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象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

宁夏象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

一、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霜[1](2021)在《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被类型和植物多样性研究是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以阴山北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方法,采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植被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构建中国荒漠植物群落数据库,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23个群系,265个群丛。荒漠以红砂荒漠为主要群系,在265个调查点中出现43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位的16.23%,其次为珍珠猪毛菜群系,出现37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的13.96%。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样点最多,占全部群丛数的7.92%,其次为戈壁针茅,所含样点占全部样点的6.42%。(2)本区有种子植物244种,隶属于35科12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一种。优势科为菊科、豆科、藜科、禾本科,占植物总科数的11.43%,其中包含65属140种,分别占植物总属数的51.59%,总种数的57.38%。主要优势属为蒿属、针茅属、葱属、锦鸡儿属,所含种数均在5种以上,占全部种数的18.00%。(3)生活型50.00%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为一年生草本40种,占种数的16.39%。水分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中生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33.20%、27.05%。植物叶片形态适应性状以条形叶最多,披针形叶次之,所含种数分别为53种、4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18.03%。(4)科分布类型归纳为5个分布型和3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科数的60.00%,占全部种数的81.97%;属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性质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属数的47.61%,占全部种数的56.97%。种子植物蒙古种分布型的数量最多,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5.57%;其次为东亚种分布型,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3.93%;第三是戈壁种,占本区系总植物种数的11.89%。(5)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有四合木、绵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草麻黄、沙冬青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为华北驼绒藜、内蒙亚菊、四合木。内蒙古保护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有5种,Ⅱ级保护植物4种,III级保护植物5种。(6)对不同植被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荒漠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阿路斯呼德[2](2021)在《巴音温都尔沙漠五种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巴音温都尔沙漠中荒漠草原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球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5种主要群落和及其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植物群落地上植被以及土壤特性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巴音温都尔沙漠典型植物群落特性与土壤理化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科学地揭示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为荒漠草原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治理以及荒漠植物群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草原区5种植物群落地上植被具有明显的优势种且均为灌木,盐爪爪群落多样性最好,膜果麻黄群落均匀度最好,球果白刺群落丰富度最高;球果白刺与盐爪爪群落在荒漠草原区适应性最好;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2)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在不同群落、不同土层中均存在差异。膜果麻黄群落土壤较为紧实,盐爪爪群落土壤较疏松。盐爪爪群落土壤通透性最好,膜果麻黄群落最差。各群落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盐爪爪群落土壤持水能力最好且显着高于其他群落,膜果麻黄群落最差。(3)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群落、不同土层中均存在差异。梭梭群落土壤养分含量较好且显着高于其他群落,球果白刺群落较低。土壤全盐量表现为盐爪爪群落最高,膜果麻黄群落最低,且盐爪爪群落土壤为中度盐碱土,盐渍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土壤盐分离子Na+、CO32-离子与土壤总盐量相关性最强,为土壤盐分中的主要离子。(4)不同群落土壤理化指标间关系较为密切,且不同群落间理化指标间相关性各有差异。在5个群落中,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电导率在所有群落中均与全盐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在所有群落中均与全盐量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全氮与全磷之间在所有群落中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5)不同植物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理化相关性较低。在5个群落中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氮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其他因子间相关性不显着。

朱国栋[3](2021)在《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荒漠草原分布范围广且面积较大,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旱生性最强的草地生态系统,因此该生态系统对各种干扰活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格局的变化以及人类长期不合理利用的共同影响,使得该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极端干旱和长期过度放牧利用的影响更为突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区域甚至全球碳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然而,当前关于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各组分对极端干旱和自由放牧干扰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本研究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建立放牧(自由放牧:FG,对照:CK)和极端干旱试验(生长季5-8月减雨66%:W1、6-7月减雨100%:W2、对照:CK)平台,结合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量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了极端干旱和长期自由放牧对该生态系统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温室气体通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全碳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氮比(C/N),但显着增加了土壤的δ13C值、δ15N值、土壤容重和全氮含量。土壤δ13C值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土壤δ15N值与全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由于受采样时间的影响,只有W1极端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而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土壤碳氮比(C/N)、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对极端干旱的响应均不敏感。