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对体内内毒素致热的拮抗作用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对体内内毒素致热的拮抗作用

一、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合用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海洋[1](2019)在《疏水性离子液体合成及其萃取甘氨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氨酸又名氨基乙酸,是结构最简单的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氯乙酸氨化是生产甘氨酸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反应后甘氨酸与副产物氯化铵的分离需要消耗大量甲醇,废液排放量大,且分离效率差。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的绿色介质,具有低挥发、热稳定好、结构和性质可调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质萃取分离和气体吸收等领域。本研究合成了功能化离子液体,对离子液体进行了结构和纯度表征,并以离子液体为萃取剂代替传统有机溶剂萃取分离甘氨酸,开发了甘氨酸分离新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咪唑类、季胺类离子液体,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所合成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甘氨酸的效果,发现含有羟基的胆碱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N1112(OH)][NTf2])萃取效率高于其它离子液体,而二环己基-18-冠醚-6(DCH18C6)的加入可进一步提高萃取效率,[N1112(OH)][NTf2]-DCH18C6复配体系中,甘氨酸萃取率可达85.4%。研究了 pH值、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甘氨酸初始浓度和DCH18C6浓度等工艺参数对甘氨酸分配系数和萃取效率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优参数,在最优条件下,分配系数和萃取率分别为10.9和94.4%。考察了[N112(OH)][NTf2]的循环利用性,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循环利用5次,甘氨酸萃取率仍保持90%。(2)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甘氨酸溶液pH、甘氨酸初始浓度和DCH18C6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得出3个因素影响甘氨酸萃取效率按如下顺序递减:甘氨酸溶液pH>甘氨酸初始浓度>DCH18C6浓度,预测最佳工艺条件及结果为:甘氨酸溶液pH=2、甘氨酸初始浓度为0.04 mol/L、DCH18C6浓度为0.186 mol/L、理论萃取效率97.88%。在所预测最优条件下,通过4组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发现平均萃取效率98.04%,相对标准误差RSD=0.56%,说明响应面所得模型可准确预测实验结果。(3)通过FTIR和量化计算探究了[N1112(OH)][NTf2]、DCH18C6萃取甘氨酸的机理,结果表明[N1112(OH)][NTf2]、DCH18C6和甘氨酸之间形成的强氢键作用为萃取分离的关键。(4)鉴于氢键在甘氨酸萃取过程中的重要性,研究中还制备了易形成氢键作用的质子型离子液体1-丁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Bmi][NTf2]),采用FT-IR和NMR表征确定其结构;并对其萃取甘氨酸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发现该体系分配系数是非质子离子液体[Bmim][NTf2]的10倍,萃取效率是其4倍。

崔瑞勤[2](2016)在《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筛选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胆排毒方由茵陈、栀子、大黄、黄芪、丹参、金银花、连翘、炙甘草8味药组方而成。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创伤、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和功能性病变引起的内毒素血症。目前对利胆排毒方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通过药效学研究筛选抗内毒素药效部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质量控制。目的:筛选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分步萃取法制备利胆排毒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溶性部位;醋酸铅+LPS腹腔注射造成致命性内毒素血症模型,筛选利胆排毒方对模型保护率较高的部位;用LPS静脉注射造成家兔发热模型筛选利胆排毒方解热药效部位;采用鲎试剂凝集试验法筛选利胆排毒方体外抗内毒素药效部位;采用偶氮化显色基质法筛选利胆排毒方半体内抗内毒素药效部位;采用试剂盒法、断尾法与毛细管法测定利胆排毒方及其相关提取物的抗凝血作用;采用碳廓清试验研究利胆排毒方及水溶性部位对正常小鼠免疫力的影响;以大剂量、大浓度给小鼠灌胃利胆排毒方水溶性部位,考察其急性毒性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三个指标成分(绿原酸、栀子苷、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采取正交实验设计,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利胆排毒方的醇沉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利胆排毒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结果:利胆排毒方及其水溶性部位对致命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的生存保护率均为70%,乙酸乙酯部位与正丁醇部位分别为30%和40%,模型组小鼠死亡率80%;利胆排毒方、水溶性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在最大体温升高值(ΔT)及6h体温反应指数(TRI6)上看对LPS致家兔发热模型均有一定的减缓发热作用;各极性部位均呈现一定的体外内毒素破坏作用,而水溶性部位在0.01g/mL仍然对内毒素有破坏作用;利胆排毒方及其水溶性部位含药血浆高、中、低剂量组对内毒素灭活量均显着高于无药血浆组;利胆排毒方及其水溶性部位均能显着性增加体外APTT、PT时间值,延长小鼠体内出血时间、体内凝血时间;利胆排毒方及其水溶性部位在吞噬指数和体重增长值上均与空白组没有显着性差异;急毒实验显示小鼠灌胃水溶性部位14天内均无死亡现象,在体重增长上空白组与给药组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三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绿原酸=0.8447X-1.9065,r2=0.9995,线性范围7.36873.687g/mL;Y栀子苷=0.1247X-0.0868,r2=0.9995,线性范围7.33273.327g/mL;Y丹酚酸B=0.3138X-6.0867,r2=0.9990,线性范围20.904104.527g/mL;优选利胆排毒方醇沉工艺为药液相对密度1.09,加入95%乙醇至表观醇沉浓度为50%,醇沉36小时,静置温度250C;建立了利胆排毒方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9个共有峰,10批样品的相似度在0.984-0.997之间。结论:利胆排毒方及其水溶性部位不仅对致命性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生存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体内抗内毒素致兔发热反应、体外半体内抗内毒素方面均有良好效果,此外还具有抗凝血作用,且对正常小鼠免疫力无不良影响,说明水溶性部位是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定量检测三个指标成分,优选的醇沉工艺比较合理,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利胆排毒方物质基础研究和其新制剂开发时的质量控制。

