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田影[1](2021)在《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科学传播的要素研究》文中提出科学传播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语文教育是其中一个阶段。现有的传播要素存在着传播主体科学素质不足、传播内容安排不合理、传播渠道不完善以及受众对传播内容重视不足等问题。本研究立足科学传播的角度去审视高中阶段语文教育,论文主体内容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梳理了科学传播和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分析了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为传播途径的科学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和创新与特色。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科学传播要素的相关概念、科学传播要素的组成并确定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第二部分是基于科学传播四个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受众)来分析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科学传播现实情况。首先以语文课本文章作者作为第一传播主体,并以教师作为中介传播主体分析传播主体这一要素的现状;其次,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对象,分析整理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具体传播内容;再次,以教材、多媒体应用、实践为对象分析了传播渠道。最后,分析了学生为对象研究高中阶段语文教育传播受众对科学传播内容的兴趣以及传播受众所具备的传播知识。同时,基于贝罗传播理论的模型中影响传播要素的因素对各个要素分析并评价。第三部分基于第二部分的分析,对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科学传播虽体现广泛,但是其中存在问题。首先,教师这一传播主体存在传播态度不积极、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社会背景与传播内容不匹配等问题;其次,科学传播内容结构安排不合理以及内容单薄;再次是传播渠道中视觉渠道安排不合理,对于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渠道不重视;最后,学生作为传播传播受众传播态度不积极,并且不具备与教材中传播内容相匹配的知识水平。第四部分基于以上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要素提升的简明对策,以期高中阶段语文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不足以及进行了未来规划。

肖林根,李昆秦[2](2021)在《科学—人文教育:涵义、特征与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科学—人文教育是作为整体的教育存在和作为教育的整体存在的表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整体融通、相互建构生成的一种存在性、一体化联结,其呈现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对平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边缘对话和全面成人理念的树立。这样一种教育存在及存在展开的生存形态,具有关注教育过程、兼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强调成人的精神取向等特点,它表征着教育谋求自身完整存在的某种完成,推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本真的教育,促进教育致思转向生成性思维。

王国菲,黄晓珠[3](2020)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述评》文中指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争衡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继而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产出了较多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研究的深入分析,系统的梳理了当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概念、必要性及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更好融合。

黄琪[4](2020)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兼具有科学教育的功能,这些科普类课文不仅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文采斐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类课文的分析,归纳其科学教育内容,研究其呈现方式,有利于更大限度地发掘其优势,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对相关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进行频度统计和分析,发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并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同时,论文发现教科书存在忽视分类、比较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探究兴趣和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的问题。最后,论文在前面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部编版教科书通过多种方式体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运用多种体裁呈现科普性内容。除此之外,部编版教科书非常重视科学知识教育,也很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最后,论文建议,为更好地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科普文教学时加强对学生生命科学教育;同时,增加“分类”、“比较”科学思维方法方面的内容;增加“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科学态度方面的内容。

杨凯良[5](2020)在《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文中提出在新旧文明交替、时局动荡混乱的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作为过渡时代的思想引领者,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从何而来?本文结合运用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对作用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及相关因素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清末民初的时代环境及教育近代化的开展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场景。西方现代性观念体系的西风东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生发提供了思想来源和催化剂。儒家文化成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萌生的原生思想背景。所处具体地域文化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高等教育性情和学术偏好,也为他们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铺设了个人思维层面的基底。教育文化场景中:虽然民国着名大学校长国内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共性,然而留德和留美学人群的不同教育文化场景导致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大学校长所获取或感知的或显或隐的西方大学理念和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他们回国后主持大学奠定了高等教育思想的来源基础。社会任职场景中:编译馆或杂志社任职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炼化厂;在政府任职时期积累的人脉为他们日后执掌大学、保证大学正常运转提供了诸多方便;任职大学是最为关键的职业经历,可以加深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感知和体认,为他们提出颇有针对性的建议提供依据。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烘托下,高等教育思想呈现出衍生从属性、中西杂交性、理想性和前瞻性、公共性和批判性。