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

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

一、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韩毅[1](2021)在《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和田地区农家发现的7个新疆桃实生优选单株(记为:‘优一’、‘优二’、‘优三’、‘优四’、‘优五’、‘优六’、‘优七’)为试验材料,探明7个新疆桃优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从而发掘和保护新疆本地的种质资源,为新疆桃生产和研究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促进新疆地区桃品种的优化。同时,为推广和发展新疆桃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坑式的限根方式的栽培方法,通过对供试新疆桃优选单株植物学特性和抗桃蚜能力进行调查,对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得到结果如下:【结果】(1)7个新疆桃优株在石河子垦区3月下旬开始萌芽,4月初开始开花,8月下旬-10月上旬果实成熟。7个新疆桃优株均具有较强的丰产性能,其中‘优三’的花芽数量最多,为193个花芽,7个新疆桃优株花芽数排序为:‘优三’>‘优六’>‘优五’>‘优二’>‘优七’>‘优四’>‘优一’。(2)‘优六’生长较旺,株高达到了348.40 cm,东西长和南北长生长势最强,株高排序为‘优六’>‘优四’>‘优五’>‘优一’>‘优三’>‘优二’>‘优七’。(3)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属性特征中的叶形、叶尖形状、叶基形状有差异,7个新疆桃优株的叶色均为绿色,叶缘形状均为钝锯齿状。(4)7个新疆桃优株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排列顺序为:‘优二’>‘优四’>‘优一’>‘优六’>‘优三’>‘优五’>‘优七’。7个新疆桃优株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排序为‘优三’>‘优四’>‘优二’>‘优七’>‘优五’>‘优一’>‘优六,通过净光合速率分析可得,光合能力较强的是‘优三’。7个新疆桃优株的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气孔导度日均值排序为‘优二’>‘优三’>‘优四’>‘优五’>‘优七’>‘优一’>‘优六’;7个新疆桃优株的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U字型”,日变化平均值排序为‘优四’>‘优五’>‘优二’>‘优三’>‘优一’>‘优七’>‘优六’。由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优一’的抗旱性高于其它优株,‘优三’的抗旱性较差。(5)新疆桃优株的品质均为优良,其中’优三’,’优四’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优三’单果重最大,为248.23 g,可食率最高,为98.40%,硬度最高,为11.86 kg/cm2;‘优四’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糖量最高,分别达到了17.36%,12.09%。根据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优四’>‘优二’>‘优三’>‘优一’>‘优六’>‘优五’。(6)通过田间调查得到,新疆桃优株的蚜害指数排序为‘优二’>‘优五’>‘优七’>‘优一’>‘优三’>‘优六’>‘优四’。【结论】综合植物生长特性、果实性状及抗蚜能力等方面分析,‘优二’和‘优四’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强,果实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强,但是‘优二’抗桃蚜能力较差,生产上注意蚜虫的防治。

曾文青[2](2021)在《砧用冬瓜枯萎病抗性鉴定、转录组分析及嫁接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瓜枯萎病是由尖刀镰胞菌冬瓜专化型(F.oxysporum f.sp.benincasae Gertagh M&Ester A)引起的土传性病害,已严重威胁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的生产,解决冬瓜枯萎病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则是采用抗病砧木嫁接栽培,但目前关于抗枯萎病的砧用冬瓜品种鲜有报道,急需开展适宜冬瓜嫁接的砧用冬瓜种质资源的筛选与抗性鉴定等工作。本研究以本课题组保存的12份砧用冬瓜种质资源作为材料,筛选出了冬瓜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浓度,并对12份砧用冬瓜的抗病性进行鉴定;利用Illumina Hi Seq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了接种前后抗、感冬瓜枯萎病种质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得到了部分与冬瓜枯萎病抗性相关性较高的差异基因,并进一步以12份砧用冬瓜种质为砧木,‘黑铁999’为接穗,调查其嫁接苗成活率以及嫁接植株田间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等,为砧用冬瓜抗冬瓜枯萎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嫁接适宜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接种体系优化试验,确定最佳接种浓度为1×106cfu·m L-1,接种量为5m L;采用优化后的体系鉴定的12份砧用冬瓜种质中,两份种质(D01和D02)表现为高感,四份种质(D03、D04、D05和D08)表现为感病,三份种质(D06、D07和DC02)表现为中抗,三份种质(D09、DC01和DC03)表现为抗病,其中DC03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6.25。2.在12份砧用冬瓜种质中有11份种质(D01、D02、D03、D04、D05、D06、D07、D08、D09、DC02和DC03)与冬瓜‘黑铁999’嫁接成活率均高于90%,可作为嫁接砧木候选亲本;嫁接成活率较高的11份种质中,有8份种质(D01、D02、D03、D04、D05、D06、DC02和DC03)的嫁接苗单株产量显着高于CK,与CK相比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78.07%、42.16%、38.31%、10.06%、6.34%、13.84%、46.27%、19.21%和49.62%,可作为增产的砧木新品种选育的候选亲本;有4份种质(D01、D03、D05、D06和D08)苗期表现优于自根苗,可作为增强苗期性状的砧木新品种选育的候选亲本;有6份种质(D03、D04、D06、D08、D09和DC03)的定植后长势优于自根苗,可作为改善植株长势的砧木新品种选育的候选亲本;有8份种质(D02、D03、D05、D06、D07、D08、D09和DC03)嫁接苗的果实营养品质优于自根苗,可用作提高果实营养品质的砧木新品种选育的候选亲本;有6份种质(D01、D02、D03、D04、D06和DC02)嫁接苗的果实矿质元素含量优于自根苗,可作为改善果实矿质营养含量的砧木新品种选育的候选亲本。3.通过对接种前后抗、感冬瓜枯萎病种质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67.24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5.69Gb,Q30碱基百分比在94.18%及以上。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以及与KEGG数据库的比对,再通过对差异基因的模式聚类和富集分析发现主要的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苯丙素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上。进一步通过q RT-PCR对苯丙素的生物合成上的2个差异表达基因(Bch09G003980、Bch03G023730),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上的2个差异表达基因(Bch03G012960、Bch08G003250),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上的2个差异表达基因(Bch03G012960、Bch08G003250),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上的2个差异表达基因(Bch01G013910、Bch10G015290)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验证,结果显示,这些基因荧光定量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砧用冬瓜种质枯萎病抗性可能由苯丙素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胡刘涛[3](2020)在《大豆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关联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大豆白粉病是大豆真菌性病害之一,大豆白粉病可造成10-40%的产量损失。