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的看法

对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的看法

一、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长艳[1](2020)在《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作为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蒙古族小学的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到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蒙授中师从蒙古民族地区特点和蒙古族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师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技能高、信念强、知识广、善于教育的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对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升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优化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的教育素养,推动蒙古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搜集、整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教师教育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课程的发展阶段做了系统的梳理。文章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类型、课程门类、课程时间、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多个维度,阐明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据,对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所具有的民族性、实用性、协同性、思想性、技能性和教育性等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概括性的总结。文中评析了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专业思想教育不足、轻视传统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培养等情况;对蒙授中师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实际、融合民族文化开发隐形课程、合理组织加强技能训练等课程设置理念,进行了经验性的反思。在反思之余,笔者总结了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中一些值得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借鉴的地方。比如:因地制宜,密切联系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民族小学真正需要的老师;根据民族小学的教学需要来确定技术培训的内容;以蒙古族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依据,合理地组织教学技能的考核,还要善于利用教育认知、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对教育行为的推动作用,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热爱本民族教育,全心全意为蒙古族小学教育事业服务等。

张王勇[2](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提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李琰[3](2018)在《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汉语文教材使用现状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所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存在难度偏大、知识分配不合理、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和西藏地区教材与内地的教材内容衔接不足等问题。教师可通过合理选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打造因材施教的示范性教材;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打造高效汉语文课堂;提高西藏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选取高效的学习方法;开发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方法,有效培养内地西藏生汉语运用技能和人文素养。

高梦馨[4](2017)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会对个体的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压力应对、职业抉择等产生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仅会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偏差,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期望和评价。少数民族中学生处于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性别差异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更是比其他学科多,也更易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此,以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双语教育的回应,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具体包含以下研究内容: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从理论上对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概念的梳理,并论述了理论基础。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师生的态度、课堂教学、教材以及学校环境等层面,分析了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汉语学习的影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再次,针对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问题提出弱化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在汉语文学习上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部分师生认为男生汉语学习比女生困难要大,并且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职业倾向上存在明显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不存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但在备课、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行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教师认为男生汉语水平低于女生,在布置作业的类型、难度上存在性别偏差,此外在作业的评价标准和批改方式上对男生的要求较女生低。第四,在学生汉语学习的评价方法上教师对男生采用的评价方法丰富,对女生相对简单一些;在评价内容上也存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女生的汉语知识和情感比男生丰富,男生在知识运用方面比女生强。第五,教材选用上两性平等意识模糊,在教材内容中男性出现的比例较高,并且在男女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男强女弱的偏颇。第六,校园环境布置上,男生出现的频率高于女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明显;就家长教养态度来说,大部分家长会根据性别刻板印象看待子女。针对上述问题从国家、学校、教师、教科书层面,提出弱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建议对策: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性别平等教育宣传,提升性别平等理论水平。其次,学校环境层面。一方面,基于已有课程文本,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汉语课程设计中。另一方面,将性别公平理念融入学校有形的环境建设中,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还应加强家校合作。让学校帮助家长树立平等的教育意识,家长监督学校的性别教育平等的实施。再次,教师层面。提升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敏感度,树立“性别公平”的价值取向;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创设公平公正的课堂氛围。最后,教科书层面。唤醒教材编写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将性别意识纳入教材的编撰中,并作为审定教材的标准之一,并将性别平等纳入汉语课程标准中。

赵娟[5](2017)在《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民汉双语人才是目前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民汉双语人才,不仅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高等院校的使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应用是一个新的课题,有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尝试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民汉双语人才培养,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研究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反过来指导该模式的不断改进,并针对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现实的工作思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认真分析了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分别以云南省检察机关定向招录培养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新疆双语教师特培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研究了民汉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分析了目前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指导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开展。最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基于CIPP的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对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以指导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不断完善。