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舱环境控制技术研究

船舱环境控制技术研究

一、舰船舱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常烜宇,魏小栋[1](2021)在《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制冷空调技术应用现状》文中指出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为船舶上人员的舒适安全和船载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环境保障,其中制冷空调技术在提升舱室空气环境质量和船舶食品冷藏保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中的制冷空调技术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为了研究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制冷空调技术现状,并探究其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归纳了船舶航行的环境特点、热湿负荷特性和制冷空调系统功能要求;其次,梳理了现有船舶制冷空调设备的热力学原理,并分析了各自特点,阐述了除湿技术、热泵技术、蓄冷技术、控制技术和舒适送风技术等制冷空调技术在船舶上的适用性及应用发展现状,并对比了每项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优缺点,基于船舶的特点,分析了多项技术在船上应用的制约因素;最后,结合船舶航行运维特点,从节能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角度展望了未来船舶制冷空调技术发展前景。概括地说,可通过系统改进和部件性能提升的方法提高船舶制冷空调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可在油船上使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可利用热管等能量回收装置及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方法改善船舶舱室环境的舒适性;寻求传统船舶制冷剂的替代物并开发船舶制冷剂回收利用装置。

游鑫[2](2020)在《基于LoRa无线网络的舰船温度、压力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舰船设备信息交互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有线电缆的数量和重量也相应增加。在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线数据传输逐渐成为制约舰船信息化的重要因素。无线传感器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布置灵活方便等优点。无线传感器应用在船舶上可节约布线、方便随着技术发展增加传感器检测节点、提高舰船自动化水平等优点。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舰船环境无线传感器发展趋势和在舰船环境无线传感器的现状做出分析,介绍了目前比较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并结合本项目节点实际需求,从节点适用性、可靠性、功耗以及抗干扰能力出发,提出一套基于LoRa无线网络的舰船温度、压力传感器节点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传感器工作在舰船舱室环境;随后对舰船舱室环境下的无线采集节点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架进行了分析,针对项目任务指标,设计实现了基于STM32L052超低功耗核心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硬件模块电路,分别是:电源模块、通讯模块和变送器模块电路;接着根据整个采集节点工作流程,编程实现了节点软件设计,包括基于ARM构架执行于MCU内部的串口初始化程序、Modbus协议和基于LoRa无线网络执行于sx1276通讯芯片的发送程序和抗干扰跳频程序。在完成整个传感器开发后,本论文最后对无线节点进行了调试与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无线传感器能正确读取温度、压力数据,并通过LoRa传输数据到达网关,数据准确,且在遇到干扰信号之后可以通过跳频到另一个频率正确发送数据到网关,功能达到预期,满足设计需求。

刘云起[3](2020)在《舰船在爆炸物打击下的毁伤评估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爆炸性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以水面舰艇作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海军不可避免会受到反舰武器的威胁。舰船在受到爆炸物打击后,评估舰船受到打击后的毁伤效果对评估舰船结构受损状况、系统受损状况、生命力、浮航性能、剩余作战能力,并维系舰队整体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反作用于反舰武器和相关防护技术的研发与优化。而出于成本条件考虑,利用实船试验进行参数提取的成本过高且具有不可复现性,因此数学、物理模型建立与其仿真模拟成为了当前研究舰船毁伤效果的较好方法。本文对于舰船在爆炸物打击下的毁伤评估建模方法展开了研究分析。针对毁伤状况的评估过程,由于其涉及到多模块、多系统、多层级的分析,因此本文采用了纵向分层的结构。主要完成如下工作:爆炸物自身的模型建立及仿真求解。说明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进行的模型建立过程,包括爆炸冲击现象的理论基础、动力学方程,以及相关本构模型。而后进行了装药弹体内爆的相关仿真,针对典型工况进行了具体模型建立与结果提取;再针对于三种不同的高能炸药进行装药对比,评估各自的毁伤效能。主要毁伤源的模型建立及仿真求解。爆炸物毁伤源主要分为冲击波和破片两个部分。本文建立起了冲击波的数学模型并引入光滑粒子解法,分析了其相对传统有限元方法的优势,并利用该方法完成了起爆过程的仿真分析,得出了冲击波毁伤的相关特性。此外,破片也是造成物理损毁的重要元素,本文介绍了侵彻过程中的相关数学定义,而后分别进行了破片对于舱室结构和管路结构冲击过程的典型工况模型建立,并根据不同初始条件对于侵彻过程参数进行分析。在首层物理战损模型的基础上,再引入Bayesian概率网络,将舰船舱室与依附于其上的系统抽象化为概率图模型的节点,最终推导出整个舰艇系统的毁伤概率评估算法。在其大吞吐量的基础上,设计了具体仿真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并行、分布式架构,及分布式并行计算集群的设置方法,实体-联系模型在程序架构中的具体应用与数据库优化方式。

