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10 月 邮电通信统计

2003 年 10 月 邮电通信统计

一、2003年10月邮政、电信通信统计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汤誉波[2](2021)在《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社会出现了很多亚文化现象,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父辈主流文化进行反抗。为了维系社会稳定,英国当局用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垄断广播市场,掌控舆论话语权。BBC拥有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决定权,忽视民众喜好。所以一些不满现状的摇滚客决定反抗,利用私人船只在公海或利用早已废弃的战时碉堡进行广播,内容选择青年喜爱的流行乐和摇滚乐。这些私自进行广播的电台未获得英国当局许可,时人谓之海盗电台(Pirate Radio)。海盗电台符合亚文化风格形成的要求。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需要经过“拼贴”和“同构”两个步骤完成风格构建,英国海盗电台带有负面形象的文化符号是由媒体和政府这些客体“拼贴”的结果;电台成员和听众通过特定价值观共同完成“同构”环节,实现风格的稳定化。本文对英国首个海盗电台卡罗琳电台(Radio Caroline)作了重点分析,整理了卡罗琳电台1964年至1991年间在公海广播的历史和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合法化历程。卡罗琳电台和其他海盗电台的崛起蚕食了BBC的市场份额,也损害了唱片商的利益,1967年英国当局出台《海洋犯罪法》,禁止本土广告商投资电台和英国公民的外海广播,卡罗琳电台远赴荷兰寻找出路,在此后的20余年里用不同的广播船惨淡经营。1991年后卡罗琳电台利用卫星和互联网技术提高专业化水平,最终于2017年取得政府颁发的牌照,实现合法。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卡罗琳电台的历程可以总结出,海盗电台风格形成后主流文化会通过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为代表的规训式收编和商业资本为代表的民间收编消除它的抵抗力,使其融于主流。以卡罗琳电台为代表的海盗电台是英国亚文化的重要一支,剖析海盗电台的发展脉络对充实英国社会史、文化史领域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吕春月[3](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邮政检查制度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日本也于一战期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邮政检查。及至九一八事变,为统一东北舆论及阻断“不利”信息传播,日本关东军便如法炮制在东北各沦陷区实施邮政检查制度,并由关东宪兵队具体执行。关东宪兵队根据形势不断强化检查的力度、加大检查的范围,对东北在住所有人实施侵犯通信秘密的邮政检查活动,“有效”防止了伪满洲国实态的传播、日本侵略野心的传播,并在关东军的“消极”防谍、“积极”防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乃至在东北生活的其他国人的苦难。

宋燚锦[4](2020)在《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太行区的邮政工作是太行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太行区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担负了支援战争、密切前后方联络、传递公文信件的任务,又在社会通信、宣传,群众动员、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太行区的邮政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太行区的邮政是如何从战时邮政逐步发展为人民邮政的,而且可为我们当今邮电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文章首先考察了太行区邮政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简要叙述了太行区成立前党政军民通讯组织和中共宣传工作的建设情况,并对太行区邮政建设的必要性加以分析。第二章以邮政的发展为主线,探讨了太行区邮政机构的变迁阶段和发展特点,通过不断健全邮政机构来为邮政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第三章梳理了太行区邮路和业务的建设情况。太行区内外四通八达的邮运网络、邮政业务和报纸发行业务在相应邮路制度和业务制度的规范下,相互配合完成战时通讯宣传工作,并逐步扩大以群众为主体的服务范围,向人民邮政的方向迈进。第四章从太行区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邮政人员的待遇管理来探究太行区邮政队伍的建设,指出邮政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与保护。最后在前四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总结太行区邮政系统的特点和贡献。中共就是通过邮政组织在太行区形成了与农村、与群众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促进了太行区人民与中共之间的联系。在此部分,也揭示了太行区邮政的不足。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试图将太行区邮政建设的真实历史进程完整的展现出来,并藉此阐释太行区邮政为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王富聪[5](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胡亚冰[6](2020)在《《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文中提出林乐知主办的《万国公报》中有大量世界各国时事报道,在这些时事报道中,“大美栏目”下有关美国的报道,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且连续性较好,这些报道是传播美国信息,塑造美国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时事报道一般语言简练、体裁短小,彼此间的连贯性较差,依靠单个报道本身难以形成有效研究。通过量化的手段,将“美国报道”根据类别进行归纳,将归类后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美国政局变化、经济发展、科技应用等情况的系统认识。