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一、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婷[1](2021)在《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1)选取2018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ML及R/R-AML共44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AML共16例,难治性AML共10例,复发性AML共1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2)所有入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均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化疗,同时予相应药物、支持治疗;(3)分析老年AML及R/R-AML患者疗效(包括CR率、PR率、NR率、OR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及总生存期(OS),分析其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5)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隔日、皮下注射临床疗效及优势;(6)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AML组CR率87.50%,ORR率93.75%。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老年AML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示初诊时高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预后不良因素组疗相对效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11(419)个月,中位OS为12.5(619)个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存在预后不良因素患者DOR及OS均显着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R-AML患者组CR率53.6%,ORR率67.9%。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R/R-AML患者疗效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高白、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组疗效相对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R-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9(621)月,中位OS为11(622)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预后不良组患者DOR及OS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血液学不良反应,III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超过90%,但III级以上感染、出血、消化道反应、肝肾功损害等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可控。结论:1.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满意,是不适合强烈化疗的老年AML患者满意治疗方案,值得采用;2.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R/R-AML,疗效较好,是R/R-AML治疗窘境中的可靠选择;3.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反应,不良反应可控;4.本研究中地西他滨采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可获得满意疗效,降低了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医护工作负担,值得扩大样本量推广研究。

于嗣俭[2](2021)在《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治愈某些血液肿瘤的唯一途径,比如遗传学高危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对于遗传学高危的AML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能让患者获益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allo-SCT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手段。目前成人allo-SCT的供者来源主要包括亲缘全相合供者(MSD)、单倍型供者(HID)、非血缘无关相合供者(MUD)及非血缘脐血干细胞(UCB)。MSD由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风险相对小,费用相对低,仍是allo-SCT的最先选择,但由于受到供者来源的限制,能找到MSD的患者大约30%。MUD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选择,有研究表明其取得了与MSD相似的疗效,但寻找合适无关供者需要时间,且受地域及民族等因素限制。UCB移植虽然具有随时可用、容易获得、对供者无风险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低的优点,但脐血库规模小,脐血细胞数量低,对于成人来说植入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HID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单倍型移植具有以下优势:1,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找到供者,且大部分患者有多个供者可供选择,最终可选择最优供者进行移植;2,对于复发难治及高危白血病等急需要移植的患者来说,HID具有更好的可及性;3,随着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对移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更加丰富,大量研究表明HID-SCT能取得与MSD-SCT同等的疗效。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HID-SCT的疗效甚至要优于MSD-SCT,这归功于HID-SCT能在这部分患者表现出更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L),能显着降低复发率,但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最后获得生存的优势。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回顾性研究、小样本量或者亚组分析,究竟HID-SCT是否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从而降低复发并提高生存还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第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了 HID-SCT与MSD-SCT在第一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R1)的遗传学高危AML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两项前瞻性研究中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数据,比较HID-SCT与MSD-SCT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移植后微小残留病(post-MRD)、复发率(CIR)、移植相关死亡率(TRM)、无白血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感染发生率、GVHD及造血重建等。