李佳龙,桂洪斌[4](2019)在《船舶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舱室噪声不仅危害船员身心健康,而且会对使船上结构产生疲劳破坏,影响电子设备运转。船舶舱室噪声预报和控制对于提高船舶安全性和船员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于劳工工作环境和人权重视程度的提高,船舶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于船舶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对于各种噪声控制方法的原理也作了简单的说明。

窦松然,张思维,王桂波,王添,王勃[5](2019)在《舰船舱室环境噪声分析与控制》文中指出舱室环境噪声对人员的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是衡量船舶适居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某船舱室的噪声情况为例,对现有舰船舱室的噪声进行分析。以舰船通风系统为分析重点,对舱室环境噪声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舱室的噪声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舱室的噪声特性,提出各种噪声主/被动控制措施中的新技术,为舰船舱室环境噪声控制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方法。

许智豪[6](2019)在《应用于舰船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低压并联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电子、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电力推进为核心的综合舰船电力系统成为当今舰船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综合电力系统实现对舰船电网能量统一管理,有助于提高舰船战斗力和生命力,其中,低压电网部分主要由逆变器将中压直流电网逆变而成,为舰船上低压设备提供电能。为保障低压供电的稳定,需要对舰用三相逆变器的控制及其并联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三相全桥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输出电压电流建立了旋转坐标系模型,在旋转坐标系下实现了dq轴上电压电流的解耦控制,基于解耦后的模型,采取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方式,通过仿真验证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能力。完成对单台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电流控制之后,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简化模型,计算系统中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讨论了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逆变器在不同输出阻抗下的传统下垂控制曲线,并指出传统下垂控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CAN通信的在线调节虚拟阻抗,其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使输出阻抗呈感性,并平衡因不同线路阻抗造成的逆变器负载电压不一致,达到抑制环流的效果。另外在无功下垂特性中引入了虚拟阻抗补偿电压,改进了无功功率/电压幅值下垂曲线,使得在调节无功过程中能减小电压跌落,提高了系统的带载能力。最后,对实验中的硬件设计进行了说明,对软件相关流程做了介绍。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不同工况下环流控制效果做了仿真,证明了该方案对环流抑制效果的可行性。借助于某测试平台,完成了两台1MW逆变器的并联试验,对其工作时的波形分析,表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何磊,徐宏健,罗雯军,方志刚,黄荣,管勇[7](2018)在《国外海军舰船舱室涂层技术发展历程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舰船装备全寿命周期延长以及建造、服役与维护成本上升等问题,美国等国外海军强国从舰船装备全寿命周期总体成本控制角度出发,对与大型舰船入坞维修周期相适应,具有寿命长、施工时间短、减免维护等特征的系列涂层技术体系进行了大量研发与应用研究,其中以舱室涂层技术最为典型。概述了美军舰船舱室涂层技术体系的发展背景与历程,以及目前超高固体分舱室涂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渠继东,董海杰,曹海斌[8](2018)在《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文中指出对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研究范畴、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指导载人潜器设计总体集成优化、提高潜器综合效能、节省全寿命周期费用及缩减潜器人员编制提供参考。

李冬冬,李栋,孟昭男,张鹏,陈红超[9](2018)在《舰船舱室空调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舰船长时间航行于海上,海上的气候条件时刻变化。为了保证舰船内不同功能的舱室都能具有良好的温、湿度环境,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新的空调送风方式。本文根据目前常规空调系统应用于舰船舱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舰船舱室热、湿负荷的特点,分别介绍了大温差送风技术、变风量送风技术和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旨在为舰船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新思路。并将3种新技术进行整合,提出了适用于舰船舱室的空调系统方案。新的空调系统可以对舰船不同舱室的温、湿度进行动态调节,且系统运行的能耗更低,设备占用空间更小,更加适合于舰船的实际情况。

