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与阅读的演变与发展

电子书与阅读的演变与发展

一、电子图书与阅览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萍[1](2021)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各高校的师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本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但是鉴于各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研究,其中从数字资源、数据库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储备现状,并选择了部分高校,对其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进行介绍;通过对600名在校师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建立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若干假设,并使用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构建研究模型,对模型予以证实,以one-way ANOVA,t验证,对用户的年级、性别,身份、平均每月使用次数及平均每次使用时间的使用者在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分别从数字资源建设、阅读空间、宣传推广、馆员素质、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王悦[2](2020)在《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普及,使信息载体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都促使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体验升级、公共图书馆将由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场所逐渐发展成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同时广州市为落实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城市热点话题,随着居民读者的需求升级,街镇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也在提升,街镇图书馆仅依靠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导致最终服务质量无法改善。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辅助,进而消除街镇图书馆的发展障碍。在国家政策和广州区域政策两个层面可以看到从1998年起陆续颁布了多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颁布的相关条例和政策中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越发根本全面,内容越发详细具体,社会力量的发展环境越发充分,使得广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以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基于上述三大研究背景,笔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必要性的广州市为例,以发展独具特色的12家市、区级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捕捉当前建设问题的共同点:足够的标识性、多元性和适应性,针对性地引入数据分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同维度的详细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篇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简练系统的论述,并对核心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先导性研究以及建筑适宜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内容,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特点以及街镇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街镇图书馆”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总结归纳了街镇图书馆的定义、空间特征、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设方式。同时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12个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方主体参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以及制约因素。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设计方法搭建以及建筑设计策略生成,通过与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对比,提取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设计的优越性特点,从而总结其文化定位及多层级的设计方法。第五章,通过设计方法指导,展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分层级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区位选址、场馆规模和建造类型的选择;其次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包括场地场所感构建、交通整合以及建筑立面标识性设计;此外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功能配置、面积配比、空间组织、空间弹性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最后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表达。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期望填补对街镇图书馆、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研究的不足,凸显引入多方共建模式作为街镇图书馆建设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今后街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与参考。

仝欣[3](2020)在《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权益,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为提升全民素质而提供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因区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原因,出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间的供需失衡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所以需要对其供需进行评估,发现现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为实现供需均衡和资源合理配置,从用户角度出发量化供给和需求,并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用户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各公共图书馆的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供需匹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从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发现问题及可借鉴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其次,利用相关文献和政策条例收集整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内容,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对供需评估指标进行修正、筛选,初步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初步构建的供需评估体系进行指标权重设计,确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最终确立信息资源、图书馆设施、图书馆环境、图书馆员工、图书馆服务这5个一级指标以及具体划分的12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再次,根据已确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进行问卷设计,从用户感知服务的满意度和对该指标的需求程度两个方面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进行问卷发放,通过问卷星回收276份有效问卷,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并基于供需匹配模型评估数值。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分馆之间和不同用户类型之间的供需匹配度,发现流动人口、青少年、男性、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这五类用户的评估数值较高;同时大多数用户认为信息资源和图书馆服务供给要素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并从提升供需匹配度、提升供给效率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胡常京[4](2020)在《基于“供需匹配”的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地扩张,图书馆建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校园环境、周边景观、管理者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图书馆在设计、建设时对读者的使用需求和对空间是否满意的认识不足,造成对读者的需求供给不足或过多的现象,使读者对图书馆建成环境产生负面的评价。