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加快线上湖南建设

湖南:加快线上湖南建设

一、湖南:加快建设网上湖南(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淼[1](2020)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于厘清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在立法中应当具备的规范功能和法律地位,以证成第三方组织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回归规范的法律意义上对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行为进行健全与完善是摆脱实践中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及理论需求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所遭遇的困境之关键所在。如此,能够紧跟法治政府内涵的新发展,建设符合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第三方组织,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我国已经积极开展了多年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因此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伴随着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深入,无论是法治政府目标的确认还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政府建设进路都遭遇了不少问题。“政府推进型”进路在面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与法治政府建设所应当遵循的程序正义标准时都遭遇了无法周延的正义困境。目前,在实践中产生并区别于“政府推进型”进路的“第三方组织推进型”进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符合其应遵循的自然正义与协商共识的正义标准,为破解当前法治政府建设所遭遇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也为法治政府建设紧贴正义维度保驾护航。第三方组织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组织性、独立性特征外,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具有相对性,故而,必须结合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场域开展考察,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要研究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必须抛却只关注主体的内在特征的静态研究逻辑,需将第三方组织放置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具体场域中,关注两者的关系与互动,以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共同作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存在标准,方能实现研究的周延性。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是指在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法治意识和行政行为的社会组织,其相对于政府及行政相对人,具有中立或独立地位。换言之,它应是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促进作用的社会组织。从广义上来分析,它不仅包含了实践中的已经进入法治政府建设领域实际发挥影响力的第三方组织,也包含了在理论设计中被期待出现的能发挥自身功能、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第三方组织。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当具备回应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能力,能以独立的地位顺利开展活动并得出符合自身认知的结论,进而通过影响政府主体的行政行为或者法治观念等方式,对法治政府建设实际产生促进作用。而在实践中,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存在自身失灵的消极状况,其功能发挥被阻碍和影响力实现被制约;与此相对,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第三方组织志愿性不足、第三方组织加入的路径单一等问题。问题大多因法律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张力所致,尤其是第三方组织的法律地位难以确认,其身份角色的二重性使得“法治政府建设者”角色时常被“行政相对人”的角色掩盖,因此,第三方组织与政府组织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往往失衡。同时,问题产生的另一成因是历史观念的局限性,“官本位”和“国家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法文化中的深入人心也会影响第三方组织对政府组织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促进作用。面对中国问题,要打造法治政府建设中理想的第三方组织,必须考虑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行为和结果三个要件的内容,结合其主观和客观方面应当具备的特征,依照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通过法治思维与手段对第三方组织进行改造。具体路径如下:第一,减少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在行政法律体系中寻求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为行政相对人和法治政府建设者双重身份的平衡,革新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主体的监督、管理立法和行政组织法的相关制度。第二,结合程序性、程序度这两项程序法基本原理对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则加以设计,确保第三方组织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中的活动规范、顺畅,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需求。第三,依据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具体领域对第三方组织实现扶持和激励,促使有潜力的第三方组织进入法治政府的建设中,满足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广度需求;第四,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加第三方组织的实际影响力,为功能的发挥和促进作用的实现保驾护航。

彭小珈[2](2020)在《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构筑了紧凑有序的商业联合体。农村电商的出现既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扩大农户市场销售领域,也能使二三产业产品顺利下行至农村,拓展非农产品的内生需求,从而让农民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时期的获利者、为非农领域的商家提供新的利润增长。为此,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在现阶段有着重要实践意义,能为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与方案。由此,本研究从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发掘影响农村电商效率提升的瓶颈,为下文多角度农村电商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提供必要性支撑。