通过对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探讨开展双语人才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民族类院校实施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张慧[6](2016)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着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闫柳柏[7](2015)在《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 13.4亿,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 1.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8.49%。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使用80多种语言,以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有6000多万人。22个民族使用28种文字,使用本民族文字的近3000万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扶持,民族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79.3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4万人,占比5.99%;本专科在校生规模24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4.45万人,占比7.47%;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2435.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0.91万人,占比8.66%;初中在校生规模4440.12万,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71万,占比10.61%;普通小学在校生规模9360.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40.95万人,占比11.12%。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逐渐降低,本专科及研究生层次已低于人口比例。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直观地表明了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还未充分落实。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的一项基本权利,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实现是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作为教育这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因此,深入系统地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情况,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系统地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等特殊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美国、俄罗斯、印度三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情况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做法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针对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层次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落实的原因进行归纳,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建议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曹红梅[8](2015)在《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二十三中学为个案,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教学环境、微观学习者个体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伊宁市中学“汉语班”、“双语班”实施维吾尔族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民语班”维吾尔族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和改进维吾尔族英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英语学习动机程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他们母语(维吾尔语)和汉语能力都很强,基本不需要借助维吾尔语帮助,可以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任课教师对“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评价都很高,认为他们具有学习语言优势。学生家长大多关注和支持子女的英语学习,愿意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投入财力和物力。“双语班”的英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相关教育政策还不够成熟,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伊宁市“双语班”的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评价机制;教学活动全靠教师自行摸索,这势必会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其英语学习呈“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自报对英语有兴趣,却不愿为付出努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部分家长还时常关注子女的英语学习,但也有少数家长担心英语学习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民语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但维吾尔族学生对学习英语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英语重要,“喜欢英语”。学生家长大多与学生观点一致,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学习英语对孩子今后发展有好处。大多数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认为,鉴于“民语班”学生汉语能力不强的现状,如果为他们开设英语课程,应该采用维吾尔语—英语的教学形式,或至少应该在“汉语—英语”的教学形式中加入维吾尔语讲解。而目前的师资条件难以满足,民语班英语课的开设需要探索。鉴于以上调查结论,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层面,鉴于维吾尔族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需求,应加大当地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为其开设其他外语语种课程。研究机构和学者应深入研究多语习得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指导维吾尔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目前“高考定乾坤”的教育评价政策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适时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应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多元主体。

哈达[9](2013)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研究(1947-1966年)》文中提出蒙古语授课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自治区民族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份责任。其中,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基和摇篮,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振兴,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奠基的决定性意义。自治区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中共内蒙古党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各级领导以及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自治区各行各业迅速恢复并得以初步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一度被称为“模范自治区”。自治区成立后,蒙古语授课教育在薄弱的基础上较快普及和提高。同时,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演变,它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文革”时期批评蒙古语授课教育为“长期以来推行了一条修正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路线”,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到改革开放后,有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又赞扬它是实行民族政策的“黄金时期”或是发展民族教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它的评价众说纷纭。那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的蒙古语授课教育是如何起步的,具体的政策、背景、实施又如何?又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很强的学术意义,而且结合当今少数民族教育(或民族教育)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人选择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为题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本论文以当时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将自治区成立到“文革”期间的十九年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置于中国和自治区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查研究。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以及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澄清选择该题目做研究的意义、价值及目的,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简单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该题目搜集到的基本文献资料,阐述了研究该课题的主要思维、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情况。论文的主要部分根据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五个章节来分别论述。第一章分三个阶段回顾从清末到自治政府成立前的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教育情况,交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结合党的民族区域政策、普及和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以及内蒙古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措施,从学校、学生、教师等几个方面论述了19年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以决定发展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论述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师资情况、师资管理制度、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的建立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等内容。第四章从影响教学的国家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入手考查了19年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学发展的具体情况。第五章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19年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授课语言的主要变化。

