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玉皇阁修复工程

古建筑——玉皇阁修复工程

一、古建筑——玉皇阁的修复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砚琪[1](2021)在《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古建筑堪称中华瑰宝,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数量庞大、质量坚固且审美独特。山西古建筑除记录的历史信息,用材反映的地域特征外,还具有值得挖掘的社会、科技、美学、人文价值和匠作工艺。太原纯阳宫是府城中集聚山西地域特色的道教建筑群。作为宫观建筑,承载吕祖信仰,以易学思想营建建筑与园林。其功能在古代偏向礼制祭祀,现代则侧重文物博展。作为山西古建博物馆,纯阳宫承载了晋系古建地域形式、营造技艺和装饰艺术之集萃。文章以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为探索建筑特征来源,挖掘建筑综合价值与宫观古建地位;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测绘建模、实例对比及视线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纯阳宫历史文化角度的选址依据、院落空间角度的构图布局、地域建筑角度的风格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等,以归纳其价值。文章共七章对其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由山西古建遗存与道家文化展开,阐述相关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并对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为太原纯阳宫概况及选址布局研究。由吕祖建筑分布现状,概述山西三大纯阳宫,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太原纯阳宫。从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发展与道教人物营建轨迹分析选址成因。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道教思想对宫观建筑、园林的营建影响。第三部分为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研究。由面域——体块——空间——构图逐步对纯阳宫的空间界面、门式建筑、院落空间、构图布局进行探讨。宏观分析整体院落形态、空间组织及构图方式,挖掘空间组合价值,为建筑群的生成提出合理依据。第四部分由文章的四、五、六章组成,为建筑特征研究,包含地域建筑形式、技术构造及艺术装饰特征研究。分析对象由“建筑群营建”到“院落布局”再到“以院落为单位的建筑”。对比相近的山西各地宫观、民居来归纳地域建筑特征,挖掘其地域、社会价值;从技术构造角度,分析扇形九角攒尖形制营造、窑上建房同构技术及楼院木构挑廊搭接技术,挖掘建筑的地域、科学及人文价值;从艺术装饰角度,选取宫观内典型的装饰构件,联系山西建筑构件固有做法及传统匠作工艺,挖掘其地域、美学及工艺价值。第五部分结论,总结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与价值,就未涉及的研究方向、内容及保护规划策略,提出展望与不足。文章希望凭借对太原纯阳宫建筑群特征研究提炼其内在综合价值,证明太原纯阳宫是山西古建缩影。以山西地域角度为暗线对其建筑地域形式、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研究,希望对博物馆陈展、古建修缮提供数据资料,对后期制定可持续保护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郭雨[2](2021)在《旅游情境下诺邓古村民居的空间生产》文中研究指明

陈斯亮[3](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张森[4](2020)在《邯郸历史建筑调查与活化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建筑是遗留在城市当中的珍贵历史信息片段,尤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下更显得尤为重要。邯郸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布着很多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作为邯郸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物质载体,代表着邯郸的建筑风貌特征和文化风俗,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情感价值。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迫。当历史建筑的主要使用功能开始慢慢弱化,其活力不再,如何对其进行及时科学的活化利用,延续邯郸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论文以邯郸市历史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从历史建筑的保存现状入手,通过大量现场调查总结邯郸历史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布局、结构与材料、建筑细部与装饰等,同时分析并总结历史建筑现存的问题。对邯郸历史建筑价值构建评估体系,进行价值分析,确定历史建筑价值指标权重。设计历史建筑价值评分调查表,根据价值综合评价指标判断历史建筑等级,确定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为活化利用提供基础性研究以及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活化利用做深入的探讨,分析活化手法和活化模式,进而提出邯郸市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优化策略。通过对邯郸历史建筑的实地调查,在基础研究层面上,总结梳理了其建筑特点、保存现状、利用情况等。在活化利用的策略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论文研究可以为邯郸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及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和延续城市文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赵继宇[5](2020)在《明清以来大同古城街巷格局的演变》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大同古城内街巷,时间范围为明清至今,研究方法上运用历史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并在实践方面对大同古城街巷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本文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对古城街巷文献梳理,总结大同街巷格局演变的历史特征,并分析其背后成因。