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本研究通过综合整个农村电商行业相关指标的投入产出状况,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农村电商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农村电商在区域空间差异背景下的效率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各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战略的制定方向进行指引。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农村电商分为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两部分,分别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电商、湖南省农村淘宝店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电商效率研究模型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解析农村电商发展中效率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本研究分别从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以及省域农村电商角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指出各类因素对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各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各电商主体的管理优化与经营效益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的创新及结论有:(1)拓展了农村电商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村电商既不是地域概念下注册地在农村的电商产业群体,也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卖货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而是融合了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渠道的电商。(2)宏观层面上,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爬坡期,整体发展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省域空间差异,高效率区的电商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成熟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商全产业链,部分地区甚至进入了电商整合、集聚重构期。中效率区中绝大多数省市农村电商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常不兼具,或其农村电商效率的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仅表现为单向高效,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低效率区中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等边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与创新型产业链模式,部分中部地区缺少发展激励政策,导致区位优势难以发挥。(3)微观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总体发展效率不高,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效率影响显着,虽然“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可以缩短农产品的交易链条,但在技术层面和规模层面上仍存在一定问题。而农村电商对消费品下行的投入不足,各类经营主体的电商市场培育行为缓慢,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4)影响因素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中,决策能力、社交范围、价差和宣传对农产品上行效率有显着影响、客户距离、客户年龄、客户文化、信任度、到货时间、质量差异与消费品下行效率的提升有关联;农村网民规模、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对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政策建议层面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突破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瓶颈、完善农村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和明确省域农村电商发展途径的建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周宇[4](2019)在《湖南永顺县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专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森林康养产业已成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重要内容,相比于传统的森林旅游模式,森林康养强调在空气清新的森林环境中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更加注重人们的参与性。通过丰富的康养活动体验使人们亲身参与自然,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们尽情享受森林浴的洗礼,充分吸收森林环境中的空气负氧离子,使身体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国家越来越重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建议大力推进森林经验和福祉,发展旅游,医疗,保健,教育,文化,扶贫等综合性林业服务业,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娱乐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身心压力也日益增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慢下来”,都市病的产生似乎也在给人们发出一种“警告”——逃离都市,亲近大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森林医学、环境心理学、森林生态美学、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佛教养生理论和温泉养生理论为指导,结合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现状进行研究,一是对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适宜性进行评价,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国家政策背景、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质量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二是基于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两大特色——温泉和佛教文化对公园进行森林康养专项规划,将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和养老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出公园适宜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结论(1)空气环境质量较好根据2017年的监测,PM10 SO2、NO2、CO、03和PM2.5都极大的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类标准限值。凉风洞、浑水洞、下牯牛、龙沙湖、通湖沟、龙潭和热水坑的负氧离子含量均高于5000个/cm3,远远超出1000个/cm3的湖南地方标准。(2)31项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对猛洞河流域三个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平均水流量、平均水温、PH、CODcr、氨氮、CODmn、DO、BOD5、六价铬、粪大肠菌群、电导率、石油类平均含量、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氮、总磷、锰、铁、铜、锌、铅、镉、硒、砷、汞、氰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共31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标准。