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

一、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波[1](2021)在《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文中认为自巴塞尔协议I颁布以来,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问题一直是金融学界和银行业高度关注的问题。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银行业监管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不断升级强化。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一直与国际银行业监管保持步伐一致。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硬约束”时期,并于2012年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其中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明显超越大型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然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却弱于大中型银行,由此资本约束造成的压力问题也愈加凸显并且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在中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研究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主线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主要是围绕资本约束的动因分析、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已有文献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客观存在,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观点由于银行样本不同、时期不同、方法不同等原因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群体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此外,资本约束也可能会受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公司治理机制等的干扰,从而改变其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了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内在传导机制;然后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以及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交互作用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成因和机理;最后,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在实证检验方面,本文通过手工搜集92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年度经营数据并以此为研究样本。通过从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压力进行了测度。然后,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随后围绕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创新能力、上市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对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然后,本文将资产证券化以及资本约束与资产证券化的相互作用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考虑资产证券化前后资本约束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变化,还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考虑到公司治理机制会影响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本文进一步将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纳入了分析框架,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调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约束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存在着显着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时,对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当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惩罚压力时,会更加侧重于提升银行的流动性,而面临资本预警和惩罚压力时,银行盈利能力会出现下降。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会由于银行异质性特征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显示,资本约束通过运营效率和盈余管理分别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通过信贷资产配置比例和期限管理影响银行流动性,通过拨备水平和运营效率影响银行盈利性。在考虑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后,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生了改变,并且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显着的调节效应。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分析框架后,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总体而言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并且本文还发现不论是银行内部治理机制还是股权结构均对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均存在着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的创新在于:第一,从多维度着手并针对性地研究了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这一群体经营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对资本约束影响商业银行的问题方面,由于数据可得性,大部分文献以大中型银行或混合各类型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开展研究。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除大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的核心银行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群体特征,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也是防范中小银行经营风险的重点所在。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对城市商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构建了资本约束指标,针对性地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与经营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通过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了资本约束影响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丰富了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第二,将资产证券化引入资本约束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多是直接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着手进行分析,开展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不计入负债的融资行为,参与资产证券化将会对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由此,本文建立了资本约束和资产证券化交互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揭示了资产证券化与资本约束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第三,将公司治理机制纳入资本约束影响银行绩效的分析框架。资本约束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机制,而公司治理机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本文围绕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短板问题,通过构建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模式,更为系统性的分析了资本约束与公司治理机制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卢玲玲[2](2021)在《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村镇银行是顺应我国特殊国情而生的,他的产生完善了我国金融体制,为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有效填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缺位现象,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村镇银行自2012年5月成立以来,较短的决策链条、快速的沟通反馈机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为R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内外部的各种优势,助力其迅速发展,成长前景广阔。在前期大规模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甚至弱化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终导致近两年,R村镇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急速下降、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严重阻碍了其经营发展,因此,持续改进和提高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R村镇银行为研究案例,首先对村镇银行进行了介绍,在了解了村镇银行有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引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接着梳理R村镇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和信贷风险管理手段。