研究内容依据对大同古城街巷格局演变的梳理,总结街巷形态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并划分三个时期,即街巷格局形成期、历史街道建设开发期、历史文化名城复兴与街道格局式微期。在每一时期,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发现其街道数量,道路网络、街道空间功能、沿街建筑布局、风格、轮廓线以及街巷名文化和古城商贸中心转移的变化。整体来看,大同古城街巷格局在明清至建国前这一阶段表现为街巷数量较少、建筑协调、肌理紧致;在1949-2008年间,街巷格局又表现为街巷数量由多到少、建筑不和谐,肌理舒张;在2008年名城复兴工程后,街巷格局表现为,街巷数量骤减、建筑逐步恢复和谐,肌理更为舒张。大同古城街道格局演变受商贸发展自发因素和政府政策主动因素交织影响,其中政策对于街巷影响较大,但有时又受到商贸发展需求的制约,适时改变。大同古城街巷格局及其街巷名文化作为古城重要文化财富,是连接古城历史与现在的纽带。本文对大同古城街巷的研究意义表现在:一方面,通过梳理大同自明清以来街巷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其演变的特征,发掘大同古城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针对现在的街巷格局,提出保护意见,强调古城格局保护,以便恢复和宣传街巷名文化,增强大同人民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同,吸引外来游客深度了解大同文化,为古城复兴工程添砖加瓦。

骆源[6](2018)在《阳宝山佛教建筑遗址探析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阳宝山位于黔中大地贵定县内,是贵州省内佛教圣地,和云南鸡足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西南三大佛教名山。山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挖掘,这些资料的挖掘整理需要在有选择地重点延伸扩展的基础上凝练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打造。

张铁柱[7](2018)在《万全古城墙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万全古城墙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古城墙建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本论文以万全古城墙作为研究对象,从现场调研、地质勘测、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和加固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为万全古城墙的修复工程提供了科学的参考资料。本文首先对万全古城墙进行全面详细的实地调研,对墙体现状损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次,对古城墙的地基情况进行取样研究分析;然后对古城墙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古城墙目前的结构特性;最后,提出利用内置框架结构加固的方法对万全古城墙进行加固保护,并对加固后的古城墙以有限元分析了加固效果。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了万全古城墙最全面详细的数据资料;(2)对古城墙的地基特征性质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相关数据;(3)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古城墙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及地震响应分析,得出万全古城墙的固有特性参数及在地震反应下的响应;(4)本文提出内置框架结构加固古城墙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内置混凝土框架结构不仅能够起到承载城楼重量,提高古城墙承载力的作用,同时能够减小古城墙拱门受力薄弱的情况,进而防止古城墙拱门和城墙出现裂缝扩大的现象,加强了古城墙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王晓芬[8](2018)在《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旅游作为实现乡土经济振兴诉求的主要力量,是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引入的外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必定会吸引大众游客,关键在于乡土社会是否存续着特殊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展开之前,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景观维系出发,通过文化的普查和研究,重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沙溪古镇以“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的身份被外界发现之前,是“盐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市。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学科视域,关注沙溪古镇文化变迁的具体过程,特别是文化变迁中“驻客”与古镇文化形貌的形成与变迁。以马帮为主的商帮群体、沙溪复兴工程项目工作组和在文化旅游情景中入驻沙溪的客栈、酒吧、咖啡馆等服务人群提供了我们以“驻客”视角,观察沙溪乡土景观形成、复兴和重建的基础。通过沙溪自身的生态特性、族群特点和文化特征体现出的家园遗产,以及驻客在新遗产运动中的知识生产实践,让我们看到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轨迹。在旅游情境下守护乡土应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确立乡土价值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乡土基础,即要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传统习俗。其次,以旅游的发展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增强本地人的能力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最后,在文化旅游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多听取“驻客”群体的建议,作为从游客身份演变而来的驻客,更能从他者之眼光,体悟到当地人文风情、自然景观之特点,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基本思路。