土壤δ15N值与其全氮含量存在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土壤的δ13C值与有机碳含量不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2015-2018年,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在整体上呈明显的季节和年动态变化规律,且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2)2015-2018年植物生长季高峰期,自由放牧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和高度,但对植物群落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放牧、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着,仅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年际效应间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而在2018年生长季高峰期,两种极端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和植物丰富度。同时,极端干旱明显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促使多年生根茎型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逐步成为主要优势种。W1和W2两种极端干旱条件显着降低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但对Pielou均匀度指数影响较小。(3)2017-2018年植物生长季,放牧和年份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无显着影响,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仅在年际间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W1和W2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CK显着降低了27.65%和40.01%(P<0.05),而极端干旱处理对土壤温度无显着影响,土壤温度只在年际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4)2017-2018年植物生长季,自由放牧条件下土壤CO2排放通量较对照分别显着降低了79.27%和69.36%;而放牧、年际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CH4通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同时,极端干旱、年份及其交互作用均会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和CH4的吸收通量产生显着影响,并且两种极端干旱在两年中均显着降低了CO2的排放通量;而2017年两种极端干旱年显着降低了CH4的吸收通量,在2018年对CH4的吸收通量影响不显着。(5)2017和2018年植物生长季期间,放牧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O2和CH4通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二次非线性回归规律(P<0.05);除2017年CK处理下CO2和CH4通量及2018年FG处理下CH4通量与土壤温度的均无显着相关性外,其余两年中不同放牧处理下土壤CO2和CH4通量与土壤温度均存在显着的二次非线性回归规律(P<0.05)。不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但不同极端干旱处理下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显着性关系。(6)放牧干扰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对CO2温室气体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同时主要通过降低土壤含水量间接抑制了土壤对于CH4的吸收。而由极端干旱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不仅对土壤CO2通量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还会通过降低物种丰富度对土壤CO2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而土壤含水量主要通过降低物种丰富度对土壤CH4通量产生间接的抑制作用。因此,在放牧和极端干旱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中,土壤含水量是一个关键的间接影响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的阐明了自由放牧和极端干旱对植被、土壤特征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含碳温室气体的调控机制。发现极端干旱和自由放牧在降低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同时,会通过降低大气与土壤层面含碳温室气体的扩散减缓生态系统的碳损失,从而降低荒漠草原进一步退化的风险。

王军锋[4](2021)在《控制降水对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和区域内的降水格局将会改变。降水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不同时空尺度上各种生物过程的关键驱动因子。土壤细菌群落作为地球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者,由于其复杂的结构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尺度的限制,使其并未被清晰的认识。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作为典型草原与荒漠的过渡植被类型,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因地处半干旱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开展降水变化对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为评估荒漠草原土壤碳库动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在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布设的野外降水控制试验,设置5个降水梯度(减水40%、减水20%、对照、增水20%、增水40%),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综合运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检验、LEf 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研究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植物和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地上生物量、盖度、密度差异显着(P<0.05),而植物丰富度、香农指数、高度差异不显着(P>0.05)。减水20%梯度下的地上生物量显着低于增水40%梯度;减水40%梯度下的盖度显着低于增水20%;减水40%梯度下的密度显着低于对照和其他梯度。表明降水变化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生长,极端干旱对植物群落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控制降水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高度影响不明显(P>0.05)。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速效磷、电导率的差异显着(P<0.05),减水40%梯度的速效磷显着积累。(2)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不显着(P>0.05),随降水增加呈一定的增加趋势。控制降水条件下,在群落中占主导的细菌门类有放线菌门(26.66%35.97%)、酸杆菌门(17.19%26.06%)、变形菌门(15.07%19.33%)、绿弯菌门(12.48%18.59%)。不同控制降水间细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的差异尚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在纲水平和属水平低丰度的细菌类群在降水梯度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荒漠草原区优势土壤细菌在控制降水条件下具有稳定性,对土壤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共发现21个细菌类群在不同降水梯度间差异显着(LDA=3.0),随降水的增加,差异显着的细菌类群数呈增加趋势,且在控制降水间主要表现出资源限制型和耐旱型两种响应模式,可作为降水变化下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指示类群;增水和减水处理均降低了优势细菌间的显着相互作用,减水梯度下的正相关数高于负相关数,而增水处理下的负相关数高于正相关数,表明降水变化会改变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少降水有利于物种间的合作,而增加降水有利于物种间的竞争。(3)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细菌α-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增水20%梯度下细菌丰富度(ACE)指数显着高于减水40%梯度(P<0.05);增水梯度下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对照,而Simpson指数在增水梯度下显着降低(P<0.05)。但细菌β-多样性在不同降水梯度间的差异并不显着,表明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区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比β-多样性更明显。(4)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植物及土壤因子分别是植物丰富度、植物密度、植物香农多样性、植物盖度、土壤速效磷、土壤电导率、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含水量(P<0.05);其中,占主导作用的因子为植物丰富度和土壤速效磷;从机制过程来看,降水变化分别通过影响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以及密度和盖度的综合特征来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

