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将性病/艾滋病咨询与现有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

上海市将性病/艾滋病咨询与现有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

一、Evalu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TI/HIV Counseling with Existing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in Shanghai(论文文献综述)

黄潇怡[1](2021)在《《异性性传播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干预工作指南》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赵亚芳[2](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连大帅[3](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王佳欣[4](2018)在《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能力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福州市艾滋病防治管理政策环境以及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探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能力及影响因素,深入探讨适应福州市疫情流行情况、现有资源整合合理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了解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情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访谈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对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参与意愿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结果:福州市台江区、鼓楼区、晋安区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与政策倡导、高危场所人群干预这两项艾滋病防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评价为一般。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艾滋病主要防治政策要求知晓度低;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数量少、防治人员结构待优化;艾滋病防治财政投入有限;宣传教育与政策倡导工作中存在着宣传时间过短、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效果有待提升、宣传内容陈旧等问题,行为干预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人员行为干预能力低、干预工作开展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病例隐私保护能力低;工作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培训中存在着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培训次数少且时间短、培训级别低且内容旧、培训形式化且缺少反馈等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愿和支持度仍需进一步提升。结论:当前,福州市正在积极探索艾滋病防治管理任务转移工作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一般,尚不能满足相应艾滋病防治工作要求,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能力需从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程度、增加艾滋病防治财政拨款金额、加强艾滋病防治人员能力培训以及推动艾滋病防治考核机制建立这四个方面进行提升。此外,建议目前福州市可由简入难、分步实施艾滋病防治管理任务转移工作,继续巩固和提高宣传教育与政策倡导工作,开展病例随访管理试点工作,并在此两项基础上,开展行为干预试点工作,并辅以开展社区支持与关怀。

刘小涛[5](2017)在《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调查》文中提出背景: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疫情不仅存在于高危人群,并且已向普通人群扩散,感染人群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防治任务更加艰巨,采取适合中国艾滋病疫情现况的策略和措施,尤为重要。而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艾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基层艾防工作不断受到政府的重视,陆续出台支持基层艾防工作的相关政策,部分地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本地具体工作,已经承担了包括抗病毒治疗、病人随访和管理、高危人群干预、快速检测及宣传教育等工作。但是,基层医疗机构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和统一的服务规范,各地基层机构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服务内容、标准和要求等各不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的督导考核和防治效果评价。因此,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制定统一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规范成为是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通过对基层艾滋病防治现状调查,了解并掌握目前我国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情况,了解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服务内容、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其他疾病防控工作的结合情况,为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基层艾滋病防治内容和标准研究提供实践依据。方法: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现场调查法在合肥、武汉、成都三个地区收集基层艾滋病防治相关资料,采用关键知情人访谈、焦点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调查对象开展面对面咨询和问卷调查。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 3.2软件进行双人双录入,以及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访谈结果采用定性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1)抗病毒治疗工作不同地区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机构不同,低流行地区抗病毒治疗工作主要由疾控中心负责,高流行地区抗病毒工作主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建立了县、镇/社区二级艾滋病医疗机构救治体系,并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2)感染者/病人的随访管理高流行地区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工作是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药物毒副反应处理及机会性感染的治疗、服药依从性、评估治疗效果、社会支持及转介服务等措施。中低流行地区病人相对较少,随访管理是由疾控执行。(3)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除F县外,其余四县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已经落实到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社会组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暗娼干预和流动人口的干预,服务内容有健康教育、发放安全套以及宣传材料。而吸毒人群干预是在疾控中心的协调管理下由美沙酮门诊及戒毒所进行。男男同性性行为干预主要交给社会组织进行,疾控中心艾防科工作人员会定期与社会组织对男男性行为者聚集地点进行走访。(4)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大众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宣传教育、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大众和流动人口宣传教育是由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单位医务室以及个体诊所负责,基层政府组织如街道、镇政府以及居民、村民委员会也会协助医疗机构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主要以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在社区设置宣传栏、在医疗机构播放宣传片以及举办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而青年学生健康教育则是由疾控中心、学校以及校医务室联合开展,学校将艾滋病知识相关课程设置于正常教学中,并由专业公卫医师进行讲解。基层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往往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时会把艾防知识加入其中。(5)检测监测咨询检测工作多数由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织负责,如果就诊者具备艾滋病的高危因素,知情不拒绝,则按照相关流程对就诊者登记、采血后进行快速检测。监测工作由疾控中心负责,定期收集疫情信息。2.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服务知信行情况社区居民以及青年学生知晓率分别为78.8%与87.2%;社区居民对艾滋病仍然存在歧视,青年学生性病知识了解情况欠佳。四类高危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暗娼人群72.6%,吸毒人群87.2%,男同人群82.4%,流动人群71.6%;有44.8%的人听说过咨询检测,56.7%的人接受过咨询检测;有85.6%的人愿意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在近一个月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上,每次都用的人中暗娼人群为32%,男男为35.3%,流动人群8.0%。3.基层艾滋病防治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在行政业务管理方面,形成了以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为总指导,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实际管理,疾控中心为具体负责,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协作的机制。在经费来源方面,政府经费不断增加,地方政府也会安排配套经费,由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管理,分批拨付给医疗机构和疾控。4.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部分地区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随访管理高危人群干预、健康教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里,并采取统一考核方式。而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将两项工作同时进行。结论1.基层医疗机构已成为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主体,艾滋病防治服务从宣传教育、治疗与关怀,到行为干预、咨询检测等已融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多样化服务中。2.目前形成了以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为总指导,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实际管理,疾控中心为具体负责,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协作的机制,但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在经费来源、能力建设、服务规范和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尚缺乏相关政策。