“国内政治”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总统选举制的详细情况,这类报道还反映出了美国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剿抚政策。有关经济的报道展现出了美国财政由衰转盛的变化,以及美国出口贸易日益茂盛的景象。“科技”类报道为我们揭示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在工业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美国报道”内还有许多各国交往的新闻,占比重较多的是对华、对英以及对俄的报道。与中相关的新闻报道,对中美之间的华工问题、留学问题都有反映。结合国际背景,还能够发现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内容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美国报道中有关对英外交和对俄外交的新闻,反映出美国对两者截然不同的态度,简言之,美国将英视为超越的榜样,将俄看作需要防范的对象,这种报道倾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态度。美国报道还致力于推翻中国原有自视甚高的认知,再潜移默化地将美国民主文明的大国形象传输给受众。美国在报道中用中国社会的落后来衬托美国社会的进步,促使中国读者对自身国家状况进行审视。近代的中国社会正值巨大变革时期,美国民主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无一不引起中国的兴趣。这些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促使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逐渐萌芽,中国社会风俗日益变迁,工商业日渐发展。总之,本文以《万国公报》中“大美国事”栏目下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展现出美国社会的变迁,构建出一个传教士们想让当时中国人了解的一个美国形象。这一形象或许不够客观,却是读者了解美国、学习美国的一个重要渠道。

谷存食[7](2020)在《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相连,是沟通中原与青藏高原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均在青海境内设有驿站来传递军事信息。明清两代在前代的基础上完善了驿站制度,通过广设驿站,相继增辟多条驿道等举措为封建王朝军政信息的传递提供了重要保障。青海地区的近代邮电业起源于清朝末年,1906年西宁府设立西宁府邮政分局,这是今青海地区最早建立的邮政局所。进入民国以后,青海邮电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东部农业区各县分别建立了邮电机构,并逐步向西部牧区拓展。随着各级机构逐渐完善,青海邮政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民国时期青海邮政开辟了步班邮路、畜力班邮路、汽车邮路、航空邮路等多种邮政运输形式,业务种类涵盖函件业务、包件业务、汇兑业务、储蓄保险业务和代理业务等多个方面。电信业方面,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主要办理长途电话、市内电话以及电报业务,推动了青海近代通信体制的转型。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期间邮政的人事管理、财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邮电通信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海独立建省,为邮电业发展提供了政治推动力;其次是在国民政府西北开发的浪潮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青海邮电业获得了一定发展。邮电业作为近代化的通信方式,自引入青海地区以后一步步站稳脚跟,其发展对民国时期青海地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邮电业改变了政令传递方式,缩短了传递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时效,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更加高效,近代邮电业为增加国家认同、变革边地治理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邮电业在商业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商家可以更为便捷、迅速地获得商业信息,同时邮政稳妥可靠的运输方式也为多数商家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邮电业的普及更新了普通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然而,这期间青海邮电业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其发展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多种原因综合制约了青海邮电业的健康发展,并且这一时期青海邮电业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如东部优于西部,城镇优于乡村。青海邮电业通过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参与,密切了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民国时期青海地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杨圆[8](2020)在《伪满洲国时期长春的日本人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自古代开始,从中国吸收了大量文化营养,成为丰富本国的重要资源,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日本实施明治维新,迅速推进近代化,而中日关系,遂发生重大的角色转换。日本明治时期开始便积极推行作为国策的“大陆政策”,逐步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使“大陆政策”由国策变为实际行动。中国东北,广袤的土地,丰厚的资源,令日本人垂涎欲滴,成为日本战略构图中的一个重要的支点,肩负着日本岛国的侵略狂想。1932年3月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成立则是日本由国际政治理论的构想转变为政治军事计划中的关键一步。伪满洲国成立后,长春被选为伪都,改称“新京”,成为伪满洲国的“心脏”。日本为彰显本国实力及粉饰侵略行径,在长春实施城市建设,且在日本国内鼓吹“海外雄飞”、“日满一体”等口号。