中,这一系统由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等生态因子构成,且以媒介及媒介的存续环境(媒介之间、媒介与社会之间)为研究中心。这种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生态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预先的理论视域。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提高,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有学者将之推至“文学四要素”之外“第五要素”的高度,媒介及媒介文化成了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对我国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使得文学语言的符号媒介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应有的静态之存在,而是一种通过动态变革演化而来的;它也不再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存在,而且还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本体。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媒介符号,它的历史变革势必会受到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的影响。再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向内转”和“向外突”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前者强调文学研究对文学文本的重视,而后者则强调打破文学的固有边界,把文学研究拓展为文化研究。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属于文学研究中的“内部研究”,而探讨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制的外在媒介生态因素属于“外部研究”,挖掘内在文学语言与外在媒介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内部和外部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文学媒介和文学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其次,除文学语言以外的其他文学媒介都是文学语言的承载媒介,比如书籍、报刊、电子书、文学网站、文学广播和文艺类影视等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语言形式。随着媒介在文学活动中地位的演变和提升,百年来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整体上呈现为由文言到白话、由高雅到通俗、由静态到动态、由符号到图像、由单一到多元等趋势的异变。全文共分为导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理论视域、选题缘由及思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介绍,在对已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现有研究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比如对于现代汉语白话形态的理所当然认同致使对语言的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已有成果多于静态的叙写而非动态层面的规律演变之探究,文学语言多为工具性存在而非对象性指称,文学语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等等。然而,文学活动中媒介作用的增强和文学语言的媒介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媒介生态,因为文学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媒介符号,它是微观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存在和演变不仅受到其他微观媒介(如书籍、期刊、报纸、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等外在媒介生态的宏观建构,这就为我们从媒介生态维度研究近百年文学语言的变革提供了可行性契机。正文部分一共六章。分别从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作所经受的不同时期的明显的媒介生态为特征分章展开。第一章针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媒介生态,作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所谓媒介生态,即媒介的存在场域,既包括媒介本身的存在状态,亦包括媒介所受制的外在因素。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媒介,是该场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媒介生态的整体性、多样性、互动性、平衡性、循环性,又对文学语言的存在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媒介生态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而宏观意义上的媒介生态又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媒介生态而对文学语言的变革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是从晚清文学语言变革所受到的显着的文化媒介生态入手,主要包括晚清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两大显着的文化现象。从晚清黄遵宪提出“语文合一”①的观点开始,以封建士大夫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民众思想启蒙对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而思想启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文言的隔阂,推行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新的白话语和白话文体开启了文学创作新的表达方式,促成了以白话小说为主的文学文体的勃兴。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报刊理念的引入激发了国人的办报意识,中国现代报刊业开始起步,为晚清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必要的媒介传播平台,打造了全新的社会舆论空间,因之而出现了王韬的“报章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欧化语中的新名词等新的语言形式,促发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体革新运动。明显来看,以文字改革为中心的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在文化媒介生态发生变化之际而发生的文学语言改革行为,但语言媒介符号所处的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等也出现了新情况,在这种合力下,晚清文学语言开始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前后带来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时期的语言变革及其新文体实践,直接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化转型。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是,五四前后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则对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对传统文学语言的改造和新文学文体的生成更具革命性、彻底性,经过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五四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努力,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传统文学中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书写的合法性语言。