因此,完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保障体系已成为基层艾滋病防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部分地区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随访管理、高危人群干预、健康教育等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里,并采取统一考核方式。也有些地区并未将艾防工作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但基层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将两项工作同时进行。艾滋病防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结合是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马福昌[6](2014)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行性及人力和经费配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和论证将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行性、影响因素以及人力和经费配置需求,为探索在新医改环境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模式,并为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以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长沙市、重庆市和杭州市作为研究现场,每个城市选择4-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卫生政策三角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归纳分析,定性访谈和定量调查等方法,系统地分析将特定的艾滋病防治服务内容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程中的各方面情境因素(政策基础、防治体系分布、疫情防控需要。和防治实践等)范畴内的可行性以及关键知情人对该项策略和措施的可接受性和支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共定量调查了6个城市的273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和610名艾滋病防治服务对象,访谈了广州市、南京市和长沙市的101名不同类型的关键知情人,评阅了78篇相关研究文献和18份国家和省、市级相关政策文件;第二部分是将前面研究发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纳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当中,经过归纳和分析,得出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影响因素层次框架,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排序,最终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研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单位成本、人力和经费配置需求。结果:按卫生政策三角的情境和内容角度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在防治政策、机构分布特点、防治实践和艾滋病疫情防控方面都具备可行性,能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行为干预、HIV咨询检测和HIV感染者随访管理等服务;从参与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各方关键知情人角度出发,67.4%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人员支持本机构开展的艾滋病防治服务,但存在艾滋病防治经费保障不够、兼职工作多、部门间难以协调、担心职业暴露、歧视HIV感染者/病人和工作待遇低等阻碍因素;多数防治服务对象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各项艾滋病防治服务,同时也存在担心受到歧视和个人隐私暴露、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水平、自身艾滋病知识欠缺等影响因素。层次分析的结果提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艾滋病防治人力质量、人力数量、防治经费投入、社区医生认可度、政策保障、社区领导重视程度、服务环境、社区组织参与和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其中,卫生人力配置和经费投入的组合权重系数较高,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中属于结构性影响因素。艾滋病防治人力配置研究结果发现,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长沙市、重庆市和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2年现有的艾滋病防治人力数量较少,以兼职为主,无法满足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后的防治需求;基于艾滋病防治服务作业中心的人力配置需求测算发现,六个城市平均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既定的艾滋病防治服务所需的标准防治人力分别为2.0人、4.0人、2.5人、1.2人、2.1人和3.8人,平均为2.6人;经费需求方面,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长沙市、重庆市和杭州市当年开展既定的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总经费需求分别为156659.00元、472964.41元、131080.65元、72264.40元、119225.77元和268205.38元。六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前的艾滋病防治经费低于完成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后的经费需求水平。结论:将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政策基础和现实可行性,各地应结合艾滋病疫情特点明确适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艾滋病防治服务职责,同时要增加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持、倡导工作人员隐私保护以及零歧视的观念,从长远上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有效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王克伟[7](2014)在《上海市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其平均年龄为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这些年轻的流动人口处于性成熟期,他们远离了原居住地风俗习惯和道德的约束,正在经受新环境带来的种种诱惑和冲击,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性行为安全意识差等特点,这些使得该群体中发生较多的意外妊娠、性病/艾滋病感染等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为核心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但是由于流动人口分布广、流动性大、人员组成复杂、居住地点、从业处所和计划生育信息变化快等因素,致使在流动人口中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在中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知情选择已经成为计划生育工作转变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国内流动人口中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研究还很少,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知情选择的效果及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了解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现状、生育意愿、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现况以及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开展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优质服务干预研究,评估干预效果,探讨适宜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优质服务模式,供我国政府制定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流行病学社区干预研究。本研究在上海市徐汇区13个街道,随机分配一定数量的街道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街道被随机抽取的居委会实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优质服务综合干预方案,对照街道被随机抽取的居委会开展常规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调查比较项目实施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变化来评估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适合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推广模式。[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卡方检验、t检验、一般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多水平模型等。[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基线调查中共调查流动育龄女性1763人,其中干预组861人,对照组902人。终末评估调查中调查对象人数为1686人,其中干预组838人,对照组848人。2、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8.0(±6.0)岁,25~34岁者所占比重最大;已婚或有性生活对象为主,共1733人(98.3%);学历以初中为主,占45.2%;户口以农业户口为主,占2/3。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学历、户口等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对象每年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大于等于11个月的比例高达90%以上,来现居地的主要原因是劳务/工作,大约3/4的研究对象在现居住地已经超过4年;约90%的对象是与配偶/性伴在现居住地生活;期望子女数为2个的最多,大约占75%。大部分个体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有1个子女的对象大约占64%,2个子女的约18%。3、干预活动提高了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识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活动后,干预组的得分均值从基线调查的51.7分上升到终末调查的65.1分。经方差成分模型分析,干预组对对照组的系数值为6.30。不同避孕方法知晓率均提高15%以上。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女用安全套知晓率(31.3%),其次为紧急避孕(27.1%),体外排精和男性安全套的提高最低,分别为16.6%和16.8%。4、干预活动提高了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水平、促进了研究对象知情选择态度的转变调查显示,在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知晓上,干预后干预组知晓人数占93.0%,比干预前提高了近13%。干预组对对照组的OR值为3.32,95%可信区间3.22—3.46。赞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对象,干预组从基线调查的81.7%上升到终末调查的93.9%,反对的构成从6.9%下降到1.1%。5、干预活动改变了流动育龄女性现在避孕措施的构成,提高了避孕方法使用满意度干预期间干预组的避孕率从80.7%上升到91.1%,干预组男用安全套的使用构成从干预前约45.7%上升到干预后的54.8%,而流动人口采用宫内节育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干预促进了研究对象选择可逆性避孕措施,干预组对对照组的OR值为2.54。终末调查干预组研究对象对现用避孕方法满意度(91.5%)高于基线调查干预对象的(80.3%),而对照组对象干预前后满意度差别不大。干预组对对照组的OR值为2.46,95%可信区间1.69-3.58。