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第二批重点项目公示

中国旅游发展第二批重点项目公示

一、第二批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公布(论文文献综述)

雷燕燕[1](2021)在《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邹成成[2](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3](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童昀[4](2020)在《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式和动力。旅游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更是践行“两山理论”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增强,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均已超过10%,综合带动性明显,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愈发显着。置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显然具有特殊蕴意和使命——旅游业能够有效助推中国绿色发展吗?长久以来,针对这一问题,既有研究多停留于旅游发展本身是否绿色这一层面,包括旅游碳排放在内的旅游非期望产出研究,以及基于微观目的地实地调研测量的旅游业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已经对理性认知旅游业的绿色属性奠定了充实基础和经验证据。然而,上述研究忽视了“旅游业发展能否促进区域整体绿色发展”这一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鉴于旅游业良好的综合带动性以及产业融合性、示范性,考察这一命题,将推动我们形成对旅游业绿色溢出效应的理性认识,也将实现中国旅游发展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必要呼应。对于绿色发展理论完善和中国绿色发展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这一核心命题,本研究按照机理、事实和特征三个过程进行推进。通过全面梳理和评述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区域绿色发展测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现有研究空白和不足,在选题、视角与数据等方面加以创新和完善。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文献计量研究,确定使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其次,依托遥感影像(PM2.5气溶胶反演遥感数据、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内的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并利用EBM-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测度和分解了2005—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区域差异、时序变化、空间集聚等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接着,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构建以旅游业为核心解释变量、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的面板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虑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等问题的初步估计,并进一步处理内生性问题与实施稳健性检验。同时,分别以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为被解释变量,进一步识别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在证实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空间视角构建面板杜宾模型揭示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空间溢出特征。从非线性视角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考察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非线性特征,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而且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将研究话题进一步拓展,探讨旅游业发展质量影响目的地城市绿色发展的非线性关系。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面:全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688%,绿色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639%,绿色技术进步年均增长2.037%,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单一源泉”特征明显,即增长源泉为绿色技术进步,而非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部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都位列东部、西部之后,均呈现“中部塌陷”格局,但2013年后中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改善速度明显提升。绿色技术进步变化率与绿色技术效率变化率之间存在明显此消彼长的“相互嵌入”特征。(2)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基本分析:研究证实了旅游业能够显着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不考虑内生性情况下,旅游业发展每提升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0189%-0.0285%。克服内生性之后,工具变量稳健固定效应2SLS估计的旅游业发展系数达0.174且在0.01水平显着,远高于不考虑内生性的估计结果。这一事实得到了四种稳健性检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动态面板估计、滞后效应、剔除样本异常值)的验证。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通过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综合实现的,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但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表明,以促进绿色技术效率为主。(3)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视角分析:旅游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特征但不显着。但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着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本地旅游业发展每提高1%,分别促使邻近城市绿色技术效率提高0.0433%和0.0604%。考虑空间因素后,对于旅游目的地本地,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仍然表现为同时提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特征,但对于邻近城市,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则表现为促进绿色技术效率的“单轮驱动”特征。(4)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分析:城市经济异质性视角下,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呈现显着的平滑转换特征,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放大器”。随着目的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旅游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系数由0.0264升至0.0523,对绿色技术效率的估计系数由0.0150升至0.0282,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由0.0093升至0.0279,且显着性逐渐增强。对应的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系数和显着性变化趋势与面板平滑回归估计结果吻合,验证了旅游业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平滑转换特征的稳健性。(5)旅游业发展质量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分析: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显示旅游业发展质量提高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系数为0.0418)、绿色技术效率(估计系数为0.0220)、绿色技术进步(估计系数为0.0198)均表现促进作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显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影响加强但其平滑转换机制不显着,旅游业发展质量对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均加强且平滑转换机制显着。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强化旅游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机制;(3)推动“城旅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4)综合促进旅游业“增量”“提质”与目的地自身发展。