如此,为谋求海外“新天地”的日本人,包括土木建设者、官吏、商人及随行家属等涌入到了长春生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垮台,移居到长春的大批日本人踏上了撤离之路,消失在了长春的历史进程中。但是,这些日本人在伪满时期的长春留下怎样的生活足迹,他们的存在给长春社会带来何种影响。这些均是至今仍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最具代表性的先行研究中,刘建辉作为半殖民地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以宏观视角探讨了近代上海的都市空间与日本知识分子的关系,且其魔都上海的设定具有重要的符号学意义。王升远选取了“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段来考察日本文人的“北平体验”和“北平书写”,弥补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沦陷区文学?文化?思想研究的空白。柴红梅考察了20世纪日本文学与大连的关系,并探讨了日本作家的殖民地都市文化体验。近年,刘建辉与日本亲历者的共同研究开创了殖民地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本论文承袭上述代表性研究,以伪满时期长春的日本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口移动理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开展殖民地都市文化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日本人社会的形成。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近代日本海外移民史,总结了日本近代海外移民的两条主要路线,即:日本移民向日本势力范围外的国家或地区移入及日本移民向日本殖民地的移入。在此背景下,以日俄战争,伪满洲国成立为分界线,提出近代日本人移入长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俄战争前。这一时期进入长春居住的日本人极少,且多以俄国人为服务对象以谋生存。但在此阶段长春也出现了以踏查和获取情报为目的,短暂停留的日本人。第二阶段为日俄战争后伪满洲国成立前。此阶段的重要标志为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营“满铁附属地”,因此长春也逐渐形成了日本人聚集的生活及文化区域。第三阶段为伪满洲国时期。这一阶段长春的城市性质发生了变化,被选定为伪都,成为殖民地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移居到长春的日本人人口也逐年增加,占据城市中心区域,形成日本人社会。本论文以数据为主要契入点,分析长春日本人的移入目的、路径和职业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春日本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实态进行了分析。伪满洲国成立后直到1937年“满铁附属地”治外法权的撤销,长春的行政权才出现形式上的统一。然而,长春在城市建设下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日本人居住区域逐步扩大,使中国人居住区域被差异化,边缘化。而居住在长春的日本人享受着独立生活空间和殖民果实的同时,在伪满洲国后期也面临着住宅困难,高物价等生活问题。这些均反映了日本人社会的排他性和不稳定性。2.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日本人的政治文化心态。首先,随着殖民统治的加强,长春出现了具有殖民符号特征的建筑,如:“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两侧的高楼,日本人“战迹纪念碑”,“神社?神庙”等,在当时日本人制定的观光路线和文学创作中成为了长春的重要标识。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中,形成了“风景-殖民美化-伪满认识”这样的思想轨迹。其次,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殖民者鼓吹“民族共和”的同时丑化中国人形象,以领导者自居。一些日本人甚至抱着实现“民族共和”的幻想,来到伪满洲国生活。然而观念与实际的差距,使这些日本人的幻想破没。最后,本论文通过对日本人不同世代的故乡意识的探讨,揭示了移入中国东北的日本人一代试图将殖民地永久化的意图及日本人二代模糊的故乡概念和片面的伪满认识。3.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日本人社会的影响。从长春社会发展来看,伪满洲国时期长春在城市建设完成后,呈现出了近代城市样貌。由于日本殖民者实施军事统治,割裂了生产力作用城市发展的关联性。因此,长春的城市特征被局限在消费功能上,工业发展滞后,且日本人社会独立空间的存在隔绝了长春整体的社会互动。这些均造成了长春的畸形发展。此外,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殖民者即开始实施文化统合政策。本论文以至今未被深入挖掘的伪满洲国历书《时宪书》为中心,整理了13年间《时宪书》的变化,得出了其随着殖民统治逐步变化的轨迹,即由代表中国人民俗和生活文化逐渐变为以日本神道为主导思想的历书。1941年起始,《时宪书》书中的法定庆祝日全部变为具有日本色彩的节日,且直接添加了“纪元节”,“天长节”这样日本固有的庆祝日,并在1943年开始以具有强烈日本神道精神的国歌替换掉了原有的伪满洲国国歌,试图统合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依旧保持着固有的传统节日历法,对日本宣扬的神道具有强烈抗拒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殖民者的文化统合对象也包括在伪满洲国出生对日本全然不熟悉的日本人。因此形成了多重的文化冲突。最后,本论文利用实例,阐明伪满洲国时期的民族差别待遇,揭示了伪满洲国时期长春日本人社会的存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本论文利用了大量未被使用的史料和文献,以伪满时期长春的日本人为考察对象,探讨殖民地文化问题,力图延伸和扩展殖民地文化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本论文虽然以伪满时期长春的日本人为主要对象,考察的时间跨度实际为1900-1945年,即45年的历史区间。囿于本人的研究能力,未能对这45年间长春历史中出现的日本人做出全面的考察,且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虽然试图尝试利用未被使用的档案、文集和报刊等进行说明,但还需深入探讨。今后,将会努力提升自身研究水平,对未能充分研究的问题进行补充和延伸。