6、干预提高了流动育龄女性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终末调查显示,干预组调查对象避孕措施由其他人决定的构成明显下降(5.5%),双方共同决定从对照组的61.7%上升到干预组的69.6%。多水平模型分析避孕方法自主选择(本人、对方、双方共同决定)的影响因素发现,干预组对对照组的OR值为3.38,95%可信区间2.42-4.84。7、干预促进了流动育龄女性主动寻求咨询服务,提高了咨询的满意度基线调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有20%的研究对象在现居住地寻求过咨询服务,终末调查中,干预组大约40%的对象获得过咨询服务,高于对照组的17.9%。多水平模型分析发现,干预组对对照组的OR值为3.96,95%可信区间3.05—5.16。终末调查的研究对象表示咨询满意的比例从对照组的71.7%上升到干预组的78.8%,基本满意的比例在两组相同。8、流动育龄女性接受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比例不高,表现出较多的服务需求基线调查显示,大约有20%的对象未办理过《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寻求计生检查和面对面咨询等服务的比例都不高。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对免费避孕药具、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发放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材料、孕期保健、定期举办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讲座、查环、生殖道感染防治和性伴/艾滋病防治服务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需求。9、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优势和障碍在管理、服务和群众层面都存在影响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开展的优势和障碍。主要优势包括:计生人员服务周到;流动人口集中,便于宣传教育;各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宣传面广;流入地计划生育服务种类多;避孕药具种类齐全;计生部门与医院合作工作的基础好;宣传资料充足。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和咨询服务的障碍包括:计生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欠缺,保护意识差;缺少计生服务人员;政策执行不到位;缺少必要的硬件;政策法规不了解:宣传力度不够;检查收费;缺乏与户籍地的沟通联。[结论]综上所述,知情选择干预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识水平,提高了研究对象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水平,促进了研究对象知情选择态度的转变,改变了流动育龄女性现用避孕措施的构成,提高了避孕方法使用满意度,促进了流动育龄女性主动寻求咨询服务,提高了咨询的满意度,增强了流动育龄女性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应积极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和流动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流动女性性与生殖健康服务。

胡小璞[8](2013)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描述项目县2012年为儿童、青少年、育龄人群和中老年人群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的家庭保健活动全貌,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拓展转型提供发展思路;为探索农民健康权益保障,推动农村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整理出可行的方式方法。方法:以继续加强家庭保健服务并发挥其在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项目(以下简称“家保项目”)的中部两省的5个项目县(A-E)作为研究平台,对其提供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保健服务的过程进行观察。首先,综合运用深入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法、现场自填法、观察法等方法,在保健服务开展的不同阶段,了解项目县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家庭保健的思路、体会、愿望和要求。其次,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利益集团理论、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管理者才干等理论研究保健服务过程中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应用家庭保健的评价框架来评估观察期满后的工作成效。结果:(1)项目县家庭保健服务活动的效果。5个项目县开展家庭保健的制度变迁过程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CD)、强制性制度变迁(AE)和制度阻滞(B)三种类型。CD两县立足需求,结合现有的服务能力,开展了针对性的保健服务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服务效果,是“差异化”运营模式的代表;AE两县秉承以往的保健服务的运作方式,运动式的将“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覆盖到试点乡镇,是“一刀切”管理:而B县在服务过程中面临系统内外和体制上的诸多障碍,还处于“脱困”的阶段,其制度化的进程是“停滞状”的。(2)人口计生系统提供家庭保健的可行性评估。2012年5个县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庭保健服务活动,但离整体、多维、针对性的家庭保健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依据可行性分析框架,人口计生系统提供家庭保健服务需要在诸如国家政策缺位、服务队伍的绩效管理手段欠缺、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和保健成效与制度初衷有差异等主客观方面进行提升。(3)农村健康促进工程的理论探索。“大部制”为家庭保健的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应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构建家庭保健的服务整合框架。在此框架下,政府根据责任和能力提供家庭保健的公共产品和一部分必要的准公共产品,做好评价、政策研究和保障三方面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构建有益于健康的制度环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装置引导家庭和个人关注健康、促进社会力量发展健康事业。结论:项目县对家庭保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管理者才干”实质性的推动了家保项目,项目和人口计生系统的常规工作相结合也实实在在的为辖区居民“关爱健康”添砖加瓦,尽管在现有体制内人口计生系统提供家庭保健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障碍。未来家庭保健的发展,应坚持以服务整合为基础的顶层制度设计,真正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而不是服务提供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把好事儿落实,把实事儿办好。

王峦[9](2012)在《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公共产品(服务)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分担居民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紧密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主题展开,推进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路径。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将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是通过研究帮助相关政策制定的有利政治时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与我国当前行政管理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相吻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概念下,卫生政策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把握均等化视角下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的方向,以便科学的进行研究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上海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历来十分重视,一直将其视作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服务模式,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在“均等化”这一新视角下,区域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存在的差距和问题都被清晰的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从资源配置、市级统筹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而目前相关研究多是针对某些局部问题的探讨,缺乏基于现实案例全面剖析及解决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的系统研究。上海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将基本完善。根据上海市医药卫生改革的目标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迫切需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以便指导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另外,考虑到各地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面临类似问题,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及总结的经验将对其它地区的卫生改革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上述这些考虑,笔者认为从“均等化”的视角开展的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关研究,在实践和学术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二.研究目的从实证角度剖析上海市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外环境,形成分析影响均等化实现的完整框架,在问题根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为制定促进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1.多方面考察实现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外界环境。2.全面分析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和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的服务开展、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等情况。3.梳理目前影响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根源分析。4.针对分析得到的根源性因素,对影响服务均等化的技术瓶颈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解决。5.提出为实现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近期应该采取措施的政策建议。三.研究方法面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的研究语境,本研究借鉴世界银行研究中心的政策循环理论,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框架。依据“结构-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假定外环境、资源投入、服务过程、产出结果等方面有明确联系,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系统检索收集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界定、成本核算、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型政府构建相关的电子数据库资源、国家及上海市(含市级及样本区县)的政策文件、内部研究报告和年鉴资料。