近年来有逐步扩大和加重的趋势。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因此,对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白粉病鉴定为大豆育种提供抗病种质,同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进行抗病基因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预测分析,可以有效推动大豆抗白粉病育种进程。本研究在温室对331份大豆种质资源人工辅助接种大豆白粉病菌,充分发病后,根据对大豆资源的抗性进行评价,筛选出对大豆白粉病抗性较好的大豆资源,并对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50K芯片对全部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Plink1.90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利用基于R的软件包mr MLM3.0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i PAT中的GAPIT模块进行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利用Plink进行逻辑回归分析,获得与抗病性显着关联的SNP位点;利用Haploview4.2进行单倍型块分析,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区间,参考大豆基因组数据库预测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31份材料中,高抗资源85份,占25.7%;高感资源83份,占25.1%。不同省份高抗资源的比例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方品种中高抗资源的比例高于育成品种(系),病情指数与生育日数呈显着负相关。2.结合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分析,评价出具有育种潜力的抗白粉病大豆品种(系)12份,可为东北春大豆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3.对50K SNP芯片对331份大豆材料测得的42080个SNP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筛选出30,510高质量的SNP位点可以进行关联分析。以LD系数降低到最大值的一般确定LD衰减距离,所用大豆群体全基因组LD衰退距离约为112 kb左右。4.基于30,5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计算出来的Scaled-IBS遗传距离矩阵,按照邻接法进行聚类分析,331份供试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采用Structure2.3.4进行群体群体结构分析,也可将供试材料分为6个类群,二者结果基本吻合。5.基于R的关联分析软件包mr MLM3.0,采用6种多位点混合模型方法对大豆对白粉病抗性性状表型观测值进行基于单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r MLM和Fastmr MLM两种模型对群体结构控制较好,共检测大豆与白粉病抗性显着性相关的SNP标记14个,其中最显着关联的SNP为点ss715624933,位于大豆基因组的16号染色体上,在该位点上下游各110Kb的范围内共有35个基因。6.共有25,502个SNP位点参与了单倍型构建,组合成3,898个单倍型座位;单倍型多态性信息含量显着高于SNP数据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位于16号染色体上的连续4个单倍型座位B3027-B3030与大豆白粉病抗性显着关联,其中最显着关联座位为B3028,次显着关联座位为B3029,其中包括ss715624933位点。7.选择病情指数为0的材料76份,将表型设为1(Control),选择病情指数大于75的材料77份,将表型设为2(Case),利用Plink1.90的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同样检测到ss715624939和ss715624931仍是与大豆白粉病抗性显着关联的位点。8.在单倍型B3026-B3029约36kb范围内有15个基因,在B3030单倍型块内共有4个基因根据基因注释,推测Glyma.16g210800、Glyma.16g211000和Glyma.16g211400可能为重要的抗病候选基因,均具有LRR结构。

田雨[4](2020)在《桃种质资源褐腐病抗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桃(PrunuspersicaL.Batsch)是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桃亚属(Amygdalus)植物。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而且褐腐病菌可从幼果期侵入果实,经历潜伏侵染,直到果实接近成熟或贮藏运输期间快速发病。因此,在褐腐病防范和控制上都存在很大难度。目前,桃褐腐病的病原菌已经明确,但从桃种质资源角度对褐腐病抗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比较不同菌株、果实成熟度、果实类型以及套袋与否等多个因素对离体接种条件下桃果实褐腐病发病的影响;确定35份桃种质资源的酚类物质含量;系统开展了 370份桃种质资源的抗性评价、抗性种质筛选,研究不同桃品种果实酚类物质与褐腐病抗性的关系,得出结论如下:1.桃种质资源间对不同褐腐病菌株抗病性存在差异。成熟度高的果实褐腐病发病率显着大于成熟度低的果实。无绒毛的油桃、油蟠桃,比普通桃、蟠桃更易受褐腐病菌侵染。套袋的果实比不套袋的果实发病率、病斑直径扩展速率略高,但未达到显着。2.不同果实类型、不同肉色的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有明显差异。黄肉油桃、黄肉油蟠桃中,主要酚类物质为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儿茶素,以绿原酸含量最高;白肉油桃、白肉油蟠桃中各酚类成分含量差异不大,主要以新绿原酸、芦丁为主。蟠桃和普通桃,主要以新绿原酸、绿原酸为主。果实成熟期的早晚会影响果实酚类物质的积累。本研究中,大部分晚熟品种总酚含量显着高于早熟品种;但也有部分品种不符合此规律。抗病品种的总酚含量显着高于感病品种,且以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这三种酚类物质为主。随着果实成熟,绿原酸、新绿原酸、儿茶素含量有所下降,接种褐腐病菌的果实发病率不断升高。3.不同桃种质资源对褐腐病菌的抗侵入能力和抗扩展能力存在差异;同一种质资源对褐腐病菌的侵入、扩展的抵抗能力之间也有差异。桃种质资源的抗侵入能力和抗扩展能力均表现为感病的最多,抗病的次之,中等的最少。最终筛选出3份高抗材料(HR/HR):‘99-13-9’‘SM620’‘农神’,3份具有一定抗性的材料(R/R):‘霞晖2号’‘早红露’‘早香玉’。桃果实总酚含量与果实对褐腐病菌的抗扩展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

温欣[5](2020)在《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评价及抗性生理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以51份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溃疡病的致病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 M228对软枣猕猴桃离体枝条和叶片进行人工接种和溃疡病抗病性评价,建立软枣猕猴桃溃疡病评价方法,确定软枣猕猴桃不同资源溃疡病抗性。同时测定代表性品种‘魁绿’,及中华猕猴桃‘红阳’、美味猕猴桃‘徐香’的防御酶活性和次生代谢产物接种前后的变化,以明确软枣猕猴桃种质溃疡病抗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年份半木质化离体枝条接种感病结果基本一致并达极显着相关水平,相关系数为0.9359,半木质化离体枝条接种可作为软枣猕猴桃溃疡病抗性鉴定的方法;2、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感病程度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中感和高感5个级别。评价的51份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中,高抗资源33份,中抗资源18份,没有感病、中感和高感级次的种质资源;3、接种后,软枣猕猴桃‘魁绿’防御酶活增幅高于或显着高于中华猕猴桃‘红阳’和美味猕猴桃‘徐香’(P<0.05);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幅度最大,比其他酶活更早达到峰值,说明在溃疡病发病前期起到抑制作用;认为可用SOD、CAT、POD、PAL、和PPO的活性变化作为反映猕猴桃材料溃疡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4、测定的次生代谢产物中,高抗品种‘魁绿’和中抗品种‘徐香’在接种前后均检测出6种次生代谢产物,高感品种‘红阳’接种前后共检测出5种次生代谢产物;随接种时间增加高抗品种‘魁绿’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增多,且上升幅度大于中抗品种‘徐香’,高感品种‘红阳’在接种后次生代谢产物或减少或无明显变化趋势;5、经HPLC测定发现,6个次生代谢产物中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阿魏酸含量与软枣猕猴桃抗溃疡病机制有密切关系,是软枣猕猴桃抵御溃疡病菌侵入的重要防御物质。

