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并行工程模型研究

信息系统开发并行工程模型研究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冬辰[1](2020)在《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在引发从建筑师个人到建筑行业的全面转型,然而建筑业并未发生如同制造业般的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变革。本文以BIM应用调研为出发点,以寻找限制BIM生产力发挥的问题根源。调研的众多反馈均指向各参与方因反映建筑“物理”的基础信息不统一而分别按需创建模型所导致的BIM模型“林立”现状。结合行业转型的背景梳理与深入剖析,可以发现是现有BIM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问题上的直接表现:1)BIM无法解决跨阶段和广义的建筑“信息孤岛”;2)BIM无法满足建筑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的高标准信息要求。这两个深层问题均指向现有BIM体系因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缺位而造成“信息-物理”不交互这一问题根源。建成信息作为建筑物理实体现实状态的真实反映,是未来数字孪生建筑所关注而现阶段BIM所忽视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根源,研究对现有BIM体系进行了理论和技术层面的缺陷分析,并结合数字孪生和逆向工程等制造业理论与技术,提出了本文的解决方案——拓展现有BIM体系来建构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建筑业的BIM应用调研和转型背景梳理,具体分析了针对建成信息理论和逆向信息化技术的现有BIM体系缺陷,并制定了相应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2)本文从建筑数字化定义、信息分类与描述、建筑信息系统出发,建构了包含BIM建成模型、“对象-属性”分类与多维度描述方法、建筑“信息-物理”交互系统在内的建成信息理论;3)本文依托大量案例的BIM结合建筑逆向工程的技术实践,通过实施流程和实验算法的开发建构了面向图形类建成信息的“感知-分析-决策”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建筑学和建筑师的视角创新梳理了现有BIM体系缺陷并揭示“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根源;2)通过建成信息的理论创新扩大了建筑信息的认知范畴并丰富了数字建筑的理论内涵;3)通过逆向信息化的技术创新开发了建成信息的逆向获取和模型创建的实验性流程与算法。BIM建成模型作为“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实施成果和能反映建筑“物理”的信息源,将成为其它模型的协同基础而解决BIM模型“林立”。本文聚焦“物理”建成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探索数字孪生建筑的基础和起点。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卢佩航[3](2020)在《基于MBD的汽车后独立悬架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制造业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提升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的设计制造周期。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在现代制造业中,机电产品整个制造工作量的20%~70%都花费在装配及其调试上,装配时间占整个产品制造时间的20%~50%,同时其成本也占据整个制造费用的40%以上。相较于传统的串行单工位的装配模式,本文提出并行多工位的自动装配规划正好可以大幅缩短研发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所以针对传统装配规划存在的问题,以某车型后独立悬架为研究对象,开展自动装配规划研究。重点包括装配MBD建模技术研究,装配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及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1)通过对国内某汽车企业中后独立悬架产品研发、装配工艺研发及实际装配过程的调研,结合目前国内外的装配信息建模技术的分析,以及并行多工位装配约束,提出面向并行多工位装配的MBD信息模型要求,并构建了以零件信息、层次信息、矩阵信息和资源信息为核心的装配MBD信息模型数据集。(2)提出了一种针对汽车复杂装配体的装配单元划分方法,通过构建装配关系图模型,利用最佳单元划分公式和模糊聚类分析选择基础件,并基于Dijkstra算法的万有引力公式划分装配单元,实现产品装配单元的合理、快速划分,提高装配单元的工程应用价值。(3)以企业实际生产装配要求为依据和缩短产品装配时间为目标,提出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模型。根据装配单元划分结果重构装配层级结构树,以可行性指标、时间代价指标、装配线平衡性指标构建适应度函数,按照并行规划的思想利用混合离散蛙跳算法(GA-DFLA)逐层整合计算,求解产品的并行装配序列。最后通过Flesim软件验证装配线各个工位负载,进一步验证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结果的可行性。通过比较可得:后独立悬架并行多工位模型的装配时间比串行多工位模型减少35.27%,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4)基于NX10.0二次开发技术,开发装配MBD信息系统,以某车型后独立悬架为研究对象,实现后独立悬架MBD数据集的搭建、存储和应用。为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奠定数字化基础,实现汽车零部件企业装配规划的自动化。