高宏[5](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杨双[6](2019)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庐山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域旅游是适应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旅游发展的一种全新理论,也是一种崭新的区域旅游发展思路,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激发区域旅游活力、促进区域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以庐山撤县设市为契机,研究了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的制定问题。论文在研读国内外全域旅游理论和相关实践案例的基础上,从发展全局性、产业融合性、空间联结性、服务多元性、社会共享性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区域旅游需求、资源、支持三个系统的深度剖析,归纳了当前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从构建全域联动的空间体系、打造全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健全全域一体的服务体系、营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体系四方面构建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框架。论文对庐山市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现状特征、发展困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了全面分析,在上述策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提出了庐山市旅游发展的四大策略:拥山抱湖——构建庐山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的空间策略;固本培新——创新升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产业策略;承外启内——完善全域支撑的旅游服务设施的设施策略;共建共享——建立全域多元协调的管理架构的管理策略,从而为庐山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治理策略。

肖妮[7](2019)在《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域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对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定量评价与时空演化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现状、时空演化进程和发展趋势,为旅游目的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必要依据,进而识别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时空演化的影响机理与驱动机制,为提升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和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围绕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问题,按照“要素—格局—过程—机理”研究范式,以“全域旅游评价体系(要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格局)—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过程)—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机理)”为逻辑主线,综合运用组合权重法、差异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经典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在测度和分析2000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全域旅游空间效应以揭示其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的问题、研究目标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主要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第三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分别构建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两方面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全面量化,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时序演化分析。第四章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结合突变点检验结果,采用自然最佳断裂点、Getis Ord*指数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对20002016年中国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和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变化、热冷点分布演变和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分析。第五章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分别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旅游需求及旅游供给和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进行计量分析,从整体、局部和功能结构三个维度揭示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第六章结论与讨论,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总体提高。从三大地带看,中国三大地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处于结构调整期、全面提升期和初期发展阶段。从省域层面看,各省域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化和相对优劣势不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省域结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和旅游需求综合得分省际差异缩小,旅游供给综合得分日益分化;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缩小。(2)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分布逐渐形成圈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对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影响。旅游需求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的空间演变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旅游供给综合得分及其要素空间演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集聚性。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空间异质性显着,胡焕庸线成为Ⅰ-Ⅲ和Ⅳ-Ⅴ等级、热冷点的分界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影响。(3)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省域全域旅游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临近省域全域旅游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除空间效应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人口素质、人口规模和交通便捷性等因素是驱动旅游需求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度、产业结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是驱动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时空演变的重要力量;开放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科技创新等因素是驱动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的重要力量。本文的创新点为:(1)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以旅游系统论为基底,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全面评价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效评价提供初步的框架。(2)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序演化分析,识别各区域相对优劣势和发展阶段,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的因地因时制宜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3)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从空间等级结构、热冷点分布和空间格局方面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规律,为中国省域全域旅游的布局优化提供指导。(4)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效应视角分析全域旅游时空演变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为全域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指导。