姜雅秀[6](2020)在《不同遗传背景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性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小麦蚜虫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上的重要害虫。目前我国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农药的过量施用对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培育和种植抗蚜品种,是有效的绿色防控措施。本研究连续2年按照农业部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对来自国家小麦种质资源库的小麦种质材料进行了田间的抗蚜性鉴定,其中包括8份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的八倍体小偃麦和6份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的六倍体小黑麦。并根据田间调查结果选出了4份遗传稳定抗性级别不同的种质材料(小偃麦21-22和小黑麦31-32),利用EPG技术研究了麦长管蚜在不同种质资源上的取食行为。采用田间模糊识别技术抗蚜性鉴定与室内EPG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小麦种质的抗蚜性,以期筛选抗蚜的小麦种质资源,为小麦的抗蚜育种以及抗蚜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连续2年鉴定的14份小麦种质材料中,小偃麦多为低抗或中抗,其中有5个材料表现出稳定的抗蚜性,而小黑麦多为低感或中感。没有对麦长管蚜表现为免疫或者高抗的种质材料。表现为中抗的有2个,分别是小偃麦21和23;表现为低抗的有小偃麦22、24和小偃麦26;表现为低感和中感的小麦材料数各4个以及高感1个。2、通过对Np、P、Pd、E1、E2、F、和G等EPG基本波形的分析显示,麦长管蚜在小偃麦上首次开始刺探的时间显着长于小黑麦(P<0.05);且小偃麦水状唾液分泌E1波的持续时间显着大于小黑麦(P<0.05);麦长管蚜在小偃麦21上的F波(细胞机械阻碍)和小偃麦22上非取食Np波的持续时间最长;在小黑麦31上的P波(刺探波)和小黑麦32上的木质部取食G波的持续时间最长。基于刺探电位的小麦种质资源抗性水平鉴定与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麦长管蚜在小偃麦21、22上寻找刺吸点位时间长,而且小偃麦21对蚜虫口针刺探机械阻力大,在小偃麦22上取食中断频次较多。据此推测2种小偃麦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机制可能为不选择性结合抗生性。表明八倍体小偃麦可以作为小麦抗蚜育种的种质资源材料。

于海龙,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王立浩[7](2019)在《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辣椒生产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病危害日趋严重,本综述对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株系类型、传播媒介、防治方法、辣椒中CMV抗源筛选、抗性基因定位和连锁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辣椒CMV抗病育种和解析CMV抗性分子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牛良[8](2019)在《寿星桃抗蚜性鉴定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是原产我国的世界性重要落叶果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长达3000年以上。桃绿蚜(Myzus persicae Sülzer),即桃蚜,以桃树为越冬寄主,是春季为害桃树生长的最主要害虫之一,每年至少需要3次以上的针对性农药防控,增加了农资和劳动力等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和生态危害。抗性品种的培育是防控相关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抗性资源发掘与抗性机理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目前已鉴定的抗蚜桃种质资源有多份。法国农科院从资源圃中鉴定获得了Rubira、Weeping Flower Peach、P1908等抗性资源,并对抗性的遗传、基因定位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也从资源圃鉴定筛选出了寿星桃、山桃、碧桃等三类抗蚜资源,但其抗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寿星桃及其抗蚜后代为材料,对其抗性的遗传等进行鉴定,利用多种分子标记结合进行基因定位,通过转录组分析对抗/感群体对蚜虫侵染后的分子响应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寿星桃对桃蚜的抗性为显性遗传,且受单基因控制寿星桃对桃蚜表现出明显的排趋性,人工接种蚜虫后1-3天后逐渐离开,在刺探部位出现水渍状斑点,后转深变红,红色斑点为抗性单株独有特征。杂种后代分离群体的抗/感蚜性出现明显分离,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分布,分离比例符合3:1(自交)或1:1(测交)的孟德尔遗传分离比率。桃树抗蚜表型在第6代杂交分离群体中表现稳定,没有发现明显的蚜虫毒力变化。群体连锁分析表明,桃抗蚜位点与矮生性没有连锁关系,但与果实白/黄肉色有明显的连锁。抗蚜性状与果皮茸毛有/无、果实非酸/酸等性状无连锁关系,抗/感蚜群体果实大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无明显差异,为育种利用排除了障碍。2.将抗蚜基因Rm3定位于桃的第1染色体底端的160 Kb物理区间内,并发现一个抗病候选基因以01-77-3ב中油桃13号’(CN13)组合141株实生苗为定位群体,96-5-1×10-7组合116株实生苗为验证群体。基于桃参考基因序列,设计SNP引物,将目的基因初步定位于Pp0138011783与Pp014723134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9.22 Mb。结合亲本重测序数据,在初定位区间每200 Kb设计引物,采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和Sanger测序筛选SNP结合精细定位,将目标基因定位到桃1号染色体45.66 Mb至46.12 Mb之间。为更精确地定位目标基因,在定位区间开发InDel和SSR标记,最终将基因定位于45.676和45.837 Mb之间,物理距离160 Kb,介于Prupe.1G559300与Prupe.1G561200两基因之间。最终的精细定位区间共有21个基因,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有12个基因表达,但表达量未发现明显变化。但在该区域发现一个抗病基因ppa00596m,通过设计引物,在抗蚜品种中克隆到一个新的NBS-LRR基因,且表达量在抗/感蚜品系间及受蚜侵害后存在明显差异,该基因可能为抗蚜调控的候选基因PpRm3。3.Rm3抗性受蚜虫侵染诱导,抗蚜响应涉及生物胁迫、活性氧家族、转录因子、PR蛋白,以及包括苯丙氨酸/黄酮类化合物在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为阐明桃树桃蚜抗性的分子机制,将蚜虫接种到来自同一分离群体的抗/感蚜株系新梢上,取蚜虫侵染前和侵染后3、6、9、12、24、48、72 h的抗/感蚜株系新梢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鉴定到3854个差异表达基因。两种基因型材料对桃蚜侵染所表现出的转录水平基因表达模式变化是明显不同的,与感蚜材料相比,抗蚜材料中生物胁迫、活性氧家族、转录因子、PR蛋白,以及包括苯丙氨酸/黄酮类化合物在内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关基因的表达有着更加明显的上调,这些在抗/感基因型中差异表达的防御相关基因为解释Rm3类型抗蚜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廖建杰[9](2019)在《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嫁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是瓜类蔬菜嫁接栽培的重要砧木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治土传病害,提高瓜类果实产量和品质等。