刘铭崴[4](2019)在《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相比传统空间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物理空间的点线面体矢量数据与相关的属性数据,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多模态时空数据充分刻画了人机物三元空间中“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的多粒度时空对象从诞生到消亡全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几何、行为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等全息特征信息,对其进行描述、诊断和预测等多层次可视分析成为感知、认知与控制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多模态时空数据综合分析与协同可视化决策在于:人-机-物三元空间多模态时空数据全面汇聚、关联分析和深度利用,通过可视化分析完成对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重大事件的协同处置。多模态时空数据的海量、高维、动态等特征决定了其可视化应用中多样化可视化任务交织且高并发,场景内容及可视化表征高度动态变化,需高效协同可视化系统的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虽然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现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在面对高并发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时,仍存在固定化的场景可视化表征与时空探索分析中未知的分析结果的灵活呈现需求相脱离,面向高并发I/O与高性能绘制可视化机制,难以满足高并发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需求、高性能计算环境和多样化客户端环境缺乏有效协同等问题,难以有效地支撑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和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拟研究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重点研究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模型分类与构建、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方法、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的设计与构建等关键技术与方法,实现按需高效的高并发的多层次可视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只面向单一的时空场景高性能展示任务,无法满足多样化可视化应用需求的问题,基于人类时空认知的基本需求,依据多模态可视化应用目的(展示、分析与探索)、可视化驱动力(数据驱动、模型驱动与交互驱动)以及可视化任务内容(实时绘制、并行计算与场景交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多模态时空数据、分析计算模型、人机交互和绘制四个维度进行描述,研究建立包含展示性、分析性以及探索性的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在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需求与可视化资源分配调度之间建立层次化语义映射关系,为协同调度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以及可视化场景动态构建供理论依据。(2)针对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高并发的难题,研究提出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的工作流与服务链优化调度方法,将存储、计算以及绘制资源服务化为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设计面向多层次可视化任务的可视化工作流,研究基于工作流和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多层次可视化服务链构建方法,通过建立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动态优化可视化服务链,形成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可视化数据调度机制,突破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可视化分析应用的快速响应。(3)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发了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原型系统,将多模态时空数据组织存储、数据分析计算与空间信息可视化通过GIS微服务架构进行松散耦合,引擎根据不同层次可视化应用任务,自适应的调度和组合多粒度数据与分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高并发可视化应用需求;同时该引擎提供多粒度服务的快速部署与维护,按需自动分配服务正常运行所需的存储、计算与网络资源,根据任务并发情况自动横向伸缩,保证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高可用性。最后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别以城市宏观态势格局关系描述、溃坝洪水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分析可视化以及微观室内火灾逃生方案探索3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供多层级多专业人员在城市概览、规划、运营、维护以及应急灾害响应等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可视化应用。

王丹[5](2019)在《工期约束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资源调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开始不断地寻求从单项目管理向项目群高效管理的过渡,以期通过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并驱争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资源作为建筑产品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是项目群管理的首要对象。项目群高效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对项目群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只有协调好项目群内各子项目对资源的需求,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才能充分发挥资源效用,提升项目群整体建设效益。本文以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并行工程理论引入项目群资源管理,优化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模式;同时,考虑项目群建设成本、工期等影响因素,构建时限约束下的项目群资源调配模型,在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模式下协调配置项目群资源,实现在不影响施工工期前提下资源高效配置的目的。首先,梳理了并行工程和项目群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并行工程和项目群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并行工程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分析、应用体系等以及项目群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管理的要点及资源调配的相关理论等。此外,分析了并行工程应用于项目群资源管理的适用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为了加强项目群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引入并行工程理论来优化项目群资源管理模式,具体包括重组项目群资源管理组织机构、重构项目群资源管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管理过程控制的要点以及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思路,为加强项目群资源的协调管理提供组织、平台支持。最后,以工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模式为基础,对时间约束下的资源调配问题进行机理分析,使用数学规划法构建时限约束下的项目群资源调配模型,并选用费用差算法对其求解,结合实际案例对其进行演示,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时限约束下的项目群资源调配模型充分展示了资源并行管理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不仅为项目群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还使项目群资源管理更加贴近于工程实践,为施工企业提高项目群综合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吴仁克[6](2018)在《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源和数据在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但大规模数据的持续产生,其格式和类型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大数据处理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以分布式数据处理为基础,针对大规模数据分析与处理,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并形成面向新型体系结构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1)基于国产“神威(Sunway)·太湖之光”众核处理器,本文研究与实现了一个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SunwayMR,可利用分布式服务器资源,加速数据处理与分析;(2)本文提出一种构建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软件构建技术,用以加快此类软件开发进程;(3)充分利用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和HTM(Hardware Transaction Memory,硬件事务内存)技术,本文提出一个可运用于分布式环境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RHKV,加速数据的“存”和“取”操作,可支撑上层数据密集型应用计算;(4)针对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智慧信息系统建设,本文提出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分析解决方案EDAWS。具体如下:(1)本文研究与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SunwayMR,它只需要GCC/G++环境即可运行。具体地:本文提出基于分布式计算单元集合DCUS(Data Computing Unit Set)的数据划分策略、分布式消息通信机制和任务组织策略,支持在并行硬件上执行数据分析应用程序。SunwayMR为各种数据分析应用提供公开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与使用OpenMPI/MPI等编程模式相比,使用SunwayMR有效地避免了繁杂的编码,保证了框架的易用性。在一定程度上,SunwayMR对于测试数据集的尺寸大小、计算节点数量、线程数量而言,也具备较好的规模扩展适应性。(2)为了更好地辅助分析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系统内部,从软件构建角度出发,开展适当的软件架构建模。但是,不恰当的架构模型往往导致系统设计冲突等问题;在设计和开发阶段系统需求在不断变化,系统的可变化点不可预测。为此,本文提出可适用于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自适应架构建模技术,综合架构设计、行为分析和自适应机制,形成一种软件构建技术,指导此类软件的开发。以本文的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原型系统SunwayMR软件构建为例,给出实际开发学习过程。结果表明,所提的软件构建技术具备可用性和有效性。(3)利用分布式系统服务器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设计键值对数据存储,是应对存储容量压力、I/O性能瓶颈的解决方案,为数据密集型计算应用提供数据访问服务。然而,使用传统网络远程访问数据存在网络往返round trips延时高和请求冲突等问题,这导致数据访问的延时增加。为此,本文提出基于RDMA和HTM友好的Key-Value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RHKV,包含RHKV服务器端和RHKV客户端。即客户端将数据请求发送到位于在服务器端的改进型Cuckoo哈希数据管理模式—G-Cuckoo中。管理模式通过桶-点(bucket—vertex)映射方式构建Cuckoo图,在键值对数据插入Cuckoo哈希表的过程中,维持桶-点映射方式并预测kick-out死循环出现与否,避免出现哈希表间无限次kick-out循环问题。RHKV利用先进的HTM技术保证数据操作的原子性。使用性能测试工具Yahoo!Cloud Serving Benchmark(YCSB)开展数据访问的性能对比测评。(4)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智慧信息系统在投入使用时数据不断产生。在单一计算节点上开展大规模数据分析时,速度性能不佳。本文提出一个面向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式数据处理与分析解决方案EDAWS(a Novel Distributed Framework with Efficient Data Analytics Workspace towards Discriminative Service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s):基于数据分析工作空间的、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新型分布式框架。即,服务器端平台系统地收集获取、存储并分析原生数据;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上并行地构建索引,开展数据业务分析,挖掘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利用便捷的移动终端设备,以远程的方式快速获取服务器端的大数据服务。为了例证所提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给出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智慧社区”案例。在小型集群环境上运行原型系统,使用真实数据集开展实验测试:原型系统对计算节点的数量和数据集的大小具备一定规模适应性,能智能地将原生数据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大数据服务。