随后,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对R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分析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现状,整理出R村镇银行可能存在三大项十二小项的信贷风险管理的风险因素,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风险因素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得出R村镇银行应该把信贷风险分析重点放在客户的资质审查方面,确保客户资料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将层次分析法得出结论与问卷调查结果相结合,综合得出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识别虚假信息能力不足、道德风险的缺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五个方面。最后,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再在大量研读国内外的文献并借鉴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商行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套系统的针对当前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从内部防范机制建设及外部保障机制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优化研究,形成内在与外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策略,系统全面地防范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马晓宇[3](2020)在《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20)1号再次强调,确保粮食安全自始至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994-2019年间,农发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64539亿元,支持收购粮食72765亿斤,为支持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粮食市场化和农发行贷款业务向粮食加工企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信贷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如何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大对粮食产业链的信贷资金支持的同时,防范贷款风险,成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已颇为成熟,但对政策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粮食贷款业务中风险成因和管控的研究仍显不足。另外,现有研究将重心放在了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上,对贷款风险分担策略的研究匮乏,而这才是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降低风险的关键,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以H农发行为研究对象,探索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风险分担理论提出改进建议。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与政策性银行、粮食贷款、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分析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其次,对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运行现状、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以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为例,深入识别粮食贷款业务中面临的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的风险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再结合现状,指出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粮食贷款业务的特点和H农发行现状决定了强化风险管理的迫切性。第二,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来自贷款对象、宏观环境、银行自身三个层面。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得出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中来自贷款对象和宏观环境的风险较高,银行自身层面风险较低的结论。第三,H农发行在粮食贷款风险管控中存在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三点不足之处。第四,基于风险分担理论,针对前文识别出的风险敞口和问题,设计风险分担机制进行防范。具体提出了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推动贷款保证保险、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四点风险分担策略。同时,还提出了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两点建议。期望能帮助H农发行实现粮食贷款风险的有效管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也为其他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黄慧微[4](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祝雅柠[5](2020)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规制道德风险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的“灰犀牛”,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与其密切相关,如何解决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一直以来都是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命题。2008年金融危机使学术界与金融监管部门意识到金融机构行为监管已经不足以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故提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以进一步完善与强化金融监管。2019年,帕特里克·博尔顿(Patrick Bolton)等四位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发表《金融体系终于稳健了吗?近十年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回顾与评估》研究报告,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金融监管改革尚未有效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并未遏制其过度风险经营倾向。实际上,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的金融机构是法律抽象的结果,法律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形成与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实践中,金融监管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缺乏自足性,通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解决其道德风险问题是后危机时代金融法与公司法交互与融合的重要命题,须针对金融机构的特殊公司治理改革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从而改变其行为动机与风险偏好,进一步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尽管,我国金融系统并未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我国特殊金融市场体制存在极为突出的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并且,我国金融市场化正进入提速期,民营资本不断进入银行业,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可兑换的推进使金融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与更宽领域开放,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规制与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意味着更高的制度要求与更国际化的视野。本文以我国金融市场为研究背景,结合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存在的本土问题,借鉴域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关理论成果与制度改革经验,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展开具有前瞻性的法律制度改革研究:突破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以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改革为路径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从而为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转型、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提供法律保障。本文对以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改革为路径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改革规制其道德风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道德风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却被广泛适用于法学领域研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并非风险而是由事后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产生或扩大风险的行为机制。