国内外有关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以39份砧用瓠瓜种质资源为材料,鉴定筛选抗瓠瓜枯萎病的种质,研究抗病性与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不同遗传分析方法研究抗性数量遗传规律。以西瓜为接穗进行嫁接应用研究,为选育高抗杂种砧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苗期伤根灌注接种方法对39份砧用瓠瓜种质进行瓠瓜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鉴定出抗病(R)种质12份,占参试种质的30.77%,中抗(MR)种质14份,其余13份种质表现感病(S)。通过分析病情指数与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病性与幼苗株高、植株体内MD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幼苗下胚轴粗度、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抗性数量遗传分析表明,砧用瓠瓜世代群体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且抗病对感病表现为部分显性。不同家系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模型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抗病亲本中显性基因多于隐性基因。抗性狭义遗传力为77.68%,表明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病性能稳定传递给子代。3.抗病性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种质H041负向一般配合力最高(-8.595),其组配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抗病性,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好,在杂交育种工作中应重点利用。12个杂交组合中有7个组合表现为抗病,10个杂交组合表现负向中亲优势,其中组合H041×H12同时表现负向中亲优势(-51.48%)、超高亲优势(-22.56%)和超标优势(-22.56%),杂种优势表现最强。4.采用砧用杂交瓠瓜嫁接西瓜,进行瓠瓜枯萎病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瓠瓜杂交砧木显着提高了西瓜嫁接苗的抗病性,防病效果为47.03%~80.75%。嫁接苗的地上部(砧木茎、接穗茎粗和接穗长度)和地下部(总根长、根系表面积)生长显着优于西瓜自根嫁接苗。随着瓠瓜枯萎病菌侵染时间延长,瓠瓜杂交砧木嫁接苗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无显着变化,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体内的MDA积累量较低,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均保持较强的活性,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相反,西瓜自根嫁接苗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不断降低,植株体内的MDA积累量相对较高,且SOD、CAT、POD、PPO的活性均表现为接种前期升高,中后期降低,从而出现叶片发黄、枯萎甚至死亡的现象。5.田间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瓠瓜杂交组合(H041 ×H05、H05×H041、H041XH10、Hl10XH041、H12×H041、H12×H10)嫁接西瓜的果实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砧木(对照瓠瓜、白籽南瓜)嫁接西瓜和西瓜自根嫁接,果实品质均显着优于白籽南瓜嫁接。瓠瓜杂交砧木嫁接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与对照砧木嫁接无显着差异,果实固酸比为36.35~75.96,最高为H041×H12。H05×H041和H12×H041的嫁接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自根嫁接无显着差异。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H041×H05(0.631mg/g),除H041×H12和H10XH12嫁接的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对照砧木嫁接外,其余瓠瓜杂交砧木嫁接均与对照砧木嫁接无显着差异。瓠瓜杂交砧木嫁接与对照砧木嫁接、自根嫁接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均无显着差异。综合各项指标,瓠瓜杂交组合H041×H05和H041×H10抗病性强,嫁接西瓜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并对果实品质具有提升作用。

汪孝璊[10](2019)在《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豆病害,而大豆根部病害影响最为严重。该病害病原体复杂,发病症状相似,防治困难。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该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其中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该地区大豆上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解造成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从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南省采集的91份大豆根部病害样品利用一套本实验室前人研发的可特异性检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藤仓镰孢菌(F.fujikuroi)黄色镰孢菌(F.culmo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茄腐镰孢菌(F solan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ani)、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meridionalis)及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在内的16种主要大豆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了病害诊断。检测结果显示,有65份样品检测到上述病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木贼镰孢、藤仓镰孢和大豆疫霉为引起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优势种,检出率依次为40.63%、35.42%、35.42%和22.92%,并且在四个省份都检测到了大豆疫霉、藤仓镰孢和木贼镰孢。与此同时,病原菌复合侵染现象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存在,检出率高达69.23%,最多一个样品中可检测到8种病原菌。同时对采集的大豆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到208株分离物,18种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的分离率最高(16.5%),其次是木贼镰孢、大豆炭腐病菌、层出镰孢等。将这些病原菌接种到大豆品种合丰47上以明确其致病性,发现镰刀菌类病原菌普遍能够在大豆上致病,其中层出镰孢的致病力较强。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018年来自于黄淮海地区的186份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86个大豆品种对PsRace1、PsRace3、PsRace5这3个弱毒力菌株抗性水平最高;对中等毒力菌株PsRace4、Ps41-1、PsMC1抗性次之;而对PsUSAR2和PsJS2菌株这2个强毒力菌株的抗性水平最低,并且对于鉴定的每个大豆品种都可同时抗2-8个大豆疫霉菌株。186个大豆品种对这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21个不同的反应型,通过抗病基因推导,发现有42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b,有51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3a,有1个大豆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d。总体表明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丰富多样,有抗病品种可以作为育种资源利用推广。本研究利用LAMP检测体系对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的及时诊断和防治。此外,筛选出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种质资源,为该地区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桃生产情况