孟耀伟[7](2016)在《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是以城市为代表的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研究的基本对象。从建筑物的表面模型、内外一体化模型到时空动态模型,它们不但可以地精确地描述城市形态的基本单元,还可以构成建筑和城市的发展进程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工程活动和宏观城市发展的融合视角研究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不但可以使建筑信息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资源更好地应用于地理信息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提供借鉴。内外一体化建筑物数据模型是地理环境时空演化环境下构建动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的基础,它可以连接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到拆除等应用环节,进而促进建筑信息化的全生命周期应用和分析。研究具有时态特性的建筑物时空数据模型是对传统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的新变革,它将有效地推动传统建筑物的静态模型应用向动态全生命周期应用的转变。建筑施工过程作为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静态模型的时态扩展,需要相应的时空数据模型支持。以CityGML为代表的城市数据模型主要建立了建筑物的静态模型,缺乏对建筑物时态和演化特性的支持。BIM从微观工程实践出发建立建设工程中的数据标准,解决不同应用周期的数据交换,缺乏宏观视角下对施工活动的模型抽象和时空关系模型。将地理信息时空数据模型理论和方法与建筑信息领域几何模型相结合,构建具有内外一体化特性的建筑物时空过程数据模型,既可以满足GIS对建筑时态表达的需求,也可为建筑施工过程统计、计算、综合和可视化等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持。本文以语义、位置、几何、关系、属性和演化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地理信息模型分析理论为研究框架,遵循建筑施工专业知识和规律,构建面向建筑土建施工工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的模拟和计算提供时空数据模型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剖析了建筑施工演化过程中不同专业层次的认知需要,以层次细节建模方法为基础,提出了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该模型从建筑物对象、建筑空间、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供应链等五个级别进行空间层次等级划分,并分别描述了不同空间层次等级下的对象时空特征、对象关系和耦合机制,从而为建筑施工数据模型构建提供了时空基础框架。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模型将空间层次等级与时间分辨率进行融合建模,为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等级规律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2)基于建筑构件粒度的施工对象模型研究了建筑构件对象模型的时间特征、几何特征和属性特征,分析了建筑构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提出了基于建筑构件的施工对象模型。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以现有GIS和BIM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了不同建筑施工过程层次细节下的时态需求,扩展了构件对象工序时间和工艺时间特性,支撑不同时空层次等级的过程演化需要。以施工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建筑构件工艺属性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建筑施工工艺模型。施工工艺模型以工艺周期和几何分解两种模式支持建筑构件的状态演化和形态演化,分别描述建筑构件的时间渐变和几何形态突变过程。本文所提出的构件施工对象模型从物理、化学和社会等方面针对建筑构件属性进行了有效扩充,并通过建筑构件与施工工艺模型的关联支持构件空间粒度下的时态和形态演变。(3)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分析了以人工活动为主导因素的施工过程时空特征,提出了由驱动、事件、状态和过程共同构成的时空数据概念模型,为施工过程演化表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为参照将施工过程分为过程模拟和实际建造两种不同的时间环境,并以建筑物模型为核心,基于工序模型连接管理任务和事件连接施工建造过程的框架,分别构建了面向施工计划和实际建造的时空数据模型。提出了基于构件位置、空间层次、空间关系和时间区间的对象时空编码方法,为基于时空数据库的建筑构件模型的检索和交互提供时空寻址支持。虚拟时间和事实时间相结合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为施工过程模拟仿真与过程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模型支持。(4)基于建筑施工图的时空过程构建与仿真分析了建筑施工图中工艺信息提取规则和顺序流程,结合语义、位置、几何和关系信息,构建了完整的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数据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时空数据模型,构建了由数据层、模型层、功能层和可视化层构成的施工过程仿真原型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工艺建模、工序建模、活动建模和应用计算等功能提供了施工过程构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表明,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综合考虑了建筑物模型的几何、关系和时态的内在关联性,较好地解决了建筑施工过程大众化认知、城市宏观管理和工程专业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在GIS环境下发展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探索。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是建筑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交叉问题,旨在进一步推动时态建筑物数据模型理论和构建方法研究,促进空间语义精细化建筑数据模型向时空语义精细化数据模型的发展,为融合宏观地理环境演化和微观工程环境管理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新的数据模型支持。