规制道德风险的基本原理是激励相容理论,即对代理人的奖惩与其行为相关信息相联系,从而将委托人的成本与收益内部化为代理人的成本与收益,换言之,通过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行事。法律作为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其通过要求行为人对自身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使相关社会成本与收益转化为私人成本与收益,从而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选择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状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发生机制是多元的,包括金融安全网的设立、金融市场的创新等,其法律制度根源则是权利义务的失衡。以公司为组织形式的金融机构是法律抽象的结果,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人意志的影响,相较于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行为法维度上的权利义务失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在组织法层面形成的权利义务失衡亦不容忽视。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监管既有传统的命令与控制型监管,也逐步确立了金融机构后设型监管,前者包括金融机构资本监管与结构性监管等措施,后者则是围绕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展开的董事会构成、董事、高管薪酬奖励等公司治理监管措施。但是,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与金融机构特殊公司治理错位、现代公司法激励机制缺失体系化的公司治理法律责任制度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权利义务失衡,使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对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激励相容作用极为有限。并且,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发生与规制上存在本土化问题,即金融市场存在突出的政府隐性担保,且其正处于市场化提速期,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进一步诱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但目前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规制仍依赖于金融监管的强化,对我国金融机构隐性道德风险的规制效果极为有限。因此,有必要基于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特点,改革现行公司治理法律制度,重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相关权力配置、行为规则与权利义务安排,以填补金融监管空隙,调整金融机构行为动机与风险偏好,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政府隐性担保与金融市场化交织为主要发生机制的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基本原则的确立当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公司的时代”,任何一种单一理论都不可能为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提供全部答案。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基于其与传统公司治理实践的客观差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需要理论上的演进指导制度上的改革。股东利益至上被认为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英美等国在后危机时代针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监管与立法上的改革,仍深受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的影响,聚焦于股东与经营者代理利益冲突,通过股东赋权强化监督经营者行为,实现股东与经营者利益的统一,实质上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利益以何为准的问题上给出与股东利益至上理论截然相反的答案。但是,以德国为代表,适用利益相关者保护公司治理目标的公司法国家,其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受制于难以界定利益相关者范围的固有问题,不仅存在较高的制度成本,还易引发金融机构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诸多学者围绕利益相关者理念提出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思路,即以董事信义义务制度为依托,引入债权治理。但是,与非金融业公司债权人风险厌恶不同,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网机制形成了债权人的风险中立,其缺乏激励与能力参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已然是一个更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英国学者安德烈亚斯·科基尼斯(Andreas Kokkinis)基于安德鲁·凯伊(Andrew Keay)提出的实体最大化与可持续发展(EMS)公司治理理论,针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Financial Sustainability)理论,以规制道德风险,遏制金融机构过度风险经营,从而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该理论对以公司治理为路径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具有重大的理论启发: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终极目标,立足于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体系化地重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责任制度,克服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制度内生因素,从而为以规制道德风险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三、金融机构股东责任制度重构对金融机构股东道德风险的直接规制股东有限责任是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重要制度根源,公司人格否认适用条件缺乏预测性与可操作性、法官对否认公司独立人格的审慎态度、非自愿债权人集体行动困境等问题使其在实践中适用范围极为有限,难以解决股东有限责任的道德风险问题。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为场域,影子银行的产生与扩张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兴起表明,金融机构特殊性实质上改变了股东有限责任的理性预设,从而加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最终导致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负外部性问题产生的社会成本高于其带来的制度收益。实际上,相较于非金融业公司股东有限责任,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的立法确认较晚,但其发展迅速,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积聚金融系统性风险,现有商事风险分配与控制机制不足以解决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的道德风险问题,故通过考察与梳理金融法与公司法学者提出的股东有限责任改革建议与方案,包括股东双倍责任、股东比例责任、选择性股东责任、金融系统性风险基金与比例责任以及股东加重责任,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阶段、金融体制特点以及相关立法现状,以类型化金融机构为前提,以“事实状态预设、权利与义务规则以及法律后果”为逻辑结构,重构金融机构股东责任制度,即银行业金融机构适用股东加重责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适用金融系统性风险基金与股东比例责任。四、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对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直接规制以2008年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市场实践为研究场域,现行公司治理法律制度造成董事治理职责与激励机制的结构性扭曲,形成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实践与理念的偏差,从而诱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在路径依赖理论框架内,通过检视与反思金融机构内部公司治理改革实践,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强化对道德风险的规制作用极为有限,有必要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重塑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进一步改革违反信义义务的损害赔偿责任;考察并分析既有董事信义义务制度改革建议与方案,包括直接扩张董事勤勉义务适用范围、引入董事诚信义务与董事公共治理义务;在我国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视阈下,结合金融立法现状,在不完备法律理论指导下,重置“强监管、弱司法”的权力配置格局,以渐进主义法律改革模式,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嵌入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规则,构建董事信义义务三元结构体系。以区分银行业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前提,前者应引入董事公共治理义务以解决我国银行依赖政府隐性担保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后者则通过引入董事诚信义务,纳入债权人利益,构建董事信义义务的三元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从而起到规制道德风险的作用;反思与重构金融机构董事违反信义义务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构建利益相关者派生诉讼制度,使其成为实现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目标,规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重要制度依托。五、金融机构监事会职能完善对道德风险的间接规制相较于其他行业公司的监事会制度,我国金融机构监事会的运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具有重要作用,应在“强化监事会实质性监督权力、优化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会监督权限配置以及构建金融机构监事会激励与约束制度”问题上作出实质性的制度改革。与德国等国一样,我国监事会制度固有缺陷使其面临严重的公司治理困境,造成监事信义义务制度虚置,且我国公司监事会还存在独立性缺失、公司法激励与约束制度的结构性扭曲等本土化问题。以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为公司治理目标,结合我国公司内部特殊的监事会——独立董事复合监督结构,借鉴德日等国监事制度相关立法经验,通过构建金融机构监事会信息权、同意保留权与风险管理监督职责赋予其实质性的监督权力;构建针对监事会监督职能特点的薪酬制度与信义义务制度,确保监事会独立性的同时,激励其充分行使监督职权,从而在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上发挥金融机构监事会内生的、间接的规制作用。