目的是为HID-SCT在高危AML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地位提供更有力的临床依据。另外,对于HID-SCT,目前主要有两种移植体系,包括抗胸腺人球蛋白(ATG)为基础的移植方案还是后环磷酰胺(post-CTX)移植方案。在中国,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方案占主导地位。而ATG所致的免疫抑制及激活病毒感染仍然是这个方案的重要不足。到目前为止,单倍型移植最佳的ATG剂量仍不清楚。我们前期单中心研究表明,兔来源总量6mg/kg的ATG剂量比10mg/kg的ATG剂量具有更低的EBV病毒发生率,但有更高的GVHD发生率和致死率。7.5mg/kg的ATG剂量目前主要应用于MUD-SCT,其在HID-SCT的地位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第三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7.5mg/kg的ATG与10mg/kg的ATG剂量在HID-SCT的疗效,目的是评估ATG最佳剂量,从而优化ATG为基础的单倍型移植体系。二方法1、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采用生物学随机原则。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霉酚酸酯(MMF)的GVHD预防方案,单倍型组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骨髓(BM)联合外周干细胞(PBSC),MSD-SCT的移植物为G-CSF动员的PBSC。移植前后进行MRD监测,监测手段包括多参数流式(MFC)及实时定量PCR(qPCR)。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或者地西他滨(有活动性GVHD的患者)抢先性干预,同时对于FLT3-ITD阳性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post-MRD累积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IR、造血重建、GVHD、TRM、OS、DFS及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GRFS)。所有数据由SPSS 19.0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2、这项研究入组的患者来源于两项前瞻性注册研究。纳入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接受HID-SCT和MSD-SCT的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病人入组,分为HID-SCT组和MSD-SCT组。移植策略方,面,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MSD-SCT采用CsA+MTX进行GVHD的预防,HID-SCT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预防白血病复发的策略包括早期快速减免免疫抑制剂、预防性及抢先性DLI。对于post-MRD阳性的患者,常规进行DLI或者其他方式的抢先性干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R和OS,次要终点包括:感染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GRFS。所有数据由Stata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3、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及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四家单位血液科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接受allo-SCT的14-65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ATG的剂量按照1:1比例随机对病人进行入组,分别为7.5mg/kg ATG组与10mg/kg ATG组。移植策略方面,移植前C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移植前未缓解(NR)的患者接受清髓性的续贯强化预处理方案,采用CsA+MTX+ATG以及MMF的GVHD预防方案,ATG的剂量分别为7.5mg/kg与10mg/kg。常规进行EBV及CMV病毒的监测及抢先性治疗。常规进行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监测。研究的主要终点是EBV血症1年累计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MV血症及疾病发生率、造血重建、GVHD发生率、TRM、DFS及耐受性。所有数据由SPSS及R软件统计软件处理。三结果1.2013年6月至2016年01月共189例遗传学高危AML患者纳入此研究,HID-SCT组83例,MSD-SCT组106例。直到最后随访时间,59例患者被检测到post-MRD阳性,包括单倍型组15例和亲缘全相合组44例。HID-SCT组和MSD-SCT组的post-MRD累计阳性率分别是18%(95%CI 11-27)和42%(95%CI 32-51;p=0.001)。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原则,52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 13例’MSD-SCT组39例(p=0.001)。在post-MRD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01,HR=0.349)。急性 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40%(95%CI 29-50)和 46%(95%CI 36-55;p=0.8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1%(95%CI 5-19)和 11%(95%CI 6-18;p=0.948)。慢性 GVHD、广泛性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9%(95%CI 28-49)和 51%(95%CI 41-60)(p=0.152)、12%(95%CI 6-20)和 18%(95%CI 11-26)(p=0.274)。两组3 年 CIR 分别为 14%(95%CI 7-22)和 24%(95%CI 17-33;p=0.101)。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型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30,HR=0.464)。两组3年累积 TRM 分别是 15%(95%CI 8-23)和 10%(95%CI 5-17;p=0.368)。两组 3 年 OS 分别为 72%(95%CI 67-77)和 68%(95%CI 63-72;p=0.687)、DFS 为 71%(95%CI 67-76)和 66%(95%CI 61-71;p=0.579)、GRFS 为 63%(95%CI 57-68)和 43%(95%CI 39-48;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MRD 阳性和 post-MRD 阳性是 DFS(p=0.006,HR=2.119;p=0.019,HR=2.029)和 OS(p=0.007,HR=2.135;p=0.028,HR=1.981)的独立危险因素。