王积鹏,李伯虎[8](2014)在《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仿真理论方法体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仿真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尚处于不断创新发展之中,有关的理论方法尚未形成体系.为此,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框架,包括基础理论、学科理论、方法论、工程方法等,并对各种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了讨论.

王学贵[9](2012)在《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由于投资大、风险高、参与方多、不确定性强、社会影响面广生命周期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对矿山建设立井项目进行系统再造,建立了体化的矿山建设立井项目集成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了矿山建设立井项目全寿命期中组织、过程、目标体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围绕立井施工项目的长期价值和全寿命周期,本文运用系统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项目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集成原理等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成功立井施工项目管理所具备的组织结构、管理程序、集成理念、管理功能、管理目标等内容。本文针对立井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运用系统集成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的综合集成研究。本文以宣东二矿主井施工项目为实证对象,站在全方位管理视角,以项目管理理论和管理集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竖井建设项目管理集成三维结构,并结合已有矿山建设立井项目的建设特点,较为完整的分析了竖井施工项目的三维集成管理体系。结果证明,该项目由于部分采用集成管理的思想,提高了工程进度,保证了施工质量。

陈建明,张仲义,宋一凡[10](2000)在《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方法》文中指出叙述了并行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并且将并行工程的原理应用于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提出了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开发的上游工程和下游工程等概念 ,并以一具体开发实例说明这种方法的优点 .