        1.1.2 新疆桃的研究现状
        1.1.3 桃树限根栽培研究现状
        1.1.4 桃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1.5 桃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1.6 桃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1.1.7 桃抗桃蚜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与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新疆桃优株植物学特性调查
        2.2.2 不同新疆桃优株生长指标调查
        2.2.3 不同新疆桃花芽数量的调查
        2.2.4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研究
        2.2.5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评价
        2.2.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调查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植物学特性
        3.1.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属性特征
        3.1.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片形态特征
    3.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生长指标
    3.3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光合特性
        3.3.1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叶绿素含量
        3.3.2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3.3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气孔导度日变化
        3.3.4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
        3.3.5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3.3.6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水分利用率日变化
        3.3.7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比较
    3.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
        3.4.1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外观特征
        3.4.2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色差值比较
        3.4.3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肉特征
        3.4.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外在品质分析
        3.4.5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内在品质分析
        3.4.6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3.4.7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核外观特征分析
        3.4.8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核特性分析
    3.5 不同新疆桃优株的主要光合指标与果实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新疆桃优株植物学特性比较
    4.2 不同新疆桃优株生长特性比较
    4.3 不同新疆桃优株光合特性比较
    4.4 不同新疆桃优株果实品质比较
    4.5 不同新疆桃优株主要光合指标与主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6 不同新疆桃优株抗桃蚜能力比较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砧用冬瓜枯萎病抗性鉴定、转录组分析及嫁接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冬瓜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1.1.1 冬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
        1.1.2 冬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1.1.3 冬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2 嫁接对瓜类作物的影响
        1.2.1 嫁接对瓜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嫁接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2.3 嫁接对作物抗病性的影响
        1.2.4 砧木嫁接的选择
    1.3 转录组测序分析在研究瓜类病害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抗冬瓜枯萎病砧用冬瓜种质资源筛选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冬瓜枯萎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2.3.2 尖刀镰胞菌冬瓜专化型接种体系的确定
        2.3.3 不同砧用冬瓜种质资源对冬瓜枯萎病的抗性
    2.4 讨论
第三章 砧用冬瓜种质资源嫁接适用性评价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砧木种质与冬瓜的嫁接亲和性
        3.3.2 不同砧木种质对定植前嫁接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砧木种质对定植后20 天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砧木种质对冬瓜单株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砧木种质对冬瓜果实表型性状的影响
        3.3.6 不同砧木种质对冬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3.3.7 不同砧木种质对冬瓜果实矿质营养含量的影响
        3.3.8 不同砧木种质与冬瓜亲和性综合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质控
        4.2.2 不同种质接种冬瓜枯萎病后不同部位的差异基因分析
        4.2.3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
        4.2.4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2.5 高表达差异基因
        4.2.6 转录组数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豆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关联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白粉病发现和分布
    1.2 大豆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1.3 温度和湿度对白粉病程度的影响
    1.4 大豆白粉病对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1.5 抗白粉病大豆资源鉴定评价
    1.6 大豆抗白粉病基因遗传研究
