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苗族扣手、交叉双臂、惯用手、无名指长及拇指型的研究

广西壮族苗族扣手、交叉双臂、惯用手、无名指长及拇指型的研究

一、广西壮族和苗族人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环食指长及拇指类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宇晓,李筑艳[1](2016)在《当代中国苗族医药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1092篇苗族医药研究文献数据为基础,研讨当代中国医疗多元主义医景中的苗族医药学术知识生产及其演进的特点。在方法上主要是借助Excel表格工具包和当前学界广泛使用的学科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 Space,从发文情况、期刊分布、高产作者、机构分布、高被引作者及重要文献、研究热点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苗族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学术知识生产图景,以期从数量分布特征上把握当代中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付卫伟,普孝英[2](2016)在《云南纳西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抽样调查了云南丽江纳西族292例(男135例,女157例)成年人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背握手、利足、叠腿、起步类型).结果表明:(1)除了男性的叠臂左型率高于右型率外,其余指标在纳西族中均为右型率高于左型率,而且7项指标左型率的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纳西族的7项指标中,利足、叠腿和起步类型间存在两两相关,利手与叠臂、扣手与背握手之间也存在相关性(p≤0.05);(3)与国内外族群相比,纳西族利手左型率处于极高水平,叠臂和利足处于较高水平,扣手、叠腿和起步类型左型率处于中等或偏低水平,背握手处于偏低水平;(4)纳西族与国内16个族群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纳西族与云南独龙族的亲缘关系最近,不对称行为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陈开琴,喻晓丹,唐立俊,蒋贵川[3](2013)在《贵州习水苗族体部遗传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调查分析贵州习水红苗体部遗传学特征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贵州习水红苗体部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以贵州省习水县苗族357例(男173,女184)为研究对象,对14项体部特征进行活体观察。习水苗族H型拇指的百分率为51.8%,R型环食指长为87.4%,惯用手和扣手均以R型为主,分别为87.7%、55.7%,交叉臂以L型为主的百分率为51.8%。卷舌率、叠舌率、尖舌率、三叶舌率分别为34.7%、13.4%、49.6%、5.3%。有中指毛的人数占47.9%,R型叠腿、R型起步分别为78.7%、80.4%,二趾长59.9%、上眼睑有褶77.0%。其中,R型环食指长、卷舌、叠舌、三叶舌者,男性均比女性多,尖舌、上眼睑有褶者,女性均比男性多,且性别间差异显着(P<0.05或P<0.01)。

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宋瓘兰,闫春燕,龚忱[4](2012)在《海南琼海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调查了海南琼海372例(男220例,女152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环示指长出现率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3项指标男女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琼海汉族过伸型拇指、环指长、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扁型指甲率则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琼海汉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相关性较小.

杨建辉,陈利红,郑连斌[5](2011)在《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调查仫佬族309例中学生(男120例,女189例)7项不对称行为。[结果](1)7项指标在仫佬族中的出现率R型远高于L型;(2)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与国内8个其他民族L型率的比较显示,发现仫佬族与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有统计学差异。(4)分析了仫佬族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扣手与利足,扣手与利手,起步与叠腿,起步与利足,叠腿与利足,利眼与利臂间存在相关性,且R-R组合(右型-右型)的出现率远高于L-L型组合(左型-左型)的出现率。[结论]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与别的民族相比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特点。