第三章主要是从文学语言变革受到的典型的政治媒介生态出发。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①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一时期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政治媒介生态作用渐趋明显,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决裂之后,中国国内政权主要呈国民党、共产党两大党派对峙局面,中共为争夺社会话语权、树立政治威信和打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以“左联”为代表的文学阵营开展普罗文学运动,推行文艺大众化,最重要一方面就是文学语言向人民大众靠拢的通俗化运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又提出了中国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民族形式”改造问题,提倡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形式;后期主要表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权实现了统一,经历长期动乱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文化资源的重置和控制是其重要方面,从第一次文代会规定文学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到十年文革政治对文化(文学)的强势干预,都从根本上左右了新中国文学语言的书写模式,文学由于表征的优势、作为文化资源的稀缺性等满足权力实现的条件,在相当长的历史语境中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学权力。总的来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文学语言所存在的政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语境下,新中国之后的文学语言建设则是由党和国家实施的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是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学语言变革,集中表现为文艺在“二为”方向指向下的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言说,并在建国前十七年文学中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引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当代转向。第四章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文学(语言)所受到的经济媒介生态作用渐强的角度来说的,多重利益追求和文学理想带来了文学语言的多元化呈现。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策上的调整,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中表现为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重新探讨和确立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确立文艺创作新“二为”方针等方面,文化领域开始朝着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社会发展经济重心的确立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经济导向性增强,文学格局开始由建国前三十年“一体化”向多元化发展,文学语言呈现出政治话语、精英话语、通俗话语等三大主方向演变,并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发生着多种可能性。第五章主要讨论的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媒介生态在文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语言呈现出了图像化、类型化、跨语体、碎片化、互动性、颠覆性、消遣性、审美性缺失等特征。新世纪的文学格局较20世纪后半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我国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传统官方主流文学和社会精英文学的势力范围正在急剧减缩,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寻求突破和转型;而菁芜杂存的网络文学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助推下,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新的文学形态势必会呈现出新的语言形式,而新世纪文学语言的种种特征,就是文学语言在媒介技术的支撑下的多样化呈现。第六章主要是对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所受制的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作一简单介绍。此两种媒介生态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学语言建设,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们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百年转变,这也是它们的合力性使然。但因二者与前几个分期所受到的鲜明的媒介生态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了一些,故单章给予简单的介绍,以此说明它们并非缺席,以此体现构成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媒介生态的完整性。结论部分主要回答了从媒介生态视角审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它到底发生了何种动态变革。从19世纪后半叶的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始,先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大众化”讨论、“民族形式”建设、农村新通俗小说试验、工农兵创作方向、新时期文学语言的“话语解放”,再到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类型化等转向,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和变革的基本路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是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总的来说,文学语言作为媒介符号,影响其变化的因子有很多,整体上可分为包括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媒介生态、政治媒介生态、经济媒介生态、技术媒介生态、受众媒介生态和其他媒介生态,这些宏观因素通过影响媒介介质而对微观上的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发生作用,这是由文学所在的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决定的,语境不同,各种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也会有所不同,它们所关注的着力点也会不同。在这些媒介生态的组成中,除了媒介技术对文学(语言)能带来直接的影响之外,其他五个都是间接影响因子。当然,如此区分只是理论上辨析的需要,在实际的文学实践中,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往往是它们合力的结果。比如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政策上的改革对社会传播媒介和载体媒介的影响,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政治媒介生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经济媒介生态;文化政策的宽松和西方文学思潮的涌入则是文学语言发生变化的文化媒介生态;文学传播所依赖的媒介技术的革新则是文学语言发生的技术媒介生态;文学生产在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下开始关注和重视读者的文学需求,导致作家必须创作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受众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上升,即受众媒介生态对文学产生影响。此外,影响媒介传播的地区发展差异、自然交通状况等也是文学语言发生变革的其他生态因子。因此,全篇以一种历时性叙述路径,以文学语言所受影响的典型的媒介生态而分阶段行文,即是处于此种考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受众的等媒介生态息息相关。

