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12例病理分析)

超声在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12例病理分析)

一、超声对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附112例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孝倩[1](2020)在《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s,PACs)是消化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5%。PACs是指Vater壶腹周围2cm范围以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和胰头癌。在早期局限性PACs患者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但因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许多PACs患者在诊断时发现已患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PACs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梗阻性黄疸、腹部疼痛、体重下降、贫血等,其中黄疸是PACs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大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PACs的血清学检查仍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是PACs诊断的主要方式,包括腹部超声、CT、MRI/MRCP、EUS、ERCP等,对PACs患者是否可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检查是诊断PACs的金标准,近年来,根据形态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将PACs分为胰胆管型和肠型对PACs患者预后判断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被广泛接受。PACs患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脉管内癌栓、辅助治疗等。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PACs的预后。既往研究表明就诊时未出现黄疸症状患者的肿瘤分期以及预后明显优于黄疸期患者,提示黄疸的出现预示着肿瘤局部进展,并非早期表现。因此重视黄疸前期内科临床症状,及时深入检查是PACs早诊早治的关键。目的通过分析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出率、病理学分期、可切除率以及长期生存率在黄疸前期与黄疸型PACs患者中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探讨影响PACs患者预后的因素,为该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518例PACs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我院病理科医师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PACs。其中总胆红素<34.2 μmol/L且首诊无黄疸症状的黄疸前期组125例,总胆红素≥34.2μmol/L的黄疸型组393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析、手术方式选择、术后并发症、辅助治疗及预后的差异,总结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数据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比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对比5年生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与黄疸型组相比,黄疸前期组患者男性比例较低,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的比例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红细胞、白蛋白、前白蛋白降低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CA19-9升高的程度更低(均P<0.05)。US、CT、MRI/MRCP、ERCP 占位检出率分别为 45.0%、77.7%、79.2%、100%。病理学方面,黄疸前期组的平均肿瘤直径更大,胰头癌的比例更高而胆总管下段癌的比例更低,T分期及胰腺侵犯阳性率更低(均P<0.05)。两者分化程度、组织病理学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手术切缘状态、有无神经侵犯及脉管内癌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DX2和CK20在肠型中阳性率为100%,MUC1在胰胆管型中100%阳性表达。黄疸前期组的手术切除率低于黄疸型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辅助化疗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CA19-9和CEA水平、肿瘤原发部位、组织病理学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胰腺侵犯、脉管内癌栓、手术方式和辅助化疗是可能影响PACs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但黄疸前期组5年生存率高于黄疸型组(P<0.05)。结论1.PACs起病隐匿,黄疸前期患者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2.黄疸前期PAC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生存率优于黄疸型,在未出现黄疸时明确诊断并提高手术切除率可改善预后。3.分化程度和辅助化疗是PACs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对出现腹部胀痛、不规则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报警信号但首诊时未发现明显US异常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和US复诊。5.对首诊US检查发现胆管扩张,而未见占位性病变患者应加强CA19-9、CEA的密切随访,进一步完善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壶腹部肿瘤的尽早发现。