黄俐琴[8](2019)在《赣闽毗邻省域间客家文化旅游政策与绩效比较研究 ——以宁化、石城为重点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的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民俗旅游发展,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游客们的欢迎,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热点转向民俗旅游。我国从单纯的旅游资源大国逐渐发展成为亚洲旅游大国。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客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客家热”兴起,人们对于客家这一族群显得饶有兴趣,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应运而生,而后风生水起。赣闽粤边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旅游资源多彩纷呈,有发展民俗旅游先天的优势。将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是发展此区域旅游业的最优途径,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石城县和宁化县分属于江西(赣)、福建(闽)两省,同为纯客县,两处地缘接近、民俗文化类似,具有共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情感,历史渊源颇深,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优渥,红色旅游资源颇多,但两地因省域旅游政策、发展方向的不同,旅游发展状况不同、旅游发展成效也有显着的区别。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客家民系、民俗旅游)概念解析、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位比较和旅游现状的对比。第三章主要是两地的发展情况对比,包括精品旅游线路分析、宣传策略分析和旅游活动分析三方面。第四章是旅游绩效对比,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方面加以说明。第五章是两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向探讨,从资源整合、旅游线路规划、营销方案创新、加强保护开发和引进人才方面加以探讨。本文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赣闽两地的客家文化,通过田野调查采集数据,以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两地的旅游现状、旅游发展成效和旅游发展中各自的优劣势加以分析,对比两处发展旅游的异同,提出旅游发展的方向,以及两地整合发展的新思路。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黄文婷[9](2019)在《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智能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广东省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龙川县作为广东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在政府机构改革、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龙川县产业结构,提高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稳步增长。龙川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品类齐全,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关联度高,能够直接带动住宿、娱乐、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乘数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近年来,龙川县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期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摆脱贫困。但由于经济落后,政府职能发挥不足,龙川旅游业的综合效益还未发挥。本文以新公共管理为理论依据分析龙川县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职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发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促进龙川县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对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共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情况;第四章主要分析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第五章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下,提出优化政府职能的对策;第六章为结论,对本论文研究进行总结。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在履职方面主要存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顾客导向意识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绩效考核机制不明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政府职能的建议: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以顾客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持续发展;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理念,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以促进龙川旅游持续发展,发挥旅游业应有的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预期能够充实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并能够为龙川县及其他市县在旅游业管理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路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李丽霞[10](2019)在《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文中认为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需求最旺盛的产业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2017年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接近10%,并为国际社会创造了10%的就业机会。旅游业在提振经济、消除贫富差距、增加地区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一直以来旅游业都是以“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形象示人,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旅游游憩活动、旅游住宿餐饮和旅游交通等所产生的碳排放正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由此可见,旅游业并不是大家所公认的绿色产业,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使其比许多其他产业的碳排放更为密集。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旅游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产出效率以及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将学术界研究经济绿色増长问题最重要的工具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入旅游业领域,期望通过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实证研究来衡量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认识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积极探求促进我国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无论是在测度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指标体系,全面估算了2000——2016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发展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并运用混合径向的EBM模型结合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以及Maxdea7.0软件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在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时,还结合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比较了全国各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并对中国旅游业领域是否存在“波特假说”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其二,笔者运用Arc GIS10.3软件从空间上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历年来的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进行了时空演变过程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检验了中国各省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之后又在分析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最后,笔者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1)2000——2016年全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整个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81.7%,且碳排放较高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中国的东部省份;2000——2016年全国旅游交通能耗占整个旅游业总能耗的比重为74.7%,是旅游业总能耗的主要来源,旅游活动能耗在旅游业总能耗中的比重正逐年提升,旅游住宿能耗比重则在逐年下降。