韩旭[3](2015)在《犬感染细小病毒高热原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犬细小病毒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治疗可降低患犬的死亡率,但高热(41℃以上)病犬死亡率极高,甚至100%。本实验探索犬感染细小病毒后出现高热原因,为临床治疗高热型细小病毒病提供一定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集临床感染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后高热不退的病犬粪便,灭菌PBS液按1:5稀释,离心后4℃备用。选取10只未免疫健康本地犬,体重23 kg,日龄4060 d,驱虫,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1 w。口服攻毒(2 ml/kg),连续攻毒3 d,每天观察临床症状,检测体温2次,待出现典型症状后,CPV检测试纸检测,确定攻毒成功。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确诊前、后病犬血常规指标参数,1次/d,连续1 w。ELISA法测定确诊前、后病犬血清中内毒素和干扰素-ɑ的含量。实验结束后,采集濒死或死亡动物的心、肝、脾、肺、肾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纯化、氧化酶实验和生化试验鉴定细菌菌种;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各器官,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器官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动物攻毒后临床表现:口服方式攻毒3 d后,实验动物均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呕吐、腹泻、番茄色血便、眼窝下陷、结膜苍白等典型临床症状。CPV试纸检测均呈强阳性,说明通过口服感染细小病毒复制病例的方法可行。2.体温变化:确诊后,10只病犬中有3只出现高热不退(41℃以上),有5只发热但未达到41℃(39.041℃),高热发生率为30%。在确定感染后的第23 d,出现高热的病犬确诊后体温数据与确诊前相比较出现显着升高(P<0.05),第47 d体温出现极显着升高(P<0.01)。发热但未达到41℃的病犬确诊后体温数据与确诊前相比较在第47 d出现极显着升高(P<0.01)。两者数据相比较,在第23 d体温显着升高(P<0.05),67 d体温极显着升高(P<0.01)。3.血常规变化:体温区间在3941℃、41℃以上病犬血常规指标分别与其确诊前数据相比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在成功感染后37 d均出现先升高再降低(P<0.05P<0.01),红细胞总数呈持续极显着降低(P<0.01),淋巴细胞比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P<0.01);而两者相比,以上所述指标变化差异不显着。4.内毒素的变化:体温在3941℃区间的病犬确诊前血清中内毒素含量为0.17±0.02 Eu/L,确诊后血清中内毒素含量为0.29±0.02 Eu/L,比确诊前显着升高(P<0.05);体温在41℃以上的病犬确诊前血清中内毒素含量为0.16±0.06Eu/L,确诊后血清中内毒素含量为0.39±0.07 Eu/L,比确诊前极显着升高(P<0.01)。41℃以上与体温区间在3941℃的病犬相比体内内毒素含量变化差异显着(P<0.05)。5.干扰素-ɑ的变化:体温区间在3941℃和41℃以上的病犬确诊前血清中干扰素-ɑ含量(ng/ml)分别为99.38±6.26、117.01±51.77;确诊后第7 d,体温区间在3941℃的病犬血清中干扰素-ɑ含量为325.78±118.05,与确诊前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41℃以上的病犬血清中干扰素-ɑ含量为358.75±101.82,与确诊前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与体温区间在3941℃病犬相关数据相比表达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明显。6.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体温超过41℃以上病犬的肝脏培养皿中出现菌落;该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中呈粉红色,氧化酶实验证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生化试验鉴定该菌为埃希氏大肠杆菌。7.各器官病理学观察:显微镜下肝脏病理切片显示,41℃以上病犬肝脏出现大面积空泡样脂变,而其他器官无明显病理学变化。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犬感染细小病毒后,随着病情发展继发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导致内毒素血症而出现高热症状,且体温变化与机体中内毒素含量呈正相关。干扰素-ɑ含量与高热不退无相关性。

杜明[4](2014)在《黄曲霉毒素B1与伏马菌素B1对HepG2的联合毒性》文中提出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是谷物中常见的两种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由黄曲霉菌与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被认为是当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真菌毒素,能够通过DNA损伤而引起突变,并能导致诱发性肝癌;伏马菌素B1(FB1)为伏马菌素的主要组分,具有肝毒性和肾脏损害作用,同时与人类食道癌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关系。鉴于两种毒素经常共存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中,且靶细胞都是肝细胞,本实验采用人肝癌细胞HepG2为对象,研究了AFB1与FB1的联合毒性,探讨了两种毒素单独与混合作用于HepG2时的凋亡途径。为深入研究多种真菌毒素共存时对总体毒性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机制提供基础,并为危险性的评价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处在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AFB1(0.1、10、50、100μmol/L)和FB1(0.1、7、14、70μmol/L)进行单独或者混合处理,通过测量细胞活性、ATP含量、DNA受损程度、线粒体膜通透性以及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分析这两种毒素对HepG2细胞联合作用的类型。结果显示,在SRB实验中,混合毒素对于HepG2细胞抑制率的理论加和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值大都接近于1,其他四个指标的理论加和值与实际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两种毒素对细胞的混合毒效应均高于单独作用组。故得到结论,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联合毒性作用为加和作用。选取AFB1、FB1及AFB1+FB1三个毒素组中对HepG2抑制率分别达到10%、30%、50%时对应的浓度,与细胞作用48h后,观察HepG2细胞核形态、凋亡率、周期分布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结果显示,与AFB1及FB1各浓度组毒素反应48h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 HepG2细胞核出现碎块状致密浓染或半月形凝聚等凋亡现象;在细胞凋亡率的测定中,AFB1、FB1混合及单独组均能引起HepG2不同程度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各组的凋亡率与毒素呈现出浓度依赖关系;细胞周期测定结果表明,FB1主要影响G0/G1期,AFB1及AFB1+FB1主要影响S期;JC-1测量线粒体膜电位的结果显示,在两毒素单独及混合作用于HepG2细胞48h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同一组中,膜电位下降的程度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三个毒素组导致的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程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毒素的联合作用为加和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了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bcl-x及p53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了三组毒素导致HepG2凋亡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AFB1、FB1及AFB1+FB1均是在p53蛋白的调控下,一方面利用死亡受体激活凋亡启动子caspase-8和执行子caspases进入凋亡程序;另一方面,毒素刺激会导致HepG2细胞内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细胞色素C并活化启动子caspase-9及执行子,最终通过蛋白酶水解而使细胞崩溃。

高延玲,刘宏伟,班付国,周红霞,马俊,赵海燕[5](2009)在《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多黏菌素》文中指出综述了多黏菌素的理化性质、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临床应用、残留等方面的特点和研究概况,以期为该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蒋巍[6](2009)在《血必净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文中指出内毒素(endotoxin)是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上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成分。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参与了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脓毒症、烧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急慢性肝病、重症胰腺炎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目前认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是内毒素作用的主要靶细胞,也是产生内毒素耐受的主要效应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在内毒素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而IL-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则是信号传导途径中重要的负调节因子。