李旭鹏[2](2018)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山西戏剧作为山西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活跃在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全世界的舞台,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跟随时代日益积累沉淀而厚重,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为世人瞩目而共享。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并对文化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不断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山西戏剧作品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加强创新,在新时期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创意,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作品。同时,山西戏剧的文化创意在戏剧文化产业中体现出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传播价值,并作为产业基础在戏剧文化产业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戏剧文化产业中产品价值链高端产业—戏剧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坚持“文化自信”理念,在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转型时期,不断加强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建设,打造富有山西文化内涵的戏剧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提升戏剧文化创意市场活力,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戏剧文化的基础上,在产品特色上加大创意力度,孕育了一批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创意优秀产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好地推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创新,促进戏剧作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倍加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归纳法,遵循现状—机理—实证及对策建议的逻辑关系来开展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并将文中所涉及到相关概念:戏剧、文化创意、戏剧文化创意、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等的界定和分类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剖析戏剧文化创意的内涵,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在绪论的最后提出文章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第一章,对目前国内外在戏剧文化创意研究领域的观点和学说进行梳理,并对国内戏剧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从第二章至第四章,面向山西多种样式的戏剧作品调研、总结,对山西话剧《立秋》、《生命如歌》、《孔子》;晋剧《傅山进京》、《红高粱》、《托起太阳的人》;舞剧《粉墨春秋》;说唱剧《解放》等经典作品的文化创意进行实地考察(包括采访各剧目主要负责人、演员等,并拍摄剧团排练和演出),对其所体现出的创意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归纳特点。第五章,在前文总结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分析其经济和传播价值,并梳理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证明二者存在有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第六章,首先将山西省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和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四大类主题产业,根据笔者两年来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分类研究相关典型案例,总结特征,客观分析。第七章,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制作SWOT矩阵。第八章,对本文的调查研究做出总结,为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田可新[3](2017)在《将“立体化”思维倾注采写全过程——艺术演出类专题的报道心得》文中提出作为大众日报济南记者站的文化口跑口记者,我常年关注、采写山东省会大剧院的各类文化活动、艺术演出,也因此有了多次与国内外顶尖剧团、业内知名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展开深入采访和交流的机会。自去年起,在领导、老师的指导下,每逢重点剧目、知名艺术作品来济亮相山东省会大剧院,我都适时进行较为细致的采写,截至目前先后在大众日报"周末人

王心怡[4](2017)在《民族舞剧探索—《一把酸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山歌山情都以其浓郁的风格韵味自古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舞蹈事业的腾飞,山西“黄河派”舞蹈一经演出便享誉全国。随着芭蕾舞的引进,中国本土原创舞剧创作也开始兴盛发展,舞剧创作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热潮。舞剧《一把酸枣》是由中国着名山西籍舞蹈编导张继刚立足于山西本土民情所编创的一部精品舞剧,该剧自2004年诞生之初至今仍然上映并经久不衰。舞剧《一把酸枣》以引人入胜的音乐、情感细腻的舞蹈、气势恢宏的舞台布景、真挚深刻的爱情主题,将晋商诚信义利的商业文化与山西人的纯朴真诚贯穿于在男女主人公为恪守爱情誓言的戏剧主线中。编导巧妙地运用了极具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肢体语汇将其晋商大院文化、诚信文化以及晋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该剧中尽数体现。笔者力图让该论文立足于舞蹈艺术文化的宏观视野,从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等角度对该剧分别作了详细剖析。本文忠实于舞剧原作,运用个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将该舞剧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多方面、多角度将《一把酸枣》中渗透出的深层美学文化内涵与山西人内敛的价值观加之分析,廓清该剧的创演经验与艺术价值,总结归纳该舞剧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史中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张晓波[5](2016)在《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把酸枣》是由山西省艺术职业学院原创的表现山西地域文化的大型民族舞剧,作品由中国着名的舞蹈编导张继刚担任总编导,联合国内多名知名艺术家创作,前后用时三年完成,于2004年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之后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和奖项,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展演。