王骁,唐熊辉,余涛,牛司贵,王华剑,施红旗[10](2018)在《舰船舱室通风系统效能评估》文中提出大型舰船舱室多采用半封闭或全封闭式设计,需要通过机械通风系统对舱室进行通风换气。本文根据大型舰船舱室密闭环境特点,结合2艘典型舰船舱室通风系统换气效果试验,建立舱室通风换气的数学模型,计算对比了通风换气期间舱室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情况,并提出有效通风量作为性能参数来评估舱室通风换气系统效能,直观地反映舰船舱室通风换气效果。该研究可为舰船舱室通风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舰船舱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船舱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制冷空调技术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船舶环控系统特性
    1.1 船舶航行环境特点
    1.2 船舶空调负荷特点
        1.2.1 船舶参数指标
        1.2.2 热负荷特性
        1.2.3 湿负荷特性
        1.2.4 新风特性
        1.2.5 洁净度特性
2 船舶制冷空调形式
    2.1 蒸气压缩式制冷
    2.2 蒸气喷射式制冷
    2.3 吸附/吸收式制冷技术
    2.4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冷能利用技术
3 船舶制冷空调能量管理技术
    3.1 溶液除湿技术
    3.2 转轮除湿技术
    3.3 热泵技术
    3.4 蓄冷技术
    3.5 控制技术
4 船舶空调舒适送风技术
    4.1 孔板送风技术
    4.2 置换通风技术
    4.3 大温差低温送风技术
5 结论与展望

(2)基于LoRa无线网络的舰船温度、压力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情况
        1.2.2 国内发展情况
        1.2.3 差距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LoRa无线网络的舰船传感器节点整体方案设计
    2.1 传感器节点的整体构架与工作原理
    2.2 传感器节点在舰船环境中的适用性分析
        2.2.1 无线传感器的应用需求
        2.2.2 舰船环境无线传感器特点
        2.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对比与选择
        2.2.4 技术方案
    2.3 传感器节点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指标
        2.3.1 传感器节点的工作环境分析
        2.3.2 传感器节点的技术指标
    2.4 传感器节点的模具介绍和传感器节点电路板尺寸设计
    2.5 传感器节点的关键部件选型
        2.5.1 主微控制器的选型
        2.5.2 变送器的选型
        2.5.3 通讯模块的选型
    2.6 无线传感器功耗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器节点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传感器节点硬件结构框架
    3.2 传感器节点电源模块设计
        3.2.1 LDO电源设计
        3.2.2 供电模块设计
    3.3 传感器节点通讯模块设计
    3.4 变送器模块设计
        3.4.1 温度变送器模块设计
        3.4.2 压力变送器模块设计
    3.5 传感器节点板电路和PCB板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节点的软件设计
    4.1 STM32单片机开发环境介绍
    4.2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4.2.1 传感器节点软件主函数流程
        4.2.2 传感器节点的初始化
    4.3 温度、压力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3.1 温度、压力变送器初始化
        4.3.2 Modbus协议编写
    4.4 LoRa发送程序设计
        4.4.1 LoRaWAN初始化
    4.5 抗干扰跳频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感器节点的调试与实验分析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器件准备
        5.1.2 实验步骤
        5.1.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2 与网关通讯测试实验
    5.3 传感器节点与网关通讯射频性能测试
    5.4 传感器节点电源供电测试
    5.5 传感器节点固件更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3)舰船在爆炸物打击下的毁伤评估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舰船结构物理毁伤的研究现状
        1.2.2 舰船毁伤评估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爆炸物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2.1 爆炸物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及理论
        2.1.1 有限元分析
        2.1.2 爆炸与冲击现象
        2.1.3 炸药的基本参数
        2.1.4 JWL状态方程
    2.2 基于有限元的数学模型建立
        2.2.1 动力学方程
        2.2.2 爆炸过程的模型属性
    2.3 基于LS-DYNA的爆炸物模型仿真过程
    2.4 爆炸物爆轰过程仿真分析
    2.5 不同炸药种类对于爆炸物毁伤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起爆毁伤过程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3.1 起爆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
    3.2 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法的模型分析
    3.3 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法的炸药起爆毁伤过程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破片冲击毁伤过程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4.1 爆炸破片对于结构体的冲击侵彻效应的数学模型建立
        4.1.1 冲击侵彻效应
        4.1.2 破片和舰船结构的接触数学模型建立
        4.1.3 冲击侵彻过程中的材料模型
    4.2 破片对于舰船厚装甲的侵彻毁伤仿真分析
    4.3 破片对于管路系统的冲击毁伤仿真分析
    4.4 不同动能含能破片对于管路系统的侵彻毁伤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毁伤评估系统算法与架构设计
    5.1 基于Bayesian网络的舰船战损系统评估算法设计
        5.1.1 毁伤等级的通用标准
        5.1.2 毁伤等级的判定
        5.1.3 Bayesian网络综述
        5.1.4 概率图模型
        5.1.5 基于物理损毁的毁伤评估系统概率模型的建立
    5.2 舰船毁伤评估系统架构设计
        5.2.1 仿真平台并行与分布式架构
        5.2.2 OPENMP与MPI
        5.2.3 共享存储并行系统版本
        5.2.4 分布式运算系统版本
        5.2.5 实体-联系(E-R)模型
        5.2.6 实体-联系模型多维化与数据库优化方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应用于舰船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低压并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现状
        1.3.1 集中式并联控制
        1.3.2 主从式并联控制
        1.3.3 分布式并联控制
        1.3.4 无互联线并联控制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舰用逆变器控制技术分析
    2.1 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2.1.1 坐标变换分析
        2.1.2 逆变器建模
    2.2 逆变器的双闭环解耦控制分析
        2.2.1 电流内环控制器
        2.2.2 电压外环控制器
        2.2.3 双闭环控制仿真
    2.3 逆变器并联等效模型与环流分析
        2.3.1 逆变器并联等效模型
        2.3.2 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舰用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分析
    3.1 基于无互联线的传统下垂控制技术
        3.1.1 不同线路阻抗下的下垂特性
        3.1.2 传统下垂控制的功率均分
    3.2 基于虚拟阻抗的改进下垂控制技术
        3.2.1 虚拟阻抗法调节原理
        3.2.2 虚拟阻抗控制设计
        3.2.3 改进下垂控制设计
    3.3 仿真分析
        3.3.1 参考电压差异性的影响仿真
        3.3.2 线路阻抗差异性的影响仿真
        3.3.3 突加负载的影响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压并联模块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概述
    4.2 硬件架构设计
        4.2.1 开关量处理设计
        4.2.2 CAN通信设计
        4.2.3 以太网通信设计
        4.2.4 驱动设计
    4.3 软件架构设计
        4.3.1 同步信号处理
        4.3.2 双环控制器设计
        4.3.3 均流设计技术
        4.3.4 并联控制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逆变器并联试验与结果分析
    5.1 单机带载试验与结果分析
    5.2 并联试验与结果分析
    5.3 解列试验与结果分析
    5.4 带满载试验与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7)国外海军舰船舱室涂层技术发展历程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舱室涂层体系发展历程
2 PPI指令与无溶剂高固体分涂层体系
3 超高固体分单层快速固化舱室涂层
4 结语