血必净注射液是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提取而成。目前国内研究报道,该药能直接拮抗内毒素,减少内源性炎性介质的失控性释放,改善微循环,保护和修复应激状态下受损的脏器,有效降低脓毒症(sepsis)及其他原因所致的MODS的死亡率。本研究课题旨在通过体外试验客观评价血必净的“毒、炎”并治的效果。第一部分血必净直接中和或拮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目的:了解血必净体外有无直接中和或拮抗内毒素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血必净和标准内毒素混合后进行水浴,再利用鲎试验(显色基质法)检测混合液中的内毒素含量。结果:随着血必净浓度的增加,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内毒素含量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水浴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内毒素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体外无直接中和或拮抗内毒素的作用。第二部分血必净对内毒素刺激的THP-1细胞的影响目的:了解血必净能否阻断内毒素刺激的THP-1细胞TNF-α的分泌;进一步探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否与阻断内毒素信号转导或诱导内毒素耐受有关。方法:预先用不同浓度的血必净(以10、25、50mg/ml为浓度梯度)处理THP-1细胞,对照组不添加血必净,作用不同时间后(分别为4、12、24小时),再用10ng/ml的内毒素刺激THP-1细胞4小时。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TNF-α水平;抽提各组细胞总RNA,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并比较各组细胞TLR4和IRAK-M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在不同浓度血必净及不同时间作用下,各实验组细胞TNF-α分泌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2)只有在作用24小时时,TLR4表达才随着血必净浓度的增加而略有上调,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在50mg/ml浓度组,24小时的TLR4表达是4小时的1.54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作用4小时及12小时时,各浓度血必净组与对照组IRAK-M表达均无明显差异;但延长至24小时后,高浓度(50mg/ml)血必净组IRAK-M表达上调,是对照组的1.349倍(p<0.05),而低、中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并且,在高浓度血必净组,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IRAK-M表达也有上调,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必净不能阻断内毒素刺激的THP-1细胞TNF-α的分泌。(2)高浓度血必净长时间作用可能同时上调THP-1细胞TLR4和IRAK-M mRNA的表达,但确切含义仍不清楚。

付艳茹[7](2009)在《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了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6069)完整肽聚糖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完整肽聚糖进行了质量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发酵工程研究方法,对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的适宜培养温度、适宜培养基、培养终点、离心条件、冷冻干燥保护剂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改良的TPY培养基,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经培养后发酵液活菌数可达5×109cfu/mL,冻干菌粉活菌数可达2.8×1011~3.0×1011cfu/g,其增菌效果高于高密度发酵法。根据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构可知磷壁酸与细胞壁通透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抽提磷壁酸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外界物质更好的作用于细胞和细胞内容物质更容易排出,然后脱掉胞膜上的脂肪类物质,最后用复合酶酶解细胞内的蛋白质类物质。通过试验确定完整肽聚糖提取工艺路线为:10%TCA在70℃搅拌1hr;用乙酸钠、氯仿、甲醇混合液脱脂24hrs;用浓度为2000U的胰酶和碱性蛋白酶共同处理12hrs,最后通过离心清洗去除杂质。针对改良法和Sekine法所提取的完整肽聚糖做了全面的结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良法所提取的完整肽聚糖其超微结构完整,氨基己糖含量为20.04 mg/g;蛋白质含量为339.6 mg/g;中性糖含量为500.01 mg/g;总脂含量为36.84 mg/g;磷含量为0.3 mg/g。实验证明,与传统Sekine法相比,改良法所获得完整肽聚糖不仅品质没有劣化,还缩短了提取时间并节约了成本。本试验通过测定脾脏指数、观察ConA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检测血清中IFN-γ、IL-12、TNF-α的含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及肿瘤细胞中癌基因Bcl-2和抑癌基因Bax蛋白的表达程度,从而发现,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试验小鼠的细胞免疫可产生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对体外移植性小鼠肝癌H22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其抗肿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高延玲,刘宏伟,周红霞,马俊,刘金娥,赵海燕[8](2008)在《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多黏菌素》文中研究指明多黏菌素是多肽类抗生素,对于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多黏菌素的理化性质、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临床应用、残留等方面的特点和研究概况,以期为该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

赵俊霞[9](2008)在《刺五加多糖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最近几十年,来源于高等植物、藻类、地衣及大型真菌的植物多糖,因其广谱治病性、低毒且副作用小的特点已经引起生物医学界极大的关注。植物多糖已经成为理想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新药的候选。从众多的植物多糖中筛选出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好的多糖是目前医药学界重要的任务之一。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Harms),又名五加参、刺拐棒,属于五加科,是一种珍贵药用植物,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很久以前就用于治疗许多种疾病,如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也用于减缓压力和疲劳。刺五加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甙类、苷类、三萜类、黄酮、多糖、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这些成分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刺五加多糖(Acathopanas senticosus Polysacharides, ASPS)是从刺五加的根及茎皮中提取出的生物活性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降血糖和降血脂、抗衰老等作用。实验证明ASPS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可以显着抑制S180的生长、延长荷瘤鼠的存活时间,但是对其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首先用ASPS与经过实验证明具有抗肿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植物多糖,即来自高等植物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来自大型真菌的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GLP)和滑菇多糖(Pholiota nameko polysacharides,PNP),通过MTT法等,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转化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株即K562、H446、SMMC-7721、BGC、HeLa细胞株,选出ASPS抑制作用最强的细胞株。