梁洁[5](2020)在《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贺兰山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分界线。由于该地区降水不足、气候条件较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人为的干扰与破坏,使本就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更加的脆弱。随之带来的还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随着对“生态式”环境建设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多方面调研和对比与借鉴国内外成功案列,确立一个“近自然、仿自然”的建议思路,这个思路是基于落实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及基础原则性的方法论,从贺兰山东麓的一个点上,立图从尊重自然生态多样性规律的角度,发生“生态式”绿色建设的变革,并起到实验示范的作用。论文重点通过对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的设计进行研究,解决了植被的修复问题。通过结合生态学中生境的定义,对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地形、水、土壤等生境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在满足场地所需要的生境条件后,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布局进行设计研究。让植物群落在满足基本生态功能的要求下,又能达到审美的需求。通过对该片区域的研究总结,对今后相类似的场地设计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利用价值。

吴婷[6](2020)在《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自2001年5月实施草原封育禁牧以来,已经进行了 19年。在此期间实施了草原划包到户或者联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草原围栏禁牧的措施。封育禁牧也经历了由过去的彻底围栏禁牧逐渐向围栏放牧或轮牧的转变。这些措施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大幅度改善,农牧民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封育禁牧对植被改善的具体效果成为决定禁牧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跟踪研究一直在进行,研究从最初的草地盖度、草层高度、植物种类正面作用的评价,到后来对动物活动的限制、无干扰或少干扰草原退化、结皮形成促使植物群落结构简化等负面作用的评价,经历了一个认识全面和深化的过程。盐池县以灰钙土和风沙土为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对于特定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首先需要具有明确的恢复目标,不同的生境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表现不同,直接反应在生态系统功能上的差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一些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本底条件、禁牧方式和相应的植被演替阶段等界定的不严格或者陈述的不明确,导致了封育禁牧对植被影响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直接影响到封育禁牧政策的未来走向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对于围栏封育对于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多样性特征的研究,对于围栏封育下不同土壤类型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对于不同时间尺度下多样性特征和物种共存格局的研究更是缺乏。本研究围绕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处于封育和放牧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0.0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CANOCO 5.0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零模型物种共存格局分析、显着物种对识别等分析方法,研究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状态下不同土壤类型上不同时间尺度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共存格局。得出结果如下:1)围栏封育是荒漠草原退化草地最有效的恢复方式之一,具体表现为:围栏封育较围栏放牧群落的高度增加了 58%;覆盖度增加了 47%;多度降低了 25%;生物量增加了 23%,促进植物群落向进展演替的方向发展。2)群落特征:围栏封育情况下群落类型以禾本科+豆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多年生禾本科;围栏放牧情况下群落类型以豆科+菊科为主,主要功能群为菊科和豆科。相对于放牧管理,封育状态下,灰钙土上禾本科、豆科的生物量、多度、高度、盖度有显着差异;菊科的生物量和多度有显着差异。风沙土上禾本科生物量、多度、高度有显着差异;调控因子主要是土壤0-5cm粗砂粒含量、黏粉粒含量、TN、TC、pH,10-20cm黏粉粒含量。群落物种组成分布差异,主要依赖于土壤生境。3)多样性特征:相较于放牧管理,围栏封育多样性指数未见显着性差异;灰钙土和风沙土上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显着性差异。围栏封育区灰钙土上β多样性显着低于风沙土,风沙土上物种的周转率高于灰钙土。环境过滤对于多样性起调控作用,围栏封育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封育和放牧显着影响灰钙土生境群落多样性,而对风沙土多样性多样性影响较弱。4)物种共存格局:显着性物种竞争共存格局主要发生在灰钙土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受生物过滤机制调控。风沙土主要表现为非竞争性共存格局,植物多样性可能受环境过滤和随机过程调控。

山丹[7](2020)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文中研究说明草地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呼伦贝尔草原是目前生态保护状况较好,且具有丰富景观类型的高纬度草地生态系统,是开展草地多层次生态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从遥感、样带、样点三个尺度探讨了其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可为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该区的草地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从遥感尺度上利用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时间信息熵和时间序列信息熵计算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强度及变化趋势,采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了降水量、温度、SPEI和放牧压力与NDVI间的关系。从样带尺度上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4条样带330个样地990个样方数据分类、排序,同时运用相似性分析(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定量描述各个植被型和群落间的差异性,并分析探索调控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从样点尺度上以5种位置的饮水点为中心,在不同取样距离和取样方向上调查样方660个,据此分析检验了放牧压力对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特征差异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从遥感尺度上的研究来看,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时间信息熵在典型草原主体部分变化强度较大,且呈向东西两侧的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递减趋势,时间序列信息熵在典型草原中北部区域较高,处于西南部的荒漠草原最低,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研究区92.1%面积的NDVI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在旗(市区)尺度上主要受放牧压力影响,放牧压力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起正反馈作用,说明目前呼伦贝尔草原整体放牧水平未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该结论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在苏木小尺度上的斑块状分布则主要受微地形影响,根据群落调查记录发现处于山地、沙地、水洼、草甸等地形的苏木,其植被盖度变化与相邻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受降水控制的水分条件是制约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的最主要因子,而放牧压力与微地形的影响分别在旗(市区)及苏木尺度上起主导作用。2.