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云南政报》免费阅读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云南政报》免费阅读工作的通知

一、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云南政报》免费赠阅工作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赵银河[1](2020)在《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文中提出

董锦明[2](2020)在《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文中认为教育信念是教师对一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具有动力性、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的引导作用,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研究教师的教育信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教育专业情意和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意识觉醒,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论文采用实地调查法,以观察法和访谈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到调研地与乡村教师一同生活学习,直观的了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的表现形态,并基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调查分析,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分别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利益取向和以周围环境为中心的个人意义取向。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个性特征等个人因素,当地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学校各种刻板的规章制度,国家教育政策以及社会舆论都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本研究较为详实地呈现了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形态及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因素,旨在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黎冯梅[3](2020)在《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贫困率已经从百分之十降到了百分之四以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剩余下来的贫困群体属于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他们的致贫原因更加复杂,单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已经难以满足这部分贫困群体的需求,从而加大了政府扶贫开发的难度。从政府发布的扶贫政策、条例以及召开的有关扶贫的会议可以看出:国家支持并号召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社会组织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其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志愿性,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更具有针对性。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能助推我国脱贫攻坚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制定相应的政策,调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增进了省内脱贫攻坚的社会力量。目前,以“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研究较少,社会组织在参与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以此为研究主题展开对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研究,主题具有创新性。对于增进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进行了研究。文章以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思想、第三方政府理论为支撑,通过对相关网站公布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现状,包括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环境、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个案分析;然后基于对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得省内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等参与脱贫攻坚的部分社会组织进行电话访谈或网络留言,获得更加完善的一手资料,可以将省内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省内媒体行业等方面进行总结,细分为:相关的法律政策建设滞后,信息、监督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公众认识不足,省内媒体缺乏相关宣传。最后,根据省内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包括政府层面、社会组织层面、公众层面、省内媒体行业层面。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安徽省社会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总之,本文期望通过对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进行研究,为安徽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序参与提供一定的帮助。

周长友[4](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丁娅平[5](2017)在《昆明接管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昆明的接管工作是云南接管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昆明接管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了昆明接管工作的特点和意义。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正文共有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昆明接管的准备工作。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云南解放、三次团结会师以及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等方面内容。第二章主要阐述接管工作的组织机构与队伍组建。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成立、接管队伍的组建以及发布接管通告等方面内容。第三章主要阐述接管工作的具体开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接管工作、政务接管工作、经济接管工作、文教接管工作、交通接管工作等方面内容。第四章主要总结接管工作的特点、历史意义和启示。接管工作的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充分贯彻“团结第一”工作方针;第二,接管与促进生产同时并举;第三,改造的任务重。总结接管工作的历史意义有四个方面:在恢复生产力方面,没收官僚资本、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安定社会秩序方面,打击匪特,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散兵游勇、无业游民和娼妓。在稳定人民生活方面,打击投机倒把,整顿金融秩序。在稳定教育文化方面,整顿改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否认,接管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接管过程中,因受过去革命方式的影响和干部人员缺乏接管经验,部分接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作风,导致接管工作出现失误。因此,总结成功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结接管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有五点:开展工作首先要贯彻遵循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加强团结工作,不仅要加强党内干部团结,还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统一的强有力的财经工作是进行有序工作的保证;安定社会秩序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严明的纪律是工作有质有序开展的防腐剂。

杨镜乾[6](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督导政策的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它不仅是我国依法治教、进行科教兴国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执行教育督导政策,需要研究相关历史,以便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基于此,本文把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普九”教育督导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历史进行研究。本文绪论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缘起、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等问题。正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为本文对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研究提供一个科学的思想武器。着重指出要以教育督导学作为研究教育督导政策历史的理论基础,再结合我国教育督导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以十大原则作为评价教育督导政策制定与实施历史的基本尺度。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云南省教育督导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历史背景。认为云南省之所以制定、实施和不断修正“普九”督导政策,是落实全国“普九”督导政策的需要,是各省不断探索“普九”督导问题的推动和借鉴其经验的需要,更是云南省适应本省“普九”实践特殊性的需要。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从1986年到1992年期间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情况。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督导政策的初步形成情况以及当时全国教育督导政策实施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论述;其次,重点研究了云南省在这一时期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来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督导政策的相关情况;最后,总结在云南省教育督导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从1993年到2006年期间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初步的修正和继续落实的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在云南省内的进一步发展情况,如云南省各地采取的督导措施、取得的督导成绩,对比前一阶段教育督导政策有哪些进步的地方,以及探析云南省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困难与阻碍。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从2007到2016年期间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全面实施的情况。这一部分回顾了这个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云南省内贯彻落实“普九”督导政策的具体情况,分析当时教育督导的新思路、新手段与新途径,同时从中发现出新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对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的历史反思,分为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首先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云南省在贯彻落实“普九”督导政策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与所得到启示;然后总结在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困难和阻碍;最后就是重点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继续完善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或建议。