特别是在2010年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首次登台亮相,使得《一把酸枣》在国际舞台上打响了中国民族舞剧的品牌。如今,《一把酸枣》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设计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舞剧的经典代表,《一把酸枣》也成为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民族舞剧品牌。本文通过对艺术管理学、市场学、营销学、舞蹈编导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总结和运用,从《一把酸枣》的创作由来、本体特色、市场运作分析、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理论研究、资料收集和对相关人员的采访,总结出《一把酸枣》在市场运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为我国民族舞剧的未来创编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张洁[6](2015)在《山西民歌的多元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关于山西民歌的着作和论文众多,数不胜数。其研究内容包括左权民歌、河曲民歌以及它们的调式调性研究、历史背景研究、演唱方法研究、艺术特色研究等等。而现今,山西民歌的发展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原型传播,单一扩散。它早已突破了传统,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之后,被引用到各个电影电视作品中,亦或是经过改编成为非常丰富的民歌合唱曲。而关于它的拓展方面的研究和着作却很少,所以我在导师的启发下,决定选《山西民歌的多元化发展研究》为题,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文献索引法、统计归类法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实地调查法和文献索引法。将山西民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拓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记录和研究。使自己不仅对山西民歌的艺术形态、形成原因、历史沿革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也使自己对山西民歌的生存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变迁的时代,山西民歌的生存、保护和发扬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把保护山西民歌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尽自己的力量让这朵朴实深厚的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长久、更绚丽。同时要以保护和挽救山西民歌为基础,把坚持民歌的本真性作为前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山西民歌与多样的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起来。把山西民歌的发展与时代前进的脚步相结合,加强山西民歌的时代性,唱响山西民歌。

刘江元[7](2014)在《产教融合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文中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编的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创编的说唱剧《解放》为例再次阐释艺术职业教育介入艺术生产过程的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赵海英[8](2013)在《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文中提出本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民间音乐主要包括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平遥盲书、武乡琴书、长子鼓书、壶关秧歌。这八个音乐曲种都是历史留给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年轻一代能完全传承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媒体的冲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亡。拯救、继承这些民间音乐则成为当代音乐人肩上的重任。然而要拯救、继承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单纯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些民间音乐的乐理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与发展。因此,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反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利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研究山西民间音乐,发掘其内在规律,指导学习者学唱,建立考核衡量的客观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方言学视角审视“山西民间音乐”,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对于发展和振兴山西民间音乐,有力地推动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分六个部分,即绪论、上篇、中篇、下篇、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研究对象和材料来源;理清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第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及走向世界提供准确的脚本。二、首次以实验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拓宽“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领域,提升“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高度。三、首次全面考察“山西民间音乐”的韵律、句法等,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旋律跳进与方言调值和语调的关系,为音乐学、方言学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上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歌曲歌词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一章、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二章、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三部分“中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曲艺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三章、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第四章、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第五章、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六章、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四部分“下篇”:系统整理山西地方戏曲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七章、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八章、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九章,山西民间音乐的实验声学分析研究。