(2)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十七年间是总体上升的,总平均增长率为7.1%,其中,由技术效率(EC)带动的增长率为1.2%,由技术进步贡献的增长率为7.3%,中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大于全国总平均增长率,而东部地区的总平均增长率则位于全国平均线以下。(3)历年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传统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要普遍大于考虑环境因素的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中国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探查阶段”处于下降的状态,在“参与阶段”处于波动上升的状态,在“发展阶段”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U”曲线变化状态。(4)中国旅游业平均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东北相对偏高、中部和东南部居中、西北偏低的格局,局部呈现高低相邻的特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受邻近区域的影响。进一步对其做局域相关性检验发现,其局域相关性也非常不显着,并不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5)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技术市场成交额GDP占比能够显着正向影响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旅游收入人数比、万元GDP能耗、政府污染治理投资GDP占比、交通密度显着负向影响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变量的回归结果不显着。将旅游收入人数比、政府污染治理投资GDP占比分别作为核心变量进行门槛回归,结果显示两者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都呈“U”型曲线的左半边变化特征,即旅游收入人数比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随着该变量的不断增大而逐渐缩小,政府污染治理投资的GDP占比对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也随着该变量的增长而减弱。据此笔者推测,我国旅游业目前可能正处于“波特假说”的前半期发展阶段,环境管制下我国旅游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生产率的下降正在逐渐消失,并最终会迎来“U”型曲线拐点,进入“波特假说”的后半期发展阶段(即“U”型曲线的右半边)。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行业和社会公众等三大视角出发,提出了绿色理念引导、绿色政策推进、绿色金融支撑、绿色管理督导,绿色产业融合、绿色制度建设、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示范,全域旅游概念普及、绿色旅游需求引导、全民绿色教育推进等优化提升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具体路径。

二、第二批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公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批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公布(论文提纲范文)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结语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特色
        1.4.1 研究选题创新
        1.4.2 研究视角创新
        1.4.3 数据应用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
        2.1.2 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旅游业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2.2.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测算: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3.1 测算方法设计
        3.1.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基于多源数据
        3.1.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3.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2.1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
        3.2.2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3.2.3 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3.3 本章主要结论
第4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基本分析
    4.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机理分析
        4.1.1 旅游业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
        4.1.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溢出的机理
        4.1.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的机理
    4.2 旅游业与绿色发展关系的探索性分析
        4.2.1 一个直观感性认识
        4.2.2 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
    4.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相关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4.3.3 估计结果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旅游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分析
        4.4.1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
        4.4.2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
    4.5 本章主要结论
第5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空间视角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5.1.1 空间权重矩阵设置
        5.1.2 空间自相关检验
    5.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空间溢出
        5.2.1 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选择
        5.2.2 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5.2.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5.3 本章主要结论
第6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非线性视角
    6.1 变量选取与非线性模型构建
        6.1.1 研究方法
        6.1.2 变量选取
        6.1.3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构建
    6.2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平滑转换机制
        6.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前测
        6.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估计结果
        6.2.3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非线性特征
    6.3 稳健性检验
        6.3.1 稳健性检验Ⅰ:基于面板门槛模型
        6.3.2 稳健性检验Ⅱ:一个拓展性研究
    6.4 本章主要结论
第7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中国GTFP增长呈现“单一源泉”和“中部塌陷”特征
        7.1.2 中国旅游业能够显着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7.1.3 旅游业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特征
        7.1.4 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放大器”
    7.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7.2.1 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7.2.2 强化旅游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机制
        7.2.3 推动“城旅融合”充分释放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
        7.2.4 促进旅游业“增量”“提质”与目的地自身发展
    7.3 研究展望
        7.3.1 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机制路径的检验
        7.3.2 多种异质性下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考察
        7.3.3 丰富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的适用情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测算结果
    附录2: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空间自相关检验