2.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251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纳入此研究,119例接受HID-SCT,132例患者接受MSD-SCT。移植后+30天两组的疾病完全缓解率分别是94%和93%(p=0.802)。根据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原则,199例post-MRD阳性患者接受了 DLI,其中HID-SCT组91例,MSD-SCT组108例(p=0.350)。截至最后随访日期,92例患者发生了 114次post-MRD阳性事件,其中DLI前60例、DLI后12例。1年的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是62%(95%CI 58-67)和 54%(95%CI 50-58;p=0.025);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16%(95%CI 13-19)和 11%(95%CI 8-13;p=0.180)。3 年的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55%(95%CI 50-59)和 55%(95%CI 51-60)(P=0.789)、21%(95%CI 17-25)和 19%(95%CI 16-22)(p=0.830)。HID-SCT 组和 MSD-SCT 组 5 年 CIR 分别是 32%(95%CI 23-41)和26%(95%CI 18-35)(p=0.034)。在复发的多因素分析中,单倍体供者是保护性因素(p=0.047,HR=0.615)。两组移植后+100内的感染相关死亡率方面,HID-SCT组要显着高于MSD-SCT组(8%vs 2%;p=0.049)。两组5 年的 TRM 分别是 31%(95%CI 22-40)和 23%(95%CI 16-30)(p=0.114)。中位随访20.3个月(范围,0.2至72.7个月),两组5年的累计DFS分别是43%(95%CI 38-48)和 39%(95%CI 35-44)(p=0.665),两组 5 年的累计 OS分别是 46%(95%CI 42-51)和 42%(95%CI 37-46)(p=0.832),GRFS 为28%(95%CI 24-33)和 26%(95%CI 22-30;p=0.795),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第0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3%和post-MRD阳性是OS(p=0.011,HR=1.573;p=0.027,HR=1.490)和 DFS(p=0.005,HR=1.630;p=0.003,HR=1.668)的不良因素。DLI 是 OS(p=0.001,HR=0.423)和 DFS(p=0.001,HR=0.402)的保护性因素。cGVHD是DFS的保护性因素(p=0.016,HR=0.659)。3.总共412例患者纳入这项研究,最终408例完成此研究并纳入分析,7.5mg/kg ATG组203例,10.0mg/kg ATG组205例。两组1年的EB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20.7%(95%CI 15.4-26.5)和 40%(95%CI 33.3-46.6;p<0.001)。两组2年EB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3.0%(95%CI 1.2-6.0)和7.3%(95%CI 4.3-11.4;p=0.048)。单倍体组和亲缘全相合组1年的CMV血症累计发生率分别是 73.4%(95%CI 67.2-79.4)和 83.4%(95%CI 77.5-87.9;p=0.038)。两组2年CMV疾病累计发生率分别是1.5%(95%CI 0.4-4.0)和5.9%(95%CI 3.2-9.7;p=0.019)。100 天Ⅱ-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27.1%(95%CI 21.1-33.4)和 25.4%(95%CI 19.6-31.5;p=0.548);Ⅲ-Ⅳ°aGVHD 累积发生率分别是 7.9%(95%CI 4.7-12.2)和 5.4%(95%CI 2.8-9.1;p=0.299)。2 年的 cGVHD、广泛性 cGVHD 发生率分别为 34.6%(95%CI 27.8-41.4)和 36.2%(95%CI 29.1-43.2)(P=0.814)、12.8%(95%CI 8.5-18.0)和 10.2%(95%CI 6.3-15.2)(p=0.417)。两组的 3 年 CIR 分别是 17.6%(95%CI:12.4-23.6%)和 15.3%(95%CI:10.2-21.5%)(p=0.442)。三组 3 年的TRM 分别是 20.2%(95%CI:15.0-26.0%)和 24.4%(95%CI:18.7-30.4%)(p=0.289)。三组 3 年的累计 DFS 分别是 62.2%(95%CI:55.3-69.1%)和 60.3%(95%CI:53.0-67.6%)(p=0.660),三组 3 年的累计 OS 分别是 69.5%(95%CI:63.2-75.8%)和 63.5%(95%CI:56.2-70.8%)(p=0.308)。四 结论1 HID-SCT 比 MSD-SCT具有更低的post-MRD发生率,提示HID-SCT比MSD-SCT具有更强的GVL作用。HID-SCT患者比MSD-SCT患者接受DLI的比例更低,最终HID-SCT比MSD-SCT具有更优的GRFS,因此,对于遗传学高危AML-CR1患者,HID-SCT应该被推荐为最优选择之一。2 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HID-SCT 比 MSD-SCT的复发率更低,但移植后+100内的感染死亡率更高,最终两组的生存无显着性差异。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尽快行allo-SCT是目前最有效的治愈手段。在缺乏MSD的情况下,HID-SCT同等有效。3 抢先性及预防性DLI是急性白血病移植后重要的预防复发手段。对于移植前NR的难治白血病患者,超强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复发,提高移植疗效。4 与 10.0mg/kg ATG 相比,7.5mg/kg ATG 作为 HID-SCT 的 GVHD 预防能够降低EBV和CMV感染,却不增加GVHD发生率。

李美蓉[3](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殷婷[4](2020)在《含依托泊苷的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含依托泊苷(VP-16)的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R/R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特点,并评价以依托泊苷为基础的不同挽救性化疗方案治疗R/R AML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血液科的R/R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9例。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化疗方案,将其分为3组,分别是A组(ME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依托泊苷,HE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依托泊苷),B组(DCEG方案:地西他滨+阿糖胞苷+依托泊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C组(EDCAG方案:依托泊苷+地西他滨+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常规、血生化、MICM相关信息、FAB分型、复发后血常规、血生化、胸腹部检查(包括CT或彩超等)相关信息以及病程记录中患者在我院诊治的全部治疗经过,并对其进行随访。