(3)声环境质量达标使用AWA5610D型积分声级计对公园的环境噪声值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均小于60 dB,无超标现象。2、功能分区基地总面积达1863.2 hm2,依据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将整个基地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森林养生区、森林休闲区、健康管理区。森林养生区面积1853.04 hm2,占99.45%;森林休闲区面积4.74 hm2,占0.26%;健康管理区面积5.42 hm2,占0.29%。每个功能区分别设有不同的森林康养活动区域,适宜开展不同的森林康养项目。森林养生区又分为森林浴场区、森林禅修区、亲水活动区。森林浴场区包含森林浴场、瑜伽太极广场、森林康养培训中心;森林禅修区包含森林禅修场、森林康养活动广场、森林康养宣教走廊;亲水活动区包含负氧离子呼吸场、观佛走廊、生态垂钓场、瑜伽太极广场。森林休闲区的建设项目为花海观光园和精气植物资源圃。健康管理区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森林疗养中心、温泉宾馆、生态餐厅和森林温泉。3、特色专项规划基地最大的两个特色就是温泉和佛教文化。基地的温泉水富含锶和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锶含量达3.11-23.9 mg/L,具有改善心血管、治疗冠心病、增强神经和肌肉兴奋的功能;偏硅酸含量高达33.8-40.5 mg/L,进入人体后能起到增加骨骼硬度、减缓神经性皮炎和减少角质化皮肤出现的作用。充分利用基地的温泉资源,将其融入到森林康养规划中,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首先由森林康养师对游客进行健康检查,然后针对每个人的检查结果定制差异化的温泉养生方案,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按照不同的配比在温泉池中选择性地加入花瓣、水果、牛奶、红酒、薄荷和中药等营养成分,设置不同的沐浴时长和泡汤顺序。经过一个完整的泡汤疗程之后,再由森林康养师对游客的身体进行复检,对复检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针对人体的薄弱项制定两到三个疗程的配方。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湖南省的佛文化胜地,以石奇、石刻、观音朝拜为其特色,十几幢寺庙坐落于公园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音岩是公园的一大景点,佛教文化氛围浓厚。因此,我们结合基地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展坐禅、素食餐厅、茶禅吧和佛学课堂等佛教禅修康养活动。观佛走廊与观音岩隔岸相望,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此设置一处拜佛台和三处观佛平台,游客可以在此观佛和朝拜,享受佛文化的洗礼。

崔有波[5](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谭培芳[6](2019)在《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农业的加速融合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开展仍面临一些困难。本研究剖析了现阶段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分析了模式的优缺点。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选取390名农村网民为调查对象,总结概括了影响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大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开展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较差。(2)农村网民缺乏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主动利用电子商务从事农产品销售和接受农业相关服务培训等的意识较差。(3)物流配送不能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物流的发展受区域地理特征的影响较大;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较大,偏远农村与郊区农村存在巨大的经济落差,农村物流的供给与需求水平低,同时反过来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4)农村网民的个人素质特征对农村网民参与电子商务具有显着影响,如:知晓程度、专业技术、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等因素。(5)湖南省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较弱,开展电子商务的产品基础较差。竞争力较弱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分散、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和生产规模小。针对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五大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快农村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二是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电子商务意识;三是聚合区域物流需求,提高农村物流的供给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四是开拓农村网民的视野,增加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创建学习型农村社区体系;五是统一农产品品牌以及包装及统一农产品的生产、储存、检验、流通、销售等的相关标准,以保证农产品品质的优良性和一致性。

吴圆圆[7](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吴家倩[8](2019)在《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自身的改革从理念到规划再到行动进一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央地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探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改革以清单建设明确部门职责权限,以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以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市场发展桎梏,以一门式办理、网上办理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湖南省是华中地区的重要省份,浏阳市是由长沙市代管的县级市,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县级城市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浏阳市政治地位较高、经济实力雄厚、改革根基深厚,本文选取浏阳市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县级政府为研究对象,以整体政府理论为视角研究其“放管服”改革,为湖南省下一阶段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意见与思考,为中国政府未来的治理变革提供一个基层样板。近年来,在中央倡导与地方主动相结合的改革背景下,浏阳市政府在改革中以整体形态回应公民需求,以集中机构、再造流程、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加强监督等手段推进改革,其在改革中的跨层级跨部门合作与整体政府理论所蕴含的跨界合作理念是相适应的。作为基层政府,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着部门合作程度有限、信息共享难、业务梳理难、服务提质难等问题,地方政府治理困境亟待突破。通过对比浙江省、江苏省的改革实践,浏阳市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应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建立横向部门协同机制、建立纵向层级协调机制、搭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等方面着手。