张宇[7](2016)在《我国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研究》文中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曾多次发文禁止地方法院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但地方高院仍然继续发布了大量至今有效的此类文件,其中相当部分在各自辖区的审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这是否说明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及合理性?如是,这些现实需求及合理性是什么?其次,在现今法制框架下它们有哪些制度缺陷?应如何对其进行合法化规制?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地方审判工作更好地促进司法公正的彰显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本文研究认为,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存在有时域、地域、体制和制度等原因,其在地方审判实践中具有去“内卷化”、积极司法、制度试验等独特作用。对地方高院地位职能和“两高”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解读表明,地方高院具有制定指导地区案件审判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可为空间。本文以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性困境”为切入点,为其合法化规制构建了包含“承认司法解释权的宪法赋予”、“区分有效解释与无效解释”、“地方高院‘过渡性’专有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制定权”等内容的制度进路,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制定、定期性清理、系统性监督等合法化保障措施。

吕付华[8](2015)在《昆明彝族撒梅人村落城市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荣建[9](2009)在《艾滋病检测长效机制的伦理与政策研究 ——以云南省调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力度,是解决我国艾滋病防治严峻问题的重要环节,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促进我国艾滋病防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有助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使更多人获得有关艾滋病的常识以及国家的救助政策;有助于减少高危人群的危险行为,进而控制艾滋病新发病例的产生;有助于消解艾滋病病人的身心压力,以免艾滋病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有助于保护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并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总体来说,我国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遵循着自愿和知情、尊重、不伤害以及保密等原则而进行的。但在我国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变的时期,自愿咨询检测模式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社会上的宣传资料很少,不能满足艾滋病患者以及社会的需要;形式单一,过于拘泥于纸面形式;新兴宣传媒体受到地域等条件限制,不能做到有效深入。针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这些不利条件,以下措施是必要的:加大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艾滋病治疗效果方面的宣传;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消除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歧视;做好艾滋病患者的保密工作,艾滋病患者的个人信息不得向无关人员扩散;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后续服务工作,以免使艾滋病患者处于无助境地。除了自愿咨询检测模式,不久前又从西方国家把PITC检测模式传入我国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ITC作为一种主动提供检测模式,是针对自愿咨询检测(VCT)所面临的困难而提出的,有利于检测人群的广泛化、检测范围的扩大化,适合于艾滋病感染人群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扩散。作为新生事物,PITC面临着诸如成本、隐私以及社会歧视等诸多问题,但鉴于我国艾滋病感染逐渐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转变的现状,我们仍需要积极推进这种艾滋病检测的新模式。对这种主动检测模式应尊重被检测者的知情同意权,将PITC的相关信息详细地告知被检测者以尊重艾滋病患者的自由和自主权利;严格保密艾滋病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免感染信息泄露以后所带来的社会歧视;建立健全与PITC检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建立起一整套的治疗、关怀和支持体系。PITC检测应该按照艾滋病流行的高、中、低程度梯度推进,以利于高度流行地区的检测经验逐级推广;PITC检测应该以病人作为工作的中心,检测要为病人的治疗、关怀、支持提供准备,医务人员应协助感染者将艾滋病信息告知性伴,但不应将病人的艾滋病信息公开、扩大范围。艾滋病自助检测是一种具有诸多优势的艾滋病检测模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虽然艾滋病自助检测在我国会面临一些困难,我们仍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这种自助检测模式。要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多种渠道使艾滋病自助检测被公众知晓;要梯度推进艾滋病自助检测,以利于成熟经验的逐级推广;要转变艾滋病咨询检测的商业性质,使之成为一种公共产品;要做好艾滋病自助检测的相关配套措施,尤其是要做好检测后的后续服务工作。