从基于样带尺度的研究来看,呼伦贝尔草原所有样地共调查到196种植物,隶属于43科,122属,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充分说明了呼伦贝尔草原在我国北方草原中水分条件的优越性;按照指示种分析法将330个样地划分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个植被类型,17个群落类型,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间分异明显,而草甸草原有向典型草原转变的趋势,呼伦贝尔草原整体向旱生方向发展;降水量是驱动各样带植被分布格局的共同主导因子,高程、温度、SPEI、放牧压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黏粒含量对各样带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3.从围栏放牧点的尺度来看,由饮水点为中心的围栏放牧活动所产生的的“光裸圈”现象,明显改变了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增加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饮水点附近群落特征、植物多样性最低,并随着取样距离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饮水点附近处的土壤容重、p H及土壤养分含量会明显增加,即形成“沃岛效应”;取样距离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围栏牧场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随着与饮水点距离的增加,群落指示种存在从一年生短命植物向多年生建群物种,最后向退化指示种演变的替代现象,“光裸圈”中心及外围区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受放牧影响最大,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部环形区域所受扰动较小,该结论进一步验证中度干扰假说,为相似区域的“光裸圈”研究、相应的围栏放牧活动、科学管理及合理利用牧场提供重要参考。综上所述,降水量是影响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而植被整体向旱生方向演变,则是由于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加之部分不合理的放牧活动导致的。由饮水点围栏放牧所产生的“光裸圈”现象对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明显影响,是小尺度范围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相似区域的退化草原,适当调控放牧强度以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休牧、禁牧等措施,对草原进行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才能保证我国北方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于瑞鑫[8](2019)在《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草地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净初级生产物质,同时还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斑块状群落分布为特征的草地破碎化是干旱地区退化草地常见的一种存在形式。本文以表层土壤属性为依据,选取荒漠草原退化草地常见的三类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的月度变化进行连续监测,结合无人机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的植被群落的性状参数进行估算,进而从斑块尺度对群落结构及植被性状的变化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三类斑块总体物种丰富度较低。斑块A和斑块B植物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生长季内新增加的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且斑块C与斑块A、斑块B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斑块中的主要优势种在整个生长季内均维持较高的优势地位,且斑块A与斑块B之间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复杂程度、物种个体分配均匀程度基本相同,斑块C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则低于斑块A和斑块B。比较而言,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为优势种,豆科植物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斑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较为复杂的群落结构。(2)基于生态位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斑块C内的群落多样性较低,各物种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度较弱,斑块A和斑块B内的物种多样性高、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大、物种对之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大。斑块内部群落组织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是维持群落稳定及格局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季节尺度上,斑块内的植物主要通过调整生态位的宽度,以此适应不同生育期的环境变化,使自身在生长季内保持较高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在不同斑块群落中,优势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方式各不相同。斑块A与斑块B主要以短花针茅为主体,群落结构较稳定,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光捕获能力较强,而斑块C中各优势种分别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段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不同。(4)不同斑块在生长季内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较大,且斑块内部的NDVI变化程度也不同。不同斑块在生长季内受N/P的限制强度最大,植被的SLA(比叶面积)和WBI(Water band index)对生物量的影响强度随季节的变化其相互作用强度互相转换。不同斑块类型的生物量构成在生长旺盛期受均匀度、个体分配程度的影响较大,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受群落的复杂程度影响较大。

聂明鹤[9](2019)在《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不同群落植被及土壤特征空间分布与健康评价》文中认为为明晰宁夏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群落植被及土壤空间分布特征,并对该区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以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不同群落(甘草群落、牛枝子群落、苦豆子群落、短花针茅群落、赖草群落、中亚白草群落、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的植被与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物养分与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8种群落物种的α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苦豆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与牛枝子群落、短花针茅群落、赖草群落、中亚白草群落、白刺群落和油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苦豆子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赖草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最低,且与甘草群落和苦豆子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短花针茅群落的优势度指数最高,与牛枝子群落、苦豆子群落和中亚白草群落的物种优势度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苦豆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与其余7种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群落间表现出不同的Whittake指数与Cody指数;牛枝子群落与白刺群落、中亚白草群落、赖草群落和油蒿群落间的βws指数较大;苦豆子群落与短花针茅群落、甘草群落、赖草群落和油蒿群落间的βws指数较小;白刺群落与其余7种群落间的CJ和Cs指数较大,共有种较少。(2)与全国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的C、N、P平均含量相比,研究区植物养分呈现高C低N、P的元素格局。研究区土壤整体的C、N、P含量分别为10.35 g/kg、0.59 g/kg、0.25 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2g/kg、1.06g/kg、0.65g/kg,可知研究区土壤C、N、P元素较为贫瘠。研究区不同群落0~5 cm、5~15 cm、15~40 cm 土层C: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57~41.44、24.13~47.92、27.06~68.13,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3)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宁夏荒漠草原不同群落植物C、N、P含量以及不同群落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落植物全N和全P含量均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植物的总C含量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群落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4)在本研究中健康状况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草地健康状况较西北部次之,大部分区域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少部分区域处于健康状态,处于警戒状态与不健康状态的草地面积较少。