此外,将上海市卢湾区和闸北区(中心城区)、嘉定区和阂行区(近郊区县)以及崇明县(远郊区县)作为样本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形成了包括5个区县24个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案例集。利用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需要的财政收支、人口地理、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社区卫生人力和服务项目开展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上海市卫生局、市CDC、样本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和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及领导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在具体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时,研究利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文献、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2.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上海市社会经济、人口健康和卫生经费投入等的现况及变动趋势,对样本机构基本情况的分析也主要使用该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了一些研究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生产效率的分析。3.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运用该方法可以回溯原因、连续描绘因果联系的优势,对影响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根源展开分析。4.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在对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包、实现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等部分,研究尝试应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方法进行了分析。5.成本核算分析。基于时间分配系数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收入、每单位服务人员消耗和时间消耗等指标均等化标准的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的标化成本进行了核算研究。6.规范差距分析法。通过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标准”的研究,以此为依据运用规范差距法对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弥补差距的策略和建议。使用的分析工具方面:通过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Excel2010进行成本核算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数据处理;用SPSS11.5建立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软件Deap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四.研究结果1.研究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通过辨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概念的内涵,结合当前行政管理改革动向的分析,阐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出的时代背景。明确指出,基本公共卫生政策研究语境已经改变,研究思路上,需要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内外环境分析开始,把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标准”,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关政策的调整。2.详细分析了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处的内外环境。主要结果包括以下方面:上海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65%,外来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010年达到38.67%),社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面临挑战。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在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因构成上存在的差别,体现了人群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果的不均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加大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度。2006-2010年,上海市级和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总体上政府有能力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支持。但是,从人均经费投入看,各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的实际投入非常不均等。人均社区卫生经费、人均社区公共卫生经费的确定是主观的,与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和增长机制”目标存在差距,不利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维护居民健康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服务产出显着增加。但是,社区公共卫生人力不足对各个区县来说是一个普遍而严峻的问题,而人员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人员不足是并存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对服务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对服务规范化和均等化没有统一认识,24家样本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仅占总项目数的9.27%。3.系统分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模型,发现以往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政策缺乏实现均等化的机制设计,一些“筹资”和“规制”类的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分析认为均等化目标项目不明确、缺乏成本核算数据支撑以及对人力不足情况的量化是三个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的基础性技术难点。4.研究解决了影响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界定了70个具体服务项目,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这些项目具有实施基础较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作用突出的特点。保障该项目包中的全部服务优先实现均等化,将为其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基础。明确了可供其它研究借鉴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核算步骤和关键变量处理方式;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了现有的40元/人的社区公共卫生投入标准是不足的,难以满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需要;计算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单位的标化成本,可作为购买服务时确定价格的参考依据;标化服务量下计算的优先项目总成本可以作为均等化目标下,进行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参考;通过分析指出,如果经费需要量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例过高(例如,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时,占当地财政支出比重0.3%以上),应该由市级财政投入部分经费。指出需要构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部市场,转变以往投入经费“养机构/养人”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绩效支付等方式进行服务购买,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使用效率。研究在文献评阅和现有经费投入方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服务购买方式的基本框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测算了开展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所需人力,结果显示24家样本机构中有11家存在缺员。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制订上海市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中心城区、近郊区县和远郊区县分别应该达到3人/万人、3.5人/万人和4人/万人的公共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才能基本满足优先项目开展需要的人力。五.政策建议面对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崭新视角,需要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涉及多层面的系统性改革。建议在政策制订中,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必须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从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根源的分析结果看,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体现层级的上移,仅仅依靠区县级工作的开展,难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资源的统筹调度。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当前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高度重视的政治时机,积极研究定位卫生领域内相关制度调整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争取相关财政、人事政策的支持。2.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是实现均等化过程始终要重视的工作。做好该工作,首先需要完善有关的信息渠道,这可以从科学开展社区诊断工作、建立并运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和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机制等方面努力;此外,及时进行服务项目动态调整,防止服务内容僵化是容易忽视的重要工作,应该做到社区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可进可出”,或者进行项目开展内容、流程的及时优化,随着服务能力增强,可以逐步扩展优先项目包的内容;最后,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和服务规范一经确定,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保证上海市所有区县统一遵照开展。3.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的完善,是保证社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效率的关键,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应该组织人力,加快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上海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对保证服务质量和数量,以及服务效果的发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服务规范也是制定服务考核指标的基础,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均等化的实现起基础性作用。