(8)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范畴
    1.1 潜航员能力特性研究
        1.1.1 潜航人员基础能力特性
        1.1.2 潜航人员工作负荷
        1.1.3 潜航人员选拔与培训
    1.2 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研究
        1.2.1 人机界面设计
        1.2.2 人机功能分配研究
        1.2.3 人机系统工作绩效评估
    1.3 人环关系研究
        1.3.1 环境对人的影响规律
        1.3.2 舱室环境评估与优化设计
        1.3.3 人员防护设计
2 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技术手段
    2.1 试验研究
    2.2 计算机仿真
    2.3 问卷调查
3 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现状
    3.1 潜艇人因工程研究概况
    3.2 潜器人因工程研究概况
4 载人潜器人因工程发展趋势
    4.1 绩效预测
    4.2 显示与控制装置
    4.3 智能化人机交互仿真平台
5 结论

四、舰船舱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船舶舱室环境控制系统制冷空调技术应用现状[J]. 常烜宇,魏小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基于LoRa无线网络的舰船温度、压力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实现[D]. 游鑫. 南华大学, 2020(01)
  • [3]舰船在爆炸物打击下的毁伤评估建模方法研究[D]. 刘云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船舶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技术综述[A]. 李佳龙,桂洪斌. 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9
  • [5]舰船舱室环境噪声分析与控制[J]. 窦松然,张思维,王桂波,王添,王勃. 舰船科学技术, 2019(11)
  • [6]应用于舰船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低压并联技术研究[D]. 许智豪.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国外海军舰船舱室涂层技术发展历程概述[J]. 何磊,徐宏健,罗雯军,方志刚,黄荣,管勇. 材料保护, 2018(07)
  • [8]载人潜器人因工程研究[J]. 渠继东,董海杰,曹海斌. 船舶工程, 2018(06)
  • [9]舰船舱室空调技术研究综述[J]. 李冬冬,李栋,孟昭男,张鹏,陈红超. 制冷技术, 2018(01)
  • [10]舰船舱室通风系统效能评估[J]. 王骁,唐熊辉,余涛,牛司贵,王华剑,施红旗. 舰船科学技术, 2018(01)

标签:;  ;  ;  ;  ;  

船舱环境控制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