同时,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图书馆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中的网络空间也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读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如何顺应和利用这种发展成为未来图书馆能否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核心建筑,是校园中学术性最强的公共建筑之一,其使用效率的高低对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学术交流和提升科研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使用病态指数循环分析法结合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中的阅览藏书空间、出纳检索空间、公共空间和网络空间分别筛选出环境性能、物理和环境行为、心理两方面的评价指标。通过对读者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图书馆各空间实地调研后进行空间评价,运用ASTM评价法,基于读者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对比评价,得出供给与需求评价之间的差距,并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总结出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存在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既给读者提供了在使用需求方面的参考,又为建筑师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今后图书馆设计和管理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洁[5](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程亮[6](2019)在《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域,满足市民、读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科技的创新、大环境的变迁为图书馆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科技进步,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的宽度、广度以及便利性也给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何转变重塑服务理念,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供给;如何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公共图书馆活力;如何建立公共图书馆公众参与的效能评价制度,建立起良好的人才队伍,已经是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时期公共文化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为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在介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基本概念基础上,指出了研究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宝贵经验,以福田区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着重对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科技运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指出好的方面的同时分析现状、指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读者服务内容上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服务理念滞后,服务效能低下,提出服务理念重塑,以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就图书馆现实情况和读者满意度调查,提出提升优化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提出科技和应用创新有待加强和深化,要更加注重和紧跟人的需求,运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成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提升读者服务内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上,福田区图书馆需要将总分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活力,促进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本文通过对福田区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国内欠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一面“镜子”,为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微末的智慧和力量。

叶晴[7](2019)在《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握变革并理清变革的动力因素才能展望未来趋势,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与转型提供指导。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发生了哪些变革?第二,推动数字时代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因素包括哪些?第三,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空间将会呈现哪些新趋势?历史地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多态变迁。基于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回顾了西方与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世纪后期,西方出现了最早的大学图书馆,采用“读经台式”藏书,至十七世纪转变为“墙壁式”藏书。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图书馆走向近代化。美国最早实行开架制的管理方式,使得书库与阅览室的界限逐渐消失。国内大学图书馆的近代化主要是因为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的引入,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而不是由封建藏书楼自然发展形成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建设了一批近代大学图书馆,但仍采用闭架管理模式。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大学图书馆才广泛应用开架制,并开始采用模数式的设计原则。二十世纪末至今,国内外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分析网上搜索与实地搜集的资料,发现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主要发生了四项空间变革。首先是空间功能的拓展,在藏书、阅览与学习的传统空间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出娱乐、文化等新型空间功能。其次是空间理念的升级。在传统阅览室,读者获取书本且被动接受知识,读者之间无互动。而在信息共享空间与学习共享空间,读者获取信息,主动获取知识。在创客空间,读者获取工具,主动利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共享空间与创客空间还体现了读者之间沟通互动、合作共享的新理念。再次是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为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数字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出现了个人学习空间、小组学习空间、大型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多媒体学习空间等多类型的学习空间。最后是空间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为高校图书馆空间的舒适性、艺术性与隐私性。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过程中有多种动力因素发挥作用。图书馆理念是空间变革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理念推动用户需求成为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第三空间”理念推动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拓展。新兴技术是空间变革的支撑动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理念的升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开放获取运动共同推动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的诞生,3D打印技术、VR技术与创客运动共同推动了创客空间理念的广泛应用。用户需求是空间变革的直接动力,包括学习需求与使用需求。其中学习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多样化,例如读者对协作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需求分别促进了小组学习空间与学术咖啡馆在高校图书馆的兴起。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空间时对舒适性、美观性及隐私性的需求,直接推动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未来的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将呈现多方面的变化。首先,藏阅空间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储存图书馆的出现有利于主馆藏书空间的进一步压缩,阅览空间将以人为主、以书为辅、更加人性化。其次,学习空间将继续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并针对教师、研究生、国际学生等群体建设特定学习空间。最后,未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中的新空间将更加注重创造与体验,例如创客空间、多媒体制作空间、数据处理空间等创造型空间以及VR空间、游戏空间等体验型空间。