然后采用MTT、流式细胞技术、Hoechst33258染色、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RT-PCR等方法进一步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ASPS对肿瘤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细胞周期阻滞及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对腹腔巨噬细胞的体外激活作用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为ASPS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 1.四种植物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四种植物多糖由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提供。BALB/c小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1.1细胞培养K562、H446、SMMC-7721、BGC、HeLa细胞采用含有10%新生牛血清、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100μg/mL的RPMI-1640培养基。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1.2 MTT检测抑制率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1×105/mL细胞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μL,24 h后加入100μL用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稀释的四种多糖,终浓度为25、50、100、200、400μg/mL。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每种药物浓度均做8个复孔,在分别培养24、48、72 h后,每孔加MTT 20μL,继续培养4 h,离心(2000转/分),10 min,弃去上清,每孔加二甲基亚枫150 mL,震荡10 min,用酶标仪测490 nm的A值。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A-实验组A)/对照组A]×100%,并根据以上结果用82798- IC50软件计算出四种多糖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1.3生长曲线的绘制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8×104/mL细胞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 mL,24 h后加入l mL用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稀释的多糖,终浓度为50,100,200,400μg/mL;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每种多糖浓度均做4个平行孔。在培养至24、48、72、96、120 h后,用血细胞计数器计算每毫升溶液中细胞的数目,绘制生长曲线。1.4脾淋巴细胞制备处死小鼠,无菌切取小鼠脾脏,研磨器轻轻研磨,200目不锈钢网过滤,制成脾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Hanks液洗涤2次,RPMI-1640培养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6×106/mL。1.5多糖对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100μL脾细胞悬液,再加入100μL不同浓度的多糖样品。每一样品均设有加ConA(终浓度为5 g/mL)的实验组与不加ConA对照组,同时设不加样品的阴性对照组。每组设8孔重复,置37℃,5%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 h。培养结束前4 h,每孔加入20μL MTT(2 mg/mL),继续培养4 h,每孔加入DMSO 150μL裂解细胞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于490 nm波长下测定A值,计算刺激指数,SI =实验组A/对照组A。1.6 ASPS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采用MTT法。2. ASPS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2.1 ASPS对H44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2.2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1×105个/mL细胞浓度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瓶加入1 mL。24 h后加入1 mL用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稀释的ASPS,终浓度为240、480、960μg/mL。对照组加1 mL无血清培养基。每组均做3个复孔,置培养箱中继续培养,48 h后,用PBS(pH 7.2)漂洗2次,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 min,蒸馏水洗3次。Hoechst 33258(5 mg/L)染色。30 min后蒸馏水漂洗除去染液,荧光显微镜观察照相。2.3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EDTA消化收集细胞,冷PBS洗3次,70%乙醇固定细胞24 h,上机测定前离心去乙醇,用PBS洗两次,加100μg/mL RNase 37℃消化30 min。50μg/mL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染色30 min,经尼龙网过滤后,用FACSTAR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实验结果经计算机软件ModFit LT2.0处理,计算凋亡率。2.4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ASPS对p53、bcl-2、bax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提取细胞全蛋白,用考马斯亮兰G250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每梳孔加150μg样品蛋白。采用SDS-PAGE不连续变性蛋白质电泳,电泳至溴酚蓝到达分离胶的底部,参照标准分子量蛋白质,截取相应位置的凝胶转膜,封闭后结合一抗,4℃过夜,漂洗后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结合,化学发光显色,将X光胶片扫描后,采用UVP-Lab work 4.60分析软件分析条带光密度。并分析结果。以目标基因与β-肌动蛋白基因产物的吸光度比值计算表达水平。2.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SPS对p53、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细胞处理同2.2,终止培养后,弃掉培养液,PBS洗3次,细胞载片4 %的多聚甲醛30 min。0.3%Triton X-100孵育1次20 min,PBS清洗标本3次各5 min,用3% H2O2去离子水室温孵育5 min,蒸馏水冲洗,按免疫荧光试剂盒说明进行免疫染色,溶性封片剂(PBS:甘油=1:1)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3. p-38、ERK通路在ASPS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3.1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方法同2.3。3.2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ASPS对ERK、p-ERK、p38、p-P38蛋白的影响方法同2.4。3.3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SPS对p-ERK、p-P38蛋白的影响方法同2.5。4. ASPS的免疫调节作用4.1巨噬细胞的收集和培养实验前3天,给小鼠腹腔注射1mL可溶性淀粉,处死小鼠,腹腔内注射PBS液5 mL,轻揉腹部,在腹膜中央剪一小口,用吸管抽出灌洗液。1 000 r/min离心10 min ,用Hanks液离心洗涤细胞两次,RPMI-1640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06/mL,种在96孔板中,37℃、5 %CO2培养2~4 h,弃上清,用37℃预温的PBS洗涤2次,洗去未贴壁的细胞,贴壁的为腹腔巨噬细胞。4.2细胞活力检测采用中性红法检测细胞活力。ASPS处理48 h的腹腔巨噬细胞,PBS洗涤,加入新鲜配制的中性红50 ng/mL工作液,在37℃、浓度5 % CO2条件下,培养3 h。弃去上清液,用PBS洗涤一遍,加入萃取液(乙醇∶水∶醋酸=50∶49∶1),酶标仪检测540 nm的吸光值。活力计算公式如下:细胞活力= [加药孔(A)/对照孔(A)]×100 %。4.3 NO的测定腹腔巨噬细胞ASPS处理48 h,取上清液,然后按试剂盒说明操作。酶标仪检测550 nm处光吸收值。用下列公式计算NO的浓度:NO含量=([测定管A -空白管A)(/标准管A-空白管A)]×标准品浓度(100μmol/L)。