总结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不良反应、预后相关因素等。结果:1.所有患者中:A组患者37例,B组患者11例,C组患者21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显示:A组患者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46.0%,B组患者总反应率为为45.5%,C组患者总反应率66.7%,三种不同方案在治疗R/R AML的疗效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4.002,P>0.05)。2.三组的中位OS分别是:5.5个月、4.1个月、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3.将所有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疾病状况以及预后分层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示:对女性患者来说,使用C组方案治疗疗效更好。对中青年患者来说,使用A组方案治疗效果更好。4.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75%、初治时PLT<100×109/L、以及预后不良患者缓解率更低,提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初治时PLT以及预后分层是影响是否CR的因素。5.挽救治疗后是否达CR与预后相关。而年龄、初治白细胞、初治时LDH、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预后分层与预后没有相关性。6.所有不良反应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中A组占75.7%,B组占90.9%,C组占42.9%,相比A、B两组,C组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三种含依托泊苷的治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总有效率及OS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三种治疗方案疗效相当,都可作为R/R AML患者的化疗选择,但综合化疗后不良反应比较发现,EDCAG组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更低,其用药安全性相对较高。2.对女性患者来说,使用EDCAG方案疗效更好。对中青年患者来说,使用MEA方案治疗效果更好。3.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初治时PLT以及预后分层与疗效相关。4.挽救治疗后是否达CR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欢[5](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汪洁[6](2020)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teroid refractory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SR-aGVHD)的疗效、安全性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allo-HSCT后发生SR-aGVHD 的 59 例患儿病历资料,33 例在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加用 UCMSCs,分成UCMSCs组(33例)和常规组(26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SR-aGVHD 治疗效果、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发生率、病毒感染率、复发率、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MSCs组中UCMSCs静脉输注平均细胞数为1.70(0.43~5.78)×106/kg,平均次数为2(1~5)次,均未见输注不良反应。与常规组相比,UCMSCs组在治疗SR-aGVHD的改善中位时间上更短(12d vs 18d,P=0.011);两组之间在治疗SR-aGVHD 的治愈时间,皮肤、肝脏、胃肠道疗效的总体反应率,单器官和多器官受累的SR-aGVHD疗效的完全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广泛型cGVHD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EBV感染率及复发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合生存曲线,两组患儿总体累及生存率、Ⅳ度SR-aGVHD患儿累积生存率、多器官SR-aGVHD及单器官SR-aGVHD患儿累及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SCs治疗儿童移植后SR-aGVHD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改善时间更快,对是否会预防广泛型cGVHD的发生、CMV感染,增加移植后EBV感染率、复发率及能否改善移植后长期生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邓之奎[7](2020)在《miR-155-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原始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并侵犯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征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其异质性强,分子与细胞遗传学表现多样,目前在经典“3+7”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多种新药组成的治疗方案能使AML的总生存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化疗耐药。本研究以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以及AML细胞系为研究对象,探讨miR-155-5p对AML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而为临床克服AML患者化疗耐药、提高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55-5p、Bcl-2在AML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与AML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2.收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43例AML(依据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确立诊断,诊断标准参照WHO急性白血病临床分型(2016))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标本,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期。3.采用q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43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155-5p及Bcl-2表达水平,同时进一步验证miR-155-5p、Bcl-2表达水平与AML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4.