温恩羲[8](2019)在《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量也不断上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图书馆应用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模式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读者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对建筑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这对高校图书馆新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新的服务职能与历史使命,以信息交流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的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法。本文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转变。明确其核心的设计内容并结合信息交流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完备的信息交流过程。由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之一,大学图书馆需要从建筑空间设计的通用方法提取的精华,还需兼顾图书馆自身的功能职责和时代定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应从图书管理模式、读者行为构成、信息交流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实践项目来对相关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从而验证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向晴[9](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王嘉璐[10](2019)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干部学院是共产党对党员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教学工作的学校,是我国新时期的干部培养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干部教育,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干部学院,作为教育建筑的一种,由于其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导致干部学院的设计规划和建筑布局不同于普通高校。目前我国在教育建筑设计方面关于普通高校校园建筑设计的理论正在逐渐完善,但是关于干部学院这类特殊的校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仍旧处在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研究和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与提倡干部教学导致干部学院规模的扩大为背景,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案例来探寻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方法,从干部学院的相关概念出发,对干部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的建筑设计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分别总结建筑中的功能布局、平面设计和整体风格的差异并对其设计规律做出系统的研究。并将这些特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实际工程设计中加以验证。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层层递进: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从干部学院的概念入手,总结课题的研究意义、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干部学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规模这四个方向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归纳出影响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因,并列举出这些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意义以及相关的背景概念,为下文做铺垫。第二部分为三、四两章,第三章选取有代表性的四个已建成的干部学院案例对干部学院的建筑设计进行整体性的分析研究,探寻建成时间相差十年的干部学院在建筑设计上有何改变,为干部学院的建筑设计确定方向并总结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特点。第四章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和列举干部学院内部各个类型建筑的特征、区别和设计要点。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调研实例来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提炼出干部学院建筑的特征和设计要点。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通过对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进行介绍,从总体布局、建筑空间设计和建筑风格设计三方面分析论证前文总结的设计要点,为以后的干部学院建筑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引发对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思考。第六章总结出干部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以及导致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特殊性的根本因素,并提出了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主要特征和设计要点,展望未来的干部学院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思路。

二、电子图书与阅览的演变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图书与阅览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数字阅读
        2.1.1 数字阅读的概念
        2.1.2 数字经典阅读的概念
        2.1.3 数字阅读的特征
    2.2 阅读的构成要素
        2.2.1 阅读主体
        2.2.2 阅读客体
        2.2.3 阅读环境
    2.3 基础理论
        2.3.1 用户体验理论
        2.3.2 图书馆学五定律
        2.3.3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现状
    3.1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分析
        3.1.1 数字资源来源
        3.1.2 数据库分析
    3.2 重点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分析
        3.2.1 数字资源发现平台
        3.2.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模型构建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4 测量工具
        4.4.1 内容质量
        4.4.2 系统质量
        4.4.3 服务质量
        4.4.4 个体认知
        4.4.5 用户满意
        4.4.6 持续使用意向
        4.4.7 用户收益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5.1 问卷设计
        4.5.2 数据收集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结构方程分析
        5.3.1 模型拟合
        5.3.2 假设检验
    5.4 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发展策略
    6.1 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6.1.1 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发展
        6.1.2 兼顾体系化和特色化
    6.2 构建多样化阅读空间
        6.2.1 功能化阅读空间
        6.2.2 智能化阅读空间
    6.3 注重数字经典阅读宣传推广
        6.3.1 扩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
        6.3.2 提高微博的利用效率
    6.4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6.4.1 及时转变馆员的角色
        6.4.2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6.5 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