贾希洋[10](2019)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草原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牧业基地,草地退化严重。随着国家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该区采用围栏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措施来促进草原植被快速恢复,研究这些措施实施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等对草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通过调查测定,借助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三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年(1年)、3年、6年、10年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物种组成、多样性、稳定性以及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和生态位等,探讨了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析了主要植物种间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生态建设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土壤速效氮、容重、有机质、土壤含水率和全磷是影响该区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2)封育0~15年、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优势物种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3)3种措施均在10年时多年生草本物种数、物种及重要值比例、多样性最高。随恢复年限延长,封育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水平沟和鱼鳞坑盖度呈增加趋势。相近恢复年限下,植被盖度、高度及地上生物量为封育最高,放牧地高度及生物量最低。(4)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为封育草地较低。各措施下群落均处在不稳定的演替阶段,水平沟和鱼鳞坑间群落相似性较高,土壤含水率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特征的主要因子。(5)各处理下种群格局大多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次之,均匀分布最少。封育和水平沟措施0(1)~15年,主要植物种群格局最终为聚集分布。鱼鳞坑措施1年到15年,部分主要种群格局最终为聚集分布。优势植物种群聚集强度呈现鱼鳞坑>封育>水平沟措施。(6)三种措施下种间排斥作用比吸引作用更为普遍。其中封育措施下种间排斥作用强于水平沟、鱼鳞坑,而种间吸引作用正好相反。(7)随恢复年限增加,3种恢复措施均促进了长芒草、百里香生态位的拓宽;封育、鱼鳞坑措施抑制了二裂委陵菜生态位的拓宽。各恢复措施下本氏针茅、百里香和二裂委陵菜生态位重叠系数呈鱼鳞坑>水平沟>封育。研究认为,封育更利于多年生草本物种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水平沟和鱼鳞坑措施更利于物种多样性增加,但长期封育会使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具体实践中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恢复措施。

二、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类型研究进展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阴山植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群落调查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4.2 不同植物群系主要特征
        4.2.1 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4.2.2 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
        4.2.3 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4.2.4 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
        4.2.5 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
        4.2.6 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
        4.2.7 泡泡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
        4.2.8 黑沙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
        4.2.9 梭梭群系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4.2.10 细枝盐爪爪群系Form.Kalidium gracile
        4.2.11 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
        4.2.12 短叶假木贼群系Form.Anabasis brevifolia
        4.2.13 灌木亚菊群系Form.Ajania fruticulosa
        4.2.14 短花针茅群系Form.Stipa breviflora
        4.2.15 戈壁针茅群系Form.Stipa gobica
        4.2.16 碱韭群系Form.Alliam polyrhizum
        4.2.17 石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var.klemenzii
        4.2.18 羊草群系Form.Leymus chinensis
        4.2.19 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
        4.2.20 克氏针茅群系Form.Stipa krylovii
        4.2.21 大针茅群系Form.Stipa grandis
        4.2.22 无芒隐子草群系Form.Cleistogenes songorica
        4.2.23 沙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glareosa
    4.3 植物群系类型与分布
5 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5.1 科的特征分析
    5.2 属的特征分析
    5.3 物种生活型分析
    5.4 物种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5 植物叶片形态类型
    5.6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5.6.1 科的分布区类型
        5.6.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6.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种分析
6 不同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阴山北部区域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2)巴音温都尔沙漠五种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荒漠区植物群落研究
        1.2.2 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1.2.3 土壤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1.2.4 荒漠植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植被调查
        2.3.2 土壤各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群落特征
        3.1.1 不同群落物种组成
        3.1.2 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
        3.1.3 植物群落间相似性分析
        3.1.4 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
    3.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物理性质
        3.2.1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特征
        3.2.2 不同灌丛土壤含水率特征
        3.2.3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持水特性
    3.3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
        3.3.1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电导率、pH及养分特征
        3.3.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盐分离子含量特征