    1.7 大豆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1.8 关联分析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白粉病抗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大豆抗白粉病基因关联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桃种质资源褐腐病抗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桃种质资源研究
        1.1.1 桃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1.1.2 桃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1.2 桃褐腐病基本概述
        1.2.1 桃褐腐病的危害及分布
        1.2.2 桃褐腐病的症状和发病条件
        1.2.3 桃褐腐病的防治方法
    1.3 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1.3.1 桃果实酚类物质组成
        1.3.2 桃品种间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差异
        1.3.3 桃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物质组分变化
        1.3.4 影响植物酚类物质含量的因素
        1.3.5 酚类物质功能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桃褐腐病抗性评价影响因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桃种质资源及供试菌株
        2.1.2 样品采集
        2.1.3 接种方法
        2.1.4 统计结果及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褐腐病在离体桃果实上症状
        2.2.2 不同菌株对桃褐腐病发病的影响
        2.2.3 果实套袋对桃褐腐病发病的影响
        2.2.4 果实成熟度对桃褐腐病发病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桃果实酚类物质的测定与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桃果肉中总酚含量分析
        3.2.2 不同品种桃酚类物质组分含量分析
        3.2.3 不同发育阶段桃果实总酚含量分析
        3.2.4 不同发育阶段桃果实酚类物质组分含量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离体桃果实褐腐病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桃种质资源及供试菌株
        4.1.2 样品采集与接种方法
        4.1.3 病情指数H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F试验
        4.2.2 桃种质资源抗性能力分级标准
        4.2.3 不同果实类型桃种质资源的抗性能力差异分析
        4.2.4 桃种质资源褐腐病的综合抗性评价
        4.2.5 桃果实对褐腐病菌的抗扩展能力与酚类物质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370份桃种质资源对褐腐病的综合抗性评价
致谢

(5)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评价及抗性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猕猴桃溃疡病概述
        1.1.1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及病原研究
        1.1.2 猕猴桃溃疡病发病症状
        1.1.3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方法
    1.2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1.2.1 形态结构抗病
        1.2.2 生理生化机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论文结构安排
        1.3.1 目的意义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评价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菌株
        2.1.3 试剂与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4.1 M228的GFPuv转化
        2.1.4.2 最适摇菌时间筛选
        2.1.4.3 人工接种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最适摇菌时间确定
        2.2.2 不同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抗性鉴定与评价
        2.2.3 不同接种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2.2.4 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评价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抗性猕猴桃材料接种溃疡病菌后防御酶活性变化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菌株
        3.1.3 试剂与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4.1 供试材料处理
        3.1.4.2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POD活性的变化
        3.2.2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CAT活性的变化
        3.2.3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SOD活性的变化
        3.2.4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PPO活性的变化
        3.2.5 不同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菌后PAL活性的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次生代谢产物对猕猴桃溃疡病抗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菌株
        4.1.3 试剂与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差异
        4.2.2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4.2.2.1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原儿茶素含量变化
        4.2.2.2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咖啡酸含量变化
        4.2.2.3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绿原酸含量变化
        4.2.2.4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阿魏酸含量变化
        4.2.2.5 不同抗性猕猴桃品种接种溃疡病菌前后芦丁含量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6)不同遗传背景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麦长管蚜发生规律
    1.2 麦长管蚜危害和防治现状
    1.3 植物抗虫性及机制
        1.3.1 植物抗虫历史
        1.3.2 植物抗虫机制分类
        1.3.3 小麦对蚜虫的抗性机制
    1.4 小麦抗蚜育种研究进展
        1.4.1 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
        1.4.2 小麦抗蚜品种鉴定技术和培育现状
    1.5 刺吸电位(EPG)技术
        1.5.1 EPG技术发展历史
        1.5.2 EPG技术的原理
        1.5.3 刺吸式口器昆虫的EPG波形
        1.5.4 EPG技术在我国蚜虫研究上的应用
        1.5.5 EPG技术在蚜虫化学抗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1.6 立项依据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小麦种质