        1.1.2 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
        1.1.3 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与内容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必要性
        1.6.1 角度创新
        1.6.2 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先导性研究
    2.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相关研究
        2.1.1 总分馆公共图书馆体系
        2.1.2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2.1.3 基本建设情况
    2.2 街镇图书馆相关研究
        2.2.1 街镇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2.2.2 街镇图书馆发展沿革
        2.2.3 街镇图书馆建筑特性
    2.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研究
        2.3.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建设方式
    2.4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建筑实践及经验总结
        2.4.1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实践
        2.4.2 实践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要点研究
    3.1 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时代发展影响要素
        3.1.2 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3.1.3 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
    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
        3.2.1 社会力量参与前期建设
        3.2.2 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
        3.2.3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制约因素
        3.3.1 多主体参与因素
        3.3.2 社会环境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构建
    4.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较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优越性
        4.1.1 传统街镇图书馆现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4.1.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优越性
    4.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文化定位
        4.2.1 基于商业逻辑的“图书馆+”模式
        4.2.2 基于文化诉求的小型文化综合体
        4.2.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型图书馆
    4.3 基于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方法
        4.3.1 适宜的规划选址及准确场馆规模预估
        4.3.2 标识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4.3.3 复合化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4.3.4 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特色主题空间营造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
    5.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规划选址及建造类型选择
        5.1.1 规划布局原则
        5.1.2 区域位置选择
        5.1.3 场馆规模确定
        5.1.4 建造类型选择
    5.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5.2.1 外部场地设计
        5.2.2 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5.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5.3.1 功能配置及配比
        5.3.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组织
        5.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设计
    5.4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文化内涵表达
        5.4.1 共建企业文化的表达
        5.4.2 区域地域性的表达
        5.4.3 专业主题性的表达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模式街镇图书馆读者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文化服务
        2.1.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3 图书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4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2.1.5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相似理论
        2.2.3 供需匹配模型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3.1.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研究
        3.1.2 供给主体研究
        3.1.3 供给模式研究
        3.1.4 供给评估研究
        3.1.5 供给现状研究
        3.1.6 供给优化路经研究
    3.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服务相关研究
        3.2.1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研究
        3.2.2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机制研究
        3.2.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研究
    3.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3.4 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
    4.1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要素分析
        4.1.1 供需评估维度划分
        4.1.2 供需评估指标获取
    4.2 基于专家访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修正
        4.2.1 访谈设计与实施
        4.2.2 访谈结果分析
        4.2.3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汇总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修正
        4.3.1 信效度分析
        4.3.2 重要度分析
        4.3.3 供需评估指标筛选结果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赋权
        4.4.1 层次分析法(AHP)原理介绍
        4.4.2 指标权重具体设计
        4.4.3 指标权重汇总
第五章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实证研究
    5.1 供需评估模型可行性分析
    5.2 问卷设计与预调研
    5.3 样本选取与数据分析
        5.3.1 信效度检验
        5.3.2 描述性分析
    5.4 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供需评估定量分析
        5.4.1 以图书馆不同区块划分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2 以户籍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3 以年龄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4 以性别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4.5 以受教育程度划分不同进行供需评估比较分析
    5.5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
    6.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供给
    6.2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6.3 提升公共图书馆治理水平推进总分馆制资源均衡供给
    6.4 提升图书馆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6.5 基于用户需求确定服务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2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筛选调查问卷