潘启富[10](2006)在《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民族地区特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民族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民族地区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其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直接的工具和机制,是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效益的决定因素。本文综合运用行政学、法学、教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制度。 论文包括绪论在内共有8章,另有1篇结语。全文可分为5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的依据,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出发点和意义,相关的基本概念,相关研究状况,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的逻辑结构作简要的介绍。这一部分还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说明其在本文研究中的应用。这一部分既是对论文内容总括的介绍,也是论文的准备部分。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中国民族地区的国情与教育”,本章分三个方面介绍中国民族地区的概况,目的是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置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根据它们与教育问题的关系,由远而近、由外围及核心地分析,逐步逼近本文研究的主题,提出新时期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主要任务。第二部分是论文的过渡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第四章“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现状”、第五章“民族地区教育行

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云南政报》免费赠阅工作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云南政报》免费赠阅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念对教师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二、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三、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经历及个人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育信念结构和类型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教育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教育信念形成和养成途径的研究
        五、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问题、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六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走进田野调查点
    第一节 H县自然环境与教育概况
        一、地理生态环境
        二、人文历史环境
        三、教育基本概况
    第二节 实地调查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一、NX镇中心小学
        二、YS乡中心小学
第三章 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不同形态
    第一节 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取向与类型划分依据
    第二节 个人利益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投机飘摇型教师的教育信念——谋求生存,伺机而动
        二、满足安逸型教师的教育信念——甘于平庸,寻求心安
    第三节 个人意义取向的教师教育信念
        一、矛盾复杂型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上进,“深陷泥潭”
        二、忠于职守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心怀抱负,积极向上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H县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第一节 微系统——个人因素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确立
        一、个人成长环境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埋下种子
        二、自身经历是教师教育信念成长发展的关键
        三、个性特征是教师教育信念的情绪根基
    第二节 中间系统——学生家庭环境影响下教师的教育信念
        一、“家庭环境真的很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
        三、“教育中应当有约束力”
    第三节 外层系统——乡村学校环境影响下的“教书匠”和教育者
        一、按部就班的“教书匠”
        二、富有情感的教育者
    第四节 宏系统——社会环境影响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一、“我们的社会地位真的不高”
        二、枷锁下畏手畏脚的乡村教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对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组织
        2.1.2 脱贫攻坚
    2.2 理论基础
        2.2.1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2.2.2 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思想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第三方政府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现状
    3.1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情况
    3.2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环境
        3.2.1 国家政策环境
        3.2.2 安徽省政策环境
    3.3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模式
        3.3.1 “三社联动”志愿扶贫模式
        3.3.2 “社会组织+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3.3.3 “社会组织+贫困学生”的教育扶贫模式
        3.3.4 医疗救助的健康扶贫模式
        3.3.5 “工商联+社会组织+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模式
        3.3.6 “社会组织+社区居民+贫困农户”的消费扶贫模式
        3.3.7 模式总结
    3.4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个案研究
        3.4.1 以安徽省庐江县食用菌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参与脱贫攻坚
        3.4.2 以安徽仁爱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基金会参与脱贫攻坚
        3.4.3 以铜陵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脱贫攻坚
        3.4.4 案例小结
    3.5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 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相关的法律政策建设滞后
        4.1.1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立法相对滞后
        4.1.2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4.2 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4.3 监督机制不完善
    4.4 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4.4.1 社会组织开发扶贫项目的能力较低
        4.4.2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高
        4.4.3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缺乏专业人才
        4.4.4 社会组织扶贫方式不规范
        4.4.5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形式单一
    4.5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支撑能力缺乏
        4.5.1 公众认识不足
        4.5.2 省内媒体缺乏相关新闻宣传
第五章 完善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对策
    5.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设
        5.1.1 尽快完善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法律法规
        5.1.2 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持力度
    5.2 健全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机制
    5.3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5.4 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5.4.1 提高社会组织扶贫项目开发能力
        5.4.2 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5.4.3 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内部人才使用机制
        5.4.4 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
        5.4.5 丰富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形式
    5.5 提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支撑能力建设
        5.5.1 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认识
        5.5.2 加大省内媒体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综述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1、身体的权力敞视
        2、身体的权力检查
        3、身体的权力填充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1、身体的技术敞视
        2、身体的技术检查
        3、身体的技术填充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1、生育的概念
        2、政治的概念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5)昆明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新意
第一章 接管工作的准备
    第一节 云南解放与团结会师
        一、云南解放
        二、团结会师的实现
    第二节 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
        一、城市接管工作的主要经验
        二、学习其他城市的接管经验
第二章 接管工作的组织机构与队伍
    第一节 成立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一、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产生
        二、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成立
    第二节 组建接管队伍
        一、接管人员的组成
        二、军代表的职责与任务
    第三节 发布接管通告
第三章 接管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军事接管工作
        一、军事接管
        二、公安接管
    第二节 政务接管工作
        一、行政接管
        二、司法接管
        三、公用接管
        四、农林水利接管
    第三节 经济接管工作
        一、财经接管
        二、工业接管
    第四节 文教接管工作
        一、对中小学及教育管理机构的接管
        二、对高等学校的接管
        三、改革学校旧教育
    第六节 邮电交通接管工作
        一、铁路接管
        二、公路接管
        三、邮政接管
        四、电讯接管
第四章 接管工作的特点、意义
    第一节 接管工作的特点
        一、充分贯彻“团结第一”工作方针
        二、接管与促进生产同时并举
        三、改造的任务重
    第二节 接管工作的意义
        一、接管工作的历史意义
        二、接管工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后记