张蕊[6](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王凯晨[7](2020)在《A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其面对的经营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这些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也愈发严重。企业想要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就需要切实加强自身经营风险的分析和防范。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推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影响了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医疗器械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经营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将经营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将内部控制理论、经营多元化理论、财务分析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归纳总结了现有的经营风险分析和防范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风险,希望能为医疗器械行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之处。本文以医疗器械行业为切入点,选取A公司作为行业代表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总结了其经营风险的成因,接着对A公司在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A公司在经营中存在资金风险、研发风险、存货风险、跨境风险四种风险。接着针对A公司存在的具体经营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同时从公司管理层面提出了机制保障,以帮助A公司改善经营风险、完善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并为其他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参考。

金川[8](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张雷[9](2020)在《村镇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以HS村镇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业务的需求越发旺盛,村镇银行这一具有特殊定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村镇银行的出现为县域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村镇银行的平稳有序发展是我国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保障,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与经济意义。结合目前发展现状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正规,相关金融架构逐步趋于完善,但仍应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与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类似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相比,在经营理念、风险把控以及规模效益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面对经济基础与信用体系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村镇银行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十分巨大,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机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风险事件发生在县域及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村镇银行市场定位、风险构成、风险防范以及发展方向等几方面研究的成果,以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发展近二十年的村镇银行进行全面概述,聚焦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竞争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探讨现阶段村镇银行主要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以HS村镇银行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所处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对该行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展开深入细致分析,以期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竞争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的角度,探寻现阶段的风险防范现状以及所暴露出的短板,并结合实际分析深层次原因。同时对与我国村镇银行类似的美国社区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进行研究,由于这两种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早、发展历程较长,在经营管理、风险防控等相关体系的建设已十分完善,能够有效地为地方经济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因此其在风险防范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本文最后,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在以HS村镇银行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风险防范所面临的短板,借鉴国外类似金融机构先进经验,探索出针对我国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方面的具有普适性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帮助完善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以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

王乙斐[10](2020)在《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信贷风险问题一直是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银行业发展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银行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新的挑战。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信贷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不良贷款现象愈演愈烈,该现象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如何有效的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并就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了针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对于缓解国内银行现如今的状况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针对影响国内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并构建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接着就国内信贷风险指标模型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了几种国内比较先进的方法完善了风险指标预测模型,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对风险预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最后,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XT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尝试性的提出完善XT银行授信风险预警机制的几点建议。本文针对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的研究,通过对XT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来具体探讨当前我国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信贷管理上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资本约束的动因及起源
    2.2 资本约束与银行经营绩效
    2.3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3.1 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2.3.2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2.4.1 银行公司治理区别的共识