    附录3: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与旅游业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
    附录4: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过程
    附录5: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全域旅游视角下庐山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旅游大发展下的社会需求转型
        1.1.2 政策背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1.1.3 现实背景:庐山“一山四治”格局的变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全域旅游
        1.3.2 区域旅游发展策略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案例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旅游产业链与产业融合理论
        2.1.2 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合作理论
        2.1.3 旅游共享与利益者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全域旅游国外相关研究
        2.2.2 全域旅游国内相关研究
        2.2.3 .文献评析
    2.3 相关案例经验
        2.3.1 安徽黄山市全域旅游案例
        2.3.2 辽宁大连市全域旅游案例
        2.3.3 江苏苏州市全域旅游案例
        2.3.4 经验借鉴
第三章 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框架
    3.1 全域旅游理论要点和特征
        3.1.1 理论要点
        3.1.2 基础特征
    3.2 全域旅游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三系统
        3.2.1 需求系统
        3.2.2 资源系统
        3.2.3 支持系统
    3.3 区域旅游发展框架
    3.4 空间策略:打造全域联动的空间体系
        3.4.1 多层级的区域旅游空间体系
        3.4.2 全局性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3.4.3 联结性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3.4.4 竞合互补的旅游分区功能引导
    3.5 产业策略:构建全业融合的产业体系
        3.5.1 融合性的区域旅游产业链
        3.5.2 创新性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3.5.3 主次有序的旅游项目体系
    3.6 设施策略:形成全域一体的设施体系
        3.6.1 承外启内的旅游交通设施
        3.6.2 全局性的旅游配套设施
        3.6.3 智慧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3.7 管理策略: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体系
        3.7.1 生态优先的环境保护模式
        3.7.2 富民优先的旅游共享模式
        3.7.3 多元协作的旅游管理模式
第四章 庐山市旅游发展的基础
    4.1 庐山市旅游发展条件
        4.1.1 旅游资源概况
        4.1.2 旅游服务设施概况
        4.1.3 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4.2 庐山市旅游发展特征分析
        4.2.1 旅游区位特征
        4.2.2 旅游空间特征
        4.2.3 旅游产业特征
        4.2.4 自然人文特征
    4.3 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4.3.1 旅游空间开发混乱,联结合作亟待增强
        4.3.2 旅游产业延伸度低,融合发展有待提升
        4.3.3 旅游产品供需失衡,创新发展理念滞后
        4.3.4 旅游设施分布不均,整体品质有待提高
        4.3.5 经营管理架构无序,旅游服务质量低下
    4.4 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机遇
3'>4.4.1 山湖城得以形成一个整体,旅游资源实现1+1+1>3
        4.4.2 星子依托庐山的旅游价值与交通,庐山依托星子的设施支撑
        4.4.3 依托空间整合,提升开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域旅游
第五章 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策略
    5.1 庐山市全域旅游发展策略制定的意义
        5.1.1 解决庐山市旅游发展的老问题
        5.1.2 回应庐山市旅游发展的新要求
        5.1.3 构建庐山市旅游发展的大格局
    5.2 庐山市全域旅游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框架
        5.2.1 目标定位
        5.2.2 发展框架
    5.3 空间策略:拥山抱湖——构建庐山全域旅游的空间格局
        5.3.1 区域空间格局
        5.3.2 空间发展结构
        5.3.3 城镇功能引导
        5.3.4 乡村旅游指引
    5.4 产业策略:固本培新——创新升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5.4.1 产业发展定位
        5.4.2 产业体系构建
        5.4.3 产品项目支撑
        5.4.4 产业空间布局
    5.5 设施策略:承外启内——完善全域支撑的旅游服务设施
        5.5.1 旅游交通设施
        5.5.2 旅游配套设施
        5.5.3 智慧旅游平台
    5.6 管理策略:共建共享——建立全域多元协调的管理架构
        5.6.1 环境保护模式
        5.6.2 旅游共享模式
        5.6.3 旅游管理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旅游系统
        二、全域旅游
        三、旅游需求
        四、旅游供给
        五、研究述评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系统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空间溢出理论
        四、旅游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六、旅游可持续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化
    第一节 全域旅游要素评价模型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概念界定和评价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四、权重确定
        五、指标相对重要性分析
        六、全域旅游发展指数计算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测度及时序演变
        二、旅游需求测度及时序演变
        三、旅游供给测度及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序演变
        一、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二、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
    第四节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一、研究方法
        二、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三、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变
        四、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序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第一节 空间演化分析方法和突变点检验
        一、空间演化分析方法
        二、突变点检验
    第二节 全域旅游要素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演变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演变
        三、旅游供给的空间演变
    第三节 全域旅游结构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
        一、空间分异
        二、热冷点分布
        三、空间格局演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
        二、空间计量模型
        三、空间效应分解方法
        四、模型选择
    第二节 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全域旅游发展指数空间效应分析
    第三节 旅游需求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需求及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旅游供给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模型构建
        四、旅游供给及其相关指标空间效应分析
        五、小结
    第五节 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三、全域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空间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从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全面评价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二、测度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并揭示其时序演变规律
        三、剖析中国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