李咏佳[9](2019)在《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湖南分公司营销渠道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驱动了全球数字浪潮,以手机为中心的移动终端,正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作为重要流量入口,移动终端成为电信运营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其渠道之争也愈演愈烈。在信息消费升级、5G预商用、零售变革等大背景下,湖南移动终端公司亟需适应新形势,改进现有的营销渠道体系,以提高渠道的销售能力和服务能力,这对于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移动终端公司为例,对其营销渠道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营销渠道改进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以湖南移动终端公司的营销渠道现状分析为出发点,利用PEST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宏观环境,利用SWOT分析工具深入剖析其营销渠道面临机遇与挑战,对其营销渠道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湖南移动终端公司的营销渠道存在自建自营厅数量偏少且销售能力不强、社会渠道质量不高且直供渠道管理粗放、电子渠道形式单一且销售能力不强、缺乏渠道顶层设计且渠道间协同不足等问题。再次,基于战略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竞争性原则,以新零售模式对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进行全渠道顶层设计和布局,对营销渠道进行了改进设计。最后,从优化自有营销渠道建设、提升社会渠道营销能力、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运营、加强渠道内外业务协同等四方面提出了营销渠道改进方案的实施建议,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过程控制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建议,并分析了预期实施效果。本文通过对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营销渠道改进措施的研究,为公司的渠道决策提出了具体建议,将有助于优化现有渠道,提升渠道管理水平。该建议也可为整个行业营销渠道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蔡泽华[10](2019)在《新湖南APP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旗下15家媒体机构,建设以“新湖南”APP为核心的移动新媒体矩阵,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媒体新市场变化。本文以湖南日报新媒体,新湖南APP为研究对象,先分析了我国新闻类APP发展现状,从其发展背景、市场竞争格局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新闻类APP市场发展做了详细梳理和总结,对营销策略相关理论做了概述,这为后文营销策略分析奠定了基础。然后描述了新湖南APP现有经营项目、营销模式特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新湖南APP做SWOT分析,依此发现提出新湖南APP现有的营销问题。而后运用在4P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湖南APP在产品、价格、渠道、宣传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详细的营销优化方案,针对问题提出实现营销策略优化策略的优化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其中产品策略提出了“新湖南”APP作为湖南日报未来发展阵地,以原创本土新闻为核心,以用户互动体验为价值观,融合新兴技术应用,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在价格策略方面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广告等业务定价策略。在渠道策略方面本文提出了强化电子商务渠道,精准推送内容,搭建电子政务平台,优化广告设置,打造生活服务板块等。促销策略方面提出了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并进,广告宣传推广和公关活动推广旨在能够帮助“新湖南”APP在市场上的更好发展。最后,提出对新湖南APP的营销策略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技术保障和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保障,为其营销策略优化保驾护航。本文研究了新湖南APP经营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相关研究理论能够帮助到该新媒体公司及其他同类新闻公司的发展和管理,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湖南:加快建设网上湖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加快建设网上湖南(论文提纲范文)

(1)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第三方组织——法治政府建设的正义之维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内涵及外延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的二元价值
        一、法治政府建设的实体与程序
        二、法治政府建设遵循的正义标准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外延与自然正义需求之契合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内涵对共识正义条件之满足
第二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应有特征
    第一节 客观特征
    第二节 主观特征
    第三节 行为与结果特征
第三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实践考察
    第一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既有实践状况
    第二节 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合作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三节 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
        一、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实践
        二、政社分立型第三方组织的优势
    第四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实践遭遇的问题
        一、第三方组织的专业标准异化
        二、第三方组织的营利手段异化
        三、第三方组织的志愿性异化
第四章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的功能
    第一节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第三方组织的功能定位
        一、协助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二、参与程序实现良性立法
        三、监督政府严明公正执法
        四、督促政府廉洁诚信行政
        五、独立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困境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数量不足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作用领域单一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影响力有限
        四、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促进程度低