马静[6](2011)在《甘肃汉族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体质形态、遗传性状等方面对甘肃汉族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甘肃汉族的体质现状和遗传特征,探讨不同汉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及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关系积累人类学研究的资料,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乡、武威市富强铺乡的汉族人群546例(男268例,女280例)进行了观察与测量,包括33项测量项目、8项观察项目和2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指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1.体质观察项目:上眼睑皱褶出现率为65.9%;蒙古褶出现率为52.6%;鼻根高度男性以中等型为主,女性则以较低型和中等型居多;鼻翼高度多为中型;上唇皮肤部高度以中型为主;耳垂类型以三角形居多;发色以黑色为主;眼色以黑褐和褐色居多;肤色以黄色为主。2.体质测量项目:男女身高均值分别为166.4cm和155.2cm,男性身高分型以高、中等、超中等占较大比例,女性身高分型以高、中等、矮、亚中等占较大比例。男性头长宽指数多呈中头型,女性头长宽指数多呈圆头型;男女性形态面指数均呈阔面型,鼻指数均呈中鼻型,身高肩宽指数均呈宽肩型,身高骨盆宽指数均呈宽骨盆;Rohrer指数男性以中间型居多,女性以矮胖型居多;BMI正常率为52.6%。3. 28个民族的聚类分析显示:甘肃汉族与北方蒙古族各群体及达斡尔族、宁夏回族聚成一组即北方组。4.头面部群体遗传学项目:蒙古褶出现率为52.6%;上眼睑皱褶率为65.9%;铲型门齿率为62.6%,凸型鼻梁的出现率为40.8%;宽鼻孔率较高为64.3%;凸型下颏率中等偏高为52.7%;有耳垂率为54.6%;额头发际有尖型发际率为52.7%;直发出现率为79.70%。上述9个项目彼此相关的指标有内毗褶与鼻梁侧面观、上眼睑皱褶与门齿类型(P<0.01),内毗褶与上眼睑皱褶、鼻梁侧面观与门齿类型、额头发际与发形(P<0.05)。5.与手足有关的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直型拇指出现率为88.1%;环指长率为83.2%;指甲形状以长型居多,为59.2%;拇趾长的特征出现率为69.6%。环指指长与足趾长之间彼此相关。6.不对称行为特征群体遗传学项目:利手R型出现率为77.2%;叠臂L型出现率为57.1%;叠腿R型出现率为74.2%;利足R型出现率为68.5%;起步R型出现率为52.6%。6个项目彼此相关的指标有起步与利手、起步与利足、利手与叠腿、扣手与利手、叠腿与利足。多数指标R型出现率高于L型的出现率。7.舌运动类型群体遗传学项目:卷舌出现率为63.2%;叠舌出现率为12.8%;翻舌出现率为46.5%;尖舌出现率为52%;三叶舌出现率为3.3%。5个项目彼此相关的指标有卷舌与尖舌、卷舌与翻舌、翻舌与叠舌、翻舌与尖舌、翻舌与三叶舌。结论:1.甘肃汉族符合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并且具有我国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2.甘肃汉族男女性身高分型以高、中等为主。Rohrer指数男性体型以中间型居多,女性体型以矮胖型居多;BMI指数超重肥胖率较高。男性头型多呈中头型,女性头型多呈圆头型,男女面形呈阔面型,鼻型多呈中鼻型,身材多呈宽肩型和宽骨盆型。3.绝大多数体质项目存在性别间差异。4.群体遗传学项目中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以右型占优势,5种舌运动类型出现率偏低,部分指标存在相关关系。

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罗东梅,于会新,王志博,武亚文[7](2011)在《西藏林芝地区藏族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文中认为调查了西藏林芝地区492例(男183例,女309例)藏族中学生的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和环食指长率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2)林芝藏族有内眦褶、凸鼻梁、有耳垂、过伸型拇指和扁型指甲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有上眼睑皱褶、窄鼻孔、卷发和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有铲型门齿、突型下颏、尖发际和环指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林芝藏族头面部9项指标彼此相关性较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无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林芝地区藏族的13项遗传指标与北方族群有较大差别.

张兴华,郑连斌,胡莹,黎霞,廖颖,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龚忱,熊丽丹,张技,周芳[8](2011)在《四川邛崃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查了四川邛崃577例(男237例,女340例)汉族中学生的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指甲形状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3项指标男女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邛崃汉族过伸型拇指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低水平;拇趾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较高水平;扁型指甲、环指长率在我国族群中居中等水平.(3)邛崃汉族与手足相关的4项指标间相关性较小.