场景的转换对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认识和发展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的冲突与磨合,偶有可能发生政域场和学域场之间高等教育沟通思维的调适。对学术场景的聚焦研究发现:杜威一脉学术师承秉承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主义的方法,然而其中国弟子在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与杜威相比发生了异变;北大同人的学术网络聚合性强,交互性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同质性和细微分化。对大学实践场景考察发现:大学校长的人事变迁不一定会导致一所大学理念的断裂,职业场景变换却可能使大学校长教育理念发生微调或转变。对大学办学理念与大学教育理念相关核心文本的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思想内核的多元调和性与对立共生性。由于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复杂性和多元性,联结性和交叉性这几种特性,因此从工具论角度出发截取他们的高等教育思想片段或者场景进行“神话”预制式的研究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适切,亦可能遮蔽真实的高等教育历史。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未上升到理论化层面。基于场景视角,论文总结了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特点,以此为参照,初步探讨了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并尝试性提出了场景建设的路向。

刘梦媛[6](2019)在《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文中认为自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强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素养,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将理工类院校本科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引导理工类本科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理工类院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顺应当代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但目前在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理念仍旧盛行,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教师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减弱;教学环节尚需充分设计,学生人文精神构建被忽视;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学生思维评价被边缘化;校园环境建设仍旧不足,学生受不良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论文主要从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麻省理工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外各国在加强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秀做法,从中提取可借鉴的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经验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具体策略。树立文理结合理念,建立和谐的教育观;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建立多元评价观,注重知识和思维的双重评价;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郭倩倩[7](2019)在《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引领未来、物质繁荣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发展却相对缓慢,这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暴力、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完满健全的人格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关注焦点。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一,自然也承担着这一重任。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对于实现学生的完满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状况如何?理应成为中学物理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育内容(以教材为主),每一要素都对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综述: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法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关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意义等展开论述,明确高中物理人文教育的内容,为教材、学生、教师的分析提供依据。第二阶段教材分析:根据理论综述对高中物理教材(以人教版、沪科版为例)所蕴含的人文内容进行分析,明确物理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的体现状况。第三阶段调查研究:结合理论综述编制学生调查量表和教师访谈提纲,利用调查量表和访谈提纲对学生、教师两个要素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统计分析,从学生、教师两方面总结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落实状况。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物理教材蕴含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教材在人文内涵体现上存在些许不足:趣味性有待提高、物理学史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时效性有待提升。(2)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成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在自我认识方面,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批判创新能力等需要加强培养;在自然和社会关怀方面,学生普遍有关怀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但关怀尚未上升到行为层面,有待提高;在与他人相处方面,学生表现尚可,能够尊重、理解他人,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交流能力有待进步。(3)部分教师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渗透工作不够重视,对于物理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挖掘不够充分,教师实施物理人文教育存在自身能力不足、课时紧张、条件不充分等困难。(4)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之间物理人文教育状况存在显着差异;实施物理人文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教育理念、师资水平,学生心理、兴趣等。本研究基于以上结论,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物理人文教育实施的若干策略,期望从多方面促进物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实施。