赵剑宏[10](2013)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蒙古语授课师范教育的研究
        2.蒙古语授课教师的研究
        3.蒙授中师课程及其设置理念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蒙授中师
        2.课程设置
        3.课程设置理念
    (六)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2.多元文化理论
        3.生活教育理论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发展
    (一)蒙授中师课程的产生
        1.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背景
        2.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原因
        3.蒙授中师课程产生的影响
    (二)蒙授中师课程的发展
        1.蒙授中师课程的探索发展(1966 年以前)
        2.蒙授中师课程的曲折发展(1966-1977 年)
        3.蒙授中师课程的恢复发展(1978-1999 年)
        4.蒙授中师课程升级(1999 年以后)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概况
    (一)蒙授中师的课程结构
        1.蒙授中师的课程类型结构
        2.蒙授中师的课程门类结构
    (二)蒙授中师的课程内容
        1.蒙授中师教育类课程内容
        2.蒙授中师技艺类课程内容
        3.蒙授中师通识类课程内容
    (三)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特点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2.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符合民族小学教学需要
        3.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综合完整各科协同并进
        4.蒙授中师课程设置注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5.蒙授中师课程设置重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
        6.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突出了教书育人的特色
四、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借鉴
    (一)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培养的现状评析
        1.课程教学内容脱离民族小学教育与生活实际
        2.专业思想教育缺失,民族教育信念有待增强
        3.分科培养知识面窄,难以适应民族小学教学
        4.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牧区所需教学工具丢弃
        5.热衷教育理论学习,轻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
        6.教师资格考试面向社会,“准教师”根基不稳
    (二)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
        1.教学内容联系民族地区教育与生活实际
        2.充分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开发隐形课程
        3.引领思想,激发学生对民族教育的热爱
        4.科学规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养成
    (三)对小学蒙古语授课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
        1.面向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培养多科型教师
        2.增强技能训练,为民族小学培育优质师资
        3.从知、情、意入手,塑造学生的教育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汉语文教材使用现状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汉语文教材使用现状
2 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汉语文教材问题分析
    2.1 教材内容难度偏大
    2.2 教材内容分配不够合理, 缺乏针对性和衔接性
        2.2.1 教材内容分配不合理
        2.2.2 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2.2.3 教材内容缺少衔接性
    2.3 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够
    2.4 学生使用教材不充分
    2.5 教材缺乏配套辅助学习资料
3 改进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班汉语文教材的对策
    3.1 合理选编教材内容
        3.1.1 科学合理选用教材, 兼顾针对性衔接性
        3.1.2 组建教材建设团队, 开发针对性校本教材
    3.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2.1 加强师资力量, 打造专业团队
        3.2.2 充分把握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3.3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3.3.1 积极主动学习, 认真钻研教材
        3.3.2 改进学习方法, 高效使用教材
    3.4 开发教材配套教学资源
4 结束语

(4)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有关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
        (二)有关二语学习中的语言态度研究
        (三)有关汉语学习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影响现状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汉语文学习态度情况
        (二)汉语课堂教学情况
        (三)汉语文作业布置及评价情况
        (四)汉语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情况
        (五)汉语文教材情况
        (六)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情况
    三、小结
第三章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影响的归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汉语文教育评价方法的单一化,缺乏“因性评价”意识
        (二)教师自身存在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三)教师缺乏有效教育引导
        (四)学校环境的影响
        (五)汉语教科书的影响
    三、家庭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的因素
    四、自身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层面
        (一)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快性别平等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二)加强性别平等理论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三)加大性别平等的宣传,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层面
        (一)基于已有课程文本,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汉语课程设计中
        (二)将性别公平理念融入学校环境中,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
        (三)家校合作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
    三、教师层面
        (一)提升教师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敏感度,树立“性别公平”的价值观
        (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创设公平公正的课堂氛围
    四、教科书层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一 民汉双语人才
        (一) 双语
        (二) 民汉双语人才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 人才培养模式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 "订单式"和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三 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四 小结
第三章 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一 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合作教育理论
        (二)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论
        (三) "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育思想
    二 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人才需求
    三 普通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四 小结