肖然[9](2015)在《古建筑测绘中真实性的体现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建筑测绘是一门综合实践类项目,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古建筑测绘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本文就测绘中的真实性等问题作出研究。作为对文物建筑研究的方式,它能够起到保护和记录文物古迹的目的,其操作的基础理论来自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合了对各种历史信息的整理总结,综合了全面的内容及详实的数据,广泛应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等众多专业门类。本文着重探讨古建筑测绘中有关建筑真实性研究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各种测绘方式的梳理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测绘中对古建筑真实性记录的特点,同时就古建筑研究、保护规划制定、古建筑修缮工程及展示利用等相关领域说明对古建筑真实性记录的需求因素。通过修缮中及修缮后的两个测绘实例分析各自测绘过程及真实性的辨别与记录。最后总结整理了真实性记录在测绘图纸的表达、不同测绘精度广度深度对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测绘等级评定对真实性的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容。文章共有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且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课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以介绍古建筑测绘的方式方法为主要内容,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然后对测绘之后数据获得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介绍。第三章是建筑真实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及真实性记录需求分析,主要分析了现代建筑和古建筑真实性的内涵,明确建筑真实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总结真实性的价值及意义。并通过古建筑研究、保护规划的制定、保护工程及展示利用等四方面对古建筑真实性需求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具体实例中古建测绘对真实性的体现,测绘分析了小张村碧云寺和太原纯阳宫两组实例,在古建筑修缮中及修缮后两种不同条件下分析测绘过程中古建筑真实性的体现等问题,并做真实性分析。第五章是综合分析及结论部分,总结了真实性在测绘图纸中的表现问题,以及测绘精度、广度、深度和测绘等级评定与测绘真实性的体现等内容。

李婧[10](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提出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古建筑——玉皇阁的修复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建筑——玉皇阁的修复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古建筑群研究现状
        1.3.2 太原纯阳宫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新观点
        1.5.2 新发现
        1.5.3 新角度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太原纯阳宫价值概况及选址布局
    2.1 纯阳宫概况与研究价值
        2.1.1 吕祖信仰与建筑
        2.1.2 山西纯阳三宫概况
        2.1.3 太原纯阳宫研究价值
    2.2 太原纯阳宫选址成因
        2.2.1 选址背景与宋德方营建轨迹
        2.2.2 地形环境对院落布局的影响
        2.2.3 园林艺术对院落布局的整合
    2.3 道教思想对太原纯阳宫的布局影响
        2.3.1 道教及道场的发展历史
        2.3.2 道教思想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
        2.3.3 道教思想在园林布局中的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原纯阳宫院落形态及构图方式
    3.1 轴线上的建筑界面处理
        3.1.1 院落空间界面的定义
        3.1.2 轴线上的各空间界面
    3.2 界面形态的空间表达
        3.2.1 “界面”限定空间的尺度感与体验感
        3.2.2 “界面”复合灰空间的层次感与巧思
    3.3 院落空间的围合特色
        3.3.1 一进园林式院落
        3.3.2 二进扁平式四合院
        3.3.3 三进纵深式回字院
        3.3.4 四进规整式八卦院
        3.3.5 五进高耸式四合院
    3.4 院落组织的构图方式
        3.4.1 “纵深序列化”空间组织
        3.4.2 局部“明堂式”节点穿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形式及地域风格特征研究
    4.1 二进院的合院式建筑
        4.1.1 二进院建筑形式
        4.1.2 二进院与晋北合院建筑风格比较
    4.2 三进院的大院式建筑
        4.2.1 三进院建筑形式
        4.2.2 三进院与晋中大院建筑风格比较
    4.3 四进院的窑院式建筑
        4.3.1 四进院建筑形式
        4.3.2 四进院与晋西窑院建筑风格比较
    4.4 五进院的楼院式建筑
        4.4.1 五进院建筑形式
        4.4.2 五进院与晋东南楼院建筑风格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技术构造特征研究
    5.1 古亭孤例形制营造
        5.1.1 古亭建筑基本形制
        5.1.2 以四进院“扇形九角攒尖亭”为例
        5.1.3 与其他地区相关形制建筑对比
    5.2 窑上建房结构
        5.2.1 “窑上建房”的同构技术
        5.2.2 以四进院“灵宝洞及二层北楼”为例
        5.2.3 与晋西窑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3 楼院搭接技术
        5.3.1 楼院木构挑廊技术
        5.3.2 以五进院东西厢房木结构挑廊为例
        5.3.3 与晋东南楼房结构的建筑实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原纯阳宫建筑艺术装饰特征研究
    6.1 屋顶脊饰及瓦作装饰
        6.1.1 素面正脊、镂空正脊与花式正脊
        6.1.2 垂脊吞口兽、正脊琉璃龙与攒尖宝瓶
        6.1.3 灰陶瓦与琉璃瓦屋顶
    6.2 屋身梁枋彩画及门窗洞样式
        6.2.1 梁枋彩画样式