徐正荣[2](2019)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继发性病变,其诊断相对容易;而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癌变的早期诊断困难。本系列研究首先对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西南医院近十余年来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简化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教训,再结合诊断评分系统探索其外科应对策略。一、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19802010年)目的:总结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普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检索工具,检索1980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报道关于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文献资料,按照入选标准对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共报道94例,男女比为2:1,平均年龄为46.8(2575)岁,胰管结石患者中合并胰腺癌的发生率为19.0%,酗酒仍可能是胰管结石以及合并胰腺癌最常见的病因。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通过ERCP或经皮胰腺穿刺取活检等有创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术前确诊,但术前漏诊胰腺癌的发生率仍高达29.9%。胰头仍是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胰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53.2%),但体尾部胰管结石同样可以并发癌变(25.5%);诊断癌变后按照胰腺癌治疗方案行根治性手术,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8%、20.3%、6.1%;中位生存时间为23.0(95%CI:16.030.0)个月。结论:胰管结石背景下合并胰腺癌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手段,早期诊断困难,术前漏诊率高;即便采取了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仍较差。二、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有无癌变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变量的β值建立诊断评分系统;并通过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和留一交叉验证(LOOCV)对模型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风险预测模型中,胰腺明显萎缩(OR=10.617,CI:2.83038.827,P<0.001)、胆总管变形(OR=12.189,CI:2.90251.191,P=0.001)、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OR=7.502,CI:2.19325.655,P=0.001)和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OR=4.302,CI:1.30514.185,P=0.017)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26(0.885,0.968)(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2=3.277,P>0.05;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分别为71.43%、78.97%、78.24%、26.79%、96.25%、3.40、0.36。以四个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进行危险评分赋值,总的分值范围为06分,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采用尤登指数法进行危险分层,将胰管结石患者划分为癌变低风险人群(13分)和癌变高风险人群(>3分),高风险人群的癌变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P<0.001)。对诊断评分系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符程度进行验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1.43%、89.74%、87.96%、42.86%、96.69%、6.96、0.32,说明基于该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好。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术前诊断困难,胰腺明显萎缩(实质厚度<7mm)、胆总管变形、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或CEA中至少一项)升高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三、胰管结石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PanINs)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胰管结石患者中并发PanINs的高危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胰管结石并发PanINs的三个潜在危险因素:肿大的胰头、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大的胰头(OR=3.250,CI:1.3717.706,P=0.007)是胰管结石并发PanINs风险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尽管胰头肿大并未能纳入癌变诊断评分系统中,但它却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癌变早期防治中更加值得被重视。四、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外科处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外科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外科处理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结果:(1)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胰管结石患者并发癌变的发生率为7.3%,癌变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5岁,以Ⅰ型结石主,除了癌肿直接征象以外,胰腺明显萎缩、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和胰管大结石这四个特征尤为常见。术前癌变漏诊率为39.4%(12例);采用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术前漏诊。手术中另有23.8%(5例)的患者漏诊癌变。术后迟发性癌变(11例)均发生在初次手术后2年以内,初次手术为胰管引流术以及初次手术中未取活检者均占到了54.5%。15例行手术切除的癌变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2%、6.7%、0,中位生存时间为12(95%CI:3.220.8)个月。(2)外科应对策略探讨:面对胰管结石患者时,完善全面的术前检查是减少癌变漏诊的前提,手术策略的核心是对有疑有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或评分为癌变高风险的患者推荐胰腺切除术作为首选术式,对于低风险患者可根据胰腺形态和结石特点选择行胰腺切除术、胰管引流术或二者联合的术式;术中常规取活检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最终术式;无癌变的患者术后至少2年内均建议门诊随访。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癌变的术前诊断效率,减少术前和术中癌变的漏诊。通过术前评估是否存在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是否为癌变高风险人群,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五、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与预后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和预后,评价癌变应对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不含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结果:纳入136例胰管结石患者,其中胰管引流组44例,胰腺切除组92例。两种术式治疗胰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引流组相比,切除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但术后残石率更低(P<0.05),并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P>0.05);两组术后长期疼痛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切除术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中作为一种积极干预手段,在治疗胰管结石时与胰管引流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其合理的应用并不会给评分系统误诊为癌变的胰管结石患者带来明显的手术负面影响。

丁瀚,周平红,徐美东,陈涛,陈巍峰,李全林,胡健卫,蔡明妍,练晶晶,黄媛,张轶群[3](2017)在《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胆总管扩张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在不明原因胆总管扩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对经影像学提示胆总管扩张而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予以EUS,进行病因诊断,以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以手术病理及至少3个月的随访结果作为最终诊断。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对照手术及随访结果 ,EUS对胆总管下段结石所致的胆总管扩张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7/7)、100.0%(69/69)、100.0%(76/76);对壶腹部肿瘤所致的胆总管扩张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0%(22/25)、92.2%(47/51)、90.8%(69/76);对胆总管炎性狭窄所致的胆总管扩张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40/44)、93.8%(29/32)、90.8%(69/76)。EUS对胆总管扩张病因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0.8%(69/76)。EUS联合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胆总管扩张诊断的灵敏度为96.0%(24/25),特异度为96.1%(49/51),诊断符合率高达96.1%(73/76)。结论 EUS是诊断胆总管扩张病因的有效方法 ,对胆总管扩张的治疗有指导意义。EUS联合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胆总管扩张的良恶性鉴别。