        3.3.3 五种群落土壤盐分离子与总盐量相关关系
        3.3.4 五种群落土壤盐分总盐量特征
    3.4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5 五种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
    4.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物理性质
    4.3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
    4.4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五种群落地上植被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2.2 放牧对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1.2.3 放牧对草地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3 干旱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极端干旱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1.3.2 极端干旱对草地土壤特征的影响
        1.3.3 极端干旱对草地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4 草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子
    1.5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与地貌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区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
        2.3.2 试验区气象数据的搜集记录
        2.3.3 草原植物群落指标的测定
        2.3.4 土壤取样与测定分析
        2.3.5 温室气体的采集和测定
        2.3.6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自由放牧对荒漠草原动态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特征的影响
        3.2.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2.3 土壤碳、氮同位素与其对应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关系
    3.3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3.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地上现存量的影响
        3.3.2 自由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3.3.3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3.3.4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3.4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温室气体的影响
        3.4.1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3.4.2 不同放牧处理对荒漠草原CO_2和CH_4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3.4.3 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水分与温室气体通量的关系
        3.4.4 荒漠草原自由放牧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3.5 讨论
        3.5.1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5.2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5.3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及其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5.4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比(C/N)的影响
        3.5.5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3.5.6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
        3.5.7 荒漠草原自由放牧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3.6 小结
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2016-2018年研究区降水量季节变化
    4.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特征的影响
        4.2.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2.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
        4.3.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影响
        4.3.2 极端干旱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功能群密度的影响
        4.3.3 极端干旱对不同光合类型植物密度的影响
        4.3.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重要值的影响
        4.3.5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4.4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4.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4.4.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CO_2通量的影响
        4.4.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CH_4通量的影响
        4.4.4 土壤温室气体通量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
        4.4.5 极端干旱下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4.5 讨论
        4.5.1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5.2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5.3 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土壤全氮及其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5.4 极端干旱对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5.5 极端干旱处理下荒漠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因素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控制降水对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控制降水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2.2 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3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2.1.2 地貌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状况
    2.2 试验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植被调查
        2.3.2 土壤取样
        2.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4 土壤细菌高通量测序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和土壤性质的特征
    3.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群落的特征
        3.1.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科属种组成
        3.1.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生长特征
    3.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性质的特征
    3.3 讨论
        3.3.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的植物群落特征
        3.3.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的土壤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特征
    4.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
    4.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的特征
        4.2.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细菌群落组成
        4.2.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细菌群落差异分析