石梦菊,安冉[8](2019)在《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部分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也有少数同类型的高校开始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加大对人文教育的培养力度。因此,在研究人才培养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上,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而探讨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张梦皙[9](2019)在《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存在的意义,是人一生中都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存在的问题,而不仅是教他们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教育的目的日益功利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受到忽视。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X市Q小学的科学课堂进行观察,并对师生进行访谈,概括了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科学课中培养人文精神的建议。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基础、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从人的发展、小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及创建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堂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第三部分阐述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对X市Q小学调查发现,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存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教师教学方式上的缺失以及课堂效果低下的情况。第四部分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内容和形式观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不足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建议,包括对在职科学教师开展人文精神培训、加强教研中人文精神的体验、在师范生培养中应注重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学校重视对人文精神培养条件的保障,以及提升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认识。第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张鲁[10](2018)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教育产生之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将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科学传播的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科学传播
        二、科学传播与教育
        三、科学传播与语文教育
        四、评价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或特色
第一章 科学传播要素
    第一节 科学传播要素的内涵
        一、“要素”概念的来源
        二、科学传播要素的定义
        三、传播要素的构成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分析模型
        一、贝罗传播模型的构成
        二、贝罗传播模型的机制
第二章 科学传播的要素现状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传播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传播渠道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传播受众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科学传播的要素内涵欠缺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一、态度不积极
        二、社会背景不匹配
    第二节 传播内容
        一、结构安排不合理
        二、内容单薄
    第三节 传播渠道
        一、视觉渠道安排不合理
        二、听觉、触觉和嗅觉渠道不受重视
    第四节 传播受众
        一、态度不积极
        二、知识储备不足
第四章 科学传播的要素提升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一、改善传播态度
        二、营造合理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传播内容
        一、优化结构
        二、深化内容
    第三节 传播渠道
        一、注重内容与渠道的匹配
        二、注重渠道间的配合
    第四节 传播受众
        一、养成积极的态度
        二、提升传播技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科学—人文教育:涵义、特征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科学—人文教育”涵义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科学—人文教育”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科学—人文教育”意义的相关研究
二、科学—人文教育的涵义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对平衡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边缘对话
    (三)全面成人理念的树立
三、科学—人文教育的特征
    (一)注重教育过程
    (二)兼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三)强调成人的精神取向
四、科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一)表征教育谋求其自身完整存在的某种完成
    (二)推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成为本真的教育
    (三)促进教育致思转向生成性思维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念研究
    1.1 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研究
    1.2 关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分类研究
2 必要性研究
    2.1 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2.2 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措施研究
    3.1 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3.2 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程
    3.3 建立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更好融合的教师队伍
    3.4 积极开展学校文化活动,完善学校文化体系
4 结论和展望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对象
        三、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中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历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教育的描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借助语文学科进行科学普及
        二、教育大革命时期,加强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三、十年动乱之后,重视科学精神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重视科学素养
    第二节 历年小学语文教材中科学教育的体现
        一、小学自然学科设立以前
        二、小学自然学科设立以后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选文研究
    第一节 篇目设置情况
    第二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频度分析
        一、科学知识
        二、科学思维方法
        三、科学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五、小结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科普性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
    第一节 体裁
        一、科学诗歌
        二、科学童话
        三、科学散文
        四、科学说明文
        五、小结
    第二节 插图
        一、按插图的组合类型分类
        二、按插图的抽象程度分类
        三、按插图的嵌入方式分类
    第三节 练习
        一、知识积累型练习
        二、巩固课文型练习
        三、理解分析型练习