在AML细胞中转染miR-155-5p抑制剂与类似物,并应用Bcl-2抑制剂与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处理AML细胞,并检测其细胞活性、凋亡及NF-κB、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55-5p、Bcl-2在AML患者中表达增高,且与预后差相关。2.AML患者BMMC较对照组相比miR-155-5p(t=4.688,P=0.002)和Bcl-2(t=4.066,P=0.013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155-5p类似物的AML细胞经阿糖胞苷处理后细胞活性增高,凋亡减少;相反,转染miR-155-5p抑制剂组细胞活性降低,凋亡增多(P均<0.05)。4.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155-5p抑制剂组细胞NF-κB、Bcl-2表达水平降低,流式检测结果表明Bcl-2抑制剂增强AML细胞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P均<0.01)。结论1.miR-155-5p和Bcl-2与AML患者预后相关。2.miR-155-5p抑制AML细胞凋亡,Bcl-2抑制剂能够增强AML细胞对化疗药物阿糖胞苷的敏感性。miR-155-5p高表达伴随NF-κB和Bcl-2表达上调可能是抑制AML细胞凋亡的机制。

安福润[8](2020)在《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型(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约占80-85%。虽然按照国际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系统方案治疗,可使ALL总的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高达70%90%,儿童患者中70%以上可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成人患者35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d Free Survival,RFS)达3060%,但50%以上的成人患者最终会复发,一旦复发预后很差,再次诱导化疗仅能使1845%的患者再次缓解,中位总生存期(OS)仅36个月,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B-ALL)也是儿童白血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之后复发的患者,几乎陷入无药可治的境地。近几年虽然有两种针对r/r B-ALL的免疫新药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抗经FDA批准上市,相比传统化疗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编程技术,在T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能够猎取某种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段(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的设想得以实现。sc Fv由特异性单抗轻链和重链的可变肽链、加一段隔离短肽连接成的一条单链多肽,其膜内端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跨膜激活信号域(Trans Membrane Domain,TMD)连接,通常是CD3-ζ链或FcεRIγ的胞内部分,偶联融合为一个嵌合蛋白,并在T细胞上表达,因此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 T cell)。因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地表达CD19,靶向CD19的CAR T细胞被率先应用于治疗r/r B-ALL。目前报道的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美国的几家医疗机构,因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2017年8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宣布批准诺华公司(Novartis)的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用于治疗25岁以下CD19+r/r B-ALL,随后风筝制药(Kite Pharma)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 T细胞产品也很快批准上市。以上临床中心的报道及上市的CD19 CAR T细胞均属于第二代CAR T细胞,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临床验证及评估。此外,与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也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索。目的采用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条件的r/r B-ALL患者,采集其外周血80100ml,采用第三代CD 19 CAR T细胞制备技术制备CD19 CAR T细胞,检测合格后回输至患者体内以治疗r/r B-ALL。纳入患者时收集基本资料及病史,如性别、年龄、既往治疗情况等。输注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VDCP、FC或单药CTX中的一种方案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后评估患者肿瘤负荷及体内免疫状态,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作为基线值。输注CD19 CAR T细胞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注后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变化,依据国际及国内通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标准对输注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及时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SPSS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模型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缓解率、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自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共筛选72例r/r B-ALL患者,其中51例符合入组条件进入本研究,4例患者因制备失败未能输注CD19 CAR T细胞。2.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中有38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 Recovery,CRi),总的缓解率(ORR)达80.9%(38/47)。治疗前具有活动性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s)的患者,其ORR要明显低于没有EMDs的患者(53.8%vs.91.2%,P=0.013)。3.