        4.2.3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优势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4.3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特征
    4.4 讨论
        4.4.1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4.4.2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
        4.4.3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控制降水条件下植物和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
    5.1 植物和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及机制
    5.2 植物和土壤性质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及机制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支持贺兰山生态恢复的政策
        1.1.2 贺兰山生境破碎化
        1.1.3 贺兰山生境营造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生境营造的植物群落设计相关理论
    2.1 生境与生境营造
        2.1.1 生境
        2.1.2 生境营造
        2.1.3 植物生境
        2.1.4 生境修复
    2.2 生境营造的指导思想、要求及目标
        2.2.1 生境营造的指导思想
        2.2.2 生境营造的要求
        2.2.3 生境营造的目标
    2.3 植物群落
        2.3.1 生境要素与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关系
        2.3.2 不同场地生境下的植物群落设计
3.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的生境类型与植物群落现状
    3.1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条件
        3.1.1 地质地貌条件
        3.1.2 气候条件
        3.1.3 土壤条件
        3.1.4 水系条件
        3.1.5 动、植物条件
    3.2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原生植物群落及其原生生境
        3.2.1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原生植物群落
        3.2.2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原生生境
4.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设计方法
    4.1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目标
        4.1.1 生态性
        4.1.2 地域性
        4.1.3 功能综合性
    4.2 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修复的营造手法
        4.2.1 地形塑造
        4.2.2 引水做功
        4.2.3 道路沟壑设计
        4.2.4 植被恢复
    4.3 植被生态修复措施
        4.3.1 封禁优先,先封后植
        4.3.2 先疏后补
        4.3.3 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
    4.4 生境营造下的植物群落设计
        4.4.1 防风固沙背景林带植物配置设计
        4.4.2 疏林带植物配置设计
        4.4.3 原生草地带植物配置设计
        4.4.4 侵蚀沟岸植物配置
    4.5 不同生境的植物群落设计
        4.5.1 阳生旱生生境植物群落设计
        4.5.2 阳生湿生生境植物群落设计
5.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硕士研究生阶段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件

(6)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设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线与样方的设置
    2.3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群落特征
    3.1 引言
    3.2 数据处理方法
    3.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动态特征
    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多样性维持机制
    5.1 研究方法
    5.2 数据分析与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变化监测
        1.2.2 植被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关系
        1.2.3 光裸圈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
        2.1.3 研究区土壤与植被
    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1 基于区域尺度的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2.2 基于样带的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2.3 基于饮水点的(光裸圈)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基于区域尺度的数据分析
        2.3.2 基于样带的数据分析
        2.3.3 基于饮水点的数据分析
3 基于区域尺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3.1 呼伦贝尔草原时间信息熵与时间序列信息熵的变化
    3.2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
    3.3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影响因子变化
        3.3.1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气候因子变化
        3.3.1.1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降水量变化
        3.3.1.2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温度变化
        3.3.1.3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干旱指数变化
        3.3.2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放牧压力变化
    3.4 NDVI与影响因子空间相关性
        3.4.1 NDVI与气候因子空间相关性
        3.4.2 NDVI与放牧压力空间相关性
    3.5 讨论
        3.5.1 基于区域尺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
        3.5.2 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关系
    3.6 小结
4 基于样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4.1 呼伦贝尔草原物种组成变化
    4.2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分类
    4.3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生物量比较
        4.3.1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比较
        4.3.2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较
    4.4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4.5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物理特征比较
        4.5.1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比较
        4.5.2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容重比较
        4.5.3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p H比较
        4.5.4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径组成比较
    4.6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化学特征比较
    4.7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4.8 讨论
        4.8.1 呼伦贝尔草原群落分类
        4.8.2 植物群落多样性排序
        4.8.3 植物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4.9 小结
5 基于饮水点的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2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3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4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6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7 讨论
        5.7.1 植被的光裸圈效应