第四章 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及其构建
    一 普通高校民汉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 相关制度
        (二) 招生
        (三) 培养目标
        (四) 培养规格
        (五) 培养过程
        (六) 教育评价
        (七) 就业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 针对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题的对策
    三 基于地校合作的民汉双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一) 招生
        (二) 培养目标
        (三) 培养规格
        (四) 培养过程
        (五) 就业
    四 小结
第五章 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
    一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一)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二)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三) 模糊评价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 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案例
        (一) 评价方案
        (二) 评价过程
        (三) 评价结果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指标重要性等级表
    附录二: 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表
    附录三: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6)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研究基础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一)新疆双语教学的历史概况
    (二)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现状
    (三)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规划
    (二)信息技术进入双语课堂的方式及应用频率
    (三)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情况与需求分析
    (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三、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
    (二)“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出现冲突
四、共生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共生教育:“信息资源”与“民族文化”的和谐之道
    (二)双向融合:“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冲突的化解之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总体情况
        二、分类研究情况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教育权
        二、受教育权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
        四、公共管理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理论探析
    第一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的意义和紧迫性
        一、少数民族的现状与受教育权的落实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障的紧迫性
    第二节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历史进程
        二、人的权利与教育权
        三、人的权利与受教育权
    第三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容和特点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学理意义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内容
        三、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特征
    第四节 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理依据
        二、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及成效
    第一节 建国初到文革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二节 文革后到本世纪初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二、政策实施的成效
    第四节 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
        一、民族院校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降)分政策
        三、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政策
        四、异地办学,为新疆、西藏举办内地班
        五、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
第三章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
        三、双语教育面临发展困境
        四、少数民族教育自身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五、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价值观尚未落实到位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管理体制形成制约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六、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演进
        三、美国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节 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俄罗斯联邦概况
        二、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历史演进
        三、俄罗斯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印度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经验及启示
        一、印度概况
        二、印度对表列部落受教育权的保障
        三、印度保障表列部落受教育权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启示
第五章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措施
    第一节 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原则
        一、优先发展的原则
        二、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差异发展的原则
        四、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促进少数民族民族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四、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五、改进政策制定
        六、关注少数民族教育特殊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七、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四、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新疆外语教育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国之前的外语教育
        一、古代经文学校
        二、清代外语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
        一、杨增新时期
        二、盛世才时期
        三、国民党时期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外语教育
        一、除旧立新
        二、停滞荒废
        三、改革调整
        四、迅速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宁市教育概况
    第一节 伊宁概况
        一、人文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维尔族的语言生活
    第二节 教育概况
        一、高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
        三、民族教育
        四、师资建设
        五、对外交流
    第三节 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宁市普通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汉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三节 双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宁市高中民语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高中民语班英语学习态度研究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六、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七、家长对子女英语学习的态度
        八、学生期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汉语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及行为研究
    第一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二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三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四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对外在环境的期望
    第五节 汉语班教学概况小结
第六章 伊宁三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三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伊宁八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八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八中与三中英语教学情况对比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汉语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二、双语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三、民语班学生的期望与现实