        2.4.2 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2.5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分析
        3.1.1 资本约束的相关理论分析
        3.1.2 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及现状
    3.2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传导机制分析
        3.2.1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安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和研究假设
        3.2.2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流动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2.3 资本约束对城商行盈利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3 资本约束对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异质性影响
    3.4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3.5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对城商行经营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及研究假设
4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4.1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安全性
        4.1.1 研究设计
        4.1.2 描述性统计
        4.1.3 实证分析
        4.1.4 稳健性检验
    4.2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流动性
        4.2.1 研究设计
        4.2.2 描述性统计
        4.2.3 实证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资本约束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盈利性
        4.3.1 研究设计
        4.3.2 描述性统计
        4.3.3 实证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结论
5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安全性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分析
    5.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流动性
        5.2.1 研究设计
        5.2.2 实证分析
    5.3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商行盈利性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安全性
        6.1.1 研究设计
        6.1.2 实证分析
    6.2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流动性
        6.2.1 研究设计
        6.2.2 实证分析
    6.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商行盈利性
        6.3.1 研究设计
        6.3.2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资本约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2 资本约束、资产证券化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1.3 资本约束、公司治理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2章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信贷风险概述
        2.1.1 信贷风险概念
        2.1.2 信贷风险特征
        2.1.3 村镇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
        2.1.4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2.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操作风险控制理论
        2.2.3 小额信贷理论
    2.3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3.1 信贷风险管理概念
        2.3.2 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第3章 R村镇银行概况及风险管理现状
    3.1 村镇银行概述
        3.1.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3.1.2 国家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
    3.2 R村镇银行概况
        3.2.1 R村镇银行股权结构
        3.2.2 R村镇银行组织架构
        3.2.3 R村镇银行经营情况
    3.3 R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状况
        3.3.1 R村镇银行信贷产品简介
        3.3.2 R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情况
        3.3.3 R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3.4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缓释方法
        3.4.1 R村镇银行信用评级
        3.4.2 R村镇银行抵押担保
        3.4.3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监测
第4章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剖析
    4.1 样本收集结果及情况分析
        4.1.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4.1.2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4.1.3 影响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因素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评价
        4.2.1 构建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问题指标体系
        4.2.2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判断矩阵构建
        4.2.3 层次综合排序及权重结果
        4.2.4 评价结果
    4.3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
        4.3.1 存在道德及操作风险
        4.3.2 信贷客户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4.3.3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4.3.4 风险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
        4.3.5 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
    4.4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
        4.4.1 信息不对称
        4.4.2 信贷客户积累及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4.4.3 信贷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欠缺
        4.4.4 缺乏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4.4.5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第5章 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5.1 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5.1.1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5.1.2 发挥内部稽核监督作用
    5.2 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5.2.1 创新信贷产品
        5.2.2 优化信贷服务
    5.3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5.3.1 提高信贷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5.3.2 优化信贷从业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5.3.3 建立健全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5.3.4 落实信贷风险管理
    5.4 规范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
        5.4.1 加强贷款“三查”工作管理
        5.4.2 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5.4.3 规范信贷档案管理
        5.4.4 构建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5.5 信贷风险防范外部保障机制建设
        5.5.1 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
        5.5.2 建立农户及小微企业生产保险体系
        5.5.3 优化竞争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表
致谢

(3)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1.1 政策性银行
        2.1.2 政策性银行与粮食贷款
    2.2 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
        2.2.1 信贷风险
        2.2.2 风险管理
    2.3 风险分担
    2.4 文献述评
3 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现状研究
    3.1 H农发行概况
    3.2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现状
        3.2.1 业务介绍