危安,陈红天,刘亮,申建华,向力群[4](2017)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低位胆道梗阻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低位胆道梗阻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经病理诊断的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超声造影诊断结果及其增强模式,计算超声造影诊断低位胆道梗阻恶性病灶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总结良恶性超声造影特点。结果超声造影诊断恶性病灶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92.3%、96.3%、96.0%及92.9%。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动脉相非均匀高增强(21例)或等增强(3例),并在静脉相有明显消退;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动脉相等增强(21例),并在静脉相与周围组织同步(12例)或稍快消退(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低位胆道梗阻定性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吕竹洁[5](2017)在《ERCP与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探讨二者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以期达到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治水平的目的。方法:本文按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研究了2010年01月至2016年10月间因不同程度的黄疸、腹痛、发热等胆道梗阻性症状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入院期间先后行MRCP与ERCP检查和相关治疗的1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RCP与MRCP操作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并比较ERCP与MRCP对于胆道梗阻性疾病病变的显示情况,以及查看患者检查后记录,观察有无并发症。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最后诊断均经ERCP治疗结果、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MRCP采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GE Medical Systems,Signa EXCITE HD)。ERCP采用Olympus TJF-260型十二指肠镜及Philips公司的C型臂X光机。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本次回顾性研究共收集191例患者的病例,临床资料记录显示ERCP术操作成功率为95.29%(182/191),MRCP操作成功率为100%(191/191)。ERCP对胆管的结构及形态显示良好,但存在少数病例的胆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MRCP可提供较满意的肝内外胆管树图像,对胆囊的显示也良好,但当患者存在腹水时会影响胆道成像效果。2.本次研究中,引起胆道梗阻的病因有胆管结石、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良性狭窄、肝门部恶性占位、胆管癌、胆囊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胰头癌,共收集1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因其中有2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有5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有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故以下合计为199例。ERCP与M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结果的比较:本组数据中,胆管结石101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95.05%(96/101),MRCP为92.08%(93/101),二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0.05);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1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11/11),MRCP为27.27%(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胆道良性狭窄28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96.43%(27/28),MRCP为75%(2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肝门部恶性占位12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83.33%(10/12),MRCP为83.33%(10/12),二者诊断准确率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下段胆管癌9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88.89%(8/9),MRCP为66.6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胆囊癌3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0%(0/3),MRCP为100%(3/3),由于病例数少,未能做样本的统计学分析;十二指肠乳头、壶腹癌10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90%(9/10),MRCP为50%(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0.05);胰头癌25例,ERCP诊断准确率为72%(18/25),MRCP为76%(1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0.05)。ERCP对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总体诊断率为89.95%(179/199),MRCP的总体诊断率为80.40%(160/199),二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0.05)。3.本研究中,ERCP术有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1例为术后胰腺炎,3例为术后胆道感染。MRCP检查安全、无并发症。结论:1.ERCP与MRCP均是胆道梗阻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两者对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总体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2.MRCP安全简便,操作成功率高于ERCP,且无并发症风险,其对肝内胆管、胆囊的显示要优于ERCP,但MRCP在胆管小结石、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壶腹周围病变的定性诊断上不及ERCP,故MRCP尚不能完全取代ERCP,且ERCP因集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而更具优势。3.若患者拟诊胆道梗阻性疾病,一般可先做MRCP检查,然后根据MRCP检查结果选择性地进行ERCP,如有介入治疗的需要,可在MRCP结果指导下行治疗性ERCP。二者结合有互补作用,可提高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郭桂兰[6](2015)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DUS)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胆道梗阻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确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指导临床对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具体如下:(1)收集经手术、病理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 ERCP)诊断为胆道梗阻120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CDUS、常规MR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检查。(2)由两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梗阻的部位、程度,病灶特征及周边情况等。(3)分别统计CDUS与MRI在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结果。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定位和定性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20例胆道梗阻病例,其中CDUS定位准确的有114例,MRI定位准确的有116例,两者定位灵敏度分别为95%、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在120例病例中CDUS定性准确的有95例,MRI定性准确的有112例,两者定性灵敏度分别为79.2%、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1例良性病变中,65例CDUS定性准确,MRI定性准确的有74例,两者灵敏度分别为80.2%、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39例恶性病变中CDUS与MRI定性准确的分别为30例、38例,两者灵敏度分别为76.9%、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1.CDUS与MRI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具有等效性。2.MRI对胆道梗阻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优于CDUS。