4.4 RT-PCR检测TNF-a、IL-1、IL-2表达水平:ASPS处理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采用随机引物法以M-MLV合成cNDA,以特异的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扩增条带光密度值,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计算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四种植物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1)四种多糖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四种多糖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随多糖浓度的升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ASPS在每个浓度下抑制作用都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多糖。ASPS在作用24 h后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多糖,在作用48 h、72 h后ASPS的抑制率与APS没有差异,但都高于GLP和PNP。通过MTT实验结果测得在作用48 h时A值,计算出ASPS、APS、GLP、PNP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依次是:118.84、162.42、270.26、302.79μg /mL,ASPS对K562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明显低于其它三种多糖。2)四种多糖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比较的结果,ASPS、PNP、GLP的在选择的浓度范围内对小鼠脾淋巴细胞都有刺激作用(刺激指数>1),随ASPS和PNP浓度增大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增加,二者之间无差异,而GLP在25、50、100μg/mL随浓度增加增大,而后随多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三种多糖的刺激指数在同一浓度下对静止型和激活型小鼠脾淋巴细胞之间没有差异。APS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没有刺激作用。3)ASPS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的比较:ASPS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在所选择的浓度范围内ASPS对K562和H446细胞抑制率都显着大于BGC和HeLa细胞,在100μg/mL及以上浓度时对K562抑制率大于H446和SMMC-7721,而在200、400μg/mL时对H446的抑制率大于SMMC-7721细胞。2. ASPS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凋亡1)MTT法检测药物对H44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ASPS浓度的增加,ASPS对H44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加,各浓度多糖处理组对H44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MTT实验结果(48 h的A值),计算ASPS对H446细胞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76.36μg/mL。2)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对照组细胞的细胞核界限清晰,圆形或椭圆形,呈均匀蓝色荧光,染色质分布均匀。ASPS处理后的细胞,染色质分布不均匀,部分细胞细胞核缩小,染色质凝集,呈颗粒团状分布,有的核碎裂形成多个球形颗粒。3) 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对照组凋亡峰很低,随着ASPS处理浓度的加大,凋亡峰越来越明显。通过计算得出各组凋亡率,对照组及240、480、960μg/mL ASPS处理组凋亡率分别是:(5.02±0.4)%,(11.12±1.8)%,(19.89±2.5)%,(22.54±1.8)%,各浓度多糖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ASPS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Western blot实验分析ASPS对p53、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p53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但表达量与浓度依赖关系不明显;随ASPS浓度的增大bcl-2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bax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Bcl-2/Bax下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析ASPS对p53、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随ASPS处理浓度的增加Bax、P53蛋白的红色荧光强度呈增强的趋势。Bcl-2呈现相反的现象。3. p-38、ERK通路在ASPS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G2/M期阻滞中的作用1)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H446细胞各浓度ASPS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所占的百分数,都没有差异;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随ASPS浓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 G2/M期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2) ASPS对H446细胞ERK、p-ERK、p38、p-p38蛋白的影响: Western blot实验分析ASPS对ERK、p38的表达量,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而p-ERK、p-P38的量各浓度ASPS处理组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ASPS对p-P38、p-ERK蛋白水平的影响:不同浓度的ASPS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p-p38、p-ERK蛋白的红色荧光强度显着加深。4. ASPS的免疫调节作用1) AS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对照组及100、200、400μg/mL ASPS处理组,吞噬活性分别是100%、(152.38±10.42)%、(190.45±11.20)%、(261.90±18.32)%,说明ASPS有较强的促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作用,并呈现一定的浓度相关性。2) AS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产生的影响:对照组及100、200、400μg/mL ASPS处理组NO2-浓度明分别是6.90±0.89、10.15±1.57、13.68±1.89、17.65±2.10,处理组NO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现一定的浓度相关性。3) ASP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1,IL-2 mRNA表达的影响:细胞经ASPS处理后,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IL-1,IL-2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PS处理组TNF-α、IL-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IL-2在腹腔巨噬细胞中不表达,ASPS处理不影响β-actin的表达。4) AS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TNF-α, IL-1,IL-2 mRNA表达的影响:细胞经ASPS处理组后,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IL-1、IL-2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PS处理组TNF-α、I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呈浓度依赖关系,IL-1在小鼠脾淋巴细胞中不表达,ASPS处理不影响β-actin的表达。结论:1.四种植物多糖对K562细胞的增殖都具有抑制作用,ASPS的抑制作用高于APS、GLP和PNP。2. ASPS、GLP、PNP能诱导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的增殖,ASPS、PNP诱导作用较强。三种多糖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的诱导与ConA之间没有协同作用。3. ASPS对K562、H44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大于对SMMC-7721、BGC、HeLa细胞。4. ASPS能抑制H446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H446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通过上调凋亡相关基因p53表达,进一步引起bax基因的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实现。5. ASPS通过激活ERK和p38通路诱导H446细胞发生G2/M期阻滞。6. ASPS能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加细胞因子的产生。