需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成本核算是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技术难题之一,成本数据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议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成本监测点,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核算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应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卫生经费和财政支出间的内在联系,并强化市级财政投入。各区县可以按自身财政支出的0.3%(不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或者0.35%(含固定资产折旧维修)作为本区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总量的上限,达不到全市人均经费投入水平要求的,由市级财政补足差额。必须重视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研究建议,在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机制框架下,通过项目预算制度建立经费和服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按人头预付的方式进行经费总量的控制,加强绩效考评工作,通过按绩效支付形成对服务供方的激励,促进服务保质保量提供。积极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是均等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和社区卫生机构领导的升迁、奖惩直接挂钩,实施领导问责制度。要注重考评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体现奖优罚劣的作用,通过考核逐步发现和解决影响服务有效提供的因素,加强公共卫生决策循证,切实理顺公共卫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视改革劳务分配制度,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水平。从数据分析结果看,人员的期望报酬基本是其目前收入的两倍左右。区域性因素外,劳务报酬低、工作压力大是导致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留不住、招不进”、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这直接影响服务的开展。研究认为对社区公共卫生人员的劳务报酬也应该体现购买服务的制度设计理念,明确每单位服务的购买价格和服务要求,将服务提供绩效与人员劳务收入适当挂钩,采取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劳多得”,使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并严格服务提供者准入标准。目前,人员编制水平不能保证均等化标准下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需要,研究建议,可以按照计算的人员编制标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随着要求开展的公共卫生项目逐渐增多和服务量的改变,需要有计划的进行编制调整;应该实现社区公共卫生人员持证上岗,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质。强化社区公共卫生人力,需要多管齐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近远郊区县面临的人力问题最严重,短期内,可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加强各个层级人员的内部流动、增加人员编制、制定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生的政策,在“留住人”的基础上弥补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力不足;长期来看,应科学制定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结合劳务分配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倾向性的加强近远郊区县社区公共卫生人力建设。有必要建立居民参与机制,促进社区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服务记录卡”和电话回访等方式,让居民在服务绩效考评中发挥作用;之后,部分私人性强的服务可以通过发放“服务券”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服务购买中;最后,可逐步尝试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管理小组”,加强居民健康问题的社区自治,并进一步发挥其在服务包设定、绩效考核和经费使用监管中的作用。4.要充分重视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实现。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上海市级的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档案系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共享系统和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数据收集系统,整合目前各个区县孤立、分散的电子信息系统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赵洪鑫[10](2011)在《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巨大的城乡差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波浪推进之势。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预计,在未来的30年,我国将形成5亿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的“三分天下”的格局。进城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大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巨大推动力,但由于从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轻,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健康意识薄弱,远离家乡,脱离了父母的监护和原居地道德风俗的束缚,流动人口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性行为安全意识差等特点,这些使得该群体意外妊娠发生较多,并存在性病/艾滋病感染等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充分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循证化的干预措施,通过多部门合作,采取多种宣传途径,向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其权利意识、生殖保健意识,树立自主选择避孕方法的信念,增加计划生育服务的可及性,最终改变不利于生殖健康的行为,提高避孕节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对于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通过宣传、倡导、咨询技巧培训和技术培训等,提高服务者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促使其深入学习流动人口相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加强其为流动人口服务的信念,提高综合服务的技能,才能保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开展。[研究目的]探讨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特征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现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方案,在试点社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研究,评估干预效果,探讨适宜流动人口的优质服务模式。[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工作场所的流行病学社区干预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在流动人口流入地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于北京、上海和成都三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选择流动人口集中的区选择工作性质、规模和工作条件基本相似的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娱乐场所各4个,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选定的干预社区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综合干预方案,对照社区开展常规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调查比较项目开展前后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以评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161人,干预后随访到有效对象144人(失访率10.56%)。调查流动人口6304人,干预后随访到有效对象5503人(失访率12.71%)。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现况:通过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和育龄流动人口的访谈,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如下:1)育龄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基本的计划生育服务,但也存在服务宣传方式单一、检查收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2)“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双向管理”政策实施情况有待改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目前还没有常规的工作沟通,责任分工也不是很明确;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4)“缺乏权力,没有强制手段”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最难解决的问题;5)加强宣教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最应解决的问题;6)流动人口现居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参差不齐;7)未婚流动人口对现众服务资源的利用少;8)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包括:“加大宣教力度”、“提供免费、方便的医疗服务”、“领导重视”、“开发新型避孕节育措施,改善免费避孕药具的质量”、“增加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的数量”、“计卫联手、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等;9)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优势和障碍并存。2.项目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调查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以30-40岁为主,女性超过90%,学历以大学为主,平均月收入以2000-4000为主,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合格证》,或取得医师资格的约占一半,以从事宣教服务和咨询服务为主。上海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60.78%;北京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23.81%;成都现场的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有82.98%。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掌握整体都比较好,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技术人员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9种常用避孕方法知识水平测试得分均较高,超过80分,仅皮埋等得分较低。