    第二节 宏观政策环境思考
        一、考试评价体系
        二、外语语种设置
        三、语言课程规划
    第三节 中观教学环境的思考
        一、提升师资水平
        二、推进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教辅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三、按学生英语水平分班,因材施教
        四、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校际交流,学习优秀教学经验
        五、丰富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
    第四节 学习者环境的思考
        一、汉语能力影响英语学习
        二、转变“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
        三、英语起始学段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一) 教育局主管领导访谈
        (二) 学校领导访谈
        (三) 教师访谈
        (四) 学生访谈
        (五) 家长访谈
    附录二 调查问卷
        (一) 学生调查问卷Ⅰ
        (二) 学生调查问卷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研究(1947-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教育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教育
        一、清末新政时期的学制改革与学堂教育的推行
        二、内蒙古的蒙古族新式学堂教育
        三、清末蒙古族学堂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北京政府时期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蒙古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蒙古族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一、日本殖民地伪满洲国境内的蒙古族中小学教育
        二、伪蒙疆政府统治区域内的蒙古族中小学教育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19年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发展
    第一节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政策措施
        一、中央政府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政策、措施和机构设置演变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及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二、统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的形成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发展情况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情况(1)
        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情况(2)
第三章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节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师资基本情况
        一、小学师资情况
        二、中学师资
        三、其他学校师资
    第二节 培养蒙古语授课教师之师范学校的建立
        一、初等中等师范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二、高等师范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三、师范学校主要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
        一、在职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二、在职教师培训方法及其规定
        三、在职教师培训的问题
第四章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主要变化
        一、1947-1956年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变化
        二、1957-1966年中小学教育目标的重大变化
    第二节 中小学教学计划的主要变化
        一、小学教学计划
        二、中学教学计划
    第三节 中小学的教育评价
        一、内蒙古自治区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规定
        二、自治区中学教育评价的主要规定
        三、中等和高等学校的招生与升学
第五章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授课语言问题
    第一节 19年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文教学计划的变化
        一、蒙语文教学计划
        二、汉语文教学计划
        三、汉语授课蒙古族学校语文教学计划
        四、语文教学计划的比例
    第二节 蒙古族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一、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蒙语文教材问题
        二、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汉语文教材问题
        三、汉语授课蒙古族中小学生蒙语文教材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的授课用语问题
        一、自愿情况下蒙古语授课为主
        二、提倡蒙汉兼通,蒙古语授课的被轻视
        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语言授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
    引言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及外语教学发凡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
        二、蒙古族外语教学发凡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1947~1965年)
        二、徘徊期(1966~1976年)
        三、恢复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沿革
        一、起步期(1947~1961年)
        二、探索期(1962~1976年)
        三、调整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四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解读
        一、政策制定者的解读
        二、政策亲历者的解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引言
    第一节 调研地社会文化环境
        一、调研地概况
        二、锡林郭勒盟民族教育与语言使用概况
    第二节 学生成绩分析
        一、高考成绩分析
        二、初中阶段成绩分析
        三、小学阶段成绩分析
    第三节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语学习者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语言使用因素分析
        一、语言使用前期调查概述
        二、多语使用与评价
        三、英语使用情况
    第二节 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学习目的
        三、努力度
        四、学习归因
    第三节 英语学习需求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学习条件需求
        三、英语课堂学习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教师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师资基本情况
        三、英语教师语言能力
        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五、教学对象评价
    第二节 硬件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教材使用情况
        三、教育技术利用情况
        四、学习工具调查
    第三节 英语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
        一、研究概述
        二、课堂教学评价
        三、课堂教学实录
        四、课堂教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学习体系的探讨与建设
    引言
    第一节 英语起始学段的探讨
        一、教育实践者的态度
        二、学者观点和学术探讨
        三、小学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四、小学英语课程的综合评价和定位
    第二节 英语学习内容的探讨
        一、英语课程标准适切性调查与分析
        二、语言课程价值定位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完善英语学习体系的建议
        一、制定外语课程发展规划
        二、提升英语师资水平
        三、加强英语学习环境建设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蒙授中师课程设置理念的借鉴研究[D]. 闫长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内地高职院校西藏生汉语文教材使用现状及思考——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J]. 李琰.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4]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D]. 高梦馨.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5]民汉双语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评价[D]. 赵娟.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6]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02)
  • [7]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保障研究[D]. 闫柳柏.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6)
  •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曹红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教育研究(1947-1966年)[D]. 哈达. 内蒙古大学, 2013(10)
  •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对改进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