熊辛格[9](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于峰[10](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指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二、2003年10月邮政、电信通信统计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0月邮政、电信通信统计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孕育亚文化的英国社会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的英国青年亚文化
    第二节 无线广播事业与亚文化海盗电台
第二章 风格: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建构
    第一节 英国海盗电台发展概述
    第二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界定
    第三节 亚文化英国海盗电台的风格构成
第三章 抵抗:个案卡罗琳电台的“反叛”过程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兴起与初遇挫折(1964年——1970年)
    第二节 “米阿米戈”号阶段(1972年——1980年)
    第三节 “罗斯复仇”号阶段(1983年——1991年)
第四章 收编:卡罗琳电台的归宿与海盗电台的反思
    第一节 卡罗琳电台的收编结果
    第二节 海盗电台的被收编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译名对照表
致谢

(3)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研究现状
        2.日本研究现状
        3.总体评价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点
第1章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与实施机构
    1.1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1.1 世界邮政检查制度的肇始
        1.1.2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2 邮政检查活动的实施机构
        1.2.1 执行者的变迁——从递信省到日本宪兵
        1.2.2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组织机构
    1.3 小结
第2章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几个阶段
    2.1 东北沦陷初期的邮政检查
        2.1.1 关东军对东北邮政大权的侵夺
        2.1.2 邮政检查的实施
    2.2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2.1 关东宪兵队的邮政检查活动
        2.2.2 秘密组织伪保安局的邮政检查活动
        2.2.3 多元邮政检查机关的有机运营
    2.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3.1 强化对外国邮件的统制
        2.3.2 强化对军事邮件的统制
        2.3.3 防卫状态下邮政检查的全面强化
        2.3.4“合法化”的邮政检查活动
        2.3.5 对英美战俘邮件实施检查
    2.4 小结
第3章 为封锁消息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3.1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侵略野心
        3.1.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意欲侵略全中国的信息传播
        3.1.2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移民”国策的侵略本质
    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有损关东军形象的信息传播
        3.2.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战败的信息传播
        3.2.2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军纪涣散的消息传播
        3.2.3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士兵厌战的消息传播
    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王道乐土”的实态
        3.3.1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抨击“五族协和”的言论
        3.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民众生活困苦的实态
        3.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劳工的悲惨境遇
    3.4 小结
第4章 为防谍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4.1 通过处置日军及相关人员书信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4.1.1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部队编成装备等信息泄露
        4.1.2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军事部署的信息泄露
        4.1.3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军事工程信息泄露
    4.2 邮政检查在防范中国抗日情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4.2.1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抗日动向
        4.2.2 将邮政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破坏抗日组织
    4.3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苏联情报活动
        4.3.1 通过邮政检查掌握“满”苏边境苏联基层情报人员动向
        4.3.2 通过邮政检查搜查无线谍报网K2L
        4.3.3 通过邮政检查调查白俄动向
    4.4 小结
第5章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及影响