    2.2 麦长管蚜
    2.3 供试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小麦抗蚜性田间鉴定及抗性级别划分
        2.4.2 EPG记录和波形识别
        2.4.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种质的田间抗蚜性鉴定
    3.2 EPG波形识别及取食行为参数分析
        3.2.1 麦长管蚜刺探和取食小麦种质材料的整体波形
        3.2.2 麦长管蚜口针到达韧皮部之前的取食行为
        3.2.3 麦长管蚜口针在木质部的取食行为
        3.2.4 麦长管蚜口针在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3.2.5 麦长管蚜取食不同种质小麦各波形平均持续时间比较
        3.2.6 麦长管蚜在不同种质小麦上取食8h波形比较
4 讨论
    4.1 抗虫指标的选用的问题
    4.2 抗性因子定位
    4.3 EPG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4.4 利用EPG技术的科研进展
5 结论
    5.1 田间小麦抗蚜水平
    5.2 室内 EPG 鉴定
6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M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2 CMV株系的划分方法
3 CMV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4 辣椒中抗CMV种质资源和品种
5 辣椒CMV抗源的遗传规律分析
6 辣椒CMV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连锁标记开发
7 问题与展望

(8)寿星桃抗蚜性鉴定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拉丁学名对照表
第一章 植物-蚜虫交互及抗蚜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前人研究进展
        2.1 蚜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寄居与取食
        2.1.1 蚜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2.1.2 蚜虫在植物上的寄生与取食
        2.2 植物的抗蚜机制
        2.2.1 排趋性
        2.2.2 抗生性
        2.2.3 耐受性
        2.2.4 过敏反应
        2.2.5 抗性的诱导
        2.3 植物对蚜虫抗性的遗传
        2.3.1 单基因控制的抗性
        2.3.2 多基因控制的抗性
        2.3.3 基因簇
        2.4 植物与蚜虫交互的信号识别
        2.4.1 植物对蚜虫的感知
        2.4.2 植物的抗蚜基因
        2.4.3 植物防御的激发子
        2.5 植物对蚜虫防御的信号调节
        2.5.1 水杨酸在植物对蚜虫取食响应中的作用
        2.5.2 茉莉酸在植物对蚜虫取食的响应中的作用
        2.5.3 乙烯在植物对蚜虫取食响应中的作用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3.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寿星桃对桃绿蚜抗性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杂交授粉
        2.2.2 杂交种子处理
        2.2.3 杂种苗培育
        2.2.4 抗蚜性鉴定
        2.2.4.1 自然发病调查及评价标准
        2.2.4.2 人工接种方法
        2.3 其它相关性状调查
        2.4 抗蚜性状与其它相关性状的连锁及相关分析
        2.5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田间抗/感蚜表现与抗性评价和鉴定
        3.2 “粉寿星”对桃蚜抗性的遗传及稳定性
        3.3 抗蚜性状与树体矮生性状的连锁遗传分析
        3.4 抗蚜性状与果实肉色的连锁遗传分析
        3.5 抗蚜性状与果皮茸毛、果肉酸/非酸性状的连锁分析
        3.6 抗蚜与感蚜群体果实大小、果肉可溶性固形含量的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植物的抗性机制与过敏反应
        4.2 植物对蚜虫抗性的遗传控制及持久性
        4.3 寿星桃抗蚜性与其它性状的连锁与关联
第三章 寿星桃抗蚜性的基因定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表型鉴定与DNA提取
        1.3 抗蚜基因的初步定位
        1.4 亲本深度测序
        1.5 抗蚜性状紧密连锁SNP标记的开发
        1.6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株表型鉴定
        1.7 基于定位区间的InDel和 SSR标记开发
    2 结果
        2.1 抗蚜表型鉴定
        2.2 基因的初步定位
        2.3 亲本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2.4 基于SNP标记的基因粗定位
        2.5 基于InDel和SSR标记的基因精细定位
        2.6 定位区间候选基因筛选与挖掘
        2.7 PPRM3 候选基因的表达验证
    3 讨论
第四章 桃树对桃蚜取食响应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和蚜虫材料
        2.2 转录组文库构建、高通量测序转录组数据分析
        2.3 荧光定量PCR分析
        2.4 Go富集分析和Mapman分析
    3 结果
        3.1 抗/感蚜材料受桃蚜危害的表型
        3.2 桃新梢受蚜虫侵染后的转录组测序
        3.3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与GO分析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Mapman分析
        3.7 基因Rm3 定位区间基因表达及候选基因筛选
    4 讨论
        4.1 蚜虫取食激活了抗蚜株系的抗性通路
        4.2 Rm3抗性相关的信号传导和防卫反应路径
        4.3 次生代谢物可能对桃树的抗蚜性起到关键作用
        4.4 Rm3定位区间差异基因分析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9)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嫁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瓜类枯萎病研究进展
        1.1.1 瓠瓜枯萎病的发生
        1.1.2 瓠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
        1.1.3 枯萎病致病机制研究
        1.1.4 瓜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1.2 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2.1 杂种优势利用
        1.2.2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1.2.3 杂种优势预测研究
    1.3 瓜类嫁接应用研究
        1.3.1 嫁接提高植株生长势
        1.3.2 嫁接提高果实品质
        1.3.3 嫁接增强植株抗逆性
        1.3.4 嫁接增强植株抗病性
        1.3.5 嫁接抗病机理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砧木种质资源
        2.1.2 病原菌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砧用瓠瓜育苗
        2.2.2 农业生物学性状测定
        2.2.3 瓠瓜枯萎病接种及抗病性分级
        2.2.4 生理指标测定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砧用瓠瓜种质资源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表现
        2.3.2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砧用瓠瓜种质的幼苗生长、生理指标影响
        2.3.3 瓠瓜枯萎病抗性与形态、生理指标的关系