二、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BIM技术对建筑业及建筑师的意义
        1.1.2 “信息-物理”不交互的问题现状
        1.1.3 聚焦“物理”的数字孪生建筑启示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孪生建筑的相关研究
        1.2.2 反映“物理”的建成信息理论研究
        1.2.3 由“物理”到“信息”的逆向信息化技术研究
        1.2.4 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总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BIM缺陷分析与“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1 现有BIM体系无法满足建筑业的转型要求
        2.1.1 信息化转型对建筑协同的要求
        2.1.2 智能化转型对高标准信息的要求
        2.1.3 面向数字孪生建筑拓展现有BIM体系的必要性
    2.2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2.1 现有BIM体系缺少承载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
        2.2.2 现有BIM体系缺少认知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
        2.2.3 现有BIM体系缺少适配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
        2.2.4 针对建成信息理论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3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BIM缺陷分析与交互策略制定
        2.3.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发展
        2.3.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分类
        2.3.3 BIM结合逆向工程的技术策略若干问题
        2.3.4 针对逆向信息化技术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制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建成信息理论
    3.1 建成信息的建筑数字化定义拓展
        3.1.1 BIM建成模型的概念定义
        3.1.2 BIM建成模型的数据标准
    3.2 建成信息的分类与描述方法建立
        3.2.1 “对象-属性”建成信息分类方法
        3.2.2 建筑对象与属性分类体系
        3.2.3 多维度建成信息描述方法
        3.2.4 建成信息的静态和动态描述规则
    3.3 建成信息的建筑信息系统构想
        3.3.1 交互系统的概念定义
        3.3.2 交互系统的系统结构
        3.3.3 交互系统的算法化构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感知技术:信息逆向获取
    4.1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1 激光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1.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3 面向室内空间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1.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激光技术应用方法
    4.2 建筑逆向工程技术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1 图像技术的定义、原理与流程
        4.2.2 面向场地环境和建筑整体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3 面向室内空间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2.4 面向模型和构件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
    4.3 趋近激光技术精度的图像技术应用方法研究
        4.3.1 激光与图像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技术对比
        4.3.2 面向室内改造的图像技术精度探究实验设计
        4.3.3 基于空间和构件尺寸的激光与图像精度对比分析
        4.3.4 适宜精度需求的图像技术应用策略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分析技术:信息物理比对
    5.1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和算法原理
        5.1.1 基于产品检测软件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5.1.2 信息物理比对的流程步骤
        5.1.3 信息物理比对的算法原理
    5.2 面向小型建筑项目的直接法和剖切法算法开发
        5.2.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2.2 针对线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2.3 针对面型构件的算法开发
    5.3 面向曲面实体模型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3.2 针对曲面形态的微分法算法开发
        5.3.3 形变偏差分析与结果输出
    5.4 面向传统民居立面颜色的信息物理比对方法
        5.4.1 案例介绍与研究策略
        5.4.2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获取过程
        5.4.3 颜色部分设计与建成信息的差值比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决策技术:信息模型修正
    6.1 BIM建成模型创建的决策策略制定
        6.1.1 行业生产模式决定建成信息的模型创建策略
        6.1.2 基于形变偏差控制的信息模型修正决策
        6.1.3 建筑“信息-物理”形变偏差控制原则
    6.2 基于BIM设计模型修正的决策技术实施
        6.2.1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继承
        6.2.2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替换
        6.2.3 BIM设计模型的设计信息添加与删除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数字孪生建筑展望
    7.1 “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的研究结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创新点
        7.1.3 研究尚存的问题
    7.2 数字孪生建筑的未来展望
        7.2.1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概念定义
        7.2.2 建筑数字孪生体的生成逻辑
        7.2.3 数字孪生建筑的实现技术
        7.2.4 融合系统的支撑技术构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建筑业BIM技术应用调研报告(摘选)
附录 B “对象-属性”建筑信息分类与编码条目(局部)
附录 C 基于Dynamo和 Python开发的可视化算法(局部)
附录 D 本文涉及的建筑实践项目汇总(图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基于MBD的汽车后独立悬架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信息建模的研究现状
        1.2.2 装配单元划分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装配序列规划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并行多工位装配的MBD信息模型
    2.1 面向复杂汽车部件装配的工艺设计分析
    2.2 MBD信息模型的定义
    2.3 面向并行多工位装配的MBD信息模型要求
    2.4 面向多工位并行装配的MBD信息模型构建
        2.4.1 零件信息
        2.4.2 层次信息
        2.4.3 矩阵信息
        2.4.4 资源信息
    2.5 装配MBD信息模型数据集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复杂装配体装配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3.1 装配关系图模型构建
    3.2 基础件与装配单元的确定
        3.2.1 装配单元与基础件的定义
        3.2.2 模糊聚类分析
    3.3 复杂装配体装配单元划分方法
        3.3.1 Dijkstra算法的思想
        3.3.2 Dijkstra算法步骤
    3.4 装配单元划分结果评价指标
    3.5 装配单元划分流程
    3.6 后独立悬架装配单元划分实例验证
        3.6.1 后独立悬架装配关系权值定义
        3.6.2 后独立悬架数据信息提取
        3.6.3 聚类结果分析
        3.6.4 装配单元划分结果
        3.6.5 方案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离散蛙跳算法的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方法
    4.1 层级并行多工位模型构建
    4.2 目标选择及模型假设
    4.3 适应度函数构建
        4.3.1 可行性指标
        4.3.2 时间代价指标
        4.3.3 装配线平衡指标
        4.3.4 适应度函数
    4.4 基于混合离散蛙跳算法的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
        4.4.1 离散蛙跳算法(DFLA)
        4.4.2 混合离散蛙跳算法(GA-DFLA)
    4.5 后独立悬架装配序列规划求解
    4.6 装配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NX10.0 的装配MBD信息系统开发
    5.1 SiemensNX 二次开发技术
    5.2 编译环境
    5.3 系统介绍
    5.4 系统总体架构
    5.5 系统功能模块展示
        5.5.1 PMI标注模块
        5.5.2 零件关系定义模块
        5.5.3 装配层级定义模块
        5.5.4 矩阵信息提取模块
        5.5.5 装配信息整合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参研项目