        6.2.2 山墙开窗与框景漏窗
        6.2.3 隔扇门与槛窗样式
    6.3 建筑构件与晋系工艺做法
        6.3.1 孔雀蓝琉璃阑版
        6.3.2 山西琉璃匠及工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与价值分析
        7.1.1 建筑群选址缘由
        7.1.2 院落空间布局特征
        7.1.3 地域建筑风格与价值
    7.2 展望与不足
        7.2.1 展望
        7.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来源
    附录B:表格来源
    附录C:太原纯阳宫重修碑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4)邯郸历史建筑调查与活化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2.2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理论的发展
    2.3 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历史建筑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及范围
    3.2 邯郸历史建筑调查概况
    3.3 历史建筑现状分析
    3.4 邯郸历史建筑现状存在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历史建筑特征及形成背景分析
    4.1 邯郸城市发展历程
    4.2 邯郸历史建筑形成背景分析
    4.3 历史建筑主要类型
    4.4 建筑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HP的邯郸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体系
    5.1 评估原则的确定
    5.2 邯郸历史建筑评估体系
    5.3 邯郸历史建筑的分级保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策略研究
    6.1 活化利用遵循的原则
    6.2 历史建筑活化手法
    6.3 活化利用的模式
    6.4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保障措施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明清以来大同古城街巷格局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街巷格局形成期
    2.1 社会背景
        2.1.1 明朝前的大同古城
        2.1.2 明清军政向民政的转变
        2.1.3 商贸逐步发展
        2.1.4 规划的出现
    2.2 建筑总体布局
        2.2.1 军政城市形成
        2.2.2 军政机构缩减
        2.2.3 商贸城镇的形成
    2.3 建筑形态
        2.3.1 平缓的建筑群轮廓线
        2.3.2 中式建筑走向中西结合
    2.4 街巷空间
        2.4.1 规划整齐的十字形路网格局
        2.4.2 张弛有度的道路尺度
        2.4.3 混乱走向秩序的街巷空间
    2.5 街巷名文化的形成
        2.5.1 街巷名的分类
        2.5.2 街巷名文化
    2.6 小结
第三章 :历史街道的建设开发期
    3.1 社会背景
        3.1.1 商贸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3.1.2 缓慢发展的城市规划
    3.2 建筑总体布局
        3.2.1 现代化建筑总体布局形成
        3.2.2 文物建筑点状分布
    3.3 建筑形态
        3.3.1 建筑群呈现高低错落的轮廓线
        3.3.2 古今建筑混杂
    3.4 街巷空间
        3.4.1 道路网由密向舒朗
        3.4.2 街道巷空间分明
    3.5 街巷名的合并与消亡
    3.6 小结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复兴与传统街巷格局式微
    4.1 社会背景
        4.1.1 经济转型中的大同
        4.1.2 逐渐完备的古城规划
        4.1.3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复兴
    4.2 建筑总体布局
        4.2.1 历史街区的恢复性整治
        4.2.2 文物建筑的面状整体保护
    4.3 建筑形态
        4.3.1 建筑群恢复平缓的轮廓线
        4.3.2 传统风貌的建筑
    4.4 街巷空间
        3.4.1 疏松、整齐的道路网
        3.4.2 小街巷街面空间整洁
    4.5 街巷名的更迭与消失
    4.6 小结
第五章 :街巷格局演变特征、动因分析及保护意见
    5.1 街巷演变特征
        5.1.1 道路结构
        5.1.2 街巷空间
        5.1.3 街巷建筑布局
        5.1.4 建筑群轮廓线
        5.1.5 街巷商业中心的转移
        5.1.6 街巷名文化
    5.2 街巷变化动因分析
        5.2.1 商贸社会发展的自发性因素
        5.2.2 政策的主动性因素
    5.3 街巷格局保护建议
        5.3.1 改造成的街巷
        5.3.2 正在改造的街巷
        5.3.3 未改造的街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阳宝山佛教建筑遗址探析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佛教在贵州的流传及寺庙建设
二、阳宝山佛教建筑遗址
三、阳宝山佛教建筑遗址开发与保护
四、结语

(7)万全古城墙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万全古城墙现场调查
    2.1 万全古城墙概况
    2.2 古城墙调查方法的研究
    2.3 万全古城墙的现状调查
    2.4 保护、加固及修复古城墙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城墙地基及墙体研究
    3.1 古城墙地基的特征
    3.2 古城墙地基调查
    3.3 古城墙墙体调查及性能实验
        3.3.1 万全古城墙测量
        3.3.2 土体结构的材料性能
        3.3.3 古城墙墙体特征
        3.3.4 砂浆和墙砖的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万全古城墙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理论分析
    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 城墙纵断面受力分析
    4.4 城墙纵断面稳定性分析
    4.5 万全古城墙稳定性分析
        4.5.1 古城墙变形破坏基本原理