(6)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指导我国教育督导政策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评价尺度
    (一)以教育督导学为研究我国教育督导政策历史的理论基础
    (二)以教育督导原则为评价教育督导政策制定与实施历史的基本尺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教育督导政策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是落实全国“普九”督导政策的需要
    (二)是各省不断探索“普九”督导问题的推动和借鉴其经验的需要
    (三)是云南省适应本省“普九”实践特殊性的需要
三、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确立与实施(1986-1992 年)
    (一)国家“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形成与实施
    (二)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确立
    (三)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实施
    (四)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取得的初步成果
四、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修正与落实(1993-2006 年)
    (一)国家“普九”督导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与实施
    (二)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初步修正
    (三)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四)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取得的较大成果
五、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与全面实施(2007-2016 年)
    (一)国家“普九”督导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二)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三)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全面实施
    (四)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取得的丰硕成果
六、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的历史反思
    (一)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二)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实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三)对完善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的理性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内涵
        一、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提出及内涵
        二、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外延
        一、外延的语义学含义
        二、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外延具化
    第三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分类
        一、基于不同维度的分类
        二、本文研究样本分类维度的选择
第二章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产生原因
        一、时域因素: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稳定粗疏的法律规范并存
        二、地域因素:差序格局的应然立法与照搬重复的实然立法并存
        三、体制因素:抽象解释的顶层供给与具体解释的底层需求并存
        四、制度因素:相对集中的权力配置与普遍存在的权力要求并存
    第二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现实作用
        一、去“内卷化”:维护地区内法律适用统一
        二、积极司法:寻求案件裁判的多边认同
        三、制度试验:降低司法解释供给的试错成本
第三章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法律属性
    第一节 地方高院的地位与职能
        一、法律表述
        二、文件规范
        三、学理讨论
    第二节 “两高”规范性文件对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定位
        一、最高院《关于地方各级法院不宜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问题的批复》之解读
        二、“两高”《关于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得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通知》之分析
第四章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样本
        一、研究样本的筛选
        二、分类标准的细化
        三、研究样本的分类
        四、类型样本的补充
    第二节 实证分析(一)
        一、研究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样本的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二)
        一、文件的发布时间分布
        二、文件的部分要件规范化水平
        三、文件的内容分析
        四、文件的授权性分析
    第四节 主要结论
        一、上海高院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行为特点
        二、上海高院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存在问题
        三、广东高院批复性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制定特点
第五章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路径
    第一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性困境”
        一、“合法性困境”的表现
        二、“合法性困境”的产生原因
        三、“合法化困境”的深层次问题
        四、“合法化困境”的化解
    第二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依据
        一、司法解释权源的法理分析
        二、司法解释权源的宪法解读
        三、司法解释权的实践判断
        四、司法解释权的回归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规制
        一、司法解释的权力与效力
        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制定与效力
        三、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备案
        四、最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题外说明
    第四节 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保障
        一、现有文件的分别处理
        二、文件制定的分流规范
        三、文件清理的定期开展
        四、法定监督的系统完善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致谢