    第三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积极作用的制约因素
        一、立法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二、历史观念的局限
第五章 打造理想的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
    第一节 完善第三方组织基本法的设想
        一、以功能发挥为导向更新第三方组织的监督管理立法
        二、以提升治理能力为导向革新行政组织法相关规范
    第二节 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化拓展
        一、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性
        二、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行为规则的程序度
        三、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程序性权利与义务规则
    第三节 “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活动促进法”的构建
        一、第三方组织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激励规则
        二、第三方组织加入法治政府建设重点领域的鼓励措施
    第四节 第三方组织功能发挥之观念保障
        一、创新民主科学的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
        二、坚持党在政治主流价值传播中的领导权
结论与展望 共同推动和促进法治政府的早日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致谢

(2)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电商
        2.1.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
        2.1.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电子商务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2.5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沿革与现实考察
    3.1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
        3.1.1 信息服务提供阶段(1994-2005)
        3.1.2 在线交易发展阶段(2005-2014)
        3.1.3 服务体系建设阶段(2014-至今)
    3.2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3.2.1 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3.2.2 农村电商零售规模
        3.2.3 电商进村示范县发展
        3.2.4 农村电商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辐射
    3.3 我国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
        3.3.1 生产者-电商-消费者模式
        3.3.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3.4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提升的现存困境
        3.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4.2 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3.4.3 金融服务与资金保障不足
        3.4.4 驻村高层次电商人才匮乏
        3.4.5 各农村电商主体协同低效
    3.5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
        3.5.1 农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3.5.2 智慧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加速
        3.5.3 农村电商扶贫效用不断强化
        3.5.4 电商产业品牌化进程加快
第四章 宏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空间差异的DEA模型分析
    4.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理论分析
    4.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选取
        4.2.2 变量选取
        4.2.3 统计分析
    4.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实证分析
        4.3.1 DEA模型分析
        4.3.2 回归模型分析
        4.3.3 剔除环境变量的DEA模型分析
        4.3.4 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的DEA模型对比分析
    4.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分析
        4.4.1 高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4.4.2 中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4.4.3 低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4.5 本章小结
        4.5.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整体不高
        4.5.2 环境变量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显着
        4.5.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存在较大省域空间差异
第五章 微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DEA模型分析
    5.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研究
        5.1.1 理论分析
        5.1.2 模型与变量选取
        5.1.3 实证分析
    5.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研究
        5.2.1 理论框架
        5.2.2 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5.2.3 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小结
        5.3.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小结
第六章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6.1.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6.1.3 线性回归结果
        6.1.4 影响因素分析
    6.2 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2.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6.2.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6.2.3 线性回归结果
        6.2.4 影响因素分析
    6.3 农村电商总体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变量设定
        6.3.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6.3.3 线性回归结果
        6.3.4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1.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
        7.1.2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发展效率