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415.0天(95%CI 15.5814.5),1年的OS为53.0%(95%CI 37.268.8);38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后达到CR/CRi的r/r B-ALL患者,估算的中位RFS时间为319.0天(95%CI 182.6455.4),1年的RFS为45.0%。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输注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是影响OS和RFS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HR=4.551,95%CI 1.60512.907);输注前Treg升高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HR=5.096,95%CI1.47917.558)。4.所有接受输注患者,输注后4周内发生34度的非血液系统一般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4.3%(2/47)和低钾血症2.1%(1/47);83%(39/47)的患者在输注后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23.4%(11/47)的患者为3级,无4级CRS发生;2例患者(4.3%)发生了免疫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其中1例为1级ICANS,另1例为4级ICANS。结论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安全性良好且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部分患者在没有额外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长的OS和RFS。治疗前活动性EMDs、治疗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可能是影响CD19CAR T细胞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吴璨[9](2020)在《CD19 CAR T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10%。复发难治性B-ALL中约有1%15%的患者伴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此类患者预后更差,多数呈多系统累及态势,早期预测和评估难度较大。总体来说,目前成人复发难治性B-ALL的治疗已十分棘手,而成人复发难治性B-ALL伴CNS浸润患者的治疗则更加困难,亟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意在探究CD19 CAR T细胞对复发难治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伴CNS浸润的疗效,并评估该治疗方案的应用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复发难治性B-ALL伴CNS浸润的患者7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外周血、脑脊液及骨髓部位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治疗前后CNS状态、骨髓肿瘤负荷、无复发生存期及复发部位等因素来评估疗效;分析治疗后非血液学一般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的发生情况来评价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CD19 CAR T细胞治疗后28d内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1)CD19 CAR T细胞治疗总反应率(ORR)为57.14%;5例(71.43%)患者经治疗后CNS浸润达CNS-1状态,2例(28.57%)达CNS-2状态;6例(85.71%)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降至5%以下,1例(14.29%)患者骨髓未缓解;总治疗反应达CR的有4例,其无复发生存期中位数为1个月,患者再复发部位均为骨髓。(2)5例(71.43%)患者发生感染;5例(71.43%)患者发生CRS,其中1-2级CRS 4例、3级1例;1例(14.29%)患者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7例患者均发生轻度治疗相关免疫球蛋白下降。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结论:CD19 CAR T细胞治疗CNS侵犯的复发难治性B-ALL有望获得完全缓解,疗效较理想;治疗过程中可出现感染、CRS、ICANS、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等情况,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较高。

杨媛[10](2019)在《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恶性血液病,白血病细胞因增殖能力增强、分化及凋亡障碍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原始、幼稚阶段[1]。以往国内AML的诊断分型采用FAB分型,根据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特点分为M1-M7共7种亚型[2]。随着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诊断AML采用MICM分型,从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合考虑,使AML的诊断分型更精确、科学,并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危险分层已经是目前国内外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选择及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但是现有的预后分层体系仍无法对该类患者进行精准的预后评估[3]。因此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疗效预后的因素仍有必要,据此设计本次研究课题,旨在为AML分层诊治循证医学提供更多依据。目的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初诊非M3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基因突变的特征,并进行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材料与方法收集并筛选出2015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初诊体征、入院首次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FAB分型、乳酸脱氢酶、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胸部CT、腹部CT或彩超等资料,再收集患者治疗方案,并对预后情况进行随访。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Graphpad prism8软件进行图形绘制。结果1、发病年龄、性别、FAB分型、初诊体征:12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5岁;男女比例1.22:1;FAB分型构成为:M2 58例,M5 22例,M4 18例,M1 18例,M6 2例,M7 2例;39.2%患者存在肺部感染,14.2%有淋巴结肿大,35.0%有肝和(或)脾肿大。