附录3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4 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实证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供需匹配”的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大规模扩张导致图书馆出现同质化
        1.1.2 国务院颁布文件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后评估制度
        1.1.3 图书馆消亡论再次被搬出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创新点
    1.3 研究现状
        1.3.1 ASTM评价与供需匹配研究综述
        1.3.2 高校图书馆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指标构建相关理论
    2.2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3 问卷设计及评价尺度
    2.4 数据来源
    2.5 各空间指标筛选过程
        2.5.1 阅览藏书空间
        2.5.2 出纳检索空间
        2.5.3 公共空间
        2.5.4 网络空间
    2.6 最终评价指标集
第三章 案例选取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概述
    3.1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
        3.1.1 项目概况
        3.1.2 区位分析
        3.1.3 平面分析
    3.2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
        3.2.1 项目概况
        3.2.2 区位分析
        3.2.3 平面分析
    3.3 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
        3.3.1 项目概况
        3.3.2 区位分析
        3.3.3 平面分析
    3.4 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图书馆
        3.4.1 项目概况
        3.4.2 区位分析
        3.4.3 平面分析
第四章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研究
    4.1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结果
    4.2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阅览藏书空间ASTM评价研究
        4.2.1 高校图书馆阅览藏书空间的含义
        4.2.2 高校图书馆阅览藏书空间ASTM评价分析
        4.2.3 问题小结
        4.2.4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阅览藏书空间优化建议
    4.3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出纳检索空间ASTM评价研究
        4.3.1 高校图书馆出纳检索空间的含义
        4.3.2 高校图书馆出纳检索空间ASTM评价分析
        4.3.3 问题小结
        4.3.4 空间优化建议
    4.4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ASTM评价研究
        4.4.1 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的定义
        4.4.2 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ASTM评价分析
        4.4.3 问题小结
        4.4.4 空间优化建议
    4.5 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网络空间ASTM评价研究
        4.5.1 高校图书馆网络空间的含义
        4.5.2 高校图书馆网络空间ASTM评价分析
        4.5.3 问题小结
        4.5.4 空间优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空间指标评价数据
附录二: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附录三:××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供需匹配”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数据驱动
        2.1.2 知识发现
        2.1.3 Web级资源发现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4.1.1 用户数据要素
        4.1.2 内容资源要素
        4.1.3 专家数据要素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6.2.2 数据标注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6.2.4 结果与讨论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6.4.1 实验准备
        6.4.2 实验描述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二、国内对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键概念
        一、公共图书馆及创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总分馆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与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第三章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福田区图书馆概况
    第二节 福田区图书馆功能定位及职责
        一、角色定位:多元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二、职能定位:知识信息服务支撑者
        三、资源定位:信息资源集聚和服务阵地
第四章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亮点
        一、以读者为中心建立多元服务体系
        二、打造立体化阅读空间创新体验式阅读
        三、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合作
        四、运用实现互联网+实现数字化阅读
    第二节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不足
        一、服务理念、标准与文化强区目标尚有差距
        二、管理模式和科技运用还需深化
        三、图书馆专业人才成长与发展机制还需健全
第五章 优化建议
    第一节 践行服务理念,增强读者满意度
        一、探索个性化、泛在化服务
        二、向需求靠拢,让读者“点菜”下单
        三、倡导科学管理,激发内外动能
    第二节 多层次着手提升服务效能
        一、强化硬件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二、寻求政府支持,推进“理事会”改革走向深入
        三、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创造读者需求
        四、拓展宣传营销,增强活动影响力
    第三节 加强队伍人才建设
        一、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
        二、创新人才机制,深化激励改革
        三、筑巢引凤,加强人才引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田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2 福田区社区图书馆阅读推广问卷调查表
附录3 福田区图书馆“选书帮”服务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4 对福田区图书馆领导、工作人员的访谈纲要
附录5 正文中引用的人物访谈记录表
致谢

(7)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现状述评
        1.4.1 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研究进展
        1.4.2 高校图书馆空间未来趋势的研究进展
        1.4.3 现有研究结论与不足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2.1 西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1.1 高校图书馆的兴起
        2.1.2 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2.1.3 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2.2.1 西方图书馆理念的引入
        2.2.2 近代图书馆的形成
        2.2.3 现代图书馆的建设
3 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变革
    3.1 空间功能拓展
        3.1.1 藏阅功能
        3.1.2 娱乐功能
        3.1.3 文化功能
    3.2 空间理念升级
        3.2.1 共享空间
        3.2.2 创客空间
    3.3 学习空间多样化
        3.3.1 个人学习空间
        3.3.2 小组学习空间
        3.3.3 大型学习空间
        3.3.4 多用途学习空间
        3.3.5 非正式学习空间
        3.3.6 多媒体学习空间
    3.4 空间设计人性化
        3.4.1 舒适性
        3.4.2 艺术性
        3.4.3 隐私性
4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动力探析
    4.1 图书馆理念
        4.1.1 以人为本
        4.1.2 第三空间
    4.2 新兴技术
        4.2.1 信息共享空间
        4.2.2 创客空间
    4.3 用户需求
        4.3.1 学习需求
        4.3.2 使用需求