        7.1.3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的发展效率
        7.1.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7.2 政策建议
        7.2.1 明晰落实省域农村电商发展思路
        7.2.2 全方位多举措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
        7.2.3 构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7.2.4 加快农村电商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附录1: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附录2: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湖南永顺县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森林康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康养的国内研究进展
        1.3.2 森林康养的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
        1.4.2 环境质量评价
        1.4.3 森林康养专项规划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德尔菲法
        1.5.2 层次分析法
    1.6 相关数据检测
        1.6.1 空气环境质量检测
        1.6.2 水环境质量检测
        1.6.3 声环境质量检测
    1.7 技术路线
2 森林康养规划的相关概念
    2.1 森林康养的概念
    2.2 森林康养的健康功效
        2.2.1 氧气
        2.2.2 空气负氧离子
        2.2.3 植物精气
    2.3 森林康养产品
        2.3.1 体验型康养产品
        2.3.2 运动型康养产品
        2.3.3 科普型康养产品
        2.3.4 服务型康养产品
    2.4 森林康养规划的概念
3 森林康养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森林医学理论
        3.1.1 森林医学理论的内涵
        3.1.2 森林医学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3.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2.1 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3.2.2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3.3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
        3.3.1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的内涵
        3.3.2 森林生态美学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3.4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3.4.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3.4.2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3.5 佛教养生理论
        3.5.1 佛教文化的养生形式
        3.5.2 佛教养生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3.6 温泉养生理论
        3.6.1 温泉的康养功能
        3.6.2 温泉养生理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应用
4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分析
    4.1 自然地理条件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地貌
        4.1.3 水文条件
        4.1.4 水质条件
        4.1.5 温泉条件
        4.1.6 气候条件
        4.1.7 土壤类型
    4.2 社会经济条件
        4.2.1 人口
        4.2.2 社会经济
        4.2.3 文化
    4.3 基础设施条件
        4.3.1 交通
        4.3.2 给排水条件
        4.3.3 供电通讯条件
    4.4 森林资源条件
        4.4.1 林地资源
        4.4.2 森林资源
        4.4.3 林木郁闭度
        4.4.4 植物精气
    4.5 动植物资源条件
        4.5.1 动物资源
        4.5.2 植物资源
    4.6 环境质量条件
        4.6.1 永顺县整体环境质量
        4.6.2 基地环境质量
    4.7 基地差距分析
        4.7.1 基地与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差距分析
        4.7.2 改进措施
5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原则
        5.1.1 定量评价原则
        5.1.2 定性评价原则
        5.1.3 整体性原则
        5.1.4 层次性原则
        5.1.5 客观性原则
    5.2 评价标准
        5.2.1 森林康养基地条件
        5.2.2 康养设施
        5.2.3 基础设施
        5.2.4 康养服务
        5.2.5 基地管理
        5.2.6 基地认证与公布
    5.3 评价方法
        5.3.1 层次分析法
        5.3.2 德尔菲法
    5.4 评价内容
        5.4.1 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
        5.4.2 环境质量评价
    5.5 评价结果
    5.6 结果分析
6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专项规划
    6.1 规划依据
        6.1.1 法律法规
        6.1.2 相关政策
        6.1.3 相关标准
        6.1.4 相关规划
    6.2 规划原则
        6.2.1 以人为本,立足森林
        6.2.2 创新驱动,综合发展
        6.2.3 市场领导,政府指导
        6.2.4 区域合作,互利共赢
    6.3 规划目标
        6.3.1 森林生态养生目标
        6.3.2 娱乐休闲目标
        6.3.3 科普教育目标
    6.4 规划定位
        6.4.1 全国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
        6.4.2 全国观音佛教文化禅修基地
        6.4.3 全国博物学科普宣传示范基地
        6.4.4 国际温泉疗养休闲度假示范基地
    6.5 功能分区和规划内容
        6.5.1 森林养生区
        6.5.2 森林休闲区
        6.5.3 健康管理区
    6.6 森林康养步道规划
        6.6.1 森林康养步道
        6.6.2 亲水观佛步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康养适宜性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B: 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康养专项规划图册
致谢

(5)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6)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局限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村电子商务概念界定
    2.2 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
    2.3 农村电子商务的主要模式
    2.4 理论概述
        2.4.1 社会信息网络理论
        2.4.2 商品流通理论