本章以左权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等三个曲种为个案研究,运用实验声学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各剧种中,唱调比说调的调值要高,调域也要大;二、在各剧种中,声调的高低、音强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自然口语语句中的情况相似;三、各剧种唱的音色与自然口语的音色存在明显差异。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论文通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特别是通过三个曲种声学特点的个案研究,为音乐学界在指导学生学唱“山西民间音乐”时,如何唱出应有的韵味,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论文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尤其是汉语方言学的实证方法,科学地阐释山西民间音乐风格深受山西方言影响的规律,深化山西民间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拓展山西方言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系统地构建中国语言音乐学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刘亚林[9](2013)在《桃园纪事》文中指出上部追捉财富1鬼节添人丁我知道,我是不喜欢奶奶的。有关奶奶的记忆原本就不牢实,历经岁月的磨蚀,留存下来的多是一些朦胧的画面。可是很无奈,故事还不得不从奶奶那里说起。"明儿是鬼节,你可觉料着!"奶奶目光凶狠,口气严厉,在门槛外向妈掷进话来。觉料着,是我老家的土话,意思是估摸着事情的严重性。屋里。水湿的煤泥被红红的火苗激出一卷一卷的烟气,灶台的光线黯淡下来。黯淡中,妈下意识摸摸自己凸鼓的肚子,深深叹了口气,吹熄了洋油灯。黯淡顿时加浓成漆黑。漆黑里,妈在土炕上听到奶奶拐棍的声音

徐皓峰[10](2013)在《武士会》文中指出清光绪三十年(1904),梁启超着书《中国之武士道》;民国元年(1912),李存义在天津创立"中华武士会"。自序一生三事清末民初,李存义是形意拳的一代宗师,做了三件事:合了山西、河北形意门;将形意拳和八卦掌合成一派;创立"中华武士会",合并北方武林。其中"合了形意、八卦"一事,在河北形意门

二、一把山西味道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酸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把山西味道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酸枣”(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媒介生态:透视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一个维度
    第一节 “媒介生态”关键词解读
    第二节 从媒介生态视角研究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可行性
    第三节 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研究的媒介生态内涵
第二章 文化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的文白转变(1887年—20世纪20年代)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与中国文学书面语言改革
        一、晚清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语言改革
        二、晚清文言白话化进程
        三、晚清白话报与白话文小说的兴起
    第二节 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语言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
        三、国语运动与民族语言统一实践
第三章 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文学语言通俗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1976年)
    第一节 “新文言”与语言大众化之间的矛盾
        一、现代白话规范建构初期的文学语言乱象
        二、文学语言的阶级属性与大众接受困境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大众语”理论建构
        一、“大众语”——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态
        二、“大众语”的建构路径
    第三节 “民族形式”论争语境下的文学语言问题
        一、时代政治变革与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语言嬗变
        二、五四新文学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三、民间语言与“民族形式”建设
        四、“民族形式”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书写
    第四节 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创作
        一、文学语言大众化与农村新通俗小说的流行
        二、新通俗问题小说与“赵树理现象”
        三、新通俗抒情小说与“荷花淀派”
    第五节 “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政治言说
        一、政治媒介生态主导下的文艺建设导向
        二、“二为方针”与文学话语的工农兵方向
        三、“文化大革命”——文学话语的极左化运动
第四章 经济媒介生态渐变下文学语言的多语混成(1978年——20世纪末)
    第一节 新时期政治媒介生态宽松下的“话语解放”
        一、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二、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的讨论
        三、第四次“文代会”与文艺发展的新导向
    第二节 多元文学格局与文学语言的多样化
        一、政治话语与主流文学语言的导向性
        二、精英文学与文学语言雅化
        三、大众文学与文学语言通俗化
第五章 技术媒介生态主导下新世纪文学语言变革与展望
    第一节 新媒介革命与新世纪文学格局调整
    第二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图像化转向
        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文字的没落”到“图像化转向”
    第三节 类型小说与文学语言的类型化
        一、新世纪文学语境与网络类型小说的兴起
        二、网络类型小说与小说语言的类型化
    第四节 “跨文体”写作与多种文学语言的并用
        一、“跨文体”理论及写作现象
        二、多种文学语言的混用
    第五节 新世纪文学语言的其他特征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受众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的动态演变
    第二节 其他媒介生态对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2)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四、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
第一章 国内外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现状
    第二节 境外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现状
        一、创意阶层
        二、文化中心说
        三、戏剧文化创意城市
        四、政府规划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品
        一、戏剧文化创意户外演出代表性作品
        二、戏剧文化创意户内演出代表性作品
        三、山西省戏剧文化创意代表性作品
第二章 山西省话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山西话剧的起源和发展