50岁以上的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得分低于30岁以下者,平均月收入高的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也越高,最近一年接受过培训的服务人员,知识得分高于未接受培训者;取得合格证的服务人员,知识水平高于未取得合格证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提供宣教服务的意愿都很强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为户籍人口提供过上环取环、查孕、查病、绝育手术、皮埋、人流等服务的比例要高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生殖健康综合咨询了解甚少,对规范化咨询服务六个原则、标准化咨询服务六个基本步骤、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六个主题的知晓率全部在50%以下甚至更低。3.对育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结果:本调查中的流动人口以20-40岁为主,未婚35.76%,已婚64.24%,近80%为农业户口,来现居住地的主要原因是劳务,接近90%;流动人口在现居地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他人租房,自己购房的不足百分之十;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医疗费用是全部由自己支付的,仅有不足10%的研究对象的医疗费用大部分由工作单位支付;16.64%的18岁以上未婚流动人口表示目前有性生活,流动人口发生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平均为22岁,最小为12岁;流动人口到现居地后累计性伴个数平均为1.29个,性伴总数最多为30个。性伴数量大于1的比例接近20%;流动人口对常用避孕措施的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副作用的整体知晓情况较差。在满分为100分的9种常用避孕方法知识水平测试中,流动人口对男用避孕套的回答情况最好,平均得分约为40分,其他8种避孕方法的得分都在30分左右,对于皮埋等方法,得分更是低于10分。9种方法的平均得分,三地流动人口均低于30分。已婚流动人口平均孩子个数为1.27个,小孩数量超过2个的不到3%,期望孩子个数为1.66个,期望孩子个数超过2个的不超过5%。流动人口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超生倾向。未婚有性生活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为85.87%,已婚有性生活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达到了91.26%。未婚有性生活的研究对象,最主要使用的避孕方法依次为避孕套(74.19%)、口服避孕药(10.65%)、宫内节育器(7.42%)、绝育术(1.94%),其他方法包括避孕针剂、紧急避孕药、皮埋、自然避孕法等有5.81%。已婚有性生活的研究对象,最主要使用的避孕方法依次为宫内节育器(51.24%)避孕套(25.16%)、绝育术(17.47%)、口服避孕药(3.63%),其他方法包括避孕针剂、紧急避孕药、皮埋、自然避孕法等有2.49%。接近半数的研究对象避孕节育方法是由双方共同决定的。未婚研究对象由他人(计划生育干部、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医生等)决定避孕方法的比例很低。但已婚流动人口现用避孕方法由他人决定的比例仍有19.90%。研究对象最近1年接受过面对面避孕节育咨询的比例仅为13.35%。大部分流动人口不知道自己或伴侣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在知晓自己所使用的宫内节育器类型的流动人口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宫型IUD,其次是O型165环和Tcu220C。流动人口到现居住地后的查环率仅为55.71%。使用避孕套的流动人口,最近3次性生活均使用了避孕套的比例在90%左右。共有163人目前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其中有22.30%的对象不知道自己使用口服避孕药的种类;避孕1号(18.47%)、妈富隆(19.38%)、避孕三相片(13.94%)、避孕2号(12.20%)是常用的避孕药类型。有过性行为的流动人口中,使用过紧急避孕药的有11.20%,其中22.27%的流动人口对自己使用的紧急避孕药种类不了解。知晓者中以使用左炔诺孕酮的人数最多,其次是米非司酮;同时流动人口对紧急避孕药正确使用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分别仅有17.44%和6.12%的研究对象知道紧急避孕药1个月和1年最多可以服用的次数。31.27%的流动人口在户籍地接受过免费的计划生育检查。到现居住地后,接受免费计划生育检查的比例仅为23.13%,流动人口接受免费计划生育检查的比例降低。在现居住地,流动人口接受过面对面咨询服务的比例仅为18.51%。流动人口在现居地获得过宣教服务的比例有49.03%;获得过咨询服务的比例为19.78%;获得过技术服务的有33.57%;获得过随访服务的有14.63%。高达41.64%的研究对象对这些服务表示不满意。4.优质服务干预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经过培训,技术服务人员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和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幅度并不大。而干预前后干预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规范化咨询服务六个原则、标准化咨询服务六个基本步骤、避孕节育咨询服务六个主题的认识大幅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愿增加,对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服务比例增加。5.优质服务干预对流动人口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活动显着提高了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干预对研究对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有促进作用;干预能够提高研究对象接受过免费计划生育检查(查环、查孕、查病)的比例;干预提高了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服务的需求;在一年的干预期过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研究对象避孕现用率和避孕方法构成比变化不大;干预活动提高了查环率和最近3次性生活坚持使用避孕套的比例;显着提高了研究对象寻求计划生育服务的行为,减少了人工流产。[结论]工厂、工地、服务娱乐场所工作的流动人口没有明显的超生倾向,已经不再属于“超生游击队”。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避孕现用率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避孕节育知识水平低下,对计划生育服务需求高,但在现居地接受的计划生育服务不足,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能力较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避孕节育知识水平和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掌握较好,但缺乏生殖健康综合咨询服务能力,对流动人口提供的计划生育服务不足。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一年以来,干预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大幅提高,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接受计划生育服务增加,避孕节育知情选择能力也有一定提高。流动人口优质干预基于工作场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但优质服务干预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Evalu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TI/HIV Counseling with Existing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in Shanghai(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valu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TI/HIV Counseling with Existing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in Shanghai(论文提纲范文)

(2)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3)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艾滋病定义及传播途径
        1.1.2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1.1.3 我国艾滋病防治管理模式
        1.1.4 艾滋病任务转移工作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艾滋病社区防治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2.2 艾滋病社区防治管理效果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艾滋病防治政策环境研究
        1.4.2 社区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现状研究
        1.4.3 社区艾滋病防治管理能力研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5.2 任务转移工作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专家咨询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访谈法
        2.2.5 统计分析方法
    2.3 质量控制
        2.3.1 前期控制
        2.3.2 中期控制
        2.3.3 后期控制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艾滋病防治主要政策汇总
    3.2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
        3.2.1 社区基本情况
        3.2.2 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3.3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相关培训情况
        3.3.1 社区整体培训情况
        3.3.2 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情况
    3.4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
        3.4.1 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情况
        3.4.2 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情况
    3.5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能力情况
        3.5.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5.2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隐私保护能力
        3.5.3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力评价
    3.6 艾滋病防治能力影响因素
    3.7 定性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艾滋病主要防治政策要求与知晓程度分析
        4.1.1 艾滋病主要防治政策要求分析
        4.1.2 艾滋病防治政策要求知晓度分析
    4.2 艾防工作人力资源和财政投入情况分析
        4.2.1 艾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4.2.2 艾防财政投入情况分析
    4.3 艾防工作开展现状与防治能力分析
        4.3.1 宣传教育与政策倡导
        4.3.2 行为干预
        4.3.3 病例随访管理与社区支持关怀
        4.3.4 病例隐私保护工作
    4.4 艾防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4.1 艾防培训情况分析
        4.4.2 艾防支持程度分析
5 政策建议
    5.1 社区及其工作人员艾防能力提升建议
        5.1.1 提高艾防工作重视程度是前提
        5.1.2 增加艾防财政拨款金额是基础
        5.1.3 加强艾防人员能力培训是保证
        5.1.4 推动艾防考核机制建立是保障
    5.2 福州市艾防管理模式及任务转移工作实施建议
        5.2.1 巩固和提高宣传教育和政策倡导工作