        3.2.2 运行现状分析
    3.3 H农发行粮食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3.3.1 风险来源分析
        3.3.2 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 典型粮食贷款案例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
    4.1 案例选择的依据
    4.2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基本情况
    4.3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识别
        4.3.1 贷款对象层面
        4.3.2 宏观环境层面
        4.3.3 银行自身层面
    4.4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的评价
        4.4.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3 贷款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4.4.4 风险评价小结
    4.5 H农发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5.1 风险信息的识别手段落后
        4.5.2 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欠缺
        4.5.3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5 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理改进
    5.1 理论依据
    5.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
        5.2.1 风险管理改进原则
        5.2.2 风险管理改进框架构建
    5.3 优化风险识别的方式举措
    5.4 提高风险监测与预警能力
    5.5 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5.5.1 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融资
        5.5.2 建立粮食贷款保证基金
        5.5.3 推动贷款保证保险
        5.5.4 激励贷款企业利用期货市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调查问卷
附录C H农发行对X公司贷款风险评分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一) 信用
        (二) 商业信用
        (三) 信用风险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二、信用的作用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一) 发展概述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一) 信用风险突出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信用风险形成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二、信用风险防范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二、投机风险防范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二) 金融风险治理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规制道德风险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的前提问题:廓清规制道德风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基本认识
        一、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内涵
        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表现
        三、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危害性
    第二节 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形成的理论探析
        一、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形成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形成的法理解释:权利义务失衡
        三、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发生机制的本土化问题
    第三节 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规制的检视与反思
        一、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规制的基本原理:激励相容
        二、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监管实践的困境与局限
        三、金融机构特殊公司治理及其法律意义
        四、我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规制的公司治理路径
第二章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的理论演进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股东利益至上理论
        一、股东利益至上的理性基础与理论范式
        二、股东利益至上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实践
        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视阈下股东利益至上的价值困境
    第二节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的基本原理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实践
        三、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视阈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适用迷局
    第三节 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基本原则
        一、原则一: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应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
        二、原则二:以金融可持续发展为公司治理目标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三、原则三:金融可持续发展下改革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法律制度
第三章 直接规制股东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股东责任制度重构
    第一节 金融机构股东道德风险的形成:有限责任
        一、股东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
        二、股东道德风险的公司法规制:公司人格否认
    第二节 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的检视与改革
        一、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的制度沿革
        二、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的制度异化与规制虚空
        三、金融机构股东有限责任限度突破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股东责任的反思与重构
        一、金融机构股东责任的路径选择与立法模式
        二、金融机构股东责任规则的建构思路
        三、金融机构股东责任的规则设计
第四章 直接规制道德风险: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
    第一节 传统公司治理中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诱发金融机构道德风险
        一、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实践视阈下董事激励与约束的法律考察
        二、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之检视
        三、后危机时代金融机构董事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之反思
    第二节 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
        一、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必要性
        二、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路径
        三、我国金融机构董事信义义务重塑方案
    第三节 金融机构董事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强化
        一、我国金融领域监管与司法的权力配置格局重置
        二、我国金融机构董事责任强化的立法路径
        三、我国金融机构董事责任强化的司法路径
第五章 间接规制道德风险:金融机构监事职能完善
    第一节 金融机构监事规制道德风险的原理与现实困境
        一、金融机构监事规制道德风险的基本原理
        二、金融机构监事规制道德风险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金融机构监事会监督职能之完善
        一、金融机构监事会信息权制度
        二、金融机构监事会同意保留权与风险管理职责
        三、金融机构监事会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节 我国金融机构监事会本土化问题与制度改革
        一、金融机构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供给现状
        二、金融机构监事会法律制度评估
        三、金融机构监事会制度改革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7)A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四) 研究创新
    (五) 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经营的概念
        2、经营风险的概念
        3、经营风险防范的概念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 理论基础
        1、内部控制理论
        2、经营多元化理论
        3、财务分析理论
        4、风险管理理论
    (二) 文献综述
        1、经营风险文献综述