        四、拓展延伸型练习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教科书更加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
        二、教科书缺少“分类”、“比较”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容
        三、教科书缺少“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的内容
    第二节 建议
        一、教师在科普文教学时应当重视生命科学教育
        二、增加“分类”、“比较”科学思维方法方面的内容
        三、增加“实事求是”、“合作分享”科学态度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大学理念相关研究
        1.2.2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个体高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
        1.2.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群体思想研究
        1.2.4 大学校长个性特质、能力及社会角色相关研究
        1.2.5 知识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2.6 已有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着名大学校长
        1.3.2 高等教育思想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场景:本义及多元衍生义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基础场景
    2.1 时代背景:清末民初国际国内政治社会演变
        2.1.1 洋务运动与器物之变
        2.1.2 变法运动与制度之替
        2.1.3 革命运动和思想之立
    2.2 因应时局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展开
        2.2.1 洋务运动时期的早期教育近代化
        2.2.2 民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近代化
        2.2.3 近代教育及高等教育制度变革对现代大学的呼唤
    2.3 思想文化的鏖战: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取舍
        2.3.1 中国儒家文化的式微和演变
        2.3.2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涌入
        2.3.2.1 “进步”与“竞争”的人生趋向
        2.3.2.2 “自由”与“民主”的价值理念
        2.3.2.3 “科学”与“实用”的内容导向
        2.3.2.4 “社会改良”与“社会改造”的政治诉求
        2.3.3 思想文化环境:“无序的多元”
    2.4 时代和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理想的型塑
        2.4.1 树立教育/科学救国的信仰
        2.4.2 树立创办现代一流大学的理念
    2.5 高等教育思想孕育的基础场景分析
        2.5.1 共时性:所处基础场景的特征
        2.5.2 教育/学术救国:所处基础场景的主题和灵魂
3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分析
    3.1 地域文化场景及其影响:以吴越文化为例
    3.2 教育文化场景及其影响
        3.2.1 教育文化场景所形成知识结构的共性
        3.2.2 留学文化场景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差异
        3.2.2.1 留德学人群:庞杂且多元的知识结构
        3.2.2.2 留美学人群:术业有专攻的知识结构
        3.2.3 不同留学文化场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
        3.2.3.1 留德学人:思辨理性哲学传统的精神取向
        3.2.3.2 留美学人:经验(实用)主义哲学传统的科学取向
        3.2.4 教育文化场景的衍生:古希腊哲学思想及西方大学理念的灌溉
        3.2.4.1 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涉猎
        3.2.4.2 对于西方大学理念直接或间接的感知
    3.3 社会组织任职场景分析
        3.3.1 编译馆/杂志社历练:教育思想交流的炼化厂
        3.3.2 政府部门任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3.3.3 大学任职:一旦投入便报以赤诚
    3.4 教育文化场景和社会任职场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思想特性
        3.4.1 “硕学鸿儒”的学术特质与高等教育思想的衍生从属性
        3.4.2 “学贯中西”的学术路径与高等教育思想的中西杂交性
        3.4.3 “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3.4.4 “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高等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和批判性
    3.5 场景变换对高等教育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3.5.1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意识之冲突与磨合
        3.5.2 借力政域场以成就学域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的调适
    3.6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子场景关系分析
        3.6.1 子场景之间的联结性
        3.6.2 子场景之间的交叉性
4 学术场景的聚焦:学术师承和学术网络维度
    4.1 学术谱系两维度解析
        4.1.1 师承关系维度
        4.1.2 学术网络维度
    4.2 学术师承:以杜威一脉为例
        4.2.1 治学方式:实验主义的方法
        4.2.2 治学理念: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4.2.3 杜威一脉师承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承继性和变异性
    4.3 学术网络:以北大相关的大学校长为例
        4.3.1 聚合性强的学术网络:师生之间的职业传承和学术交流
        4.3.2 交互性佳的学术网络:大学校长平辈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3.3 北大同人教育理念上的同质性和细微分化
    4.4 学术谱系观照下高等教育思想的引入和植根
5 大学实践场景的轮换:北大校长和科学社成员的高等教育思想流变分析
    5.1 大学校长更迭与高等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北大为例
        5.1.1 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时期:德国经典大学理念的实践
        5.1.2 蔡退蒋进:德国经典大学理念与美国现代大学理念渐融合
        5.1.3 蒋辞胡继:从关注单一大学发展到聚焦国家高等教育全局
    5.2 大学校长的社团交往、职业流动与高等教育理念的维系与转向
        5.2.1 缘起中国科学社:留美学生的科学教育梦想
        5.2.2 初露峥嵘:科学教育思想的早期萌芽
        5.2.3 职业沉浮间:科学教育观的维系或转向
        5.2.3.1 任鸿隽:一以贯之的科学教育提倡者
        5.2.3.2 竺可桢:从看重科学教育到科学人文教育并重
        5.2.3.3 胡先骕:教育观的天平从科学向人文偏移
    5.3 大学实践场景下高等教育思想的流变和延续
6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核及特点
    6.1 大学理念文本梳理
        6.1.1 关于大学的使命、功能、职能的认知演进
        6.1.2 关于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的认知推进
        6.1.3 关于具体大学理念的论述列举
    6.2 大学教育理念内核:科学与人文的拉锯与对峙
        6.2.1 古代社会人文教育的辉煌
        6.2.2 民国时期科学教育对于人文教育的冲击和压制
        6.2.3 群策群论:民国着名大学校长眼中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6.3 基于文本分析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多元共生性
        6.3.1 大学理念:使命、理想和精神的多元调和
        6.3.2 教育理念:理想追求与现实需要的对立共生
    6.4 共价值性:高等教育思想的文化价值观场景特点