(4)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视化任务模型
        1.2.2 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
        1.2.3 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
        1.2.4 GIS可视化系统架构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
    2.1 概述
        2.1.1 数据可视化的含义
        2.1.2 多模态时空数据特点
        2.1.3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需求
    2.2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分类
        2.2.1 展示性可视化任务
        2.2.2 分析性可视化任务
        2.2.3 探索性可视化任务
    2.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映射
        2.3.1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特点
        2.3.2 存储-计算-绘制资源分布特点
        2.3.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与存算绘资源映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协同调度方法
    3.1 概述
        3.1.1 Web服务技术
        3.1.2 工作流技术及规范
        3.1.3 GIS服务链特点
    3.2 工作流构建
        3.2.1 工作流元模型
        3.2.2 工作流建模形式化表达
    3.3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优化调度方法
        3.3.1 工作流到有向图的映射
        3.3.2 多粒度服务与有向图简化
        3.3.3 基于QoS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链优化构建
        3.3.4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
    4.1 引擎设计
        4.1.1 引擎框架
        4.1.2 引擎数据流
    4.2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微服务框架
        4.2.1 多语言微服务构建方案
        4.2.2 基于容器技术的微服务管理与系统集成方法
        4.2.3 服务的动态伸缩与注册发现机制
    4.3 任务感知的自适应可视化调度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系统实现及其应用试验分析
    5.1 原型系统研发
        5.1.1 系统架构
        5.1.2 微服务开发与管理环境
        5.1.3 多样化客户端开发环境
    5.2 多层次可视化试验
        5.2.1 展示性可视化
        5.2.2 分析性可视化
        5.2.3 探索性可视化
    5.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承载力试验
        5.3.1 多样化可视化应用平台
        5.3.2 系统伸缩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已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学术活动
    科研项目情况

(5)工期约束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资源调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并行工程研究现状
        1.3.2 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1.3.3 综合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并行工程相关概述及基础理论
        2.1.1 并行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2.1.2 并行工程的概念分析
        2.1.3 并行工程的体系结构
    2.2 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的相关概述及理论
        2.2.1 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的概念分析及管理要点
        2.2.2 工程项目群资源调配介绍及调配原则
    2.3 费用差法基本理论
        2.3.1 理论基础
        2.3.2 算法思想及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并行工程在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传统工程项目资源管理过程分析
    3.2 并行工程在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3.2.1 并行工程应用于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过程的适用性
        3.2.2 并行工程应用于工程项目群资源管理的意义
    3.3 本章小结
4 工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模式
    4.1 工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模式构建思路
    4.2 CPRCM的定义及内涵
    4.3 CPRCM的组织机构建设
        4.3.1 CPRCM组织机构的建设原则
        4.3.2 CPRCM组织机构重组
    4.4 CPRCM的管理过程构建
        4.4.1 传统资源管理过程分解
        4.4.2 CPRCM资源管理过程重构
        4.4.3 CPRCM资源管理过程控制
    4.5 CPRCM的信息技术支持
    4.6 本章小结
5 时限约束下工程项目群资源调配模型构建
    5.1 问题提出
    5.2 模型构建
        5.2.1 模型假设
        5.2.2 参数定义
        5.2.3 数学模型
    5.3 模型求解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
    6.2 参数确定
    6.3 模型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几个主要研究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相关技术
    2.1 引言
    2.2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的研究现状
        2.2.1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
        2.2.2 商业化的计算加速器正在不断扩展它的应用
        2.2.3 "神威·太湖之光"并行计算机
        2.2.4 现今流行的通用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
    2.3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技术相关研究
        2.3.1 模型驱动工程技术与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
        2.3.2 架构模型和自适应变化
    2.4 面向大数据应用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技术
        2.4.1 非关系型NoSQL数据存储
        2.4.2 基于RDMA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管理
        2.4.3 客户端—服务器端C/S模式
        2.4.4 数据库理论
    2.5 在分布式环境下的大数据服务
        2.5.1 多领域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
        2.5.2 分布式大数据服务
        2.5.3 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unwayMR:面向神威机器的分布式数据密集型并行计算框架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神威·太湖之光”并行计算机的诞生
    3.2 SunwayMR框架概述
    3.3 SunwayMR系统架构详细设计
        3.3.1 分布式内存数据管理机制
        3.3.2 Pthread编程
        3.3.3 任务、调度器、执行器和框架上下文
        3.3.4 数据处理机制
        3.3.5 粗细粒度并行
        3.3.6 SunwayMRHelper消息通讯组件
        3.3.7 神威体系结构众核(1 主核+64 从核)并行设计
    3.4 系统优化机制设计
    3.5 易用性
        3.5.1 层级软件架构
        3.5.2 学习案例:Pi值计算和PageRank算法编程示例
    3.6 实验
        3.6.1 实验设置
        3.6.2 性能评估
        3.6.3 系统优化评估
        3.6.4 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国产众核平台系统运行测试
        3.6.5 计算加速原因分析
        3.6.6 SunwayMR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的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技术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4.2.1 分布式数据并行计算框架软件构建的挑战
        4.2.2 领域建模的复杂性与难度
    4.3 自适应的软件构建
        4.3.1 总体流程
        4.3.2 步骤一:参考性的架构建模描述
        4.3.3 步骤二:集成动态行为分析到架构模型
        4.3.4 步骤三:架构建模自适应规约
    4.4 学习案例:SunwayMR软件构建实践
        4.4.1 解决的研究问题RQs
        4.4.2 RQ1:软件构建过程
        4.4.3 RQ2:自适应讨论
        4.4.4 RQ3:软件构建优化
        4.4.5 RQ4:软件构建技术对比评估
        4.4.6 RQ5:有效性分析
    4.5 讨论
        4.5.1 维护现今主流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框架
        4.5.2 评估正确性与有效性风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HKV:基于RDMA和 HTM的 Key-Value键值对数据存储管理
    5.1 引言
    5.2 背景知识
    5.3 RHKV概述
    5.4 RHKV详细设计
        5.4.1 RHKV架构设计
        5.4.2 哈希表间无限kick-out循环问题分析
        5.4.3 改进型G-Cuckoo哈希数据管理模式
        5.4.4 RHKV的 RDMA网络通信引擎
        5.4.5 与哈希表的信息交互
        5.4.6 HTM感知的强原子性保障
        5.4.7 寻求空闲位置并预测G-Cuckoo中数据条目的无限kick-out循环
        5.4.8 一致性机制优化
        5.4.9 数据访问执行协议
    5.5 关键实现和软件接口
    5.6 分布式C/S模式环境下的RHKV性能分析
        5.6.1 实验设置
        5.6.2 吞吐量提升和访问延迟减少情况
        5.6.3 与其他基于RDMA的键值对数据存储系统的性能对比
        5.6.4 负载偏差的抵抗力
        5.6.5 空间扩大情况
        5.6.6 数据一致性机制评估
    5.7 RHKV数据密集型应用场景举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DAWS: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分布式环境数据管理及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社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举例
    6.3 分布式数据集成与融合系统
    6.4 服务器端信息处理管理
        6.4.1 原生信息获取与抽取
        6.4.2 信息处理与索引库构建
        6.4.3 分布式系统并行索引构建
        6.4.4 用户感兴趣的大数据服务挖掘
        6.4.5 在分布式环境下处理并发请求的原理
    6.5 大数据服务信息交互
        6.5.1 信息交互管理
        6.5.2 并发请求处理与资源请求限制的理论分析
    6.6 一些关键实现细节
    6.7 真实场景案例学习: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
    6.8 实验评估
        6.8.1 原型系统示例
        6.8.2 实验环境与设计
        6.8.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目录