沈妍华,刘爱群,刘立义,耿芳芳[7](2015)在《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临床上疑为胆总管狭窄患者EUS检查结果,并与B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临床资料、组织病理或细胞学诊断及随访结果(≥4 mo)综合确定诊断患者胆总管狭窄的良恶性,从而对比分析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39例胆管狭窄患者中恶性病变30例,良性病变9例.EUS、MRI、B超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76.9%、61.8%,三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EUS最高(P<0.05);EUS对胆管狭窄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81.2%、93.1%、90.0%;三种检查相比,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EUS最高(均P<0.05);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9例患者中4例行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取得组织病理或细胞学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与EUS、MRI、B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USFAN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EUS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率较B超、MRI高,其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孝梦苏,朱庆莉,李建初,姜玉新,蔡胜,张一休,欧阳云淑,韩洁,吕珂[8](2015)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与超声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临床及超声影像分型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8例AIP患者的临床及超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8例AIP患者临床表现:19例首发症状为梗阻性黄疸,14例伴发2型糖尿病,8例同时患有其他Ig G4相关性疾病。实验室检查:25例Ig G4水平升高,6例抗核抗体阳性。临床治疗:18例采用激素治疗,其中15例治疗后好转,3例治疗效果不显着。AIP超声影像表现:(1)弥漫型AIP 18例,16例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样"改变,15例胰腺弥漫性回声减低,回声增粗,内部可见纤维化样高回声斑点。(2)局限型AIP 10例,胰腺局部肿大或呈肿物样低回声,回声与胰腺实质相近,其中6例形态不规则,7例边界不清,6例病变区内见少许血流,2例病变区内未见血流信号。(3)7例主胰管远端扩张,19例胆总管上段扩张,12例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AIP患者临床及超声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患者年龄偏大、腹痛及梗阻性黄疸,超声影像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有助于对AIP作出诊断。

丛悦,吴薇,严昆,尹珊珊,戴莹,张仲一,付颖,陈敏华[9](2014)在《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CEUS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因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将二维超声(US)、CEUS及增强CT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患者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每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45例病例中良性病变6例,恶性病变39例。US、CEUS及增强CT对肝外胆管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11%(32/45)、88.89%(40/45)及91.11%(41/45),US与CEUS间(P=0.035)、US与增强CT间(P=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EUS与增强CT间(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对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于US,与增强CT相近,对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钟昕[10](2013)在《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CEUS)和新型造影剂SonoVue,观察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ECC)的灌注过程及增强特点,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从2012年9月-2013年4月期间,湖南省人民医院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经病理证实的5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分别行常规超声、CEUS及CECT检查。采用仪器为Aloka ProSound α10及Siemens 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造影剂为SonoVue。先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回声、血供及与临近组织的关系;再启动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模式,在低机械指数状态下双幅实时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及增强特点,并储存图像,评估分析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及增强动态模式,并与CECTT匕较。结果(1)造影后,病灶边界得以清晰显示,显着高于造影前,并能有效的与胆泥、结石鉴别。(2)CEUS的确诊率高于常规超声,与CECT无差别。(3)病灶开始增强的时间为11s-31s,平均值为21.49+4.88s,病灶增强达峰值的时间中位数为27.5s;肿块持续强化的时间中位数为24.5s。(4)不同类型的病灶增强时间构成比有差异,94.12%的厚壁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晚于肝脏/胆管壁开始增强时间,63.16%的团块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早于肝脏/胆管壁开始增强时间。(5)不同类型的病灶造影增强方式构成比有差异,94.12%的厚壁型病灶为均匀增强,63.16%的团块型病灶为周边环形增强。(6)CEUS与CECT增强方式基本一致。(7)动脉期,CEUS与CECT大多表现为高增强,门脉期CEUS大多表现为低增强,CECT则出现延迟强化的趋势。结论(1)CEUS通过对病灶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及增强动态模式的观察,可以较大的提高ECC的确诊率,并能有效的与胆泥、结石鉴别。(2)大部分ECC的CEUS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增强,即“快进快出”的增强动态模式;动脉期对于局限于胆管腔内的厚壁型病灶多呈均匀高增强,对于已侵犯到肝实质内的团块型病灶多呈周边环形增强。