        5.2.2 开展病例随访管理试点工作
        5.2.3 开展行为干预试点工作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
    6.2 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调查表
附件2 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调查表
附件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5)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复习法
        2.1.2 资料收集
        2.1.3 专家咨询
        2.1.4 现场调查法
    2.2 质量控制
        2.2.1 研究设计阶段
        2.2.2 现场调查阶段
        2.2.3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样本县艾滋病防治基本情况
        3.1.1 样本县基本情况
        3.1.2 样本县高危人群及外来务工人群情况
        3.1.3 样本县近五年新发艾滋病感染/死亡情况
        3.1.4 样本县艾滋病传播途径
        3.1.5 样本县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年龄结构
    3.2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工作现状
        3.2.1 基层抗病毒治疗工作现状
        3.2.2 基层感染者/病人的随访管理现状
        3.2.3 基层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现状
        3.2.4 基层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现状
        3.2.5 基层艾滋病咨询检测现状
        3.2.6 十二五行动计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3.3 各类人群接受艾滋病防治服务情况
        3.3.1 社区居民以及青年学生接受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3.3.2 社区居民及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
        3.3.3 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
        3.3.4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艾滋病知识知晓及随访管理情况
    3.4 基层艾滋病防治组织管理与保障机制现状
        3.4.1 基层艾防工作行政管理现状
        3.4.2 基层艾防工作的业务管理现状
        3.4.3 基层艾滋病防治经费来源与使用现状
        3.4.4 基层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现状
        3.4.5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规范现状
    3.5 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现状
4 讨论
    4.1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情况
        4.1.1 治疗与关怀
        4.1.2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与随访工作
        4.1.3 高危人群与流动人群干预
        4.1.4 咨询检测工作
        4.1.5 大众健康教育
    4.2 基层艾滋病防治保障措施
        4.2.1 政策保障
        4.2.2 经费投入与管理
        4.2.3 组织保障
        4.2.4 艾防人力物力保障
        4.2.5 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规范
        4.2.6 艾防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结合
5. 结论
    5.1 基层医疗机构已成为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主体
    5.2 完善基层保障体系已成为基层艾滋病防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3 艾滋病防治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结合是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行性及人力和经费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艾滋病防治体系初步成型
    2、重心下沉成为艾滋病防治重要方向
    3、面临的问题
    4、国内外社区艾滋病防治现状和相关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现场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1、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1.1 卫生政策三角模型
        1.2 文献归纳分析
        1.3 定量调查
        1.4 定性访谈
        2、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
        2.1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2.2 层次分析法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人力和经费配置需求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水平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各项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单位成本
        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人力和经费配置需求
    (三) 研究技术路线
四、研究结果
    (一) 艾滋病防治服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1、艾滋病防治服务内容界定
        2、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可行性
        2.2 机构分布及技术可行性
        2.3 艾滋病防治实践的可行性
        2.4 艾滋病疫情防控的需要
        3、关键知情人的可接受性和支持度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
        3.2 社区艾滋病防治服务对象
        3.3 社区组织(CBO)
    (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
        1、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归类问题和影响因素
        2、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2.1 建立递阶层级结构,进行重要程度评分
        2.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各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2.3 计算组合权重系数
    (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人力和经费配置需求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情况
        1.1 人力资源一般情况
        1.2 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情况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经费情况
        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考核情况及分值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经费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作业中心
        4、艾滋病防治服务成本
        4.1 直接成本
        4.2 间接成本
        5、艾滋病防治人力需求
        5.1 总人力时间
        5.2 艾滋病防治人力配置需求
        6、艾滋病防治经费
        6.1 人力时间总成本
        6.2 艾滋病现场服务总成本
        6.3 艾滋病防治经费需求
五、讨论与结论
    1、关于研究方法
        1.1 卫生政策三角模型的应用
        1.2 成本测算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各类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2.1 下沉策略的可行性探讨
        2.2 防治对象对各项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接受性
        2.3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支持度
        2.4 社区组织的参与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可行性及模式探讨
        2.5 关键影响因素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成本、人力和经费需求
        3.1 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成本
        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服务人力需求
        3.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服务的经费需求
    4、研究创新点
    5、研究局限性
    6、研究结论
    7、下一步工作和研究的建议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工作调查表
    表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成本调查表
    表3
        表3-1-1 1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场工作量记录表
        表3-1-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场花费记录表
        表3-2-1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娱乐场所干预工作量记录表
        表3-2-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娱乐场所干预工作现场花费记录表
        表3-4-1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HIV咨询检测工作量记录表
        表3-4-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V咨询检测花费记录表
        表3-5-1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V感染者/病人随访管理工作量记录表
        表3-5-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HIV感染者/病人随访管理花费记录表
        表3-6-1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协调、培训工作量记录表
        表3-6-2 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协调、培训工作花费记录表
    表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调查表
    表5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服务对象调查表
    表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服务影响因素专家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上海市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含量的确定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群组水平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分析方法
    2.7 干预活动
    2.8 项目效果评价调查
    2.9 伦理学问题
研究结果
    3.1 定量研究结果
        3.1.1 基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3.1.2 干预项目活动参与情况