7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研究的再反思
    7.1 民国时期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的社会时代影响和价值
        7.1.1 对于中西学术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贡献
        7.1.2 破除政教合一、争取教育独立和教育改造社会的尝试
        7.1.3 为现今的大学发展和大学校长掌校做参考
        7.1.3.1 大学校训的理念传承
        7.1.3.2 大学校长毕业演说词的寄托
        7.1.3.3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挈领
    7.2 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的再反思
        7.2.1 民国大学校长研究的“神话”预制
        7.2.2 场景特质的呈现及“神话”的解构
        7.2.2.1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场景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
        7.2.2.2 高等教育思想产生和实践场景具有错综复杂性
        7.2.3 “神话”的内伤: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于场景分析的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
        8.1.1 形成过程
        8.1.2 影响因素
        8.1.3 形成特点
    8.2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场景状貌
        8.2.1 基础场景健全平稳却无法形成核心凝聚力
        8.2.2 教育文化场景宏大规整且“亚教育文化场景”开始出现
        8.2.3 社会任职场景中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面临着主客观挑战
    8.3 现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场景建设的路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人文素养
        (二)理工类本科生
    二、理论支撑及研究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理工类院校本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理工类院校本科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四、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理工类院校人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轻文理念仍旧盛行,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
        (二)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三)教师专业素养仍需提高,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减弱
        (四)教学环节尚需充分设计,学生人文精神构建被忽视
        (五)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学生思维评价被边缘化
        (六)校园环境建设仍旧不足,学生受不良环境影响
    二、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缺乏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二)人文素养学习缺乏动力
        (三)校园教育资源缺乏设计
        (四)社会环境存在负面影响
第四章 国内外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及借鉴
    一、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合格社会公民
        (二)规定选课要求,注重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
        (三)设置辅修学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华中科技大学(HUST)的具体措施
        (一)更正教育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二)进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总结国内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借鉴之处
        (一)注重人文教育的导向性
        (二)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综合性
        (三)注重人文教育的民族性
        (四)注重人文教育的国际性
第五章 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树立文理结合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观
        (一)改变重理轻文理念,注重文理结合
        (二)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知识结构
        (一)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人文课程比例
        (二)引入人文课程资源,提高人文课程质量
    三、提升教师素养,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一)改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四、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
        (一)高效利用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二)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素养
    五、建立多元评价观,注重知识和思维的双重评价
        (一)改善评价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
        (二)多维度评价,兼顾人文知识和人文思维
    六、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良好学校环境,重视学校隐形资源
        (二)开展校园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人文教育相关概念
        2.1.2 科学教育相关概念
        2.1.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发展史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哲学基础
        2.3.2 教育学基础
        2.3.3 心理学基础
        2.3.4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4 高中物理人文教育的内容
第3章 物理教材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3.1 教材人文教育元素的具体分布
        3.1.1 内容
        3.1.2 呈现方式
    3.2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分析人文材料对学生认知的促进
    3.3 教材人文内涵体现的不足之处
        3.3.1 趣味性体现有待提高
        3.3.2 物理学史有待进一步挖掘
        3.3.3 人文素材时效性有待提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现状调查
    4.1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学生层面调查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工具
        4.1.3 学生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4.1.4 学生调查结果差异性统计分析
    4.2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教师层面调查
        4.2.1 调查对象
        4.2.2 调查工具
        4.2.3 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4.2.4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4.3 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3.1 调查结果
        4.3.2 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5.1 完善评价制度,保证物理人文教育的落实
    5.2 加强学校建设,为物理人文教育提供保障