        一、山西话剧的起源
        二、山西话剧在建国前的发展
        三、山西话剧在建国后的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山西话剧优秀作品及创意
        一、话剧《立秋》作品分析
        二、话剧《生命如歌》作品分析
        三、话剧《孔子》作品分析
    第三节 新世纪山西话剧文化创意的特点
        一、写实与写意的交相辉映
        二、表现与体验的齐头并进
        三、游离于现实和先锋之间
        四、科技与时尚的结合
第三章 山西省晋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晋剧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晋剧的优秀作品及创意
        一、晋剧《傅山进京》作品分析
        二、晋剧《红高粱》作品分析
        三、晋剧《托起太阳的人》作品分析
    第三节 晋剧作品文化创意特点
        一、原创及改编剧本创意
        二、写实与写意的共生
        三、布景及现代科技的应用
第四章 山西省舞剧、说唱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山西省舞剧的发展
    第二节 山西省舞剧《粉末春秋》作品分析及创意
        一、借鉴电影蒙太奇式的处理
        二、舞蹈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
        三、虚实相生的舞美设计
        四、准确实用的服装设计
    第三节 山西说唱剧《解放》作品分析及创意
        一、形式
        二、题材
        三、说书人
        四、民歌
        五、戏曲
        六、舞蹈
    第四节 山西省舞剧、说唱剧作品文化创意特点
        一、多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融合
        二、题材与主旨的象征寓意
第五章 戏剧文化创意的价值及其与地方产业经济关系
    第一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分析
        一、戏剧产品的经济价值实现过程
        二、创意对戏剧产品经济价值的拓展作用
    第二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传播价值分析
        一、戏剧产品的传播价值实现过程
        二、创意对戏剧产品传播价值的拓展作用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对山西戏剧文化产业推动作用
        一、戏剧文化创意是山西戏剧文化产业发展的拓展与转化
        二、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对山西戏剧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分析
        三、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为地方戏剧文化产业带来的效益
    第四节 山西戏剧文化产业发展对戏剧文化创意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基础有力支撑
        二、市场环境的培育
        三、需求结构的拉动
第六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以山西平遥县的《又见平遥》为例
        一、平遥古城的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发展概况
        二、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的品牌产品..《又见平遥》介绍
        三、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以太原市阳曲县青龙古镇为例
        一、青龙古镇的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二、青龙古镇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以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为例
        一、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概述
        二、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介绍
        三、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的不足
    第四节 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的尝试--以成立“五台山佛乐文化中心”为例
        一、五台山及佛乐概述
        二、繁峙县综合职业学校及拟成立“佛乐文化中心”方案
        三、“五台山佛乐文化中心”对山西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七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
        一、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
        二、众多的民间文化传统
        三、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二节 劣势
        一、产业规模小
        二、多种矛盾并存
        三、产业链不完整
        四、保障机制缺乏
    第三节 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研究机遇
        三、新媒体传播机遇
    第四节 威胁
        一、多种娱乐元素竞争
        二、外来文化冲击
    第五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矩阵
第八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戏剧文化创意的传统性、时代性和现代性关系
        二、深化国有剧团体制改革,激励创作和运营优秀作品
        三、处理好创意和保护的关系
        四、借助新媒体发展山西戏剧文化创意
    第二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项目
        二、集聚发展,建立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人才扶持机制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产业环境和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民族舞剧探索—《一把酸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一把酸枣》的文化内涵
    1.1 晋商诚信文化
    1.2 晋商开拓进取的精神
    1.3 晋商励志图强的精神
    1.4 晋商大院文化
第二章 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特征
    2.1 舞剧的舞蹈艺术特征
        2.1.1 风格特征
        2.1.2 主题特征
        2.1.3 形象塑造
        2.1.4 形式特征
    2.2 舞剧的音乐创作特征
    2.3 舞剧的舞美创作特征
    2.4 舞剧的文化映射
第三章 舞剧《一把酸枣》的艺术价值
    3.1 品牌价值
    3.2 传承价值
    3.3 经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作品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作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作品研究现状及文献
    第四节 作品研究应用价值
第一章《一把酸枣》概述及背景分析
    第一节《一把酸枣》简介
    第二节《一把酸枣》的创作由来
        一、宏观创作背景
        二、微观创意策划
第二章《一把酸枣》的本体特色
    第一节 本土文化展现山西地域风情
    第二节 多元文化结合实现创新演艺
        一、晋商文化与大院风貌的结合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第三章 《一把酸枣》的市场运作分析
    第一节市场需求的准确定位
        一、演出市场分析(SWOT)