刘燕[10](2007)在《老年G-杆菌肺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老年人肺炎最主要的致病菌。老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的病死率高达42%。其难治性有以下三个方面:1老年人年高体弱,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减低,免疫功能差,使治疗复杂。2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导致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株广泛耐药,碳青酶希类成为最后的防线3革兰氏阴性杆菌在感染过程形成内毒素血症,这是引起感染中毒性休克的重要原因,而目前缺乏有效拮抗内毒素的药物。以上原因使得老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成为高病死率的疾病。老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属于中医风温肺热病的范畴,对风温肺热病的研究我院已进行了较深入的工作,但作为风温肺热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我们对该病研究尚少,因此对该病发病、传变及其证候学特点进行研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2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6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痰培养阳性的老年肺炎病例和65例痰培养阴性的老年肺炎病例,以探讨老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的发病特点、证候特征以及传变规律,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3研究方法选择6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痰培养阳性的老年肺炎病例,并设立对照组,选取65例革兰氏阴性杆菌痰培养阴性老年肺炎病例,填写临床观察表,主要记录卫气营血各个阶段主症、兼次症、舌脉以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情况,录入SPSS数据库,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4研究结果4.1整体病情:在死亡率、神昏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发生院内感染机率的比较上,革兰氏阴性杆菌痰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为26.6%、37.5%、38天、32.8%和2.6%、12.3%、18天、6.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2发病特点:①在年龄分布上,60~69岁组,革兰氏阴性杆菌痰培养阳性组少于痰培养阴性的患者,80~89岁和>90岁这两组,革兰氏阴性杆菌阳性组大于痰培养阴性组;并且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87.94,大于阴性组75.02。②按照症状出现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咳嗽(56.3%)、咯白痰(46.9%)、喘息(48.4%)、发热(28.1%),恶寒(12.5%),头晕头痛(10.7%)、稀痰(6.3%),汗出(4.7%),周身酸痛(4.7%),咽痛(3.1%),鼻塞流涕(1.6%)。舌脉收集不全,未讨论4.3证候特点4.3.1卫分证症状出现频率大于30%的为:咳嗽(56.3%)、咯白痰(46.9%)、喘息(48.4%)。舌脉收集不全,未讨论4.3.2气分证按照主症、兼次症、舌脉、血象出现频率统计结果如下①主症:咳嗽(82.8%),以中等程度为主(62.5%);咯痰量多(39.1%)少(42.2%);白痰(50.0%)、黄痰(20.3%);粘痰(59.4%);以不发热为主(64.1%),发热多是中低热(35.9%);喘症(48.4%);胸痛(4.7%);胸闷(32.8%);主症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兼次证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依次为:纳差(46.9%)便干(34.4%)气短乏力(28.1%)神疲倦怠(15.6%)小便量少(12.5%)小便失禁(10.9%)口干口渴(10.9%)小便频(7.8%)小便色黄(7.8%)便稀(6.3%)恶心呕吐(3.1%);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小便失禁、神疲倦怠、气短乏力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舌质以暗红舌为主(40.6%);舌苔以少苔(20.3%)、黄腻苔(18.8%)、白腻苔(17.2%)为多,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少苔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出现少苔机率高于阴性组。④脉象以滑脉(43.8%)、弦脉(43.8%)、细脉(34.4%)弱脉(24.6%)为多,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弱脉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出现弱脉的机率大于阴性组。⑤血象以正常(35.1%)和中性高(40.3%)两组为多。阴性组出现WBC>10的机率大于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3营分证①神志:新出现神昏(28.1%),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营分证其余症状出现机率由多至少依次为身热夜甚(20.3%),喉中痰鸣(12.5%),大便干(12.5%),咳嗽(10.9%),少尿(10.9%),小便失禁(10.9%),纳差(10.9%),四肢不利(10.9%),言语蹇涩(10.9%),喘促(6.3%)。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3.4厥脱证死亡17人,占革兰阴性杆菌组26.6%,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3.5正虚邪恋①咳嗽程度轻(43.6%)中(43.6%)重(12.8%);咯痰量多(12.4%)、咯痰量少(54.3%);咯黄痰(9.4%)咯白痰(75.9%),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咳嗽程度、咯痰量和色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咯痰质粘(60.2%),咯痰质稀(12.1%),与痰培养阴性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其余症状出现频率由多至少为:纳呆(23.4%)、少气懒言(20.3%)、体倦乏力(17.2%)、手足心热(14.1%)、心烦眠差(14.1%)、便干(14.1%)、咽干口渴(12.5%)、心慌(9.4%)、头晕(6.3%)、腰膝酸软(6.3%)、畏寒(4.7%)。5结论5.1整体病情老年G-杆菌肺炎整体病情重,病程长,病势缠绵难愈,病死率高。5.2发病特点①从发病年龄看,G-杆菌肺炎患者多为老年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机率增加。②从发病症状来看,老年G-杆菌肺炎起初恶寒发热等症状不典型,原有宿疾的患者多表现为宿疾症状加重。5.3证候特点5.3.1卫分证阶段,症状不典型,以咳嗽、咯白痰、喘息为主要症状。5.3.2气分证阶段,咳、痰、喘、闷为主要症状;多影响到脾胃肠;病理因素为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阴虚,标实有痰热瘀;反应程度不剧烈。5.3.3营分证阶段,以身热夜甚,神志异常为主症,咳嗽咯痰减少。5.3.4正虚邪恋阶段,咳嗽咯痰症状减少,程度减轻,咯痰量少,多为白粘痰,或干咳无痰;多有气阴两虚表现5.4传变规律老年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卫分证不典型;易传入营分;易出现厥脱证。

二、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合用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合用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疏水性离子液体合成及其萃取甘氨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甘氨酸简介
    1.2 甘氨酸的应用
        1.2.1 医药领域
        1.2.2 农药领域
        1.2.3 饲料领域
        1.2.4 食品领域
    1.3 甘氨酸的合成工艺
        1.3.1 Strecker(施特雷克)工艺
        1.3.2 Hydantion工艺
        1.3.3 催化脱氢氧化法
        1.3.4 氯乙酸氨化工艺
    1.4 离子液体
        1.4.1 离子液体的制备
        1.4.2 质子型离子液体
        1.4.3 离子液体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1.4.4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甘氨酸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所用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2.3.2 离子液体物化性质