    5.3 加强物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5.4 充分挖掘物理人文教育素材,改革教学策略
    5.5 学生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用行动促进自身完善
    5.6 物理教材的编写要加强人文内涵挖掘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人文教育
    (二) 科学教育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一)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二)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 现有培养模式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总体较好
        2. 对课外活动的评价优于课内培养
        3. 经管类学生对课外活动和课内培养的评价优于语言类学生
        4. 教师素质和课内培养与融合效果呈线性相关
        5. 存在的问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 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
    (二) 加强社会实践的指导
    (三) 注重教师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人文环境

(9)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科学教育中常常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1.1.2 培养人文精神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1.3.2 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研究
        1.3.3 关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研究
        1.3.4 关于人文精神不足的原因分析
        1.3.5 关于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1.3.6 评述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人文精神
        1.4.2 人文精神培养
        1.4.3 小学科学课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2.1 人文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意义
        2.1.1 具备人文精神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2.1.2 培养人文精神是使教育回归人性的需要
        2.1.3 培养人文精神是激发个人潜能的手段
    2.2 人文精神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意义
        2.2.1 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掌握
        2.2.2 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2.2.3 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
    2.3 人文精神培养对上好充满活力的科学课具有意义
        2.3.1 正确的认识科学
        2.3.2 全面的理解科学对人的价值
        2.3.3 更好的理解科学教育对学习者的意义
3 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
    3.1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3.1.1 人文精神培养在科学教材中的缺失
        3.1.2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师教学内容上的缺失
    3.2 人文精神培养在教师教学方式上的缺失
        3.2.1 教师对动植物行为粗暴
        3.2.2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武断
        3.2.3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3.3 人文精神培养效果低下
        3.3.1 实验课效率低下
        3.3.2 实践性作业完成效果不佳
        3.3.3 学生存在残忍的行为
4 小学科学课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教师在教育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2 教师在学生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3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形式观上人文精神不足
    4.4 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文精神培养造成影响
        4.4.1 外部环境给教师过大的精神压力
        4.4.2 科学课地位低下
        4.4.3 家长对科学课重视不足
5 小学科学课堂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5.1 对在职科学教师开展人文培训
        5.1.1 《标准》解读培训
        5.1.2 知识拓展培训
        5.1.3 实践技能培训
    5.2 加强教研中人文精神的体验
        5.2.1 挖掘人文素材
        5.2.2 以活动育人
    5.3 师范生培养中注重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5.3.1 文科学习和理科学习相统一
        5.3.2 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相统一
    5.4 学校重视对人文精神培养条件的保障
        5.4.1 合理安排课时
        5.4.2 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5.5 提升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的引导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关于课堂观察记录
        6.2.2 关于访谈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10)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含义
2 有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研究
3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
4 结语

四、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科学传播的要素研究[D]. 刘田影.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科学—人文教育:涵义、特征与意义[J]. 肖林根,李昆秦.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01)
  •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研究述评[J]. 王国菲,黄晓珠.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4)
  • [4]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普性内容的研究 ——以部编版为例[D]. 黄琪. 扬州大学, 2020(05)
  • [5]民国着名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种场景模式的分析视角[D]. 杨凯良. 浙江大学, 2020(04)
  • [6]加强理工类院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 刘梦媛.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高中物理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 郭倩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 石梦菊,安冉.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1)
  • [9]小学科学课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以X市Q小学为例[D]. 张梦皙.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及其实现[J]. 张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05)

标签:;  ;  ;  ;  ;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