    5.1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
        5.1.1 邮政检查制度的性质
        5.1.2 邮政检查制度的实施特点
    5.2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影响
        5.2.1 钳制思想自由压制民族自决
        5.2.2 削弱了通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邮政研究状况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邮政研究状况
        (三)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的邮政研究状况
    三、概念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研究对象界定
第一章 太行区邮政建立的背景
    一、太行根据地的开辟
    二、太行区邮政建立的必然性
        (一)太行区通讯工作的需要
        (二)太行区宣传工作的需要
    三、太行根据地的邮政基础
第二章 太行区邮政机构建设
    一、冀太联办交通总局管理时期(1940.9-1941.9)
        (一)初步建立时期
        (二)初步调整时期
    二、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管理时期(1941.9-1945.9)
        (一)太行区各交通分局
        (二)太行区各交通分局督察处
    三、太行区交通管理局和邮政局管理时期(1945.9-1949.9)
        (一)太行区交通管理局
        (二)太行中华邮政管理局
        (三)太行区邮政管理局
第三章 太行区邮路建设与业务建设
    一、邮路建设
        (一)区内交通干线
        (二)区外的主干线建设
        (三)邮路制度
    二、业务建设
        (一)邮发业务
        (二)邮票
        (三)业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 太行区邮政职工队伍建设
    一、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一)干部在职教育
        (二)干部脱产教育
    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一)邮务员(交通员)在职教育
        (二)邮政职工的自我教育
        (三)交通员学校教育
    三、人员待遇与人事管理
        (一)邮政人员供给
        (二)邮政人员待遇
        (三)邮政人员管理
第五章 太行区邮政的特点和影响
    一、太行区邮政的特点
        (一)邮与政的结合,官邮与民邮的统一
        (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三)邮发合一的特色邮政
    二、太行区邮政的影响
        (一)太行区邮政的作用
        (二)太行区邮政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万国公报》的“大美国事”栏目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栏目
        一、《万国公报》概览
        二、《万国公报》的栏目构成
    第二节 “大美国事”栏目变迁及类别
        一、“大美国事”栏目变迁
        二、“大美国事”栏目的报道类别
    第三节 “美国报道”在各国报道中的位置
    小结
第二章 “大美国事”的基本量化分析
    第一节 “美国报道”内容的类别分析
        一、外交类报道
        二、经济类报道
        三、国内政治类报道
        四、灾害类报道
    第二节 “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与信息重点的变动
        一、“美国报道”信息数量的变化
        二、“美国报道”信息重点的变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报道”中的政治经济报道
    第一节 选举与总统制内容的报道
        一、《万国公报》与总统选举
        二、中国人对美国政体认识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政治局势变化
        一、抚与剿: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变迁
        二、开放或保守: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经济问题的报道
        一、美国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二、通商贸易的报道
    第四节 美国矿冶的发展
        一、对美国矿冶发展基本状况的报道
        二、对美国西部矿业开发影响的描述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报道中的科技生活报道
    第一节 工业化的发展
        一、交通设施的建设
        二、生活设施的进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状况
        一、科学技术对科学考察的促进
        二、美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报道”中的国际交往报道
    第一节 对华外交的报道
        一、有关在美华工问题的报道
        二、有关留美学生的报道
    第二节 对英外交的报道内容
        一、美国以独立国家的姿态与英国进行的外交
        二、学习与超越:英美外交间的博弈
    第三节 对俄外交的报道内容
        一、火油贸易
        二、俄土战争
        三、日俄战争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报道”与美国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对天朝上国的否定
    第二节 新观念的输入:美国形象构造
        一、文明形象的构建
        二、大国形象的构建
        三、对美国的再认识
    小结
第七章 “美国报道”与中美关系演变
    第一节 中美关系对“美国报道”的影响
        一、近代中美两国关系脉络
        二、中美关系与“美国报道”
    第二节 中美关系变化前后“美国报道”的趋势对比
    小结
第八章 “美国报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西方价值观念的传输员
        一、时空观与义利观的转变