2、初诊血常规中位值:初诊时中位WBC 19.65×109/L,HGB 74g/L,PLT34×109/L,LDH 412.7U/L,外周血原始细胞比率0.50,骨髓原始细胞比率0.650;高白细胞者15例;重度贫血34例,血小板严重减少31例。3、免疫表型:本组非M3型AML中,髓系抗原表达:CD13>CD117>CD33>CD64>MPO>CD15>CD11b>CD14;幼稚细胞抗原表达:HLA-DR>CD34;淋系抗原表达:CD56>CD7>CD19。4、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检出率46.67%,非复杂异常核型中t(8;21)(q22;q22)伴或不伴其他异常共16例,单纯+8异常5例,inv(16)异常3例,del(11)(q23)、-7/del(7)、del(5)(q22)、inv(9)(p12q13)、t(8;12;21)(q22;p13;q22)、t(9;21)(p22;q23)异常各1例,其他核型13例。核型预后危险度分级:良好组20例(16.7%),中等组84例(70%),不良组16例(13.3%)。按异常类型分为:结构异常26例(21.7%),数量异常10例(8.3%),数量及结构异常20例(16.7%)。5、112例融合基因检测情况:阳性者43例(38.39%),常见融合基因为:AML1-ET0基因18例(16.07%);CBFβ-MYH11基因7例(6.25%)。6、97例基因突变情况:突变率:NPM1 27.45%,FLT3-ITD 14.29%,FLT3-TKD 0%,C-Kit 7.32%,CEBPA单突变11.63%、双突变11.63%,DNMT3A突变18.18%,TP53 0%,RUNX1 8.33%。7、首次诱导化疗疗效:CR 54例(45%),CRi 12例(10%),PR13例(10.83%),NR 41例(34.17%);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CR1%)55%。8、疗效单因素分析显示:LDH(U/L)、骨髓原始细胞比率、淋巴结是否肿大、PLT是否大于20(109/L)、是否含CAG方案与CR1%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PLT小于20×109/L者首次诱导化疗CR1%低。9、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以60岁为界)、骨髓原始细胞比率(以0.75为界)、PLT(以20×109/L为界)、首次诱导化疗CR1与未CR1可能影响预后;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60岁、首次诱导化疗未达CR1者平均OS短,预后差。结论1、初诊PLT小于20×109/L者首次诱导化疗CR1%低;发病年龄≥60岁、首次诱导化疗未达CR1者平均OS短,预后差。2、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可影响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初诊时应进行合理、精确的危险度分层诊断,再结合患者血常规、年龄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二、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
        2.2.2 研究设计
        2.2.3 收集完善患者资料
        2.2.4 治疗方案及护理流程
        2.2.5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老年AML组
        3.1.1 老年AML患者一般资料
        3.1.2 老年AML组疗效
        3.1.3 老年AML组不同临床基线特征CR率、ORR率比较
        3.1.4 老年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1.5 与DA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1.6 老年AML组生存分析
    3.2 R/R-AML组
        3.2.1 R/R-AML组患者一般资料
        3.2.2 R/R-AML组疗效
        3.2.3 R/R-AML组不同基线资料CR率、ORR率比较
        3.2.4 R/R-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5 与CAG或HAG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2.6 R/R-AML组生存分析
    3.3 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优势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2)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高危AML疗效比较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单倍型移植和亲缘全相合移植在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两种不同ATG剂量在单倍型移植中的疗效比较
    1. 病人特点及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致谢

(3)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血病概述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1.1.5 白血病的治疗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及细胞株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5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2.3.1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及细胞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3.3.2 细胞培养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3.3.13 统计学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及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5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含依托泊苷的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挽救性治疗方案如下
    2.4 支持对症治疗
    2.5 疗效判断
    2.6 随访
    2.7 统计学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治疗方案与疗效的关系
    3.3 不同治疗方案OS的比较
    3.4 亚组分析与疗效的关系
    3.5 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分析
        3.5.1 影响患者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3.5.2 影响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3.6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3.6.1 单因素回归分析影响OS的因素
        3.6.2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7 不良反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排除标准和分组
    3. 预处理方案