二、超声对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附112例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对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附112例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壶腹周围癌的研究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PDS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结语
第六章 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PDS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6.1 研究对象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低位胆道梗阻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常规超声情况分析
    二、超声造影诊断情况
    三、超声造影增强模式
讨论

(5)ERCP与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本研究的实用价值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图像分析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定位诊断
    3.2 定性诊断
第4章 讨论
    4.1 胆道梗阻概述
    4.2 胆道梗阻良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3 胆道梗阻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4 CDUS与MRI诊断胆道梗阻的优势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第6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8)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与超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结 果
    一、28 例 AIP 患者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结果
    三、超声影像表现
        (一)18 例弥漫型 AIP 影像表现
        (二)10 例局限型 AIP 影像表现
        (三)其他器官超声表现
    四、病理检查结果
    五、治疗
讨 论
    一、AIP临床特征
    二、AIP影像学特征
        (一)常规超声表现
        (二)超声造影表现
        (三)胰腺外受累器官表现
        (四)其他影像学特征
    三、病理特征
    四、治疗

(9)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超声
        1.2.2增强CT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说明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及造影剂
    2.3 检查方法
        2.3.1 造影前准备
        2.3.2 常规超声检查
        2.3.3 CEUS检查
        2.3.4 造影图像分析
        2.3.5 CECT检查
    2.4 统计学方法
        2.4.1 数据筛查及整理
        2.4.2 基本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常规超声、CEUS、CECT的一般结果
        3.1.1 常规超声
        3.1.2 CEUS
        3.1.3 CT
    3.2 结果的比较
        3.2.1 病灶边界
        3.2.2 确诊率
        3.2.3 不同类型的病灶造影增强时间
        3.2.4 不同类型的病灶造影增强方式
        3.2.5 CEUS与CECT的增强方式
        3.2.6 CEUS与CECT动脉期、门脉期的增强水平
第四章 讨论
    4.1 肝外胆管癌的常规超声诊断特征
    4.2 肝外胆管癌的CDFI特点
    4.3 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确诊率的比较
    4.4 超声造影的增强时间分析
    4.5 不同类型的病灶造影增强方式分析
    4.6 超声造影不确定病例的分析
    4.7 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比较
    4.8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超声对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附112例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25例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彭孝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2]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D]. 徐正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胆总管扩张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J]. 丁瀚,周平红,徐美东,陈涛,陈巍峰,李全林,胡健卫,蔡明妍,练晶晶,黄媛,张轶群.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12)
  • [4]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低位胆道梗阻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危安,陈红天,刘亮,申建华,向力群.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7(06)
  • [5]ERCP与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D]. 吕竹洁.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7)
  • [6]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中的对比研究[D]. 郭桂兰. 南华大学, 2015(03)
  • [7]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J]. 沈妍华,刘爱群,刘立义,耿芳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30)
  • [8]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与超声特征研究[J]. 孝梦苏,朱庆莉,李建初,姜玉新,蔡胜,张一休,欧阳云淑,韩洁,吕珂.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05)
  • [9]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J]. 丛悦,吴薇,严昆,尹珊珊,戴莹,张仲一,付颖,陈敏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4(11)
  • [10]超声造影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D]. 钟昕. 中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超声在胆总管下段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112例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