        2.3.4 瓠瓜枯萎病抗性与果实形态的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数量遗传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砧用瓠瓜世代群体及家系建立
        3.2.2 瓠瓜枯萎病接种及抗病性分级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世代群体平均数比较
        3.3.2 遗传尺度检验
        3.3.3 遗传参数估计
        3.3.4 不同家系杂交F_1代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分析
        3.3.5 遗传模型与显性分析
        3.3.6 方差分量估算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家系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砧用瓠瓜家系建立
        4.2.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病性总体配合力分析
        4.3.2 抗病性配合力效应值的估算
        4.3.3 遗传参数估计
        4.3.4 抗病性杂种优势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砧用瓠瓜杂交组合嫁接西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嫁接方法
        5.2.2 抗性鉴定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砧用瓠瓜杂交组合自根苗和嫁接苗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表现
        5.3.2 瓠瓜枯萎病胁迫下嫁接西瓜病情指数的变化
        5.3.3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嫁接西瓜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5.3.4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嫁接西瓜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5.3.5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嫁接西瓜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5.3.6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嫁接西瓜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3.7 瓠瓜枯萎病胁迫对嫁接西瓜叶片中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砧用瓠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嫁接方法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4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砧木嫁接西瓜苗成活率
        6.3.2 不同砧木对西瓜产量的影响
        6.3.3 不同砧木对西瓜外观品质的影响
        6.3.4 不同砧木对西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6.3.5 隶属函数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7.1.2 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数量遗传分析
        7.1.3 不同家系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7.1.4 砧用瓠瓜杂交组合嫁接西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分析
        7.1.5 砧用瓠瓜杂交组合嫁接对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根部病害及病原检测研究进展
        1 大豆根部病害的发生与为害
        2 常见的大豆根部病害
        2.1 大豆根腐病
        2.2 大豆立枯病
        2.3 大豆红冠腐病
        2.4 大豆炭腐病
        3 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3.1 传统形态学检测技术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发展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原物研究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为害症状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2.1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基因鉴定
        2.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供试样品
        1.2 检测的目标病原菌
        1.3 大豆病株样本基因组的提取
        1.4 病组织中携带的病原菌的LAMP检测
        1.5 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大豆根部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株样品采集
        2.2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重要病原菌的LAMP检测结果
        2.3 安徽宿州、山东济宁、江苏南京、江苏徐州和河南商丘地区16种大豆主要根部病原的检出率分析
        2.4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复合侵染情况分析
        2.5 大豆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供试培养基
        1.4 大豆种质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186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测定
        2.2 大豆品种(系)对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疫霉菌株抗性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项目
致谢

四、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桃优选单株在石河子垦区的栽培表现[D]. 韩毅.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砧用冬瓜枯萎病抗性鉴定、转录组分析及嫁接适应性研究[D]. 曾文青. 广西大学, 2021(02)
  • [3]大豆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关联定位[D]. 胡刘涛.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4]桃种质资源褐腐病抗性评价研究[D]. 田雨. 扬州大学, 2020(05)
  • [5]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评价及抗性生理研究[D]. 温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不同遗传背景小麦种质资源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性鉴定[D]. 姜雅秀.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7]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J]. 于海龙,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王立浩. 园艺学报, 2019(09)
  • [8]寿星桃抗蚜性鉴定及分子机制解析[D]. 牛良.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9]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嫁接应用研究[D]. 廖建杰. 广西大学, 2019(01)
  • [10]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D]. 汪孝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辣椒种质资源对桃蚜的抗性鉴定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