    4. 供者来源、HLA配型及血型
    5. 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输注
    6.aGVHD的预防
    7.SR-aGVHD的发生情况
    8.SR-aGVHD 的治疗
    9. 观察指标
    10. 造血重建及植入证据检测
    11. 并发症的预防和支持治疗
    12. UCMSCs的制备
    13. UCMSCs的输注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儿病例特点
    2 两组患儿SR-aGVHD的疗效观察
    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
    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情况
    5. 病毒感染发生情况
    6. 原发病复发及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7)miR-155-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1.2 MICRO-RNA与白血病耐药
    1.3 MIR-155、NF-ΚB与 BCL-2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中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设计方案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MIR-155-5P在 AML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器材
        2.1.2 试剂
        2.1.3 标本收集与处理
        2.1.4 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
        2.1.5 总RNA样品浓度测定
        2.1.6 逆转录PCR
        2.1.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8 蛋白提取
        2.1.9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1.10 Western blot
        2.1.11 细胞转染
        2.1.12 CCK-8 测定细胞活性
        2.1.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2.1.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1.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高表达miR-155-5p、Bc l-2的AML患者预后差
        2.2.2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2.2.3 高表达miR-155-5p、Bcl-2的AML患者预后差
        2.2.4 miR-155-5p增强AML细胞活性、抑制凋亡
        2.2.5 抑制miR-155-5p表达后NF-κB与 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
    2.3 讨论
    2.4 结论
    2.5 展望
第三章 文献综述
    1.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定义与治疗现状
    2.化疗药物治疗
    3.单克隆抗体治疗
    4.嵌合抗原受体治疗
    5.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
    6.基于表观遗传学治疗
    7.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8)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第二代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9)CD19 CAR T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病例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D19 CAR 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骨髓细胞形态学
        2.2.2 流式免疫分型
        2.2.3 染色体核型
        2.2.4 融合基因
        2.2.5 基因突变
        2.2.6 治疗方法
        2.2.7 疗效评价标准
        2.2.8 治疗结果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特点
        3.1.1 基线资料
        3.1.2 免疫表型
        3.1.3 染色体核型
        3.1.4 融合基因
        3.1.5 基因突变
    3.2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
    3.3 影响首次诱导化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3.3.1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单因素分析
        3.3.2 首次诱导化疗疗效多因素分析
    3.4 总体预后
    3.5 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3.5.1 预后单因素分析
        3.5.2 预后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免疫表型
    4.2 染色体核型
    4.3 融合基因
    4.4 基因突变
    4.5 化疗方案与首次诱导化疗疗效
    4.6 临床基线资料
    4.7 本研究的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D]. 杨明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2]单倍型移植在急性白血病应用的研究[D]. 于嗣俭.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含依托泊苷的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殷婷. 南昌大学, 2020(08)
  • [5]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D]. 汪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7]miR-155-5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D]. 邓之奎. 江苏大学, 2020(02)
  • [8]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D]. 安福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9]CD19 CAR T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吴璨.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120例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相关分析[D]. 杨媛.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两种不同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