        2.4.3 规模经济理论
        2.4.4 交易成本理论
3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概况
        3.1.1 湖南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成效
        3.1.2 湖南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潜能
        3.1.3 湖南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变化
    3.2 湖南省电子商务向农村普及的试点情况
    3.3 问卷设计方案
    3.4 调查范围及样本说明
        3.4.1 调查范围
        3.4.2 样本范围
    3.5 农村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建设
        3.5.1 农村人口统计情况
        3.5.2 互联网用户数情况
        3.5.3 邮政业务总量情况
        3.5.4 电信业务总量情况
    3.6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状况
        3.6.1 湖南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3.6.2 本地乡镇快递配送到户情况
        3.6.3 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产品种类
        3.6.4 农村网民对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类型选择
    3.7 干扰农村网民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因素
        3.7.1 知晓程度因素
        3.7.2 文化程度因素
        3.7.3 专业技术人才因素
    3.8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当地的影响
        3.8.1 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对农村网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3.8.2 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对农村网民的收入的影响
        3.8.3 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对农村网民的支出的影响
4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地区网络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
    4.2 农村网民对缺乏电子商务的认知
    4.3 农村地区物流欠发达
    4.4 服务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人才缺乏
    4.5 农产品生产分散
5 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5.1 桃江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特色产业的典型案例
        5.1.1 案例背景
        5.1.2 主要做法
        5.1.3 典型经验
    5.2 衡南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的典型案例
        5.2.1 案例背景
        5.2.2 典型教训
    5.3 洞口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典型案例
        5.3.1 案例背景
        5.3.2 主要做法
        5.3.3 典型经验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农村地区网络信息技术普及
        6.2.2 提高农村网民电子商务的意识
        6.2.3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6.2.4 培养现代电商人才
        6.2.5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放管服”改革
        2.1.2 行政体制改革
        2.1.3 政务服务中心
    2.2 “放管服”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及进程
        2.2.1 “放管服”改革的原则
        2.2.2 “放管服”改革的目标
        2.2.3 “放管服”改革的进程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整体政府理论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4 以整体政府理论指导“放管服”改革的意义
        2.4.1 引导基层政府以整体形态回应公众需求
        2.4.2 以跨界合作为核心理念来提高行政效率
        2.4.3 通过整合与协调来消除“碎片化”状态
        2.4.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一站式”服务
第3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现状分析
    3.1 浏阳市及其“放管服”改革的基本情况
        3.1.1 浏阳市的基本情况
        3.1.2 浏阳市改革的基本情况
    3.2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措施
        3.2.1 跨层级协同实现省市县乡联动放权
        3.2.2 跨部门协调合作推进部门联合审批
        3.2.3 以综合执法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2.4 集中审批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3.2.5 整合公共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
    3.3 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的经验总结
        3.3.1 增强协作意识形成“整体政府”理念
        3.3.2 以标准化为指引优化基层政务服务
        3.3.3 引进大数据整合本级信息数据资源
        3.3.4 综合全方位服务渠道实现简政便民
    3.4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
        3.4.1 改革协调机构跨界运行不畅
        3.4.2 事项审批程序琐碎材料繁杂
        3.4.3 事中事后监管存在缺位现象
        3.4.4 各部门系统存在着信息孤岛
        3.4.5 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成效不佳
    3.5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3.5.1 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3.5.2 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程度较低
        3.5.3 事中事后监管缺乏顶层设计
        3.5.4 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理念缺失
        3.5.5 服务方式与消费能力不匹配
第4章 典型“放管服”改革案例及其对浏阳改革的启示
    4.1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4.1.1 共享公共数据实现数据协同
        4.1.2 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再造流程
        4.1.3 跨界协调合作推进联合审查
        4.1.4 “互联网+”助推体制改革
    4.2 江苏省“不见面审批”改革
        4.2.1 省市县乡村政务“一网通办”
        4.2.2 统一各级标准“只进一扇门”
        4.2.3 整合资源构建数据共享体系
    4.3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与典型改革案例的比较分析
        4.3.1 典型改革案例与浏阳市的异同
        4.3.2 典型改革案例对浏阳市的启示