        4.5.2 城墙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4.6 万全古城墙模态分析
        4.6.1 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4.6.2 谱分析方法
        4.6.3 反应谱分析
    4.7 万全古城墙地震响应分析
        4.7.1 时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4.7.2 地震波的选取
        4.7.3 计算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万全古城墙的加固技术研究
    5.1 城门结构加固维修技术研究
        5.1.1 芯墙土的加固与保护
        5.1.2 拱圈的几种加固技术
        5.1.3 侧墙的维修加固技术
    5.2 万全古城墙的加固方法
        5.2.1 方案构思
        5.2.2 施工方法
        5.2.3 加固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乡土沙溪
    第一节 生态: 一山一沙一溪
    第二节 生命: 沙溪的诗与会
    第三节 生养: 八大碗、辞娘席与金花服
    第四节 生计: 农耕传统
    第五节 生业: 茶马贸易与古镇旅游
第三章 游与居: 盐马古道与沙溪古镇
    第一节 盐之言: 滇西四大盐井
    第二节 盐之路: 盐马古道的历史印记
    第三节 游与居: 马帮商旅与沙溪人家
第四章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景观重建
    第一节 发现沙溪: 外来者心中的“香格里拉”
    第二节 修旧如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原则与措施
    第三节 古与真: 沙溪复兴工程的成果与问题
第五章 主与客: 乡土景观与遗产旅游
    第一节 乡里人的村: 古镇沙溪
    第二节 城里人的村: 驻客沙溪
    第三节 遗产旅游中的主客互动
第六章 结论: 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古建筑测绘中真实性的体现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选题研究对象及相关术语
    1.3 选题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
    2.1 古建测绘数据获取方法
        2.1.1 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
        2.1.2 使用测绘仪器水准仪的方法
        2.1.3 电子全站仪测绘的方法
        2.1.4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测绘方法应用
        2.1.5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
        2.1.6 摄影技术
        2.1.7 摄影测量
        2.1.8 地理信息测绘系统
    2.2 传统与现代测绘技术对获取数据的再现形式及处理
        2.2.1 测绘图纸的表达
        2.2.2 拍摄资料处理
        2.2.3 实拓影印图片记录方式
        2.2.4 数据表格的表现方式
        2.2.5 文字记录
        2.2.6 三维点云的数据处理方式
        2.2.7 通过建立测绘模型的表达形式
        2.2.8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现实的展现手段
        2.2.9 对各种表现形式配合使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真实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及真实性记录需求分析
    3.1 现代建筑的真实性
    3.2 古代建筑的真实性
    3.3 古建筑真实性的意义
    3.4 古建筑真实性记录的需求分析
        3.4.1 古建筑研究的需求
        3.4.2 古建筑研究中不同类型对数据需求粗细程度
        3.4.3 保护规划的需求
        3.4.4 保护规划对测绘过程中真实性记录的粗细程度
        3.4.5 保护工程的需求
        3.4.6 展示利用的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体实例中古建测绘对真实性的体现
    4.1 长子县小张村碧云寺测绘真实性分析
        4.1.1 长子县小张村碧云寺概况
        4.1.2 长子县小张村碧云寺大殿年代初判
        4.1.3 长子县小张村碧云寺测绘
        4.1.4 长子县小张村碧云寺真实性记录分析
    4.2 山西省太原纯阳宫测绘真实性分析
        4.2.1 太原纯阳宫概况
        4.2.2 太原纯阳宫测绘
        4.2.3 太原纯阳宫真实性记录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综合分析及结论
    5.1 测绘图纸表现中对真实性的体现
    5.2 测绘中真实性记录与测绘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
    5.3 不同测绘等级的评定对真实性的反映
    5.4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古建筑——玉皇阁的修复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纯阳宫建筑群价值分析与特征研究[D]. 王砚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旅游情境下诺邓古村民居的空间生产[D]. 郭雨.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3]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邯郸历史建筑调查与活化利用策略研究[D]. 张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5]明清以来大同古城街巷格局的演变[D]. 赵继宇. 山西大学, 2020(01)
  • [6]阳宝山佛教建筑遗址探析与反思[J]. 骆源. 大众文艺, 2018(11)
  • [7]万全古城墙抗震性能分析与加固技术研究[D]. 张铁柱.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8(02)
  • [8]旅游情境下的驻客沙溪与乡土守护 ——大理沙溪古镇的个案研究[D]. 王晓芬. 厦门大学, 2018(07)
  • [9]古建筑测绘中真实性的体现及相关问题研究[D]. 肖然.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10]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古建筑——玉皇阁修复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