(7)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三维建筑物数据模型
        1.3.2 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的交叉与融合
        1.3.3 建筑工程模拟研究现状
        1.3.4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六要素的建筑施工过程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2.1 空间对象模型分析
        2.1.1 空间的基本概念
        2.1.2 空间对象数据模型
        2.1.3 空间对象关系
        2.1.4 空间数据结构
    2.2 时间对象模型分析
        2.2.1 时间的基本概念
        2.2.2 时间对象的结构
        2.2.3 时间对象关系
    2.3 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2.3.1 时空对象及其演变
        2.3.2 时空信息的耦合模式
        2.3.3 时空数据模型构建方法
        2.3.4 时空过程层次细节
    2.4 顾及驱动的演化模式及时空概念模型
        2.4.1 六要素模型的时空特征分析
        2.4.2 六要素模型的应用法则
        2.4.3 基于驱动的时空数据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特征及其概念模型
    3.1 建筑施工与技术分析
        3.1.1 建筑工程与研究范围
        3.1.2 建筑设计与施工应用
        3.1.3 建筑施工过程管理
        3.1.4 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3.2 建筑施工空间及其特征分析
        3.2.1 建筑施工空间构成
        3.2.2 建筑施工场地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3.2.3 建筑物空间及其概念模型
        3.2.4 建筑施工位置概念模型
    3.3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特征分析
        3.3.1 建筑施工过程时间的层次性
        3.3.2 建筑施工工序概念模型
        3.3.3 建筑施工工艺概念模型
        3.3.4 建筑施工活动概念模型
    3.4 建筑施工过程概念模型
        3.4.1 建筑施工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3.4.2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层次细节模型
        3.4.3 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流特征
        3.4.4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关系特征
        3.4.5 建筑施工过程的时空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模型构建
    4.1 建筑施工过程逻辑模型
        4.1.0 模型的基本框架
        4.1.1 建筑施工过程资源逻辑模型
        4.1.2 建筑物对象逻辑模型
        4.1.3 施工计划与工序逻辑模型
        4.1.4 建筑施工活动逻辑模型
        4.1.5 时空关系逻辑模型
    4.2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结构
        4.2.1 构件对象时空特征编码
        4.2.2 建筑时空信息数据结构
        4.2.3 时空关系的数据结构
    4.3 建筑施工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
        4.3.1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数据库
        4.3.2 施工过程时空数据组织
        4.3.3 建筑施工过程时空索引
        4.3.4 建筑施工过程查询
    4.4 小结
第5章 建筑施工过程模拟研究
    5.1 原型系统设计
    5.2 建筑物数据信息提取
        5.2.1 OAM建筑施工图信息提取
        5.2.2 建筑结构施工图信息提取
        5.2.3 建筑构件装饰信息抽取
    5.3 建筑施工过程建模
        5.3.1 建筑施工工艺建模
        5.3.2 建筑施工工序建模
        5.3.3 建筑施工活动与事件建模
        5.3.4 建筑施工阶段的可视化
    5.4 建筑施工过程应用分析
        5.4.1 建筑施工过程的模拟仿真
        5.4.2 建筑工程量计算分析
        5.4.3 建筑施工过程工序分析
        5.4.4 建筑投资进度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青年发展学院第九期培训班学员推荐表