        二、舞剧主题定位
        三、受众群体定位
    第二节 全方位宣传营销构成品牌效应
        一、传统媒体宣传
        二、新媒体互动宣传
    第三节“先打响,后推广”的演出模式
        一、确立首演,一鸣惊人
        二、创立剧团,全国巡演
        三、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
        四、电视晚会,3D电影
    第四节 项目资金运作分析
        一、资金需求
        二、资金来源
        三、后期资金运作
    第五节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一、创作初期人力资源管理
        二、后期剧团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节 项目的票务策划运作
        一、项目定价策略
        二、项目售票策略
第四章《一把酸枣》项目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案
    第一节 项目存在问题
        一、成名作品创新发展难
        二、艺术性与市场化难免有冲突
        三、舞剧演出渠道狭窄
    第二节 问题的应对方案
        一、打破眼界局限,勇于再创作
        二、既要艺术性,也要“接地气”
        三、多平台结合,拓宽演出渠道
第五章 《一把酸枣》未来发展建议
    一、旅游文化和艺术演出互动合作
    二、注重品牌质量和传承创建永恒经典作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西民歌的多元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的期刊论文研究动态
    1.2 相关内容的学位论文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其意义
2 山西民歌的分类、特点及历史渊源
    2.1 山西民歌的分类
    2.2 山西民歌的语言特点分析
        2.2.1 方言看似辞浅却意深
        2.2.2 叠字的大量运用
        2.2.3 选材的即兴性
        2.2.4 衬词和衬字的使用
    2.3 山西民歌的旋律特征分析
        2.3.1 音阶方面
        2.3.2 调式方面
        2.3.3 音调结构
3 山西民歌的演唱技巧发展及艺人研究
    3.1 关于演唱山西民歌的艺人的研究
        3.1.1 左权走出的民歌后——刘改鱼
        3.1.2 令人钦佩的河曲老艺人——辛礼生
        3.1.3 潜心推动山西民歌发展的艺人——贾德义
        3.1.4 左权民歌王——石占明
        3.1.5 后起之秀——高保利
    3.2 山西民歌的唱法溯源
    3.3 山西民歌在唱法上的转变
    3.4 山西民歌的演唱技巧研究
        3.4.1 演唱山西民歌的具体的技巧方法
        3.4.2 各种腔法技巧对山西民歌演唱的作用
4 山西民歌的拓展及外延研究
    4.1 山西民歌在歌舞剧中的发展
        4.1.1 歌剧《刘胡兰》中引用了山西民歌素材
        4.1.2 舞剧《傲雪花红》对山西民歌素材的吸收
        4.1.3 舞剧《一把酸枣》的音乐将山西味道表现得淋漓尽致
        4.1.4 《黄河三部曲》对山西民歌的依托
    4.2 山西民歌在影视剧领域中的发展
        4.2.1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引入大量山西民歌
        4.2.2 电影《花好月圆》引用了山西民歌元素
        4.2.3 山西民歌对《汾水长流》具有推动性作用
        4.2.4 其他影片对山西民歌的借鉴和引用
    4.3 山西民歌在合唱领域的发展
        4.3.1 以烛光合唱团为例,看山西民歌在合唱领域的发展
        4.3.2 烛光合唱团的经典作品——《梦梦》
    4.4 山西民歌在钢琴乐曲中的发展
        4.4.1 钢琴曲《闹元宵》吸收了山西民歌的元素
        4.4.2 其他以山西民歌为素材而创编的钢琴作品
    4.5 山西民歌在交响组曲中的发展
    4.6 山西民歌在民俗旅游中的应用
        4.6.1 山西民歌在《唱享山西》中多次出现
        4.6.2 《又见平遥》对山西民歌的引用恰到好处
5 对山西民歌的远景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产教融合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教融合, 发展第一, 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适应小康社会
二、产教融合, 以人为本, 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对教师“双师”素质形成“倒逼”
三、产教融合, 把握特色, 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 实现合作育人, 发掘其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四、产教融合, 统筹兼顾、顶层设计, 扎实推进

(8)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0.1.1 选题的依据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对象和方法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0.4.1 主要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上篇 山西民间歌曲
    第一章 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1.1 左权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1.2 左权民歌的音系
        1.2.1 声母
        1.2.2 韵母
        1.2.3 单字调
        1.3 左权民歌的语音特点
        1.3.1 声母特点
        1.3.2 韵母特点
        1.3.3 儿化
        1.4 左权民歌的语法特点
        1.4.1 子尾
        1.4.2 衬字
        1.4.3 表音成分“圪”“不”“忽”
        1.4.4 重叠
        1.5 小结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2.1 河曲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2.2 河曲民歌的音系
        2.2.1 声母
        2.2.2 韵母
        2.2.3 单字调
        2.3 河曲民歌的语音特点
        2.3.1 声母特点
        2.3.2 韵母特点
        2.3.3 儿化
        2.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2.4.1 名词类
        2.4.2 动词类
        2.4.3 形容词类
        2.4.4 其他词类
        2.5 河曲民歌的语法特点
        2.5.1 子尾
        2.5.2 衬字
        2.5.3 表音成分“圪”“鬼”
        2.5.4 重叠
        2.6 小结
中篇 山西地方曲艺
    第三章 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
        3.1 太原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3.2 太原莲花落的音系
        3.2.1 声母
        3.2.2 韵母
        3.2.3 单字调
        3.3 太原莲花落的语音特点
        3.3.1 声母特点
        3.3.2 押韵特点
        3.3.3 儿化
        3.3.4 合音
        3.4 太原莲花落的词汇特点
        3.4.1 谐音词
        3.4.2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3.5 太原莲花落的语法特点
        3.5.1 子尾
        3.5.2 表音成分“圪”“日”
        3.5.3 重叠
        3.6 小结
    第四章 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
        4.1 大同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4.2 大同数来宝的音系
        4.2.1 声母
        4.2.2 韵母