        5.7.2 土壤的光裸圈效应
    5.8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展望
        6.2.1 研究的实践意义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荒漠草原不同斑块群落结构特征
    3.1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组成
    3.2 不同斑块优势种重要值年内动态特征
    3.3 不同斑块群落数量特征
    3.4 不同斑块群落多样性指数年内动态特征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荒漠草原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生态位及共存格局
    4.1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生态位宽度年内动态特征
    4.2 不同斑块群落物种共存格局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斑块群落优势种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1 整株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2 叶片性状年内动态特征
    5.3 植株含水量年内动态特征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不同斑块群落冠层参数与性状的年内动态变化
    6.1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不同斑块群落植被功能性状估算
    6.2 不同斑块样方NDVI年内变化及分类
    6.3 不同斑块植被性状对生物量的影响
    6.4 不同斑块群落结构对生物量的影响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不同群落植被及土壤特征空间分布与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物种多样性研究
        1.2.2 生态化学计量研究
        1.2.3 空间异质性研究
        1.2.4 草地健康评价
    1.3 研究内容
        1.3.1 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
        1.3.2 荒漠草原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分析
        1.3.3 荒漠草原植物C、N、P与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
        1.3.4 荒漠草原健康评价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1.2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样地设置
        2.2.2 植被调查
        2.2.3 样品采集
        2.2.4 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物种多样性分析
        3.1.1 α多样性分析
        3.1.2 β多样性分析
    3.2 不同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3.2.1 不同群落地上部分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2 不同群落地上部分植物茎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3 不同群落地上部分植物叶片与茎生态化学计量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5 不同群落优势植物茎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2.6 不同群落优势植物叶片与茎生态化学计量相关性分析
        3.2.7 不同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3.3 不同群落空间异质性分析
        3.3.1 不同群落植物C、N、P含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3.3.2 不同群落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异质性分析
    3.4 草地健康评价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
        4.1.1 不同群落物种α多样性
        4.1.2 不同群落物种β多样性
    4.2 不同群落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4.2.1 不同群落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2.2 不同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3 空间异质性分析
    4.4 草地健康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被群落数量分类及排序
        1.2.2 植物群落特征
        1.2.3 种群空间格局
        1.2.4 种群生态位
        1.2.5 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貌特征
        2.1.4 土壤和植被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样地设置
        2.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3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
        3.1.1 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
        3.1.2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演替序列
        3.1.3 植物群落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3.2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特征变化
        3.2.1 植物群落组成
        3.2.2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
        3.2.3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多样性
        3.2.4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的相似性和稳定性
        3.2.5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3.3 不同恢复措施下主要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变化
        3.3.1 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
        3.3.2 主要植物种群聚集强度
        3.3.3 主要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3.4 不同恢复措施下主要种群生态位变化
        3.4.1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
        3.4.2 主要植物的生态位重叠
        3.4.3 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
    4.2 不同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特征变化
    4.3 不同恢复措施下主要种群空间格局变化
    4.4 不同恢复措施下主要种群生态位变化
    4.5 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冯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巴音温都尔沙漠五种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研究[D]. 阿路斯呼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放牧和干旱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征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 朱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控制降水对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D]. 王军锋.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贺兰山东麓荒漠草原区生境营造与植物群落设计研究[D]. 梁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和围栏放牧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共存格局[D]. 吴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7]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D]. 山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荒漠草原斑块尺度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年内动态特征[D]. 于瑞鑫. 宁夏大学, 2019
  • [9]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不同群落植被及土壤特征空间分布与健康评价[D]. 聂明鹤. 宁夏大学, 2019(02)
  • [10]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 贾希洋. 宁夏大学, 2019

标签:;  ;  ;  ;  ;  

宁夏象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