5 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未来趋势
    5.1 以人为本的藏阅空间
        5.1.1 藏书空间
        5.1.2 阅览空间
    5.2 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5.2.1 共享空间的发展
        5.2.2 学习需求的细化
    5.3 注重创造与体验的新空间
        5.3.1 创造型空间
        5.3.2 体验型空间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2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条件
        1.1.3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交流方式
        1.1.4 当代图书馆的设计思潮与发展趋势
        1.1.5 高校图书馆的新定位与新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高校图书馆及其读者空间的发展与沿革
    2.1 图书馆历史发展概述
        2.1.1 借、阅、藏空间分离的传统图书馆
        2.1.2 藏、阅空间合一的规模化图书馆
        2.1.3 信息集成、多元复合化图书馆
        2.1.4 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定位与发展
        2.2.1 信息与媒体中心
        2.2.2 展示与交往中心
        2.2.3 功能复合化发展
        2.2.4 空间共享化发展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发展特点
        2.3.1 读者行为的确定性与偶然性
        2.3.2 服务功能的多元性与复合性
        2.3.3 空间界面的灵活性与模糊性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背景
        3.1.1 对读者空间的基本研究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3.1.3 调研方法的基本探索
    3.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实地调研
        3.2.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3.2.2 四川美术学院逸夫图书馆
        3.2.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1 多元复合功能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2 读者行为模式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3 信息交流环境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与读者空间特征研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信息交流理论
        4.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4.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4.2.1 读者与书本资料
        4.2.2 读者与数字媒介
        4.2.3 读者与读者之间
    4.3 读者空间行为构成模式研究
        4.3.1 高校教学模式与读者行为
        4.3.2 空间功能定位与读者行为
        4.3.3 读者基本行为与拓展行为
    4.4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特征和形式转变
        4.4.1 信息储存空间
        4.4.2 信息服务空间
        4.4.3 信息阅览空间
        4.4.4 信息交往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基于综合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原则
        5.1.2 基于完备服务职能的人性化原则
        5.1.3 基于空间复合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5.1.4 基于空间共享交流的开放性原则
        5.1.5 基于校园人文精神的情景性原则
    5.2 构建便捷的检索、借书等信息服务空间
        5.2.1 整合门厅空间的咨询出纳功能
        5.2.2 开发廊道空间的检索查阅功能
    5.3 创造多样的藏书、读书等信息阅览空间
        5.3.1 创造界面连续的信息藏阅空间
        5.3.2 架构休闲阅览的活动平台空间
        5.3.3 丰富家具设施的空间领域层级
        5.3.4 塑造视野连通的中庭式阅读区
    5.4 营造互动的研讨、展示等信息交往空间
        5.4.1 结合门厅设置开放式信息展示空间
        5.4.2 围绕交通打造过渡式休闲交往空间
        5.4.3 根据领域提供独立式小组研讨空间
    5.5 提高读者空间的环境识别度和体验感
        5.5.1 丰富空间肌理的色彩质感
        5.5.2 完善厅堂廊道的信息标识
        5.5.3 细化围合界面的比例尺度
        5.5.4 创造校园文化的空间意境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设计条件
    6.3 设计策略
        6.3.1 开创整体化信息服务路径
        6.3.2 构建多元化信息阅览功能
        6.3.3 塑造人性化信息交往环境
    6.4 综合评述
7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B.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C. 调查问卷回收示例
    D. 行为注记统计示例
    E.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部培训体系的完善
        1.1.2 干部教育方式的改变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干部学院成立背景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干部学院发展及设计影响因素
    2.1 国内外干部学院的发展状况
        2.1.1 国内发展状况
        2.1.2 国外发展状况
        2.1.3 国内理论研究背景
    2.2 导致干部学院与普通高校建筑设计差异的因素分析
        2.2.1 内部因素
        2.2.2 外部因素
        2.2.3 政治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干部学院建筑设计案例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案例分析
        3.2.1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3.2.2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3.2.3 百色干部学院
        3.2.4 大别山干部学院
    3.3 干部学院建筑设计案例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的特征和设计要点
    4.1 建筑布局
        4.1.1 校园规模
        4.1.2 建筑类型
        4.1.3 空间组织模式
        4.1.4 设计要点总结
    4.2 建筑空间
        4.2.1 教学空间特征
        4.2.2 生活空间特征
        4.2.3 服务空间特征
        4.2.4 设计要点总结
    4.3 建筑风格
        4.3.1 整体风格特征
        4.3.2 校园环境氛围营造
        4.3.3 设计要点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研究
    5.1 总体布局
        5.1.1 区位分析
        5.1.2 规划构思
    5.2 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
        5.2.1 教学空间设计
        5.2.2 生活空间设计
        5.2.3 服务空间设计
    5.3 建筑风格设计的设计方法
        5.3.1 构图手法
        5.3.2 地域性表达
        5.3.3 校园环境氛围营造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干部学院建筑设计要点
    6.2 干部学院建筑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Ⅱ-表索引
附录Ⅲ-图索引

四、电子图书与阅览的演变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D]. 周金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公共图书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 仝欣.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供需匹配”的呈贡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空间ASTM评价研究[D]. 胡常京. 云南大学, 2020(08)
  • [5]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6]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D]. 程亮. 深圳大学, 2019(10)
  • [7]数字时代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D]. 叶晴. 浙江大学, 2019(05)
  • [8]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D]. 温恩羲. 重庆大学, 2019(01)
  • [9]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10]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建筑设计研究[D]. 王嘉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电子书与阅读的演变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