        4.2.3 单字调
        4.3 大同数来宝音韵特征
        4.3.1 韵例分析
        4.3.2 用韵分析
        4.3.3 用韵分布特征
        4.4 大同数来宝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4.5 大同数来宝的语法特点
        4.5.1 表音成分“圪”
        4.5.2 重叠
        4.6 大同数来宝唱词结构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
        5.1 平遥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5.2 平遥盲书的音系
        5.2.1 声母
        5.2.2 韵母
        5.2.3 单字调
        5.3 平遥盲书的语音特点
        5.3.1 声母特点
        5.3.2 押韵特点
        5.3.3 文白异读
        5.3.4 儿化
        5.3.5 合音
        5.3.6 分音
        5.4 平遥盲书的词汇特点
        5.4.1 逆序词
        5.4.2 成语、俗语和歇后语
        5.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5.5 平遥盲书的语法特点
        5.5.1 子尾、儿尾
        5.5.2 表音成分“圪”“忽”“的”“地”“们”“鬼”
        5.5.3 “的”字短语
        5.5.4 重叠
        5.5.5 语气词
        5.6 小结
    第六章 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
        6.1 武乡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6.2 武乡琴书的音系
        6.2.1 声母
        6.2.2 韵母
        6.2.3 单字调
        6.3 武乡琴书的语音特点
        6.3.1 声母特点
        6.3.2 合音与分音
        6.4 武乡琴书的词汇特点
        6.4.1 逆序词
        6.4.2 谚语、俗语
        6.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6.5 武乡琴书的语法特点
        6.5.1 表音成分“的”“圪”
        6.5.2 重叠
        6.6 小结
下篇 山西地方小戏
    第七章 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
        7.1 长子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7.2 长子鼓书的音系
        7.2.1 声母
        7.2.2 韵母
        7.2.3 单字调
        7.3 长子鼓书的语音特点
        7.3.1 声母特点
        7.3.2 入声舒化
        7.4 长子鼓书的词汇特点
        7.4.1 逆序词
        7.4.2 俗语
        7.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7.5 长子鼓书的语法特点
        7.5.1 名词重叠式
        7.5.2 动词重叠式
        7.5.3 形容词重叠式
        7.5.4 量词重叠式
        7.5.5 象声词重叠式
        7.6 小结
    第八章 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
        8.1 壶关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8.2 壶关秧歌的音系
        8.2.1 声母
        8.2.2 韵母
        8.2.3 单字调
        8.3 壶关秧歌的语音特点
        8.3.1 声母特点
        8.3.2 押韵特点
        8.4 壶关秧歌的词汇特点
        8.4.1 逆序词
        8.4.2 衬字
        8.4.3 成语、谷语和歇后语
        8.4.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8.5 壶关秧歌的语法特点
        8.5.1 表音成分“圪”“日”“忽”“子”
        8.5.2 重叠
        8.5.3 语气词
        8.6 小结
    第九章 山西民间音乐中方言韵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9.1 实验条件
        9.1.1 实验器材
        9.1.2 录音对象
        9.1.3 声样内容
        9.1.4 实验参数
        9.2 实验步骤及内容
        9.2.1 声样采集
        9.2.2 韵律语图的制作
        9.2.3 韵律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9.2.4 音色分析
        9.3 实验结果
        9.3.1 太原莲花落的实验结果
        9.3.2 左权民歌的实验结果
        9.3.3 大同数来宝的实验结果
        9.4 结论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口述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况
后记

(10)武士会(论文提纲范文)

自序一生三事
    1.铁人铁眼铁鼻腮
    2.独行道
    3.守洞人
    4.白衣弥勒
    5.往世之妻
    6.风情渐老见春羞
    7.现成诗韵谁人得
    8.正气
    9.禅病悲魔
    10.粘竿处
    11.为因多退处不敢问升沉
    12.月白冰江暖花红烧身寒
    13.始知旧人是兵家
    14.剑为世宝琴为天音
    15.误国
    16.刀与星辰
    17.已破之国不可补已放之心不可收
    18.中与浑圆
    19.帝制
    20.天地不知老多情即长生
    21.旧约
    22.新约
    23.剑龄长天厌之
    24.忘身之应
    25.汉奸
    26.尊宿
    27.三重人世
    28.争大
    29.抽心一烂
    30.三玄三要
    31.土豪劣绅
    32.点穴
    33.武士道
    34.别有伤心人不识
    35.购我头颅十万银真能罪我亦知音
    36.世无成局人成废
    37.小巷流言出门为患
    38.太极拳
    39.嘉庆刀
    40.一日三百杯醉把西风扇

四、一把山西味道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酸枣”(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生态与百年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研究[D]. 郑晓锋. 山东大学, 2020(09)
  • [2]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D]. 李旭鹏.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3]将“立体化”思维倾注采写全过程——艺术演出类专题的报道心得[J]. 田可新. 青年记者, 2017(24)
  • [4]民族舞剧探索—《一把酸枣》研究[D]. 王心怡. 山西大学, 2017(03)
  • [5]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运作模式研究[D]. 张晓波. 天津音乐学院, 2016(08)
  • [6]山西民歌的多元化发展研究[D]. 张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7]产教融合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J]. 刘江元.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 [8]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D]. 赵海英. 山西大学, 2013(12)
  • [9]桃园纪事[J]. 刘亚林. 中国作家, 2013(08)
  • [10]武士会[J]. 徐皓峰.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1)

标签:;  ;  ;  ;  ;  

一把“酸枣”,山西味,中国风,国际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