张庆忠,陆玉炯,宋国琴,赵磊,余跃生[9](2009)在《贵州苗族、水族7对性状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贵州苗族、水族群体遗传学性状出现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调查了苗族、水族913人(男443人,女470人)7对性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贵州苗族睫毛、眼裂方向、拇指类型、中指毛、鼻尖、环食指长和小指弯曲7项群体遗传学性状出现率分别为81.25%、15.18%、39.06%、56.25%、5.58%、17.41%和93.08%;水族则分别为86.67%、10.75%、47.74%、65.38%、3.23%、19.14%和95.27%。[结论]贵州苗族和水族群体间睫毛、眼裂方向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拇指类型、中指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尖、环食指长、小指弯曲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性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于会新[10](2008)在《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佤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沧源、西盟、耿马等地,人口约39.66万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佤族人群的体质状况,丰富我国少数民族体质资料,作者于2005年10月在云南省耿马县四排山乡对442例(男258例,女184例)佤族成人进行了活体测量与观察。并对252例(男135例,女117例)佤族中学生进行了24项人类遗传学经典指标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佤族内眦褶率较低;上眼睑皱褶率较高;鼻根高度男为中等型,女为低型;鼻翼高度男女均为中等型;耳垂多为圆型;上唇皮肤部高度多为中等型;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褐色;肤色多为黄色。(2)佤族男女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男性为中头型、狭面型、长躯干型、宽肩型、中骨盆宽型,女性为阔头型、中面型、中躯干型、中肩型、窄骨盆宽型。身高均数男为1604.0mm,女为1507.0mm,男女多为亚中等身材。(3)头面部和体部指标值的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佤族男性与女性均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4)佤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曲线波动平缓,而躯干部的围度(除女性腹围外)和四肢围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5)佤族男性皮褶厚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而女性面颊皮褶厚度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腓肠肌皮褶厚度变化不规则,其他4项皮褶厚度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同年龄组间女性的各项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男性身体密度均大于女性(除50岁以上组),体脂百分率均小于女性。(6)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表明,佤族男性属均衡的中胚层体型;佤族女性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7)佤族9项头面部特征彼此相关性较小,但是门齿类型—耳垂、鼻梁类型—头发类型、下颏类型—额头发际这3对性状呈现出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8)佤族4项与手足相关的遗传指标间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且这4项指标无性别间差异。(9)佤族6项不对称特征的研究显示:利手—利足、利手—叠腿、利足—叠腿这3对性状相关极显着。且叠臂、利足这2项指标存在男女性别间差异。(10)佤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相关分析显示:卷舌—尖舌、卷舌—三叶舌、翻舌—叠舌、翻舌—三叶舌这4对性状有显着的相关性。且这5项特征无性别间差异。

二、广西壮族和苗族人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环食指长及拇指类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壮族和苗族人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环食指长及拇指类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苗族医药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苗族医药研究文献数据及分析工具
二、中国苗族医药研究文献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1. 论文总体情况
    2. 期刊分布
    3. 高产作者分析
    4. 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5. 高被引作者及高被引文献分析
三、结语:喜忧参半的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

(2)云南纳西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云南丽江纳西族的7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
    2.2 云南纳西族7 项不对称行为特征间的相关性
    2.3 纳西族与其他族群不对称行为特征的比较
        2.3.1 利手
        2.3.2 扣手
        2.3.3 叠臂
        2.3.4 利足
        2.3.5 叠腿
        2.3.6 起步类型
        2.3.7 背握手
    2.4 纳西族与其他族群间不对称行为特征的聚类分析
3 结论

(3)贵州习水苗族体部遗传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遗传学经典指标测量方法[5-8]
        1.2.2 遗传学特征舌运动类型的观察[9-10]
        1.2.3 其他5项遗传学特征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习水苗族遗传学经典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
    2.2 贵州习水苗族遗传学特征舌运动类型观察结果与分析
    2.3 贵州习水苗族其他遗传学特征观察结果与分析