        四、基于空间效应视角探讨全域旅游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赣闽毗邻省域间客家文化旅游政策与绩效比较研究 ——以宁化、石城为重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解析
        一、客家民系
        二、民俗旅游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二、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区位分析
    第二节 旅游现状分析
        一、石城、宁化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二、石城、宁化旅游资源分析
        三、石城、宁化旅游市场分析
第三章 旅游发展情况对比
    第一节 精品旅游线路分析
        一、石城旅游精品线路
        二、宁化旅游精品线路
    第二节 宣传策略分析
        一、活动营销
        二、全媒体广告营销
    第三节 旅游活动分析
        一、石城系列活动
        二、宁化系列活动
第四章 旅游绩效对比
    第一节 经济效应
        一、增长旅游人次及收入
        二、优化经济结构
        三、带动旅游扶贫
    第二节 社会效应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三、推动旅游村的兴起
    第三节 文化效应
        一、增强文化自信
        二、加强文化传承和交流
第五章 旅游发展方向探讨
    第一节 增进两旅游合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
        二、加强两地的旅游合作
    第二节 完善旅游线路设计
        一、完善旅游要素
        二、点线面相结合
    第三节 优化拓展旅游市场
        一、精准对接旅游市场
        二、推广旅游电子商务
        三、加强智慧旅游建设
        四、做好全媒体营销
    第四节 培养人才持续发展
        一、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智能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框架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业的概念及作用
        2.1.2 政府职能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概述
        2.2.2 新公共管理的提出
        2.2.3 新公共管理的内容
第三章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情况
    3.1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现况
        3.1.1 龙川县基本概况
        3.1.2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概况
        3.1.3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SWOT分析
    3.2 龙川县旅游业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3.2.1 旅游业领导机构设置
        3.2.2 旅游业管理机构设置
    3.3 龙川县在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履职情况
        3.3.1 编制旅游规划
        3.3.2 招商引资
        3.3.3 宣传旅游形象
        3.3.4 保护旅游资源
第四章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
        4.1.1 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4.1.2 顾客导向意识不够
        4.1.3 市场化程度不高
        4.1.4 绩效考核机制不明
    4.2 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职能: 定位不准,宏观调控能力缺乏
        4.2.2 官民关系: 服务意识不够,公众参与不足
        4.2.3 运行机制: 市场机制有限,可持续能力不强
        4.2.4 政府绩效: 科学管理不足,行政效率低下
第五章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龙川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建议
    5.1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5.1.1 优化顶层设计,编制可行旅游规划
        5.1.2 建立高效管理机构,提升宏观调控能力
        5.1.3 加强旅游市场培育,制定优惠政策
    5.2 以顾客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
        5.2.1 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提高公众参与度
        5.2.2 创新利益分配模式,提高公众获得感
        5.2.3 健全回应机制,提高公众满意度
    5.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可持续发展
        5.3.1 采用授权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果
        5.3.2 构建多元化主体,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5.3.3 引入竞争契约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5.4 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理念,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测度研究
        二、GTFP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GTFP的测度方法
        四、文献研究总评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第一节 指标选择与估值计算
        一、指标选择
        二、估值计算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效率测算及结果
        三、中国各地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结果
        四、我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的再探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分析
        一、中国旅游业的累积相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差异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全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
        三、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与指标选择
        一、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归纳
        二、影响因素机理分析与指标选择
    第二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及统计描述
    第三节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政府视角
        一、绿色理念引导,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绿色政策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三、绿色金融支撑,促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四、绿色管理督导,严守生态红线并加强市场监管
    第二节 行业视角
        一、绿色产业融合
        二、绿色制度建设
        三、绿色技术创新
        四、绿色项目推广示范
    第三节 社会公众视角
        一、培养民众的全域旅游新意识
        二、引导民众的绿色旅游新需求
        三、推进全民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
        二、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
        三、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四、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四、第二批中国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公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D]. 雷燕燕. 兰州大学, 2021
  • [2]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中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效应研究:机理、事实与特征[D]. 童昀. 湖北大学, 2020(02)
  •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6]全域旅游视角下庐山市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杨双.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7]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化与空间效应研究[D]. 肖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赣闽毗邻省域间客家文化旅游政策与绩效比较研究 ——以宁化、石城为重点的考察[D]. 黄俐琴.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智能优化研究 ——以广东省龙川县为例[D]. 黄文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中国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D]. 李丽霞. 湖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旅游发展第二批重点项目公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