        2.3.3 萃取过程
        2.3.4 响应曲面法(RSM)
        2.3.5 量化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离子液体的FT-IR和NMR表征
        2.4.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2.4.3 离子液体的密度、粘度和含水量
        2.4.4 离子液体结构及DCH18C6添加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2.4.5 工艺条件的优化
        2.4.6 响应曲面分析方案及实验结果
        2.4.7 离子液体循环利用
        2.4.8 萃取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质子型离子液体萃取分离甘氨酸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实验所用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Bmi][NTf_2]离子液体的合成
        3.3.2 萃取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离子液体的FT-IR和NMR表征
        3.4.2 [Bmi][NTf_2]和[Bmim]NTf_2]萃取甘氨酸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2)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筛选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筛选研究
    1 利胆排毒方不同极性部位制备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2 基于致命性内毒素血症小鼠模型筛选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基于LPS致兔发热模型筛选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利胆排毒方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内毒素作用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基于半体内抗内毒素实验进一步确认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6 利胆排毒方及其药效部位抗凝血作用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7 利胆排毒方及其药效部位对正常小鼠免疫力的影响
        7.1 材料
        7.2 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8 药效部位的急性毒性实验
        8.1 材料
        8.2 方法与结果
        8.3 结论
    本部分小节
第二部分 利胆排毒方质量控制研究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质量控制指标成分的选择
        1.2 色谱条件的建立
    2 综合评分法优选利胆排毒方醇沉工艺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利胆排毒方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本部分小节
结语
正文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二、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犬感染细小病毒高热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病料采集、制备及保存
        1.2.2 确诊前实验犬数据采集
        1.2.3 攻毒实验
        1.2.4 体温检测
        1.2.5 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1.2.6 内毒素含量测定
        1.2.7 干扰素-ɑ(IFN-ɑ)含量的测定
        1.2.8 组织切片的制作、观察及图像采集
        1.2.9 细菌培养分离鉴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临床采集高热细小病毒粪毒动物回归实验相关数据
    2.2 确诊前实验犬相关数据测定
        2.2.1 确诊前体温测定
        2.2.2 确诊前血常规指标测定
        2.2.3 确诊前 LPS 含量测定
        2.2.4 确诊前IFN-ɑ含量测定
    2.3 确诊后相关数据的变化
        2.3.1 确诊后病犬变化及临床症状
        2.3.2 确诊后体温变化
        2.3.3 攻毒后血常规指标变化
        2.3.4 LPS 的变化
        2.3.5 IFN-ɑ的变化
        2.3.6 CPV抗体效价的测定
    2.4 细菌培养结果及病理切片的观察
3.讨论
    3.1 通过口服CPV粪毒的方式感染实验动物
    3.2 犬感染细小病毒出现高热与血常规指标的关系
    3.3 犬感染细小病毒出现高热与机体抗体效价的关系
    3.4 犬感染细小病毒出现高热与机体IFN-ɑ表达量的关系
    3.5 犬感染细小病毒出现高热与机体LPS表达量的关系
    3.6 内毒素对肝脏的影响
4.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4)黄曲霉毒素B1与伏马菌素B1对HepG2的联合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 B1概述
        1.1.1 AFB1的来源、分布及性质
        1.1.2 AFB1的毒性
        1.1.3 AFB1的限量标准
    1.2 伏马菌素 B1概述
        1.2.1 FB1的来源、分布及性质
        1.2.2 FB1的毒性
        1.2.3 FB1的限量标准
    1.3 黄曲霉毒素 B1与伏马菌素 B1的联合作用研究
    1.4 细胞凋亡概述
        1.4.1 细胞凋亡的概念
        1.4.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特征
        1.4.3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1.4.4 细胞凋亡途径
        1.4.5 细胞凋亡的检测
    1.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 B1与伏马菌素 B1联合毒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与培养
        2.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2.3.3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测定
        2.3.4 细胞内 ATP 含量的测定
        2.3.5 细胞内双链 DNA 总含量的测定
        2.3.6 细胞内线粒体通透性的测定
        2.3.7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2.4.3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内 ATP 含量的影响
        2.4.4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内 DNA 含量的影响
        2.4.5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内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影响
        2.4.6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的联合毒性分析
        2.4.7 四种指标的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曲霉毒素 B1与伏马菌素 B1诱导 HepG2 细胞凋亡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AFB1与 FB1单独组及混合组药物浓度的确定
        3.3.3 细胞核形态的测定
        3.3.4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3.3.5 细胞周期的测定
        3.3.6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3.3.7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3.4.2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4.3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3.4.4 AFB1与 FB1对 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曲霉毒素 B1与伏马菌素 B1诱导 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内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4.3.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Bax 蛋白
        4.4.2 Bcl-2 蛋白
        4.4.3 Casepase-3 蛋白