        2、经营风险防范文献综述
        3、文献评述
三、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一般分析
    (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迅速
        2、技术创新需求变化快
        3、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引导产业升级
    (二) 医疗器械行业经营风险的一般分析
        1、资金风险
        2、研发风险
        3、存货风险
        4、跨境风险
四、案例公司的选择
    (一) 公司简介
    (二) 案例公司选取理由
        1、连续5年扣非后净利润均为负数
        2、2018年剥离传统硬件产品销售业务
        3、两年内两次被处罚
        4、股价持续走低
        5、行业排名下游
五、A公司经营风险分析
    (一) A公司经营风险识别
        1、资金风险识别
        2、研发风险识别
        3、存货风险识别
        4、跨境风险识别
    (二) A公司经营风险的评价
六、A公司经营风险防范
    (一) 资金风险的防范
        1、合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2、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二) 研发风险的防范
        1、建立进度控制体系
        2、做好市场调研
        3、建立人员激励机制
    (三) 存货风险的防范_
        1、提升存货管理能力
        2、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3、制定存货库存量降低措施
    (四) 跨境风险的防范
        1、加强内外部环境研判
        2、加强于第三方机构合作
七、A公司经营风险防范的机制保障
    (一)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八、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五、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四、总体建模思路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村镇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以HS村镇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创新及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村镇银行性质界定
        2.1.2 村镇银行基本特征
    2.2 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理论基础
        2.2.1 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假说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村镇银行风险概述
        2.3.1 行业发展现状
        2.3.2 主要风险类型
        2.3.3 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章 HS村镇银行发展及风险防范现状
    3.1 发展现状
        3.1.1 基本情况
        3.1.2 经营情况
        3.1.3 经济金融环境
    3.2 风险防范现状
        3.2.1 信用风险防范
        3.2.2 竞争风险防范
        3.2.3 操作风险防范
        3.2.4 流动性风险防范
第四章 HS村镇银行风险事件及原因分析
    4.1 风险事件概述
    4.2 风险事件原因分析
        4.2.1 浙江温州瓯海农商银行的政策性套利
        4.2.2 股东之间权责失衡
        4.2.3 存贷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4.2.4 客户群体的先天劣势
        4.2.5 内部操作风险较大
        4.2.6 外部监管的滞后
    4.3 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4.3.1 对信用风险关键因素缺少控制
        4.3.2 核心业务发展不能有效抵御竞争风险
        4.3.3 流动性警戒线设置不合理
        4.3.4 内部合规机制失灵
第五章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社区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
        5.1.1 社区银行发展现状与风险认知
        5.1.2 社区银行现行风险管理框架
        5.1.3 社区银行风险管理的特点
    5.2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
        5.2.1 乡村银行的运营特点
        5.2.2 乡村银行的风险管管理的特点
    5.3 可供借鉴之处
第六章 村镇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6.1 优化地方风险防控环境
        6.1.1 加快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化
        6.1.2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6.2 构建内部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6.2.1 建立科学的股权激励机制
        6.2.2 优化责任追究机制
        6.2.3 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
        6.2.4 明确小微客户的市场定位
        6.2.5 完善内部合规机制
    6.3 完善外部监管机制
        6.3.1 坚持差异化管理
        6.3.2 完善监管机制建设
        6.3.3 加强信息化监管建设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概念
    2.2 预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2.3 信贷风险预警的基本要素
        2.3.1 风险评价
        2.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4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2.4.1 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2.4.2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模型风险权重的确定
    2.5 信贷风险预警指标预测模型
        2.5.1 GM模型建模机理
        2.5.2 企业预警线及预警区域的划分
第三章 XT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3.1 XT银行发展情况
        3.1.1 存款发展情况
        3.1.2 贷款发展情况
    3.2 XT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3.2.1 不良贷款情况
        3.2.2 信贷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3.2.3 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3.2.4 信贷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第四章 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4.1 XT银行的风险预警指标
        4.1.1 信贷风险预警步骤
        4.1.2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4.2 XT银行信贷风险评估
        4.2.1 各季度主要财务指标
        4.2.2 确定各层次指标风险权重
        4.2.3 行业及区域风险评价
        4.2.4 定性指标的风险评价
        4.2.5 定量指标的风险评价
        4.2.6 综合指标风险评价
    4.3 XT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预警
        4.3.1 预警指数及风险等级的确定
        4.3.2 预警指标的预测
        4.3.3 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 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5.1 完善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
        5.1.1 建设行业、区域信贷风险系统组织管理体系
        5.1.2 建设客户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组织管理体系
    5.2 完善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系统
        5.2.1 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
        5.2.2 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5.2.3 建设信贷风险监测网络系统
    5.3 培养XT银行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约束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D]. 张剑波.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R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卢玲玲.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基于风险分担的H农发行粮食贷款风险管控研究[D]. 马晓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规制道德风险为核心[D]. 祝雅柠.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A公司经营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D]. 王凯晨. 苏州大学, 2020(03)
  • [8]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9]村镇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以HS村镇银行为例[D]. 张雷.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10]XT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研究[D]. 王乙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及防范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