(8)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仿真理论方法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基础理论
2 学科理论
    2.1 相似理论
    2.2 仿真建模理论
    2.3 仿真系统理论
    2.4 仿真应用理论
3 仿真方法论
    3.1 系统工程方法论
    3.2 体系工程方法论
    3.3 仿真工程方法论
4 仿真工程方法
    4.1 仿真的过程模型
    4.2 仿真的开发方法
    4.3 仿真的通用方法
    4.4 仿真的评估方法
5 理论方法应用分析
6 结论

(9)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山建设项目的基本特点及现行管理模式
    1.2 立井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及系统集成研究方法
    1.3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理论架构
    2.1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的基本原理
    2.2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的空间结构
    2.3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运行机理
    2.4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三维结构
    2.5 集成管理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的战略分析
    3.1 集成管理与战略管理理论
    3.2 集成管理战略及其策略支撑体系
    3.3 整合增效战略
    3.4 协同旋进战略
    3.5 虚拟策略
    3.6 泛系统策略
    3.7 本章小结
4 立井施工项目信息集成管理
    4.1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中的信息及信息系统
    4.2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中的信息集成
    4.3 信息标准化与立井施工项目信息集成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立井施工项目组织结构集成管理
    5.1 立井施工项目组织系统及组织系统集成的涵义
    5.2 立井施工项目组织系统集成的基本形态
    5.3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组织系统的功能
    5.4 立井施工项目组织系统集成的关键
    5.5 矿山建设立井项目组织集成管理系统开发思路
    5.6 本章小结
6 立井施工项目过程集成管理
    6.1 项目业务过程系统及其集成涵义
    6.2 立井施工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机理
    6.3 立井施工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的原则
    6.4 基于“工作流”的立井施工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方法
    6.5 本章小结
7 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系统界面管理
    7.1 界面内涵
    7.2 项目界面管理
    7.3 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系统界面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立井施工项目目标集成管理
    8.1 立井施工项目目标、目标要素系统及其关系分析
    8.2 立井施工项目目标要素系统、方法与系统关系分析
    8.3 立井施工项目目标要素系统集成基础
    8.4 矿山建设立井项目实现目标要素系统集成的前提
    8.5 矿山建设立井项目基于“费用、进度、质量”三维目标要素集成
    8.6 本章小结
9 案例分析
    9.1 宣东二矿矿井立井建设集成化管理的实践
    9.2 对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实践的思考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文创新点
    10.3 展望
    10.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并行工程的特点
4 信息系统开发并行工程模式
5 开发实施步骤
6 开发实例
5 结论

四、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字孪生建筑的“信息-物理”交互策略研究[D]. 韩冬辰. 清华大学, 2020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基于MBD的汽车后独立悬架层级并行多工位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D]. 卢佩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4]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D]. 刘铭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5]工期约束下项目群资源并行管理资源调配研究[D]. 王丹. 西华大学, 2019(02)
  • [6]分布式数据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吴仁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7]面向建筑施工过程的GIS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 孟耀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复杂电子信息系统仿真理论方法体系探讨[J]. 王积鹏,李伯虎. 电波科学学报, 2014(03)
  • [9]矿山建设立井施工项目集成管理研究[D]. 王学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4)
  • [10]信息系统开发的并行工程方法[J]. 陈建明,张仲义,宋一凡.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07)

标签:;  ;  ;  ;  ;  

信息系统开发并行工程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