        二、教育观念的改变
        三、西方医学来袭
    第二节 中国社会风俗变化的促进者
    第三节 近代中国变法维新思想的启蒙人
        一、变法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对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助推剂
        一、中国与博览会
        二、工商业的发展
    小结
结语:《万国公报》之“美国报道”的认识与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章 青海传统邮路驿道与近代邮电业的建立
    第一节 清代青海地区驿站与驿道传递
        一、清代青海驿站分布
        二、驿道传递
    第二节 近代新式邮电业的的建立及在青海的出现
        一、新式邮电业务
        二、青海邮政业的出现
第二章 民国时期青海邮政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 邮政局所的机构管理
        一、邮政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邮政营业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邮政业务经营
        一、函件业务
        二、包件业务
        三、汇兑业务
        四、储蓄、保险业务
        五、邮资凭证
        六、代理业务
    第三节 邮政运输方式
        一、步班邮路
        二、畜力班邮路
        三、汽车邮路
        四、自行车邮路
        五、航空邮路
        六、投递路线
    第四节 邮政管理制度
        一、人事行政管理
        二、财政收支管理
        三、通信业务管理
第三章 民国时期青海电信业的出现和发展
    第一节 电信管理机构的设置
        一、部办电信机构
        二、省办电信机构
    第二节 电信通信线路
        一、省际长途线路
        二、省内长途线路
        三、专用通信线路
    第三节 电话业务
        一、长途电话
        二、市内电话
        三、资费标准
        四、电路分布
    第四节 电报业务
        一、业务种类
        二、资费标准
        三、电路分布
第四章 邮电业发展推动青海社会进步
    第一节 青海邮电业的发展
        一、青海建省与邮电业发展
        二、“西北开发”与邮电业发展
    第二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促进边疆治理
        一、自上而下缩短国家政策传达时间,提高政令执行时效
        二、自下而上快速将地方危机上传中央,有利于国防安全
    第三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助力地方商贸经济
        一、便利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二、货物运输更加快捷安全
    第四节 青海邮电业方便了民众生活
        一、为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二、带动文化信息交流,拓宽民众视野
    第五节 青海邮电业发展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大事记
    附录 Ⅱ:民国时期西宁电信局国内电报资费调整详情表
    附录 Ⅲ:清末及民国时期邮资变化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伪满洲国时期长春的日本人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凡例
序章
    一、问题提起
    二、先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と研究意义
    四、用语と研究范囲解説
    五、论文の构成
    六、独创と不足
第一章 近代日本の海外移民史概観
    第一节 海外移民を促した社会変动
    第二节 海外移民の主要なルートと特徴
    小括
第二章 伪満洲国成立前の长春と日本人
    第一节 长春の由来と初期の日本人の流入
    第二节 长春の「満鉄附属地」の日本人
    第三节 「九?一九」长春の陥落
    小括
第三章 伪満洲国时期の长春の日本人社会の形成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の「渡満」を左右するダイナミックス
    第二节 データに见る长春の日本人社会の(6郭と特徴
    第三节 生活空间と生活状态
    小括
第四章 伪満洲国时期の长春の日本人の政治?文化意识
    第一节 记号化されたランドマークと民族主义の高扬
    第二节 「民族协和」への幻想とその幻灭
    第三节 故郷意识と郷愁
    小括
第五章 伪満洲国时期の长春の日本人社会の影响
    第一节 畸形の都市発展
    第二节 生活文化の交错と统合―时间の视座から
    第三节 苦难に陥った中国人
    小括
终章
    一、近代长春の日本人移住の三段阶
    二、异文化の冲突
    三、殖民都市社会発展の限界
    四、示唆と展望
参考文献
付録
    付録1:长春文史史料目録(1982-2016)
    付録2:纪年対照表
    付録3:长春市市街名対比表
    付録4:伪満洲国时期の长春の関连団体と同窓会一覧表
    付録5:関连略年表(1865-1945)
谢辞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四、2003年10月邮政、电信通信统计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亚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海盗电台现象研究 ——以卡罗琳电台为例[D]. 汤誉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D]. 吕春月. 吉林大学, 2020(03)
  • [4]太行区邮政研究(1940-1949)[D]. 宋燚锦.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 [6]《万国公报》的美国报道研究[D]. 胡亚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民国时期青海邮电业发展研究[D]. 谷存食.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伪满洲国时期长春的日本人社会研究[D]. 杨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2003 年 10 月 邮电通信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