        3.1.3 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干预效果评价
    3.2 定性研究结果
        3.2.1 小组访谈
        3.2.2 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个人深入访谈
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8)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题目界定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问题
    (四)相关理论介绍
    (五)调查研究
    (六)案例研究
    (七)计划生育系统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系统评估
    (八)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开展家庭保健的背景
    (一)健康及健康发展战略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介
    (四)人口计生系统的演变与发展
    (五)经济发达国家的保健服务成效及启示
第二部分 项目县开展家庭保健服务的过程
    (一)项目县的服务资源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三)年度保健计划的形成
    (四)年度保健计划的实施
第三部分 项目县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动力和策略
    (一)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动力
    (二)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策略
第四部分 开展家庭保健的评估
    (一)年度保健计划的完成情况
    (二)开展家庭保健服务以来的变化
    (三)开展家庭保健的产出和效果
第五部分 开展家庭保健的总结和思考
    (一)家庭保健工作的总结
    (二)家庭保健工作的探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综述
    一、计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及争议
    二、家庭保健及其功能定位
    三、家庭保健服务幵展情况
    四、基层技术服务机构亟待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五、国内研究现状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型政府
        (二) 新概念下的研究语境辨析
        (三)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已有研究
        (四)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具体目标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指导性理论框架
        (二)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三) 分析方法与工具
    四、技术路线
    五、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学术意义
    六、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上海市社会经济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一、社会经济情况
        (一) 人口情况
        (二)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 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支
    二、上海市主要健康指标及死因情况分析
        (一) 主要健康指标
        (二) 死因顺位情况
        (三) 传染病情况
    三、上海市社区医疗卫生投入与发展情况
        (一)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二) 各区县社区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分析
    一、服务人口
    二、机构建设
    三、人员配备
        (一) 样本区县社区公共卫生相关人员配置情况
        (二) 样本机构人员配备概况
        (三) 样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人员情况
    四、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
        (一) 经费来源
        (二) 经费投入水平的确定
        (三) 经费投入方式及使用
        (四)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劳务报酬满意度
    五、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
        (一) 指导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的规定
        (二) 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三) 各类别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六、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的影响因素及根源分析
    一、影响因素
        (一) 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
        (二)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三) 未建立合理有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四) 服务人力不足影响服务开展
    二、根源分析
        (一) 均等化的目标项目不明确方面
        (二) 服务开展规范性不高方面
        (三) 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方面
        (四) 人力资源不足方面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上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国内外经验
        (一) 国外概况
        (二) 国内概况
        (三) 既有研究的不足
    二、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优先项目包的界定
        (一)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界定原则
        (二) 优先项目服务包的确定方法及步骤
        (三) 优先项目服务包
    三、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及经费投入研究
    一、成本核算方法
        (一) 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简介
        (二) 成本核算具体步骤
    二、成本核算的主要结果
        (一) 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大类成本情况
        (二) 每单位服务的人力和时间标化
        (三) 各区县每单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化成本
        (四) 各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化总成本
        (五) 公共卫生优先项目服务包标化总成本
        (六) 服务量标化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优先项目标化总成本
    三、项目成本的简易计算方法
        (一) 项目标化成本计算中的变量分析
        (二) 项目成本核算简易公式
        (三) 计算结果的比较
    四、均等化优先项目的经费投入研究
        (一) 经费投入水平的探讨
        (二) 经费投入方式的思考
    五、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上海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测算研究
    一、实际服务量下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化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二、标化服务量下开展优先项目所需人力测算
        (一) 计算方法
        (二) 计算结果
    三、均等化优先项目的人力投入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果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果总结
        (一) 阐明了“均等化”背景下的研究思路
        (二) 分析了上海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内外环境
        (三) 系统剖析了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四) 研究解决了影响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性问题
    二、政策建议
        (一) 重视发挥市级部门的统筹作用
        (二) 科学设定并严格执行社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三) 通过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四)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开展
    三、研究的亮点和不足
        (一) 研究亮点
        (二)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现况
    第二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
    第三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活动参与情况
    第四部分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干预效果评价
    第五部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干预效果评价
讨论
主要结论
相关建议
创新性与不足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Evalu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TI/HIV Counseling with Existing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in Shanghai(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性性传播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干预工作指南》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黄潇怡.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4]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艾滋病防治能力研究[D]. 王佳欣.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5]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现状调查[D]. 刘小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行性及人力和经费配置研究[D]. 马福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10)
  • [7]上海市流动育龄女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干预研究[D]. 王克伟. 复旦大学, 2014(01)
  • [8]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提供家庭保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D]. 胡小璞. 武汉大学, 2013(07)
  • [9]基于均等化视角的上海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研究[D]. 王峦. 复旦大学, 2012(02)
  • [10]中国三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现况及优质服务干预效果评价[D]. 赵洪鑫.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上海市将性病/艾滋病咨询与现有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