        4.4.4 Casepase-8 蛋白
        4.4.5 Casepase-9 蛋白
        4.4.6 p53 蛋白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A:试剂配置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多黏菌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性质
2 抗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3 药动学
4 药效学
5 临床应用
6 药物残留及分析方法
7 毒性和注意事项
8 结 语

(6)血必净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血必净直接中和或拮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血必净对内毒素刺激的THP-1细胞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综述2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致谢

(7)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概述
        1.1.1 双歧杆菌形态特性
        1.1.2 双歧杆菌生物学特性
        1.1.3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1.4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1.2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生产工艺研究
        1.2.1 婴儿双歧杆菌菌种的选育
        1.2.2 婴儿双歧杆菌菌种的培养
        1.2.3 真空冷冻干燥
        1.2.4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的保藏
        1.2.5 双歧杆菌制品的应用
        1.2.6 双歧杆菌菌粉研究进展
    1.3 婴儿双歧杆菌完肽聚糖
        1.3.1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概述
        1.3.2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提取
        1.3.3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质量分析
        1.3.4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研究进展
        1.3.5 抗肿瘤机理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方案的设计
2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生产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种鉴定试验结果
        2.2.2 菌粉生产工艺的研究
    2.3 小结
3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提取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标准品的获得
        3.2.2 不同方法对抽提磷壁酸的影响
        3.2.3 TCA 法提取完整肽聚糖工艺的优化
        3.2.4 形态学检查
        3.2.5 化学组分分析
        3.2.6 溶菌酶溶解试验结果
        3.2.7 婴儿双歧杆菌WPG 的主要成分
        3.2.8 不同种方法提取婴儿双歧杆菌WPG 的得率比较
    3.3 小结
4 婴儿双歧杆菌动物体内外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卫生指标分析结果
        4.2.2 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及胸腺指数测定结果
        4.2.3 ConA 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试验
        4.2.4 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
        4.2.5 细胞因子IFN-γ、IL-12、TNF-α的测定
        4.2.6 荷瘤小鼠一般状况
        4.2.7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2.8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4.2.9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H_(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2.10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H_(22)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Bcl-2 和Bax 表达的影响
    4.3 小结
5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刺五加多糖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刺五加多糖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 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四种植物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刺五加多糖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 细胞凋亡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p-38、ERK 通路在刺五加多糖诱导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G_2/M期阻滞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刺五加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综述二 刺五加多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老年G-杆菌肺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温肺热病古今研究概述
    综述二 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情况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
        2.2 观察研究内容
        2.3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资料
        2 整体病情对照
        3 证候特点
        3.1 卫分证
        3.2 气分证
        3.3 热闭心营
        3.4 厥脱证
        3.5 正虚邪恋
        4 传变规律
    讨论
        1 老年 G-杆菌肺炎整体病情评估
        2 老年 G-杆菌肺炎发病特点探讨
        3 老年 G-杆菌肺炎卫气营血证候特点探讨
        4 老年 G-杆菌肺炎卫气营血传变规律探讨
附表:老年 G-杆菌肺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合用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疏水性离子液体合成及其萃取甘氨酸的研究[D]. 许海洋.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利胆排毒方药效部位筛选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 崔瑞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3]犬感染细小病毒高热原因探讨[D]. 韩旭. 贵州大学, 2015(01)
  • [4]黄曲霉毒素B1与伏马菌素B1对HepG2的联合毒性[D]. 杜明. 江南大学, 2014(02)
  • [5]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多黏菌素[J]. 高延玲,刘宏伟,班付国,周红霞,马俊,赵海燕. 中国兽药杂志, 2009(12)
  • [6]血必净抗内毒素作用的体外研究[D]. 蒋巍. 复旦大学, 2009(12)
  • [7]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D]. 付艳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8]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多黏菌素[A]. 高延玲,刘宏伟,周红霞,马俊,刘金娥,赵海燕. 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9]刺五加多糖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赵俊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08(12)
  • [10]老年G-杆菌肺炎中医证候学研究[D]. 刘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对体内内毒素致热的拮抗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