第5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放管服”改革的完善建议
    5.1 构建整体式政府实现简政放权
        5.1.1 湖南省自上而下完善顶层设计
        5.1.2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5.2 推动跨界合作以促进放管结合
        5.2.1 完善跨部门改革协同治理机制
        5.2.2 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监管模式
    5.3 以“一站式”为目标优化服务
        5.3.1 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共享互通
        5.3.2 提供与消费能力相匹配的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社会调查及相关文件
    B.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B.2 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
    B.3 浏阳市各政府部门事中事后监督制度清单
致谢

(9)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湖南分公司营销渠道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2.1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简介
        2.1.1 中国移动简介
        2.1.2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简介
        2.1.3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简介
    2.2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现有营销渠道类型
        2.2.1 直采政企渠道
        2.2.2 自有实体渠道
        2.2.3 社会渠道
        2.2.4 电子渠道
    2.3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2.3.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3.2 SWOT分析
        2.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4 现有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 自有渠道问题
        2.4.2 社会渠道问题
        2.4.3 电子渠道问题
        2.4.4 多渠道协同问题
第3章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营销渠道改进方案
    3.1 营销渠道改进的指导原则
        3.1.1 战略性原则
        3.1.2 适应性原则
        3.1.3 竞争性原则
    3.2 营销渠道改进的思路
    3.3 营销渠道改进的内容
        3.3.1 以新零售模式推进全渠道的顶层设计和布局
        3.3.2 自有渠道改进内容
        3.3.3 社会渠道改进内容
        3.3.4 电子渠道改进内容
第4章 湖南移动终端公司营销渠道改进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4.1 改进方案的实施步骤
        4.1.1 优化自有营销渠道建设
        4.1.2 提升社会渠道的营销能力
        4.1.3 加强电子渠道建设运营
        4.1.4 加强渠道内外业务协同
    4.2 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4.2.1 组织保障
        4.2.2 技术保障
        4.2.3 过程控制
    4.3 改进方案的预期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湖南APP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新湖南APP营销现状分析
    2.1 新湖南APP简介
        2.1.1 新湖南APP的起源与发展
        2.1.2 新湖南APP的企业组织结构
        2.1.3 新湖南APP的营销业务现状
    2.2 新湖南APP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2.2.1 新湖南APP的外部环境分析
        2.2.2 新湖南APP的内部运营环境分析
    2.3 新湖南APP的 SWOT分析
        2.3.1 优势分析
        2.3.2 劣势分析
        2.3.3 机会分析
        2.3.4 威胁分析
    2.4 新湖南APP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4.1 过于简单的产品策略
        2.4.2 单一的促销推广策略
        2.4.3 营销依托的组织结构与市场脱节
    2.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资源配置不足
        2.5.2 管理体制不灵活
第3章 新湖南APP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3.1 新湖南APP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目标
    3.2 新湖南APP的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策略
        3.2.1 新湖南APP的市场细分
        3.2.2 新湖南APP营销目标市场选择
        3.2.3 新湖南APP目标市场的定位
    3.3 新湖南APP产品策略优化
        3.3.1 加强优质内容生产能力
        3.3.2 加强用户互动与内容把关引导
        3.3.3 增加以原创为主的个性化栏目
        3.3.4 优化APP信息流广告设计
        3.3.5 利用新兴技术丰富产品功能
    3.4 新湖南APP价格策略优化
        3.4.1 收费广告定价
        3.4.2 免费项目策略
    3.5 新湖南APP渠道优化
        3.5.1 线上渠道精准推送内容
        3.5.2 线上电子商务营销渠道
        3.5.3 O2O线上线下合作渠道
        3.5.4 线上电子政务营销渠道
    3.6 新湖南APP的促销优化
        3.6.1 线上促销推广
        3.6.2 线下促销推广
第4章 新湖南APP营销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4.1 新湖南APP营销优化方案实施计划
    4.2 新湖南APP营销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4.2.1 技术保障措施
        4.2.2 组织与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4.2.3 制度保障措施
    4.3 新湖南APP营销优化方案的预期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湖南:加快建设网上湖南(论文参考文献)

  • [1]法治政府建设中的第三方组织研究[D]. 李晶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彭小珈.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湖南永顺县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专项规划研究[D]. 周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谭培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8]整体政府视角下浏阳市“放管服”改革研究[D]. 吴家倩.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湖南分公司营销渠道改进研究[D]. 李咏佳.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新湖南APP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蔡泽华.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湖南:加快线上湖南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