(4)海南琼海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手足相关的4项遗传学指标
        2.1.1 拇指类型
        2.1.2 环示指长
        2.1.3 指甲形状
        2.1.4 足趾长
    2.2 4项遗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3 20个族群4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

(5)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判断方法
2 结果
    2.1 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
    2.2 仫佬族与8个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的比较
    2.3 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的性别间差异
    3.2 仫佬族与其他民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的比较
        3.2.1 扣手
        3.2.2 利手
        3.2.3 叠臂
        3.2.4 叠腿
        3.2.5 利足
        3.2.6 起步
        3.2.7利眼
    3.3 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6)甘肃汉族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我国体质人类学及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现状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体质特征项目
        1.2.2 群体遗传学项目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第二章 测量结果
    2.1 甘肃汉族体质特征项目研究
        2.1.1 观察项目
        2.1.2 测量项目
    2.2 甘肃汉族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研究
        2.2.1 头面部群体遗传学项目的研究
        2.2.2 与手足有关的遗传学项目的研究
        2.2.3 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2.2.4 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第三章 讨论
    3.1 体质特征项目研究
        3.1.1 观察项目
        3.1.2 测量项目
        3.1.3 聚类分析
    3.2 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研究
        3.2.1 甘肃汉族头面部群体遗传学项目的研究
        3.2.2 甘肃汉族与手足有关的遗传学项目的研究
        3.2.3 甘肃汉族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3.2.4 甘肃汉族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3.3 影响甘肃汉族体质的主要因素
        3.3.1 遗传
        3.3.2 地理环境
        3.3.3 饮食与营养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测量方法示意图
致谢

(8)四川邛崃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手足相关的4项遗传学指标
        2.1.1 拇指类型
        2.1.2 环食指长
        2.1.3 指甲形状
        2.1.4 足趾长
    2.2 4项遗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9)贵州苗族、水族7对性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贵州苗族、水族群体7对性状调查及民族间差异比较
    2.2 贵州苗族、水族群体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3 讨论

(10)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概况
    1.2 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概况
    1.3 佤族概况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体质人类学项目
        2.2.1.1 体质测量项目
        2.2.1.2 头面部及体部指数
        2.2.1.3 成人的体型研究
        2.2.2 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体质人类学项目研究
        3.1.1 体质测量项目
        3.1.1.1 佤族等40个人群体质特征的多元分析
        3.1.1.2 佤族等15个南亚类型人群体质的比较
        3.1.1.3 佤族体质测量项目值的年龄变化
        3.1.2 体质指数及身高的分型
        3.1.3 头面部观察项目
        3.1.4 佤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3.2 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
        3.2.1 佤族头面部9项遗传学指标的研究
        3.2.2 佤族4项与手足相关的遗传学指标的研究
        3.2.3 佤族6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3.2.4 佤族5项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
第四章 结论
    4.1 体质人类学项目
    4.2 人类群体遗传学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广西壮族和苗族人扣手、交叉臂、惯用手、环食指长及拇指类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苗族医药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 龙宇晓,李筑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云南纳西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 付卫伟,普孝英.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3]贵州习水苗族体部遗传学特征研究[J]. 陈开琴,喻晓丹,唐立俊,蒋贵川.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2)
  • [4]海南琼海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 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宋瓘兰,闫春燕,龚忱.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5]仫佬族7项不对称行为的研究[J]. 杨建辉,陈利红,郑连斌. 现代预防医学, 2011(08)
  • [6]甘肃汉族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D]. 马静. 西北民族大学, 2011(06)
  • [7]西藏林芝地区藏族13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 张兴华,郑连斌,陆舜华,罗东梅,于会新,王志博,武亚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8]四川邛崃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 张兴华,郑连斌,胡莹,黎霞,廖颖,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龚忱,熊丽丹,张技,周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9]贵州苗族、水族7对性状的调查[J]. 张庆忠,陆玉炯,宋国琴,赵磊,余跃生. 现代预防医学, 2009(06)
  • [10]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D]. 于会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广西壮族苗族扣手、交叉双臂、惯用手、无名指长及拇指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