(9)艾滋病检测长效机制的伦理与政策研究 ——以云南省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2.1 我国现行艾滋病检测的基本情况
    2.2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概念、作用及原则
        2.2.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概念
        2.2.2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作用
        2.2.3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原则
    2.3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自身的被动性
        2.3.2 受检者自身存有很大的疑虑
        2.3.3 自愿咨询检测可及性存在问题
        2.3.4 自愿咨询检测宣传不力
    2.4 扩大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对策建议
        2.4.1 加大VCT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方面
        2.4.2 构建和谐、健康、关爱和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2.4.3 做好艾滋病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
        2.4.4 做好阳性结果的转介等后续服务
3 艾滋病常规检测(PITC)的可行性及其原则
    3.1 艾滋病常规检测(PITC)的背景
    3.2 开展艾滋病常规检测必须坚持的原则及建议
        3.2.1 知情同意原则
        3.2.2 保密原则
        3.2.3 立体化原则
        3.2.4 梯度推进原则
        3.2.5 以病人为本原则
        3.2.6 性伴告知原则
4 艾滋病自助检测的伦理论证及政策建议
    4.1 艾滋病自助检测的背景及优势
    4.2 在我国推广使用艾滋病自助检测的一些建议
        4.2.1 以艾滋病自助检测为窗口,扩大艾滋病宣传教育范围
        4.2.2 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
        4.2.3 推进艾滋病自助快速检测向公共产品的转化
        4.2.4 艾滋病自助检测应介入心理咨询服务
        4.2.5 做好阳性结果的转介等后续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区特征
附录二 云南省调查问卷
附录三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四 艾滋病防治相关条例
致谢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10)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与本文研究
        一、“制度”的概念与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特殊性
        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出发点及意义
        一、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出发点
        三、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阐释
        一、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二、行政、教育行政
        三、行政制度、教育行政制度
        四、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
    第四节 相关研究状况简述
        一、他人的研究
        二、本人的前期研究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一、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应用
        二、论文的研究框架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民族地区的国情与教育
    第一节 民族地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特征
    第二节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
        二、民族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问题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民族地区教育
        一、教育事业规模和质量的发展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民族地区国情与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
        一、从静态的角度看国情对教育行政制度的影响
        二、从动态的角度看国情对教育行政制度的影响
        三、新时期对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要求
第三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环境
    第一节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环境概述
        一、宪法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立法法
        四、教育法律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特点分析
        一、“民族法”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
        二、民族地区立法方面的特殊权限
        三、“民族法”中“教育法律”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优势
        二、制度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制度安排的现状
    第一节 直接涉及民族地区教育的国家政策
        一、相关政策的概述
        二、相关政策特点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地方教育法规
        一、民族地区地方教育法规概述
        二、民族地区地方教育法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特点分析
        一、各层次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发展不平衡
        二、地方教育法规的“两大块”结构
        三、制度安排的优势与缺陷
第五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
    第一节 组织机构与制度的实施机制
        一、组织机构与机制
        二、组织机构与制度
    第二节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概述
        一、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主要部分
        二、教育行政系统中的特殊保障机制
        三、民委系统中的特殊保障机制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特点
        一、实施机制的基本方面与一般地区相同
        二、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存在特殊的保障机制
    第四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特殊保障机制的不足之处
        二、内部特殊保障机制的不足之处
        三、两个行政系统教育职能的协调问题
第六章 民族学校系统与教育行政制度
    第一节 民族学校系统概述
        一、民族学校系统的沿革
        二、民族学校系统的特点
        三、民族学校系统的作用与意义
    第二节 与民族学校系统相关的教育行政制度
        一、全国统一学制框架内的制度安排
        二、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概述
    第三节 与民族学校系统相关的管理制度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对民族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义
        二、相关的管理制度的特点
        三、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一)
    第一节 制度安排、变迁和创新的概述
        一、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概念
        二、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原因和动力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模式
        一、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方式分类
        二、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模式
        三、制度变迁方式组合模式与制度变迁任务、目标的关系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任务和目标
        一、影响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因素
        二、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任务
        三、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目标
第八章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二)
    第一节 教育行政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和创新
        一、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制度环境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制度安排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节 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实施机制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节 与民族学校相关的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
        一、相关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相关制度的安排、变迁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着作目录
后记
作者声明

四、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云南政报》免费赠阅工作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云南边疆治理研究(1950-1957年)[D]. 赵银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形成研究 ——基于云南省H县的实地调查[D]. 董锦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安徽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问题研究[D]. 黎冯梅. 安徽大学, 2020(08)
  • [4]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5]昆明接管工作研究[D]. 丁娅平. 云南大学, 2017(05)
  • [6]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普九”督导政策研究[D]. 杨镜乾. 西南大学, 2017(02)
  • [7]我国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合法化研究[D]. 张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昆明彝族撒梅人村落城市化研究[D]. 吕付华. 云南大学, 2015
  • [9]艾滋病检测长效机制的伦理与政策研究 ——以云南省调查为例[D]. 周荣建.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10]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D]. 潘启富.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云南政报》免费阅读工作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